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性建築|
法國南部有個城市叫阿爾,那裡有個非常著名的攝影學校,還有每年一度的攝影節。此外它最廣為人知的,應該是梵谷《隆河上的星夜》這幅畫作,藝術家當時畫的地方就在阿爾。
我們好幾年前去過一次阿爾,在廢棄空間做了一個現場的Live表演。這是一個古羅馬時期就存在的城市,但是到了現代也沒有停止前進。六月底在阿爾,瑞士藝術收藏家Maja Hoffmann的Luma當代藝術基金會在此開幕。在原先法國國鐵的舊工廠由美國建築師Frank Gehry 設計了一棟造形奇異的巨型建築。
台灣朋友越洋來訊問我法國人怎麼看待這個新建築?的確許多人對它的第一個評論就是「好大」、「好醜」、「好神奇」⋯⋯的直覺性反應,不過法國經過了羅浮宮金字塔、龐畢度藝術中心等經驗後,已經知道建築是需要時間的淬煉才能評斷。Luma基金會的執行長在面對法媒時表示:「阿爾一直都是一個擁有巨型紀念性建築的地方,像古羅馬時期的競技場⋯⋯等等,這是一棟現代的紀念性建築。」
嗯,這麼說也是,一個大家不熟悉的城市如果可以有一個這樣的指標性建築吸引大家來朝聖,也可以帶動當地觀光發展。
下圖:Franceinfo © Adrian Deweerdt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800的網紅南道不知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建築師是認識拉丁文的石匠 沒有知識怎麼做創作 法國羅浮宮金字塔 有聲音的建築師 有溫度的建築師 材料的應用很重要 有文化的創造才有溫度 ▶️相關出版資訊可看: 全華出版「紙版墨色工 印刷設計手冊」 全華出版「Pd華文包裝設計」 上海交大出版「包裝結構設計」 站酷音頻「掌握設計師必備印刷知識」 高高...
羅浮宮金字塔建築師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以美承載美的藝術殿堂|法國羅浮宮 Musée du Louvre
羅浮宮博物館是世界最大的藝術博物館,更是巴黎中心的地標,多數人來到巴黎必定造訪羅浮宮,一度是世界上最多人參觀的藝術博物館。羅浮宮原是法王居住的宮殿建築群,後來才成為藝術文物博物館。因此除了為數眾多的館藏外,博物館本身也是宮殿建築的傑作,是巴黎的代表形象之一。
▌羅浮宮的歷史
不同於今日的華麗與金碧輝煌,羅浮宮其實原本在12世紀時是中世紀風格的堡壘。但隨著巴黎的擴張,這個位在塞納河畔的城堡失去了防衛的功用,因此被改建成更適合居住的宮殿。
後來隨著太陽王路易十四在1682年把居住的宮殿改為凡爾賽宮,曾一度考慮拆除羅浮宮,但後來決定把羅浮宮轉為展示皇家收藏之用。在十八世紀末葉法國大革命之後,國民議會更是決議羅浮宮應該作為展示法國最高藝術傑作的博物館。在拿破崙掌權時期,除了將羅浮宮改名成拿破崙博物館之外,館藏數量也因為法軍在歐洲的劫掠而大增。此時的羅浮宮大幅增建,拿破崙三世時期更增建了黎塞留庭院和德農庭院,成為今日所見的羅浮宮建築群。
但在面對現代日益增加遊客與展品下,羅浮宮開始顯得有些不敷使用。在時任法國總統的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推動下,屬於慶祝法國大革命兩百週年的大建築計劃中的大羅浮宮計畫就此展開。這個計畫打算擴建羅浮宮並遷走當時還在羅浮宮內的法國財政部來擴大館藏展示範圍。這個計畫委託給了美籍華裔的建築師貝聿銘,他在地下新建了一個大廳並在地面廣場的入口上建立了著名的玻璃金字塔。與其相應的倒金字塔也在五年後完工,就位在地下大廳的地下入口處。
▌羅浮宮的展區
羅浮宮有三個主要的展區,分別為黎塞留庭院(Richelieu Wing)、蘇利庭院(Sully Wing)以及最熱門的德農庭院(Denon Wing)。各個展區分別有不同的展覽主題,也都展品豐富。但也因為如此,即便只對重點展品詳細看、其他則蜻蜓點水式的速覽各個展品,我也花上了整整一天的時間。因此如果參觀羅浮宮的時間有限,會先建議先去欣賞人氣最高的羅浮宮三寶。
▌羅浮宮三寶
羅浮宮三寶分別是達文西的蒙娜麗莎,米洛的維納斯(斷臂維納斯)與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米洛的維納斯是在希臘的米洛島發現,推測是西元前一世紀時的創作,因為人體比例的完美勻稱以及布料處理的雕刻手法而極具藝術價值。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則是在愛琴海北部薩莫色雷斯發現。被找到時其實是碎成許多石塊的。即便還原之後還是有許多缺塊,但女神前傾準備迎風展翅飛翔的型態,因身上布料在逆風飛行下而緊貼身驅,展現了身體的曲線以及布料的皺褶,讓靜止的石雕有著強烈的動態感,被認為是曠世傑作。蒙娜麗莎這幅達文西的名作在繪畫的技法上本來就已經備受推崇,但受自身的盛名所累,蒙娜麗莎曾經被盜走以及數次遭受襲擊的曲折歷史讓世人對這幅名畫更感興趣,是多數人來羅浮宮必定欣賞的藝術品。
▌德農庭院
此區主要展示古希臘、古羅馬的雕塑以及十七至十九世紀的法國、義大利與西班牙油畫,也有法國皇家的珠寶,包含路易十五及拿破崙的皇冠。除了羅浮宮三寶外,德農庭院的重點展品有:
* 自由引導人民 -德拉克洛瓦 (Eugène Delacroix)
