不怕死的轉發一個文章,已轉成中文。
你了解「香港」嗎?請大家花5分鐘看,了解何謂香港壟斷
了解當「自由資本」過度做大至難以收拾時多令人髮指
香港的經濟壟斷、資源壟斷,是全球之冠
若是你活在這樣ㄧ個「階層固化、世世代代難以翻生的城市」,你怎麼辦?
《以下內容僅為轉發,僅供參考》
—————————————————————
1958年,剛過而立之年的李嘉誠,在香港最繁華的北角購下一塊地,這是李嘉誠和他的長江咬碎牙才拿下的第一塊地,部分自用,剩下一部分用于出租。
大廈落成後,租金價格上漲,李嘉誠收獲頗豐,兩年後,他又在柴河灣建起了另一座工業大廈。很快,坐擁11148平方米的李嘉誠便從步步高漲的租金中嘗到了地産業的甜頭。
1967年,香港發生暴動,地價暴跌,竣工樓盤低價抛售卻無人購買,建築行業直接陷入癱瘓,整個社會人心惶惶,陷入焦慮。
在市場最動蕩節點上,李嘉誠選擇了抄底入手,大量收購低價地皮、舊樓
到1970年,樓市開始觸底反彈,當初預期的巨額收益開始兌現,坐擁191萬平米的李嘉誠,僅一年的租金收入便可達到400萬港元。憑借這一輪囤地抛售,李嘉誠賺了個盆滿缽滿,迅速成立長江實業有限公司,All In到地産業中。
到90年代和本世紀初,李嘉誠擁有的私宅物業總量占到全港的1/7;「和黃」在香港「葵湧港」擁有12個泊位,處理著港口近一半的集裝箱,而葵湧港,是全球吞吐量第二大的貨櫃碼頭
「和黃」旗下的百佳超市占據著全港70%的零售超市份額。
1979年,長實收購和記黃埔39.69%股份,和記黃埔核心業務包括碼頭、地産、能源、電訊等
開遍全世界的「屈臣氏」,也只是和記黃埔零售業務下的一個品牌而已。
香港人卻仍然離不開李嘉誠,因爲李家的力量已經滲透進港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阿公阿婆們早上起床買菜煮飯,去的是家門口附近的百佳超市;年輕人買個護膚用品,去的是公司樓下的屈臣氏。
港人看電視和聽電台,服務商是李澤楷的電信盈科;家中安裝的電話網絡,是李嘉誠的和訊黃埔。
還有一大批年輕人,在李家的碼頭、工地、超市中打工,然後收入的一大半又償還給李家的長實的房貸。
香港人每天爲李嘉誠打工,然後又把李嘉誠支付的薪水在李嘉誠提供的消費渠道裏還回去。
港民荷包裏的錢,就這樣源源不斷的被吸納入李家的腰包當中。
“那我就不花錢不出門”
很抱歉,電力供應也在李嘉誠企業的掌控中,你不開燈的?
745萬港民,只不過是龐大商業帝國下的區區蝼蟻?不過是維持帝國高速運轉的一顆螺絲釘?
香港樓價高昂的根本原因,不是地狹人多,而是因爲大資本家的強勢壟斷。
自英殖民時期,大量的地皮被李嘉誠買下後,以“保護環境”的美名禁止開發,以擠牙膏皮的方式緩慢的放出土地,從樓市急劇升溫的60年代到現在,超過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裏,香港的土地開發率不到百分之30%!
按照這個趨勢,囤積的地皮是不是還夠吃200年?香港房價是不是有機會炒到50萬一平方米?
