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6紐約時報
*【Covid-19實時更新】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數據顯示,截至週二,美國18歲或18歲以上的人群中有50%接種了完全疫苗。儘管步伐一直在放緩,但仍有超過61%的成年人接受了至少一劑。拜登總統在5月4日設定了一個目標,即到7月4日,至少要為70%的成年人接種疫苗,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說,儘管對這種病毒有所收穫,但未接種疫苗的人仍然處於危險之中。
#波多黎各從春季的高潮中恢復過來,解除了整個大流行期間一直實行的宵禁。
#聯邦衛生官員停止追蹤接種疫苗的人冠狀病毒突破性感染的情況,除非這些病例引起嚴重的疾病而導致住院或死亡。直到五月,該機構一直在監視所有案件。週二發布的一份報告稱,截至4月底,當大約1.01億美國人接受了疫苗接種時,該機構已收到來自46個州和地區的10,261例突破性感染報告,該數字稱是數量太少不足統計。
#美國國務院週一宣布了一項政策轉變,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看到護照過期的海外美國公民現在可以在續簽旅行證件之前返回美國。
https://www.nytimes.com/live/2021/05/25/world/covid-vaccine-coronavirus-mask
*【Moderna表示,其疫苗對12至17歲的兒童有效,並將尋求FDA的授權】
Moderna週二表示,僅授權用於成年人的冠狀病毒疫苗對12至17歲的兒童有效,並且計劃於6月份向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申請在該國使用該疫苗。青少年。如果獲得批准,其疫苗將成為美國青少年可獲得的第二種Covid-19疫苗。聯邦監管機構本月批准了針對12至15歲兒童的Pfizer-BioNTech疫苗。
https://www.nytimes.com/2021/05/25/health/coronavirus-moderna-vaccine-adolescents.html
*【檢視印度真實疫情規模】
十餘名專家稱,官方數字被嚴重低估。截至週二,印度報告了近2700萬例新冠肺炎病例,超過30萬人死亡。但保守估計,印度真實感染人數可能至少是官方數字15倍,即4億人被感染,死亡人數則大約是官方數字的兩倍。考慮到氧氣和醫院床位的短缺,最壞的情況可能是,感染人數7億,死亡人數420萬。
https://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21/05/25/world/asia/india-covid-death-estimates.html
*【Roman Protasevich,一個“拒絕生活在恐懼中”的白俄羅斯激進分子】
白俄羅斯出動戰機攔截的異見者是誰?因為厭惡總統盧卡申科的殘暴,Roman Protasevich自16歲起就開始作為反對派展開政治生活,二十幾歲時流亡波蘭和立陶宛,過去十年間不斷面臨著來自國家安全部門的威脅。去年11月,他被列入該國一個“恐怖分子”名單。白俄羅斯已於週一發佈Roman Protasevich的認罪視頻。
https://www.nytimes.com/2021/05/25/world/europe/belarus-news-roman-protasevich.html
*【歐洲多家航空公司決定停飛白俄羅斯】
上週末,白俄羅斯總統迫使一架商業航班降落,以逮捕一名異見記者,現在有更多的航空公司對此作出回應。強人總統盧卡申科受到世界各國和航空公司的譴責並宣布停飛。歐盟呼籲總部設在歐盟的航空公司,停止在白俄羅斯上空飛行,同時歐盟也擬禁止該國航空公司飛越歐盟領空。英國也實施了類似的限制措施,而幾家主要航空公司表示,他們將完全停止穿越白俄羅斯,這實際上切斷了白俄羅斯與西歐的直接航空聯繫。
