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羅斯談索羅斯》贈書兩本,參加辦法請見部落格文末
在投資界的聲望比肩巴菲特、人稱「金融巨鱷」的索羅斯,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資人之一,但許多人抨擊他是投機者,還嘲諷他推動慈善事業的舉動只是在購買贖罪券。甚至他在世界各地推動「開放社會」的基金會網絡,也被認為包藏私欲和禍心。然而,跟旁人的觀點比起來,我更有興趣聽他本人怎麼說。
部落格圖文版 https://readingoutpost.com/soros-on-soros/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是本什麼樣的書?】
.
《索羅斯談索羅斯》是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的個人訪談和回憶錄的彙整,這本書收錄了他與前摩根士丹利總經理拜倫.維恩、德國記者克莉絲緹娜.可南的訪談稿。他本人生動描述了自己的金融事業起源,並分享了對於投資、全球金融、國際政治、新興世界秩序,以及權力責任的看法。
這本書總共分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他談的是投資與全球金融,主要在說明他的投資理念,以及舉世知名的「量子基金」的崛起過程。第二個部分他談的是政治和慈善理念,闡述了開放社會的重要性,以及他的慈善精神。第三部分則是他的哲學思想,讓我們看見他的哲思如何影響他的投資行為。透過訪談一問一答的方式,我們可以透過採訪者的角度和提問,一步步認識這位金融傳奇的想法。
然而,凡事都不如表面上看到的那麼光鮮亮麗。在亮眼投資績效的背後,索羅斯也坦承自己的無國界開放社會理念還沒有受到大眾認同,他的哲學思想也不容易被理解。從這本書中,我終於窺見不同於媒體報導的索羅斯,以及在他不凡績效的背後,有著哪些另類思考的方式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
【1.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充滿缺陷?】
.
索羅斯在書中多次提到他的核心觀念:「我們對自己所處世界的了解本身就存在缺陷。參與者的觀點和預期事物的實際狀況之間永遠存在落差。有時候落差小到可以忽略,但其他時候這個落差都大到足以成為決定事件走向的關鍵因子。歷史是由參與者的錯誤、偏見與錯覺所建構的。」
這個很有意思的想法,就是所謂自我認知的易謬性(fallibility) :「我們的迷思與誤解會影響我們的決策,我們的決策又形塑了我們參與的事件。」所以對索羅斯而言,他不會堅持固定的投資方法、也不會固守舊有的想法,反而是從人們對世界和市場的錯誤認知裡面,看出時勢並且尋找潛在的機會,在趨勢發生反轉的時候從中得利。
除了把這個觀念用在投資上面,這個想法也可套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對大部分的人而言,「犯錯」是一件丟臉的事情,但是一旦你瞭解「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本身就充滿缺陷」這個觀念,你就會對「認清自己的錯誤」而感到驕傲。一旦我們意識到人類對事物的理解必然存在缺陷,就不會因為犯錯而覺得丟臉,只有錯誤而不去修正才令人感到羞恥。
他認為「科學」就是最好的例子,科學就是相信自身易謬性的學問。如果科學理論就代表最終的真相,那就不必再進行任何測試了,但如此一來科學也將停止進步。人們在放棄達成不可能達成的完美之後,進步的道路就會出現。
因此,承認自身的認知有所缺陷、而且並不完美,乍聽之下是個缺點,但其實也是個優點,因為只有不完美的事物才可以獲得改善。接納我們自身的易謬性,才能看見永不止息的改善機會。
.
【2.為什麼市場是錯誤的?】
.
在索羅斯開始投資的時候,當時的金融和學術氛圍大多認為「市場永遠是對的」,也就是所謂的效率市場理論。經濟學家假設投資者們擁有充足的資訊和理性的判斷,這會讓任何的投資標的維持在合理的價格。這個時候不會存在任何的超額報酬。
索羅斯對這個看法持否定的態度,他認為「市場充滿了錯誤」。從他的核心觀念可以發現,他認為所有的投資人對市場的瞭解是有缺陷的,投資人自己身處於市場之中,他們的觀點會被市場的狀態影響,接著做出的決策又回過頭來影響市場,而他擅長的就是找出這些錯誤,並且用來套利。
他創辦的「量子基金」(早年稱為索羅斯基金)在長達26年的投資時間當中,扣除管利費用後獲得了年化報酬35%的超額表現。當然,他最舉世知名的就是靠著狙擊英鎊一夜之間斬獲10億美元的操作,他發現了看似穩定的歐洲匯率機制表面下的漏洞,抓準了局勢反轉的時間大舉放空英鎊獲得了巨額報酬。
他給投資人的建議是:「搞不清楚狀況的時候最好什麼都不要做。沒有勇氣堅持自己的觀點,就很容易因為一些零星的波動被騙出場。市場總是會摧毁弱者,也就是那些觀點站不住腳的人。要有自己的觀點才能避免被局勢呼嚨出場,但如果你的觀點是錯的,堅持的勇氣也可能讓你血本無歸。」索羅斯偏好在掌握有憑有據的觀點時,才選定一個立場。他在書中暢談狙擊英鎊的事件,就是這個建議最生動的實例。
.
