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招讓長者「抵家增肌顧健康」》:老人易跌倒,你聽過「肌少症」嗎?別讓「跌倒」扼殺你的家人‼️
高齡化社會,老年人的健康問題格外受到關切,包括「跌倒」、「骨質疏鬆」、「肌少症」、「失智」以及「三高」,都是常見的問題或疾病。有醫師表示,其中以「跌倒」最需要注意,若長輩不幸跌倒,恢復以及照顧問題,恐會形成兩代人的負擔[1]。
大家都知道老年人禁不起摔,提到預防跌倒,大眾往往想到補充鈣質、強化骨骼,然而,人之所以能活動,必須倚靠著骨骼、關節和肌肉三者相互牽動才能完成。骨質疏鬆、退化性關節炎、肌少症都可能是造成跌倒失能的因素,肌肉更是帶動關節及骨骼的關鍵,若肌肉強健有力,便能走得穩,還可減少骨骼、關節的負擔,進而降低兩者退化機會[2]。
■老年人應避免跌倒,醫:致死率50%
「聯新國際診所」林頌凱院長在臉書粉專發文分享:「1位80歲的陳老爹在清晨運動時,因站立時間太久,突然跌坐地上,摔斷了髖關節,緊急送醫手術、手術順利。
但從此他害怕行走,如今已臥床一年多,讓陳老爹和家人的生活,都有了極大改變,子女也奔波在醫院的心臟科、精神科、泌尿科、骨科、牙科、神經內科、消化科等,陪伴父母候診。」
林頌凱院長表示,若罹患高血壓40年,雖然身體狀況不好,但不會死;但若因為跌倒、髖部骨折,致死率卻相當高,甚至可達50%,特別是老人家常有骨質疏鬆、器官功能退化等問題,導致不是死於骨折,而是因為摔倒後不能正常行走、或長期臥床,導致後遺症,或是因感染而致死。
■最常發生跌倒狀況的,通常是在家裡,特別是半夜時分
因此,如何避免長輩跌倒,是為人子女或照顧者必須特別注意的重點。林頌凱院長也提醒,最常發生跌倒狀況的,通常是在家裡、一半以上的長輩是在家裡跌倒,特別是半夜時分。
長輩常有失眠問題,常因半夜上廁所、光線昏暗、神智不清,踢到障礙物等原因,導致跌倒,一旦長輩不慎跌倒,動髖關節手術、住院期間及術後恢復期造成的照顧問題,對父母與子女兩代都會帶來負擔[1]。
■肌肉流失容易導致肌肉無力,肌少症都可能是造成跌倒失能的因素
60歲後肌肉加速流失:發表在《生理前線》(Frontiers in Physiology)的研究指出,全身肌肉質量每十年以男性4.7%、女性3.6%的速度減少,且在60歲後加速。
一篇發表在《年齡與老化》(Age & Ageing)期刊的系統性分析,60歲以後每20個老人就有一名被診斷為肌少症,更是1/3老人住安養機構的主要原因。
根據日本內閣府《高齡社會白皮書》統計,65歲以上高齡者需要照護的原因裡,衰弱占13.8%,僅次於失智和腦中風,但如果加上第4名的骨骼和跌倒12.5%,已經超越排名第一的失智症(18.7%)。
■肌肉衰弱、流失,身體各功能退化
中年以後隨著年齡增長,全身肌肉退化萎縮,身體各部位的肌肉力量同步崩跌,尤其手腳最明顯,不只是你走路愈來愈慢,吞嚥也愈來愈困難、呼吸不再順暢、心臟跳動不再有力,全都是被肌少症拖累,甚至開始認不得路了、心情憂鬱低落,認知能力下降、憂鬱情緒等都被發現和肌少有關[3]。
■老人肌少症易危及性命,醫師教這樣做健康延壽
「郭綜合醫院家醫科」吳俊鋒主治醫師指出我國預估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在老年人常見的肌少症會對老人健康與死亡率的增加構成大威脅,建議老人家可適度曬太陽、多補充維生素D、每週定時有氧運動,可預防及改善肌少症。
吳俊鋒醫師指出,肌少症在老人族群較常見,在美國及部分歐洲地區的研究顯示,肌少症盛行率在60到70歲之間的長者約為5%-13%、80歲以上約為11%-50%;台灣的研究則顯示65歲以上長者,肌少症盛行率約為3.9%-7.3%。
罹患「肌少症」因肌肉力量減少,下肢功能較差,人顯得無力、疲倦、步態不穩,較易跌倒、增加失能風險;研究也發現肌少症與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等有相關性,老年人若同時存在肥胖與肌肉不足時,稱之「肌少型肥胖症」,其對健康的不利影響比單一存在的肥胖症或肌少症更易引發心血管相關疾病、代謝症候群、骨質密度減少等,使得老人失能增加、死亡率上升。
