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媽祖聖誕還有17天
鹿港天后宮
又稱鹿港媽祖宮、鹿港湄洲媽,前身為鹿港天妃廟,是鹿港地區的信仰中心,是臺灣最早唯一奉祀湄洲島湄洲天后宮天上聖母開基聖母神尊的廟宇,此尊湄洲島天上聖母(開基二媽)是明末清初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將軍奉請帶來的,也是臺灣僅存的第一尊來臺灣的湄洲開基天上聖母,更是臺灣歷史悠久的知名廟宇之一,至今將近四百多年,目前由中華民國文化部評定為國定古蹟,位在臺灣彰化縣鹿港鎮的中山路430號上。
雍正三年(1725)前述媽祖宮在施琅未入台前,即已有小廟。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攻台時,其部將興化鎮總兵官吳英、海壇鎮總兵林賢、水師提標隨征都督陳蟒、魏明、水師提標右營遊擊藍理、海壇鎮標中營遊擊許英等攜帶聖母神像來台以求平安,靖海將軍施琅亦自湄洲嶼請來媽祖像湄洲媽來台。當施琅於翌年班師之際,其族姪施世榜請留神像在鹿港,以供士民參拜、許之,於是各地善男信女,不辭路途遙遠,來廟參拜者,日益增加,香火隨之鼎盛。雍正三年(1725)由於廟地狹隘卑溼,不敷使用,施世榜乃獻地,由諸信徒捐貲蓋廟,後改為磚造,廟門正對湄洲天后宮(祖廟),故亦稱鹿港天后宮。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廈門中山路始建於1925年,位於廈門島西南部。中山路是廈門街市馬路“四縱七橫”中的“七橫”之一,自開街以來,一直是廈門的商業龍頭、經濟中心。中山路是廈門目前保留較完整的展現近代歷史風貌的舊城街區,擁有小走馬路、陳化成故居、中華第一聖堂等眾多人文古跡。中山路也是目前全國唯一一條直通大海的商業街,成片的...
總兵 提督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鴉片戰爭日誌 林維喜案事件簿
時間:1839年4月11日
地點:廣東虎門(穿鼻洋龍穴島)、沙角炮臺
人物:林則徐、鄧廷楨、豫堃、關天培、義律、外國煙商
事件:
林則徐、鄧廷楨及廣東海關監督豫堃乘船到達虎門鎮口,會同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驗收鴉片。
「躉船二十二隻陸續駛至虎門口外,關天培當即督率將領,分帶提標各營兵船,排列彈壓。並先期調到碣石鎮總兵黃貴,署陽江鎮總兵楊登俊,各帶該標兵船分排口門內外,聲威極壯,粵海關監督豫堃亦駐虎門稅口,照料稽查(註1)」。
當天,收繳煙土五十箱(註2)。林則徐會同鄧廷楨赴沙角炮臺調度各委員收繳煙土。煙販在沙角繳煙,並在「路易莎號」簽發收據。
註解
註1:林則徐全集編輯委員會編:《林則徐全集:第三冊奏折卷》(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年),頁133 / 1257。
註2:林則徐全集編輯委員會編:《林則徐全集:第九冊日記卷》(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年),頁386 /4578。
#知史討論
穿鼻:指今天的珠江口,沙角砲台附近。(因形態像鼻孔而得名「穿鼻洋」,也有人稱「川鼻洋」、「川鼻水道」。)
虎門(Bogue or Bocca Tigris):指今天的廣州虎門(Humen, Guangzhou)。虎門有一座海戰博物館,可以遠眺虎門大橋的壯麗景觀。館內基本陳列《鴉片戰爭海戰陳列》被評為「2001年度全國十大精品陳列之最佳形式設計獎」;《虎門海戰半景畫》採用藝術與聲、光相結合的現代展示手法,生動形象地再現了1841年虎門海戰的悲壯場面。
(本文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中心簡介: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
