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身不忘重心 #身心互相影響
#老毛病通常都有心理的根源
.
某次與朋友聊天,他提到最近感覺自己的睡眠品質不是太好,想聽聽我的想法。我問道:「你是觀察到什麼狀況,所以覺得自己睡眠品質不好啊?」
「是這樣的,前陣子X公司不是出了穿戴型手錶嗎?我覺得很實用,就去買了一個來戴。發現裡面有偵測睡眠品質的功能,我就開始天天帶著它睡覺,起床的時候順便檢查一下自己睡得怎樣。但它顯示我睡得不好,寫說『熟睡期』的時間,佔的百分比很少。」朋友一邊回想一邊說著。
「喔喔,所以是穿戴型裝置告訴你的囉?」
「是啊!」
「不過,我好奇,在你最近的生活中,像工作、家庭,有發生什麼讓你感覺有壓力的事嗎?」
「壓力呀,我想想⋯⋯好像還好欸,工作很穩定,家裡也沒特別有什麼狀況。」
後來,稍微仔細檢視他的狀況之後,我發現他的白天生活確實沒特別的改變,但他的「夜間生活」確發生了非常微妙的變化。這個變化是:他戴著穿戴型裝置睡覺,並且因為內心下意識知道自己的睡眠正在被評估、檢視,而開始擔心自己睡不好。
「擔心」雖然只是一種存在於內心的感覺,但卻真的影響了他的睡眠。在睡前,他時常不自覺地胡思亂想,一邊想著,「我在胡思亂想的時候」會不會被穿戴型裝置「紀錄」起來,這樣我的「好眠分數」會受影響嗎?
.
類似這樣的狀況,在現代生活中愈來愈常見了。我們有著許多厲害、先進的生理評估與測量技術,但卻時常忽視了心理因素在健康與疾病議題中扮演的角色。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身」與「心」之間不是獨立的存在。日有所思的想法、信念、思考,乃至於情緒,其實都會透過各種機制,影響著人們的身體狀態。好比,安慰劑效應、A型人格(個性急躁、不耐煩、有敵意這些性格特質,已被證實與心血管疾病有明顯關聯)等例,皆是「身心互相影響」的最佳例證。
按理說,完整的健康,是兼顧人的生理、心理與社會三個層面。不過,仔細檢視當代社會之後,不難發現多數人對於健康的想像,仍是偏重於「身」的照顧,更多於對「心」的關照。
在這本書中,作者從他還是一個孩子、一名學生、一位受訓醫師的不同記憶裡娓娓道來,這種忽視「心」的社會氛圍、醫療模式,是如何影響到我們的健康。以及,這種不平衡的關注,又會如何影響到患者所接受的照護。
對於身心健康、疾病與文化等醫療社會議題有興趣的讀者,千萬別錯過本書。當然,從事各種醫療服務的專業,也都能從本書中找到許多提醒,幫助我們重新找回助人的初衷。
作為一位對於「心」的瞭解,多於「身」的臨床心理師,也期待不久之後,在每一個關注不同「身」的醫療場域,都能有「心」的專業加入,補足「心」知識與能量,讓「身心平衡」的完整照護,能助益每一位病人。
.
本文為《其實,問題出在心理受傷了》一書之推薦序,由蘇益賢心理師撰寫。
▫️▫️▫️▫️▫️▫️▫️▫️
📖 《其實,問題出在心理受傷了:心理如何治癒身體,英國皇家醫學會精神科醫師的身心安頓之道》,本書作者艾勒斯特‧桑豪斯(Alastair Santhouse)畢業於劍橋大學,目前是倫敦蓋氏醫院及莫茲利醫院的精神科顧問醫師。2013年至17年期間,擔任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照會精神科副主任,2016年擔任英國皇家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主席。臨床工作側重於身體和心理健康的交集。
.