吳俊鋒醫師說,補充蛋白質與維生素D可預防、改善肌少症,體重60公斤的老人家1天應攝取60至72克蛋白質(約10份肉類),富含白胺酸的蛋白質對合成肌肉有益,可多選擇牛奶、黃豆、雞肉、魚、瘦肉、花生等食物。
適度曬太陽,讓皮膚合成天然維生素D;食物部分可吃魚、蛋奶類、蕈菇類與五穀類是維生素D來源。此外,可適度運動,1週3至5次有氧運動(如快走、騎單車,1次30分鐘)、每週兩次重量訓練,1次10至15下,舉啞鈴、彈力繩、毛巾操均可[4]。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5招讓長者「抵家增肌顧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65歲以上長者每週應累計至少150分鐘中等費力運動,另外建議每週進行3次促進平衡及防跌之運動。
國民健康署提供5招以坐站為基礎訓練長者肌力、平衡感的運動,讓長者於日常生活可隨時運用。運動前除先留意身體狀況外,可在身後放一張穩固的椅子並站在有扶手的位置旁,讓自己隨時可抓握,以策安全。
每次動作維持3-5秒,重複做10-12次,每個動作可以做3組,過程當中如果感到疲憊,可以隨時坐下休息,千萬不要勉強自己!
一、原地踏步不馬虎
雙腳左右輪流踏步,以踩踏作為運動暖身,可維持基礎的肌耐力及心肺耐力。
二、深蹲如廁自己來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背部維持打直,屁股角度不要過度前移,蹲下時眼睛直視前方,背部不要前傾,可訓練雙腳肌力、肌耐力和身體平衡。
三、爬梯雙腿要提高
先抬起同一側上下肢,而另一側手腳站穩扶好,兩側輪流進行,可訓練雙腳肌力、肌耐力和身體平衡。
四、踮腳站立練平衡
雙手扶好椅背,踮起腳尖練習站立,略微抬高腳跟,重心放在腳趾,背部維持打直,可訓練小腿肌力以及身體平衡。
五、弓箭跨步練腿力
右腳向前跨步,重心放在右前腿,背部維持打直,雙腳屈膝呈90度彎曲,再換邊進行動作,可訓練雙腳肌力、肌耐力和身體平衡[5]。
■適當營養與運動,預防肌少症
在身體逐漸老化的過程中,生理、心理與病理交互作用下,加速肌少症的形成,肌少症是引發老年人身體開始衰老並產生許多延伸問題的根本,也是老年人發病率和失能的有利預測指標。
預防是避免肌少症所產生之問題的最佳選擇,也就是「補充適當的營養」及「規律的運動訓練」,改善肌肉量和身體功能,就能有效預防因為身體機能老化所導致的虛弱與失能。
非常鼓勵大家從現在就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參加活動或是運動訓練,適度的規律運動,可以協助維持身體活動能力、平衡感,這改善的不僅是老年人的功能與獨立性,還有往後餘生的生活品質[6]。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自由時報 / 自由時報健康網 )「老年人應避免跌倒 醫:致死率50%」: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428803
[2]( 新光人壽互動網 )「長照你我他》老人易跌倒,你聽過「肌少症」嗎?」:https://care.skl.com.tw/articledetail.aspx?id=107
[3]( 健康2.0 )「老年人當心!「這種病」比失智症更可怕 從頭到腳都退化」:https://health.tvbs.com.tw/medical/327261
[4](自由時報 / 自由時報健康網)「老人肌少症易危及性命 醫師教這樣做健康延壽」: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534272
[5](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長者居家來運動 抵家增肌顧健康」:https://health99.hpa.gov.tw/news/18582
[6]( 台灣癌症基金會~熱愛生命 攜手抗癌)「請你一起這樣做!肌不可失-預防肌少症」:https://www.canceraway.org.tw/page.asp?IDno=3934
➤➤照片
[5]
