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
李基銘主持人
本集主題:「「這樣安排是為你好!」──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
」介紹
訪問作者:陳乃菁 醫師/副教授
內容簡介:
你、我無法想像的老後狀況,震撼、揪心,
正每分每秒發生。
為了安全,把長輩關在床上?
為了討愛,奶奶要求掛上鼻胃管?
看護要睡覺,只好讓媽媽吃安眠藥?
▌中年子女什麼都幫年邁父母做,並不是真正的孝順。
▌孝順是讓年邁父母自立,盡量健康活到最後。
以下的狀況,都是照顧父母時,我們容易犯下的盲點。
◆中風後的爺爺走路慢,還沒到廁所就尿出來,只好幫他包上尿布?(X)
◆因為怕王伯伯危險,看護把他綁在床上?(X)
◆外籍看護要睡覺,只好讓媽媽吃安眠藥?(X)
◆一年只回家兩次的弟弟對姊姊說:「媽媽被你照顧,好像變瘦了?」(X)
◆爸老了,什麼都做不好,所以什麼都不要讓他做?(X)
◆用藥當然是照顧父母的第一選擇?(X)
◆子女無法照顧父母,當然就請外籍看護?(X)
◆住院的奶奶想下床走一下,當然要禁止她:「不行」、「很危險」?(X)
◆我們三個兄弟要「公平」照顧媽媽,所以媽媽輪流在我們三兄弟家住?(X)
……
當我們對年老的父母說:「這樣的安排都是為你好!」
但,我們與父母討論了嗎?
我們了解父母的想法與感受嗎?
因為,「尊重」與「將心比心」才是最好的照護。
你、我都會老。
今天我們照顧父母的方式,就是我們未來被照顧的方式。
老後的「獨立自主、尊重生命品質」
是父母與子女都該學習的功課。
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前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陳乃菁醫師,對於照顧父母,除了提出相互尊重與良好溝通的想法外,她認為「自理與自立生活」更該是台灣年邁父母與中年子女都需要學習的一門新功課。
台灣社會普遍重視孝道,中年子女也容易因為孝順,而以年齡來限制父母能做的事,又或對年邁父母過度保護,但當剝奪了父母的自理能力,在中風、生病後因過度保護而失能、臥床。雖然父母壽命極長,但那卻不是一個人該有的生命品質。如何如同北歐長者獨立自主,往生前臥床僅數週,乃菁醫師期待所有人可以一起為有自主的老年而努力。
因為,我們愛著這些老去的父母,我們多麼希望他們不要因為藥物而沉默不已、整日昏沉;我們多麼希望他們還可以叫叫我們的名,跟我們說說一天內發生的事情,甚至一起唱歌、聊天,或憶著過往,這些都是人與人間的親密交流。我們不該只期望讓父母安靜、睡著。
只有呼吸的照護,不是真正的照護啊。
作者簡介:陳乃菁醫師/副教授
‧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前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
‧高雄第一個失智共照中心「高雄失智共同照護中心-長庚」執行長
‧公共電視「熟年台灣」節目主持人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畢業,曾服務於屏東基督教醫院、高雄榮總等單位,現為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並取得老年醫學專科醫師資格,醫療業務領域包含:老年醫學、居家醫療、失智症、癲癇等。
自二○一六年起,擔任高雄長庚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開始推動醫院與社區間醫療能量之交流。重要發展包括以全人照護的精神,定期開辦失智照護人才培訓課程。後於二○一七年起,以執行長身分,承接高雄第一個失智共照中心執行計畫,協助失智據點之開創與建立,連結在地資源,並積極協助患者和家屬之照護需求。
其他相關職務包括;二○一九至二○二一年高雄區域醫療網(醫療區域輔導與醫療資源整合計畫)委員、第四屆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副祕書長、第八屆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國際關係委員會」委員、醫策會疾病照護品質認證(失智症)委員、衛生福利部預防及延緩失能照護計畫儲備審查委員、第七屆屏東縣政府老人福利推動小組外聘委員等。
日常忙碌於醫療領域,回家後就是五個孩子的母親,體會到照護小孩和老人的過程,頗多可相互照映之處,更相信失智照護的推動,必須回歸到對社會大眾發聲,因此積極透過媒體傳遞照護理念,舉其要者包括;大量投入社區和醫療單位演講、主持公共電視「熟年台灣」節目、製作方便外籍看護工理解的《雙語對照版失智照護手冊》、編製國小學童得以理解的失智照護繪本等等。
作者粉絲頁: 高雄失智與陳乃菁醫師共同照護團隊
出版社粉絲頁: 寶瓶文化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LIVE直播-fb新鮮事:https://www.facebook.com/live.fbshow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這樣安排是為你好!」──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介紹 訪問作者:陳乃菁 醫師/副教授 內容簡介: 你、我無法想像的老後狀況,震撼、揪心, 正每分每秒發生。 為了安全,把長輩關在床上? 為了討愛,奶奶要求掛上鼻胃管? 看護要睡覺,只好讓媽媽吃安眠藥? ▌中年子女什麼都幫年邁...