【3.為什麼要學會接受自己的成功?】
.
索羅斯談到自己在投資領域的成功,如何讓自己對市場保持敏銳的嗅覺?他說:「危險最能讓人專注,我需要冒險帶來的興奮感才能透徹的思考。」冒險對他來說是讓思路清晰不可或缺的成分。值得注意的是,危險會帶來刺激感,但他並不喜歡危險,他想盡可能避免危險。那才是讓他血脈噴張的事情。
在管理所羅斯基金的時候,他跟另一位合夥人吉姆 .羅傑斯讓基金保持高績效的表現。但是冒險的刺激感和操作基金的壓力,讓兩人的合作開始出現嫌隙。他們協定改變管理模式:第一個步驟就是試著一起建立一個團隊;如果失敗了,第二個步驟就是建立一個沒有羅傑斯的團隊。如果再不成功,第三個步驟就是建立一個沒有索羅斯的團隊。
前兩個步驟都失敗之後,他和羅傑斯分道揚鑣。他把基金的名稱從索羅斯基金改成了「量子基金」,改名的官方說法是為了慶祝基金規模量子式地增加,不過真正的原因其實是要把索羅斯的名字拿掉。尤其在第二個階段,基金雖然高速成長,但只靠他自己操作基金,這個時候的壓力變得讓他難以承受。雖然基金做得有聲有色,但是他卻刻意否認自己的成功,每天仍像條狗一樣拼命工作。
在財富到達頂端的時候,他面臨了崩潰的邊緣。最後,他決定和自己的成功和解,也就是「承認自己是一個成功的人了」,即使這個心態有可能危害之後的成就(指的是投資)。他決定退居幕後,在這期間和最要好的合夥人拆搭、和第一任妻子離婚,將注意力轉向了政治理念和哲學思想。
.
【4.什麼是開放社會的理念?】
.
索羅斯不斷在書中提到「開放社會」這個政治理念,其實跟他的生平還有核心觀念,有著很大的關係。他是一個出生在匈牙利的猶太人,曾經被納粹追捕過,也嚐過匈牙利共產統治下的滋味,直到他17歲的時候移民到英國,才開始明白開放社會與封閉社會之間的差別。
他認為開放社會的基礎是:「我們認知到我們的行動是出於對事物的瞭解充滿缺陷。沒有人擁有最終的真相。所以我們需要一個批判性思維模式,我們需要設計能讓意見、利益不同的人和平共生的機制規則;我們需要保障權力有序轉移的民主形式政府;我們需要能提供回饋和允許錯誤修正的市場經濟;我們必須保護很尊重弱勢意見。最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法治。」
相反的,法西斯主義或共產主義會將社會導向個人被群體凌駕、社會被國家主導、國家為了自以為的「最終真相」服務的狀況。在這樣的「封閉社會」裡,人們沒有自由。開放社會是建築在我們對自己易謬性的認知上;封閉社會則建築在否定之上。
這個觀念讓我對開放和封閉的體制該如何抉擇,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如果我們相信索羅斯的核心觀念:「我們的確都會犯錯」,那麼,相對於一個沒有自由思考和選擇空間的封閉社會而言,開放社會顯然更為理想。但是,即使如索羅斯有著龐大的人脈和基金網路,仍然難以撼動封閉社會正在逐漸回歸的現象,問題出在哪裡?
他認為會認同這個觀點的,只有那些親自體會過或強烈反對封閉社會壓制的人。那些一出生就可以享受到開放社會各種好處的人,就不會自然體會到這一點。這是開放社會的嚴重缺陷,自由就像空氣,人們認為理所當然應該存在。但就像清淨的空氣一樣,如果不珍惜它、不保護它,很可能就會失去它。
.