https://www.nytimes.com/2021/05/25/business/belarus-airlines.html
*【拜登將於6月16日在日內瓦與俄羅斯總統普丁會面】
雙方舉行會談之際,正值美俄關係因烏克蘭問題、網路攻擊以及普丁部署的新核武器而處於高度緊張的時期。
https://www.nytimes.com/2021/05/25/us/politics/biden-putin-summit.html
*【五角大樓加速從阿富汗撤軍】
軍事官員說,美軍及其北約盟國打算在7月初至中旬趕出阿富汗,比拜登總統9月11日撤離的最後期限要早得多,但是,隨著大量裝甲和部隊從美國運出,美國爭相撤離,使得美國面臨著巨大的懸而未決的問題,官員們原本以為他們會有更多時間來解決這些問題。軍隊撤離後,五角大樓要如何從遠處打擊像基地組織這樣的恐怖威脅。
https://www.nytimes.com/2021/05/25/us/politics/us-afghanistan-withdrawal.html
*【美國務卿布林肯出訪中東,華盛頓重回調停者角色】
美國最高外交官週二來到巴勒斯坦政府所在地,他承諾將提供更多援助,重新開設駐耶路撒冷領事館,並承諾重建被上屆政府切斷的外交關係。這是對特朗普在任時親以色列外交政策的顛覆。不過,布林肯此行訪問中東的首站仍是以色列。內塔尼亞胡在與之會面後,對美國就其對哈馬斯行動的支持表示了感謝。
https://www.nytimes.com/2021/05/25/world/middleeast/blinken-israel-netanyahu.html
*【總統拜登接見佛洛伊德家人,強調正在推動員警改革】
佛洛伊德去世一周年:週二,拜登總統在白宮與佛洛德的家人會面。他曾承諾將以佛洛德的名義通過一項員警改革法案,但至今未能兌現。在明尼亞波利斯廣場,人們獻上了鮮花。從波特蘭到紐約,遊行、紀念活動和祈禱集會在美國各地舉行。
https://www.nytimes.com/2021/05/25/us/politics/george-floyd-white-house-meeting.html
*【緬甸軍政府逮捕並殺害多名詩人】
得知兩名詩人遇難後,第三名詩人寫下,“他們向頭部射擊,但他們不知道,革命存在於心中”。第三名詩人被殺後,又有第四名詩人寫道:“不要讓你的血液冷卻,為這場戰鬥獻出你的鮮血”。第四名詩人也沒有逃脫死亡的命運。自軍政府通過政變上臺以來,在緬甸這個詩歌與政治交織的國家,已有超過30名詩人被監禁,至少四人被殺。
https://www.nytimes.com/2021/05/25/world/asia/myanmar-poets.html
*【馬來西亞發生地鐵列車相撞事故,逾200人受傷】
吉隆玻一輛滿載乘客的輕軌列車與另一輛試運行的空載列車在隧道內迎頭相撞,造成213名乘客受傷,其中47人傷勢嚴重。當局表示,初步調查顯示,事故發生是因為試運行列車的司機駕駛方向錯誤。
https://www.nytimes.com/2021/05/25/world/asia/malaysia-train-collision.html
*【克魯格曼專欄:美國的民主何以岌岌可危】
時報專欄作者保羅•克魯格曼寫道,許多共和黨選民至今都堅信2020年大選被竊取了。這種謊言並非來自基層,而是來自野心家和精英的默許,根本問題源於共和黨的懦弱。
https://cn.nytimes.com/opinion/20210525/republicans-donald-trump-loyalty/
紐約新醫革命第四季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譚新強:美國人事業前景暗淡 是機械人的錯?
