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天下,共好大對談]—親子天下club
#跨世代 #共好 #聆聽多元
昨天以親子天下嚴選部落客的身份,受邀參與親子天下的「跨世代共好大對談」講到共好這個主題,剛好搭配上我們最新一集的 #FACE崩潰娃的鎮定計 PODCAST中,現代家庭的共好的議題,內心有許多的呼應。但因為時間的關係,後段節目僅有機會讓一位來賓分享,遂想將所思所想分享在此。
'
🔎即將撐起整個世界的他們,怎麼看世界與自己的關聯
首先,很有感於20歲以下的青少年,在3C原始人的世代中,他們在訊息龐雜的年代,不但懂得篩選訊息、並運用資源,把握對土地和世界的善念,將所學階段的每個學習,與在地環境及運用學生有限的身份和資源做連結,非常不簡單。
'
🔎與談的學生代表:云澤、牧忻、妘柔、子謙
從各自的年齡及觀點出發,為這個社會做出很具體的友善行動,這是非常珍貴的。與談中,提出針對課業和熱情公益的兼顧,以及國中生態重視課業,如何取得平衡。身為全台最大高中生自媒體代表-云澤在末尾的談話中,不但踩在高中生的視野和生活世界給予回應,更跳脫成績的框架,提供學習熱情和將國中雜食生態當成科普知識的培養,提供給身在國中的其他夥伴不同的視野和態度,這回答非常的素養。
'
子謙(大人研究社)是位對凡事都好奇的孩子,並且針對不贊同的事物,有很棒的思考腦和邏輯,針對大人的反對,據理思索及力爭更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透過清晰的口語表達,向大人提出孩子觀點的觀察,並試圖從中取得平衡,很不容易。
'
妘柔和牧忻則是透過行動,將減塑活動在僅有的資源和透過實地觀察的數據蒐集,分析問題,在小學階段,就透過老師的帶領和實質的行動,在花蓮位在地做了一系列減塑活動,試圖以溫婉卻堅定的態度,與大人對話。
'
🔎國中時期的學習,是學科基礎的奠定,本身就非常『雜食』時間壓縮之下,就會產生許多自我懷疑
對於孩子們從國小的彈性課程,專題培養,到國中學科轉變為科目和學科的多樣化,無可諱言的是,要適應及拓展各科,在能力躍進方面的部分本身就是非常雜食的。
'
在這個時期,國小國中大不同,孩子大多都會領略到時間的確會被大大壓縮,我想,在現在『專題式跨域學習當道的世代』這也是為什麼108課鋼開始推素養導向、跨域連結,就是要將國中的雜食生態慢慢導向專題化和實用的知識,在這點我自己有些想回應的狀況,國中階段的我,數理沒有特別有興趣,是參加自然和天文營都會睡著的小孩,當時,國中也很想逃避數學理化等科目,很想跟孩子們分享及回應的是,我們要對自己的學習狀況自我接納並自我肯定,妳們有提到的「專題式學習」,其實就非常的素養。
記得當年國中時期的我,從對數學理化興趣缺缺,後來國中卻不偏廢科目,國中三年期間沒有補習,轉念肯定自己的學習方式後,反倒後來因為對學習的熱忱,獲得市長獎畢業,其實其中的祕密:就在於我的好勝心、好奇心,將自己有興趣的領域與各科作結合,並且在家中研發『專題式學習』的方式,將國中雜食的科目都整合起來,這在現今也在教育界的我來看,應該就是"早年的另類素養導向、跨域整合"吧!
