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的轉型正義:《堅持,後勁反五輕的未竟之路》
#新頭殼newtalk #文章作者 #尚恩
「中油一定要遷!我這世人若無看到中油遷離開後勁,我不願死!」─李錦瓏,後勁反五輕運動成員
1987年7月24日,時任經濟部長李達海到中油高雄煉油廠視察,後勁鄉親聚集百人在煉油廠西門等候,要當面向部長呈遞抗議書,但部長不敢直接面對群眾,居民揚言不見部長誓不離開,從此開始在西門紮營豎旗圍堵行動。這是台灣社會運動史上,第一個大規模、為期最長、最具社區意識的抗爭行動,「後勁反五輕運動」自此展開。
為什麼後勁子民要反五輕?由地球公民基金會與透南風工作室合作出版的《堅持,後勁反五輕的未竟之路》,從聚落百年的歷史說起,自從日本政府在半屏山旁建立輕油裂解設備,而後國民政府接收、中油於1968年後興建一輕、二輕兩座煉油廠,原本與半屏山、後勁溪生態緊密生活的後勁部落,老山羌的傳說消失了、山上的菅蓁仔成為記憶、繚繞不去的空氣污染,農業用水來源的後勁溪更是污染不斷,從煉油廠溢出的地下水甚至造成民宅油爆…;中油煉油廠對後勁地區的污染罄竹難書,是後勁人心底的恨與憤怒。
公義與地方知識的啟蒙行動:後勁反五輕運動
這樣的恨與憤怒,在1986年行政院通過一、二輕升級擴大為五輕時,全面爆發,一群後勁子民組織起來,反對政府興建五輕廠,部落的重要廟宇也出現支持抗爭的6次「立筊」神蹟,從1987年7月24日包圍西門開始,一直到1990年9月21日政府動用強勢武力開始建廠,長達1000多個日子的「後勁反五輕運動」,中間歷經了西門暴動、尿尿事件、蔣經國靈堂、爬上燃燒塔抗爭、台灣史上第一次公投等事件、逼迫政府落實五輕25年遷廠承諾,後勁人的行動貫徹了不屈不撓、公義無私的精神,《堅持,後勁反五輕的未竟之路》透過大量田調訪談,以事件和人物為主題,爬梳重現這一段不該被忽略的歷史。
當台灣正進行威權獨裁、黨國體制的轉型正義之際,除了國民黨黨產、白色恐怖壓迫等轉型主題,另一個缺乏的,就是本土知識與社會正義的轉型。在台灣300多年的歷史長流裡,「後勁反五輕運動」除了作為一個社區意識的自主行動、一場環保運動的抗爭行為,更是一群草根人民,從自身與土地出發,省思地方永續發展的啟蒙過程,是台灣社會應該提倡的精神與行動,也是教科書該寫入的歷史,《堅持,後勁反五輕的未竟之路》詳實記載這一切,為本土知識轉型留下重要的一章。
老山羌與菅蓁仔的古老故事:半屏山傳奇
傳說在半屏山裡,住著一隻老山羌,只要在大雨來臨前3天,祂就會大聲鳴叫,聲音嘹亮到海邊的蚵寮部落都聽得到,這是老一輩後勁人口耳相傳的故事。只是對於大部分的高雄人來說,這個在地傳說沒多少人知道,對於半屏山和後勁的印象,只有煉油廠的污染,是高雄地圖上不願駐足的一塊。這樣的現象,反應了台灣教育的缺憾,我們熟悉於《山海經》、《西遊記》裡的精怪,或是狼人、吸血鬼的西方鬼魅,卻對本土的妖怪付之闕如。
