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柑鯛 〔旨樂]
蜜柑鯛是日本這些年來流行的「水果魚」的一種。雖然日本是食魚大國,但有鑒於年輕一代因為嫌魚刺多又有魚腥味,因此吃魚的人口逐年下降,從而誕生了將水果加入魚飼料中,進而減少魚的腥味,並使其帶著淡淡果香的養殖方式。
野生的鯛魚價格昂貴而產量低,在市場上,野生真鯛與養殖的比例約為2:8。像是野生真鯛捕獲量全日本第一名的長崎縣的捕獲量一年約為2020噸(第二名的福岡縣1893噸,第三的愛媛1839噸),而養殖真鯛產量最多的愛媛縣為34208噸,超過日本全國產量的一半以上(次之為熊本縣的104120噸與三重縣的5530噸。
野生的天然真鯛在日本以在瀨戶内海的明石海峽所捕獲的兵庫縣的「明石鯛」最為頂級。明石鯛會以一本釣、吾智網和底曳網三種漁法來捕獲。其中又被稱為「鯛網」的吾智網漁法,是將魚群趕入如同包裹衣物或是家當的方形大布「包袱巾」的魚網中的漁法,是捕捉明石鯛漁法的主流。而底曳網則用以捕捉海低層的魚。
在流速極快的鳴門海峽的激流的嚴酷環境下成長的德島縣「鳴門鯛」,則是另外一種高級野生天然真鯛。捕撈鳴門鯛的漁法,有撒餌釣與定置網兩種。其中的撒餌釣是鳴門特有的傳統漁法。將生餌(春天用玉筋魚,秋天用蝦)和魚線針放入直徑四公分、長三十公分的塑膠圓筒中,從船上丟入海中。圓筒碰到海底後,底部的蓋子會打開,放出釣勾和餌,隨著潮流飄動來誘捕真鯛。而這裡的定置網捕撈法,則是在海底設置長五十公分、寬二十公分,被稱為「鯛網」的「運動場」。這個運動場連著一個壺狀,通往外部的通道,稱之為「道網」,漁夫們將真鯛趕入鯛網後,收起道網,成了一個只進不出的結構。
真鯛以30~40公分左右的最為美味,而在產卵前3~4月的真鯛脂肪豐富,特別美味。這時期的真鯛又稱為「櫻鯛」和「花見鯛」。
而我們這裡談的水果魚都是品牌很年輕的養殖真鯛。像是三重縣的伊勢真鯛,是混合海藻、柑橘、茶葉,以2%的比例與飼料混合後,在出貨前連續餵食14天,並於平成24年(2012)推出;香川縣的橄欖鰤,則是以2%的橄欖葉粉末與飼料混合,出貨前二十天每天餵食,自平成20年(2008)開始販賣;廣島縣的檸檬鰤自然是在飼料中加了檸檬汁,平成24年(2012)開始販賣;另外還有我在《東京23區鄉土料理之兵法:港區》中所提到的以大分縣特產的柑橘臭橙(カボス的1%果汁)混合飼料餵食的臭橙鰤和臭橙比目魚,出貨前餵食20次,平成23年推出;此外,在鹿兒島,則有在出貨前用黑醋餵食一個月以上的薩摩黑醋鰤,平成19年(2007)推出。
蜜柑鯛產自日本四國的愛媛縣。對愛媛縣的印象,最早是來自由淺野溫子在《101次求婚》中所飾演的女主角矢吹薫的老家。後來則是司馬遼太郎的歷史小說改編而成的,描述都是松山藩出身的秋山好古和秋山真之兄弟,以及自幼一起長大的文學家正岡子規的故事的日劇《坂上之雲》。
而愛媛縣除了鯛魚養殖量為全日本之冠外,蜜柑產量也是日本第一,於是,2011年的時候,在面對瀨戶內海的宇和島市經營水產商社的木和田權一,提出了「宇和島計畫」,將兩者結合在一起,將蜜柑搾汁後的果皮加在飼料中餵食。而愛媛的蜜柑,是學名Citrus unshiu的溫州蜜柑,於明朝永樂年間日本僧人智惠,由中國大陸帶回日本九州南部的鹿兒島。到1878年時,當時美國派駐日本特使羅伯特.凡爾康堡(Robert B. Van Valkenburgh)將軍的夫人將之命名為薩摩柑(Satsuma orange)。