/
🔎進行學科混血、超展開,父母的態度和視野很重要
記得當年國中第一名畢業的我,父母並沒有要求我讀前幾志願,反倒很希望我基於這樣的基礎,有更多綜合的學習,當時我就索性入學綜合高中就讀,因為當年為有綜合高中可以在高一的各科探索後,再組選自己喜歡的科目。在高中時期,我的學習就不斷在跨域和混血地吸收商科、廣告設計、資訊類科、國際貿易等科目,進行實際學科探索過後,高二再分流專業學科,這個過程非常像大學,大一通識,大二大三才開始專業科目,而這個過程,我覺得父母的態度非常重要,#不因為你穿哪間學校的制服 ,而決定你的價值。
我的父母,一直認定著『#不一定要走一條跟大家一樣的道路,#允許迷路,#迷途知返 的過程都是很重要的學習!』(優秀的學生的選擇,反倒容易被社會的期待框架侷限,而當年我的父母並沒有給我這種壓力,反倒希望我去學學調酒、考導遊執照,看看不同的學科領域)
然而,這樣跨域的學習方式,在當年我的大學申請入學(從綜合高中跨考自然組科系)、跨考研究所(由理工科跨域心理學門)期間、國家高考、教育甄試,面對需要思辨申論和應用的題目,都有自己的一套見解(#問題解決辦法),進而讓評審(我身邊的大人)也動容於有這樣的做法和知識理解域。原因是因為我的『知識是活的』在申論題和面試的考試中,我的答案也不是書本上的『唯一正解』,不是一個背答案的知識體,你們得相信,世界中活用的人也很多,尤其這些允許自己跨域的大人們,也青睞於有『自解』的後進們!
/
🔎我的學習路『#有意義,#學有感』所以 #找到學習的意義感幫助自己在國中階段的適應很重要,你的學習走過的路終究會回饋到你的生命裡
但是,這個學習秘密,當年我也曾一度迷惘自我懷疑,覺得「我是不是比較笨」才會『一直想追求知識的根源』『學習這學科對我的意義』反倒被同學老師認為"不務背答案、一直練題庫"的捷徑,也常自我懷疑是否花在知識與生活連結的部分,下好多苦工,是否符合效益。但,我想內心更大的召喚是「我認為學習不是考試的應答機,是與生活和興趣作充足的連結。」也還好沒有被環境氛圍打敗!
當年的這個學習秘密,在時間的考驗之下,原來就是現在的素養導向,讓我在各學科中保有專屬於自己的知識攝取意義和獨特的自體學習路,這部分是需要自我肯定和自我接納的,所以我想回應的是:
『也許你們也可以幫自己目前所作的行動,當成一門專題,與目前的各學科作連結,更讓各科教師也領略到這幾個科目原來可以作這些連結,#找出自己學習的意義。』
🔎在目前「#專業死時代」長輩/家長/教師的權柄,被奪下,也反觀,人人都有知的權利,進而在知識的部分逐漸趨於平等。但也要注意,在後真相時代中,#人人都希望待在自己的舒適圈,接觸的訊息也很偏食(針對提問者提到使用3C被懷疑不務正業的反思如下:
1.社群軟體到底是將我們的生活圈擴大,還是也窄化了我們訊息吸收和聆聽差異的機會?
2.在多元涵容的生態中,透過大數據的偏好,我們是否已經慢慢在幫異己消音?
3.在破除時間卷軸的無限瀏覽中,我們是否也迷失在數位世代的轟炸訊息裡?
4.最令大人煩惱的,是針對媒體的『識讀』,在孩子還不成熟時,面對網路海量訊息,孩子是否也針對負面和排除異己產生情緒化、片面的嗜毒偏好?
這些都是大人正在面臨孩子使用數位,擔心的部分,更遑論涉及犯罪、詐騙或暴力色情的海量資訊)#擔心孩子變質,#是父母最深的恐懼,不是不信任你們。
所以當我們在聆聽多元聲浪的時候,當然因為孩子的權柄和發聲機會較小,更期待大人的支持,在支持之餘,我們也希望你們看見現在的跨域不只有跨,而是 #了解,並 #共享資源,如此一來,『共好』才有機會在彼此的溝通、聆聽及回應中,#破除藩籬和隔閡!
/
🔎世代共好是世代更新的洪流,也是每個人面臨的課題,溝通姿態很重要!
就像我自己的PODCAST平台中,提到的,我認為要『世代共好』,溝通的姿態很重要,當我們覺得委屈、不被理解、被誤解時,我們也已經待在一個不自我肯定的弱勢狀態中,然後就更容易情緒化,以及期待『據理力爭』『得理不饒人』的衝突衝撞,這都兩敗俱傷,所以建議共好的前提是:
一、『理直,氣要婉』
二、『說理,要耐煩』
三、『得理,要饒人』
並且對於身邊的大人『真心相信,大人對於異己,和你們一樣也需要時間,吸收和消化』所以,大膽提出你的計畫和提案,感於被觀看和驗證,邀請長輩給力,加上自己搜尋知識的支撐,幫助你的善念和好事,撐出『據理,力爭上游』(如減塑行動、環保、偏鄉教育、分享閱讀樂趣、抗暖等為地球為社會盡心盡力的諸多好事)『將生活實踐,落實在不同的平台上,讓大人們願意 #據理支持!』所以,我看見孩子目前運用有限的資源,有限的平台,將生活的豐富視野,帶給大人們、更呼籲更多大人們一起響應,這些這麼棒的事情,解凍大人的心並攜手一起推廣出去,就有機會也運用到前一個世代的資源,踩在大人建立的立基點上,跟『對的人,爭取到隊的資源,作出對社會美好更對的事』這就是大家共好的初衷!