長者在家運動,除先注意身體狀況外,可在身後放一張穩固的椅子,以及站在有扶手的位置旁,讓自己隨時可抓握,以策安全。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衛生福利部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國民健康署 #肌少症 #補充適當的營養 #規律的運動訓練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NTDHealth,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節目表 https://goo.gl/7fN6pB 官網直播 http://www.ntdtv.com.tw/live Youtube直播 http://bit.ly/33BnFgn 或是加入我們的 談古論今話中醫FB粉絲團 https://goo.gl/H3jsDi 得到更多中醫調理的最新資訊。 ...
「腦中風 復 健 照護」的推薦目錄:
腦中風 復 健 照護 在 林昶佐 Freddy Lim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COVID19康復病患應納入PAC ,協助恢復健康】
疫情逐漸趨緩,警戒也下降至二級,除了仍需嚴守防疫、促進振興外,我們辦公室也持續協助確診康復病患的後續需求,並將協調政府應將COVID19康復者納入PAC(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協助病患恢復健康,減少長期的醫療支出。
這兩個月來,我們協助許多中正萬華確診者緊急送醫的案件,現在許多人雖已康復出院,但部分人仍有「易喘」、「嗅覺喪失、頭暈、無力」、「憂鬱、失眠」等症狀。
我相信在全國上萬名確診康復民眾中,有許多都仍受到同樣症狀所苦,未來仍必須多科就醫,對於個人、家庭、工作都有持續負面影響,政府必須提供跨科別的照護計畫。
2014年起,台灣已經逐漸建立PAC(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透過跨專業團隊且全面的評估,積極治療病患,使其恢復功能或減輕失能程度,也能減少長期的醫療支出。
目前PAC包括腦中風、燒燙傷、創傷性神經損傷、脆弱性骨折、心臟衰竭、衰弱高齡病患等六類病患。我將與衛福部協調,應將新冠肺炎康復者也納入PAC,儘速擬定照護計畫,協助患病恢復健康。
腦中風 復 健 照護 在 吱吱復健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腦中風的生活復健與陪伴】
在腦中風復健照護交流社團中
常有家屬詢問:
『患者回到家後就沒有動機復健?』
『不知該如何訓練?』
其實,
在家中找出患側可以做的事,
根據患者能力調整難度
讓患側身體參與生活中
就是最好的復健訓練!
生活,就是最好的復健!
其他腦中風復健相關問題可點選文章:
👉https://relive.tw/stroke/
今天很榮幸能夠來到桃園觀音區分享此主題
感謝 #士林靈糧堂社會福利協會 的邀約
腦中風 復 健 照護 在 NTDHealth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節目表 https://goo.gl/7fN6pB
官網直播 http://www.ntdtv.com.tw/live
Youtube直播 http://bit.ly/33BnFgn
或是加入我們的 談古論今話中醫FB粉絲團 https://goo.gl/H3jsDi 得到更多中醫調理的最新資訊。
----------------------
腦中風是全民極需重視的重大疾病之一,分成「出血性中風」「缺血性中風」兩種。
依據衛生福利部105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顯示,腦血管疾病為國人10大死因的第4位,總共奪走11,846條寶貴的性命,平均每44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中風。腦中風後遺症絕大數病患都需要有人照顧,成為家庭與社會的沈重負擔
這一集很高興邀請到內科名醫吳柏鋒中醫師來到現場談中風後遺症的復健問題。
本集內容主題如下:
1.中風後遺症有哪些?