#知史 #長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鴉片戰爭 #林維喜案 #林維喜 #林則徐 #禁煙 #禁毒 #日誌 #知史討論
總兵 提督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三年逃兵120萬?明朝的逃兵問題為什麼這麼嚴重|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明英宗正統三年,當時擔任兵部侍郎的于謙,正巡撫河南、山西,因為河南省遭了災荒,于謙便上疏朝廷,請求暫停「清軍御史」(也就是清點全國軍兵的欽差)在全國的活動,讓他們各回原處。
其中提到,這些清軍御史到全國清查各個衛所,發現了一個極其嚴重的問題,最近三年,全國衛所實際上還在崗的軍兵,比朝廷應該有的名額,少了120萬還多。這些兵說是逃跑了或者死亡了。
就算已經清查出來的那些逃兵,一一重新登記造冊,然而,十個裡面也只有兩三個到崗,就算這兩三個,也不客氣,過不了多久又逃了。
據《明英宗實錄》記載:
臣等竊惟,自遣御史清理之後,近三年於茲矣,天下都司衛所發冊坐勾逃故軍士一百二十萬有奇。今所清出十無二三到伍,未幾又有逃故。
可是正統初年,朝廷並未大舉用兵,正統朝大舉對外用兵,是在正統六年,命定西伯蔣貴為將軍,兵部尚書王驥提督軍務,發兵十五萬征麓川,也就是用兵西南傣族地區。
很顯然,120萬軍兵,陣亡的或者受傷不治去世的不佔多數,大部分都當逃兵了。
這120萬逃兵,佔了當時明朝全國總兵力的將近三分之一。
但是,明朝朝廷當時並沒有重視這個問題,與其說沒有重視,不如說,是無可奈何。
所以,後來明英宗土木之變的時候,明朝號稱五十萬大軍,實則只有二十幾萬,其他的大概都逃了,名冊上有這個兵,實際上軍中並無此人。
明朝軍隊為什麼有那麼多逃兵呢?這還得先介紹一下明朝的衛所制度和兵源。
明朝建立過程中,明太祖朱元璋按照副丞相張昶的建議,仿照唐朝的府兵制,在全國設立衛所制,成為明朝貫徹始終的軍事制度。
所謂衛所制,就是在全國重要的城鎮,設立衛和所。
最基層的是百戶所,共有兵120人,設十個小旗統領。
上一級是千戶所,每千戶所共1120人,設兩個總旗統領。
再上一級就是軍衛,每衛平均5600人,由指揮使統領。
再上一級,就是省級的部門了,明朝在全國重要省份設立都指揮使司,統領該區域內所有衛所。
至於都指揮使司再上頭,就是明朝有名的五軍都督府和兵部了。
而明朝的兵源呢?
一開始的時候總共有兩大類,一類是朱元璋建立明朝時拉起來的隊伍,另一類是在作戰過程中,抓到的俘虜。
到了後來,明朝穩定以後,兵源就有了新的來源,一個來源是罪犯,所謂犯了罪充軍的那部分人。
另一類是重中之重,就是明朝通過軍籍制度,在全國徵兵,家裡男丁超過三口的,就徵一個當兵。這叫做垛集軍,如果你加入了垛集軍,你的戶口就從民籍變更成了軍籍,永世不得更改,子子孫孫都要從軍。
這就是明朝所謂的從征、歸附、謫發、垛集四大兵源。
實際上後來明朝還發展了募兵制,出現了僱傭兵,甚至到明朝後期,明朝軍隊大部分是僱傭兵,朝廷不直接發餉的。比如有名的抗倭名將戚繼光的戚繼軍和俞大猷的俞家軍。
瞭解完明朝的衛所制和兵源以後,就不難理解那些兵為什麼會逃跑了。
第一,對於流放的兵源來說,都是罪犯,發配到各個衛所裡,一旦有機會,肯定會逃。
比如,明成祖靖難之役以後,永樂大帝對建文帝的忠臣們大開殺戒,不但株連十族,還搞瓜蔓抄,所謂瓜蔓抄,就是連根拔起,把你老家全村鄰村的人都治罪。這麼多犯人,不可能都殺,男的流放充軍,女的發配教坊司充當奴隸。
據《明宣宗實錄》記載,
巡按山東監察御史張聰言:遼東軍士多以罪謫戍,往往有亡匿者。皆因編髮之初,奸頑之徒,改易籍貫,至衛即逃,此及勾追,有司謂無其人,軍伍遂缺。
第二,對於俘虜軍來說,當然也會跑。因為明朝初年用兵,打的都是異族蒙古或者西南少數民族,抓的俘虜,你把他放在衛所裡,看守不嚴,他能不跑嗎?
第三,對於垛集軍來說,並不是所有人都就地安置,這由不得你自己選,你說你想在離老家近的地方當兵,可以常回家看看老父老母,門都沒有。
很多江南兵,被分配到北方甚至遼東酷寒之地,離家幾千里,他不適應當地,能不跑嗎?
