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德里困城日記 Day4️⃣9️⃣】
📆Sábado 2 de mayo
📝五月2日星期六
🧫西班牙確診人數 216582 (PCR) / 死亡人數 25100 (+276) (五月1日晚間9點數據)
#放風
關了七七49天後,西班牙疫情總算有點趨緩,馬德里的IFEMA臨時醫院也關了,重點是:今天西班牙人終於可以單獨出門運動、與一位家人結伴散步一小時了!
聽起來還蠻心酸的😢而實際情況則是
很
恐
怖
的
😱
我們本來排班一天中一人一次單獨出門遛狗,今天特地早起,在規定的時段裡,一同出門散步兼遛狗,晚上也比照辦理。如此散步與遛狗兼得,一天中一人出門次數控制在兩次。
今天早上我們這小區路上人潮普通,大家都有保持安全距離;晚上8點半出門時,則是另外一番畫面... 路上滿滿滿的人潮,根本就是Zombie Land、殭屍樂園來著💀有些看起來很明顯一輩子都沒有出門跑步過的阿伯也穿起潮T在大馬路上跑,暗黑幽默界的阿卡氣著說:這個回去應該立馬暴斃、那個大概也活不久了🤪
一路上共看到3~4群群聚的人馬,毫不害躁地在聊天,只差手上來罐啤酒了吧🤦🏻♀️我和阿卡一方面很悲觀,恐怕疫情又要爆衝;一方面嗅到了初夏的氣息,真的好懷念好懷念疫情爆發前的夏天,一天的工作結束後,我們總愛找個小酒吧的露天座位,喝杯沁涼的生啤酒🍻或葡萄酒🍷,聊聊天總結當天的工作😍不過短期之內,即使政府即將開放酒吧營業,我們還是不敢去,只能先作夢回味了😭
也分享一下政府的規定,直接貼上超有心的友台鄉親們為大家翻譯寫好的:
⏳四階段/八週的解禁計畫 (感謝 馬德里台灣鄉民團《Taiwaneses en Madrid》 大德):
https://www.facebook.com/411361272256937/posts/3040839155975789/
⏰今天起依照年齡分時段出門運動和散步的時間表與規定 (感謝 西班牙小婦人 大德):
https://www.facebook.com/AvenStory/photos/a.186314961434467/3005780022821266/?type=3&theater
#下廚
我們被關了49天,就開伙了49天,完全沒有(因為不敢)叫外賣。好在我們本來就幾乎天天開伙的,只有在異常忙碌或興致好時,午餐會出門吃個午間套餐(Menú del Día);晚餐Dine Out的話,通常都是因為和朋友有約、或是有值得慶祝的理由。(雖然不常出門用餐,但是很常出門喝一杯配Tapas😋)
因此煮了49天倒也還好,不過每天輪流洗碗的確是洗到有點累了。一向不屑洗碗機的我倆,竟然異口同聲心電感應跟對方說:未來還是買個洗碗機吧😂
#食材
如果葡萄酒不算的話,我們的廚房裡,不能或缺的食材有:阿卡說流在他血液裡的橄欖油🏺、每天煮菜必加的大蒜和洋蔥、還有我每天早上起床必定要來一杯的薑黃蜂蜜🍯檸檬🍋水!
胡老媽給我從台灣帶來的龍眼蜂蜜吃完後,我們去皇城El Escorial踏青時,阿卡還特地去卡媽最愛的食材鋪買了一大罐當地小農生產的蜂蜜給我,但是因為用量大又再度吃完... 前一個月都吃超市買的大量生產死甜難吃蜂蜜☹️看到台灣媳婦在社團分享的小農蜂蜜網購訊息,本來很心動,但轉念一想,何不去家附近那家來自Burgos的傳統食材鋪「La Vieja Castilla」買、順便支持社區小店呢?