自理能力小組 在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雲南大象的歡樂賦歸 🇨🇳
「雲南野象群要回家了,我們後會有期...?」一度引起國際關注熱潮的中國雲南野象群,在歷經一路向北跋涉超過1,300公里的遷徙之旅後,近日終於跨過雲南省元江,踏上南歸返鄉的旅途。歷時將近一年半的時間,這趟「象群迷途」總算有了明確的終點,讓擔憂人象衝突的地方政府與民眾鬆了一口氣。不過並非從此高枕無憂,專家認為象群很有可能會將這條有吃有喝的路線熟記、並且傳承下去,未來或許還會有其它象群循線而來;在人與象的空間界線勢必逐漸模糊之下,人類該有怎樣的妥善應對之道?
雲南野象群是從2020年3月,被發現離開了原本棲息的西雙版納「勐養保護區」。原本有16頭亞洲象,就這樣一路往北向昆明移動,遷徙過程有大象脫隊離開、也有母象生下了大象寶寶,在官方密切追蹤以防安全意外的同時,也掀起了中國幾乎全民關注的「觀象」熱潮,更因為象群「討喜」的可愛表現,讓被稱為「斷鼻家族」的野象迷途之旅,成了中國媒體的人情趣味故事。
在今年6月時因為象群直逼昆明,一度讓在地居民緊張、地方政府也發出了緊急佈防措施確保人象安全。當時讓監測單位擔心的是,無法確切掌握象群的目的地究竟在哪、何時才會停止移動?是否有辦法覓得合適的棲息區域?
時至7月,象群的動態也有了變化。先是其中一頭公象脫隊離開,觀測的專家小組研判已經沒有返回象群的可能,脫隊後單獨生存能力有限,於是才以麻醉槍捕獲後,一覺醒來就被送返西雙版納的保護區。而原先的野象群,抵達昆明後又往南折回玉溪市、紅河州徘徊,在人為的成功誘導和障礙設置下,沒有先前一路向北的趨勢。直到7月27日抵達玉溪市元江縣,專家研判是象群折返回到原棲息地的重要節點,如果象群渡過元江,就代表北移象群準備南歸。
經過觀象指揮部配合地方道路單位、水利部門等協調,成功誘導象群移動到元江渡江口,並且在8日晚間象群走上渡橋,正式過江南歸。
歷時將近一年半的象群北移南歸之旅,根據雲南省官方的統計數據,截至目前為止總共出動相關警力與工作人力超過2萬5,000人次、無人機973架次、車輛1萬5,000多次,投放給象群的食物共約180噸,沿途疏散的民眾達到15萬人次。
幸運的是,本回的象群遷徙並沒有發生過去的人象衝突事件。不過相關的財產損失不在少數,目前已接獲的損失申報超過1,500件,預估損失金額達512萬人民幣,相關賠償已由政府協調處理中。但總體的損失並沒有確切完整的資料,像是在玉溪市與紅河州徘徊一個多月期間,也有通報400多起的「大象肇事」、破壞農作物面積至少有842畝。
「象群南歸可喜可賀,但如果下次又來該怎麼辦?」儘管地方政府達成了讓象群「遠離昆明、防止北上、人象均安」的任務目標,這段討喜的象群故事也總算有了一個圓滿結局,但相關專家提醒:依照大象的習性,這條有吃又有喝的遷徙路線,很有可能會由象群傳承下去,或與其他大象分享經驗,「在可預期的未來,同一批象群、或是還有其它大小不同的象群,甚至是更大群的遷徙,都有可能循線重返。」
其中的隱憂,在於亞洲象本身還是具有破壞性的猛獸,也許下一次就沒那麼幸運可以確保人象和諧,而且並不是雲南全境都有充分的應對經驗,在北部城市密集的區域就是可能發生破壞衝突的高危險區。因此,未來如何防範、沿途居民平時又該做哪些準備,是未來必須著眼的課題。
