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回合經濟談
〔#現實版的魷魚遊戲 #一場測試人性之惡的實驗〕
壯士們應該都有看到,這禮拜在社群媒體上,《魷魚遊戲》這部影集迅速竄紅,甚至擠上全球排行榜第二名!
在《魷魚遊戲》影集中,我們看到角色們為了讓自己生存下去,不惜泯滅人性,羞辱、欺騙、背叛、甚至拿起刀相互廝殺,展現潛藏在他們心中「惡的一面」。
但在遊戲開始前,大部分的參賽者其實都是一般的市井小民,背著難以負擔的債務,在社會的夾縫中掙扎,也許稱不上善良,但絕對沒有在遊戲中展現地那麼「惡」。
於是,今天想來跟壯士們聊聊,一場和測試「人性的惡」有關的實驗。
▌ 米爾格倫實驗
1961 年,猶太裔的美國心理學家 Stanley Milgram 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希特勒要求你電刑一個素未謀面的陌生人,你會執行命令嗎?」
於是,他找了 1000 位 20-50 歲的男性受試者,告訴他們:這是一項關於「體罰對於學習行為的效用」的實驗。
並請受試者扮演「老師」的角色,以教導隔壁房間的另一位受試者——「學生」,然而學生其實是由實驗人員假冒的。
在實驗過程,學生會被綁在電擊儀器上,而實驗負責人(權威角色)會告訴「老師」說:你的任務是教導隔壁的學生認識單字。
如果學生答對了,老師要繼續測驗其他單字;但如果答錯了,就要施以電擊。
第一次答錯的懲罰是 15 伏特的電擊,基本上人體感覺不到。但隨著錯誤題數變多,電擊的伏特數也會隨之提升,最高是 450 伏特,且在 375 伏特會標示「警告,危險電擊」
電壓越高,「學生」的反應也會越來越激烈,從尖叫、敲打牆壁、到哭喊表示患有心臟疾病。最後當伏特數提升到 330 伏特以上後,學生會突然保持沉默,並停止所有反應(上述反應皆為錄音機預先錄製好的)。
在這過程中,許多受試者都希望暫停實驗以檢查學生的狀況。此時實驗人員會嘗試說服受試者,並告知他們「不會有任何責任歸咎」。
如果經過四次回覆的慫恿後,受試者仍然希望停止,那實驗便會停止。否則,實驗將繼續進行,直到按了 3 次 450 伏特的按鈕。
▌ 米爾格倫實驗的結果
壯士們猜猜,最後有多少人按到 450 伏特?
Stanley Milgram 問了 40 位精神科醫師,他們預估只有 1% 的美國人會按到 450 伏特,因為那是虐待狂般的行為,而全美約有 1% 人口有類似傾向。
但實驗結果和精神科醫師的預期大相逕庭,雖然所有的受試者都表示感到不舒服,並質疑這項實驗的目的,但最終有 62.5% 的受試者按到 450 伏特、且沒有參與者在到達 300 伏特之前堅持停止!
