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 #新聞短打 我們把焦點拉回美國,德州州長艾伯特 (Greg Abbott) 5月簽署的「心跳法案」在9月1日正式上路,引發全美激辯。
所謂的「心跳法案」,直接文意是「禁止醫師協助孕婦,在偵測得到胎兒心跳的情況下墮胎」,即使是亂倫、遭姦成孕等情況亦不允許,僅有出現緊急醫療危險者,才能在向當局報告後施行引產。通常胎兒在受孕後6週齡時會開始有心跳,因此此一禁令將會以「禁止懷孕六週以上的婦女尋求墮胎」的形式執行,堪稱全美最嚴格。
這項法案之所以引發爭議,主要有兩個面向。第一是這項法案包含「賞金獵人」規定,允許德州普通市民起訴違反「心跳法案」者,包含違反法案執行墮胎的醫生或醫療院所。
據民間組織美國民權聯盟 (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 表示,成功起訴者將可獲得一萬美元的賞金,且這項賞金將由被告支付,等於變相鼓勵市民加入反墮胎陣營,對有可能提供墮胎諮詢的醫療院所進行起訴。美國民權聯盟擔心,寒蟬效應將會讓需要墮胎諮詢的婦女必須離開德州,才能獲得醫學幫助。
第二則是這項「心跳法案」未能就不同週次的胎兒,分別訂立有醫學根據的不同規範,與1973年美國最高法院作出的「羅 vs. 韋德 (Roe v. Wade)」判決出現衝突。近50年來各州多次制定嚴苛的反墮胎法案,均被最高法院以違反 Roe v. Wade判決為由,裁定法案失效。
Roe v. Wade 判決認為,尚未出生的胎兒並不屬於美國憲法定義的「人」,因而對墮胎權與胎兒的保障,並非完全傾向胎兒,而需視母體與胎兒的狀況,來制定不同的規範:受孕後12週以內的胎兒因無法在母體外獨立存活,母親應可自行決定是否要繼續妊娠。
至於12至24週齡的胎兒,因其獨立生存的機率上升,乃至於24週以後幾乎可獨立存活,對胎兒的保障應該升級。在這個基礎上,各州可以由州議會立法規範墮胎,但仍應有醫學上的合理依據,才能平衡母親的身心健康與胎兒的生命權。
但隨著前總統川普 (Donald Trump) 任內任命了三名大法官,尤其是關鍵自由派金斯伯格法官 (Ruth B. Ginsburg) 由保守派的巴雷特法官 (Amy Barret) 取代後,美國最高法院的保守派對自由派人數,已經從雙方具備微妙平衡的5:4,滑向保守派佔優的6:3。
這也反映在這次民間團體向最高法院提出的禁制令上,最高法院並未如先前的其他同類案件一般,在德州的「心跳法案」生效前就將之禁止,而是以5:4,保守派佔優的比數,否決民間團體申請的禁制令,讓德州「心跳法案」得以施行。
除了德州「心跳法案」,美國最高法院也將在近期聽審密西西比州的類似法案。這項法案禁止懷孕15週以上的婦女墮胎,除非有醫學上緊急情況或胎兒嚴重畸形。這將是最高法院大法官做出更替後,首次實質審理墮胎相關案件。
目前相關爭議已經在全美延燒,民主黨陣營普遍認為此次德州心跳法案過關,將摧毀 Roe v. Wade 判決建立起來的婦女自主權防火牆。另一方面共和黨則有意見認為,拜登政府強打此一法案是要轉移阿富汗失利的焦點。至於力推心跳法案的保守派,則對反墮胎陣營的勝利表示歡迎。
但無論口水戰打的如何,未來美國最高法院針對密西西比以及德州墮胎法案的判決,勢必會如同 Roe v. Wade 判決一樣,影響美國數個世代的婦女以及他們的胎兒。
胎兒生命權定義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新書發行後參加許多對談節目,從處女膜該正名成陰道冠、月經可以喝冰水,聊到為何不生小孩的產科醫師這麼熱衷推廣孕婦運動。回過頭來整理內容突然發現到,只有關於流產的文章主題,沒有被大家挑出來作為討論話題。我猜想這可能是怕「觸霉頭」或大家不知如何開口切入這尷尬的話題,轉念一想:何不我自己主動出擊呢!