* 梅杜薩之筏 (Le Radeau de La Méduse) -傑利柯 (Théodore Géricault)
* 拿破崙加冕 -賈克-路易·大衛(Jacques-Louis David)
* 大宮女 -安格爾(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
都相當值得一看。
▌蘇利庭院
蘇利庭院主要展品為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以及古中東的文物。此區的重點展品有:
* 漢摩拉比法典 -世界現存最早的成文法典,以「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條文著名。
* 捨度與拉瑪蘇 -亞述文化中半人半獸的怪物,分別為雄性與磁性,常被置於守護寺廟或宮殿入口的左右兩旁。
▌黎塞留庭院
黎塞留庭院主要展示了14-17世紀的法國油畫作品、雕塑品、德國與低地國的油畫等。此外,能一窺羅浮宮作為皇宮樣貌的拿破崙三世套房也位在此區。(雖然他並未真的在此生活。)
▌拍攝建議
拍攝羅浮宮的展品如果不想拍到滿滿的人頭,最佳的拍攝時機是閉館前的一小段空檔。此時遊客大多往出口移動,許多熱門的展品,包含蒙娜麗莎,會有空景的機會出現。拍攝室外的最佳時機是日落到blue hour期間,這個時候除了遊客少之外,也能拍攝到比較漂亮的顏色。搭配羅浮宮建築的特徵如金字塔、水池以及夜間燈光,有諸多的題材與構圖可以拍攝。
▌更多我的攝影作品
我的Instagram上除了旅行的攝影作品外,也分享了一些拍攝當下的背景與故事,希望能夠更完整的傳達每個旅行的時刻。歡迎大家參考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wilhelmchangphotography
羅浮宮金字塔建築師 在 獨立評論在天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法國影集《亞森羅蘋》:場所本身就是意義】文/林貴榮
令我驚異的是,本劇巧妙地利用巴黎的建築空間,來把劇情張力拉到最高點,也運用建築影像的圖像符號(icon),用不同的象徵,隱喻了各個角色的背景故事。
例如在第一集,亞森步上紅地毯,走入大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大門。貝聿銘建築師設計的玻璃金字塔,兼具永恆的形式與都市的象徵,無疑是巴黎現代建築中最耀眼的圖像符號,也表徵巴黎最高尚的上流社會空間。
本劇一開始就在這裡上演了一場扣人心弦的皇后項鍊竊盜案,瞬間吸引全球觀眾的目光。如果不是在這個空間,也無法顯示這場高貴拍賣會的上流豪奢風格⋯⋯
https://bit.ly/3wd1DNY
羅浮宮金字塔建築師 在 南道不知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建築師是認識拉丁文的石匠
沒有知識怎麼做創作
法國羅浮宮金字塔
有聲音的建築師
有溫度的建築師
材料的應用很重要
有文化的創造才有溫度
▶️相關出版資訊可看:
全華出版「紙版墨色工 印刷設計手冊」
全華出版「Pd華文包裝設計」
上海交大出版「包裝結構設計」
站酷音頻「掌握設計師必備印刷知識」
高高手視頻「從零開始學包裝」
享學雲視頻「包裝設計快狠準」
▶️更多南道不知道影音:
FB:https://m.facebook.com/Nabrowang
IGTV:https://reurl.cc/E77Wdg
Pinterest:https://reurl.cc/7oome9
微博:https://reurl.cc/lVVl66
站酷:https://reurl.cc/AqqpN8
▶️線上免費收聽!
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9Xo9L8
Spotify|https://reurl.cc/mnWXA9
SoundOn|https://reurl.cc/3D8m9l
Google播客|https://reurl.cc/Y6q34O
kkbox|https://reurl.cc/GraENy
喜馬拉雅|https://reurl.cc/pyZGK4
本集後製剪輯感謝 JessieWang 義務支援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9XzatecPI80/hqdefault.jpg)
羅浮宮金字塔建築師 在 小柯柯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新系列:大師背後有故事!這個系列將給大家陸續更新建築界大師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歡~本期來講講華裔建築大師:貝律銘的家族!
⭐️( - з -) < 訂閱小柯柯频道 !!
┏━〇〇━━━━━━━┓
┃ 如果覺得有那麼一點好看┃
┃ ♥麻煩訂閱我唷♥ ┃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54BMmAJpXiKz7SnS1JSnsw?view_as=subscriber┃
┗┳┳━━━━━━┳┳┛
┗┛ ┗┛
◆◆小柯柯频道 の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kehualian/