後來 Stanley Milgram 自己,以及許多全世界的心理學家都做了類似的實驗,但都得到差不多的結果。
馬里蘭大學的 Thomas Blass,在重複進行了多次實驗後也發現:無論實驗的時間和地點,每次實驗都有約 61% 至 66% 的參與者願意施加致命的伏特數。
▌ 米爾格倫實驗的啟示與爭議
這個實驗想測試的是,人們在面對權威者下達違背良心、傷害他人的命令時,人性所能發揮的拒絕力量到底有多少。
Milgram 在文章《服從的危險》(1974)中寫道:「這個實驗是為了測試一個普通的市民,只因一位輔助實驗的科學家所下達的命令,會願意在另一個人身上加諸多少的痛苦。
當主導實驗的權威者命令參與者傷害另一個人,更加上隔壁傳來的痛苦尖叫聲,即使受到如此強烈的道德不安,多數情況下權威者仍然得以繼續命令他。
實驗顯示了成年人對於權力者有多麼大的服從意願,去做出幾乎任何尺度的行為。」
然而,它不可避免地引起一些爭議。
因為這項實驗對受試者施加了極度強烈的情感壓力,雖然這種壓力是由受試者的自由操作所造成的,但許多當代科學家將這類實驗視為是違反實驗倫理。
▌ 匿名有多危險
另一個今天想介紹的研究,是在探討「戰士穿著統一服裝以達匿名性,對於戰場的表現是否有影響?」
在眾多文明中,戰士們穿著統一服裝以達到匿名性,美國人類學家 John B. Watson 就在 23 組文明中找到兩組變因,比較他們是否更換制服(15 個是;8 個否),與他們是否殺戮、折磨、殘害(13 個是,10 個否)之間的關係
結果發現,如果該文明的戰士不更換制服,8 個文明只有 1 個文明有殺戮、殘害;但如果穿著制服,13 個文明中有 12 個都會表現出殺戮等殘暴行為,也就是說,一旦匿名之後,有 90% 的文明都會展現殘暴行為。
▌ 《魷魚遊戲》中的惡
今天介紹的兩個研究,各自代表了「盲目服從權威」及「匿名性」,是如何驅使人們展現那些泯滅人性的行為。而這兩點,似乎可以和影集《魷魚遊戲》的部分情節有異曲同工之妙。
首先,當簽下同意書,加入遊戲開始之後,身穿紅色制服的面具人們,就成為玩家盲目服從的絕對權威者。
而「匿名性」,則可以從穿著桃紅色衣服的工人身上體現。頭戴面具不許脫下、身穿制服、沒有名字,這樣「對自我去個體化」的規範,讓每一個人都與其他人無異,完完全全地統一,降低了執行殺人指令的罪惡感,也模糊化「惡行」的界限。
(小結放留言!)
同時也有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萬的網紅教授鼠鼠,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這是我Tiktok的短篇合集,這趴是有趣的知識類二部曲 這是最後一部的合輯,再來的影片會恢復原樣 可以關注我的Tiktok:https://vt.tiktok.com/ZSJ1wvoRq/ 【社群】 教授鼠鼠IG ●https://instagram.com/professor_susu 教...
「米爾格倫實驗」的推薦目錄:
- 關於米爾格倫實驗 在 政經八百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米爾格倫實驗 在 政經八百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米爾格倫實驗 在 我在出版業上班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米爾格倫實驗 在 教授鼠鼠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米爾格倫實驗 在 紐約沒有斑馬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米爾格倫實驗 在 Gary Kwan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米爾格倫實驗 在 [請益] 米爾格倫實驗? - 看板ask-why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米爾格倫實驗 在 泯滅人性米爾格倫實驗!服從權威讓你變成人魔...《VS MEDIA》 的評價
- 關於米爾格倫實驗 在 米爾格倫實驗- Jelajah 的評價
- 關於米爾格倫實驗 在 [問卦] Milgram experiment 米爾格倫實驗的八卦? 的評價
- 關於米爾格倫實驗 在 [問卦] Milgram experiment 米爾格倫實驗的八卦? 的評價
- 關於米爾格倫實驗 在 奪魂鋸X 的評價
米爾格倫實驗 在 政經八百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八百回合經濟談
〔#現實版的魷魚遊戲 #一場測試人性之惡的實驗〕
壯士們應該都有看到,這禮拜在社群媒體上,《魷魚遊戲》這部影集迅速竄紅,甚至擠上全球排行榜第二名!
