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重溫】別讓我出世
為人父母的初衷,也是把孩子帶到這世界上的初衷 – 就是孩子健康、快樂,就好!
——————————————————————————
1960年,法國著名小說《苦兒流浪記》被改編成粵語長片,由當年11歲的蕭芳芳飾演流浪尋母的小梅,我媽說她看一次喊一次;到1977年,麗的電視首播日本電視動畫《星仔走天涯》,8歲的星仔踏上「落雨不怕,落雪也不怕,就算寒冷大風雪落下」的尋親之路,當年也讓無數小朋友哭乾了眼淚。晃眼來到2019年的黎巴嫩版《苦兒流浪記》-《星仔打官司》,電影同樣感人催淚,可是此星仔不同彼星仔,尋親之路慘變成離家之路。
電影劈頭就是12歲星仔因傷人罪而被囚,卻在庭上反告父母「把他帶來這世上」,不負責任地生而不養,「希望你們不要再生孩子!」講述家住貧民窟、自小被迫輟學、靠拾荒及製毒養家、窮得連出世紙也沒有的星仔,本來逆來順受命運的安排,直至無恥的父母把他最疼愛的妹妹賣給一個渣男,為了向殘酷的現實還擊,他計劃帶妹妹離家出走,可惜事敗變成流浪街頭,幸而獲善良的埃塞俄比亞女黑工收容,並與黑工誕下的男嬰發生一段相依為命的動人故事……
像星仔父母「生而不養」當然最差,然而,「養而不教」在心理學角度,其實也是嚴重虐兒的一種。
在物質生活豐富的現世代,但不少孩子感情上卻像個孤兒,沒有父母的陪伴的回憶、沒有父母讚賞的聲音、沒有父母欣賞的目光、沒有親子間的閒話家常,只有溫室的保護、外傭的照顧、安排的軌道、壓人的學業,在怪獸家長或直升機家長聚在一起的背後,是無數不快樂的孩子或生活的低能兒。「我受夠了,我不想再見到你,如果可以,我甚至希望立即死去。妳有問過我想出生嗎?」最近,我聽過一個患上躁鬱症的12歲少女跟母親控訴。世上最傷父母心的話,莫過於此!
電影與現實,彷彿環環相扣,是期待我們去凝視一個為人父母的初衷,也是把孩子帶到這世界上的初衷 – 就是孩子健康、快樂,就好。
#親子專欄 #親子 #教育 #鄧明儀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苦 兒 流浪記 動畫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日本卡通《咪咪流浪記》原名「家なき子」(無家可歸的小孩),是東京電影新社製作的電視動畫,共51集,改編自法國作家馬羅(Hector Malot)的小說《苦兒流浪記》(Sans Famille 英譯 Nobody's Boy),與改編自馬羅另一部小說《孤女努力記》(En Familie 英譯 Nobody's Girl)的日本卡通《小英的故事》是姊妹作。
《咪咪流浪記》是日本電視史上第一部需戴特製眼鏡觀賞的立體卡通,於1977年10月2日至1978年10月1日的每週日18:30~19:00在日本電視台(NTV)首播,是日本電視台的開播25週年紀念作品(也是小說《苦兒流浪記》出版100週年)。台灣則是在1979年6月5日至1979年8月17日於中視首播中文配音版本(中視播出時為一般版本,非立體版本)。
故事敘述小男孩咪咪的父親吉祥在一場官司敗訴後,終日與酒為伍,結果為了籌錢買酒而把咪咪賣給了帶著小狗和小猴兒賣藝維生的彭師父。彭師父辭世之後,咪咪在流浪途中遇見了小男孩馬嘉,遂和馬嘉一起流浪。故事的最後,咪咪終找到了生母,原來他的媽媽就是白鳥號的主人「敏夫人」,而曾經救過咪咪的阿珠則嫁給了咪咪。
馬羅(Hector Malot,1830~1907)出生於法國西北部一個叫拉威的村落。馬羅的父親是一位律師,希望自己的兒子能繼承事業,於是將馬羅送到巴黎去讀法律。但是身在巴黎的馬羅卻愛上了文學,決定放棄學習法律,並開始投稿至一些小報社。不久,他的第一部小說《藝人們》出版了,他的作品開始引起文學評論家的注意。 後來,馬羅受聘於報社寫文學評論,同時他仍繼續小說的創作,在他的一生中總共完成了七十多部小說。