◼️翻翻紙本書 https://reurl.cc/WXERlx
◼️讀讀電子書 https://reurl.cc/ARg4Gd
精神科社會生活功能評估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台灣65歲以上老人的已有5.4%是衰弱症,而41.5%的老人屬衰弱前期】:家住宜蘭礁溪的80多歲王奶奶,患有糖尿病,生活自理不成問題,每次回診都很有精神地走入診間。但上個月被診斷心血管阻塞,她被突如其來的消息擊潰,開始憂鬱、沒有胃口,家人一開始沒有注意,一個月後,社區診所醫師見到王奶奶竟坐著輪椅,呈現失能狀態。
王奶奶的故事是輕忽衰弱導致的悲歌,衛福部國健署透過「長者衰弱評估」數據推估,台灣有近3萬名長輩可能成為下一位「王奶奶」。目前國內85歲以上長者每4人有1人可能衰弱,以去年39萬名85歲以上長者計算,我國可能衰弱的長者約為9.7萬人,其中恐有三成不自知。【註1】
《台灣中老年健康因子及健康老化長期研究》分析指出:台灣65歲以上老人的已有5.4%是衰弱症,而41.5%的老人屬衰弱前期;衰弱可以說是一種身體不穩定的狀態,看似健康,一旦跌倒、肺炎等,身心狀況就急轉直下。
■老年症候群
是指老年族群常見的健康問題,例如衰弱、譫妄、憂鬱、營養不良、多重用藥、認知功能問題、失禁、跌倒、壓瘡以及疼痛等,其定義為「多重因素的健康狀況發生在同一個老年人身上,累積的效應造成多重器官系統的功能受損,導致個人較不容易應對所遭逢的生理及心理挑戰」。
■常見的老年症候群表現為「衰弱症」及「肌少症」
一、「衰弱症」
是老年人進入失能前的徵象,包含非計畫性的體重減輕、做任何事情感到疲累、身體的活動量不足、手握力差、行走速度緩慢。
▶衰弱症有五大指標:包含「肌力下降」、「走路變慢」、「體重減輕」、「倦怠感」,以及「較低的身體活動量」。只要符合3項,就可稱為衰弱症;符合兩項則是衰弱症前期。
二、「肌少症」
肌少症指的是肌肉減少,造成骨骼肌質量與強度逐漸流失的症候群,其伴隨而來會造成生活功能下降、生活品質變差,甚至有較高的風險發生醫源性傷害,進而造成死亡。【註2】
▶肌少症: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老人肌少症男性為 23.6%,女性為18.6%。等於全台每4個男性長輩、每5個女性長輩就有一人,陷入跌倒、失能、臥床,甚至死亡的風險。【註3】
■何謂「衰弱症」
老人家抱怨全身無力、越來越走不動,或是沒有活力,但病人大多數把這種疲憊感和虛弱現象當成正常的老化而置之不理,或雖然已經覺得身體很不對勁,但卻不知道該怎麼辦,求助無門。
「衰弱」聽起來很抽象,即使聽到醫師提出此病症,卻還是不了解其中的含意。目前大多認為衰弱症(frailty)是一個臨床表徵,代表病人處於一個失衡的健康狀態,如果遭受外界壓力,就難以維持身體的恆定,進而導致後續的失能。
許多國內外文獻都指出,處在衰弱狀態的老人,日常活動功能和認知功能退化較快、容易跌倒、住院率和死亡率也較高。台灣2010年的統計資料則顯示,患有衰弱症的國人有較高的機率罹患心血管疾病、肺臟疾病、腎臟疾病、糖尿病、關節炎、骨質疏鬆症和癌症。由此可知,衰弱症是老人功能退化的一個重要指標,對於老人的生活功能和生活品質也是巨大的威脅。
■如何早期篩檢衰弱症
Fried學者在2001年提出衰弱症的主要5項臨床指標(Fried frailty phenotype),並以此為依據來定義衰弱症。
這些臨床指標包含:
1.非刻意的體重減輕
2.自述疲憊感
3.肌力下降
4.行走速度變慢
5.低身體活動量
若以上5項指標之中:
▶符合0項為:健康(robust)
▶符合1~2項者歸為:衰弱前期(pre-frailty)
▶符合3項以上就認定為:衰弱症(frailty)
目前的研究大多依據此評估工具來界定衰弱症,是目前最常用的篩檢方式。上述的每一項臨床表徵都會造成身體的功能下降,彼此更會互相影響而造成惡性循環,唯有早期辨識衰弱的表徵,並且早期診斷造成衰弱的原因,提早介入,才有機會讓病人的功能回復,避免後續的失能和衍生的疾病。
■衰弱症的治療方式可分為以下幾個方向來討論
1.針對潛在可治療的病因來介入
包括心臟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貧血、甲狀腺機能低下、癌症、感染、失智症、憂鬱症、疼痛、營養不良等,加強現有疾病的控制之外,也需簡化不必要的用藥。
2.定期疫苗注射
例如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預防可能的併發症。
3.充足的營養攝取
飲食中必須確保足夠的熱量以及六大類食物的均衡攝取,尤其要注重高品質蛋白質、足夠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攝取。
4.規律的運動習慣
規律運動不僅改善身體的功能也有助於情緒的穩定,可以分為以下幾大類運動:
(1) 有氧運動:例如慢跑、快走、爬山、游泳,可以增加心肺功能,並強化心血管疾病和肺部疾病的控制。
(2) 阻力運動:例如重量訓練或彈力帶運動,可以改善肌耐力,增加關節穩定度,預防肌肉萎縮、增加骨質密度、使步態穩定,減少跌倒的發生率。
(3) 柔軟度運動:例如拉筋運動,加強肌肉伸展和維持關節活動度,改善肌肉疼痛。
(4) 其他:例如太極拳可以增加平衡感,減少跌倒。
(5).改善情緒,維持正向的心理狀態,若有疑似憂鬱症或其他精神科疾病應盡早就診給予適當治療。
(6).加強社會的支持,親友的陪伴。【註4】
近年來,「肌少症」和「衰弱症」都被認為是「老年病症候群(geriatric syndrome)」的表現,兩者可能都和肌肉骨骼系統的老化相關,也都會造成臨床的不利結果,但目前認為兩者仍有區別。
衰弱症的主要表現是較差的功能儲備,且引起的原因範圍很廣,並非都跟骨骼肌的量與功能相關,還包括了心理及社會層面(例如認知、社會支持及環境因素)等。【註5】
台灣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老年醫學專家周明岳說,照顧長者健康除慢性病防治,應更多轉向於預防失能,包含預防肌少症及老年衰弱,以及住院後功能保持。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社區健康組研究員劉家秀說,透過運動方案可逆轉年長衰弱,從去年9000多人方案參與者,參與前有20%有衰弱狀況,但參與後衰弱降到17%,長者自閉、退縮的狀況也改善,也會鼓勵地方投入鼓勵長者社會參與、避免孤獨的健康方案。【註6】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註1】
(元氣網)「鬱卒體衰,8旬嬤竟失能1個月!長者衰弱7警訊別輕忽」:https://bit.ly/3bPRAIb
∎【註2】
(長庚醫訊) - 第四十二卷第一期 110年1月1日發刊)「銀髮族的養「肌」飲食」:https://bit.ly/3iye0Py
∎【註3】
(天下雜誌)「年紀漸長,健康不是吃飽就好!台灣特色飲食法,同時抗失智、衰弱」:
https://bit.ly/3bQ7jqH
∎【註4】
(彰化基督教醫院)「衰弱症的早期篩檢與介入」:http://bit.ly/3bSW1Ca
∎【註5】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肌少症簡介:https://bit.ly/2LCj35z
∎【註6】
(中央社新聞粉絲團)「台灣將邁超高齡社會 預防肌少症老年衰弱成課題」:http://bit.ly/39ZeVVp
➤➤照片
∎( 國民健康署-健康九九)「老人衰弱症-向衰弱SAYNO!」:http://bit.ly/3qyKhJ6
∎【註4】衰弱症的5項臨床指標
∎衰弱症 – 你不可不知(一):http://bit.ly/2XPTrEA
衰弱自我檢視共五個問題,可從衰弱的英文「FRAIL」來記憶。
▶Fatigue(疲倦):您是否感到疲倦?
▶Resistance(耐力):您是否能爬一層樓?
▶Ambulation(行走):您是否能走一個街區?
▶Illness(疾病):您是否有五種以上的慢性病?
▶Loss of weight(體重減輕):你是否體重減輕大於5%?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高齡長照 #衰弱症 #肌少症 #老年症候群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精神科社會生活功能評估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從怪癖中探索人性與自我 #怪癖心理學
·
心理學是一門探索人類行為與心智的科學。而當中,臨床心理學這個學門,特別專注於探究人類行為當中異常的一面,並試著為這些現象找出背後成因,以及有效的處遇方式,這些工作主要由受過訓練的臨床心理師來完成。
·
在取得執照前,心理師養成路上得接受不少心理學知識與臨床實務的訓練。在受訓的這七年裡,我們其實與「怪癖、怪異」這幾個字,有著分不開的緣分。
·
好比,引領我們踏入這個領域的第一堂基礎課程就稱為「變態(異常)心理學」。我對這堂課有個特別深刻的印象。在大二剛開學的第一堂課時,教室擠滿了許多「不是」心理系的學生,不少外系學生希望能加簽這堂課。
·
這種「熱潮」或許透露著,不只有心理學家對變態、異常的人類行為感到好奇,其實許多大眾也對這類人類行為深感興趣。不過,在老師開宗明義解釋了變態的(真正)定義,以及這堂課會討論哪些內容之後,開學第二周的教室就恢復了「常態」,留下的清一色幾乎都是心理系的學生。
·
在討論變態或本書要談的「怪癖」之前,從原文abnormal一字來思考會有些幫助。此字意指:「非」「常態」。但到底要如何界定常態與非常態呢?
