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狀肌症候群 & 坐骨神經痛】
你是否曾經有坐越久腰越痛的狀況呢?
不管是腰部的僵硬感
或是從屁股深處的疼痛
有時甚至會往下、往後
延伸到膝蓋外側或大腿後方
而以上這些症狀
正是「梨狀肌候群」的經典展現
梨狀肌症候群顧名思義
就是位於屁股深層的梨狀肌
過於緊繃而壓迫旁邊的「坐骨神經」
導致的疼痛與不舒服
#為什麼梨狀肌會那麼容易緊繃呢?
「梨狀肌」的主要動作為髖關節的
1. 外轉- 當髖關節伸直時
2. 外展- 當髖關節屈曲時
同時也兼具穩定髖關節的重責大任
然而由於現代人的工作型態
常常是久坐固定不動的關係
臀部周圍表層的臀大肌、
二旁的臀中肌抑或是
深層的核心肌群
通常都是沒力且沒有彈性的
當大部分的髖關節深層穩定肌都無力時
梨狀肌就常常跳出來努力的收縮
來穩定不穩的髖關節
過度用力又緊繃的梨狀肌
會讓旁邊的坐骨神經壓得喘不過氣
進而造成所謂的【梨狀肌症候群】
#該如何區辨我是否有梨狀肌症候群呢?
根據2018年的這篇系統性回顧文獻《Four symptoms define the piriformis syndrome: an updated systematic review of its clinical features》他們統計了眾多文獻後發現
梨狀肌症候群會有明顯的四大症狀
不僅具有指標性也非常好區辨喔!
這四大症狀分別為:
1. 臀部疼痛
2. 坐著會比其他姿勢更痛
坐越久會越疼痛,甚至沒辦法坐超過30分鐘
3. 坐骨大切跡(薦椎和髖關節的中間)附近有明顯壓痛點
手去按壓臀部的正中間會有明顯的壓痛點
4. 任何梨狀肌症候群的徵象:增加梨狀肌的壓力就會導致相關疼痛
舉例來說,按壓梨狀肌,或是使用Pace 測試 與Freiberg測試都是很好的方式
#該如何改善?
惱人的梨狀肌症候群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為
髖關節核心肌群無力
導致梨狀肌太緊產生的症狀
因此可以藉由簡單的
拉筋按摩放鬆去改善症狀
藉由訓練去預防復發
放鬆梨狀肌主要有二種方式
分別為:拉筋與按摩這二種
(1)拉筋:
坐在可以輕鬆踩地的椅子上
疼痛的那腳跨在對側腳上
同時患側腳小腿盡量與地面平行
接下來身體向前彎
使髖關節成彎曲狀態
停15秒,做3~5次
(2)按摩:
我們可以一手放到
大腿外側約略是褲頭口袋的位置
會摸到凸凸硬硬的骨頭
這是我們的股骨大轉子
另一手往後摸到屁股後方
會摸到一大片硬硬的骨頭
這是我們的薦椎
介在薦椎與股骨大轉子中間的區塊
就是我們梨狀肌約略的位置
我們可以使用筋膜球
或是花生球去按壓他即可
此外,切記在過程中
不需要到太痛
以可以忍受的範圍為主
過程中也不能按壓到骨頭
或許有人會問
#如果不確定有沒有按壓到梨狀肌
這是沒關係的嗎?
