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無解的教養文章,請慎入~~
#高敏媽與直男兒
#帶馬去水邊容易_但讓馬喝水卻很難
昨天看書,讀到一句話:「帶馬去水邊容易,但讓馬喝水卻很難。」
我拍案叫絕,這不就是在形容每個男孩媽的心情嗎?養育兒子,生活中常有讓我渡劫一般令人窒息的突發狀況。
比如說昨天,晚(安)托(親)班老師對我進行開學以來第N次告狀,基本上每天都有告狀,有時還一天兩次以上。
(關於告狀的人性哲學,我想另外開一篇文章寫寫,但不是這篇文章的重點,所以先跳過。)
「又」是字體龍飛鳳舞的老問題。
/
聽起來似乎是小問題,但如果每天持續被小問題困擾,積少成多便是大問題。
就像有些人覺得每天抽一根煙沒什麼大不了,不足以對身體構成影響,但日積月累之下,其實已經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重點是當事人消遙自在,沒感覺自己造成他人困擾,一副不把問題當成問題的模樣,著實讓身旁人血壓飆升。
/
舉個例子,直男兒一直習慣把數學方程式裡的×寫成簡體字「儿」,而且為了一筆劃完成,中間會連在一起。
老師跟他說了好幾遍,我也跟他說過不要為了偷懶簡化筆劃。
「老師就是看得懂我寫的×,為什麼還要我改?」
如果你再持續跟他糾纏,他會表面答應改,但不去做,堅持寫自己的。
這些讓人無語的時刻,是我每天面對兒子的日常,一個人常常默默生悶氣,難怪那麼胖(大誤)🤣
/
有些教養毒雞湯會說
「這些都是成長路上的小問題,解決不了就放一放,時間到了自然會改的。」
「你要盯到幾歲,小孩要靠內在動力,要靠自律才會真的成長。」
老實說,我以前也很相信這一套,還寫過不少毒害別人和自己的文章。(在這裡跪下來謝罪,不過只有謝罪沒有切腹)🙇
但我發現在兒子身上不適用,這傢伙懶性堅強,一沒認真盯著,他真的會放心自己胡亂生長。
基本上多數小孩應該都屬我兒子這類,人性以偷懶為樂,少數自動自發的小孩,大概是父母上輩子有拯救星球。
父母養到自動自發的孩子,會誤以為自己的教養很厲害,殊不知孩子的表現,來自天性的影響佔90%以上,父母的教養和學校的教育能佔到10%就要偷笑了。
至於青少年的孩子,同儕影響佔到99%吧!尤其是好朋友的影響,我本人實際但不負責任的觀察。
/
跳回來字跡的問題。
我可以包容他字寫得難看,因為是自己的親生骨肉,但我能要求別人包容他嗎?對不起,我沒資格,也說不出口。
個性如何與現實世界相協調很重要,而不是打著我孩子就是這種個性,要別人無限包容。
也有人說,把標準降低一點,不要一開始就要求那麼高。
是的,我和爸爸目前只要求兒子「把字寫得讓別人看得懂」,正因為是這個標準,所以兒子才認為既然老師看得懂,為什麼還要他寫得更清楚。
這個世代的孩子普遍有個現象,沒辦法要求他們多做額外的事情,講好聽是捍衛自己的權利,講難聽就是套句我兒子的原話「多做我可能會直接去世。」
世代與世代之間肯定有衝突,我也常常反思過去堅信的努力文化,但是,努力也並非完全沒有效果,偶爾躺平我可以認同,永遠都躺平除非本來就得天獨厚,否則真的接受不了。
/
回到一開頭說的「帶馬去水邊容易,但讓馬喝水卻很難。」這句話。我當然知道想讓馬喝水,除非他自己渴了願意喝的道理。
但是,作為父母,只要尚存一口氣,我會不厭其煩把馬帶去水邊,每個有水的地方我都試著帶去看看,不斷轉換管教孩子的方法,是我的責任,不可能放下。
很多時候事情本身還不足以讓父母感到崩潰,再賭一次的心理,才是真正將父母推入失落陷阱的最後一腳。
至於他要不要喝水,要喝多少的決定權在他自己身上。灌水灌到飽的行為我是不會做的,灌下去吸收不了,最終只會全部吐出來。
如果哪一天我再也帶不動,那也只能讓馬兒自己決定要不要去水邊,期待馬兒會自己找到喝水的辦法,或者遇到一個願意給他水喝的人。
不管馬兒喝到的是河水、湖水、井水、海水還是礦泉水,能在口渴時找到水喝就夠了。
寫到這裡,想想兒子說的理由,在我眼中雖然是歪理,卻也不無道理,或許那就是他自己找到的喝水的辦法。
我要試著不光只是看到,而是看進去兒子的整個世界。
雖然這麼說,男孩媽我還是感覺生活不易,還總是嘆氣,希望每次嘆氣都能少一點生氣。(結尾不忘壓韻)
/
#後記
跟一個前輩媽媽聊天,她的兒子已經大一,她說當男孩媽崩潰是日常,男孩的成長期時間拉得很長,不過一旦成熟了就會非常成熟,現在看不到盡頭不要失望,總會看到的。
說完她心虛大笑,因為她也不怎麼有信心,最後我們隔空擁抱了彼此,也看到對方藏在崩潰表象之下,那顆深愛孩子的心,果然男孩媽需要抱團取暖啊!👩❤️👩
/
#照片故事 | 兒子四年級參加孔孟夏令營的照片,去之前他吵著要參加,回家之後狂抱怨,拜託一聽名字也知道很無聊好嗎?
