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望盡三千年,耶路撒冷理不清的愛恨情仇。
耶路撒冷為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等三大宗教聖地。幾千年來歷史錯綜複雜,兼容各派信仰最虔誠的祝禱,也經歷了一次次戰火洗禮。
三千年前大衛王在耶路撒冷定居,興建聖殿,發展猶太教。猶太教徒深信這裡是上帝創造宇宙的中心。後來聖殿歷經外國勢力兩次摧毀,猶太人淪為奴隸,流散各國。千百年來,世界各地的猶太信徒每日朝耶路撒冷的方向禱告,並將其視為以色列國家復興的首都。
穆斯林相信,先知穆罕默德在耶路撒冷升天,世界末日審判將在此進行。耶穌基督背負十字架的苦路、死亡又復活的教堂更是許多基督徒一生渴望朝聖的地方。
猶太經典書籍《塔木德》記載,「上帝給了世界十分美麗,九分留在耶路撒冷。」此刻的我彷彿站在世界中心,看盡耶路撒冷的美麗與哀愁。儘管不是教徒,還是很值得一遊。只是這座城市帶來的感動比預期的還多,能用文字述說的卻又太少。小腦袋瓜還在消化,請容許我在接下來的幾天裡娓娓道來吧!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聖德肋撒堂(英語:St. Teresa's Church)是一座天主教教堂,位於香港九龍九龍塘太子道258號,於1932年12月18日舉行祝聖典禮。依照香港政府的規定,聖德肋撒堂是獲准舉行婚配聖事的天主教聖堂之一。九龍區第二大教堂聖德肋撒天主堂是教香港教區在,亦是全港最多人舉行婚禮的教堂。聖德肋撒堂...
耶穌升天的地方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臉書出新招:與上帝結合
根據聖經記載,耶穌在升天前曾經對門徒說道「你們要去,使萬民成為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門徒們也在日後踏遍全球,在中東、歐洲、東亞等各地都建立教會。只不過門徒可能沒想到兩千年後的今天,耶穌這番話在疫情下有新的詮釋。教會不再是街坊鄰居親朋好友一起聚集的地方,而是全球的陌生人都可以共襄盛舉的平台,比如我們在洛杉磯的線上聚會每個禮拜都固定有一拖群從倫敦連線的朋友們參加。以前坐在教會等著錢袋傳來傳去現在也會讓人質疑衛生,全放在網路上轉帳,好避免碰現金。至於耶穌提及的施洗,在疫情加持下,連線上施洗的橋段都能在Zoom上面推出。
臉書的崛起改變了群體關係,雖說看似讓建立關係更加方便,卻也因著演算法的推算,成就大家線下更加焦慮的事實,又加上臉書近期內被白宮攻擊,被認定沒有約束假訊息的傳播而導致疫苗接種率變慢。對此臉書的反應是一方面是,你白宮自己無法破70%大關別想甩鍋在我們身上,但是另一方面也努力擺脫負面形象,於是他們把「人與人的連結」先放一邊,聚焦在「人與神的連結」上面。
雖說大多矽谷天龍國菁英在我刻板印象中應該是對宗教信仰抱著嗤之以鼻的態度,但臉書在近年來卻悄悄和各類美國主流宗教團體合作,比如找來基督教界音樂長青樹Hillsong(只要踏進教會三次以內,包準至少會聽到一首Hillsong的歌)、或大多數基督徒不是用過就是聽過的YouVersion聖經App來指點。根據報導,臉書努力開發許多創意來向宗教團體靠攏,除了優化線上聚會和募款功能,還加入線上代禱事項、使用者可以直接點選「已代禱」的按鈕,第二天還可以選擇被提醒繼續為同件事情禱告。但我看到最搞笑的是講道一半時,可以置入廣告,幫助教會賺取經費(!?)