《堅持,後勁反五輕的未竟之路》以後勁人從小在半屏山採菅蓁仔,以及老山羌的傳說開場,閱讀的過程令我激動不已,看著古老地圖上的蛇山、龜山與半屏山,這塊高雄最早開墾的區域,應該充滿讓人神迷的傳說故事,然而,多數高雄人卻未知。這場感慨,就像我們習慣將污染地區視為他者,後勁、紅毛港、鳳鼻頭、大林蒲,一個個高雄地名成為人們忽略的他鄉,《堅持,後勁反五輕的未竟之路》是一個羅盤,指引我們回到素樸想像之地。
反五輕需要的就是氣魄:那些人那些精神
「反五輕需要的就是氣魄」─蔡廣,後勁反五輕運動成員
誰不想在自己家鄉安居樂業?後勁的反五輕戰將們,30年前一群後勁人放棄原本的工作,全然投入運動,現年93歲的蔡廣從果菜工作轉身成為抗議隊伍的前鋒「扛大旗」的衝組、廣告招牌學徒李玉坤寫抗議標語、西服店老闆劉永鈴爬上燃燒塔掛上「反五輕」布條、曾為中油工作的王信長是運動中的「反五輕小諸葛」…,這群運動前輩們,全憑著對家鄉的關愛、為下一代後勁人回復淨土的理想,無私奉獻在這場運動中,30年來從未改變。
為什麼「後勁反五輕運動」是台灣運動史上最重要的一章?一群草莽之士從關懷鄉土出發,舉辦公投集結社區共識;無畏國家暴力、媒體誣陷,以宋江陣式與鎮暴警察對決;與鹿港反杜邦、綠色小組學習左派思想,理解國家與資本家壓迫人民的陰謀;30年來監督煉油廠的污染、走訪德國魯爾工業區,討論遷廠後的地方發展,「生態公園」成為社區的想望,「後勁反五輕運動」以30年的時間,培養出草根知識、社區意識。
這群前輩如果能成為台灣人的典範,那就是他們對於永續環境的「堅持」,堅持得無畏無懼、堅持得公義理性、堅持著一直愛自己的土地。
高雄人要堅持:宜居城市的未竟之路
2015年12月31日是政府承諾五輕遷廠的最後期限,這天之後,高雄煉油廠的燃燒塔再未點燃,衝天的火焰再不是高雄的地標,「後勁反五輕運動」似乎畫下完好的句點,不過後勁的前輩們帶領新一代的後生,繼續監督煉油設備與油槽的遷移,直到半屏山再度成為菅蓁仔的天堂。不過,高雄要擺脫石化污染工業,仍是未竟之路,高雄煉油廠旁的仁大工業區依舊運轉,從港口、林園通返各工業區的地下油管依舊運作,在國家新的美好願景中,大林蒲和鳳鼻頭的居民無奈準備遷村,高屏繼續蟬連全台空污最嚴重的地區,高雄人沒有呼吸好空氣的權利。
一條未竟之路,揭開了後勁人半世紀的悲傷,繼續承擔高雄人未來的徬徨。我們該擁有的,後勁人告訴我們了:「堅持」,高雄人要無懼無畏堅持下去,我們擁有權利改造美好城市,宜居城市從來不該是政治人物的口號,「後勁反五輕運動」是台灣社會轉型正義的開端,高雄人,為了生活每一代的幸福,走上街頭、關心鄉土,我們做出轉型的改變。
紅毛港傳說 在 左楠青年 蘇博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高雄的轉型正義:《堅持,後勁反五輕的未竟之路》
#新頭殼newtalk #文章作者 #尚恩
「中油一定要遷!我這世人若無看到中油遷離開後勁,我不願死!」─李錦瓏,後勁反五輕運動成員