2.中醫如何治療
3.中西醫互相配和治療的好處是?
4.中藥常用方劑
(1) 補陽還五湯
(2) 烏藥順氣散
5.針灸六穴位!治療中風後遺症
6.運動治療2動作
7.菊花決明茶
8.飲食注意事項
9.有中風症狀是否趕快放血急救?

腦中風 復 健 照護 在 鄭淳予醫師 x 神經很有事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臉歪嘴斜 #顏面癱瘓麻痺 #快好自救法 顏面麻痺好焦慮?五招運動「乎你水」!顏面神經麻痺發生時,真的好沮喪!沒有「臉」面對別人,連踏出家門都覺得難為情!有沒有方法可以幫助自己儘快恢復呢?有的有的!照過來~由護理師培樺、宜婷現身說法,教大家臉部運動五大招,讓你天天做,快快好! 🔜🔜 #分享給需要的人和長輩知道
#神經嗨嗨台語影片系列 是神經很有事團隊為了,以台語為母語,及大齡族群製作的系列影片,我們希望透過「全台語解說,大字幕,放慢解說速度」這些細節的調整,將重要的身心健康價值,傳遞給需要的長輩和您,期待你的支持!
🎬🎬這個影片想讓你了解:
🔸鬼吹風?腦中風?不再傻傻分不清楚!
🔸顏面神經麻痺有什麼症狀!
🔸臉部運動五大招!
🔸顏面神經麻痺的臉部照護!
#影片大綱
🔸顏面神經麻痺症狀
▫臉部不對稱
▫半邊臉部紋路消失(抬頭紋或法令紋)
▫患側因閉眼困難,導致眼睛乾澀、淚流不止
▫嘴角歪斜,說話不清楚
🔸臉部運動五大招,對鏡練習以下動作:
▫抬眉:頭部固定不移動下眉毛抬高;亦可將手放置額頭上,眼睛向上看手,以輔助抬眉
▫閉眼:使患側眼睛閉緊,如有困難,可雙眼一起做
▫說「一」:說「一」的嘴型,兩側嘴角扯越開越佳
▫說「ㄨ」:說「ㄨ」的嘴型,嘴越尖越好
▫鼓氣:嘴巴鼓滿氣,如有漏風,則自小鼓氣開始練習,以不漏風為原則
▫依序進行1-5,每個招式維持十秒,重複3-5輪,每天至少3次
🔸小提醒:動作進行時,臉部須有緊繃感,避免以手輔助,做完臉部有微緊微痠屬正常現象
🔸臉部照護須知
▫臉部運動後,可使用溫毛巾敷臉部約10分鐘以幫助放鬆、促進循環
▫避免臉部吹風,外出可戴口罩及帽子保護臉部
▫勿揉眼睛,如有乾澀,可滴人工淚液,睡覺可戴眼罩保護眼睛
▫減少刺激性飲食,如酒、辛辣食物
主講 :賴宜婷。王培樺
內容腳本 :賴宜婷。王培樺
導演:汪雅惠。 @汪俐彣
後製剪輯: 汪俐彣。謝劭玟 Festiva Hsieh
#腦科學 #神經很有事 #鄭淳予醫師 #台語 #神經嗨嗨 #神經科 #腦神經科 #中風 #臉歪嘴斜 #顏面神經麻痺 #顏面神經失調 #鬼吹風 #眼歪嘴斜 #臉部不對稱 #中風 #臉部運動
💚 💚加入我的Line好友:https://goo.gl/nvvoZQ
『神經很有事』的YouTube頻道 ▶ https://goo.gl/xwNuU7
FB ▶ https://www.facebook.com/chunyuchengmd/
官網 ▶ http://www.chunyuchengmd.com/
Instagram ▶ https://goo.gl/ZMvbdu
.