若經營得當,宗教團體比其他社團往往向心力異常強烈。去參加網球社還是高爾夫球俱樂部可能就是大家打個球,有錢的話加吃個魚子醬,可是教會小組裡,跟男朋友吵架、孩子功課不好、另一半外遇有等都能成為代禱事項,一不小心就迅速從陌生人晉升為感情深入的弟兄姊妹,凝聚成密不可分的關係。這樣的向心力群組正是臉書所需要也想拓展的對象。路透社報導,臉書APP負責人Fidji Simo表示,「臉書使用者當中,最大的族群之一是宗教信仰這塊…疫情來襲這段時間,宗教族群在臉書的活躍度有大幅度增長。」在疫情剛發生,許多宗教場所都隨之關閉時,臉書也送出線上聚會的相關器材和資源來幫助這些宗教團體,兜售的宗旨就是「你最想要觸及的人群就在臉書上,快來加入這平台吧!」
雖說不少宗教團體迫不及待擁抱臉書的懷抱,覺得這是發簍耶穌大使命的最佳捷徑和時機,但也有不少人態度表示懷疑,參與天主教婦女社團的Simcha Fisher說道「任何時候臉書有新的東西,都是因為他們某一天可以從中獲利…或是在不久的將來賣你某些東西。」其他人擔心放在網路上的代禱事項是否安全、也有人質疑臉書放任版上竄流的各項仇恨語言,和勸人為善的宗教宗旨相互牴觸。美國教會Assemblies of God的牧師Wilfredo De Jesús則表示線上永遠不能取代實體教會,並說「我們希望大家把注意力放在另外一本書上(意指聖經)。」
雖說我認為臉書不是吃素的,這目的除了希望和上帝靠攏,有助於改善冷冰冰的演算法形象,更希望從宗教群體熱烈的互動之中為他們賺取多於的廣告金(攤手)。但我卻也好奇,宗教團體真的會吃這一套嗎?還是日後會有更多的Seafood隨之冒出在臉書上流竄呢?留言來告訴我你的看法吧!
PS...你可以想到師父開示到一半、牧師講道到一半、修女念經到一半忽然置入廣告叫你買隔離霜或團購蘇打餅乾嗎?然後不要看廣告要付費加入會員之類的,但怎麼樣都讓人覺得怪怪的啊!
#DrP看時事 #誰知道有一天臉書居然會找上帝連結 #每周五早晨準時推出
同文發布於部落格:bit.ly/3lbNBKs
耶穌升天的地方 在 水深之處(水深之处)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每天給你一頁撒冷】17 JUNE 2021
I 主禱文教堂(Church of Peter Noster) I
由升天小堂出來,往下拐彎,不久便看到圍牆。我們問:這是甚麼地方?
他說,是主耶穌教導門徒禱告的地方。馬太福音6章說:
「所以你們要這樣禱告:我們在諸天之上的父,願你的名被尊為聖,願你的國來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們日用的食物,今日賜給我們;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欠我們債的人;不叫我們陷入試誘,救我們脫離那惡者。因為國度、能力、榮耀,都是你的,直到永遠。阿們。」
#在耶路撒冷醒來
耶穌升天的地方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聖德肋撒堂(英語:St. Teresa's Church)是一座天主教教堂,位於香港九龍九龍塘太子道258號,於1932年12月18日舉行祝聖典禮。依照香港政府的規定,聖德肋撒堂是獲准舉行婚配聖事的天主教聖堂之一。九龍區第二大教堂聖德肋撒天主堂是教香港教區在,亦是全港最多人舉行婚禮的教堂。