1987年7月24日,時任經濟部長李達海到中油高雄煉油廠視察,後勁鄉親聚集百人在煉油廠西門等候,要當面向部長呈遞抗議書,但部長不敢直接面對群眾,居民揚言不見部長誓不離開,從此開始在西門紮營豎旗圍堵行動。這是台灣社會運動史上,第一個大規模、為期最長、最具社區意識的抗爭行動,「後勁反五輕運動」自此展開。
為什麼後勁子民要反五輕?由地球公民基金會與透南風工作室合作出版的《堅持,後勁反五輕的未竟之路》,從聚落百年的歷史說起,自從日本政府在半屏山旁建立輕油裂解設備,而後國民政府接收、中油於1968年後興建一輕、二輕兩座煉油廠,原本與半屏山、後勁溪生態緊密生活的後勁部落,老山羌的傳說消失了、山上的菅蓁仔成為記憶、繚繞不去的空氣污染,農業用水來源的後勁溪更是污染不斷,從煉油廠溢出的地下水甚至造成民宅油爆…;中油煉油廠對後勁地區的污染罄竹難書,是後勁人心底的恨與憤怒。
公義與地方知識的啟蒙行動:後勁反五輕運動
這樣的恨與憤怒,在1986年行政院通過一、二輕升級擴大為五輕時,全面爆發,一群後勁子民組織起來,反對政府興建五輕廠,部落的重要廟宇也出現支持抗爭的6次「立筊」神蹟,從1987年7月24日包圍西門開始,一直到1990年9月21日政府動用強勢武力開始建廠,長達1000多個日子的「後勁反五輕運動」,中間歷經了西門暴動、尿尿事件、蔣經國靈堂、爬上燃燒塔抗爭、台灣史上第一次公投等事件、逼迫政府落實五輕25年遷廠承諾,後勁人的行動貫徹了不屈不撓、公義無私的精神,《堅持,後勁反五輕的未竟之路》透過大量田調訪談,以事件和人物為主題,爬梳重現這一段不該被忽略的歷史。
當台灣正進行威權獨裁、黨國體制的轉型正義之際,除了國民黨黨產、白色恐怖壓迫等轉型主題,另一個缺乏的,就是本土知識與社會正義的轉型。在台灣300多年的歷史長流裡,「後勁反五輕運動」除了作為一個社區意識的自主行動、一場環保運動的抗爭行為,更是一群草根人民,從自身與土地出發,省思地方永續發展的啟蒙過程,是台灣社會應該提倡的精神與行動,也是教科書該寫入的歷史,《堅持,後勁反五輕的未竟之路》詳實記載這一切,為本土知識轉型留下重要的一章。
老山羌與菅蓁仔的古老故事:半屏山傳奇
傳說在半屏山裡,住著一隻老山羌,只要在大雨來臨前3天,祂就會大聲鳴叫,聲音嘹亮到海邊的蚵寮部落都聽得到,這是老一輩後勁人口耳相傳的故事。只是對於大部分的高雄人來說,這個在地傳說沒多少人知道,對於半屏山和後勁的印象,只有煉油廠的污染,是高雄地圖上不願駐足的一塊。這樣的現象,反應了台灣教育的缺憾,我們熟悉於《山海經》、《西遊記》裡的精怪,或是狼人、吸血鬼的西方鬼魅,卻對本土的妖怪付之闕如。
《堅持,後勁反五輕的未竟之路》以後勁人從小在半屏山採菅蓁仔,以及老山羌的傳說開場,閱讀的過程令我激動不已,看著古老地圖上的蛇山、龜山與半屏山,這塊高雄最早開墾的區域,應該充滿讓人神迷的傳說故事,然而,多數高雄人卻未知。這場感慨,就像我們習慣將污染地區視為他者,後勁、紅毛港、鳳鼻頭、大林蒲,一個個高雄地名成為人們忽略的他鄉,《堅持,後勁反五輕的未竟之路》是一個羅盤,指引我們回到素樸想像之地。