因此就催生了這場與淑婷的對談:「關於流產,我們好想陪妳說的事」
首先我們討論若自己流產,希望怎樣被關心。
我坦言以我故作堅強不喜歡示弱的個性,就算傷心我也只會和先生訴苦,不太會告訴其他人。因為我一想到還得反過來安撫親友、告訴他們我一切很好沒問題,就覺得壓力好大又尷尬。
淑婷則是希望好朋友們能給她一個深深的擁抱,她也特別強調最不喜歡別人用一句「快點把寶寶生回來就沒事,就會放下了」來安慰,因為每次的懷孕經驗都是獨一無二,沒有哪次是該被遺忘,且未必每個人都能那麼快準備好下一次懷孕。更何況有可能這次懷孕是非預期,這樣催生式的安慰用語往往會適得其反,給女人更大的壓力與包袱。
**流產時,該稱「寶寶」還是「胚胎」?
對談中,也有網友留言表示,不喜歡稱流產的胚胎為「寶寶」,因為這會讓她聯想到嬰兒臉龐,加深失去的傷痛感。相反的,也有人覺得講胚胎、流產物、妊娠組織會感到不舒服,彷彿這一切都沒什麼,不值一提。
光是如此細微的用字遣詞,都可能影響到大家的感受,可見每個人面對流產所需要的情緒支持也不盡相同。我們確實很難要求旁人都能具備同理心、懂得察言觀色,但至少我們可以利用知識堅定自己的內心,當角色互換時可以換位思考,給予具有科學證據的安慰:好比流產不是你的錯、機率很高你不孤單、大部分是一開始的胚胎就不正常。而不是沿襲戲劇的八股情節或鄉野傳聞,問一句「是不是沒休息好才會這樣?」、「可能吃錯了什麼?下次小心點!」這根本不是安慰,而是二次傷害。
回歸醫療專業,我在門診時,若懷孕未滿8週的流產或胚胎萎縮大小仍停在6-7週,胚囊內只有卵黃囊,甚至是空的。我就會會以「胚胎」不健康來解釋狀況。因為根據定義懷孕未滿8週確實稱不上胎兒。
相反的,如果是超過8週心跳忽然停止,我則慣用「小朋友」沒有長大,心跳停止了來說明。
*懷孕前就開始認識流產 才可能平常心去面對
只可惜現階段的高、國中課綱相當缺乏懷孕知識,媽媽手冊也隻字未提流產的機率原因,為了怕引發媽媽焦慮,醫護人員也不大會在前面幾次產檢就特別強調流產這件事,以至於大眾對流產的知識相當淺薄甚至多半都是錯誤的。
因此淑婷建議,生產教育包含懷孕、流產的機率和風險應早點開始比較好,從初經教育開始延伸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好比,在解釋經血是什麼時,就可提到精卵結合可能會懷孕,但也很可能流產,懷孕變數本來就很多,並非毫無風險。
大家也紛紛留言同意過去國、高中的健康教育實在太隨便,過度放大墮胎的可怕,留下的不是知識而是恐懼。
這也讓我想到最近台北市為了性別平權,在國中廣發衛生棉。雖說立意良善,但比起買衛生棉的錢,我相信孩子們更缺乏的應該是能包含月經、生育、避孕及流產的完整性教育。
最後我要分享當晚我很認同的幾句網友留言給大家:「流產是懷孕的自然過程之一,也是女性生命歷程的之一。」、「懷孕沒有成功跟失敗,沒有成功跟失敗就不會檢討原因。那麼或許社會就能停止對流產咎責,當事人才有機會從那個渾沌孤立的框架徹底被解放!」
胎兒生命權定義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恭喜
#Vivi Tsai
#吳憶文
抽中《與成功有約》乙本。請於2021年8月14日前傳訊息提供地址姓名電話給本專頁彙整,謝謝您!