我當時被他吵得腦袋嗡嗡叫,偏頭痛發作一整晚。
結果只能靠他的搞笑行為和照片,拯救我的一條小命😅
從夏令營回來,兒子帶回一支戒尺給我當禮物,把我跟爸爸逗得好樂,有哪個孩子會自己買武器回來,太搞笑了。
留言區有戒尺本人的照片😉
譚惋瑩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07的網紅典藏ARTouch,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覺得在處理展覽或是作品上,不會急著那麼的強顯,開始會有自己一個方法, 去面對展覽或是做作品的方式。」—— #周育正 「在《九條線》這個展覽,我就突然覺得不要再講這麼多話,所以發現造型物、單純的造型物,會是一個解決的方法,因為它還是可以有語言的性質。」—— #楊季涓 邁入45歲藝術生涯的階段,...
「簡化字轉換」的推薦目錄:
簡化字轉換 在 Jeff Machine 黃育仁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改變人生的兩把剃刀
我們活在一個單純又複雜的世界裡
單純是因為,大家追求的東西其實都一樣:
希望被愛、被尊重、被重視;
複雜是因為,人心隔肚皮,
我們不知道立場對面的人在想什麼。
即使雙方期待一樣的結果,
往往會因為猜測、誤解、扭曲,
而造成不必要的爭執與衝突。
有人選擇當個友善的人,
有人選擇當個防衛心強的人,
因為人性本善或本惡這件事,
是一個永遠不會有共識的哲學命題。
你選擇的立場,會塑造出自已的世界觀,
100個人眼中有100種不同的的世界,
我看到的白色,在你眼裡也許是黑色,
你掛著什麼樣的濾鏡,
呈現出來的就是相對應的色澤與畫面。
有人抱著「別人都帶著惡意」這個心態生活,
永遠扛著一面盾牌立在身前擋著別人,
遇到他覺得被冒犯或是攻擊的狀況,
就毫不留情展開反擊模式,
這樣的方式無關乎對錯,
但這樣的生活絕不輕鬆,
花費許多寶貴的時間與心力
用來擔心、懷疑、煩惱、憤怒,
相信這樣不是最有效率最開心的生活方式。
前幾天看到一篇文章分享,
10位世界知名大企業執行長分享他們的家訓,
其中百事公司執行長盧英德(Indra Nooyi)說,爸爸教導她改變解讀世界的方式。
「他教導我,不論別人說什麼,
先假定他沒有惡意。」
「你會很驚訝的發現,
你可以用不同的方式
看待一個問題或一群人。
當你預設別人有惡意,你會憤恨不平。
但抹去憤怒,假定別人是善意的,
你會有驚奇感。」
只是一個念頭跟思維模型的轉換,
卻可以帶來不同的效果,
放下過度的防衛後,
真正的溝通才會展開,
不單是你可以開始聽到他人真正的聲音,
別人也才能理解你內心真正的想法,
有效果的溝通是建立在雙方都坦承的前提上。
論語裡也提過:不以人廢言,
就算是一個你不喜歡的人,
也可能會說出讓你長智慧的話。
帶著平和的心,
去對待身邊的人,
聆聽他們的話,
人生的總收獲會多於損失。
當然,人生中我們必然會被傷害,
如果拿刀刺你的是自已的親人與好友時,
那種扎心的痛苦,
比起被有利益關係的外人或陌生人攻擊,
更是多出千百倍。
但不要忘了,我們都是凡人,
不可能永遠順利、永遠不犯錯。
犯錯的時候,
我們都希望能得到被原諒的機會;
緊急的時候,我們都希望能被諒解,
諒解我們在取捨之下可能必須選擇破壞規則。
所以得理,不需要趕盡殺絕不饒人,
因為在別人的生命中你也可能不自覺成為壞人,
而且別忘了,
也許傷害你的人正在打你不知道的仗,
必須做出不得已的決定,
不論如何,事情的真相你無從得知,
但你不需要用憤怒毒害自已的情緒。
所以,在自已的思考體系裡,
多加入一些同理心,
而同理心的重點,
不單在對別人的立場多一些諒解,
也是給自已多一些空間跟時間,
去消化這些突如其來的外在資訊,
讓你能夠減少自已內心的波動,
不被負面情緒牽著走,
因為最常見也最諷刺的是,
這些情緒往往不會衝向你原本的目標,
而會傷害自已跟身邊的人。
所以,如果常常遭遇複雜的人際情境時,
不妨拿出兩把鋒利的剃刀幫你削斷千絲萬縷:
第一把--「奧坎的剃刀」(Ockham’s razor):
最簡單的解釋最可能是真的,
「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這個由十四世紀哲學家奧坎的威廉
(William of Ockham)所提出的概念,
把不必要的假設「剔除」,
不過份解讀狀況、事件與理論。
(但每次看到,我都覺得威廉先生好可憐,
提出這麼好的觀點,但在理論的名稱中,
自已的名字卻被地名取代…)
如果要讓事情變得更複雜,
無止境的堆疊是很容易的,
但是對於解決問題,
這種作法並沒有任何幫助。
所以不如接受最簡潔的解釋。
第二把--「漢隆的剃刀」(Hanlon’s razor):
如果可以用不小心來解釋時,
就不要歸咎別人是惡意的。
和奧坎簡約論一樣,
「漢隆的剃刀」找尋的也是最簡單的解釋,
只不過是用在解讀別人的動機。
當人們做錯事時,
最簡單的解釋,
通常是他們採取了最容易的途徑,
而他們造成負面的結果也是不小心的,
而非出於惡意。
這不是自我安慰,
而是面對複雜世界時一種良善的簡化,
畢竟,對人寬恕,就是放過自已。
用這兩個工具,
把(1)情境(2)他人的動機,
以最簡潔的方式去解讀,
不是逃避,不是故作輕鬆,
更不是假裝不在意,
而是用適合的心智工具,
做對自己最好的選擇,
同時也記得,
「善良」是你能給自己最珍貴的禮物,
不是因為笨所以被人佔便宜不計較,
不是因為怕事所以不追究不討公道,
而是不要因為外在的不可控因素,
攪亂自己內心的平靜。
當然,如果同樣的人一再造成同樣的情況,
兩把剃刀就可以收起來了,
善良不需要用在不值得的人身上。
遇到有惡意的人,該怎麼辦?
80年代的華爾街流傳著一個軼事,
菜鳥交易員進了公司,
看到交易廳裡根本是叢林戰場
於是戰戰兢兢的問前輩
要怎麼得到其他交易員跟同事們的尊重,
前輩簡單回他一句:
「去練健身,或練空手道。」
善良不是好欺負,
如果對方把你的好意當軟弱,
就做好該做的準備,拿出該有的態度,
與人為善不是任人宰割,
當好人不難,當聖人則是另一個境界,
那個境界也不是我們能討論的。
所以該強硬該反擊,也沒什麼好客氣的,
至於如何反擊?
那是另一個課題了。
簡化字轉換 在 安娜到處走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錢算清楚不傷感情 - Splitwise App
話説我還在台灣上班的時候,我跟同事處得蠻好的,我們會約下班後一起去吃飯,甚至還會一起去逛好市多。我很記得我們一共5,6個人,每個人想要分的商品都不一樣,回到家算帳的時候真的很頭痛。餅乾A跟B分,水果A,B,C都有份,咖啡B要1/3,C拿2/3。我們很怕算錯錢,都要花好多時間,算了一次又一次,確保數字正確。
後來我和當時已經在德國的K說這件事,他驚訝地回我,你沒有用Splitwise嗎?我跟同學去旅行的時候都用這個App,這樣在旅行中,每個人都可以幫大家先付錢,付完錢就記錄下款項,旅行結束後不用自己算,也可以知道誰欠誰多少錢。
之後甚至到了德國,我和一起住在WG的室友也會用Splitwise,每次買完一起用的生活用品就記錄下來,等到月底,我們就直接在App上看誰欠誰多少錢,就可以各自還錢給債主了。
下面是幾點我覺得這個App好用的地方:
有美金,歐元,臺幣等100多種幣值單位
有德文,英文等7種語言
可以開不同群組,同時跟不同的朋友圈有清楚的金錢記錄
款項可以分類,如外食,生活用品,娛樂等
款項不是平分也可以,甚至可以用%算
每個動作都有清楚的記錄
可以選擇簡化帳款(對超過2人群組很方便)
把款項結清後可以在App中”Settle up”,清楚記錄款項付清了
可以把消費記錄轉換成Excel
雖然最近比較少跟朋友出去玩,也沒有很多室友一起分擔生活開銷,但是我的手機裏還是一直保留著這款App,畢竟等疫情和緩後,還是有很多群聚消費的機會啊,到時候Splitwise就派上用場了。雖然說“談錢傷感情”,但是我覺得把錢算清楚才不會傷感情。
你也有用過這款App或類似App嗎?歡迎分享經驗!
