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來更新一下, 跟世界盃風一下來講講冰島, 因為我真的太喜歡冰島這個國家了.
2017年底短短在冰島旅遊一個星期, 我知道了幾件事. 一開始跟冰島人對話, 可能會看到他們面無表情, 請不要自動心裡開始貼標籤: 態度很差... 才不是! ( 有沒有人跟我一樣, 覺得台灣人如果遇到外國人主動過來講話, 就只會一直笑不知道在笑三小跟尷尬臉, 看起來有夠白癡沒自信! 如果你討厭這個描述, 就不要隨便貼人家標籤.) 不同文化背景, 面對陌生人的反應不一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這就是文化差異. 當我們遇到的第一個冰島人, 一開始一直都是沒表情的跟我們講話, 但是當我朋友跟她開玩笑時, 她立刻就知道是玩笑而且也確實笑了. 整個租車的對話大概20分鐘, 她很盡責也很幫忙地讓我們租到理想的車. 整趟旅程我們遇到了幾次麻煩(有些根本是自己白目), 結果每個冰島人都是天使般的有耐心幫忙; 現在的他們並沒有因為遊客過多而變得對人築起冷漠的牆 ( 不像我常常對眼前的外國人帶預設立場去應對, 所以我常常都是用很冷的甚至很嚴厲的語氣跟外籍人士講話 ), 我真的對於冰島人的善良和樂於助人太過驚訝, 這是我喜歡冰島的最主要原因.
更別提什麼冰島人很不善於言詞這種道聽塗說的謠言, 放屁! 我們只要主動攀談, 每個冰島人都侃侃而談, 盡其所能地回答我們問題之外, 還主動延伸話題. 這絕對是台灣人所最缺乏的特質. (台灣人對話是語氣平淡,內容無聊句點王, 缺乏想法, 表情木訥卻用害羞當幌子, 只有提到吃喝玩樂有精神, 其他方面貧乏到無話可說) 總的來說, 冰島人的種種特質, 是讓我喜歡冰島的主因.
冰島的食物…好吃! 只是普通停車下來的路邊便利商店兼餐館, 賣的特殊醬汁雞肉還是海鮮飯, 好吃到不知道怎麼形容; 每顆飯都飽滿圓潤厚實, 那種紮實口和台灣米很不一樣. 任何海鮮湯和海鮮類料理都好吃.
再來不必說, 就是後作力極強的風景. 沒錯, 就是覺得不是身處在地球的絕美風景. 荒涼壯闊美, 色彩繽紛美, 空氣鮮甜美, 鬼斧神工變化多端美, 這就是冰島. 我向來拍照不用什麼特別的相機, 拍完照更不喜歡修圖; 拍冰島的照片更是不需要這些只顯得多此一舉、修了比沒修更糟的現代人自戀修圖工程. 我之前有po過照片, 那些都是天然色, 用i6拍的.
說了這些, 邊打字都邊覺得我真的無法不喜歡冰島, 即便相當2萬多台幣的現金被強風吹走消失, 也不減我對冰島這國家的喜愛.(冰島還有一件事是背包客朋友跟我說的, 就是冰島人是工作狂, 所以夏天工作時數極長; 不是因為慣老闆, 是因為他們要在嚴峻的大自然條件下生存, 所發展出來的工作模式)
我剛無意發現這個關於冰島的介紹, 在FIFA的YOUTUBE頻道上, 所以不愁看直播了. 另外貼幾個link 在留言處, 可以在家好好看直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GYirdjLf-8#action=share
良闊盃照片 在 浪人幫 - 陳為民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二十環完成!
廈門回來,睡到下午兩點多……應該去洗車,上次環回來到現在……。
坐在客廳看電視,翻手機,幹,大家都去紳士盃,連加拿大,大陸的車友都在自己國家紳士盃……越看越睏~躺回床上……越躺越清醒……然後我就騎車出門了。
跟第一次環島出發時間一樣,也是下午四點多,那就走一樣的61公路吧!雖然不到四萬平方的島,我的國家,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天氣,就是差一天或差一分鐘,一模一樣的地點,你就是會看到不一樣的台灣!
61公路就是西濱公路,蜿蜒曲伏的高架像條看不見頭的小灰龍,偶而沒入雲霧,偶而又像鑽近水裡,沿途有林口那塊奇妙壯觀地貌的山,還有著不算少的黑羊群
。
白色的大風車,各種巨大的工廠設施,沒有一處相同的海岸,休閒規劃……美到我講不完!就是他媽的各種臭!