聖德肋撒堂已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聖德肋撒堂區今時服務範圍包括何文田和太子道西等地區。為方便教友參與宗教活動,除了聖德肋撒堂外,堂區更包括以下的教堂和中心:1.教區傷殘人士牧民中心(英語:Diocesan Pastoral Centre For the Disabled),位於九龍何文田公主道81號。中心於2003年建立。2..聖依納爵小堂(英語:St. Ignatius Chapel),位於九龍窩打老道516號(九龍華仁書院)。於1959年建立,1964年至1988年屬聖德肋撒堂區,1989年至1990年屬黃大仙聖雲先堂區,1991年屬聖德肋撒堂區。3.聖若瑟小堂(英語:St. Joseph’s Chapel),位於九龍九龍塘義本道8至10號涵碧別墅二座。於1992年屬聖德肋撒堂區。在聖德肋撒堂建成之前,九龍塘區的信徒要參與彌撒就需要前往尖沙咀的玫瑰堂或者牛池灣聖若瑟安老院內的聖堂。而兩處的彌撒禮儀都是由玫瑰堂的神父主持。在1923年時,由於九龍的人口增長,天主教會開始尋找地點去興建一座新的聖堂。在1924年2月11日,一群有影響力的天主教徒寫信予當時的宗座代牧師多敏主教,表示願為新聖堂籌募經費,並促請成立籌備委員會。但不巧的是,師主教卻在數天後,即同年2月20日去世。在師主教於2月24日的追悼會上,布力架先生(Mr. J.P. Braga)重新提出建新堂的計劃。當時的天主教會在柯士甸道已購了一塊土地,但實在太近已有的玫瑰堂了。而同時計劃在深水埗興建的寶血女修會總會院又會附設小堂方便教友,所以,教會的考慮便放了在正發展龐大的屋宇計劃的九龍塘,其時有不少的葡籍家庭被其吸引。1928年11月13日,位於太子道與窩打老道交界,而積76,500平方呎的第二號土地以底價港幣38,250元出售,為期75年,年租則為港幣526元。結果,師多敏主教的繼任人恩理覺主教的代理人在沒有競爭者的情況下以底價投得該地。在確定投得該片土地後,恩主教找來自荷蘭的本篤會士格寧神父(Adalbert Gresnigt O.S.B.)籌劃建築事宜。格寧神父的作品除了在美國和巴西等地外,北京的輔仁大學的中國式校舍以及香港黃竹坑的華南總修院的四合院建築也是出自他的設計。恩主教去信當時身在北京的格寧神父,希望他能建一座紀念聖女小德蘭(聖德肋撒)的中國式聖堂。但另一方面,恩主教也在信中表示中國式的設計在香港未必會為人所接受。在1928年11月22日舉行的傳教區議會會議上,決定了聖堂會在1929年1月發動了公開贊助時才動工,並正式選定聖女小德蘭為聖堂主保。在1929年1月25日,格寧神父在不知土地確實面積的情況下寄來了堂區辦事處和神父宿舍的初步圖樣。籌款委員會則在同年6月24日發起了募捐,同時,恩主教起先主張的中國式建築如他所料地不太受歡迎,格寧神父於是揉合了其他兩位建築師(A.H. Basto 和 M. Van Wylick)的心思,將聖德肋撒建成一座有圓頂和尖塔的拜占庭式教堂。其實在1930年代,香港天主教教會的經濟經營艱苦,但由於有德若翰神父(Rev. Spada, Giovanni M. PIME)的積極經營,教會方面終於在1931年9月21日與美安建築公司簽約,並隨即開始工程。1932年4月23日,恩主教到臨聖德肋撒堂主持奠基典儀式,並在聖堂中已完成的主要建築內舉行了第一台彌撒。而於在同年12月18日,恩主教到臨主持了祝聖典禮。在聖誕前夕,艾國安神父(Fr. U. Galbiati)主持了子夜彌撒後,聖德肋撒堂再度封閉以作最後階段的裝修。