火熱的樓市與節節攀升的房價正是壟斷關系下矛盾最爲尖銳的一個典型代表,以李嘉誠爲代表的「香港四大家族」壟斷勢力,才是香港最大的問題。
對李嘉誠的行爲,中國大陸企業家宗慶后,他一針見血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李嘉誠的行爲就是壟斷,對天然氣、水、電力、港口、零售業等多個行業的全面壟斷,極大的損害了香港人民的利益。」
世界上最困難的事情是壟斷,在任何一個市場中做成優勢巨大寡頭,都是凶險異常的九死一生,精明強幹如李嘉誠,從零開始建立自己的壟斷帝國也用了將近半個世紀之久。
而世界上最簡單的事情也是壟斷,壟斷地位一旦建立,就可以毫不費力的以一己之力主宰整個市場環境,在整個壟斷體系內,壟斷者就是說一不二的王。
以和黃旗下的百佳超市爲例,長期以最低的租金享受著長實提供的最佳地段,然後借用和黃的運輸系統周轉貨物,這還不夠,還要對新進入的同行設置極高的准入門檻
例如市場傳言:李嘉誠曾不讓家樂福的運貨車進入自家的長江實業擁有的物業地區、並打斷水電供應,逼得家樂福連正常開店都困難。
這樣的強勢壟斷下,外來者何來一戰之力?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對李嘉誠有這樣一番評價:「李嘉誠可有制造一件營銷世界的商品?沒有。
他投資地産、收購港口、超級市場、電訊公司,全靠和壟斷結盟,所以他十分成功。然而他不過是順市而行,什麽行業當紅便進入該市場。」
馬雲創建阿里巴巴的目標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而李嘉誠與四大家族的目標是什麽呢?
或許是讓香港沒有易買的房子?
而壟斷不僅在死死壓制住意欲進場的外來者,更是吞噬著反受其殃的壟斷者自己。香港,就這樣香港資本家之流的裹挾中一步步沈淪入困境。
2017年全球科技創業公司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榜單,共有214家來自世界各個國家的創業公司入圍,名單中甚至有來自只有52萬人口的盧森堡。
但是,來自香港的公司,數字是0。
因爲壟斷的高壁壘,形成一個封閉的環境,又因爲特定的封閉環境,內部壟斷勢力也就不具備對外的一戰之力。
所以港商們不搞制造業,不搞電子業農業畜牧業紡織業,他們進擊全球市場的唯一方式就只有並購
外部的新鮮力量進不來,裏面的壟斷勢力也不出去。以自由貿易而著稱的香港,開放的一直只是商品的通道與流通的機會,在市場的話語權上,壟斷的港商們從來都寸步不讓。
今天的香港,正在陷入看不到明天的內卷化泥濘當中,沒有技術的突破,沒有新增量,以一種極爲簡單粗暴的方式自我重複,消耗掉社會大量的生産力,卻看不到任何飛躍式的發展。十年後,二十年後,香港還會是這個樣子,甚至還有可能更糟。
香港的基尼系數達到極度危險的0.539(國際危險水平是0.4,美國是0.45),2018年全港排名前十的富豪身家總額占全港GDP的42.5%。
一個一窮二白毫無背景的年輕人,無論他多麽勤奮,多麽努力,多麽聰明,多麽好運,他都不會有任何機會成爲下一個李嘉誠了。
要麽是從18歲開始全年無休每天工作10小時直到幹不動,最好的結局是買一套位於中環30平米的“蝸居”。
要麽是天資聰穎勤奮好學考上名校,最好的結局是進入海關總署或者是成爲一名牙醫。
「華富大廈凶宅」的推薦目錄:
華富大廈凶宅 在 選美皇后-徐至琦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不怕死的轉發一個文章,已轉成中文。
你了解「香港」嗎?請大家花5分鐘看,了解何謂香港壟斷
了解當「自由資本」過度做大至難以收拾時多令人髮指
香港的經濟壟斷、資源壟斷,是全球之冠
若是你活在這樣ㄧ個「階層固化、世世代代難以翻生的城市」,你怎麼辦?