·
這個問題正是變態心理學這堂課的第一個重點,而答案是,專家至今仍沒有一個完美答案。目前僅存在一個多數專家都能接受的共識:我們不能用「單一」指標來判斷行為是否正常,而須仰賴多種指標來做綜合評估。這些指標好比:
·
👉偏離常態(Deviance):這個行為是不是「不」符合典型常態分配內多數人的樣貌?
👉喪失功能(Dysfunction):這樣的行為,是不是已讓人失去生活能力,好比無法工作、無法完成課業、自我照顧、人際關係都因此顧不好?
👉個人主觀痛苦(Distress):這種行為本身是否讓當事人自己感覺痛苦不堪?
👉造成危險(Danger):這種行為是否會對當事人自己,或者週遭的他人與社會帶來危險性?
·
每一個用來判斷異常與否的指標都有限制,不能僅仰賴單一指標做出判斷。好比,新聞上出現的反社會人格特質的殺人犯,可能並不至於「失功能」(他還是可以好好上班),自己也不覺得痛苦(不構成個人主觀痛苦),但他違法的行為確實造成了社會危險。讀者可善用這些指標作為輔助,來觀察、思考本書裡的不同案例。
·
此外,我對這堂課還留下另一個印象。當時總覺得不少課本裡的描述,好像就是在講自己。後來發現,這種「似曾相似」的感覺,會出現在不少修習變態心理學或醫學系的學生身上,被稱為「醫學生症候群」。我們時常看著看著,就不小心「對號入座」了。
·
也許,讀者您也會在某段文字中,看見自己的影子。其實,我們也和書裡提到的各個主角一樣,身上多少都有些「非典型」的存在,不管你稱為怪癖、異常,或「怪」都好。這些我們與其他人不一樣的地方,或許正構成了我們每個人自己獨特的樣子。
·
因此,我們不需要急著替自己貼上任何標籤,反倒是要記得,正常與異常之間的界線真的很模糊。書中不同角色也為我們示範了,他們如何善用了自己身上與他人「不一樣」的特質,將之轉化為力量,成就了自己獨特的生命故事。這是我想提供讀者,可以輔助您閱讀本書時的第一種觀點。
·
再來我想分享的是,本書以「真實人物」做為書寫主體的這部分。
·
過往閱讀心理相關書籍時,不免會看到許多「模擬個案」。礙於倫理考量,書籍在介紹個案時,往往必須從真實案例來改寫或改編。有時為了要精確地呈現出症狀的特色,示範的案例有時過於「完美」與「單純」。讀起來總有種隔靴搔癢的「間接感」,常感覺某些案例不夠立體。
·
本書以真實人物為主角,透過資料回溯,一步步從史實資料分析他們的性格面貌。這種切入角度讀起來別有另一種滋味。畢竟,這些人物都曾經是真實、活生生的人啊!雖然分析起來複雜,也難以用一套簡單的理論來企圖完整歸納他的一生。但這種複雜性,其實更接近人類心理的本質。
·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心理會理論會如此多元、百花齊放了。在每個行為——不管它是所謂正常或異常——的背後,我們總能找到不同角度與理論去理解與詮釋它。
·
這也提醒了我們,既然人類行為能用各種理論與觀點去詮釋,那本書作者對這些人物的心理學分析,也就只是其中的一種詮釋而已。同樣的人物,交到不同專家手中,很可能會寫出不同版本的《怪癖心理學》。
·
閱讀本書時,偶爾你會覺得作者的分析很有道理;而有些時候,你可能對作者的詮釋不這麼有感覺。這是非常OK的。我們對於作者分析是否認同,背後可能源於每個人自己生命經驗與成長背景的不同。
·
在探索人性時,這種允許「百花齊放」的開放性是格外重要的。我自己的經驗是,當我們願意放下預設立場,開啟「好奇心模式」,我們的重點就不再是「支持或反對」某些觀點,而是想去知道,這種觀點與理論是如何發展出來的?透過這種觀點,能幫助我們更深入探究出人性的哪些面貌?