除了各種兵源自身特點導致的逃跑,明軍逃兵嚴重還有一個更大的原因,那就是各級官吏的腐敗問題,其中最嚴重的是,王公大臣隨意徵召衛所軍給自己幹私活,幹工程,讓他們勞累不堪,忍受不了折磨。
比如,明朝丞相李善長回家養老以後,大興土木,但是工人不夠,就找湯和要三百兵馬。後來湯和把這件事告訴了明太祖朱元璋,這件事也成了朱元璋殺李善長的罪證之一。
明朝初期還好,越到後來,貪官污吏越多,使用衛所軍幹私活的越多。
以至於出現了以下的情況:
明朝平時會在全國各都指揮使司抽調衛所軍進京衛戍,跟京城的京營軍隊一起操練。但是,這些進京的衛所軍往往被京城的王公大臣調走去幹私活,搞得他們勞累不堪。以至於當時山東都指揮使司的將領,不得不賄賂五軍都督府或者兵部的高官,求他們不要調集該都司的衛所進京。
這些衛所軍,平時本來要訓練,要學習排兵佈陣,卻天天被叫去搬磚,還不給工錢,因為僅有的一點好處都被各種指揮使、總旗等將領拿走了,所以明朝軍隊逃兵才如此嚴重。
據史載,嘉靖朝,俺答圍攻北京,兵部尚書丁汝夔去盤點京營軍隊人數,本來應該有十萬七千餘人,實際在崗的卻只有六萬多人,只剩下一半了。
到了崇禎朝,逃亡還更嚴重,連能打仗的都沒有,因為缺軍餉,都跑了。
「十七年(1644)王章巡視京營,按籍額軍十一萬有奇。喜曰:『兵至十萬,猶可為也。』及閱視,半死者,余冒伍,憊甚,矢折刀缺,聞炮聲掩耳,馬未馳輒墮。而司農缺餉,半歲未發。」
永樂大帝在的時候,北平最多可是有八十萬大軍呢。
沒有兵打仗,明朝能不亡嗎?
至於這些逃兵怎麼逃的,那就五花八門了。
比如,有的人賄賂上司請假,結果,黃鶴一去不復返,同袍懷中空悠悠。
比如,有的人招呼都不打,就沒影了。
比如,有的人說要回家取衣物,後來就再也見不到這個大哥了。
比如,有的紈褲子弟,一打仗,就拿錢僱人去頂自己的名,打完仗自己再回衛所,然而,那個拿了錢的大哥,根本就沒去打仗,拿著錢跑了。
甚至於,有的大哥,不在衛所裡待著,跑到附近的城鎮農村做小買賣去了。打仗的時候,自然找不到他啊。
反正就是各種鑽衛所制度的空子。所以,朝廷面對逃兵問題,制定了各種懲罰措施,仍然制止不住,除非改變衛所制度和軍籍制度。
當然,這些人也不完全想當逃兵,只是在明朝當兵太苦了,還整天被上司欺凌壓榨,被拉去搬磚。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總兵 提督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廈門中山路始建於1925年,位於廈門島西南部。中山路是廈門街市馬路“四縱七橫”中的“七橫”之一,自開街以來,一直是廈門的商業龍頭、經濟中心。中山路是廈門目前保留較完整的展現近代歷史風貌的舊城街區,擁有小走馬路、陳化成故居、中華第一聖堂等眾多人文古跡。中山路也是目前全國唯一一條直通大海的商業街,成片的南洋騎樓建築、流光溢彩的LED夜景、琳琅滿目的各色閩台特色小吃和迴響在小巷街坊間的古老南音,構成其與眾不同的風格特色。中山路現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市級涉台文物古跡1處,歷史遺址、古跡10餘處,還有南音等非物質文化遺產。2012年6月,廈門中山路榮獲“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的稱號。
六大特色:
中山路保存下來的騎樓街道歷史文化遺址和閩南街市風情,見證了廈門城市歷史發展的過程,留存了城市寶貴的文化記憶。如今的中山路,經過近百年來的培育和打造,已經成為一條歷史積澱深厚、經營品類齊全、名店名品雲集、人流物流集中的歷史文化名街。
(一)文化優勢:廈門城牆,新街禮拜堂,江夏堂……中山路片區保留了眾多的文物古跡,孕育了眾多的廈門文化名人,堪稱廈門的文脈。這裡還有著名民族英雄陳化成、著名書法家歐陽楨、詩人虞愚、著名書法金石家呂世宜等名人的故居;著名的民盟早期領導人李公樸和作家郁達夫下榻過的天仙旅社;中國科學院前院長盧嘉錫的童年,也是在這裡度過的。中山路不但有豐富的文物古跡,而且有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南音、歌仔戲、中秋博餅等在中山路都有著悠久不斷的傳承。
(二)建築優勢:騎樓建築盡顯南洋風情,中山路主要由華僑投資興建,並由成片的騎樓組成,兩旁帶著濃郁南洋風情的騎樓建築映襯著中山路“南洋風情商業街”的雅號。位於中山路輪渡路口的華僑銀行,是當年廈門人與南洋華僑之間血脈緊緊相連的歷史見證。南洋風情的騎樓,加上了閩南傳統的綠琉璃門樓屋頂,騎樓的門柱上又加上富有中國特色的廻雲紋裝飾,為中山路騎樓添上了中國氣派和閩南色彩。中西合璧,開放包容,有人說這就是中山路最具特色的歷史文化風貌。