反五輕需要的就是氣魄:那些人那些精神
「反五輕需要的就是氣魄」─蔡廣,後勁反五輕運動成員
誰不想在自己家鄉安居樂業?後勁的反五輕戰將們,30年前一群後勁人放棄原本的工作,全然投入運動,現年93歲的蔡廣從果菜工作轉身成為抗議隊伍的前鋒「扛大旗」的衝組、廣告招牌學徒李玉坤寫抗議標語、西服店老闆劉永鈴爬上燃燒塔掛上「反五輕」布條、曾為中油工作的王信長是運動中的「反五輕小諸葛」…,這群運動前輩們,全憑著對家鄉的關愛、為下一代後勁人回復淨土的理想,無私奉獻在這場運動中,30年來從未改變。
為什麼「後勁反五輕運動」是台灣運動史上最重要的一章?一群草莽之士從關懷鄉土出發,舉辦公投集結社區共識;無畏國家暴力、媒體誣陷,以宋江陣式與鎮暴警察對決;與鹿港反杜邦、綠色小組學習左派思想,理解國家與資本家壓迫人民的陰謀;30年來監督煉油廠的污染、走訪德國魯爾工業區,討論遷廠後的地方發展,「生態公園」成為社區的想望,「後勁反五輕運動」以30年的時間,培養出草根知識、社區意識。
這群前輩如果能成為台灣人的典範,那就是他們對於永續環境的「堅持」,堅持得無畏無懼、堅持得公義理性、堅持著一直愛自己的土地。
高雄人要堅持:宜居城市的未竟之路
2015年12月31日是政府承諾五輕遷廠的最後期限,這天之後,高雄煉油廠的燃燒塔再未點燃,衝天的火焰再不是高雄的地標,「後勁反五輕運動」似乎畫下完好的句點,不過後勁的前輩們帶領新一代的後生,繼續監督煉油設備與油槽的遷移,直到半屏山再度成為菅蓁仔的天堂。不過,高雄要擺脫石化污染工業,仍是未竟之路,高雄煉油廠旁的仁大工業區依舊運轉,從港口、林園通返各工業區的地下油管依舊運作,在國家新的美好願景中,大林蒲和鳳鼻頭的居民無奈準備遷村,高屏繼續蟬連全台空污最嚴重的地區,高雄人沒有呼吸好空氣的權利。
一條未竟之路,揭開了後勁人半世紀的悲傷,繼續承擔高雄人未來的徬徨。我們該擁有的,後勁人告訴我們了:「堅持」,高雄人要無懼無畏堅持下去,我們擁有權利改造美好城市,宜居城市從來不該是政治人物的口號,「後勁反五輕運動」是台灣社會轉型正義的開端,高雄人,為了生活每一代的幸福,走上街頭、關心鄉土,我們做出轉型的改變。
紅毛港傳說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一場跨文化的獨特海上祭典
#透過祭典觀光走向國際活絡地方
文:鳳山李雨蓁 Lí Ú-chin、陳信諭 醫師
今天是紅毛港保安堂建廟70多年來,首次舉辦的陸海祈福法會與遶境活動。在經過港務公司核可後,28艘大小船隻從小港漁港出發,沿著碼頭側邊行駛到42號碼頭後折返,前後共兩小時。
最大一艘駁船上搭載著漆成海軍灰的「神艦」,船上神位搭著傳統廟宇造型的牌樓,但甲板上卻插著無數帶有日本海軍太陽旗的旗幟,遶境遊行的隊伍裡面除了藝閣車、花台車......還有日本動漫團隊,到底,為什麼會有這麼奇特的組合呢?