其後,聖堂正式開幕,第一任主任司鐸為顏思回神父(Rev. GRANELLI, Andrew PIME),為九龍塘區的天主教徒提供彌撒的地點。其後,聖德肋撒堂在1934年升格為準堂區,並於1949年正式升格為堂區。多年來,聖德肋撒堂在崇拜、教育、醫療和社會服務都扮演了相當的角色,以致在和靈導神父(Rev. ORLANDO, Carmelo PIME)以及黃德祥神父(Rev. WONG, Tak-Cheung Francis)服務該堂期間,在神職人員間常笑指聖德肋撒堂的主任司鐸為「九龍區主教」。聖德肋撒堂於2007年 慶祝建堂75週年,維修工作主要集中在下列三方面:聖體祭台的全面改建、約12隻玻璃窗重新彩色設計以及主祭台雲石的維修。此外,聖德肋撒堂購入了新製的洗禮池,並於2007年的復活彌撒首次使用。由於聖堂要預留地方以便內部的維修,故於2007年1月至8月暫停開放給舉行婚禮之用。由格寧神父設計的聖德肋撒堂是一座帶有圓頂和尖塔的拜占庭式教堂。它的形狀成一拉丁十字架,並採用了羅馬式圓勻意念的設計,側廊採用了圓拱為主題。堂內的石柱則是採用科林斯式。頂樑的材料為三合土和鋼筋,但仍採用了中國宮廷建築的方式建成。聖德肋撒堂的鐘樓可說是聖德肋撒堂的標記,但當中的銅鐘在大戰期間被賣掉。不過根據教友的憶述,教堂的鐘聲在1960年代時仍有依時鳴響。聖德肋撒堂共有三塊具有歷史價值的石碑,第一塊位於聖堂右方鐘樓底部,是立於1932年的奠基紀念碑;另一塊石碑則是在祭衣房洗滌聖物去水盆的上方,立於1950年,為了紀念祭衣房的重建,以及紀念聖母升天於同年被宣布為信理。最後的一塊石碑在教堂大門入口的右側,列有捐款建堂的施主,但奇怪的是在石碑的最後一行刻了墨索里尼的名字——這名字與碑上其他施主的名字的字體和嵌鑿方式都不一樣,似是後期加上。對香港教區歷史素有研究的夏其龍神父亦未能找出此名字出現在碑上的因由。聖德肋撒堂除了在祭壇右方供有聖女小德肋撒的聖像外,在祭壇左方亦供有花地瑪聖母的聖像。這聖像是在花地瑪聖母於1917年相傳在花地瑪顯現後第一批從葡萄牙運來的。在聖堂的祭壇之後,聖體櫃之上另有一組雲石製聖像是法國里修加爾默羅修會聖堂中的聖像的複製品,由聖瑪利書院的學生捐贈。聖女小德肋撒呈跪下的姿態,在她的面前是抱著嬰兒耶穌的聖母。在背後的十字架亦有三位小天使向小德肋撒灑下玫瑰花,象徵上主的恩寵。聖堂中亦有耶穌聖心、聖方濟各•沙勿略、聖安多尼、聖猶達、聖大若瑟等的聖像。在聖堂正門的左角圍牆邊亦供有交通的主保聖人——聖基多福(St. Christopher)的聖像而對著太子道。以前在每年的7月25日舉行汽車祝聖儀式。有些信徒甚至帶了自己的單車來參與。在聖德肋撒堂的外部建有一小屋,是九龍第13旅的童軍所使用的童軍室。在教堂的後方建有九龍聖德肋撒英文學校的三層高校舍。此外,在聖德肋撒堂的西面建有九龍明愛中心,於1967年建成。

耶穌升天的地方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探訪地點資料:
1.橄欖山Mount of Olives/Mount Olivet是耶路撒冷老城東部的一座山,得名於滿山的油橄欖樹。在山腳有客西馬尼園和萬國教堂,據說耶穌經常和門徒們在此聚會,耶穌最後也在此被羅馬人抓捕,是老城外最著名的教堂之一。聖經上許多重要事件發生在橄欖山。耶穌在人生的最後一周來到耶路撒冷,每天翻越橄欖山進入聖殿教導人,聖經記載了許多耶穌在橄欖山的事跡和言論。橄欖山在西元四世紀起就有許多修道院和教堂,許多基督徒朝聖者來此訪問。