在《魷魚遊戲》影集中,我們看到角色們為了讓自己生存下去,不惜泯滅人性,羞辱、欺騙、背叛、甚至拿起刀相互廝殺,展現潛藏在他們心中「惡的一面」。
但在遊戲開始前,大部分的參賽者其實都是一般的市井小民,背著難以負擔的債務,在社會的夾縫中掙扎,也許稱不上善良,但絕對沒有在遊戲中展現地那麼「惡」。
於是,今天想來跟壯士們聊聊,一場和測試「人性的惡」有關的實驗。
▌ 米爾格倫實驗
1961 年,猶太裔的美國心理學家 Stanley Milgram 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希特勒要求你電刑一個素未謀面的陌生人,你會執行命令嗎?」
於是,他找了 1000 位 20-50 歲的男性受試者,告訴他們:這是一項關於「體罰對於學習行為的效用」的實驗。
並請受試者扮演「老師」的角色,以教導隔壁房間的另一位受試者——「學生」,然而學生其實是由實驗人員假冒的。
在實驗過程,學生會被綁在電擊儀器上,而實驗負責人(權威角色)會告訴「老師」說:你的任務是教導隔壁的學生認識單字。
如果學生答對了,老師要繼續測驗其他單字;但如果答錯了,就要施以電擊。
第一次答錯的懲罰是 15 伏特的電擊,基本上人體感覺不到。但隨著錯誤題數變多,電擊的伏特數也會隨之提升,最高是 450 伏特,且在 375 伏特會標示「警告,危險電擊」
電壓越高,「學生」的反應也會越來越激烈,從尖叫、敲打牆壁、到哭喊表示患有心臟疾病。最後當伏特數提升到 330 伏特以上後,學生會突然保持沉默,並停止所有反應(上述反應皆為錄音機預先錄製好的)。
在這過程中,許多受試者都希望暫停實驗以檢查學生的狀況。此時實驗人員會嘗試說服受試者,並告知他們「不會有任何責任歸咎」。
如果經過四次回覆的慫恿後,受試者仍然希望停止,那實驗便會停止。否則,實驗將繼續進行,直到按了 3 次 450 伏特的按鈕。
▌ 米爾格倫實驗的結果
壯士們猜猜,最後有多少人按到 450 伏特?
Stanley Milgram 問了 40 位精神科醫師,他們預估只有 1% 的美國人會按到 450 伏特,因為那是虐待狂般的行為,而全美約有 1% 人口有類似傾向。
但實驗結果和精神科醫師的預期大相逕庭,雖然所有的受試者都表示感到不舒服,並質疑這項實驗的目的,但最終有 62.5% 的受試者按到 450 伏特、且沒有參與者在到達 300 伏特之前堅持停止!
後來 Stanley Milgram 自己,以及許多全世界的心理學家都做了類似的實驗,但都得到差不多的結果。
馬里蘭大學的 Thomas Blass,在重複進行了多次實驗後也發現:無論實驗的時間和地點,每次實驗都有約 61% 至 66% 的參與者願意施加致命的伏特數。
▌ 米爾格倫實驗的啟示與爭議
這個實驗想測試的是,人們在面對權威者下達違背良心、傷害他人的命令時,人性所能發揮的拒絕力量到底有多少。
Milgram 在文章《服從的危險》(1974)中寫道:「這個實驗是為了測試一個普通的市民,只因一位輔助實驗的科學家所下達的命令,會願意在另一個人身上加諸多少的痛苦。
當主導實驗的權威者命令參與者傷害另一個人,更加上隔壁傳來的痛苦尖叫聲,即使受到如此強烈的道德不安,多數情況下權威者仍然得以繼續命令他。
實驗顯示了成年人對於權力者有多麼大的服從意願,去做出幾乎任何尺度的行為。」
然而,它不可避免地引起一些爭議。
因為這項實驗對受試者施加了極度強烈的情感壓力,雖然這種壓力是由受試者的自由操作所造成的,但許多當代科學家將這類實驗視為是違反實驗倫理。
▌ 匿名有多危險
另一個今天想介紹的研究,是在探討「戰士穿著統一服裝以達匿名性,對於戰場的表現是否有影響?」
在眾多文明中,戰士們穿著統一服裝以達到匿名性,美國人類學家 John B. Watson 就在 23 組文明中找到兩組變因,比較他們是否更換制服(15 個是;8 個否),與他們是否殺戮、折磨、殘害(13 個是,10 個否)之間的關係
結果發現,如果該文明的戰士不更換制服,8 個文明只有 1 個文明有殺戮、殘害;但如果穿著制服,13 個文明中有 12 個都會表現出殺戮等殘暴行為,也就是說,一旦匿名之後,有 90% 的文明都會展現殘暴行為。