(三)對台優勢:台商紛紛開店經營,位於海峽西岸的中山路,與臺灣僅一海之隔,聯繫甚密,淵源深厚,有“中國閩台風情第一街”之稱。福建、臺灣的各行業眾多品牌在這裡彙集;眾多的閩商、台商在此開店、經營,並經常舉辦與臺灣有關的臺灣特色商品展、鄭成功文化節風俗展演和歌仔戲、南音等具閩台特色的各項活動,是對台商貿、文化交流的重要視窗之一。中山路上有古城東路“閩台特色食品街”。3月18日,位於古城東路的“老台南劍獅美食文化園”也正式對外開放,廈門市民能在此零距離感受台南獨特的地方文化。
(四)交通優勢:地處市中心交通便捷,中山路地處廈門城市中心,在早期,中山路更是廈門城市的代表,當時的廈門就是指中山路周圍。中山路與“海上花園”鼓浪嶼遙遙相對,緊鄰廈門城市快速幹道—環島路、成功大道,緊挨碼頭、長途汽車站,就是到到最遠的機場也不足30分鐘。
(五)環境優勢:商業街直通大海,中山路是一條直通大海的商業街。走在街上,便有陣陣海風吹來,讓人感覺愜意無比。閒暇之餘,你還可走到街盡頭的海邊,遙望“海上花園”鼓浪嶼,聽濤聲浪曲,觀千帆飛渡、萬舸迸發。全國首創,廣告採用統一板材和底框,以歐式的鐵藝雕花來突出騎樓的優美,實施LED夜景工程,使藝術照明與建築景觀融於一體……近年來中山路的兩次大規模改造,既有效地保持了原有商業街的建築風貌、歷史印跡,又進一步突出了廈門的本土文化、南洋文化和閩台文化,提升整體景觀的內涵與品位,使中山路成為廈門的一大遊覽勝地,成為市民休閒的好去處。
(六)品牌優勢:老字型大小特產成“金字招牌”
中山路著力找准文化與商貿產業發展的契合點,不斷提升文化內涵、豐富文化業態,形成高、中、低端業態有機搭配,國際名品、老字型大小品牌主導的特色商業街區。在短短1200米的中山路上彙集了200多種國際一、二線知名品牌。眾多國內知名品牌,也是巧借中山路的人氣和影響力,在此設旗艦店,作為其品牌宣傳的排頭兵。中山路更是本土品牌的集散地,金鷺首飾、光華藥店、好清香大酒樓、黃則和花生湯、佳味再添小吃、葉氏麻糍、大同鴨肉粥等廈門老字型大小本土特產,成為中山路上永不褪色的“金字招牌”。
廈門大學由陳嘉庚於1921年創辦,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華僑創辦的大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綜合性重點大學,由教育部、福建省和廈門市共建,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水準大學,入選「111計劃」、「珠峰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準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是全國31所副部級中管高校。同時也被譽為「中國最美麗的大學」,並曾有「東南最高學府」之譽。廈門大學亦為第一間擁有海外分校的中國大學,該分校區位於馬來西亞雪蘭莪。
胡里山炮台位於中國福建省廈門市所屬的廈門島的東南端海濱,是一座建於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的古炮台。炮台中存有德國克虜伯兵工廠製造的280毫米海岸炮,為世界現存最大的海岸炮。胡里山炮台於1996年列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被編入金氏世界紀錄,2009年被評為中國國家4A級旅遊景區。「胡里炮王」是廈門市政府於1997年評定的廈門名景新二十景之一。胡里山自從明代時就設有炮臺,並派兵駐守。鴉片戰爭期間,廈門島被英軍攻陷,石壁炮臺被毀。現存胡裡山炮台是清朝洋務運動時期的產物,由當時福建水師提督彭楚漢及閩浙總督卞寶第題奏獲准建造。工期兩年八個月,完工時的閩浙總督為楊歧珍。炮臺結構為半地堡半城垣式,兼具歐洲和明清的建築風格,總面積達7萬多平方米,其中城堡面積1.3萬多平方米。炮臺分為戰坪、兵營和後山三個區,內有暗道、護牆、護城壕、彈藥庫、兵房、觀哨台、官廳等。台基由烏樟樹汁和紅糖、糯米、砂土、石灰等攪拌而成,十分堅固。胡裡山炮台選址海島東南端海岬突出部,三面環海,向東可支援距離約4500米的白石炮臺,攔阻敵艦於水道外。南面則和對岸(今漳州龍海)嶼仔尾炮臺隔海相對,交叉封鎖航道。向西則可協助距離約5000米的磐石炮臺,一同追擊廈門港內敵艦。向北也可支援島內陸軍陣營。胡裡山炮台裝備先進,直至民國時期仍在海岸戰爭中處於優勢。最近翻查廠家資料,原來中國先後曾進口十門巨炮,但現存只有胡里山這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