《以下內容僅為轉發,僅供參考》
—————————————————————
1958年,剛過而立之年的李嘉誠,在香港最繁華的北角購下一塊地,這是李嘉誠和他的長江咬碎牙才拿下的第一塊地,部分自用,剩下一部分用于出租。
大廈落成後,租金價格上漲,李嘉誠收獲頗豐,兩年後,他又在柴河灣建起了另一座工業大廈。很快,坐擁11148平方米的李嘉誠便從步步高漲的租金中嘗到了地産業的甜頭。
1967年,香港發生暴動,地價暴跌,竣工樓盤低價抛售卻無人購買,建築行業直接陷入癱瘓,整個社會人心惶惶,陷入焦慮。
在市場最動蕩節點上,李嘉誠選擇了抄底入手,大量收購低價地皮、舊樓
到1970年,樓市開始觸底反彈,當初預期的巨額收益開始兌現,坐擁191萬平米的李嘉誠,僅一年的租金收入便可達到400萬港元。憑借這一輪囤地抛售,李嘉誠賺了個盆滿缽滿,迅速成立長江實業有限公司,All In到地産業中。
到90年代和本世紀初,李嘉誠擁有的私宅物業總量占到全港的1/7;「和黃」在香港「葵湧港」擁有12個泊位,處理著港口近一半的集裝箱,而葵湧港,是全球吞吐量第二大的貨櫃碼頭
「和黃」旗下的百佳超市占據著全港70%的零售超市份額。
1979年,長實收購和記黃埔39.69%股份,和記黃埔核心業務包括碼頭、地産、能源、電訊等
開遍全世界的「屈臣氏」,也只是和記黃埔零售業務下的一個品牌而已。
香港人卻仍然離不開李嘉誠,因爲李家的力量已經滲透進港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阿公阿婆們早上起床買菜煮飯,去的是家門口附近的百佳超市;年輕人買個護膚用品,去的是公司樓下的屈臣氏。
港人看電視和聽電台,服務商是李澤楷的電信盈科;家中安裝的電話網絡,是李嘉誠的和訊黃埔。
還有一大批年輕人,在李家的碼頭、工地、超市中打工,然後收入的一大半又償還給李家的長實的房貸。
香港人每天爲李嘉誠打工,然後又把李嘉誠支付的薪水在李嘉誠提供的消費渠道裏還回去。
港民荷包裏的錢,就這樣源源不斷的被吸納入李家的腰包當中。
“那我就不花錢不出門”
很抱歉,電力供應也在李嘉誠企業的掌控中,你不開燈的?
745萬港民,只不過是龐大商業帝國下的區區蝼蟻?不過是維持帝國高速運轉的一顆螺絲釘?
香港樓價高昂的根本原因,不是地狹人多,而是因爲大資本家的強勢壟斷。
自英殖民時期,大量的地皮被李嘉誠買下後,以“保護環境”的美名禁止開發,以擠牙膏皮的方式緩慢的放出土地,從樓市急劇升溫的60年代到現在,超過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裏,香港的土地開發率不到百分之30%!
按照這個趨勢,囤積的地皮是不是還夠吃200年?香港房價是不是有機會炒到50萬一平方米?
火熱的樓市與節節攀升的房價正是壟斷關系下矛盾最爲尖銳的一個典型代表,以李嘉誠爲代表的「香港四大家族」壟斷勢力,才是香港最大的問題。
對李嘉誠的行爲,中國大陸企業家宗慶后,他一針見血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李嘉誠的行爲就是壟斷,對天然氣、水、電力、港口、零售業等多個行業的全面壟斷,極大的損害了香港人民的利益。」
世界上最困難的事情是壟斷,在任何一個市場中做成優勢巨大寡頭,都是凶險異常的九死一生,精明強幹如李嘉誠,從零開始建立自己的壟斷帝國也用了將近半個世紀之久。
而世界上最簡單的事情也是壟斷,壟斷地位一旦建立,就可以毫不費力的以一己之力主宰整個市場環境,在整個壟斷體系內,壟斷者就是說一不二的王。
以和黃旗下的百佳超市爲例,長期以最低的租金享受著長實提供的最佳地段,然後借用和黃的運輸系統周轉貨物,這還不夠,還要對新進入的同行設置極高的准入門檻
例如市場傳言:李嘉誠曾不讓家樂福的運貨車進入自家的長江實業擁有的物業地區、並打斷水電供應,逼得家樂福連正常開店都困難。
這樣的強勢壟斷下,外來者何來一戰之力?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對李嘉誠有這樣一番評價:「李嘉誠可有制造一件營銷世界的商品?沒有。
他投資地産、收購港口、超級市場、電訊公司,全靠和壟斷結盟,所以他十分成功。然而他不過是順市而行,什麽行業當紅便進入該市場。」
馬雲創建阿里巴巴的目標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而李嘉誠與四大家族的目標是什麽呢?
或許是讓香港沒有易買的房子?