保安堂目前位在鳳山區國慶七街,但原先是座於1923年,在紅毛港的海岸邊搭起的竹寮。
傳說,當時庄內漁民出海捕魚時,於海中拾獲腿骨,撈回岸邊並建竹寮供奉,是為「郭府」。而後,一位村民過世後無人安葬,鄰人獲得托夢,將之安葬於保安堂,是為「宗府」,此處和一般陰廟建立的緣由大同小異。
#台灣唯一的日本帝國海軍靈廟
但在二戰結束後一年,漁民出海捕烏魚時,又於海上撈獲一顆頭顱,亦入祠供祀為「海府」。後因「海府」靈驗,村民還願重建時,先有託夢,後有原先不會日語的乩童用日語表示:自己身份是太平洋戰爭中陣亡的「日本第38號軍艦」艦長。
因而信徒請哈瑪星船匠黃秀世,打造縮小版的軍艦,供奉在廟中。據說製作途中,海府屢屢託夢,要求上面的士兵器具等物都必須確實復刻,與「38號軍艦」一致。
那,史實真有「38號軍艦」嗎?經過考證,日本帝國海軍有類似名稱的,包含1944年11月在馬尼拉外海沈沒的「第38號丁型海防艦」。或是同樣在1944年11月,原訂開往高雄,卻在巴士海峽被美軍潛艇擊沉的「第38號哨戒艇」(原樅級驅逐艦蓬號)。
從元帥託夢的軍艦型態和日方考證,目前廟方也採用後一說法,海上遶境時船上滿滿的日本海軍旗幟,寫的正是蓬號的戰歿者。
#展現歷史意義的祭典
好過日團隊今日參加海陸遶境活動時,除了敬佩紅毛港村民傳承傳統,還能發揚光大的努力。也想到這樣獨一無二,融合台日文化,跨越殖民地與母國、戰爭勝敗國的複雜關係,只有海洋人民能孕育出來的祭典,或許能創造更多的價值。
日本的「祭典觀光」,每年都能吸引眾多外國觀光客造訪,但這些「傳統」祭典,其實很多都是霍布斯邦所謂「#被創造的傳統」。
舉例而言,京都三大祭之一的「時代祭」,是已經現代化的明治維新以後,在1895年才開創的祭典。「鐮倉鶴岡八幡宮例大祭」號稱有800年以上歷史,但真正變成成每年固定舉辦的「鐮倉流鏑馬」祭典,是在1959年,地方為了在櫻花季後繼續吸引遊客而舉辦。金澤「湯涌雪洞祭」,更是2011年動畫「花開物語」虛構的祭典,實體化後竟然變成湯涌溫泉重要祭典,每年已能吸引15000名觀光客參加。
保安堂的日本軍艦傳說已有70多年,跨越台日文化,以大時代戰亂為背景,更是台灣廟會罕見的海陸遶境,並且長期也和日方有所交流。這些都具有深度文化觀光的潛力。
未來,或許可從日本活化地方的祭典經驗中,將此一活動擴大為活化地方觀光的祭典活動。除了發揚在地文化,擴大國際交流,也對於流離的紅毛港聚落,可以起到增加歷史向心力的作用!
紅毛港傳說 在 高雄鳳山天師殿- 記憶中:紅毛港之五個里的村庄是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記憶中:紅毛港之五個里的村庄是一個從埔頭尾(龍尾,古代傳說)一邊是路地,一邊是海邊海浪沙灘上所成一條狹長的且延伸到姓蘇,第五里,連線地理天然形態亦其居民大部份 ... ... <看更多>
紅毛港傳說 在 [閒聊] 談談高雄紅毛港吧- 精華區Tai-travel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高雄有一個比西子灣、旗津旗后更好看船的地方的地方喔,也是在高雄市喔
紅毛港 彷彿是偶爾會出現在新聞和報紙的名詞,好像是位在高雄某處的
某個地方,禁建三十多年抗爭不斷的地方是個嚐盡興衰無奈的地方