喜歡安娜的分享嗎?
不要吝嗇你的讚❤️,分享給你的朋友👥,收藏🔖還有評論💬!
#安娜到處走 #annagoesaround #德國 #德國日常 #德國生活 #台灣人在德國 #埃森 #Essen #NRW #germany #germanylife #deutschland #安娜談經驗 #安娜享好物 #splitwise #旅行好物 @splitwise
簡化字轉換 在 典藏ARTouch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我覺得在處理展覽或是作品上,不會急著那麼的強顯,開始會有自己一個方法, 去面對展覽或是做作品的方式。」—— #周育正
「在《九條線》這個展覽,我就突然覺得不要再講這麼多話,所以發現造型物、單純的造型物,會是一個解決的方法,因為它還是可以有語言的性質。」—— #楊季涓
邁入45歲藝術生涯的階段,周育正從早期創作作品收支難以平衡的階段,再到40歲左右在創作狀態逐漸取得收支平衡的狀態,以及到45歲在畫廊市場與學術兩端都獲得極大的肯定,他回顧從《很膚淺》、《東亞照明》到最近期的《刷新、犧牲、新衛生、傳染、清新、機器人、空氣、家政、潔客幫、香煙、戴森、現代人。三》三階段,來談藝術創作系列如何流轉於美術館、替代空間、雙年展、藝博會不同的體制間。以及透過並置關鍵字構成計劃或作品名稱,以「造型語彙」及「造型方法」刷新創作元素中身分與物件間的關係。他將作品計畫和商業畫廊作品間相互交疊的關係,發展出一套獨特的應對機制與判斷標準。
敘事與擬人是楊季涓創作的重點,從《PLASTONKI》、《短篇集:石子臺》、《九條線》到《那些妳曾說過的事》,她創作逐步簡化過於明確的敘事,而是回歸到物質與物件的生產,即便僅以物件仍不斷觸發觀者從感官與記憶回應物件作品提供的情境。貫穿楊季涓創作的始終是私人經驗與記憶,其作品的細膩質感,探索人與人、地點、物件及事件間的種種關係。她將素描、情境式、裝置及聲音等不同媒材的作品,串聯起一系列與事物連結相關的敘事。 數年前,周育正與楊季涓搬遷至 #永和工作室 的現址,二人將此全面改造為工作與生活場域。空間中從生活選物、對於設計風格家具的興趣,凸顯二人的品味與生活方式,而這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創作與生活狀態。
----------------
出品 Presented by|典藏ARTouch
企劃 Director|張玉音 Chang Yu-Yin、鄧韻琴Sapphire Deng
翻譯 Translator|趙士雄 Joey Chao
攝影 Photographer|王士源 Wang Shih-Yuan、蘇家弘 Su Chia-Hung
製片 Producer|陳昕妤 Chen Hsin-Yu
剪輯 Editor|王士源 Wang Shih-Yuan
剪輯助理 Assistant Editor|蔡念栩 Tsai Nien-Hsu、劉禮瑜 Liu Li-Yu、陳美如 Chen Mei-Ju
調光 Colorist|王士源 Wang Shih-Yuan
混音 Re-Recording Mixer|鄭曉駿 Cheng Hsiao-Chun
特別感謝 Special Thanks|周育正Chou Yu-Cheng、楊季涓 Yang Chi-Chuan、馬凌畫廊 Edouard Malingue Gallery、TKG+
🔔訂閱典藏ARTouch YouTube 頻道,開啟小鈴鐺,鎖定每個月的V-Touch 優質藝術影音單元: https://bit.ly/2SIbtpL
🔸相關閱讀|
🔸〈錯位,表演性,媒介置換,藝術有機體:周育正於關鍵詞間的創作〉:https://bit.ly/38XjEa9
🔸〈周育正、同卵雙胞胎、動態雕塑、無國界空氣、轉型、畫畫冊、動態結構、犧牲、TKG+、明天〉:https://bit.ly/3cRWEL7
🔸〈「繞道而行」展:望向藝術界的後學運世代與創作離心力〉:https://bit.ly/2P8lvSF
———————————————
🔸V-Touch 介紹