◆◆小柯柯频道 の Facebook (最新消息第一時間)◆◆
『小柯柯频道 / 看建筑學设计』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24191809067
**合作邀請:keke205108@gmail.com
#小柯柯 #贝聿铭 #贝聿铭家族 #贝聿铭建筑师 #贝聿铭作品 #贝聿铭妻子 #贝聿铭法国卢浮宫 #卢浮宫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ci3SDZWu8Dw/hqdefault.jpg)
羅浮宮金字塔建築師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現代主義建築最後大師」華裔美籍建築師貝聿銘辭世,享嵩壽102歲。他曾獲有建築界諾貝爾獎美譽的普利茲克獎,「羅浮宮金字塔是他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作品之一。
1984年,在時任法國總統密特朗(Francois Mitterrand)委託下,貝聿銘替羅浮宮主庭院設計由玻璃和金屬建造的巨大金字塔,作為主要入口,周圍環繞3個相同造型的小型金字塔,於1989年完工。
羅浮宮金字塔建造初期,因風格與充滿古典氣息的羅浮宮主建築格格不入,受到大批巴黎市民反對。當時法國民眾大多認為出自貝聿銘之手的玻璃金字塔設計過於前衛,要求取消擴建。這項工程最終在爭議聲中保留,羅浮宮金字塔至今矗立30年,已成為巴黎地標之一。
貝聿銘出身蘇州望族,1917年4月26日生於廣州,父親貝祖貽曾任中華民國央行總裁,也是中國銀行創辦人之一;生母莊氏為清廷國子監祭酒後代。
貝聿銘18歲時留學美國,在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攻讀建築,之後轉往麻省理工學院(MIT),1940年取得MIT建築學士學位,1946年取得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學位,1954年成為美國公民。
貝聿銘踏入建築界後展現設計高樓大廈的長才,1955年與在地產商齊氏威奈(Webb & Knapp)共事的建築師一同成立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I.M. Pei &Associates),事業逐漸起飛。
貝聿銘作品以公共與文教建築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他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強調光與空間的結合,留下「讓光線來作設計」的名言。
他的代表作包括美國華府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香港中國銀行大廈。
貝聿銘生前獲得眾多榮耀,最受矚目的是1983年獲頒普利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现代主义建筑最后大师」华裔美籍建筑师贝聿铭辞世,享嵩寿102岁。他曾获有建筑界诺贝尔奖美誉的普利兹克奖,「罗浮宫金字塔是他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作品之一。
1984年,在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Francois Mitterrand)委托下,贝聿铭替罗浮宫主庭院设计由玻璃和金属建造的巨大金字塔,作为主要入口,周围环绕3个相同造型的小型金字塔,于1989年完工。
罗浮宫金字塔建造初期,因风格与充满古典气息的罗浮宫主建筑格格不入,受到大批巴黎市民反对。当时法国民众大多认为出自贝聿铭之手的玻璃金字塔设计过于前卫,要求取消扩建。这项工程最终在争议声中保留,罗浮宫金字塔至今矗立30年,已成为巴黎地标之一。
Ieoh Ming Pei, FAIA, RIBA[1] (26 April 1917 – 16 May 2019) was a Chinese-American architect. Born in Guangzhou and raised in Hong Kong and Shanghai, Pei drew inspiration at an early age from the gardens at Suzhou. In 1935, he moved to the United States and enrolled in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s architecture school, but quickly transferred to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e was unhappy with the focus at both schools on Beaux-Arts architecture, and spent his free time researching emerging architects, especially Le Corbusier. After