紅毛港,傳說是因荷蘭人在此築城而名之,位在高雄市南端,行政上屬高
雄市小港區,自古為一繁華漁村,原來與旗津相連,民國56年闢建高雄港
第二港口時,鑿穿兩地作為航道口,而與旗津分離,三面環水,成半島狀
由西南向東北,隔航道口與旗津相望,是高雄港第二港口的出入口,是高
雄最早拆船的地方,也是最後拆船的地方,四周被臨海工業區、大林埔發
電廠、高雄港第二港口環伺,重工業區之中殘喘的異數,同時也是港都的
遺珠
紅毛港是一個漁港,也是一個地區的名稱,更是一個無奈諷刺的名詞
從高雄市循台17線向南而行,到了前鎮、小港區之後,一路上盡是港區、
重工業區,各種大型車輛川流不息,台灣的經濟生命在此表露無遺,過了
小港機場及臨海工業區之後,看到了高字塔文化園區的牌子,右轉進入
中林路,沿路工廠林立,大車穿梭不絕,煙塵、沙土及南台灣的烈日下,
行來格外辛苦
沿中林路到了沿海四路的大路口要右轉,一路上都可循著 高字塔文化園區
的牌子引導,順著路轉進鳳北路不久,到了外海路與海汕一路的路口,指
示牌指向外海路,那是紅毛港的外圍道路,比較好走,穿越台電燃煤堆置場
直達尖端的高字塔,雖然好走,但我仍是喜歡轉入海汕一路,因為那是穿越
紅毛港社區心臟地帶的道路,才能看到真正的紅毛港
轉進海汕一路,進入社區,道路狹小,只能勉強供兩台汽車交會,除了門牌
之外,居民房屋門梁上都噴有紅色數字,是相關單位統計所用,相較於都
會房子,聚落中的房屋大都老舊,午後的陽光仍是熾熱,在一個廟前跟一些
居民聊起,一位黝黑中年人說限建、禁建三十多年,怎麼改;老人說,遷村
也是談了又談,因為計畫要遷村,既然遲早會拆,也沒人有興趣把房子改建
當然因為限建、禁建,所以各項公共設施也是付之厥如,所以生活過得辛苦
,年輕人也都到~高雄市~發展,雖然這裡也是屬高雄市管轄,從他們的口中聽
來卻有如異鄉化外之地,在港都的光芒下,如遺忘般殘存著,可能喪失過去
,也沒有未來
問起,生活艱難,為何不去~都市~跟年輕人住啊(這裡也是都市),中年人無
奈的說一來有許多人不願離開故鄉,二來若是戶籍遷移或沒有在此居住就會
喪失補償資格,況且那麼久都撐過來了,也沒差了,並且他們要為錯誤的政
策抗爭,反正政府、民意代表只有在選舉才會想起他們,選了之後就忘了啦
在此不討論政治等複雜問題,只是確實,遷村拖了太久,燙手山芋沒人敢接下
說著說著一群人就開始批評起來了,並說一定會抗爭到底,抓去關也不怕,
或許這就是討海人的頑強吧
沿著狹長的社區內行駛,或許是禁建政策的原因,社區內巷弄狹小錯綜複雜,
這裡竟難得地保有一些老房子,或許也是個諷刺吧,海汕一路到海汕五路,就
是高字塔,但是我在海汕三路前轉進內海路,路是稍微寬了點
內海路沿高雄港而行,先到了魚市場,從漁獲碼頭可看到到對岸的中船碼頭,
時常可見各式商船靠泊維修,旁邊則是大林埔電廠的外牆,沿著外牆旁的小碼
頭可一路深入港區走到最外圍,在此可看到對岸港區中各色船隻忙碌的上下貨
出魚市場,沿著內海路前行,右邊有圍牆的地方,就是以前的拆船碼頭,爬上
圍牆一看,裡面是一片髒亂荒廢,拆船業曾使台灣經濟快速繁榮,但也是個高
污染工業,在結束拆船後,當地人說此地將會綠化改成公園,接著會經過當地
唯一的文教中心 海汕國小,是個規模不大的學校
之後轉個彎就來到了真正的紅毛港碼頭,碼頭空蕩地沒有一艘船,倒是有不少
釣客垂釣,對望過去則是高雄港第二港口的貨櫃碼頭,碼頭大吊車日夜不停地