.
🔎社會參與,善用 #科技 及 #對的人,領導大人們一起成為善的推手
身為父母,在社會中堅分子的我們,其實也渴望自己在孩提時期,擁有海量的資源,不被侷限視野,對這個世界也都曾經好奇如你們,我們也都願意成為善的推手,響應這世界的種種美好!
然而,跳脫比高分的心態,緩和自己的內心,#彎下自己的腰桿,傾聽孩子正在對這社會進行的美好的事!透過實際的溝通、計畫提案及參與,無論參與的時間和形式如何,首要以身作則推己才能及人,而你們正是這股先驅和洪流,在你們拿著麥克風說出"大人都不懂"的呼喊時,我看見,有許多大人用心聆聽著你們的呼喊,我想,這次的共好行動,就是個很棒的起點!
你們的生命,已經在別人的生命和生活中,起了許多漣漪!並且擺脫他人觀點(易立志和易放棄),活出這個世界共好的精采
#世代共好共感 #過去的叛逆就是現在的斜槓(云澤語錄)
#親子天下 #跳脫舒適圈 #跨域聆聽及看見
🔎活動:https://reurl.cc/V3W6EQ
🔎共好行動大聲說,對話框框起來https://site.parenting.com.tw/works-38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萬的網紅在地上滾的工程師 Nic,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從 12 歲就堅持到今天成為軟體工程師的心路歷程,並分享一些在就學時期或面臨轉職的你可能會想問的幾個問題。 ⏩ 影片章節傳送門 00:00 Who am I ? 00:50 成為工程師的心路歷程(國小-國中-高中-大學-退伍) 04:56 工程師問題總匯 05:09 學校不好會影響薪水嗎? 0...
網 路 學習科技研究所面試 在 謝伯讓的腦科學世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東大超人氣的人生思考課》贈書活動!1/21(四)前留言+公開分享,就會由商周抽選三位朋友贈書!以下是我的推薦序:
推薦序/謝伯讓
2004年,在美國許多路邊的大型看板上,莫名其妙的出現了一個廣告:
{First 10-digit prime found in consecutive digits of e }.com
大多數的一般人,都對這個廣告視而不見。唯有少數眼尖的人,才會注意到這個廣告,並且憑著好奇心和毅力去解開其中的謎題。這個謎題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在揭曉答案之前,我們先來看看這個廣告對於背誦填鴨式教育的一些省思。
在台灣,每年都培養出許多「頂尖」的高中學生,這些學生,從小就縱橫考場、敗敵無數,個個都是萬中選一的考試高手,可是這些高中生在進入大學與職場之後,往往會發現,現實社會的運作方式似乎和自己過往的訓練南轅北轍。
學生們自幼就開始大量訓練的考試能力,其實是一種經由死背來快速掌握知識以及解題的「執行力」。這種能力可以幫助學生有效的學習,也可以讓學生在面對有單一制式解答的問題時,快速找到答案。
然而,學生在進入大學和現實社會之後,他們所面對到的問題,以及所需要的能力,往往都不是這種死背解題的「執行力」所能應付的,因為這些問題都沒有單一解答,也不能靠背誦和記憶來解決。
比方說,在大學的實驗室中進行專題研究時,如果想要知道如何找出清除海上油污的嶄新方法,請問背誦能力能告訴你答案嗎?又例如,在進入社會之後,如果公司老闆要你找出潛在的新客戶,請問考試訓練出來的解題能力,能夠解得出這種沒有單一制式解答的問題嗎?
我們的教育鮮少告訴學生,在進入大學和研究所從事研究、或是進入職場解決問題時,真正需要的其實是「思考力」!