【5.為什麼他自稱失敗的哲學家?】
.
索羅斯在年輕的時候,很熱衷於思考哲學方面的議題。但是他在這本書裡,坦白地說道他認為自己是個「失敗的哲學家」。雖然在他的投資和政治理念的背後,支撐著的是他的哲學思想,但是他為人熟知的事蹟仍然是「金融巨鱷」、「市場驅動者」和「打垮英格蘭銀行的人」。
他感嘆道,金錢並不是他人生的重點,對他而言,金錢是達成目的的工具。他的職業生涯一直以金錢為重,是因為他意識到這個社會傾向於誇大金錢的重要性、和用金錢定義價值。我們以作品能賣到多少錢來評價藝術家,你能募集到多少資金來評價政治人物,政治人物則往往以自己能夠在檯面下賺到多少錢來評價自己。
就像我們熟知的媒體報導一樣,索羅斯之所以被世人認可,並不是因為他的哲學思想或是公益慈善,而是因為他賺錢賺得很成功。主流價值對金錢和財富的偏愛正是他所說的「易謬性」:我們對金錢的迷思和誤解會影響我們的決策,我們的決策則形塑了我們參與的事件。因此,同時具有投機者、社會運動人士、慈善家、哲學家身份於一身的索羅斯,在外界毀譽參半的評論之下,或許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瘋狂。
如同我最近讀到的另一本精采財經書籍《致富心態》所言:「沒有人真的是瘋子」,我們的想法和對世界的理解,是由我們人生經驗看到的0.001%的世界所構成,再加上這些理解本身也可能充滿缺陷,所以從我們的眼裡望出去,很多跟我們想法不同的人看起來是瘋子,但事實上,沒有人真的是瘋子。
.
【後記:帶有自傳性質的訪談】
.
我在閱讀《索羅斯談索羅斯》這本書的過程中,就像是在聽爐邊故事一樣,聽索羅斯親切且真摯地回答採訪者一個又一個提問。有些財經方面的術語我雖然聽不太懂,但是仍然可以領略他的思考如何導致接下來的手腕和決斷。雖然有些歐洲、拉美國際政治的議題我不熟悉,但是可以體會他的哲學思想如何影響他的政治理念。
從包羅萬象的訪談內容中,索羅斯原本神秘的面貌,逐漸還原了出來,他的思想、他的驕傲、他的成就、他的困頓,在文字之間表露無遺。其中,在許多嚴肅的提問裡面,採訪者問了一個比較緩和的問題:「索羅斯先生,什麼能帶給你快樂呢?」他回答道,會吸引他的是「觀念的歷險」。
他接著說:「『思考』是我存在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我在年輕時很喜歡做哲學推論,我浪費了很多時間在反覆咀嚼某些想法,但後來才發現人們從『行動』中能學到的比思考更多,所以我成了一個行動派思想家,讓思想成為我採取行動時的重要依據,而我的行動反過來對我的思想演進扮演重要角色。這種思想和行動之間的雙向關係成了我的哲學和人生招牌。」
總結我從索羅斯身上學到的事情,那就是我們自己對世界的理解存在著缺陷,要幫自己打造出一個能夠接納錯誤和持續修正的系統,透過行動去探索潛在的機會,得到回饋之後,再透過思想去調整步調。接受自己並不完美的事實,就能擁有永不止息的改善動力。
.
《索羅斯談索羅斯》x2本抽書贈獎,感謝 堡壘文化
https://readingoutpost.com/soros-on-soros/
管理哲學主要有哪兩大目的 在 楊定一博士.全部生命系列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這一陣子整理過去的作品,讀到楊定一博士在《我:弄錯身分的個案》最後的問答,剛好可以答覆許多新老朋友的疑惑,也在此和大家分享。(文長,值得仔細慢慢讀,可以消解許多疑惑)
==
★應該從哪一個作品開始著手?
問:不知不覺間,你已經為讀者準備了這麼多的作品,讓他可以接觸、可以投入、可以練習。你會建議從怎樣的順序著手?而個別作品的用意又是什麼?