西元70年,羅馬軍隊第十軍團在橄欖山紮營,圍攻耶路撒冷,摧毀了聖殿和耶路撒冷。在撒迦利亞書中,說到橄欖山將是c。因此,猶太人總是希望埋葬在橄欖山,從聖經時代直到今天,橄欖山一直是耶路撒冷猶太人的墓地。山上估計有15萬個墓穴,其中包括包括撒迦利亞(在此說預言的先知)、押沙龍、和從15世紀到20世紀的許多猶太教拉比。從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到1967年六日戰爭,橄欖山被約旦國占領,橄欖山猶太墓地受到嚴重破壞,約旦人墓碑修築道路和軍用廁所,其中有不少墓碑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六日戰爭後,以色列人盡最大努力修復猶太墓地。山頂上有一個阿拉伯人社區At-Tur。《聖經》中首次提到橄欖山,是押沙龍叛亂時,大衛王從耶路撒冷逃出,蒙頭赤腳上了橄欖山。在《舊約聖經》中另外只有一處提到橄欖山,就是在《撒迦利亞書》14章4節。不過,《列王紀上》11:7、《列王紀下》 23:13 、《尼希米記》 8:15 、《以西結書》 11:23 也都隱晦地提到了橄欖山。《新約聖經》頻繁地提到橄欖山:《馬太福音》21:1、 26:30 等。在聖經時代,從耶路撒冷到伯大尼的道路經過該山,耶穌曾站在橄欖山上為耶路撒冷悲嘆。耶穌在橄欖山上度過了很多時間,教導他的門徒並且說預言,每天晚上回到橄欖山住宿,在他被出賣的那一夜也是如此。
2.耶穌升天小堂(Chapel of the Ascension)位於耶路撒冷舊城以東的橄欖山山頂,基督徒和穆斯林都相信基督在此升天。升天小堂為八角形建築,中間為升天石,據說上面有耶穌升天時留下的右腳腳印,基督徒將其作為耶穌留在地上最後的痕跡加以崇拜。升天小堂最早建於約AD390年,614年被波斯薩珊王朝的軍隊摧毀。1152年左右,十字軍重建了露天的八角形升天小堂。1187年,薩拉丁征服耶路撒冷,將這座建築改為清真寺,並給它增加了一個穹頂。由於來訪者絕大多數為基督徒,作為妥協和善意的姿態,2年後薩拉丁在旁邊另建一座清真寺供穆斯林使用。現在,小堂仍由穆斯林控制,但是允許基督徒可以在每年的耶穌升天節來小堂慶祝,但是需要象徵性的收費。天主教會可以在小堂內慶祝,而東方教會只能在庭院內慶祝。俄羅斯東正教會在橄欖山頂也有一個升天修道院。
3.主禱文教堂,天主教又譯天主經堂Church of the Pater Noster是位於耶路撒冷橄欖山的一座法國天主教教堂,傳統認為這是耶穌教導《主禱文(天主經)》的地點。目前的教堂興建在4世紀康斯坦丁一世所建的紀念耶穌升天的教堂的原址。他的母親海倫納太后將其命名為門徒教堂。2世紀的約翰行傳提到橄欖山的一個洞穴與耶穌的教導有關,但並非只與主禱文有關。614年,波斯人摧毀了這座教堂。1106年,十字軍在其廢墟上建造了一座小堂,1152年丹麥主教捐款建成了一座正式教堂,他本人也安葬在教堂內。這時教堂已經完全完全與教導天主經有關。十字軍時期的教堂在1187年耶路撒冷圍城戰期間嚴重受損,到1345年被拋棄,成為廢墟。1851年,4世紀教堂剩下的石塊出售,用作約沙法谷的墓碑。19世紀後期,法國圖爾韋涅公主買下這地段,尋找早期朝聖者提到的洞穴。1868年,她模仿義大利比薩的原型建造修道院,1872年成立了加爾默羅會修道院。1910年在修道院下面發現洞穴,於是修道院遷到附近,1915年開始重建拜占庭式教堂。這座教堂仍未完成。仿造4世紀的拜占庭教堂已經部分重建,尺寸與原作相同。教堂是無頂的,有台階通往洞穴,那裡是一些基督徒相信耶穌向他的門徒預言耶路撒冷被毀和耶穌再臨的地點。不幸的是,1910年發現洞穴時,它已經部分倒塌。教堂的南門左側是鑲嵌馬賽克的洗禮池。該修道院是歐洲風格,刻有100多種不同語言的主禱文。修道院右邊的路通往俄國升天教堂和拜占庭墓地教堂,一些亞美尼亞馬賽克保存在一個小型博物館內。
