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人工智慧》(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01)在2001年的6月29日上映,距今已經整整二十年,當時還沒有iPhone,還在2G的時代,我的手機是Nokia,電影必須自己燒來看(但現在我是看有版權的電影),作業要用印表機列印出來,出遊要帶地圖,背包要放一本Lonely Planet,當時,尚不知世上有串流,也還沒習慣生活一切大小事都要依賴谷歌大神。
能想像嗎?《A.I.人工智慧》是在那個年代拍攝的電影,但是,20年後的今日,回頭再看《A.I.》,竟然完全沒有落後感,故事細膩、議題多元,融合古典經典,又充滿未來科技,還能發人深省。導演史蒂芬史匹柏,使用的技術是當時最先進的電腦影像,實時3D電腦遊戲引擎系統和 On-Set Visualization 技術(維基)。
#史匹柏與庫伯力克的AI計畫
《A.I.》這部電影,原本是由庫伯力克在70年代就購得版權,不過,在劇本的發想與製作過程,卻陷入膠著。1995年,庫伯力克將《A.I.》的計畫交給史匹柏,不過也是一直擱置。
直至1999年,庫伯力克離世之後,史匹柏才將《A.I.》的製作放進計畫,宣告先拍《A.I.》,再拍《關鍵報告》(Minoriety Report, 2002)。因為這部電影曾是兩人的夢想,於是,在《A.I.》電影的劇組工作人員與工作室名單之後,最後一行寫的是「紀念史丹利庫伯力克」。
.
#改編自SupertoysLastAllSummerLong
《A.I.》電影是改編自1989年12月在哈潑時尚雜誌裡的一則短篇小說, “Supertoys Last All Summer Long”,作者是著作等身的英國科幻小說家 Brian Aldiss。
電影版的《A.I.》與小說版本許多差異,最大的差異就是在小說裡的小男孩大衛,不曉得自己是個機器人。此外,大衛的確因為愛媽媽而吃醋,不過吃醋對象不是媽媽的第一個真人小孩,而是機器熊。
.
#小說與電影不一樣
小說中的媽媽當時還沒有小孩,她一方面恐懼大衛,但是故事結尾卻又很喜悅,因為她才剛剛收到政府發通知,准許他們可以懷孕,然後也可以扔掉眼前讓她困擾的機器人小男孩了。
原本的短篇小說故事較為簡單,不過卻有個合情合理的未來假設,於是,電影的故事取自同樣的時空背景與科幻預設,另外增加幾位關鍵角色(例如大衛的哥哥與男優舞喬),也增加許多奇遇情節(大衛的逃難與找尋藍仙女),擴大整體故事的深度與廣度。
.
#生育問題是許多科幻故事擔憂的未來
人類未來的生育能力與數量,一直是科幻小說喜愛著墨的主題。
在《#人類之子》(Children of the Men, 2006),人類因為一場疫情,而失去生育能力,地球幾乎已無新生兒。
在《#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 2017~ ),人類也是因為一場疫情,而出現生育障礙,許多女人已經難以受孕,於是有權勢的家庭需要使女入住,代理家事、床事、與孕事。
在《#鹿角男孩》(The Sweet Tooth, 2021),人類也是因為一場疫情,而開始基因變異,新生的一代,都變成了人與動物的混種生物。
在《A.I.》,則是因為氣候變遷,許多人類的居住地都已成為水鄉(例如紐約),資源不足,於是必須控制生育。只是,有家庭的夫妻渴望有小孩,於是,必須等待政府頒發「准生證」才能孕育小孩。為了滿足那些沒有「准生證」的夫妻,AI孩童因應而生。
.
#AI取代各種人工
《A.I.》所描述的世界,我們已經很接近,那是個機器人可以取代各種人工的時代。寂寞的父母,可以預約AI小孩;養小孩辛苦的父母,可以預約AI保母;寂寞的城市男女,可以預約AI舞男;百無聊賴的兒童,也有機器熊可以陪伴。
有趣的是,在《A.I.》電影裡,也有位谷歌大神,不過名字是「萬事通博士 (Dr. Know)」,是由已故藝人羅賓威廉斯所配音(Robin Williams, 1951-2014, 昨天7/21是他的生日)。
.
#電影中的google
這位什麼都懂什麼都能問的萬事通,就是我們現在的谷歌大神,可以直接搜尋,也可以分類搜尋,只是,萬事通博士需要投幣,而我們現在是把自己的個資無痛賣給谷歌(可以參考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The Social Dilemma, 2020)。
看到《A.I.》中的萬事通博士,覺得現實世界進步的速度似乎比想像的快很多,因為電影中的萬事通博士大電腦,只能在特定的四萬個據點使用,但是我們現在的google,已經囊括生活的一切,讓我們隨時隨手都在使用。
.