答:「全部生命系列」的作品,無論我當初用文字或聲音表達,讀者也只需要按照完成的時間先後順序來接觸,就是這麼單純。我也提過,這些作品就像一個單擺。可以說,我透過它們為讀者掃描整個意識譜,從人間相對的層面(我用「做」「想」「成為」「追求」來表達),一直走到無色無形的「在」──心、一體、無限、絕對、永恆、全部。
一路下來,我不斷地為讀者建立不同層面的平台,並且把關鍵的字眼定義出來,做一個說明。我明白,讀者來自各行各業、有不同的屬性、有各自不同的背景和訓練,也就透過盡可能多的角度,用人間的各種學問(從醫學、科學、哲學、社會學、乃至於心理學……)以及方方面面的常識,鋪出一條通往真實的路,讓大家有一個可以理解、可以著手的基礎。
可以說,這些作品就像指南針,為我們不斷指出「在」的方向。
★從身心的平衡開始
比如說,我最早從《真原醫》著手,希望透過生活習慣、運動、飲食、心理的管理等各種實用的方法,幫助大家得到健康。從我的角度,真正的健康也就是均衡。
然而,我心目中的均衡是全面的,不光是這個身體在物質層面的均衡。或者,再講清楚一點,是身心的均衡。
有了身心的健康,一個人才可能去追求更深層面的真實。
在這本書(我:弄錯身分的個案),我也提過,假如一個人身體不健康或虛弱,相對地,念頭反而會特別多。
這是事實。
每一個人只要生過病、或身體正有慢性的退化,都會明白。
我過去也透過長庚生技和身心靈轉化中心,特別集中在身心層面的健康,做各種活動和教育推廣,為大家示範什麼是活的飲食、什麼是微量元素。其實,微量元素的螺旋場特別高,可以配合我們意識的轉變。這一點,不只幫助相當多人找到健康,還讓他們可以有時間,追求心。
當然,將全部的時間和精神擺到養生,也可能反倒耽誤了這一生。有時候,我反而要不斷提醒這些可愛的朋友,希望他們不要太認真,而是把握機會,讓身心回到一定的平衡,接下來,盡快投入心。
從健康的主題,我再進一步走到靜坐的領域,並且用科學的語言來說明,建立大家的信心。
我在《靜坐》是希望透過各式各樣靜坐的方法,讓大家可以回到心的寧靜。一個人只有內心安靜,才可能打開心胸,接受身心更深層面的觀點。如果我們的心靜不下來,隨時充滿物質層面的顧慮和煩惱,面對更深的層面,往往是還沒有投入就馬上否決。這樣子,就太可惜了。
★進入意識的科學
《靜坐》出版兩年後,我透過《全部的你》希望和大家進一步探討意識的科學。這本書其實相當全面,本身從「有」已經擺盪到「在」。
不過,完成這本書之後,我才發現有些觀念太早提出來,反倒讓務實、偏重左腦的朋友覺得不容易懂。是這樣,我才決定把步調慢下來,將「全部生命系列」徹底展開。從神聖、快樂、時間、頭腦、靈性帶來的身心轉變、睡眠、呼吸、結構調整等主題,徹底闡述「全部生命」的理念,希望一點一滴把大家帶進來。
是這樣,我們一起走到現在。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我也一再提起,「全部生命系列」的作品其實代表一個完整的意識譜,是從身體、肉體、物質、有、行動、念頭的層面,一點一滴地擺到「在」(beingness)或絕對的觀念。
站在這個角度,《真原醫》《螺旋舞》《結構調整》《好睡》都可以說是從身體起步,讓我們可以集中在一個生活的主題,而透過這個主題再延伸到身心更深的層面。這幾項作品本身離不開「動」的層面,而且是重複的「動」,我稱為練習。
除了飲食的配方、運動的練習,還有在更深的心理層面、透過觀想或集中五官的練習。透過這些練習,我希望你我可以把身心安定下來,讓念頭自然沉澱,甚至淨化。
一個人念頭少了,身心也就自然成熟,可以準備接受下一階段(也就是更深層面)的意識轉變。
這意識轉變不是靠頭腦去爭取、追求、主張、體驗什麼,反而是透過一個最徹底、不費力的轉變。
從這個角度來看,你會注意到,從《我是誰》《集體的失憶》《落在地球》《定》《時間的陷阱》《短路》《頭腦的東西》《無事生非》,一路走下來,落在愈來愈深的層面,是頭腦一般不能理解的。