▌ 《魷魚遊戲》中的惡
今天介紹的兩個研究,各自代表了「盲目服從權威」及「匿名性」,是如何驅使人們展現那些泯滅人性的行為。而這兩點,似乎可以和影集《魷魚遊戲》的部分情節有異曲同工之妙。
首先,當簽下同意書,加入遊戲開始之後,身穿紅色制服的面具人們,就成為玩家盲目服從的絕對權威者。
而「匿名性」,則可以從穿著桃紅色衣服的工人身上體現。頭戴面具不許脫下、身穿制服、沒有名字,這樣「對自我去個體化」的規範,讓每一個人都與其他人無異,完完全全地統一,降低了執行殺人指令的罪惡感,也模糊化「惡行」的界限。
▌ 小結
獨編第一次看到這兩個研究時,只覺得當下毛骨悚然,但並沒有留下太多後續的感觸。
直到這幾天追完《魷魚遊戲》,看見人性在瀕臨絕望時刻的細膩刻劃,再回頭看米爾格倫實驗,才意識到,原來普通人也「很可能」在整個社會體制的作用下,成為他人眼中的惡人。
米爾格倫實驗 在 我在出版業上班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樂讀|人慈:橫跨二十萬年的人性旅程,用更好的視角看待自己 #出版社閱讀邀約書籍
—
人類經過好幾世紀的演變至今,來到我們稱之為的「文明社會」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發展,一切有變得更好嗎?老實說,我對於人類的歷史並沒有特別了解,只不過,在都市成長的我,也習慣了小族群且較偏獨立的生活,儘管如此,我相信人性本善,但是有些時候卻又對此抱持懷疑,尤其是透過媒體或是社群網站的角度去讀取事件時。
《人慈》一書的書腰上印著《人類大歷史》作者的推薦───
「本書刷新了我對人性的長久信念。」
另外,出版上還放上一段比較小的文字,也特別有意思───
「97%的人認為,人性自私又貪婪,
但當危機來襲,我們展現的是人類最好的本質。」
不得不說,在閱讀的期間會不自覺得一直在心中大喊:「我的天啊!真的假的!羅格根本就是偵探!」而時報編輯也覺得某些章節很像推理小說(笑)。
羅格推翻很多到現在都還會被人們提起的研究、報導甚至是故事,例如:《蒼蠅王》、《史丹佛監獄實驗》、《米爾格倫實驗》等這類探索人性相關的議題,實在是有夠精彩。
上面我提到自己會因為媒體報導而產生對人性的懷疑,羅格在第一章就說了關於「新聞」的影響,他用以下這段話來描述新聞,我超級喜歡 ───
「想像一下有一種新藥上市了。它超級容易成癮,沒多久人人都上癮了。科學家進行調查,並很快做出結論,認為這種藥造成人『錯誤認知、焦慮、較低落情緒、習得無助感、輕蔑敵視他人,(以及)減敏作用』。
我們會使用這種藥嗎?我們會容許孩子嘗試這種藥嗎?我們的政府會讓它合法化嗎?以上這些問題的答案全都是:會。因為我這裡說的,已經是我們這時代最大的一種癮頭。這是我們每天都會用的藥,獲得高額贊助且大規模分發給我們的孩子。
那種藥,就是新聞。」
後面接著補充:「許多研究發現,新聞會危害心理健康。」
當然,這邊指的並不是所有的報導,而是那些偏向標題誇大甚至是與事實不符的內容等,我想大家肯定很熟悉,我們每天都會看到許多為了賺流量的標題,這也難怪羅格會說:「在這個數位時代,餵給我們的新聞只會越來越極端。」並且也分享瑞士小說家Rolf Dobelli的金句來警惕人們───
「新聞之於心靈,就像糖分之於身體。」
在《人慈》裡面不單只有提出新聞對我們看待人性的影響,也談到教育,以及更久遠的人類歷史演化,內容真的非常豐富,非常精采,閱讀完之後我對於人性也有別於以往的看法了。
另外,想要特別推薦收入在書末的十條守則,這些Tips好讓讀者們能夠以更宏觀的角度看待「人性」,它們分別是:有疑慮時,假設最好的情況/思考雙贏的局面/多問問題/緩和你的同理心,訓練你的同情心/試著了解他人,就算不知道他為何有那種想法/愛你的自己人一如別人愛他們的自己人/避開新聞/不要揍納粹分子/出櫃:做善事不必羞愧/要切乎實際。
我深信人性絕對沒有我們想像中的惡,只要你開始相信善的存在,它就會擴散!