雲南過去在2011年至2019年間,人象衝突事件就有高達4,600多起,累計有超過50多人傷亡。有鑑於此,一些地方學校單位也會另外設計「防象」教育,例如倚象鎮的納吉小學,因為曾在2017年和2019年的暑假分別被野象群直接撞開校門、走入學校餐廳覓食,而開始設置防禦柵欄,以及教育學童人象相處避免衝突之道。
而從近年到這次的野象群遷徙紀錄來看,專家也發現野象的習性明顯從「怕人」便成了「伴人」,懂得往村民集落覓食,也對人的戒心似乎越來越淡薄,人象生活空間的高度重疊、界線模糊之下,或許迎接下一個、下下一個象群,會是雲南的未來日常。
photo credit:AFP/(1)斷鼻家族渡橋過元江,調頭往南方折返。(2)雲南野象在睡覺。(3)雲南省的觀象無人機。(4)7月時快樂旅行中的象群。
#晚餐自理 #回到甜蜜的家 #歡樂賦歸 #野象已知過橋 #中國 #雲南 #昆明 #大象 #動物 #China #Yunnan #Kunming #elephant #轉角國際 #udbglobal #國際新聞
自理能力小組 在 打工換宿.背包環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單位】29號花園
【地點】南投市八卦山29號花園
【床位】男女分房
【換宿】至少2星期
🌵9月:9月18日至30日(徵2女生)
🌵10月:10月8日至10月26日(徵 1人)
<11至12月開放 申請>
【換宿資格】
☑️願意學習
☑️不怕辛苦
☑️有自理能力
☑️懂尊重懂禮貌
(最好有駕照)
☑️主動積極
☀️曬太陽會💥絕對會辛苦💧會流汗要勞力
保證你學習體驗很多!強調💔非渡假!
我們都歡迎您把相關經驗、個人簡介及打工換宿目的/期望,以及可換宿時間,附上至少一張生活照email/fb 私信 給我們,標題請註明【我要來打工換宿】。
【時間】一天工作不多於6小時
(時段:8:00-17:00)
(滿2周者,每周可申請休息2天,需自行安排外出活動及 外出請三餐自理)⭐如需外出遊玩,請自備機車或坐交通工具
【福利】
♦️提供住宿
♦️三餐(可提供食材自煮/或跟我們一起食)
♦️免費學習多肉及香草繁殖/學習園藝治療/學習小組活動策劃/學習制作環保手工皂及清潔乳/學習泥工木工/芳療知識/精油純露生產 (多元學習及體驗)不定期舉辦
♦️大自然無敵美景 ,無限放空慢活
(有洗衣機/吹風機等/人來就可以)
【工作內容】
1)花園假日店務員(煮咖啡/做下午茶等)
2)園藝工作(繁殖多肉/香草植物)
3)製作農產加工/環保皂及清潔乳
4)農村活動協助員 (協助老師)長者、兒童、芳療、園藝活動
5)花園建設(繪畫牆壁/環境維護清潔等)
6)網路行銷寫廣告文/直播/花園歌手/剪片
(只要你有才華想得到隨你發揮,歡迎提出)
【備註】
大自然環境,有蚊蟲/昆蟲等,農務工作辛勞,不輕鬆,不是只是玩玩花花花草!服務行業 ⚡會辛苦⚡⚡會辛苦⚡會辛苦⚡會辛苦⚡
希望身心靈需能承受~我們用心與大家分享我們的生活,農村工作不一定浪漫,但一定是你這輩子未經歷過的!請公主/王子請勿誤會來度假...非度假...怕小孩怕長者怕熱鬧怕無聊..請勿考慮:)
農村沒有豪華享受沒有冷氣(山上不熱),重點在我們歡迎你來與我們交流,體驗我們的生活,學習更多你意想不到的!倒空歸零!這邊的體驗絕對讓你收獲良多!
