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們和盧恩在傷心欲絕的專場外見到面,不敢說他那時醉了,但至少能肯定他看起來離他的身體有點距離。「你有看過《龐克的哲學》嗎?我拿給你看……第一場講座我們想找永豐來導讀,之後幾場的講師我也在找了,但確定會有洪申豪,還有那個詹秉諺,你知道詹秉諺嗎……你看這個目錄,我們會根據這本書的結構,每個主題去找適合的講者……像第一場我們就會找永豐,鍾永豐……還有詹秉諺,你知道詹秉諺嗎?」
Ⅱ.
我還真的不知道詹秉諺。最近這確實使我焦慮。我有許多不認識的名字,許多沒混進去的圈子,偏偏我已經擁有與我的許多還沒不對等的已經:我已經有機會在某些地方寫稿子,已經有機會當面碰到某些人,已經有機會在某群人之中得到發言的時間。許多比我更已經的人,卻沒有這些機會。我對盧恩點頭,盡力把自己真切的熱忱展現出來,但同時我的心檢查著自己:只有熱忱就足夠了嗎?我憑什麼被盧恩誠摯地歡迎?
Ⅲ.
講座上,永豐老師就像當年上課的時候一樣放了好多 YT 上的歌。Underground Velvet,Patti Smith,Sex Pistols。其實我本來想問的是,老師,你把這些歌放在歷史脈絡裡來提點它們的藝術意義,但有沒有一些歌,很有藝術意義卻很難聽?反過來說,有沒有一些歌很好聽卻對歷史毫不重要?我純粹好奇他腦中有沒有這樣的歌單,然而,由於我舉手發問時用了像是「身體性」這樣的詞彙,讓永豐誤以為我在挑戰他:作為一個不在那些演出現場的人,光憑 YT 上那些畫質很糟的影片和幾十年前的爛音質,如何能確切感受那些歌曲的影響力?
他停了一下,然後說:作為身在台灣,又身在特定時代的聽眾,這是沒辦法的事吧。聽完回答,我知道他誤會了,但不敢再問下去。和他的回答相比,我原本想問的問題顯得太幼稚了,而且,變得像在同情。
Ⅳ.
永豐老師的回答不就是我的焦慮嗎,回程的客運上我想。不在場的焦慮。不在「場景」的焦慮。無論你學識淵博、天才橫溢,足以充分分析各種現象的意義,只要你不在場,你就疏離。那種疏離,是甚至即使你對一個事件做出了合情合理且吻合理論與脈絡的理解,也可能被真正在場的人當作一種誤解。那是無法含糊的資格條件:你那天在台下就在,不在就不在。而有些事情永遠只有在場的人才知道。那些事不能意會,更不能言傳。
Ⅴ.
而我是怎麼認識盧恩的呢?因為盧恩先認識了熊。光是這一點似乎就應證了以上種種。地下伏流Underflow 辦了一場名為「小說接龍」的場子,把 Google 雲端文件投影在牆上,好幾個人同時共同編輯,想辦法在觀眾眼前接力完成一篇小說。我不知道我那天憑什麼在那裡,但我在,而且我是作者之一。那是一個讓我光是想到就年輕起來的夜晚。
寫作者常見的對談或講座也是場景沒錯,但寫作的場景總是和語言敘述本身太貼合了。幾乎只要看了逐字稿,就算不在講座現場也能理解九成的內容,這是寫作這個形式內建的性質使然。我們和語言這個工具太近了。小說接龍這個活動卻逃離了這個限制,因為這個活動比起敘述某個想法,更像是創造一種體驗。那次之後,我一直試著找到別的方式,讓寫作者的場景更接近這種體驗。當然不一定要是別的方式,再辦一場小說接龍也可以,聽說伏流已經在談了。
Ⅵ.