好推薦大家閱讀這本書,雖然它很厚,但值得。
—
作 者|羅格.布雷格曼( Rutger Bregman )
譯 者|唐澄暐
出版社|時報出版 /時報出版愛讀者
-
#駐點樂讀人專欄 ─── 陳子楹
更多閱讀互動都在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lovelove_reading/
米爾格倫實驗 在 教授鼠鼠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這是我Tiktok的短篇合集,這趴是有趣的知識類二部曲
這是最後一部的合輯,再來的影片會恢復原樣
可以關注我的Tiktok:https://vt.tiktok.com/ZSJ1wvoRq/
【社群】
教授鼠鼠IG
●https://instagram.com/professor_susu
教授鼠鼠Line@
●https://lin.ee/gZt77At
教授鼠鼠Youtube
●https://ppt.cc/fK9u6x
教授鼠鼠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professorsusu/
教授鼠鼠微博
●https://weibo.com/professorsusu
【貼心提醒】
訂閱後不要忘記按旁邊鈴鐺
才不會錯過最新上傳的影片
【推薦播放清單】
開箱與體驗:https://ppt.cc/fKXJ7x
世界真相系列:https://ppt.cc/fRmsCx
鼠鼠談創業:https://ppt.cc/fTnIgx
#奶嘴樂
#地球監獄
#記憶消除裝置

米爾格倫實驗 在 紐約沒有斑馬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00:01:00) 過勞的Chase、理想的婚禮、父母與小孩的智商、DNA播種王:成吉思汗
(00:18:00) 林書豪的人生哲學、台中都是好野人?最多億萬富翁的鄉鎮、台灣首富們
(00:35:00) 中天要掰了、國旗歌好好聽喔、歌詞詳解、你願意為了疫苗研發得新冠肺炎嗎?
(00:55:00) 米爾格倫實驗、史丹佛監獄實驗、Emmett Till的故事:謊言的正面影響
(01:05:00) 單口喜劇GOAT:Dave Chappelle、動機與後果、Canon O’Brien要退幕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紐約沒有斑馬 NYZEBRA X URFVSSN
周邊服飾預購連結:https://www.urfvssn.com/
《紐約沒有斑馬》是一個無所不聊的Podcast,Chase和Iris以幽默輕鬆的口吻和你聊聊國內外各領域的知識及冷知識。 ”You don’t know what you don’t know.” (你不知道你不知道的事),歡迎按下收聽鍵,和我們一起以思考為樂。
Chase-教育顧問、哈佛研究生、《Juicy Baskets 就是籃球》主持人
Iris-旅行作家、品牌行銷人、講師、《流浪而後生》作者
IG: http://www.instagram.com/NYZebra
各大平台收聽/收看: http://www.linktr.ee/NYZebra
Email: thenyzebra@gmail.com
*小額贊助我們,請我們喝咖啡!: https://pay.firstory.me/user/nyzebra

米爾格倫實驗 在 Gary Kwan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無奇不有 2018年11月19日
主持人: Gary
嘉賓: 麥德正
主題: 路西法效應: 米爾格倫實驗 Milgram experiment
Copyright by OurRadio.hk

米爾格倫實驗 在 泯滅人性米爾格倫實驗!服從權威讓你變成人魔...《VS MEDIA》 的推薦與評價

Share your videos with friends, family, and the world. ... <看更多>
米爾格倫實驗 在 米爾格倫實驗- Jelajah 的推薦與評價
究竟服從命令重要,還是道德良知更重要?不同年代的心理學家曾進行相同的米爾格倫實驗,結果都顯示在權威指使下,人類往往會作出違背良知的事情。 閱讀更多文章: 【重掌 ... ... <看更多>
米爾格倫實驗 在 [請益] 米爾格倫實驗? - 看板ask-why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像大人參加這種實驗
應該不會輕易相信隔牆的電擊虐待是真實發生的吧
因為心裡懷疑實驗有搞鬼
那麼這種實驗能導出有意義的探討?
如果是小朋友受測者才比較有可能當真吧
thanks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0.65.89.5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ask-why/M.1521536574.A.55D.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