4.馬可樓,又名晚餐樓Cenacle/Upper Room是新約中許多事件的發生地點:
• 最後的晚餐;
• 耶穌為門徒洗腳
• 耶穌復活後顯現
• 耶穌升天後,門徒在此聚集禱告
• 選出馬提亞為使徒
• 在五旬節,聖靈澆灌在門徒身上
根據天主教百科全書 "第一座基督教堂。” Catholic Encyclopedia: Jerusalem (A.D. 71-1099): "During the first Christian centuries the church at this place was the centre of Christianity in Jerusalem, "Holy and glorious Sion, mother of all churches" (Intercession in "St. James' Liturgy", ed. Brightman, p. 54). Certainly no spot in Christendom can be more venerable than the place of the Last Supper, which became the first Christian church."
5.主泣教堂Dominus Flevit又譯為主哭耶京泣堂,是一個天主教教堂,位於橄欖山,正對著耶路撒冷老城。Dominus Flevit從拉丁語翻譯意為「上帝哭了」,教堂形狀似一顆淚珠象徵耶穌的眼淚。根據《路加福音》第19章,耶穌走向耶路撒冷的時候,震驚於第二聖殿的美麗,並預測其將來的毀滅和猶太人的離散,當眾哀哭。主泣教堂是耶路撒冷最新的教會之一,位於一個古老的遺蹟之上。在施工期間,聖殿考古學家發掘出的文物可以追溯到迦南時期,並發現第二聖殿和拜占庭時代的古墓。直到十字軍東征時代之前,耶穌哭泣的位置沒有記號。1953年,在圍牆的修建過程中,工人發掘出古墓。因此該地點被深入挖掘,被發掘出的古墓從晚青銅時代到迦南期間,並發現公元前136年到公元300年的一座公墓。公墓跨越兩個不同的時期,呈現出兩種不同的陵墓風格。現在的教堂建於1953年至1955年。設計師為安東尼•巴盧奇。巴盧奇在20世紀上半世紀設計了一些神龕和教堂,在耶路撒冷有很多他的其他作品,如萬國教堂、荊冕堂等。
6.客西馬尼園意為「榨油機」,是耶路撒冷的一個果園, 可能是由於當時此處種植了許多橄欖樹。根據新約聖經和基督教傳統,耶穌在上十字架的前夜,和他的門徒在最後的晚餐之後前往此處禱告。根據路加福音 22:43 –44的記載,耶穌在客西馬尼園極其憂傷,「汗珠如大血點滴落在地上」。客西馬尼園也是耶穌被他的門徒加略人猶大出賣的地方。此外,東正教傳統上認為,客西馬尼園是使徒安葬馬利亞 (耶穌的母親)的地方。客西馬尼園位於橄欖山山下汲淪谷,今天位於耶路撒冷市內。客西馬尼園是早期基督徒朝聖的焦點。333年,匿名的「波爾多朝聖者」前來拜訪,他的Itinerarium 是基督徒前往聖地朝聖留下的最早記載。在他的Onomasticon,,Eusebius of Caesarea記載客西馬尼園位於「橄欖山腳下」,又說「信徒習慣於前往此處禱告」。