#好書推薦與抽獎
與成功有約,從鬆動思維開始
每個世代,對成功的定義似乎都有不同。以前人追求多子多孫多福氣,現代人選擇不婚不生的大有人在。什麼是成功,我們又該如何追求成功,難道真的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原則嗎?
史蒂芬.柯維所著《與成功有約》,是暢銷三十年的經典好書,他為成功人士界定出的七個高效能習慣,是禁得住跨世紀的傳承與延續。
這七個習慣包括:
1、主動積極:建立個人良好品德,且要擴大影響力。
2、以終為始:改變觀察世界的視角,釐清人生定位。
3、要事第一:管理重要性而非時間,找到目標與方法。
4、雙贏思維:人生不是零和遊戲,要創造最大價值。
5、知彼解己:適時扮演知心人,維繫人際和諧。
6、統合綜效:尊重人我殊異,化解衝突、找到出路。
7、不斷更新:日復一日提升自己的能力,改變自己與他人的人生。
這七大習慣,柯維謙遜的說不是他的發明,而是他整理出來協助大家釋放人類潛能。
身為十幾年的家庭主婦,雖然我沒有帶領龐大的組織,但一個家庭要良好運作還可以產出愛與溫暖,這絕對需要上面七大習慣來當動能與黏著劑。
回首檢視自己的教養歷程,我還真的把柯維的七大好習慣貫徹在孩子們的教養中。當我開始知道自己懷孕了,我就主動積極的跟肚中的胎兒互動,讓胎兒感受到媽媽的愛與溫暖。孩子出生後我更是不厭其煩地培養他們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規矩。進入學校的學習階段,引領他們認識學習的目的與重要性,讓他們負起自己學習的責任。因為每一天的教養都是以終為始的要讓孩子學會獨立與自主。
在十幾年的教養歷程,總是要事第一的想著現階段孩子的需求是甚麼?而不是只盲目的處理急事。這樣的主軸與定力讓我知道何時該出手幫忙?何時該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
孩子是一個獨立個體,如果甚麼事都由父母安排,他會無法長成他自己。這需要家長耐著性子有雙贏思維和知彼解己,才不會超越界線,讓越界的愛變成孩子成長的阻礙。
最後,我總是善用著每個家庭成員的優勢與喜歡做的事,讓家庭運作的更順暢。當然,更重要的事是保持學習與進步,才可以一直做好孩子的榜樣。
成為父母,是人生的一大挑戰與進級。在此之前,我們或多或少有些不良的生活習慣與懶散思維,比方說熬夜、吃垃圾食物、放任情緒變成自己的主人等,但當我們為人父母之後,父母自己有良好的品德行事,孩子才可能學到言行一致的家教。如果家長一邊叫孩子去看書寫功課,不要使用3C產品,但自己的眼睛卻不願意離開螢幕一下下,孩子怎麼可能心服口服呢?
孩子需要父母的言教、身教和境教來提供成長發育所需要的滋養和強化,這確實是很疲累又辛苦的挑戰,但每當孩子成功又穩定的進入下一階段的成長時,父母在辛勞的背後不是也收穫到更好的自己嗎?
教養的目的與初衷,是不是都希望孩子長成獨立自主的健康大人呢?但是很多家長卻會在教養的路上忘了目的與初衷。例如現在過度代勞的父母很多、只要孩子好好讀書就好的父母也很多等,這些父母對孩子的愛只侷限在「孩子只要把書讀好」,卻忘了孩子是要成長為要有能力承擔生活的責任的人。以終為始真是教養上很重要的觀念。
所有的成功都不能取代家庭的成功。為什麼到了臨終的人,都不會遺憾沒有賺更多的錢?,都不會遺憾在事業上沒有更多成就?卻會後悔和誰的關係沒有處理好,會後悔和父母或是子女疏離呢?