那什麼是「思考力」呢?東京大學物理學教授上田正仁在《思考力》這本書中,把思考力定義細分成以下三種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永不放棄的精神。
發現問題的能力,是以一種懷疑批判的態度,去質疑他人所不曾質疑的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將問題進行整理解析,提出假設然後進行驗證的能力。永不放棄的精神,則是一種不棄不餒,致死方休的思考態度。
原來,2004年在美國路邊大型看板上的廣告,就是在尋找那些少數擁有「思考力」的人!真正擁有思考力的人,可以透過其「發現問題的能力」,看到這個廣告的怪異之處,然後再透過其「解決問題的能力」,一步步經由設計程式來找出答案。最後再靠著永不放棄的精神,才能解開其中一道又一道的關卡與障礙。
在解開了所有謎題之後,他們直接收到了谷歌的面試通知。原來這個廣告是網路科技龍頭谷歌刻意放出的「釣魚」徵才資訊。
在面對一個沒頭沒尾、沒有外部誘因的資訊時(廣告上並沒有標明那是谷歌的徵才廣告),如果有人能夠主動發現問題,並且堅毅不饒地解決問題,那他們一定擁有過人的思考力,在面對未來未知的難題時,也一定有能力面對,而這也就是谷歌想要的最佳人才。
更重要的是,求才若渴的谷歌想要這種的「思考力」,並非是天生固定的能力,而是可以透過訓練來培養的!現在,就讓我們透過東京大學物理學教授上田正仁的這本《思考力》,一起提升思考力吧!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0576
網 路 學習科技研究所面試 在 AppWork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AppWorks 創業者真心話] Johnny 蔡豐任, VoiceTube 共同創辦人
「Johhny 是 AppWorks 加速器 #7 屆的校友,共同創辦線上英語學習平台 VoiceTube 看影片學英語,目前擁有超過 400 萬用戶,跨足台灣、日本,並於去年底完成 A 輪募資。認識 Johhny 多年,我知道他是很可靠的創業者,總是熱心、真誠地和初創業者分享他的觀察與發現。於是我決定,這次的創業者真心話系列一定要邀請他,和大家分享平常較少對外聊的創業點滴與個人經歷。」by 本月編輯 Alyssa
.
.
『1. 曾經挑戰不同的創業題目,有失敗、有成功。現在回顧自己的經歷,你想給初創業者者什麼建議?』
#專心聆聽用戶需要什麼。
初創業者常會從「自己會什麼」出發,但自己過往的經驗與技能常常框住了想像力,我也不例外。我在創業前是在金融業服務,一開始創業也是從金融服務開始,但是我提供的服務並不是用戶迫切需要的,最後以失敗收場。
在一次機緣下,我遇到一群積極找我練習英文會話的人,也開始想怎麼樣可以幫助他們提升英文能力,意外開啟了我做英語教學的事業。我們把 YouTube 影片變成學習教材的方案,擄獲了一群死忠的用戶,用戶甚至成為我們的朋友,也自願幫我們做了很多工作、給我們很多回饋,讓我們優化產品,許多當時開發的功能,到今天都還是我們的核心服務。
這也印證了 Paul Graham 所說,「寧可做讓一小群用戶愛上的服務,也不要做一大群用戶都覺得一般的服務。」因為產品的競爭力會反應在用戶滿意度上,而用戶滿意度是很難優化到極致的,相較之下,爭取用戶則是相對容易的事。所以在創業初期一定要專注在用戶上,打造讓用戶愛上的產品。
.
.
『2 .在創業過程中,讓你最痛、也印象最深的一門教訓是什麼?』
#在用人上妥協,是我最深的教訓。
在公司成長快速的階段,事情越來越多,因為急著擴張解決事情,就用了最偷懶的方法 — 加人。因為許多是雜事或是日常營運,選人就也沒有太要求,能完成工作就好。但是後來才發現,團隊合作是乘法不是加法,因為太多事情是協作的且環環相扣,在一個環節上表現只有 60 分勉強及格,其實就會讓整個團隊的績效大打折扣。
另外,不對的態度也會影響到整個團隊。當有一個人只做 60 分又很悠哉的上班,卻沒有不好的後果,在旁邊拼盡全力的人就會萌生「自己為何而戰?」的想法,讓公司難以產生敬業的態度與文化。
後來我才理解,為何許多外商公司的員額抓這麼緊,而且寧可用更高的薪資請人,因為多增加一個人,其實是多增加一次的溝通成本,團隊越大溝通成本越高,效益其實是不會直線上升的。一樣的薪資總額,寧可是人力較精簡的菁英部隊、大家多負責一些事情;也不要請太多人、每人只負責少數的事。
在台灣因為薪資成本較國外低,所以台灣的企業主更容易犯這個錯誤,習慣增加勞力解決事情,不但讓組織臃腫沒有效率,也不會強迫自己把事情更自動化系統化,建立起可以規模化的企業組織架構。
.