起初,他是委託愛媛水產研究中心協助,以二十尾魚進行試驗成功。後來因為擔心效果可能因飼養量擴大而打折,所以拜託兒時玩伴、在宇和島養殖魚類的「中田水產」社長中田力夫協助試養。他們一開始中田試驗使用的是鰤魚,
不過可能因為太酸了,所以一開始魚都把飼料吐了出來。不過後來魚兒吃慣了之後,就反而不喜歡吃一般的飼料了。經過不斷試驗調整飼料與果皮的混合比例後,他們終於在2012年成功地養出了首批蜜柑魚蜜柑鰤,以混合蜜柑和蜜柑皮的飼料,於出貨前一個半月開始餵食。
一開始對蜜柑鰤感到興趣的,是日本全國連鎖的藏壽司(くら寿司),藏壽司向他們訂了7000條的蜜柑鰤,由於口碑極佳,因此又進而生產蜜柑鯛。
前幾天做了鯛魚飯(鯛めし),而在愛媛這個真鯛大縣,各地都有許多不同的真鯛料理。以鯛魚飯來說,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兩種,以松山市為中心的中予和東予地方(愛媛古稱伊予國)的鯛魚飯,是以烤過的整條真鯛與昆布出汁和米,一起在陶鍋或電鍋一起炊成,名為「松山鯛飯」;而以宇和島市為中心的南予地方的鯛魚飯,則是將用醬汁醃過的真鯛刺身,放在煮好的飯上,再打上一顆生蛋,稱之為「宇和島鯛飯」。此外,南予地方還有一道將蛋絲香菇絲再加上蔥薑末等香料鋪在煮好的素麵上,再放上以和風醬油出汁煮好的整條真鯛的鄉土料理「鯛素麵」(鯛そうめん)。
至於蜜柑鯛,則是以刺身的方式,蘸橄欖油吃,風味最佳。
延伸閱讀:《肉魚、鯧魚、鯛魚和丁香魚,挖掘不盡的魚和魚料理:魚料理之兵法之一》:https://naihaolee.pixnet.net/blog/post/295101193-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花飛、花枝、花蠘仔:台灣海產名小考」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曹銘宗 內容簡介: 有些海產,不管看幾次懶人包你都認不出……. 傳統市場魚販口中的海產名稱,讓你聽到霧煞煞? 海產的俗名、學名、中文、台語、日文樣樣有,又該如何區分? 吃過魚,但沒看過魚走路,台灣文化偵探曹銘宗...
花鯧魚學名 在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
2019-01-14影音檔
出版社粉絲頁: 貓頭鷹書房
本集主題:「花飛、花枝、花蠘仔:台灣海產名小考」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曹銘宗
內容簡介:
有些海產,不管看幾次懶人包你都認不出…….
傳統市場魚販口中的海產名稱,讓你聽到霧煞煞?
海產的俗名、學名、中文、台語、日文樣樣有,又該如何區分?
吃過魚,但沒看過魚走路,台灣文化偵探曹銘宗帶你從「命名」開始看起
◎特邀新生代生態畫家林哲緯以水彩插畫精細繪製台灣海產的細節與風貌
*花枝和烏賊,有什麼不同?
*除了源自日文的TAKO,章魚的台語還能怎麼說?
*鯛魚名稱不下十數種,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台灣童謠〈西北雨〉中的「鮕呆(鮘)」又是哪位?
*常吃的「四破魚」到底在破什麼?