graduating, he joined the 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GSD) and became a friend of the Bauhaus architects Walter Gropius and Marcel Breuer. In 1948, Pei was recruited by New York City real estate magnate William Zeckendorf, for whom he worked for seven years before establishing his own independent design firm I. M. Pei & Associates in 1955, which became I. M. Pei & Partners in 1966 and later in 1989 became Pei Cobb Freed & Partners. Pei retired from full-time practice in 1990. Since then, he has taken on work as an architectural consultant primarily from his sons' architectural firm Pei Partnership Architects.
Pei's first major recognition came with the Mesa Laboratory at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in Colorado (designed in 1961, and completed in 1967). His new stature led to his selection as chief architect for the John F. Kennedy Library in Massachusetts. He went on to design Dallas City Hall and the East Building of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He returned to China for the first time in 1975 to design a hotel at Fragrant Hills, and designed Bank of China Tower, Hong Kong, a skyscraper in Hong Kong for the Bank of China fifteen years later. In the early 1980s, Pei was the focus of controversy when he designed a glass-and-steel pyramid for the Musée du Louvre in Paris. He later returned to the world of the arts by designing the Morton H. Meyerson Symphony Center in Dallas, the Miho Museum in Japan, the Suzhou Museum in Suzhou,[2] Museum of Islamic Art in Qatar, and the Grand Duke Jean Museum of Modern Art, abbreviated to Mudam, in Luxembourg.
Pei won a wide variety of prizes and awards in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e, including the AIA Gold Medal in 1979, the first Praemium Imperiale for Architecture in 1989, and the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from the Cooper-Hewitt, National Design Museum in 2003. In 1983, he won the Pritzker Prize, sometimes called the Nobel Prize of architectur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1xU9Dqx4yMU/hqdefault.jpg)
羅浮宮金字塔建築師 在 曾獲建築界最高榮譽一代傳奇貝聿銘享壽102歲羅浮宮金字塔成 ... 的推薦與評價
貝聿銘 是1983年普立茲克獎得主,也是第一位得到該獎肯定的美籍華裔 建築師 。作品遍及世界各地,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屬法國巴黎「 羅浮宮 玻璃 金字塔 」,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