於是我請負責採買的阿卡出門,他一次買了兩種蜂蜜給我,從此我們每天早上又可以喝優質的薑黃蜂蜜檸檬水了!今天早上阿卡竟然跟我說:「我這輩子從沒想過我會這樣說,但我還是要說,每天早上喝一杯溫水真是通體舒暢啊!」
看官啊~歐洲人是不喝溫水的!他們只喝冰水、冷水,熱水是拿來泡茶用,溫水則是一種很噁心的東西!所以阿卡能說出這番話,表示我洗腦+教育+循循善誘六年有成啊🎉亞洲胃養成計畫大成功🙌🏻
#繼續支持當地小農
——
📷圖說:上回分享了一系列阿卡在隔離期間出門遛狗時拍下的(令人髮指的)路邊垃圾照片,這次來分享令人感動的路邊雜草照片精選集13張 —— 每張都充滿了 #大自然的詩意 + 見證了 #大自然的力量 ——
人類不出沒時,除了動物們收復失土外,路邊的野花野草也能自由自在地恣意生長啊🌱🌿☘️🍀
——
🎈更多胡嘎馬德里生活即時分享,歡迎追蹤IG:www.instagram.com/gapi_eats_spain
🎞️更多阿卡與我的影像作品分享,歡迎追蹤IG:www.instagram.com/velasco_hu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670的網紅侯友宜 houyuih,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這次帶大家前往富含原民文化的 #新北烏來 地區!烏來期間限定的農特產品之一「#桂竹筍」相當有名,夠甜、夠脆、高纖維、低熱量、零膽固醇,好吃又健康,看得連 #小編 都口水直流🤤 支持新北在地農產品,用小農方式創造生機👍🏻。 #侯Sir 說烏來雖然是 #自治區 ,但市府團隊仍會全力支援,同時也會向中央...
繼續支持當地小農 在 侯友宜 houyuih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這次帶大家前往富含原民文化的 #新北烏來 地區!烏來期間限定的農特產品之一「#桂竹筍」相當有名,夠甜、夠脆、高纖維、低熱量、零膽固醇,好吃又健康,看得連 #小編 都口水直流🤤 支持新北在地農產品,用小農方式創造生機👍🏻。
#侯Sir 說烏來雖然是 #自治區 ,但市府團隊仍會全力支援,同時也會向中央爭取經費,雙管齊下,把還沒做好的做好,大家繼續努力,帶動烏來地區讓在地居民有安居樂業好日子。未來將持續往 #生態旅遊 與 #部落觀光 發展,新北市府交通局承諾會針對當地假日停車🚘需求調整收費策略;觀旅局也將和水利局、交通局共同進行研究當地 #公共運輸 。在 #就業服務 方面,勞工局在當地區公所設立 #就服地點 外也定期舉辦 #徵才活動 協助在地居民順利就業😊。
#侯Sir簽到簿 #新北在地 #新北好好玩 #安居樂業 #4ourNewTaipei #新北友好市
-趕快來跟侯市長做朋友吧!-
☑️LINE@ https://page.line.me/youyi/timeline/
☑️ 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houyuih/
☑️ IG https://www.instagram.com/hou.yuih/

繼續支持當地小農 在 誠品eslite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顧瑋大學讀生物系,原本在實驗室做研究,為了找到最好吃的米,決定親自走到鄉間田裡,就從宜蘭開始出發! 顧瑋最後不但把研究心得出版了《米通信》,為了讓大家親口品嘗好米,還開了一家以米為主題的餐廳「泔米食堂」。
從30歲開始連續創業的顧瑋,自嘲每一次創業都是「從什麼都不會」開始,不斷的學習、不斷地解決問題,才能讓自己越來越踏實的走下去。
光影的延伸閱讀《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 http://bit.ly/2THsRZG