台灣四面環海,我們從海魚吃到淡水魚,由軟體動物花枝家族吃到甲殼動物螃蟹親屬。除了吃不完的海味,更常發生的是弄不清的名稱。九孔等同鮑魚嗎?為何許多魚都被歸在鯛科?香魚的氣味真的很香?鯖魚為何叫花飛?這些名稱的背後,蘊藏的正是台灣豐富多元的海洋文化。
這是一本兼具歷史與科普的海洋文化讀物。作者曹銘宗先生,查證無數史料文獻,深入民間訪談許多業者和漁民,更上網徵求各界高手的見解,宛如帶領讀者從路邊攤走到中研院,「嘗遍」台灣海味的前世今生。他還以台灣魚類資料庫交叉比對各項資料,透過這本用語言文化切入,兼具論文水準和散文筆調的著作,讀者將可以輕鬆卻深入地展開一場海洋文化巡禮:
●一場百年的海洋文化考察之旅,從名稱推敲身分
命名,有時來自於人的誤解,但有時卻比起學術用語更容易分辨物種的差異。例如在中文裡,許多螃蟹都叫蟹,例如大閘蟹、花蟹、三點蟹,但如果對應台語便可以分辨其間差異。毛蟹是陸生的螃蟹,蟳和蠘則指海生螃蟹,所以最後一對腳是游泳足。而蠘的螯比蟳來得尖細,帶有鋸齒狀,這點從「虫+截」這個字便可推測得出。而經常被視為同一物種的花枝與烏賊,為何有不同名稱,從史料中可以看見古人早早就知道他們不同,應當區別。
●長相決定人生,產地決定名稱
台灣人常吃的午魚,如果回歸史料,可以看見名稱是來自中國產季在端午節的緣故。而以往過年會吃的鯛魚,又名嘉鱲,也是與產期在臘月相關。至於鯖魚之所以被叫花飛,則來自魚身的斑紋以及用閩南語形容這個斑紋的諧音。從此可知,命名沒有對錯,而是來自物種外觀或反映地方特性。
●海洋文化中的古人智慧: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
海鮮的保存反映古人的智慧,魚乾、魚露、魚漿應此而生。和魚有關的傳說,鄭成功的國姓魚、鯊魚變身梅花鹿,透過考證你會知道「謠言原來是這麼來的」。當然不能錯過傳統的好魚、壞魚排行榜,「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五鮸……」讓你享受美食沒有漏網之魚,「一魟二虎三沙毛四臭肚五變身苦……」,帶你認識在捕魚、潛水時應該避開的危險魚類。
語言文化的考證,看見海洋文化的多樣性,各路語源也豐富了我們對海鮮的認識。下次要吃花枝前,你應當能分辨牠是花枝還是烏賊!
作者簡介:曹銘宗
台灣基隆人。東海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北德州大學新聞碩士。曾任聯合報鄉情版、文化版記者、主編、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東海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現任台灣文史作家、講師、專欄作家,兼任英語、華語導遊。
長期關注台灣多元族群,並以歷史宏觀角度觀察台灣多元文化,曾以〈回來做番:當代平埔的族群認同與文化復興〉、〈檳榔西施的文化觀察〉、〈數位@文化.tw〉等系列報導,獲得三次吳舜文新聞獎文化專題報導獎。
出版三十多種台灣歷史、文化、語言、飲食、人物等著作,包括《遠見與承擔:中研院數位人文發展史》(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台灣史新聞》、《大灣大員福爾摩沙》、《蚵仔煎的身世》、(貓頭鷹),《自學典範:台灣史研究先驅曹永和》、《台灣廣告發燒語》(聯經),《祝你永保安康》(天下文化),《台灣的飲食街道:基隆廟口文化》(基隆市立文化中心)等,以及《鷄籠中元祭》、《基隆廟口》、《迎媽祖》(聯經)等繪本。
尊崇曹永和「台灣島史觀」,服膺自由、平等、民主等普世價值,繼續在台灣書寫台灣。
相關著作:《台灣史新聞》《台灣史新聞(最新增訂版)》《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
花鯧魚學名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花飛、花枝、花蠘仔:台灣海產名小考」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曹銘宗
內容簡介:
有些海產,不管看幾次懶人包你都認不出…….
傳統市場魚販口中的海產名稱,讓你聽到霧煞煞?
海產的俗名、學名、中文、台語、日文樣樣有,又該如何區分?
吃過魚,但沒看過魚走路,台灣文化偵探曹銘宗帶你從「命名」開始看起
◎特邀新生代生態畫家林哲緯以水彩插畫精細繪製台灣海產的細節與風貌
*花枝和烏賊,有什麼不同?
*除了源自日文的TAKO,章魚的台語還能怎麼說?
*鯛魚名稱不下十數種,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台灣童謠〈西北雨〉中的「鮕呆(鮘)」又是哪位?
*常吃的「四破魚」到底在破什麼?