東部的海岸線是這趟的重點,剛到台東是半夜兩點多,東部居民不但只有一條回家的路,這條花東人回家唯一的路還都沒路燈,黑到良心都看不到!可是海這個東西很妙,聽到,聞到,感覺到,都會讓人立刻開心!天上星不多,但是,真亮!一路上我老是聞到香味,各種香味!甚至很多味道只存在女生的香水,感覺像前一秒有個迷人女生擦了香水,可能騎車,可能開車經過……我發誓,真的從進南迴公路開始一路沒停過,但,進南迴,一直到早上進花蓮,路上才開始有我以外的車。香味清晰,明顯,一來就是好幾分鐘,甚至在北宜也一路都聞到,各種香!
出發,近黃昏。北返時是早上,太陽的一天,我全都趕上了!於是,有發現了一種環島的方式,看看我的照片,黃昏的西海岸,早晨的第一片陽光映在東海岸壯闊的海面,下午四點多出發,早上十點半已洗好車在客廳抽煙……這第二十次環島,對我來說,超!high!
良闊盃照片 在 健身狂 Sally & 隊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也是在國外唸書時,
因為學校的健身環境而愛上健身的,這點要感謝芝加哥伊利諾大學的健身房,讓我結了這個癮,
環境真的容易改變人,
我深深體會到。
謝謝水肥哥這次的好文章,
讓人有淚水啊⋯⋯
【只要多一點】
.
●YouTube版連結●https://youtu.be/SKy7MgudpMg
.
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亞洲區第二輪資格賽,中華男足最後在傷停時間以1:2敗給了越南無緣晉級,主力球員之一的溫智豪跪倒在大雨之中流下了男兒淚,談到輸球原因,溫智豪自認中華隊的實力優於越南,但他也承認:「我們還是得加強訓練,只是在台灣的環境要提升有限!」
.
「只是在台灣的環境要提升有限!」
.
幾年前,「林來瘋」熱潮襲捲全台,每天打開電視、翻開報紙都是在講林書豪,連已經收山的政論節目《2100全民開講》還曾經特別花上一集煞有其事的討論了兩個小時,其中有一個題目我覺得很有意思,直到今天還記得非常清楚,這個題目就是-
.
「如果林書豪是在台灣打球長大再去美國,他會有今天這樣的成就嗎?」
.
我想結論......,大家應該都很清楚......
.
當然,林書豪的成功,有天時、有地利、有人和,就算真的時間倒轉讓傑若米‧林從來一遍,他也未必能夠循著相同的道路再創造一次奇蹟,但仔細觀察國際各大運動賽事,我們會發現一件很有趣的事,台灣如果扣除掉那些長期培育、重點栽培的項目,我們的運動員往往是年紀輕時成績非常好,但慢慢地長大後,就會被同地區、甚至原本實力不如我們的國家給超越......
.
問題在哪?
.
最近館長的成吉思汗在舉辦「臥推耐力賽」,比賽誰臥推自身體重0.8倍的次數最多,有的人推了15下、有的人推了20下,老實說,這些數據對我這種普通人來講已經很不可思議了,但你們知道嗎?洛杉磯快艇隊的大前鋒Blake Griffin在新秀測試時臥推85公斤就已經可以推22下了......
.
我來告訴你這22下有什麼意義?第一,他不是專業的健力或健美選手,別忘了,他是個籃球員,他除了臥推能推22下外,他還跳得比你高、跑得比你快、隨便就能灌爆你的籃;第二,Griffin的身高將近210公分,我們都知道,臂展越長、臥推的難度越高;第三,那年他才20歲......20歲啊......,回過頭來想想自己20歲時......,姑且不要說是我們這種一般人了,全台灣有幾個打籃球的大學運動員臥推85公斤可以推22下的?
.
然而,我之所以要點出這件事,並不是要說臥推做越重就越強壯、大家都趕快去練臥推,我又不是白癡,我也知道事情沒那麼單純,我的目的是想請大家一起來想一個問題,Blake Griffin臥推85公斤22下,難道他是有一天起床忽然就會臥推了?還是他有一天起床忽然臥推就85公斤了?或者是他有一天起床忽然臥推85公斤就22下了......?
.