一個家庭就是最小的一個組織單位,把家庭經營好就像是人生有了最穩固又甜蜜的根基。而一個人的根基是品德,只有良好的品德可以勝過個人魅力。
這次#天下文化,提供二本贈書給本粉絲專頁的讀者抽獎,只要完成下列三步驟,就可以參加抽獎唷﹗
1、追蹤本粉絲專頁#尚瑞君之愛傾聽解讀心
2、在本篇貼文按讚留言:#我想讀《與成功有約》,因為......。
3、分享本篇貼文,分享貼文要記得設定公開唷﹗
#活動即日起開始至2021年8月11日24:00時止
#2021年8月12日會在本貼文處公布得獎名單
#得獎者請於2021年8月14日前傳訊息提供地址姓名電話給本專頁彙整
#得獎者書籍會由#天下文化一併寄出
購書連結博客來: https://pse.is/3kc3ww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看上去很簡單,其實是知易行難,唯有透過先把舊有的思維模式鬆綁,你才可能慢慢改變行事模式。像我都會跟孩子們一起閱讀好書,彼此討論看法和收獲,這樣孩子不但敢於表達還樂於分享,親子關係在無形中變得更優質,也更容易進行溝通和對話。
為什麼很多道理大家都懂卻做不到呢?因為沒有開始去做。為慶祝《與成功有約(30週年全新增訂版)》,天下文化新增「七個習慣」的實例與實踐方式,讓讀者更易落實及受益。而《與成功有約祕密版》將柯維博士的真知灼見濃縮為簡短的語句、好讀好記的辭彙和引言,讓你能快速查閱參考,每天利用十分鐘吸收柯維博士的智慧,助你拿回人生主動權,釋放潛能。
兩本好書博客來現在還有66折優惠。心動不如馬上行動,讓好書不僅是家裡書櫃上的擺飾,還變成你優化生活與工作能力的行動指南,這樣你的生命才可以在日日更新中保持進步、邁向成功。
胎兒生命權定義 在 美國墮胎爭議:選擇權或生命權?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An abortion is a procedure to end a pregnancy. It uses medicine or surgery to remove the embryo or fetus and placenta from the uterus. ... <看更多>
胎兒生命權定義 在 【胚胎有生命不能墮胎?「知名小提琴家」證明這是錯的 ... 的推薦與評價
墮胎禁令的道德爭議:生命權和身體自主權孰輕孰重 ... 這其實有嚴格的定義 ... 如果尚未出生的個體其生命權比不上母體自主權,那在胎兒未出生之前,母體應該都可以依 ... ... <看更多>
胎兒生命權定義 在 Re: [討論] 支持墮胎嗎- 看板WomenTal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在開始討論前先簡單定義三件事
1.生命不等同於生命權,生命的定義請查維基
目前法律上由24週開始保障胎兒的生命權,我認為胚胎至少
要擁有意識才能討論生命權。
2.已出生為"嬰兒",懷於母體尚未出生為"胎兒",受精卵第一
次分裂後形成有能力發育成生物成體的雛體為"胚胎"。
3.這篇僅代表"我"個人想法,不代表所有支持墮胎者的想法
另外原po表示被強姦或胎兒有殘缺不是大部分墮胎的理由,
因此省略這部分討論。
墮胎議題在正反方間大致上是"母體"或"胎兒"孰輕孰重的論
戰。反對者覺得胎兒即有生命權且生命權至高無上;贊同者
覺得母體的權利高於未出生且無法認知意識之胎兒/胚胎的
生命權。
「人人有權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
胎兒從何時具有意識跟生命權、何時能被定義為"人"一直是
個爭議話題。目前無法證明胎兒以墮胎上限24週為界線有意
識,但也不能無限上綱為受精卵即有生命權。
原po反對墮胎,主張沒有意識的受精卵獨立於母體之外擁有
生命權,提出移除胚胎等同於殺人的立論,我做下面兩個假
設及反駁:
假設1.受精卵是個體最初的起源細胞,未來有機會發育為胚
胎=獨立個體。
如果受精卵作為有機會發育為新個體的細胞可被視為具有生
命權,那前身的配子跟卵母細胞有生命權嗎?