#裘德洛的男優舞喬
雖然只有獲得金球獎等的最佳男配角提名,而未獲得任何大獎,但是裘德洛(Jude Law)在《A.I.》的表演真是精妙。
裘德洛飾演很會舞蹈的機器人男優喬(Giglo Joe),看起來油光滿面,油頭也梳理得整齊服貼,身穿貼身的長版全黑西服,行走時帶著韻律般的挑逗,不時檢查自己的魅力,自在自信地穿梭在燈紅酒綠的夜晚。
.
#模仿好萊塢的歌舞劇舞蹈家
為了演好魅力十足的舞蹈男優喬,裘德洛以20世紀中期大受歡迎的好萊塢歌舞劇舞蹈家 Fred Astaire 與金凱利(Gene Kelly)為模仿對象,無論是服裝、髮型、化妝、舞步、表情、說話的方式等等,都能看到這些在歌舞劇常見的風格。
不過,除了金凱利風格,為了呈現出A.I.的機械感,裘德洛還自行加入一種獨特的俐落微撇頭,像是出自不自覺的習慣,創造出一位有點狂妄傲慢、光鮮豔麗、無心卻又溫暖的舞蹈機器人。
.
#童話故事小木偶
《A.I.》內裡,除了有科幻小說 “Supertoys Last All Summer Long” 之外,「我想當個好孩子,變成真人小孩」的小木偶精神,也貫穿整部電影。
小男孩大衛,在媽媽跟他說了《小木偶奇遇記》的故事之後,就立志當個乖孩子,要找到藍仙女,變成真人小孩,因為他愛媽媽,也要媽媽愛她。
.
#大衛流浪記
大衛後來被媽媽載到機器人工廠附近,丟在森林裡,也開始他的「小木偶奇遇記」,果然遇到一位穿著西裝的舞蹈喬(也就是小木偶故事中的蟋蟀先生),開始兩人的扶持與流浪。
最後,大衛搭乘太空船,沉入海底,這一段,當然就是平行於小《木偶奇遇記》裡頭的「流浪到鯨魚魚肚內」。
.
#機器人歷險記Robots
倘若你也看過《機器人歷險記》(Robots, 2005),肯定會發現與《A.I.》有許多致敬之處,像是掃除機器人的「機器人屠宰場」,金凱利的機器人舞蹈,還有新舊型機器人的零件替換等等。
.
.
#每天陪你宅在家看一部好電影Day69
#第44部電影
#2021年7月22日
#AI人工智慧2001
#史蒂芬史匹柏
#A_I_Artificial_Intelligence
#小木偶奇遇記
#裘德洛演得真好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苦 兒 流浪記 小說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好文重溫】別讓我出世
為人父母的初衷,也是把孩子帶到這世界上的初衷 – 就是孩子健康、快樂,就好!
——————————————————————————
1960年,法國著名小說《苦兒流浪記》被改編成粵語長片,由當年11歲的蕭芳芳飾演流浪尋母的小梅,我媽說她看一次喊一次;到1977年,麗的電視首播日本電視動畫《星仔走天涯》,8歲的星仔踏上「落雨不怕,落雪也不怕,就算寒冷大風雪落下」的尋親之路,當年也讓無數小朋友哭乾了眼淚。晃眼來到2019年的黎巴嫩版《苦兒流浪記》-《星仔打官司》,電影同樣感人催淚,可是此星仔不同彼星仔,尋親之路慘變成離家之路。
電影劈頭就是12歲星仔因傷人罪而被囚,卻在庭上反告父母「把他帶來這世上」,不負責任地生而不養,「希望你們不要再生孩子!」講述家住貧民窟、自小被迫輟學、靠拾荒及製毒養家、窮得連出世紙也沒有的星仔,本來逆來順受命運的安排,直至無恥的父母把他最疼愛的妹妹賣給一個渣男,為了向殘酷的現實還擊,他計劃帶妹妹離家出走,可惜事敗變成流浪街頭,幸而獲善良的埃塞俄比亞女黑工收容,並與黑工誕下的男嬰發生一段相依為命的動人故事……
像星仔父母「生而不養」當然最差,然而,「養而不教」在心理學角度,其實也是嚴重虐兒的一種。
在物質生活豐富的現世代,但不少孩子感情上卻像個孤兒,沒有父母的陪伴的回憶、沒有父母讚賞的聲音、沒有父母欣賞的目光、沒有親子間的閒話家常,只有溫室的保護、外傭的照顧、安排的軌道、壓人的學業,在怪獸家長或直升機家長聚在一起的背後,是無數不快樂的孩子或生活的低能兒。「我受夠了,我不想再見到你,如果可以,我甚至希望立即死去。妳有問過我想出生嗎?」最近,我聽過一個患上躁鬱症的12歲少女跟母親控訴。世上最傷父母心的話,莫過於此!