而壟斷不僅在死死壓制住意欲進場的外來者,更是吞噬著反受其殃的壟斷者自己。香港,就這樣香港資本家之流的裹挾中一步步沈淪入困境。
2017年全球科技創業公司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榜單,共有214家來自世界各個國家的創業公司入圍,名單中甚至有來自只有52萬人口的盧森堡。
但是,來自香港的公司,數字是0。
因爲壟斷的高壁壘,形成一個封閉的環境,又因爲特定的封閉環境,內部壟斷勢力也就不具備對外的一戰之力。
所以港商們不搞制造業,不搞電子業農業畜牧業紡織業,他們進擊全球市場的唯一方式就只有並購
外部的新鮮力量進不來,裏面的壟斷勢力也不出去。以自由貿易而著稱的香港,開放的一直只是商品的通道與流通的機會,在市場的話語權上,壟斷的港商們從來都寸步不讓。
今天的香港,正在陷入看不到明天的內卷化泥濘當中,沒有技術的突破,沒有新增量,以一種極爲簡單粗暴的方式自我重複,消耗掉社會大量的生産力,卻看不到任何飛躍式的發展。十年後,二十年後,香港還會是這個樣子,甚至還有可能更糟。
香港的基尼系數達到極度危險的0.539(國際危險水平是0.4,美國是0.45),2018年全港排名前十的富豪身家總額占全港GDP的42.5%。
一個一窮二白毫無背景的年輕人,無論他多麽勤奮,多麽努力,多麽聰明,多麽好運,他都不會有任何機會成爲下一個李嘉誠了。
要麽是從18歲開始全年無休每天工作10小時直到幹不動,最好的結局是買一套位於中環30平米的“蝸居”。
要麽是天資聰穎勤奮好學考上名校,最好的結局是進入海關總署或者是成爲一名牙醫。
華富大廈凶宅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英勇的Dunkirk 戇居的Brexit
周末看了今夏口碑和票房都最好的電影Dunkirk。蝙蝠俠系列大導演Christopher Nolan首次拍戰爭片,敍述在1940年5月著名的Dunkirk大撤退。40萬英法大軍被德軍所困,嚴重缺乏軍艦進行撤退,本料凶多吉少,將面臨全軍覆沒,但英國大批漁民和普通老百姓響應邱吉爾政府呼籲,開駛小漁船和遊艇,冒着轟炸機、潛艇和陸上炮火,勇敢接載士兵回英,結果成功拯救超過三十萬人,被視為奇蹟,更是英國抗戰的一支強心針。
不少今天的英國人看完此部電影後,亦感到鼓舞,似乎提醒他們應該提起勇氣面對Brexit,退出歐盟後的日子將更好。FTSE指數今年升了3.6%,近歷史高位,英鎊近日也反彈至1.31美元水平。上周更見香港李錦記集團用破紀錄的13億英鎊購買倫敦金融區地標「Walkie Talkie」商廈,平均呎價不到2000英鎊,比對美利道拍到的5萬港元一方呎的地價,一個字,抵!早前中渝置地(01224)亦用11.5億英鎊買下附近另一座暱稱「Cheese Grater」的大廈。今年中國人已成為倫敦核心區的最大房產投資者,總額高達35億英鎊,似乎投資者信心全都回來了!