一張可能得兩千萬的彩卷等同於兩千萬嗎?
假設2.受精卵基因與母體不同,是為獨立個體。
如果沒有意識、無法認知、僅為基因不同的細胞可定義為具
有生命權,那胎盤、寄生胎或嵌合體也可定義為有生命權
嗎?
孤雌生殖胎兒基因型與母體完全相同所以屬於母體的一部分
嗎?
從上面兩個假設我認為受精卵以及胚胎無法被認同是具有生
命權的獨立個體。
我贊同墮胎的原因如下
1.如果不確定何時才有意識及生命權的胎兒都應該被保障,
那明確有意識及生命權的母體其保障不該低於胎兒。
如同法律上對不同年齡其權利有不同的限縮,20到7歲為限
制行為人,7歲以下為無行為能力。
嬰兒作為自然人出生自有人權這不必多說,優生法保障24週
以上胎兒不可進行醫療行為以外的墮胎,24週以下的胚胎則
很遺憾沒有生命權。
因此從沒有生命權的胎兒墮胎,延伸到等同殺死有生命權有
意識的幼兒,滑坡滑起來~~
2.社會要考慮資源的分配
雖然蔣中正說過「生命的意義,是創造其宇宙繼起的生
命」,但下一句也說「生活的目的,在增進我人類全體的生
活。」,適當的資源分配才有助於族群的延續。
現代人生的少,在適當時機生下適量子女,原生家庭可以給
予較好的資源節省社會成本,相對來說非預期性生育通常會
給原生家庭大量負面影響。
畢竟不是人人標哥,如果學生不慎懷孕不能墮胎要結婚生下
來,高機率導致兩個家庭失和造就三個高風險家庭,當事兩
人可能被迫中斷學業影響生涯規畫,造就一堆需要社福協助
的人口。就算生下來送孤兒院,也是極大的社會成本。
對母體跟社會來說,雖然都是資源的消耗,但墮過胎相對於
曾經生小孩甚至送進孤兒院根本一塊小蛋糕。
一個非預期的生命可能毀掉三個家庭,無視其中虛耗的社會
成本跟當事人的人生,左一句「生下來不養極不負責任」右
一句「不應該殺人」「有其他解決辦法」輕飄飄帶過,這才
是不負責任。
反方的說法你不能接受=沒邏輯,再順手放一波"支持墮胎者
比較情緒化、沒有邏輯"的地圖砲,你的回應給閱讀者的感
覺就是如此。
原po反墮胎的前提是受精卵即有生命和生命權,跟胎兒生命
權優於母體生命權以外的權力。
從前提就跟支持墮胎的反方有落差,原po也沒著重於觀念不
同的地方進行討論,自然討論不出什麼結果。
推文已經有非常多人理性討論墮胎為何要合法化,你無法反
駁的就說這不是大部分人墮胎的原因非本次討論範圍,不然
就是滑坡舉例再嘲諷反方沒有邏輯。
心有成見真的不需要假裝有要討論,無法接受就開大酸反方
都沒有邏輯,希望大家都可以當個獨立思考的中壢李姓鄉
民,不想生就不要懷孕這種沒建設性的屁話就不用拿出來說
笑了:)
※ 引述《alepp123 (等差級數飯幫忙打掃房間N)》之銘言:
: RT
: 大家支持墮胎嗎
: 會這麼問是因為前幾天看了部電影
: https://youtu.be/gBLWpKbC3ww
: 也在YT上看了一些討論的影片
: 才發現相較於反對墮胎的論述,支持墮胎的論述幾乎都很...情緒化而且無邏輯
: 在台灣
: 個人幾乎沒有遇過不支持墮胎的
: 現在才發現,好像一直以來支持都沒有任何理由
: 就是因為大家都這樣說、只要反對就會被情緒化的攻擊
: 所以才會支持墮胎
: 大家覺得呢?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2.73.69.14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omenTalk/M.1575243139.A.09E.html
※ 編輯: hss6331 (42.73.69.147 臺灣), 12/02/2019 07:55:4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