為什麼我說自己決定「不再做單純課程分享性的活動」,大抵是因為這樣。我想把自己的時間用在努力於不同性質的場景上。更強調現場性的場景。
二月中這場演出是我的第一個實驗。雖說是實驗,但形式其實很老,很多人做過了,就是和樂手一起做詩演出。這裡的實驗,取的或許只有「實地去做做看」的意思,而不包含嘗試前衛的意涵,只不過因為我自己沒有做過而已。
演出裡選了十五首作品,因為單位邀請我,所以還是選了一些自己寫的,但其他大多是我迷戀並憧憬的詩作。因為怕沒有人來所以 set list 也列在下面當成廣告了。請原諒已經幾年沒有玩團的我欲蓋彌彰的心虛。
Ⅶ.
主角是那些作品而不是我。其實本來就應該是這樣才對,只是幾年下來的經驗常常是相反。應該要,讓某些事物透過我們的身體出現,而不是讓我們的自我透過我們的身體出現才對。
還有一個月的時間,六十個名額,平均一天只要有兩個人買票我就不會被當成票房毒藥了。即將在高雄結束的講座生涯,又從高雄開始的表演嘗試 ── 有時候我分不清楚是我自己習慣讓生活太戲劇化,抑或生活偶爾自動出現的選擇本身就是戲劇的。
Ⅷ.
上周末去看過場地了。隧道裡的防空洞,我很喜歡。讓我想起第一次踏進伏流,見到盧恩的時候。
///////////////////////////////////////////
2019 - 2020 小西灣藝穗 Southpost Arts Fringe
蕭詒徽「動物性營養 HOLOZOIC NUTRITION」詩演出
https://forms.gle/avKXSnn1ajhtb94QA
去年三月發行詩集《鼻音少女賈桂琳》的蕭詒徽,在參與了桃園獨立空間「地下伏流」所舉辦的「小說接龍」活動後,開始思考文字創作一貫缺乏的現場性/表演性/感官性。不同於音樂或影像領域中「現場」與「作品本身」的強烈關聯,文學的現場常只是作者主體的現身,反倒與作品斷裂。雖說這可能是藝術形式自身的特質,蕭仍嘗試尋找文學的現場性,率樂手在二〇二〇年的西子灣,以「演出」為前提帶來這場讀詩會,希望文學的現場不再只是作者出來講心事。
➤➤ 時間:
2020 年 2 月 15 日 15:00(2 月 14 日報名截止)
➤➤ 地點:
中山大學隧道內右側防空洞
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 70 號
➤➤ 收費:
每人 450 元,早鳥票 8 折(2 月 10 日已截止)
收到報名後會再以 E-mail 通知匯款。限額 60 人
報名請填表單:https://forms.gle/avKXSnn1ajhtb94QA
➤➤ 演出曲(順序未定):
蕭詒徽 _______________ 甜蜜的家庭
吳瑩 _________________ 普通女子
北川透 _______________ 拐杖 林永福譯
蕭詒徽 _______________ 通常我們譴責園丁
蕭詒徽 _______________ 政治 I (或一個牛仔的午夜)
夏宇 _________________ 排隊付帳 cover.
夏宇 _________________ 純淨與極致與善意
小令 _________________ 五十七度北
飛鵬子 _______________ 雌袋鼠.節選~
孫梓評 _______________ ~你不在那兒.節選 HN mix ver.
陳穎怡 _______________ 假如,在山頂餐廳
蕭詒徽 _______________ 吻
鄭聖勳 _______________ 占卜
李柚子 _______________ 050666消失的日子
吳瑩 _________________ 普通男子
林禹瑄 _______________ 所有人都起飛了只剩他在原地
➤➤ 演出者:
詒徽 vocal.
阿牛 electric drums. & program.
蔡良 electric guitar.