馬羅所寫的小說裡,專門寫給小孩子看的讀物有《羅曼.卡布里斯》、《苦兒流浪記》和《孤女努力記》,其中以《苦兒流浪記》最受到歡迎,而卡通「咪咪流浪記」就是根據《苦兒流浪記》改編而成,因此「咪咪流浪記」 與同是由馬羅的作品《孤女努力記》所改編的「小英的故事」的原作者是同一人。
《苦兒流浪記》與《孤女努力記》通常會被視為姐妹作,因為這兩部作品有許多共同點:一來兩者皆是以十九世紀末期,剛經歷工業革命與現代化洗禮的歐洲階級社會為背景;再則兩者皆以少年萬里尋親為故事主軸;此外,最重要的恐怕是,兩部作品主角皆是不見容於當時歐洲主流社會的所謂「雜種」子女:咪咪是上流社會淑女的私生子,礙於當時的嚴酷禮教,一出生就慘遭遺棄;而小英的諸多苦難,皆源自於她的混血身分:父親是法國人,母親則是遭到法國親戚歧視並排斥的印度人。
作者馬羅以兩個社會邊緣人為主角,藉以批判十九世紀歐洲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包括資本主義的功利競爭與階級對立、帝國殖民主義、種族歧視等等。而隨著主角(特別是小英)一步步地被主流社會接受,乃至於最後成功地幫助祖父創造出更慈善、更有人性的企業文化,作者心目中的社會主義烏托邦也一併呼之欲出:人的尊 嚴與價值不再有階級出身或種族膚色的差別,而資本家在賺取商業利益之餘,也不忘在生活品質,托兒、教育等方面照顧員工的生計福利,人人互信互愛,整個社群終能成為一個充滿慈善的大同世界。
《咪咪流浪記》
詞:林家慶 曲:佚名 唱:松江兒童合唱團
走呀 走呀 可愛的咪咪在流浪
找呀 找呀 咪咪的媽媽在哪裡
雖然路途艱苦也不怕 大家互相幫助
雖然困難重重要克服 大家互相扶持
走走走 走走走 向前走
不停地向前走 走向幸福的道路
苦 兒 流浪記 動畫 在 鄧明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am730專欄】別讓我出世
1960年,法國著名小說《苦兒流浪記》被改編成粵語長片,由當年11歲的蕭芳芳飾演流浪尋母的小梅,我媽說她看一次喊一次;到1977年,麗的電視首播日本電視動畫《星仔走天涯》,8歲的星仔踏上「落雨不怕,落雪也不怕,就算寒冷大風雪落下」的尋親之路,當年也讓無數小朋友哭乾了眼淚。晃眼來到2019年的黎巴嫩版《苦兒流浪記》-《星仔打官司》,電影同樣感人催淚,可是此星仔不同彼星仔,尋親之路慘變成離家之路。
電影劈頭就是12歲星仔因傷人罪而被囚,卻在庭上反告父母「把他帶來這世上」,不負責任地生而不養,「希望你們不要再生孩子!」講述家住貧民窟、自小被迫輟學、靠拾荒及製毒養家、窮得連出世紙也沒有的星仔,本來逆來順受命運的安排,直至無恥的父母把他最疼愛的妹妹賣給一個渣男,為了向殘酷的現實還擊,他計劃帶妹妹離家出走,可惜事敗變成流浪街頭,幸而獲善良的埃塞俄比亞女黑工收容,並與黑工誕下的男嬰發生一段相依為命的動人故事……
像星仔父母「生而不養」當然最差,然而,「養而不教」在心理學角度,其實也是嚴重虐兒的一種。
在物質生活豐富的現世代,但不少孩子感情上卻像個孤兒,沒有父母的陪伴的回憶、沒有父母讚賞的聲音、沒有父母欣賞的目光、沒有親子間的閒話家常,只有溫室的保護、外傭的照顧、安排的軌道、壓人的學業,在怪獸家長或直升機家長聚在一起的背後,是無數不快樂的孩子或生活的低能兒。「我受夠了,我不想再見到你,如果可以,我甚至希望立即死去。妳有問過我想出生嗎?」最近,我聽過一個患上躁鬱症的12歲少女跟母親控訴。世上最傷父母心的話,莫過於此!
電影與現實,彷彿環環相扣,是期待我們去凝視一個為人父母的初衷,也是把孩子帶到這世界上的初衷 – 就是孩子健康、快樂,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