有三個平台可以聽到我的音頻節目 👇 👇
🎧 SoundCloud 音頻 ▶ https://goo.gl/8Tigkr
🎧 喜馬拉雅FM音頻 ▶ https://goo.gl/uAf3ab
🎧 Apple Podcast音頻 ▶ https://goo.gl/sGiwZN
#關於鄭淳予醫師
主治專長的項目有 : 頭痛 | 疼痛、暈眩、失眠、腦中風、肩腰背痠痛、神經痛、手足麻木無力、失眠、巴金森氏症、失智症、記憶力退化。
#國際頭痛年會講者-偏頭痛與腦心血管功能異常
#國際腦心血管疾病年會講者-腦靜脈逆流與循環功能分析
#現任
- 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 博士
- Cheng's Neurological Clinic 主治醫師
-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兼任主治醫師
- 獲 2014 年國際神經血管疾病學會 年輕研究者獎
- 台灣神經科專科醫師
- 台灣神經重症加護專科醫師
- VidaOrange生活報橘 專欄作家
- ETNEWS健康雲 專欄作家
- 風傳媒 專欄作家
#經歷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主治醫師
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 神經內科 中風中心 執行長
#腦科學 #腦霧 #你腦霧了嗎 #健忘失神 #健忘 #失神 #brainfog #神經很有事 #失眠 #淺眠 #睡不好 #頭痛 #偏頭痛 #頭昏 #頭暈 #頭痛治療 #疼痛 #慢性疼痛 #疼痛治療 #失智 #記憶力退化 #中風 #高血壓 #鄭淳予醫師 #神經科 #神經科醫師 #神經內科 #chunyuchengmd #neurologist #neurology #headache #migraine #pain #poorsleep #insomnia #dementia #dizziness #vertigo #stroke

腦中風 復 健 照護 在 NTDHealth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腦血管疾病在台灣名列十大死因之第二位,而且是成人殘障的主因。腦中風將帶給醫療照護系統相當大的負擔,首先是急性中風的早期治療,再來是中風病人恢復期後的長期復健與照護。腦中風病發後的6個月是復健的黃金時期,運動能力恢復最快,應好好把握時機。
這一集我們邀請到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常務理事也是全生中醫診所院長陳朝龍中醫師來探討腦中風之中醫整體治療以達到快速復原。
這一集內容主題如下:
1.何謂中風,何謂卒中,和腦有何關係
2.什麼樣的人容易中風
3.中醫中風證治分類:
(1).中經絡
(2).中臟腑 (屬危急重證)
a.閉證-陽閉 (治療以辛涼開竅、清肝熄風為主)
陰閉 (治療以辛溫開竅、豁痰息風)
b.脫證-陰陽不繫生命垂危 (治療以益氣回陽扶正固脫為主)
4.中風徵兆
5.中風的針灸治療
6.中風快速復原的秘
7.中醫治療腦中風有哪些方劑?
8.預防中風茶飲
9.中風患者在飲食、作息、運動方面的注意事項
◆〈播出時間 〉
首播每週六晚上21:30 : 線上直播請看 http://www.ntdtv.com.tw/live
重播 : 週一早 9:30、午13:30 ➔談古論今話中醫 http://goo.gl/p6v29w
◆談古論今話中醫FB粉絲團 https://goo.gl/H3jsDi

腦中風 復 健 照護 在 腦中風復健照護交流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加入前請先回答審核問題,否則將會被略過申請✴️ 歡迎中風病人、家屬、照顧者、居服員、相關醫療人員 讓我們一起互相交流、彼此鼓勵 陪伴患者一同譜寫人生的下一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