本演出除每日例行性環境消毒清潔工作,特別針對各位觀眾於入場前進行手部消毒;並使用 75% 酒精消毒液擦拭物品。工作人員值勤前均量測體溫,並於執勤時配戴口罩。欣賞演出觀眾建議自備並全程配戴口罩,服務人員也將於演出前,於驗票處協助觀眾測量體溫,如發現發燒(額溫攝氏 37.5 度以上)狀況,將協助辦理退票。場內備有酒精消毒液可供使用,需要請洽工作人員。
結構洞盧希鵬 在 洞見國際事務評論-Insight Pos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台港論國關] 文化這件事,台灣跟香港可以多互相借鑑
洞見短評:台灣與香港有許多互相值得借鑑的地方,盧主任很認真地在港推廣台灣文化,值得敬佩。過去台灣人聽香港的音樂、看港劇、讀金庸,受到香港文化影響甚深,前幾年在電影界更流行香港資金、中國場地和台灣人才的營運模式。
不過台港兩地都遇到一些瓶頸,香港是地產霸權壓縮了獨立藝術人才的發展空間。在台灣則是對文化投入不足,並且一直受到外來強勢文化的擠壓,而政府也長期缺乏一套文化政策,資源往往都拿來蓋蚊子館。儘管台灣有自由的空氣,但沒有努力和規劃,自由恐怕也是白搭。
話說回來,最大的軟實力是人這個觀點一直令人困惑,文化的創造者都是人,而每個國家都有人,人是如何成為軟實力呢?
延伸閱讀:
聽見台北捷運的聲音:100天創造「地景音樂」
http://goo.gl/PH6LqK
[#國際關係會客室] 訪問光華文化中心主任盧健英:在港傳播台灣人文空氣
港台兩地交往頻密,香港訪台遊客數量由2004年每年35.5萬人次增加至2014年每年125萬人次,同時,香港移民台灣的人數也由1600人增加至7600人。2014年台灣到訪香港的旅客也超過200萬人。這些交往遍及各個範疇,其中台灣當局在港設立香港光華文化中心,負責文化領域的交流。台灣前文化部部長龍應台曾指出,光華文化中心主任一職在台灣全球文化布局行動中擔任橋樑角色,通過強大的文化行政能力與經驗,以及文化網絡,推動中心與香港主流社會和新世代連結。
光華文化中心前主任盧健英,在港3年間,把台灣的人文空氣帶到香港,她坦言最大的收穫是在香港結交了許多好朋友。她在台灣文化界工作多年,曾擔任藝文記者,歷任《中時晚報》藝文生活中心副主任、《PAR表演藝術》雜誌總編輯、台北國際藝術村第一任主任,以及台北市文化局研發室研究師等,相信她定能剖析港台文化交流的情況。
受訪者:盧健英(L)
訪問者:沈旭暉(S)
整理:李志鵬
S: 來香港工作前,你對香港有何印象?
L: 對我而言,香港不是一個陌生的地方。不少台灣人或多或少都有香港的朋友、親戚,甚至交過香港的男女朋友。年輕時候,我們都會接觸過香港的中國戲曲,香港保留了不少京劇和粵劇文化,例如梅葆玖等的作品,這是台灣所沒有的,我們只能從文本了解戲曲。因此,我幾乎每年都會參與香港藝術活動。
S: 這3年間,你對香港有何觀察?
L: 這3年,不但香港,整個世界的改變也很大。剛到香港時候,我發現香港人很急躁,很不開心,香港人擁有的技能也備受挑戰,吃雲吞麵時候,也難以吃到當中的誠懇,我認為大部分原因是,他們根本沒有空間去發揮自己的技能,因為舖租已是一碗麵的主要成本,其次才是材料和店東的利潤。這是大結構問題,只能得到這樣的結果。往後,我天天看着這城市的改變,感受到言論自由縮窄,無論是藝術團體表演的內容,或是《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遇襲都是其中的例子。過去20年,台灣在民主化當中,感受到所渴望的自由,很容易想像香港人心情的不舒服。
S: 這種大環境的改變怎樣影響你的工作?
L: 我沒有太多的設限和包袱,因為我是處理人與人交往,以及工作上文化的事情。其實,兩岸四地一直有交往沒停止過,我與不少好朋友的交往依然直接和密切。即使是當權者或是大企業家,他們生活也需要有不同面向。我們曾經邀請一些在台灣推動文化的企業家來香港,不少觀眾都會問他們為何要投資這些成本高而沒有效率的項目。其中台灣科技企業家童子賢,一直在台灣推動文藝,他投資誠品15年,至今年才有盈利。他強調其身份不只是企業家,也是消費者,希望他的小孩能有一家多元的書店。若一個花園只有一種花,也太悶,希望社會有不同面向的發展。
S: 近年,不少香港人考慮移民台灣,為何有此情況?