但是,我相信,經過這一路,我們的心反而可以得到共鳴。
這個單擺在意識譜擺盪的過程,對我個人最有意思的是,有幾個作品,像是《插對頭》,是已經站在整體面對身心,而站在整體在答覆「我們身心要怎麼去接受祂」,倒不是怎麼從身心延伸到祂。這一點,可能和你我原本所想的,也是相反。
前面提到,我後來認為《全部的你》有些觀念太早提出來。其實,如果大家讀完這個系列再回到《全部的你》,可能會發現過去讀不懂的段落,現在已經可以完全領悟到。
我們會自然明白《全部的你》是在一個很深的層面,倒不像大家以為的只在左腦的層面打轉。
連我自己都沒想到,是那麼早,我已經把人類全部潛能的本質交代清楚。當時,也沒有想再寫下一本書。是後來為了解釋裡頭的一些觀念,才有了那麼多後面的作品。
《神聖的你》表面上在談心流、談修行──尤其臣服,和我們生活有什麼關係?但是,假如你現在回頭看,也會發現,我當時已經把修行的路完整地鋪出來。我也表達我們這一生最神聖的,就是你我自己。我們這個生命,點點滴滴都是神聖的。我才不斷強調,這一生,無論如何要在意識層面告一個段落,不然我們還可能繼續忽略掉每個人都有的、最寶貴、最神聖的部分。
★跨領域的整合
前面已經提到,這些作品,有不少主題是採用比較科學的方式來進行,例如養生、運動、呼吸、睡眠,可以說是做一種跨領域的整合。甚至,我還透過《不合理的快樂》來探討快樂的科學,用這個每個人都想追求的主題,從淺白但相當完整的科學知識切入「全部生命」的觀念。一樣地,走到最後,都回到心。
最有意思的是,在《不合理的快樂》,我從科學出發,走到哲學甚至靈性的領域,是希望透過這樣跨領域的整合再加上練習,讓大家可以徹底找到人生真實的快樂。這種快樂,是我們這一生來最高的目標。
同時,和現在這本書(我:弄錯身分的個案)最相關的是,我是在《不合理的快樂》第一次介紹參的練習。因為這種練習太重要,後來才透過《我是誰》再一次闡述。我也在《定》做了相當的補充──除了將參和定的觀念徹底整合,也對修行人都想追求的定,用我個人的體驗做一個說明。
《我:弄錯身分的個案》這本書表面上很淺,畢竟「我」是從《全部的你》就開始談的一個觀念。但我相信大家可以注意到,我在這本書已經探討到很深的層面。如果沒有前面的書來鋪陳,讀者可能看不懂這本書。即使表面懂,也無法讓理解落到心。
我在這本書,也整合許多修行的觀念,甚至徹底做一個推翻。當然,推翻的角度,最多只是我個人的。這種個人的角度,本來沒有什麼代表性,卻出乎意料地和過去的經典完全一致。是這樣,才會讓我大膽地把它再次提出來。
一樣地,《時間的陷阱》這本書,讓我採用物理的語言來解析「時間」。我想表達的是,時間,其實是一個頭腦的作業。時間,一點都不是客觀的存在。這一點,和我們一般的想法完全不同。大多數人更是不會想到,就是我們將自己綁住在時間,才建立一個痛苦的人生,而帶來更多煩惱。
《短路》更是奇妙。這本書,終於讓我有機會在另外一個層面說明──如果一個人接受一體、和真實接軌,對個人的身心會帶來什麼作用?這本書的內容,集合了我過去在各地遇到的修行人喜歡問、想要了解的問題。雖然這個顛倒的觀念,對一體而言根本不重要,但是,我相信許多修行的朋友會非常感興趣。
睡眠這個主題,也是如此,首先,我透過《好睡》希望帶出一個完整的睡眠科學,幫助大家得到睡眠。我一直都明白,現代人把失眠當作是造出身心失衡最主要的危機之一。然而,光懂得科學,對個人的睡眠其實沒有用,反倒還可能帶來壓力。就像光懂快樂的科學,也不能讓一個人快樂一樣。進入睡眠這個主題,我個人更大的目的其實是在更後面的一個階段,也就是前面所講的,把睡眠變成我們意識轉變最大的工具。
我利用接下來的《清醒地睡》,延伸《好睡》在物質層面的討論,希望一個人解開了睡眠的困擾後,還可以把睡眠當作一個最好的修行工具。我認為最可惜的是,這個知識在幾千年間幾乎完全消失。
這一點,相信你只要讀過這本書,自然會明白。
★透過聲音,和你心對心