電影與現實,彷彿環環相扣,是期待我們去凝視一個為人父母的初衷,也是把孩子帶到這世界上的初衷 – 就是孩子健康、快樂,就好。
#親子專欄 #親子 #教育 #鄧明儀
苦 兒 流浪記 小說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日本卡通《咪咪流浪記》原名「家なき子」(無家可歸的小孩),是東京電影新社製作的電視動畫,共51集,改編自法國作家馬羅(Hector Malot)的小說《苦兒流浪記》(Sans Famille 英譯 Nobody's Boy),與改編自馬羅另一部小說《孤女努力記》(En Familie 英譯 Nobody's Girl)的日本卡通《小英的故事》是姊妹作。
《咪咪流浪記》是日本電視史上第一部需戴特製眼鏡觀賞的立體卡通,於1977年10月2日至1978年10月1日的每週日18:30~19:00在日本電視台(NTV)首播,是日本電視台的開播25週年紀念作品(也是小說《苦兒流浪記》出版100週年)。台灣則是在1979年6月5日至1979年8月17日於中視首播中文配音版本(中視播出時為一般版本,非立體版本)。
故事敘述小男孩咪咪的父親吉祥在一場官司敗訴後,終日與酒為伍,結果為了籌錢買酒而把咪咪賣給了帶著小狗和小猴兒賣藝維生的彭師父。彭師父辭世之後,咪咪在流浪途中遇見了小男孩馬嘉,遂和馬嘉一起流浪。故事的最後,咪咪終找到了生母,原來他的媽媽就是白鳥號的主人「敏夫人」,而曾經救過咪咪的阿珠則嫁給了咪咪。
馬羅(Hector Malot,1830~1907)出生於法國西北部一個叫拉威的村落。馬羅的父親是一位律師,希望自己的兒子能繼承事業,於是將馬羅送到巴黎去讀法律。但是身在巴黎的馬羅卻愛上了文學,決定放棄學習法律,並開始投稿至一些小報社。不久,他的第一部小說《藝人們》出版了,他的作品開始引起文學評論家的注意。 後來,馬羅受聘於報社寫文學評論,同時他仍繼續小說的創作,在他的一生中總共完成了七十多部小說。
馬羅所寫的小說裡,專門寫給小孩子看的讀物有《羅曼.卡布里斯》、《苦兒流浪記》和《孤女努力記》,其中以《苦兒流浪記》最受到歡迎,而卡通「咪咪流浪記」就是根據《苦兒流浪記》改編而成,因此「咪咪流浪記」 與同是由馬羅的作品《孤女努力記》所改編的「小英的故事」的原作者是同一人。
《苦兒流浪記》與《孤女努力記》通常會被視為姐妹作,因為這兩部作品有許多共同點:一來兩者皆是以十九世紀末期,剛經歷工業革命與現代化洗禮的歐洲階級社會為背景;再則兩者皆以少年萬里尋親為故事主軸;此外,最重要的恐怕是,兩部作品主角皆是不見容於當時歐洲主流社會的所謂「雜種」子女:咪咪是上流社會淑女的私生子,礙於當時的嚴酷禮教,一出生就慘遭遺棄;而小英的諸多苦難,皆源自於她的混血身分:父親是法國人,母親則是遭到法國親戚歧視並排斥的印度人。
作者馬羅以兩個社會邊緣人為主角,藉以批判十九世紀歐洲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包括資本主義的功利競爭與階級對立、帝國殖民主義、種族歧視等等。而隨著主角(特別是小英)一步步地被主流社會接受,乃至於最後成功地幫助祖父創造出更慈善、更有人性的企業文化,作者心目中的社會主義烏托邦也一併呼之欲出:人的尊 嚴與價值不再有階級出身或種族膚色的差別,而資本家在賺取商業利益之餘,也不忘在生活品質,托兒、教育等方面照顧員工的生計福利,人人互信互愛,整個社群終能成為一個充滿慈善的大同世界。
《咪咪流浪記》
詞:林家慶 曲:佚名 唱:松江兒童合唱團
走呀 走呀 可愛的咪咪在流浪
找呀 找呀 咪咪的媽媽在哪裡
雖然路途艱苦也不怕 大家互相幫助
雖然困難重重要克服 大家互相扶持
走走走 走走走 向前走
不停地向前走 走向幸福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