L: 3年前上任時,《天下雜誌》2013年8月號的封面是「港人瘋台灣」。當了解香港後,我發現不少香港年輕人認同台灣的生活價值,因為這符合他們對美好生活的想像。以往,台灣嚮往香港的自由,當台灣人開始擁有而香港卻面臨自由的倒退,這是兩種不同的路徑。其實,香港年輕人嚮往台灣的生活價值,而中年人士到台灣過退休生活,正反映了他們的焦慮。香港的問題需香港人尋找答案,移民台灣也解決不了問題。現時台灣面對薪資低,國際形勢困難,這也是2300萬台灣人面對的問題,也需要台灣人去尋找答案。
S: 港台之間有什麼文化合作計劃?
L: 從文化角度,香港和台灣有不少同質性,兩地有不少合作。最近,就有京劇《關公在劇場》由香港導演胡恩威製作,並由台灣劇團演出,並在兩岸各地表演。台灣當代京劇創新走得很前,因為台灣資源匱乏,1949年只有小量京劇大師到台灣,四大門派更幾乎沒有。因此,台灣漸漸培養了自己的人才,不少國民黨高官都喜歡京劇,也促進了台灣京劇的發展。因此,台灣走出一條獨特的路。之後,台灣就出現了本土化藝術和中原藝術的對壘。在過去20年,台灣發展了當代藝術的獨特文化脈絡。
S: 台派京劇有何特別之處?
L: 台派京劇有兩個主要特色,分別是群體性和故事結構,當中沒有大師,卻有優秀的演員,故事加入很多現代意識,例如以女性角度去思考古代宮廷中女性間憐愛之情,令觀眾更容易投入,這也令西方觀眾知道京劇不止有美猴王和翻觔斗,還有莎士比亞等的劇目。與香港合作是另一面發展,香港劇團現代性更強,台灣則發揮說故事的能力,雙方便能擦出火花。
台灣軟實力就是人
S: 台灣發展文化事業的經驗能否用在香港?
L: 香港人都會認同,台灣很有人情味,這與台灣過去20年間的社區整體營造計劃有關。當時,有不少人從鄉間到城市工作和讀書,令城鄉間人際關係疏離,因此,文化部推出有關政策,改善這種疏離。香港灣仔的藍屋保存得很好,政府找到當中的平衡點,讓藍屋扎根社區,民居得以留下,而年輕人可以發揮創意文化,文化就在新舊之間共存。香港錦田也在起步階段,製造人際間關係,以及好鄰里文化。
S: 台灣最重要的軟實力是什麼?
L: 台灣的軟實力就是人。台灣有林懷民和賴聲川等藝術家、也有當代傳奇劇場等劇團;而電影方面有李安和侯孝賢等導演,這都值得我們向外推廣的。台灣年輕人有創意和靈活,能在有限資源下尋找最大的可能性,台灣不少上一代的文化人和知識分子努力尋找路向,他們由零開始發展,翻譯教科書,帶領學生表演,終於奠定了台灣藝術的發展方向。起初,我們舉辦的「台灣式言談」講座大多邀請台灣名人,如平路、張曼娟、幾米和蔡康永等,現時,則以素人的力量為主,以他們親身的經驗,反映公民力量。
S: 未來10年,台灣會朝哪個方向發展?
L: 現時,每一個人都有機會改變10年後的情況。台灣人要知道自己的身份及彈性,近年有經濟學家指出,發展不一定只是經濟數據的增長,也應包含文明成長,這在台灣年輕人的心目中排名很高。有人認為台灣追求小確幸代表不積極,但他們相信自己的信仰,並為此而努力和犧牲,讓更多人知道,這也是一種積極。
信報財經新聞 hkej.com 2016年8月13日
#盧健英 #光華文化中心 #台灣軟實力
延伸閱讀:香港、台灣@APEC身份之謎
http://bit.ly/294XVw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