答案是...沒關係的
因為梨狀肌症候群只是一個統稱
壓迫坐骨神經的肌肉
不一定總是梨狀肌
而且梨狀肌的解剖
與坐骨神經相關的位置也可能不同
對於某些人來說
坐骨神經甚至沒有通過梨狀肌
詳見底下【備註】說明
因此對於一般民眾而言
只要有按壓到相關區域
確保周圍肌肉有放鬆到即可
除了一般的筋膜球、滾筒以外
震動滾輪花生球
也是不錯的放鬆工具喔
這次很榮幸與知名家電代理商
『 恆隆行 』代理的『 medisana』合作
他們提供阿舟粉絲專屬優惠價格
比任何電商通路還便宜
優惠只到今天為止
立馬手刀購入:
https://lihi1.com/Mc8NK
【備註】
依據Beaton and Anson’的分類系統
梨狀肌解剖的相關分類總共有六種
分別如下:
種類A :坐骨神經在梨狀肌下方(最常見)
種類B :一部分的坐骨神經在梨狀肌下方,另一部分坐骨神經的分支穿過梨狀肌。
種類C :一部分的坐骨神經在梨狀肌上方,另一部分坐骨神經的分支在梨狀肌下方。
種類D :坐骨神經穿過梨狀肌
種類E :坐骨神經的分支往上穿過梨狀肌
種類F :坐骨神經沒有分支並在梨狀肌上方
因此也有研究學者建議
梨狀肌症候群應該稱為
「深臀症候群/ deep gluteal syndrome」
或許更加適當些
不過為了大家方便理解
這裡依然稱為梨狀肌症候群
#阿舟物理治療小教室
#梨狀肌症候群
#坐骨神經
系統性回顧文獻 在 Hunter 物理治療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筋膜線的證據力】
先前的文章曾提到,隨著對筋膜的研究越來越多,我們慢慢發現筋膜不但能協助力量傳導,也富含大量的感覺受器,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本體感覺。筋膜可以說是遍佈在人體當中,將不同的組織、肌肉彼此之間連接在一起,所以當我們在評估或是治療時,不能只專注於患部附近,而是得做整體的評估,因為有時候造成疼痛的原因可能還藏在別處沒被發現。
解剖列車一書將筋膜的連接整理成7條筋膜線,分別是:
1. 淺背線
2. 淺前線
3. 側線
4. 螺旋線
5. 手臂線
(還可細分成深前、淺前、深背、淺背手臂線四條)
6. 功能線
(可細分成背功能線、前功能線和同側功能線三條)
7. 深前線
這幾條筋膜線是目前比較被廣泛應用的連接方式,大多是線性的連接,整段筋膜線並不會出現太大的轉折。不過解剖列車所提出的筋膜腺,解剖內容並不完整,此外書中的理論主要是是根據作者臨床的經驗為主,屬於軼事證據(anecdotal evidence),因此Jan Wilkes等人便從1900-2014年的文獻當中,整理出62篇關於筋膜連結的解剖研究,並於2016年發表了一篇系統性回顧文獻,提供了解剖列車部分的科學證據支持。在這篇研究當中,作者主要是針對淺背線、淺前線、側線、螺旋線、背功能線和前功能線作整理。
研究的結果發現,淺背線、背功能線和前功能線的連結獲得明確的驗證;側線和螺旋線的結果則較為模糊,只能說不能忽略這兩條線可能的影響,未來還需要更多的研究去支持;最後淺前線是否真的存在是有疑慮的,目前並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身體有這樣的連結。主要是在股直肌和腹直肌之間找不到相連的構造,此外,在淺前線認為腹直肌往頭端方向會與胸骨肌(Sternalis)做連結,但胸骨肌本身就只存在於少部分的人身上,即便胸骨肌存在,作者也認為並不會和腹直肌做連結。
此篇研究是第一篇關於筋膜線的系統性回顧研究,它對於筋膜線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證據,特別是淺背線、背功能線和前功能線。筋膜線的概念已經廣泛使用在治療和運動訓練上,雖然相關的科學證據仍不夠充足,但也提供了我們以不一樣的思維來評估與治療。作者在最後也提到,未來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明側線和螺旋線的存在,以及未被討論到的手臂線和深前線。
參考文獻:
https://www.ncbi.nlm.nih.gov/m/pubmed/26281953/
#解剖列車 #筋膜 #證據等級 #物理治療 #anatomytrain #fascia #evidencebased #physicaltherapy #hunterptworkout
系統性回顧文獻 在 許峻睿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神奇的維生素D
#減少胎兒過小
#降低胎兒致死風險
關於維生素D
我想一般人大概都知道兩件事
1. 他對於人體內鈣質的平衡和骨骼的健康很重要
2. 除了食物中攝取,曬太陽也可以得到維生素D
然後呢?
好像沒有很神奇嘛?😌
是的
過去的確看起來還好~
但是!!
這近十年來關於維生素D的研究越來越多
竟然發現其實他跟我們人體許多疾病的發生都息息相關!👍👍
包括糖尿病高血壓
代謝性疾病、心血管疾病
甚至連「癌症」的發生都跟維生素D的缺乏有關😠😠
對孕婦來說
缺乏維生素D也會提高「妊娠高血壓」、「子癲前症」、「妊娠糖尿病」等的風險
而在最新一期的小兒科期刊(JAMA Pediatrics)中
更發表了一個包括了24個臨床研究、5405個孕婦的系統性回顧文獻
內容指出:
適當的孕期維生素D的補充
可以降低28%「胎兒過小」的機會
也可以降低65%「胎兒或新生兒的致死率」
原文如下:
https://jamanetwork.com/…/jamapediatrics/fullarticle/2681636
綜合以上
你可以看出維生素D對人類有多重要!!💪💪
偏偏我們現代人因為少曬太陽
居然有高達90%以上的孕婦都缺乏維生素D!!!
所以
大家不怕太陽曬的就多去曬太陽吧😓
阿不想曬太陽的就快補充營養品或是認真從食物中攝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