明年又到美國總統大選年,還有一年時間,看似有點遠,但其實所有參選人已經密鑼緊鼓,為明年第一季已開始的黨內各州提名初選(primaries),作好準備。
共和黨選情看似較簡單,只有特朗普總統一個參選人,但當然選情仍有極大暗湧。民主黨掌控的眾議院已開始了彈劾調查(impeachment inquiry),看來建議正式啟動彈劾程序的機會很高。如在眾議院進行彈劾投票,通過的機會非常高。當然仍需通過參議院的審判程序(Senate trial),到時控辯方必將有一場龍爭虎鬥的辯論。參議院大多數共和黨領袖Mitch McConnell仍未對「烏克蘭門」事件表態,但計劃企圖限制審判時間表,已遭不少兩黨議員反對。要成功通過參議院不容易,美國歷史上從未成功過,需要三分之二的絕大多數,暫時只有兩三位共和黨議員如Mitt Romney和Susan Collins等有可能支持彈劾,票數仍不夠。
眾院啟動彈劾調查「烏克蘭門」
支持彈劾的人認為即使最後不成功,但在調查和審判期間,都很可能揭露更多例如逃稅和洗黑錢等其他嫌疑罪行。但特朗普就當然希望可扭轉劣勢,利用預期的被判無罪作為反擊工具,指摘彈劾為另一次無根據的witch hunt(獵巫行動)。
民主黨那邊就熱鬧得多,最初參選人數超過25名,更已進行了4輪辯論大會,10月15日舉行的上一場,被認為仍有機會而被獲邀的已跌至12位。在民調中叮噹馬頭,遠遠領先其他人的是前副總統拜登,和麻省參議員Elizabeth Warren(沃倫),第三位是老將Bernie Sanders(桑德斯),真佩服他,剛做完心臟心術不久,竟繼續參加辯論會,希望他身體健康,能繼續堅持下去。
拜登因兒子Hunter的生意關係,被牽連進烏克蘭事件,對選情有一定影響。Warren就無形中成為最大受惠者,支持率因此上升不少。
其他人基本上都是陪跑,繼續的原因很多,為下次選舉鋪路、博取被選為副總統提名人、或最少提高知名度,對事業總有幫助。剩下來較為突出的有Pete Buttigieg、Beto O'Rourke和Andrew Yang (楊安澤)。Buttigieg和O'Rourke都是較年輕白人,且都有優秀學歷,亦有良好政績(Buttigieg是市長亦是退伍軍人,O'Rourke曾當眾議員),政治前途光明。
但楊安澤又是何許人物呢?竟然身為華人都這麼厲害,仍可打進最後12強?他年紀不大,只44歲,在紐約州出生,父母來自台灣,爸爸是科學家,媽媽也是科技公司管理層。他自己念的是法律,但只做了一段很短時間律師,很快就加入初創界,最主要是在一間公開試補習公司Manhattan Prep當過CEO,後來把公司賣掉,大概賺了點錢,就創立了一間非牟利的創投公司Venture For America,訓練下一代創業人才。
楊的競選政綱很簡單,主要只有一項,就是警告大家AI、機械人和自動化對未來大量工作崗位的威脅。因此他建議政府給予所有18歲以上美國人每月1000美元的UBI(Universal Basic Income,全民基本收入)。這個建議聽起來非常吸引和合時宜,所以得到不少人支持,包括Tesla老闆Elon Musk。
克魯明批「Robot恐懼症」過度誇張
在上場辯論會,主持提出相關問題,有研究警告未來十年內,美國25%工作崗位或將受到威脅,參選人有何對策?但後來經濟諾獎得主Paul Krugman(克魯明)在專欄內指出這主持言過其實,研究只說在未來數十年,25%的工作崗位將受到一定影響。Krugman認為這個「Robot恐懼症」過度誇張,只迎合現代人的偏見,把對經濟的各種缺點,包括貧富懸殊,工作缺乏晉升機會等問題,都賴在自動化頭上。
他指出從工業革命一開始,自動化已不斷取替人類勞動力,在1940年代尾,美國仍有近2000萬人在農業和製造業工作,不少作家和學者擔心大量工人將面臨失業。但結果是完全相反,1950年代是美國經濟的黃金期,不止失業率沒有上升,美國人均工資更大幅上升,製造了大量中產家庭。
當然,很多人為現時情况辯護,又再說"This time is different",認為現今科技進步速度比從前快,所以今次威脅是真的!但Krugman貴為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當然不會無的放矢,他提出有力證據,指由2007至2018年,工人生產力增長率,竟比之前11年跌了一半,互聯網的極速發展似乎一點幫助都沒有。我不肯定這比較是否公平,因為2008年的金融海嘯,肯定對所有經濟指標,包括生產力增長都有影響。