撰文 採訪編輯:賴柔蒨/數位編輯:莊偉祺
❞ 在你我身邊,有許多人懷抱著美麗的夢想,他們努力耕耘、默默實踐,讓世界變得更美好!誠品30週年,我們以10位築夢者的故事,邀請您與我們一起在「夢與想像之境」,繼續踏實前行。❞
「我不喜歡吃到不好吃的米飯!」顧瑋擁有台大分子醫學研究所碩士的光環,沒有出國深造,反而和幾個朋友以「賣果醬」開始接觸台灣農產品,從創辦知名的「在欉紅」到「土生土長」等品牌,將台灣各地的食材故事透過網路分享給大家。顧瑋生產經銷的經驗包含果醬、果乾、米、茶與可可等相關製品,每件產品背後也都有她如何和農人「交陪」的感動故事。近期呼應《米通信》刊物而創立的「泔米食堂」,更實踐了產地直送餐桌的精神。訪問當天便有一群香港客遠道而來,尋覓至小巷中不起眼的店面,只為品嚐米飯真正好吃的單純味道。
台灣米的品味是什麼,不能一味只說「台灣就是好」
顧瑋實際到台灣東部稻米產地訪查多次,發掘台灣米的樣貌與發展脈絡。「米的品種決定口感七成」,一開始顧瑋試著研究「宜蘭有哪些品種的米?」這看似簡單的問題,竟難以找出明確答案,因此光宜蘭她就去了8次,從生產過程到營銷盡可能地通盤了解。2017年開設以米為主題的餐廳「泔米食堂」,並出版刊物《米通信》,第一期主題便以宜蘭的越光米為食材。顧瑋笑說,關於米一直都是個學習計畫,「只因為這個學習計畫實在太貴,所以一定要長出商業方式,不是純粹營利,只是要把學費賺回來。」在還沒釐清台灣食米的品味之前,她都將持續學習。
顧瑋在農產品這條路上邊實際走訪產地、邊學習,生產經銷從果醬、果乾至油鹽醬醋都有,每樣產品都有背後如何和農人交陪,如何被他們的堅持感動,又如何將其串成生產鏈的動人故事。習慣和農友建立對等關係的顧瑋還透露,「有時候最找麻煩的人,可能是教懂最多知識的對象」。親自到達許多產地的顧瑋坦言,我們在講台灣物產的時候,不能只是一味說「台灣就是好」,要有足夠的內涵去溝通我們相信的價值。
瘋狂掃貨的影癡,大時代裡的小人物「學習者」
當人生遇到挫折的時候,顧瑋最常做的事就是看電影,從小跑遍各大影展的她算是個影癡!曾經把義大利配樂大師顏尼歐・莫利克奈(Ennio Morricone),在《新天堂樂園》、《海上鋼琴師》等作品一度網購掃貨,更拿出車上正在聽的CD唱片分享,可見其熱愛程度。每當生活被逼很緊的時候,顧瑋也喜歡看步調很慢、很安靜的日本電影,最近在飛機上看完的《羊與鋼之森》更是讓她回味再三,當中描述小人物的故事也與她關注產地小農的精神呼應,顧瑋也期許在未來能繼續當個大時代裡的小人物「學習者」。
最感性的理科出身,30歲遇到唯一認定的「老闆」
大學讀的是生物系,顧瑋稱之為「最感性的理科」!從中她關注到生態,看到完整的大自然是如何維持和諧性與多樣性,於是被農友打動,從醫學研究所走入田間。顧瑋虧自己常常一廂情願,每一段創業從「什麼都不會」開始,至今父親仍是忠誠的「反對黨」,認為不管是從事研究,還是考個國家考試當公務員,都遠比現在做的事情穩當。但顧瑋坦言,每個人都會經歷一段不知道該做什麼事的時期,想做的事能力可能不足,能力足夠的事又不一定是夢想。
回想至今人生最大的轉折點,莫過於30歲時離開一手創辦的「在欉紅」,頓失方向的顧瑋幸虧當時出現長輩支持與幫助,從頭開始學如何做伴手禮、做選品實在很辛苦,更稱「現在能分享許多求生技能,都是那時期學會怎麼活下來的!」而那位長輩也是顧瑋至今唯一認定的「老闆」,讓顧瑋提醒自己30歲後更須保持不斷學習的精神。在台灣這塊土地上,顧瑋以一個實際到當地「交陪」的學習者角色,發掘許多農業感動人心的故事,不管是探尋台灣米的品味、追求在地農產的分享精神等,都將把台灣食材的故事繼續傳承下去。
更多內容請看► http://bit.ly/2uxiX2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