隨著媒介轉向帶來閱聽習慣的改變,《#典藏》延續「#ARTouch」的「Touch」精神,在未來定期出品的「V-Touch」中,將原先雜誌翻頁或瀏覽網站所留下的指紋,轉換為播放鍵,便是希望數位時代下的讀者,在「點擊」播放後,將此一觸覺,經由媒體的引介,穿透至影像中對「#展覽」、「#人物」、「#談話」、「#藝術史」等「觸摸」。而「V-Touch人物」系列將帶領讀者走進藝術家工作室,欲觸摸以揭開的過程面紗,除了是創作的實驗與勞動,更含括生活、養成及職涯的多維向度,藉此更為立體地理解藝術家及其創作脈絡。

簡化字轉換 在 Tao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鎖定未來更多精彩內容 👉🏽http://bit.ly/sub_tao
🔥免費 10週 週期化訓練課表+飲食/體重/有氧規劃表
https://goo.gl/ee8Eud
💥TAIGER 👉🏽 https://www.taigerapparel.com [ 折扣碼 tao ]
⌚️SWOLE 👉🏽 https://www.swoleoclock.com [ 9折折扣碼 tao ]
💊Myprotein 👉🏽 http://tidd.ly/8b59ba2e [ 折扣碼 tao25 ]
✍🏾工商合作 👉🏽 business@ricegvng.com
📤來問我問題 ✍🏾
♛ WEIBO: Tao-Taiger负责人
♛ Instagram/IG: ricegvng
♛ Facebook : ricegvng
🌊贊助我們,讓我們影片品質提升🙏🏾
Paypal: https://www.paypal.me/ricegvng
▬▬▬▬▬▬▬▬▬▬▬▬▬▬▬▬▬▬▬▬▬▬▬▬▬▬▬
Sugar: The Bitter Truth
http://bit.ly/2q6uLa9
認識腦中風 (奇美醫院 神經內科 林慧娟醫師)
http://bit.ly/2Cx7JR6
食物的消化之旅 - 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
http://bit.ly/2CyRrqL
(可選中文字幕)How do carbohydrates impact your health? - Richard J. Wood
http://bit.ly/2AnGHdn
What Does Sugar Actually Do To Your Body?
http://bit.ly/2PPjTbG
WHY Sugar is as Bad as Alcohol (Fructose, The Liver Toxin)
http://bit.ly/2CyTj2O
What Sugar Does When It Enters Our Body
http://bit.ly/2EFyFkm
SUGAR | How It's Made
http://bit.ly/2AmPADW
▬▬▬▬▬▬▬▬▬▬▬▬▬▬▬▬▬▬▬▬▬▬▬▬▬▬▬
糖是什麼?
糖 sugar 是泛指各種可以食用、帶有甜味的晶體。
我們每天吃的食物中,即使是鹹食,也會有許多糖在裡面。
雖然全世界80%的食用糖是由甘蔗提煉出來的
但像我們平常吃的米飯,麵包等等
當進入我們的消化系統後
都會和蔗糖一樣
會分解成為葡萄糖(Glucose)和果糖(Fructose)
有些化學結構不同的物質 也帶有甜味
像是赤藻醣醇,阿斯巴甜,糖精,這些稱作代糖
但代糖不會歸類為糖類,
因為他並不會被人體分解吸收
你們知道,食用糖已經被證實和肥胖症有強烈的關聯
除肥胖症以外,也會造成第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加速老化 ,蛀牙等等
糖為何這麼多問題,
首先我們需要瞭解當糖進入身體後
會經過什麼樣的生物化學反應
大部分的人,每天都會攝取到碳水化合物
當碳水被胃酸消化以後,
會被送到小腸
進一步的分解成為葡萄糖和果糖
當血液中糖分提高時
這時候胰臟會分泌一種賀爾蒙叫做 - 胰島素
你可以把胰島素想像成:將細胞打開的一個鑰匙
它可以讓葡萄糖進入細胞中,直接被利用,
或被儲存當作能量,將來再使用
這段代謝的過程 對於我們追求肌肉量的人很重要
因為肌肉細胞 和身體其他細胞一樣
是需要養份,才能夠長大
由於葡萄糖是活細胞的能量來源,