台灣四面環海,我們從海魚吃到淡水魚,由軟體動物花枝家族吃到甲殼動物螃蟹親屬。除了吃不完的海味,更常發生的是弄不清的名稱。九孔等同鮑魚嗎?為何許多魚都被歸在鯛科?香魚的氣味真的很香?鯖魚為何叫花飛?這些名稱的背後,蘊藏的正是台灣豐富多元的海洋文化。
這是一本兼具歷史與科普的海洋文化讀物。作者曹銘宗先生,查證無數史料文獻,深入民間訪談許多業者和漁民,更上網徵求各界高手的見解,宛如帶領讀者從路邊攤走到中研院,「嘗遍」台灣海味的前世今生。他還以台灣魚類資料庫交叉比對各項資料,透過這本用語言文化切入,兼具論文水準和散文筆調的著作,讀者將可以輕鬆卻深入地展開一場海洋文化巡禮:
●一場百年的海洋文化考察之旅,從名稱推敲身分
命名,有時來自於人的誤解,但有時卻比起學術用語更容易分辨物種的差異。例如在中文裡,許多螃蟹都叫蟹,例如大閘蟹、花蟹、三點蟹,但如果對應台語便可以分辨其間差異。毛蟹是陸生的螃蟹,蟳和蠘則指海生螃蟹,所以最後一對腳是游泳足。而蠘的螯比蟳來得尖細,帶有鋸齒狀,這點從「虫+截」這個字便可推測得出。而經常被視為同一物種的花枝與烏賊,為何有不同名稱,從史料中可以看見古人早早就知道他們不同,應當區別。
●長相決定人生,產地決定名稱
台灣人常吃的午魚,如果回歸史料,可以看見名稱是來自中國產季在端午節的緣故。而以往過年會吃的鯛魚,又名嘉鱲,也是與產期在臘月相關。至於鯖魚之所以被叫花飛,則來自魚身的斑紋以及用閩南語形容這個斑紋的諧音。從此可知,命名沒有對錯,而是來自物種外觀或反映地方特性。
●海洋文化中的古人智慧: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
海鮮的保存反映古人的智慧,魚乾、魚露、魚漿應此而生。和魚有關的傳說,鄭成功的國姓魚、鯊魚變身梅花鹿,透過考證你會知道「謠言原來是這麼來的」。當然不能錯過傳統的好魚、壞魚排行榜,「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五鮸……」讓你享受美食沒有漏網之魚,「一魟二虎三沙毛四臭肚五變身苦……」,帶你認識在捕魚、潛水時應該避開的危險魚類。
語言文化的考證,看見海洋文化的多樣性,各路語源也豐富了我們對海鮮的認識。下次要吃花枝前,你應當能分辨牠是花枝還是烏賊!
作者簡介:曹銘宗
台灣基隆人。東海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北德州大學新聞碩士。曾任聯合報鄉情版、文化版記者、主編、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東海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現任台灣文史作家、講師、專欄作家,兼任英語、華語導遊。
長期關注台灣多元族群,並以歷史宏觀角度觀察台灣多元文化,曾以〈回來做番:當代平埔的族群認同與文化復興〉、〈檳榔西施的文化觀察〉、〈數位@文化.tw〉等系列報導,獲得三次吳舜文新聞獎文化專題報導獎。
出版三十多種台灣歷史、文化、語言、飲食、人物等著作,包括《遠見與承擔:中研院數位人文發展史》(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台灣史新聞》、《大灣大員福爾摩沙》、《蚵仔煎的身世》、(貓頭鷹),《自學典範:台灣史研究先驅曹永和》、《台灣廣告發燒語》(聯經),《祝你永保安康》(天下文化),《台灣的飲食街道:基隆廟口文化》(基隆市立文化中心)等,以及《鷄籠中元祭》、《基隆廟口》、《迎媽祖》(聯經)等繪本。
尊崇曹永和「台灣島史觀」,服膺自由、平等、民主等普世價值,繼續在台灣書寫台灣。
相關著作:《台灣史新聞》《台灣史新聞(最新增訂版)》《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

花鯧魚學名 在 滿源魚舖- 大家應該很陌生的魚種銀鰤鯧Serielella punctata... 的推薦與評價
您的介紹常常都有提供學名,真是太好了, 謝謝. 5 yrs. 1. 滿源魚舖. 希望大家都能認識魚XD. 5 yrs. 1. . Top fan. Howard Cheerful. 很像市面賣的花鯧XD. ... <看更多>
花鯧魚學名 在 深海網箱養殖金鯧魚,人工育苗,圈養的金鯧魚長速驚人 的推薦與評價
金 鯧魚 屬硬骨魚綱、鱸形目、鰺科、鯧鰺屬, 學名 卵形鯧鰺,俗名黃臘鯧;它是暖水性中上層魚類,棲息在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的熱帶亞熱帶地區,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