面臨二戰後最大挑戰
香港人對英國當然有很深的情意結,一直都是出國留學的熱點(內地人較喜歡美國)。劍橋、牛津固然是無數莘莘學子夢寐以求的理想學府,近年更流行很早就送子女去那些有數百年歷史,如Winchester、Harrow等出名公校寄宿,給他們一個如Harry Potter書內Hogwarts般的神奇經驗(其實很多公校學生受到各種欺凌,長大後都有心理陰影)。身邊不少朋友在倫敦置業,除投資外,很多都是為在那裏上學的子女而買的。
那麼投票通過Brexit後的憂慮是否都真的是杞人憂天?英國確有很多連脫歐都不能改變的傳統優勢,最重要就是英文牢不可固的國際語言地位。同聲同氣,跟美國有特殊的歷史、文化,以至經濟關係,跟其他英聯邦國家如加拿大、澳洲和紐西蘭等,就有更密切的宗教和血緣關係,他們都繼續承認是英女皇的子民。除英文外,英國亦是民主國會制度和普通法的發源地,給予投資者莫大信心。
但從實際的政經局面來看,脫歐對英國絕對是二戰後最大的挑戰。較悲觀的專家更認為脫歐將帶來經濟災難,有些人如前首相貝理雅更呼籲國人不可容許Brexit真的發生,推動「Exit from Brexit」。但覆水難收,從政治和法律上都幾乎不可能做到,最多只可望盡量達成一個「soft Brexit」效果,也很難成功。
很多人認為其實英國各方面競爭力很差,並未準備好脫歐。首先平均教育水平非常差,16至24歲人平均語文和數學水平乃OECD 35個成員國內排在末四。英國嚴重缺乏技術人才,近20%大學教員來自其他歐盟國家,但連低端的勞工崗位亦很難找到本地人願意做。據說三文治外賣店Pret a Manger招聘員工,只有2%應徵者為英國人。英國人的處境是名副其實的高不成,低不就。結果是人均收入十年來停滯不前,大部分人實際收入仍低於金融海嘯前,情況跟意大利差不多。
倫敦住宅市場明顯轉弱
貧富懸殊是全球大趨勢,未必跟投資者有什麼關係吧?但今次英國情況不太一樣,連重中之重的金融服務業都被動摇,所有大銀行都已開始把大量業務和工作崗位轉移到法蘭克福、盧森堡和都柏林等地方。英國44%出口是賣到歐洲的,近半來自跨國公司,未來都可能離開。
長期強勁的倫敦住宅市場都有明顯轉弱跡象。第二季度倫敦平均房價同比只升了1.2%,遠低於過去常見的5%,更罕有地低於全國平均的2.8%升幅,被認為是一個極壞的領先訊號。去年4月英國增加了投資物業印花稅,再加脫歐,所以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成交暴跌,今年仍在下跌。高價豪華住宅其實已比脫歐前跌了10%或更多。
過去二十多年,倫敦高端住宅近半買家為外國人,從前最多就是歐洲人包括俄國,其次就是中東,亦有不少印度、香港、新加坡等買家,近年當然更多了很多大陸人。
英國決定脫歐後,來自歐盟的買家近乎絕跡了,過去很多是派駐到倫敦的銀行家,且享受稅務優惠,所以很樂意置業定居,但未來肯定不會,反而不少人可能需要賣房搬回歐洲。俄國和中東買家的主要財富來源是石油,近年油價積弱,他們的購買力亦大打折扣。本寄望中國買家成為生力軍,但近日北京又嚴控海外投資。剩下來如單靠香港人,夠力支撐整個市場嗎?
英國希望脫歐後能夠盡快跟美、中、印等大國加強貿易關係,但估計只能彌補歐洲貿易的四分之一。特朗普口頭上支持脫歐,但沒有任何實際行動(自顧不暇)。脫歐前習主席隆重訪問英國,脫歐後亦沒有什麼下文。
近日英鎊的反彈亦未必能夠持續太久。美元近月非常弱勢,主要因為特朗普未能推動任何稅改和財政刺激方案,通脹仍然偏弱。反而歐羅區經濟有復甦跡象,法國馬克龍的當選亦有助吸引資金回流。但聯儲局加息和縮表速度仍將比歐洲和英國快,美滙指數DXY已嚴重超賣,很可能將反彈,所以英鎊或已近見頂。如英鎊轉弱,將對倫敦掛牌,本已非常強勢的滙控(00005)再有很大幫助。
Dunkirk電影焦點全都放在撤退中的英軍和更英勇去救人的國民,很少提及其實付出沉重代價保護他們的法軍。而最後二戰的勝利當然亦非英國獨力功勞,主要還是倚靠1941年底珍珠港一役後才參戰的美國。
從前的日不落大英帝國早已步入夕陽,脫歐後的英國經濟會否亦走向衰落呢?
中環資產持有滙控的財務權益。
華富大廈凶宅 在 我是凶宅!!買賣/法拍/投資/撿便宜/屋主自租自售/仲介/資訊 ... 的推薦與評價
沒有凶宅買賣平台嗎?有…看這裡>只要是凶宅租售案件皆可上傳,只禁不是凶宅之廣告文。廣告一律...踢. ... <看更多>
華富大廈凶宅 在 凶宅旁大樓房價低逆向操作!轉手賺279萬-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台北市知名 凶宅 附近,由於房價偏低,出租情況不錯,不過近幾年購屋的投報率也創下佳績,根據實價登錄資料顯示,錦州街上的「明皇 大廈 」,今年交易的七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