7.萬國教堂就位於客西馬尼園。614年,古教堂被薩珊王朝摧毀,十字軍重建了教堂,大約在1219年再度被毀。在橄欖山上是俄羅斯東正教會的Maria Magdalene教堂 with 獨特的金色洋蔥形屋頂(拜占庭/俄羅斯風格),是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為紀念他的母親而興建。馬可福音( 14:32 )稱為「一個地方」;約翰福音 (18:1)稱為「一個園子」。
8.雞鳴堂Church of Saint Peter in Gallicantu是一座羅馬天主教堂,位於耶路撒冷城外錫安山的東坡。這座教堂是紀念彼得在雞叫兩次以前三次否認耶穌。據信此處是大祭司該亞法的府邸,彼得否認耶穌事件的發生地點。457年此處建起了一座拜占庭小堂,但是在1010年被穆斯林入侵者所毀。1102年十字軍重建小堂,並使用今天名稱。耶路撒冷陷落以後它再度淪為廢墟,直到1931年才重建。屋頂塑有金色公雞。教堂入口處的停車場高於教堂地面。在院子裡是一個描繪否認事件的雕像,描繪了公雞、婦女和羅馬士兵。碑文是聖經經節:「彼得卻不承認,說:女子,我不認得他」。入口兩側的鍛鐵門刻有聖經題材的浮雕。巨大的五彩色鑲嵌畫描繪新約人物。面對入口是耶穌被綁,在該亞法府邸受審,右側是耶穌和十二使徒共進最後的晚餐,左側是彼得,穿著教宗的衣服。天花板有一個巨大的十字型視窗,五彩斑斕。苦路十四站列在牆上,有簡單的十字架標記。
8.耶路撒冷(Jerusalem)位於猶太山區(Judean Mountains),海拔700-800米,東臨汲淪谷(Kidron Valley),南面和西面被欣嫩谷(Hinnom Valley)環抱。這裡是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共38億人(2013年資料)仰慕的聖城,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神聖的城市。對基督徒來說,這裡是耶穌受死、埋葬和復活的地方,基督教會的發祥地,被聖經提到過653次。對猶太人來說,這裡是神所賜應許之地的心臟,聖王大衛的首都,曾是聖殿與約櫃的所在。穆斯林則相信這裡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登霄的地點。近年來的人口增長將耶路撒冷的邊界遠遠地推移到了城牆之外。截至2011年,耶路撒冷總人口80萬1千,其中猶太人占62%,穆斯林35%,基督徒2%,1%為其它宗教或無信仰。然而令幾十億人魂牽夢繞的,卻仍只是在城牆之內面積0.9平方公里的老城。耶路撒冷是世界上最古老並持續有人居住的城市之一,比中國最古老的城市洛陽(建于夏朝,西元前2070年)還早700多年,於1981年被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耶路撒冷老城及周邊。老城根據居民組成分為四個城區:基督徒區、穆斯林區、猶太區和亞美尼亞區。粗黃線為城牆的位置。根據猶太傳統,耶路撒冷原名撒冷(Salem),意為和平、平安,但在過去的五千年中,和平在這聖城中卻常常是短暫的。