所以大部分的葡萄糖會立刻被細胞利用
剩於的會進入肝臟
而到肝臟的葡萄糖
大約一半的會由肝臟代謝,儲存為肝糖
只有極少數的葡萄糖會被轉換為脂肪
那果糖呢,則是完全不一樣的故事
像市面上有帶糖的飲料,甚至超商賣的水果汁
其中都有添加大量的果糖
而果糖在人體代謝的過程,和酒精相似度極高
和酒精ㄧ樣,
果糖不是人體運作的必需品
也不是可以直接利用的單醣
影片一開始有提到
當血糖濃度提高時,胰臟會快速的分泌胰島素
讓葡萄糖可以進入細胞中 讓血糖濃度降低
再細胞忙著在接受養份時
這時候身體是暫時停止燃燒脂肪的
因為果糖無法被細胞直接吸收利用
所以當果糖到了肝臟
並不會轉換成為可被利用的肝醣
而是會經過代謝後 轉換成為脂肪 (三酸甘油酯)
這些部分的脂肪,會被儲存在肝臟裡
而長期下來呢,就會造成過多的脂肪堆積在肝臟裡
形成了『脂肪肝』的問題
科學家也相信脂肪肝會嚴重影響胰島素的運作
當人體血糖濃度過高,又沒有辦法藉由胰島素將血糖壓低
這時候就很可能造成,第二型糖尿病產生
當肝臟的脂肪過高,血液中的脂肪含量也會隨著提高
更會造成內臟脂肪含量增加 讓肚子變的越來越巨大
血液中的脂肪也會再動脈內壁上堆積,
逐漸讓動脈變狹窄,血液流通阻力增加
幸運點可能沒有事
嚴重一點可能會導致中風,心臟病等等
以上的代謝過程都是非常簡化後的版本
希望將這些資訊統整以後
你會更瞭解身體是怎麼代謝食用糖
影片底下有很多知識性的影片連結
都非常有趣,會改變你對糖的認知
我自己是非常熱愛甜食
那我是怎麼不吃糖、但一樣滿足我對甜食的慾望呢
請記得訂閱,收看下一集的影片!
我們下次見
Peace
▬▬▬▬▬▬▬▬▬▬▬▬▬▬▬▬▬▬▬▬▬▬▬▬▬▬▬

簡化字轉換 在 kfcd/fanjian: 漢字繁簡體字轉換表 - GitHub 的推薦與評價
漢字繁簡體字轉換表. Contribute to kfcd/fanjian development by creating an account on GitHub. ... <看更多>
簡化字轉換 在 給我們一個夠好的簡繁轉換程式吧! - 看板Chinese 的推薦與評價
給我們一個夠好的簡繁轉換程式吧!
自網路發達,兩岸資訊開始大量交流以來,已經十幾年了。奇怪的是,我們
一直缺乏一個夠好的簡繁轉換程式,以致簡體字轉換成繁體字時錯誤百出;更奇
怪的是,儘管大家經常埋怨這種情況,我十幾年來也沒見到一兩個較好的轉換程
式,甚至沒看到幾篇談「簡繁轉換程式應該怎麼作」、「我想要簡繁轉換程式有
什麼功能」之類有具體改善建議的文章。
是我孤陋寡聞嗎?但我可是從小看著電腦、網路成長,讀過許多關於中文電
腦緣起的著作,還旁聽過兩次談漢字、文史與電腦、資料庫的學術研討會,又是
BBS的重度使用者,現在還在大陸讀歷史研究所的。再說,如果真有較好的簡
繁轉換程式與相關文章,它一定可以被廣泛流傳的。
無論如何,總之我沒看到過,而我不會寫程式,所以就在這裡寫一篇文章,
談談我對解決簡繁轉換問題的構想吧。這篇文章其實五、六年前就該寫了。
簡繁轉換的主要問題,也幾乎可以說是唯一的問題,就是搞不定「一對多」
的函數關係。五十年代中共搞漢字簡化,「隻」「只」都簡成了「只」,「干」
「乾」「幹」都簡成「干」(乾坤的乾倒是沒變),「丑」「醜」都成了丑,於
是笨電腦再一轉回大五碼的繁體中文,就出了一堆「隻有」「豆幹」「周傑倫」
。
要應付這個問題,其實不難,很多人都能想到建立資料庫,寫程式讓電腦判
斷如何轉碼。當然這不能完全解決,例如「小丑」,是要轉成「小丑」還是「小
醜」?後者未必錯,《西遊記》裡就有「么魔小醜」之詞,我們隨便造句也可以
造個「小醜八怪」,或者一個名叫「趙小醜」什麼的人;電腦資料庫再怎麼豐富
,程式再怎麼聰明,對最後一種情況,還是無法正確判斷,因為你叫一個人來,
他也得去問作者是哪個字,搞不好作者自己也沒想過。但也有一些比較簡單的情
況,如干支紀年「乙丑」「丁丑」「己丑」「辛丑」「癸丑」,都不容易搞混(
當然我們總能用白癡造句法編他幾個例外);而我還是每每在北京──包括本校
──看到一堆想要美觀而印成繁體字的「乙醜年新春晚會」大型海報。我每次都
要想:你人手動把它改一下,很難嗎?寫程式的設定一下把「乙丑」之類先全部
轉成本字不多出「醜」,把例外留給人去校對,很難嗎?很難嗎?很難嗎?很難
嗎?很難嗎?