.
『3. 有哪些難忘的特殊經歷,而塑造了現在的你?』
我一直很嚮往在國際化的環境工作,大學的時候去國外實習讓我更加確定方向,也打定主意要進外商公司工作,但是畢業後我在求職路上卻一路碰壁,超過半年找不到工作。
後來有一次透過別人介紹到了一家知名外商面試,面試我的長輩後來委婉的跟我說,我表現不錯,可是跟我一起爭取這個位子的人都是台大政大的同學,而我只有私立大學學歷,他若不選台大生選我,需要很強力能說服其他人的理由。我這才深刻體會職場的競爭以及自己的不足,也毅然決然決定出國進修,認真準備留學考試,很幸運進了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所。
在哥大,我的同學有麥肯錫的分析師,有在華爾街工作的研究員,而我能跟他們一起討論個案,成績也不輸他們,也用課餘時間在紐約的瑞士銀行實習,這讓我有了信心,#我是有能力與各國的菁英競爭的。這也是為什麼我現在創業,也持續努力要把產品做到海外,我相信只要我們努力,我們一定能在國際舞台上擁有一席之地。
.
.
[本文作者]
Johhny 蔡豐任,英文學習平台 VoiceTube 的共同創辦人暨營運長,負責全球的產品運營,將科技與娛樂的元素結合,開發出創新的影音學習服務。
Johhny 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作業研究碩士,畢業後曾於金融業擔任證券分析師及交易員。在觀察到行動網路興起的趨勢後,投入創業,並在教育科技領域找到自己的興趣與自己貢獻所長的機會。
VoiceTube 的使命是「讓所有人都能快樂的學習語言,進而與世界連結。運用獨家打造的演算法分析超過 10 萬部的影音內容,將真實的生活影音內容轉變為教材,每位用戶都能用最適合自己的內容學習,將外語融入生活與興趣中,有效提升語言能力。
https://www.voicetube.com/
#AppWorks #Startup #Founder #VoiceTube #創業者真心話
網 路 學習科技研究所面試 在 在地上滾的工程師 Nic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我從 12 歲就堅持到今天成為軟體工程師的心路歷程,並分享一些在就學時期或面臨轉職的你可能會想問的幾個問題。
⏩ 影片章節傳送門
00:00 Who am I ?
00:50 成為工程師的心路歷程(國小-國中-高中-大學-退伍)
04:56 工程師問題總匯
05:09 學校不好會影響薪水嗎?
05:48 念研究所有用嗎?
06:11 進入職場後要補學歷嗎?
06:55 考證照有用嗎?
07:22 工程師是不是都很爆肝?
07:55 如何累積作品?
08:20 突然想轉軟體還有機會嗎?
08:51 學校有差嗎?
09:25 總結
另外,和你分享我很喜歡「賽道狂人」這部電影中的一句話
「人一旦知道自己的興趣是什麼,這輩子的投注與付出就不叫做工作了」
找到自己的天命並全力以赴,我做的到你一定也可以。
歡迎留言告訴我你的任何職涯或抉擇問題。
喜歡影片的話!可以幫忙點個喜歡以及分享、訂閱唷!😘
━━━━━━━━━━━━━━━━
⭐ 蝦皮賣場: https://shopee.tw/bboyceo
⭐ instagram (生活日常): https://www.instagram.com/niclin_tw/
⭐ Facebook (資訊分享): https://www.facebook.com/niclin.dev
⭐ Blog (技術筆記): https://blog.niclin.tw
⭐ Linkedin (個人履歷): https://www.linkedin.com/in/nic-lin
⭐ Github: https://github.com/niclin
⭐ Podcast: https://anchor.fm/niclin
━━━━━━━━━━━━━━━━
🌟 任何問題或合作邀約信箱: niclin0226@gmail.com
#工程師 #前端 #後端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cNJmxUWs4i0/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