✨絕對難忘✨
【聯絡方法】
電郵:blueskyyoyoip@gmail.com
電話:0979-802-924/ 0928926275
⚡HK what'sapp :5633 7838
⚡Line ID :iptingting/@ mcb0513q
⚡FB: 29號花園
🌀請直接給履歷予我們🌀
♦️♦️資料務必填寫完整♦️♦️
1.自我介紹:姓名/年齡/專長/興趣/居住地區
2.連絡電話及手機(緊急聯絡人也要留)
3.機車駕照持有(如需借用,請提供)
4.加fb 或及提供生活照1-2張
5.換宿目的及期望:請簡述
(如上述願意或不願意工作的內容)
6.換宿月份及可換宿時間
🍂疫情時期🍂:請保證健康狀況良好,20天內無到疫情地區及人群聚集地區。港澳朋友,疫情過後,隨時歡迎!(歡迎轉發及預約來期)
https://www.facebook.com/watch/?v=641221706736769&extid=F7fDdI8MVXtu8Z1k
自理能力小組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這樣安排是為你好!」──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介紹
訪問作者:陳乃菁 醫師/副教授
內容簡介:
你、我無法想像的老後狀況,震撼、揪心,
正每分每秒發生。
為了安全,把長輩關在床上?
為了討愛,奶奶要求掛上鼻胃管?
看護要睡覺,只好讓媽媽吃安眠藥?
▌中年子女什麼都幫年邁父母做,並不是真正的孝順。
▌孝順是讓年邁父母自立,盡量健康活到最後。
以下的狀況,都是照顧父母時,我們容易犯下的盲點。
◆中風後的爺爺走路慢,還沒到廁所就尿出來,只好幫他包上尿布?(X)
◆因為怕王伯伯危險,看護把他綁在床上?(X)
◆外籍看護要睡覺,只好讓媽媽吃安眠藥?(X)
◆一年只回家兩次的弟弟對姊姊說:「媽媽被你照顧,好像變瘦了?」(X)
◆爸老了,什麼都做不好,所以什麼都不要讓他做?(X)
◆用藥當然是照顧父母的第一選擇?(X)
◆子女無法照顧父母,當然就請外籍看護?(X)
◆住院的奶奶想下床走一下,當然要禁止她:「不行」、「很危險」?(X)
◆我們三個兄弟要「公平」照顧媽媽,所以媽媽輪流在我們三兄弟家住?(X)
……
當我們對年老的父母說:「這樣的安排都是為你好!」
但,我們與父母討論了嗎?
我們了解父母的想法與感受嗎?
因為,「尊重」與「將心比心」才是最好的照護。
你、我都會老。
今天我們照顧父母的方式,就是我們未來被照顧的方式。
老後的「獨立自主、尊重生命品質」
是父母與子女都該學習的功課。
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前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陳乃菁醫師,對於照顧父母,除了提出相互尊重與良好溝通的想法外,她認為「自理與自立生活」更該是台灣年邁父母與中年子女都需要學習的一門新功課。
台灣社會普遍重視孝道,中年子女也容易因為孝順,而以年齡來限制父母能做的事,又或對年邁父母過度保護,但當剝奪了父母的自理能力,在中風、生病後因過度保護而失能、臥床。雖然父母壽命極長,但那卻不是一個人該有的生命品質。如何如同北歐長者獨立自主,往生前臥床僅數週,乃菁醫師期待所有人可以一起為有自主的老年而努力。
因為,我們愛著這些老去的父母,我們多麼希望他們不要因為藥物而沉默不已、整日昏沉;我們多麼希望他們還可以叫叫我們的名,跟我們說說一天內發生的事情,甚至一起唱歌、聊天,或憶著過往,這些都是人與人間的親密交流。我們不該只期望讓父母安靜、睡著。
只有呼吸的照護,不是真正的照護啊。
作者簡介:陳乃菁醫師/副教授
‧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前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
‧高雄第一個失智共照中心「高雄失智共同照護中心-長庚」執行長
‧公共電視「熟年台灣」節目主持人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畢業,曾服務於屏東基督教醫院、高雄榮總等單位,現為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並取得老年醫學專科醫師資格,醫療業務領域包含:老年醫學、居家醫療、失智症、癲癇等。