耶穌升天的地方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伯利恒/白冷Bethlehem是巴勒斯坦中部城市。希伯來文原義為麵包之家。人口約3萬人的小城,由於是耶穌的出生地而聞名世界,每年吸引全球數百萬基督徒前來朝聖。伯利恒位於猶太山地頂部,耶路撒冷以南,海拔680米。伯利恒在歷史上曾經被眾多的帝國所統治。目前,以色列控制著伯利恒的進出口,而日常行政由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進行管理。現代伯利恒以穆斯林占多數,但擁有巴勒斯坦第二大的基督徒社區。伯利恒為耶穌降生地,是基督教聖地,建有耶穌誕生教堂,地位僅次於耶路撒冷的聖墓教堂。早在耶穌降生前數百年,有一位名叫彌迦的先知預言救世主將來要在伯利恒降生:“伯利恒以法他阿,你在猶大諸城中為小,……將來必有一位從你那裡為我而出,他是從亙古,從太初而出。”(彌迦書5章2節)數百年後,有個叫馬利亞的童貞女,因聖靈感孕,懷上了一個男嬰。馬利亞的未婚夫約瑟知道此事後,就想休掉馬利亞。後來,約瑟得到天使的啟示,知道了神的計畫,才將此事作罷。並按神的旨意將馬利亞迎娶過門,照顧這對母子。過了一段時間,羅馬皇帝奧古斯都下令普查全國人口。約瑟帶著臨產的馬利亞到伯利恒申報戶口。他們到了伯利恒的時候,城中客店已經住滿了,他們只好在一間馬廄裡過夜。這天夜裡馬利亞生下了嬰孩,她將嬰孩用布包起來,放在馬槽裡。馬槽成為了耶穌基督的搖籃。耶穌基督降生的當夜,伯利恒野外有一群牧羊人正在放牧。突然有一隊天使向他們顯現,對他們說:“不要懼怕!我報給你們大喜的資訊,是關乎萬民的。因今天在大衛的城裡,為你們生了救世主,就是主基督。你們要看見一個嬰孩,包著布,臥在馬槽裡,那就是記號了。”又有一大隊天兵同那天使讚美神說:“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神!在地上平安歸與他所喜悅的人。” 眾天使離開牧羊人,升天之後。牧羊人們彼此說:“我們往伯利恒去,看看所成的事,就是神所指示我們的。”於是,他們急忙往城裡去,找到馬利亞和約瑟,看見嬰孩臥在馬槽裡。然後,就把天使的話傳開了。凡聽見的,就詫異牧羊之人對他們所說的話。馬利亞卻把這一切的事存在心裡,反復思想。牧羊人回去後,因所聽見所看見的一切事,正如天使所說的,就歸榮耀與神,讚美他。
耶穌降生的時候,有幾個從東方來的博士,來到耶路撒冷見大希律王,說:“降生的救世主在那裡?我們在東方看見他的星,特來朝拜他。”希律王聽了,心裡感到不安,擔心自己的地位受到動搖。就召齊祭司長和民間的文士,問他們說:“基督當生在何處?”他們回答說:“在猶太的伯利恒。因為有先知記著,說:猶大地的伯利恒啊,你在猶大諸城中並不是最小的;因為將來有一位君王要從你那裡出來,牧養我以色列民。” 於是,希律暗暗地召博士來,細問那星顯現的時間,差他們往伯利恒去,並要他們回來覆命。他們聽了希律的命令往伯利恒去。在東方所看見的那星忽然在他們前頭行,直行到嬰孩所在的地方,才停下來。他們見了此情景,十分歡喜。進了房子,看見嬰孩和他母親馬利亞,他們俯伏跪拜那嬰孩,並揭開寶盒,拿黃金、乳香、沒藥為禮物獻給他。博士們因在夢中被神指示不要回去見希律,就從別的路回本地去了。他們去後,神的使者向約瑟夢中顯現,說:“起來!帶著小孩子同他母親逃往埃及,住在那裡,等我吩咐你。因為希律必尋找小孩子,要除滅他。”約瑟就起來,夜間帶著小孩子和他母親往埃及去,住在那裡。希律見自己被博士愚弄,就大大發怒,差人將伯利恒城裡並四境所有的男孩,凡兩歲以內的,都殺盡了。不久,大希律死了。約瑟一家才回到了故鄉拿撒勒。現伯利恒已與東面的拜特薩胡爾以及西面的拜特賈拉等組成一個市區,人口共25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