·
若能採用這種方式來閱讀本書,跟著作者一起練習探索人性,相信這趟閱讀之旅,會變得更加樂趣。祝福您,閱讀愉快!
···································
···································
本文出自日本精神科醫師岡田尊司所著之《#怪癖心理學》(あなたの中の異常心理)一書之推薦序,由心理師想跟你說蘇益賢臨床心理師撰寫。
·
天才如何為異常心理所苦,又如何因怪癖而成就非凡?
歷史上的天才,都有著鮮為人知的怪癖:
·
●榮格童年逃學,自陳有「雙重人格」;
●三島由紀夫有著致命性的「完美主義」,自殺前還交了最後一篇稿;
●甘地節食禁欲,是出於罪惡感、近乎「強迫症」的潔癖;
●尼采、叔本華、海明威、王爾德,皆因母親的掌控欲引發身心問題……
·
完美主義、控制欲、潔癖、強迫症、囤物癖、暴露狂……有些怪癖能讓一個人走上成功的道路,但也可能反成傷害自己的利器。即便是身心健全的人,也會在某一瞬受到「異常心理」的影響,而做出常人無法理解的舉動。
·
日本知名精神科醫師、暢銷作家岡田尊司舉出大量名人案例,分析日常裡無所不在的異常行為,帶領讀者認識其背後的心理機制,了解生而為人的基本欲望,藉此自我覺察、釋放執念。
·
閱讀本書:https://tinyurl.com/1usoclyo
本書由寶瓶文化發行
精神科社會生活功能評估 在 每天簡單學社工- 【社會心理診斷分析】(The 4Rs)...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社會心理診斷分析】(The 4Rs) 社會心理診斷主要為醫務社工在評估案主時所使用 ... 過去性社會功能、以及生活型態角色(包括:年齡、職業、教育、婚姻、娛樂、生活方式 ... ... <看更多>
精神科社會生活功能評估 在 [心得] 精神科社會工作給付點數- 精華區SW_Job 的推薦與評價
家族治療 (60分鐘) Family therapy 515P
運用家庭動力或系統等理論,以治療精神疾病病人。
限精神科醫師或精神科社工師(員)申報,並需附精神科專科醫師之醫囑及簽名。
精神科社會生活功能評估 Psychiatric social function assessment 344P
1.針對精神疾病患者之家庭與社會功能進行整體評估,包括社交技巧、社會角色
行使能力、社會網路支持及個案對相關資源的運用等進行評估。
以利近一步安排復健或家族治療及轉介社會資源。
2.本項治療限精神科醫師或社工師(員)申報,並詳細記錄於病歷。
心理劇治療(每次) Psychodrama therapy 219P
經由團體的方式,利用心理劇特殊的治療理論及治療技巧,以團體中的病人釋放掩飾
的情感、探討人際關係、心理衝突,以洞察自我並尋求解決之道。
本項治療限於精神科醫師指導下,由精神治療團隊之各專業成員執行。
一次最多以二十人為限。
支持性心理治療 Supportive individual psychotherapy 97P
利用支持性心理治療技巧,以減輕症狀影響病人的程度,協助精神疾病病人了解疾病
及相關治療,應於精神科醫師指導下由精神治療團隊之各專業成員執行。
支持性團體心理治療(每人次) Supportive group psychotherapy 64P
經由團體前準備、團體進行、團體後之整理、團體報告之撰寫,利用一般團體治療技
巧以協助病人了解疾病及相關治療,或引導病人面對現實的生活,作出負責的行為。
本項治療應由精神科治療團隊之各專業成員執行。一次最多以二十五人為限。
結論:精神科的同仁其實不太需要鳥啥主管說"要賺自己薪水"云云
這種鳥點值本來就是做身體健康的
我個人的最高月紀錄是49xxxP,but so what?
P.S本來社工是可以執行團體治療的,只是某一天健保局一聲令下就變成
心理師跟醫師才能執行
八卦:心理師法的排除條款最近在理髮院遭到重大挑戰,不過心理師政治關係較好
所以沒修掉,不過已經簽字未來如社工執行心理治療不列刑責
--
因為我又窮又不會說話......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0.105.13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