自二○一六年起,擔任高雄長庚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開始推動醫院與社區間醫療能量之交流。重要發展包括以全人照護的精神,定期開辦失智照護人才培訓課程。後於二○一七年起,以執行長身分,承接高雄第一個失智共照中心執行計畫,協助失智據點之開創與建立,連結在地資源,並積極協助患者和家屬之照護需求。
其他相關職務包括;二○一九至二○二一年高雄區域醫療網(醫療區域輔導與醫療資源整合計畫)委員、第四屆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副祕書長、第八屆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國際關係委員會」委員、醫策會疾病照護品質認證(失智症)委員、衛生福利部預防及延緩失能照護計畫儲備審查委員、第七屆屏東縣政府老人福利推動小組外聘委員等。
日常忙碌於醫療領域,回家後就是五個孩子的母親,體會到照護小孩和老人的過程,頗多可相互照映之處,更相信失智照護的推動,必須回歸到對社會大眾發聲,因此積極透過媒體傳遞照護理念,舉其要者包括;大量投入社區和醫療單位演講、主持公共電視「熟年台灣」節目、製作方便外籍看護工理解的《雙語對照版失智照護手冊》、編製國小學童得以理解的失智照護繪本等等。
粉絲頁: 高雄失智與陳乃菁醫師共同照護團隊
出版社粉絲頁: 寶瓶文化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LIVE直播-fb新鮮事:https://www.facebook.com/live.fbshow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3rBmlpWXEk/hqdefault.jpg)
自理能力小組 在 Mrs1am-ology 一點小哲學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最近林太講多嗰句係「n班未開學就要諗定k1讀乜嘢,唔係呱?」 冇錯,升學嘅煩惱真係日日新鮮,又到選校期! 其實林小姐愛玩有冇時停嘅個性, 佢或者適合一啲風格自由嘅幼稚園,尤其是需要空間多自由探索,但面對升小學嘅壓力又唔可以忽略academic,好難諗啊!
今日同一眾 #全職bb聯盟 媽媽sss 就去咗參觀 位於將軍澳嘅 Grace Garden, 調景嶺站一出過對面馬路就係啦,交通都算方便,入到學校發現雖然唔係十分之大,但所有佈置都充滿巧思! 最大嘅位置係禮堂,旁邊位置有一個小小嘅舞台,今日就放置咗畫畫工具,禮堂仲有個小小嘅帳幕係家家酒bb區, 仲有牆壁上蒙特梭利遊戲、 小小圖書閣、 小小攀爬設施等,每一個角落都係小朋友探索嘅空間!
媽媽梗係快快手去參觀課室, 呢度嘅課室同其他 幼稚園嘅課室好唔同, 冇一排排小朋友桌椅, 反而有遊戲地墊,遊樂設施,仲要每間課室都各有不同,就好似去咗playroom一樣!
【上堂啦!】
1/ 呢度嘅上課模式主張探索空間, 頭十分鐘係 #孩子探索環節 , 小朋友響不同的「遊戲站」,以激發興趣和學習, 唔好以為佢哋自己玩老師就冇嘢做, 佢哋一直都從旁觀察同埋協助,等小朋友玩得更放心盡情! (媽媽備註: 後來上堂嘅時候,老師仲同林小姐回顧佢做咗啲乜嘢,真係好細心!)
2/ 然後10至15分鐘就係 #小組活動 , 包括林小姐最鍾意嘅唱遊活動, 一齊唱唱歌跳跳舞, 跟住老師做動作,老師話可以培養孩子注意力,聽覺記憶和遵循簡單指示的能力!
3/ 然後25分鐘就係瘋狂 #MessyPlay! 其實真係比較少見幼稚園有messyplay玩,well u know,真係可以好messy! 不過 呢個遊戲 真係可以幫助小朋友發展感官 同認識世界,林小姐由細細個開始就好鍾意咁樣玩!
4/ 上堂休息當然需要 #茶點時間 !其實除了作為心理同身體休息時期,仲可培養群體生活及自理能力等等。
5/ 點心時間之後, 就有10分鐘寶箱探索箱, 老師係每一個箱裏面都準備唔同嘅玩具,要小朋友自己 #選擇 一件玩具,唔係亂咁拎出嚟玩㗎, 然後玩完就要學習 #tidyup ! 小朋友從中學習選擇同取捨, 同時要學習 分享同交換等等, 同平時老師派玩具或者放哂的玩具喺度任玩,真係有啲唔同!