我轉簡體編碼文章,短一點的手工校對,長一點的,先下一個「取代」指令
,把「隻」轉回「只」,多半不會錯。很奇怪,明明「只」就比較常用,許多轉
換程式還是都轉成「隻」;最近我用Word 2007才發現這點得到了改善。然而這也
只是極其有限的一點改善。
Microsoft Word還有個「常用詞匯轉換」功能很會畫蛇添足:碰到簡體的「
程序」,轉到繁體都成「程式」,反之亦然。兩岸有些慣用語是不同,program我
們翻程式他們翻程序,但這兩個詞又不是只對應電腦的program一義,「作業程序
」就很普通,「京劇表演程式」的「程式」也是很古雅的文言,這些東西你亂動
就亂套了,更別說我們還能創造一些叫「程序一」「程式王」什麼的人名。「菜
單」與「目錄」也一樣容易鬧笑話。
平心而論,程式工作者有去在這常用詞匯轉換上下工夫,顯示他們有認識到
這樣的問題,應該肯定;我們也確實存在這樣的需求,例如譯名:斯大林或史達
林或史大林、史太林(幾十年前的書上常見),布什或布希或布殊(港譯),披
頭四(台)或披頭士(港)或甲殼蟲(陸)。但是現在的電腦不可能正確判斷哪
裡該轉哪裡該不轉,例如前面幾句,本意就是列舉三地與今昔的不同譯名,你亂
轉就把原載的信息轉掉了。何況,用哪種譯名能夠反映作者的背景,我們如果一
概轉成本地現今的標準名稱,是可能讓讀者迷惑的。
還有一些人腦也難解決的問題:如果一個大陸人叫「肖云杰」,那他是肖云
杰還是「蕭雲傑」還是其餘六種組合?在漢字簡化運動前生長的名人,如中共元
老陳雲、蕭勁光,我們好復原;如果是1958年後出生的,問他父母或本人,搞不
好也沒想過。再者,「蕭」是一個曾被簡掉,被抗議後又改成「萧」的幾經波折
的姓,但也有許多人沒改回來繼續姓肖,那我們怎麼轉?雖有「名從主人」這一
原則,但我們又未必清楚肖蕭云雲杰傑怎麼想,也就只有從簡了。
還有,我一位學姊校稿碰到地名「于都」,「于」還是「於」查了半天,結
果其實是「雩都」──不過那地方現在還真是叫于都,「因依雩山而得名這回事
大概也沒人會提了吧。」這樣,到底怎麼轉才對,電腦不可能知道;我能想到最
好的方法,就是看該文指涉的是古代還是現代判定,後面再加一條台灣編者註。
但我們不能期望人人都這麼用功吧。那該怎麼辦?把這類古今異名編個資料庫讓
轉換程式索引嗎?那會是非常浩大的工程。
也別說只有簡轉繁麻煩,繁轉簡也有一些問題的,如,BBS上可以用的G
B碼字庫沒有「屌」這個字,害我想講屌面人只能用拼音。這是題外話。
那麼,在現有的技術底下,怎樣才可以做出一個好一點的簡繁轉換模組?