請試著想想,從0到85,從1下到22下,這中間需要累積多少訓練量才能達到這樣的成果,而在美國,不是只有Blake Griffin如此重視肌力訓練,而是所有的運動員,不管是個人運動如馬拉松、鉛球、格鬥技,還是團體運動如棒球、美式足球、排球,雖然訓練的方法不盡相同,但沒有運動員不做肌力訓練的,從16歲到22歲這段身體同化作用井噴的黃金期不斷累積的成果,最後就造就了「台灣的林書豪」和「美國的林書豪」截然不同的命運......
.
但說到肌力訓練,我相信很多台灣的基層運動員不是不想練,而是不知道怎麼練(http://www.roundballcity.com/forums/thread/62044.aspx 2007年的討論,運動員不想做重訓,怕練大肌肌會跳不高......),或者根本沒有資源練,我還記得十幾年前在念大學時,我們學校的重訓器材就是一台背闊肌下拉機、一台股四頭延伸機、一台飛鳥夾胸機、一台二頭肌彎舉機,我每天的菜單就是去把四台機器都做一遍,做到痠了就回家然後自我感覺良好,哪裡懂什麼能量系統、分期化、功能性訓練這些複雜的概念,當時大家的練法都是把自己當成健美先生,也難怪連彭政閔這麼優秀的球員都會說出:「我到30歲才知道重訓重要性。」這種話......
.
在觀看下面的影片之前,請容我提醒您一下,影片中所有的場景、設備、科技,並不是什麼「國家等級」的訓練中心,影片中的所有素材,都只是取自於一般的美國校園而已,我知道,美國的狀況非常特殊,他們的例子不能套用在全世界每一個國家,因為美國對於體育項目的投資非常龐大,其背後的原因除了高度的商業化之外,還有以前討論過的高學費所換來的頂級設備,但我之所以刻意只挑選校園的運動環境做對比,這是因為我想表達一個論點-良好的體育環境必須是全面性的,這個全面性指的是要融入於家庭、學校乃至於整個社會之中,但台灣的做法到現在還是和北韓、中國等極權國家並沒有什麼不同,我們不過是透過一個特殊的制度將運動員剝離於社會之外密集訓練,雖然過去幾個世代下來,這樣子做確實培養出了許多優秀的運動員,但對比那些才能被摧毀、埋沒的小朋友,這個數字或許根本不值一曝......
.
一眨眼,十幾年過去了,我也從青春帥氣的小伙子變成了一個憤世嫉俗的肥宅......,沒錯,現在運動的環境變得比較友善、很多基層教練的觀念也進步了許多,但能享有這些資源的人,往往還是那些少數從小就被抓去體育班苦練的小朋友,不然就是過了訓練黃金期、具有一定經濟能力的成年人、職業運動員,如此將「體育/其他事情」切割開來的畸形文化在這十幾年間,其實沒有太大的改變,長年來,我們的運動員一直都是在這種缺乏良好社會基礎與資源的狀況下在世界舞台對抗列強,說真的!在這種先天失調、後天不足的環境下還能獎牌一面一面拿,台灣的運動員根本已經不合理到逆天了,但政府、乃至於一般民眾卻仍動不動拿出「國家榮譽」的大旗壓在他們身上,要求他們在國際賽場上發光發熱、為國爭光,這本來就是一種不切實際、強人所難的要求啊!
.
我是一個實際的人,我也知道台灣基層體育文化或環境不可能在一夕之間就有天翻地覆的改變,只是回想幾年前,我的一位同學住進國訓中心備賽,沒多久就在臉書貼上當時所拍下的照片,宿舍的門是爛的、床也是凹凸不平,他憤憤不平的抱怨,如此品質怎麼能好好休息、訓練、為國爭光?當時我曾對這則新聞感到非常有興趣,但因為自己不是體育線記者,按照規定不能隨便踩人家線,於是我就把這則新聞交給了負責相關路線的同仁,沒想到許久不見下文,詢問後得到的答覆居然是「我們現在要跟體育署建立關係,所以要賣他們個人情不能報導這新聞。」(=_= )
(結果幾年後還是差不多爛......,【新聞】國訓宿舍像貧民窟 國手不如街友 http://www.setn.com/News.aspx?NewsID=37495)
.
經過這件事情之後,我就常常在想,今天即使國家要求運動員睡天橋底下備賽,按照台灣人任勞任怨的善良天性,他們應該也會照著做、而且不會有任何怨言,但就算我們不能讓運動員都住帝寶,或許只要能再多給他們一點點資源,再多一點點就好......,很多比賽的結果,可能都會大不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