{林太總言}
其實每間幼稚園嘅課程都各有特色,點樣去選擇合適嘅課程問小朋友絕對唔容易,家長每一次參觀嘅時候真係要細心留意每一個細節,比如今日參觀一間幼稚園,好似淨係不停玩,但其實很細節上真係做得唔錯, 例如老師都會好細心留意小朋友嘅一舉一動,不吝嗇去讚賞小朋友,令小朋友信心大增,而且遊戲嘅設計雖然好似好free flow, 但其實大部分都經過細心設計, 希望佢哋可以從遊戲中學習,呢個好重要!
?Grace Garden 教學模式
Grace Garden 用嘅係The Early Years Foundation Stage (EYFS)早期基礎階段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 #孩子們通過積極的關係學會堅強和獨立 #啟用環境可以促進兒童的正確學習和發展 #兒童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速度學習
Grace Garden International Kindergarten & Nursery
https://www.gracegarden.edu.hk/
免費試堂查詢
Tiu Keng Leng Campus: 3547-1338
Lei King Wan Campus: 2702-9778
Email: enquiry@gracegarden.edu.hk
#GraceGardenInternational #幼兒園 #教育 #早期基礎階段 #遊戲的學習 #兒童學習 #International #kindergarten #nursery #EYFS #playgroup #freetrialclasses #preschool #bilingual #language #fun #play #HK #hongkong #littlepopstarchannel #POPSTAR #星光博客 #PopStarGlobal #popstarevent2019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jNbF0u3Lb4w/hqdefault.jpg)
自理能力小組 在 Fernando Chiu-hung Cheu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你希望這是香港人最後的歸宿嗎?】
團體現時就方案發起網上聯署,呼籲市民踴躍參與,由下而上推動政策改變,讓長者走在人生最後的道路上,活得有尊嚴。聯署詳情如下︰
民間方案網上聯署︰https://goo.gl/16GYdn
8+8方案內容可見於︰https://goo.gl/N3YKm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人院及殘疾院舍接二連三發生虐待、性侵事件,關注事件的民間團體及工作小組及後組成民間巡查隊,巡視多間私營院舍提供服務的情況,發現大多數院舍的居住環境異常惡劣,殘疾院舍寢室不但「碌架床貼碌架床」,部分老人院舍更是十多名長者「共居」在極之狹小的空間。
院舍生活一切以方便管理為原則,院友最終淪為一個檔案編號,吃、喝、拉、撒、睡,既沒有選擇,更無法自主。人生的最後歸宿,只剩生存,沒有生活。
「呢個係咪我哋勞碌咗一世嘅一個長者,最後嘅人生階段,應該有嘅生活?唔應該囉,我哋唔應該咁刻薄,簡直係虐待我哋啲老人家囉!」照顧者Alice說。
Alice的母親今年96歲,患有認知障礙,Alice聘請了兩名外傭在家照顧母親,並讓出兩個房間予三人居住,自己跟丈夫則「做廳長」,每晚睡在客廳的梳化床。事實上,Alice早在2010年曾把父母送進院舍照顧,可惜院舍的環境及實際協助未如理想。
「當時阿爸未過身,但佢都有認知障礙,亦有失禁,得一個工人姐姐,好難應付兩個認知障礙病人,所以送佢哋住院……但住喺院舍裡面,對佢嚟講絕對唔係一件好事,原因係,就算你想飲一杯水,都唔容易;又譬如話,喺院舍裡,因為佢哋有認知障礙症,佢哋夜晚會有啲行為出現,其實院舍裡,夜晚照顧院友嘅職員係唔多。」