我的構想很簡單,就是人工選字──用程式來輔助人工選字。
如,點一下「簡轉繁手工式」,程式就從文件開頭轉起,每轉到有兩種以上
可能的,就跳個視窗出來讓人按鍵選:「1 干 2 乾 3 幹 4 其他」,如果選4就
中斷,讓人手動改完再按鍵繼續。為什麼要多一個「其他」?因為也可能是原文
誤植,把「千」打成「干」之類的情況。這樣一直到完,是最簡單、最笨也最不
易出錯的辦法。還有,可設Enter或空白鍵等於1,Esc鍵等於中斷,這點看似不重
要的小設定是能讓人用得舒服、習慣的。
當然我們可以自動一點,讓電腦先按常例轉一遍,然後將所有可能弄錯的字
套上亮色,人眼逐個看過,看到不對的如「不知所雲」,把滑鼠游標移到「雲」
上點一下,「雲」就變成「云」;還不對的話就手動改了。這也很簡單吧,我們
且先叫它「審閱式」。
看起來,審閱式比手工式方便得多,那手工式能有什麼特別的優點呢?曰:
指引、教育。並不是只有台港澳人士會用到簡轉繁,大陸人、海外華人、外國人
、外星人也可能要用的,使用者未必都能正確判斷哪裡該用哪個字、為什麼該那
樣用。有一種日文輸入法,輸入漢字時,選字視窗旁會開一個簡明辭典,說明該
字字義,供漢字程度不夠的使用者參考;我們亦可效法,在要選「后」「後」「
歷」「曆」的時候,都開個視窗說明音義及其差異,這樣不但便利選擇,做得好
還能傳揚傳統漢字裡的文化精蘊。如,「歷」是在曬穀場上曬稻子,稻禾整齊地
排列開來,農夫一年的勞作、每株稻子的一生也就那樣排列開來;下面一個「止
」字象人站立,這就有了主觀的象徵意義,如歷史、經歷、歷歷在目;換成「日
」字就是象徵客觀的時間,如曆法、日曆。如果你對漢字有這一層的體會,你對
世界的感知能力都會大大增加,閱讀寫作更不在話下;而這一切如詩如畫、濃縮
了古代農業社會圖景的意象,簡化字「历」裡面都沒了。但如果一個簡繁轉換程
式的附屬字典裡能把這些知識加進來,我們就可以在日用之中補課不輟了。那將
是我們文化的一大幸事。
要聰明一點,就讓電腦依據一個詞庫來斷字,這個詞庫要能手動編修,還要
有對「混淆率」的統計和評價,如「乙丑」、「幹部」、「周杰倫」都不太可能
搞錯(除特例及白癡造句),我們就設為C級;「小丑」一般都作丑但也有少數
作「小醜」的,或如「下面」和「下麵」、「體」和「体」、「鬥」與「斗」,
前者居多後者也有的情況,我們設為B級;最難自動判斷的如「天后」「天後」
、「里」「裡」「裏」,評為A級。在「手工式」作業下,使用者可以設定C級
、B級直接由電腦負責,不煩人工;在「審閱式」,則將A級字詞套上最亮的顏
色,B級次亮,C級再次,這樣就能讓人一眼看到最容易出錯的地方。
完了以後,再讓程式統計本次作業的成果:「干」字轉出來有幾個干、幾個
乾、幾個幹,其上下文又分別是那些字(這比較進階),然後錄入資料庫,更新
混淆率的統計,調整評級。這資料庫還要可以傳到本程式的網站上,讓一個統計
中心彙整全世界使用者的情況,再將更新、更可靠一些的詞庫開放下載。
精通中文、語言學與資料庫者(呃,這三項都通的好像不多,我只知道中研
院和北京師範大學「漢字與中文信息處理」研究所有一些),必定還可想出比這
些更能提高正確率的方法;雖然永遠會有程式罩不住的例外,但我們也總是可以
人工校正。
關鍵是,誰能先寫一個哪怕最粗糙的胚子出來?我不奢求智慧型詞庫,只先
來個最簡單的「手工式」或「審閱式」,可不可以?有沒有?誰能寫好這樣一個
轉換程式,必能嘉惠無數網民及專業工作者,清爽無數圖文版面,百年流芳(百
世就先不論了),功德無量!
給我們一個夠好的簡繁轉換程式吧!
附錄:
《都不錯歌》 作者:沙予
(原載《文傳論叢:2004年第三屆漢文史資料庫研討會論文集》,文信傳文史研究院。亦
載《漢字文化》2006年2期)
澳洲華文報刊上同音字混用的現象,人們都已司空見慣,但稱名家郁風為静風,余光中為
餘光中,則堪稱為與時俱進之創舉。恰如用問號代替找不到的某些鉛字之不乏創意。審訂
和推行簡體字的文字學專家,不會有錯。用電腦把簡體字一律還原為繁體字,以使海外華
人看得懂,這更没有錯。現斗膽摘取澳洲報刊上常見的由簡變繁,同音但不同義的字混用
的趣事,凑成打油詩《都不錯歌》一首,以娛諸公。此詩平仄不調,對仗不工,當然也没
有錯。
夏五郭公尋常見,
魯魚亥豕久相通。
嶽飛追諡尊武穆,
奕[言宁]登極號鹹豐。
韋陟豈辭刀削面,
劉幫能忍箭傷胸。
碑成無字武皇後,
卜獲非熊薑太公。
甦武留鬍十九載,
鐘馗捉鬼兩三籠。
萬裏徵東薛仁貴,
單騎救鬥趙子龍。
遁居五湖歌範蠡,
逼上梁山泣林衝。
子曰詩雲四舊也,
如今題字學干隆。
(原文有完整註解,網友可於
https://qkzz.net/magazine/1001-0661/2006/02/hzwh20060236.PDF
下載!)
--
時候到了。看著,
當我推開這大門,
重新震醒你們的時候,那光芒--
這光芒,便是一萬丈!
https://www.youtien.idv.tw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3.33.10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