Krugman認為自動化科技發展,必定取替某些舊的工作,但亦必製造出更多新的工種,所以不用過度擔心失業率大升,更毋須因此而訂出UBI政策。在所有民主黨參選者的答案之中,他認為拜登誇大了這個所謂「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威脅,Warren則錯誤把責任全推到貿易政策頭上(當然確有部分製造業崗位被外國取替)。Krugman認為Sanders答得最好,說他並不擔心美國人找不到工作,失業率處於50年最低位。但他認為經濟最大問題是公共投資不足,意思是責任在於政府始終通不過大型基建方案。Krugman則認為連私人企業投資也不足,特朗普的減稅只幫了消費和企業回購股份,推高股價。
我的觀點是,Krugman的說法當然有道理,可見將來美國以至整個西方,面對的最大經濟問題並非失業率急升。不足夠基建投資確是美國致命傷,如能改善必有助提高整體經濟效率。私人投資的問題較複雜,很難一概而論,美國每家大企業都很成熟和有經驗,如見到比回購更好的投資機會,肯定不會放過,其他人不用替他們擔憂。改善基建已是最好的幫助,工業政策很多時候反而導致浪費資源和扭曲投資決定。
但如果美國經濟不錯,為何左翼政客如Warren、Sanders、Alexandria Ocasio-Cortez(AOC)和楊安澤等大有巿場,右翼民粹主義同樣仍有不少支持者?我相信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是過去十年的QE,和可能未來數年西方的貨幣政策主調——負利率,都令貧富懸殊加劇。
服務業受自動化衝擊較小
第二個原因是今次科技變化叫不叫「第四次工業革命」無所謂,但跟從前不同的地方是這次自動化將取替的工種似乎是「從上至下」,而並非過去的「從下至上」趨勢。過去從事農業的人和動物勞動力,被機器取替,不打緊,農民可改到工廠打工。後來工廠也自動化了,藍領工人接受再培訓,就可轉身變成白領工人,或轉行到服務業。現在的挑戰是最頂層的白領工作,包括會計、金融分析、法律、企業行政、甚至醫療診症,和工程設計等,是今次首當其衝的被威脅者!反而大部分的服務業工作者,如醫療護理、餐飲業從業員,和建築業工人等,他們的工種仍然安全。
記憶中,見過一個研究報告,預期最不受自動化所威脅的職業竟然是牙醫助理。我亦光顧過數家以機械人燒菜或當服務員為招徠的餐廳,主要作用仍是打廣告。每台機械人成本隨時數百萬美元,實際經濟效益仍很差。意思即是對愈來愈多人來說,找工作不困難,但要找到以傳統標準認為所謂有前途、有良好發展機會的工作,就將變得愈來愈困難!
人是非常喜歡與其他人比較的動物。開心與否,主要並不取決於個人溫飽,甚至家庭幸福都未必是最重要。要開心,要覺得生命有意義,很多人必須感覺生活不斷改善,事業發展得比上一代和其他人好。這種思想你可以說是有點幼稚,但這是天性,很難改變。
現時很多美國人,以至其他成熟國家的人所面對的問題,正是大部分人所面對的未來事業前景,很難勝過上一代。全球競爭,或許是錯誤的貨幣和財政政策都可能是原因,但AI、機械人,和自動化的發展方向,也實在非常值得關注。
(中環資產持有Tesla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紐約新醫革命第四季 在 美劇癮 歐美娛樂資訊平台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月綜合 #續訂 / #砍劇 消息】
● Sex Education 性愛自修室 續訂第二季 😍😍
● The Walking Dead 陰屍路 訂第10季🤔🤔
● Legion 變種軍團 訂等3季 最終季😅😅
● Travelers 時空旅行者 砍劇 沒有第四季 😭😭
● Suits 無証律師 續訂等9季 最終季😅😅
● 新劇續訂
New Amsterdam 紐約新醫革命
God Friended Me 上帝加我好友
Magnum P.I. 夏威夷神探
The Neighborhood 東鄰西舍
FBI
#性愛自修室 #陰屍路 #TWD #Legion #變種軍團 #Travelers #時空旅行者 #Suits #無証律師
#紐約新醫革命 #上帝加我好友 #夏威夷神探
#Neighborhood #東鄰西舍 #FBI
~~~手動 觸及率提升器 ~~~
●#權力遊戲 #GameOfThones
『 說好的權力遊戲超級碗預告呢』
www.facebook.com/meikeknin/posts/1174971146000225
●【第三屆 美劇癮 唉~美獎 漫改劇類提名帖 】
https://www.facebook.com/meikeknib/posts/1174419992722007
●香港人談 科幻神劇 黑鏡 Black Mirror: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GZHN-myPnTGjdGgPkLQaF0KMrLVqmHO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