由於Alice的父親吃不慣院舍提供的食物,Alice當時每晚放工,就撲到院舍,與工人「一人推一張輪椅」,帶父母外出用餐,晚飯後把他們送回院舍,再替他們梳洗,服侍就寢。Alice回到家,已是晚上十一時許,翌日六時許又再起床工作。這種生活,未免太疲於奔命,終於Alice決定把父母接回家照顧。
後來父親過身,只剩母親一人,但由於母親完全失去自理能力,需要兩位工人照顧,也需要使用非牟利機構的日間照顧服務,開支變得一闊二大,連同尿片及雜費等,照顧母親最基本每月花費近二萬元。「真係好貴,我同丈夫依家都仲叫負擔到,但你叫啲基層嘅、窮嘅人點算?」
訪問的那個清晨六時許,兩位工人已起床,準備為Alice母親更衣沐浴、餵食早餐、量血壓等,每次把Alice媽媽由睡床搬到小輪椅、大輪椅,都需要兩位工人合力把她抬起才行,「我阿媽都幾重架,一個人抬得唔好,仲易跌傷佢!」為何要有兩張輪椅?「大嘅輪椅安全啲,重啲,出街時安全啲。但咁大部輪椅,喺依家居住環境下,好難使用,因此喺室內,我會準備一部輕巧嘅輪椅俾佢用,進出時方便啲。你都見到我呢度私人地方,都要用兩部輪椅去處理,你話院舍裡面,部輪椅可以擺喺邊?如果係電動輪椅,我諗連門口都入唔到!」
說到院舍居住面積問題,原來亦跟法例有關。現時《院舍條例》規定,院舍最低人均面積為6.5平方米,即約70平方呎,但該人均面積包括寢室及共用空間,即廁所、走廊、廚房、飯廳等等,真正寢室空間,則只有一張2.5呎乘6呎的床位,以及一個小型床頭抽屜櫃,「即係共用空間愈多,寢室就要遷就,變得愈細。」人生走到最後階段,所有物品和回憶,都塞在這個空間。至於輪椅、呼吸機或輔助儀器,大多數都未能放入寢室內,「就算放到張輪椅,都冇位轉彎!」Alice補充。
「我哋嘅《院舍條例》,已經有廿年冇改過!政府喺度推,我哋用多啲儀器,我真係唔知啲儀器可以擺喺邊。個空間係咪容許佢哋三個人一齊去做轉移嘅工作?一定唔得,因為張床只有一面單邊嘅空間,根本好難做到扶抱嘅工作,唔單止對院友有影響,最大影響嘅竟然係做嘢嗰兩個人,甚至只係得一個人,咁嘅工作環境,有邊個去肯做?因為直程係攞條命出嚟搏!點解成日話冇人肯入行,如果一項工作係容易勞損,係人都唔想做!」
根據《世界人權宣言》第25條,「人人有權享受為維持他本人和家屬的健康和福利所需的生活水準,包括食物,衣著,住房,醫療和必要的社會服務;在遭到失業,疾病,殘廢,守寡,衰老或在其他人不能控制的情況下喪失謀生能力時,有權享受保障。」
院舍作為其中一種生活方式,必須以提供一個有安全感,能照顧院友情緒、社交及個人發展需要的生活環境為宗旨,並提供足夠醫療照顧和復康訓練的居所,讓院友從中實現自立支援的可能性,亦同時令院友享有私隱、自主和尊嚴的基本生活權利,擁有一個基本生活空間,是保持「生活質素」(Quality Life)的基本條件。
事實上,不少國家及地區早已在法例上列明不同空間的人均面積。舉例指,美國政府衞生部訂明每個單人房的最低樓面面積為12平方米,且不包括寢室配套,亦不包括寢室以外的空間;即使非一人房,法例亦規定寢室的最低人均面積為16平方米。台灣衞生福利部則訂明長者在院舍內人均面積為16.5平方米,另有具體列明寢室人均面積應有7平方米以上,而寢室外的「日常活動場所」人均面積為4平方米。
社署現正就《院舍條例》修例召開工作小組,張超雄議員辦事處及邵家臻議員辦事處聯同多個民間及專業團體,倡議院舍「8+8方案」,即寢室空間及共用空間各不少於8平方米 (即各約86平方呎)。
考慮到現行院舍執行提升人均面積標準需時,團體建議就標準設立過渡安排。第一級標準針對法例修訂後的新建院舍,其人均面積標準必須馬上符合16平方米;第二級標準則針對現時營運中的院舍,容許院舍可採用較新規定面積稍低的標準,並以自然流失方式營運,然而,牌照更換時需符合新建院舍的標準。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3IW7_fd8bBw/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