將一個個貨櫃吊進、吊出貨櫃輪,繁榮了台灣的經濟,卻由紅毛港付出了代價
,漁港旁邊則是渡船站,以及一排攤販,旁邊有一棟外觀怪異的就是高字塔了
高字塔全名為 高字塔藝術文化園區,就像基隆的光華塔一樣,是由港務局信號
塔改建而來,只是光華塔要坐船前往,而且有一些停留限制,這裡則沒有,走進
高字塔文化園區,園區其實算是個小公園,有高字塔、戶外咖啡座、廣場、看海
走廊,塔內有展覽區和咖啡館,假日也不如旗津、西子灣擁擠
展覽區特展道盡了紅毛港數世紀來的繁華興衰,由展覽資料的得知,民國56年高
雄港務局為增建高雄港第二港口而在航道口兩岸設立二座以 高 字為形狀的信號
台,此為高字塔命名之由來,北邊一座位在旗津,南邊一座則設在紅毛港,隔航
道口對望,然而位於紅毛港的信號台卻因第二港口擴建計劃遲遲未完成而從未發
揮功用,終致廢置,而這個象徵政策失敗的諷刺性建築,卻在2001年由行政院文
建會的補助下,成立高字塔藝術文化園區,展出當地文化及藝術,讓人們到此在
享受看船、海風、夕陽的同時,也能有個文化之旅。
看了塔內特展後,點了飲料,坐在戶外,各種商船即在眼前駛過,在此,由於是
如此的接近,才真正應驗了 大船入港 這句話,如果在園區外圍的迴廊上還不過
癮,可以由園區旁與海巡哨之間的小路直達堤岸邊,登上矮矮的堤岸跟大船親近
紅毛港地區雖然不大,或許是討海人是看天吃飯的命,所以特別強調信仰,共有
將近十來個廟宇,當地人說其中有個保安堂是拜日軍軍艦的,好奇之下前往
出高字塔園區,循外海路走一小段後左轉進入社區小路,問了居民,繞了一下
才找到保安堂,保安堂是全台唯一有祭祀日軍軍艦的廟宇,去堂內找到管理老伯
,原來保安堂有自己供奉的神明,後來另在主堂旁邊蓋了一間來旁祀日軍軍艦,
老伯很熱心地帶我到旁邊的一間平房,裡面是一艘長約兩公尺的日本軍艦,
據廟內資料及管理老伯說,保安堂原本就是奉祀漁民撈獲的不明遺骸,像是各地
類似的義民廟、萬善公之類,會供奉日本軍艦則是戰後當地漁民民撈獲了不明
遺骸,經托夢後表示為遭盟軍於小琉球海域擊沈的日軍38號軍艦艦長,所以漁民
奉為 海府尊神,並在旁邊立祠供奉,並打造模型戰艦供奉,目前為全台唯一祭祀
日軍軍艦的廟宇
那艘軍艦真是大,感覺好像小一號的王船,上面還有船員、火砲、飛彈?!老伯
還特地打開電源,船身還會發光,雷達、火砲會轉動,還有車葉也會轉動,老伯
說那位船長是沖繩人,所以地方人士還曾至沖繩、日本進香,保安堂早晚還會播
放日本軍歌,實在奇特
離開奇特的保安堂,循著外海路南行,兩旁是台電為供應大林埔電廠而設的燃煤
堆積場,整個海岸都被圍住,當地人說那邊其實是沙灘,當地人打算像旗津濱海
公園一樣爭取設立濱海公園,但是政治當局在建港遷村的搖擺不定,誰知道呢?
循著外海路又回到開始的岔路口,三三兩兩的車輛飛快地駛入外海路,大概都是
去高字塔的吧,只是在高字塔 微風、海洋、大船的悠閒下,孕育它的紅毛港卻是
充滿辛酸、無奈的困境
紅毛港 高字塔 可由高雄市走台17前往,有公車可達,機車、步行者可自旗津中洲
及小港搭渡輪往返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218.164.232.20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