當然,假如將過去聲音的作品一一列出來,那麼,最早的《等著你》,可以說是我想提供的一種心理治療。對於遇到創傷卻走不出來的年輕和年長的朋友,我希望用相當直接的語言,把大家帶到一個更深的層面。
《重生:蛻變於呼吸間》我將兩種調整身心的呼吸帶出來,一個是每分鐘六次、五次、四次的諧振式呼吸;其中,一分鐘五次的方法,還透過磬和鼓的聲音,錄成一小時的長版本,讓需要的朋友有足夠時間可以投入,甚至體會到當下。另一個方法是四小一大的淨化呼吸法,這也就是我在《神聖的你》談「清醒的受苦」時,為遭受嚴重創傷的朋友所準備的方法,幫助他們讓情緒最深的層面浮出來,得到淨化。
從我個人的角度,聲音還是帶來最直接的一種交流。這種交流,最多只能說是一種共振或共鳴,而可以繞過頭腦的作業。是這樣,我才認為有必要透過這些作品,包括《你.在嗎?》《真實瑜伽》來整合「全部生命系列」的觀念。
我們的頭腦還是需要一些方法或練習,才比較容易安靜下來,進入真實。我在《光之瑜伽》《呼吸瑜伽》《四大的瑜伽》透過各式各樣的觀想──觀想光、觀想呼吸、觀想四大元素,結合觀想和聲音的引導,與聽眾做一個心和心的互動。
因為聲音的穿透性,我後來更透過讀書會,從本來只是少數幾個人的互動,到後來透過網路進行大規模的線上共修,將「全部生命系列」的觀念更進一步帶出來。
我會這麼做,其實完全是為了我個人和大家的方便。畢竟我在國外停留的時間愈來愈長,和大家直接互動的機會並不多,也只好運用現代科技的便利,希望能更深的互動。透過讀書會,每一次的焦點可以落在一個小範圍,將某個重要的觀念充分展開。而且,在讀書會的過程中,我完全沒有任何規劃,所講的,全部都是很自在、從心裡流出來的話。這一來,我認為作用反而是更大、更直接。從許多朋友的反應來看,也是如此。
這本書(我:弄錯身分的個案),我也是一樣地盡量運用文字和聲音的結合。除了這本書的文字,我透過風潮音樂,錄製了這本書的有聲導讀《最終的真相》。此外,我在2019.05.17「活出心、只有心、徹底活在心」活動後,也不斷補充這本書的觀念。
這麼做,也就是方便你,在一個主題上,同時從閱讀的理性和聲音的直接著手,做為不同的切入點。
★「全部生命系列」最多是唯識的科學
整體來說,我還是希望大家按照出版的順序來讀、來聽。
最初,這些作品其實沒有什麼順序或理論的藍圖可談。我並沒有一個整體的規劃。包括這本書(我:弄錯身分的個案),也是一樣的。我沒有承諾任何人要寫,但不知道為什麼,這本書突然冒了出來。就好像透過我的口述,宇宙有一個流動帶著我走。至於走到哪裡,我也不知道。
假如要用幾個字來總結這個系列,我最多也只能用唯識(Consciousness Only)來表達。我認為,這會是未來最完整的科學。而它跟一般的科學不一樣,它是自己支持自己,自己驗證自己,自己完成自己。它並不需要額外的證據來解釋、證明自己。我才這麼地有把握,認為這套科學會流傳到後世。
說了這麼多,我還是希望大家有信心,自己決定從哪裡切入。
最重要的,還是心的共鳴。心共鳴了,頭腦會讓步,也就不會在意你是從哪一個角度、哪一本書回到心。
管理哲學主要有哪兩大目的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柒. 高流副執週記 }}_05
為了達成來到『高流』的首要工作任務 -- 『培育音樂人才與產業』,我所管理的『企劃宣傳部』、『演出服務部』兩個部門,共同設計規劃與執行了『高流系 – 樂團興奮波』音樂活動 (https://kpmc.com.tw/newslist/%E3%80%90%E7%AC%AC%E4%B8%80%E5%B1%86%E3%80%8C%E9%AB%98%E6%B5%81%E7%B3%BB%E3%80%8D%E6%A8%82%E5%9C%98%E5%A4%A7%E8%B3%BD%EF%BC%9A%E6%A8%82%E5%9C%98%E8%88%88%E5%A5%AE%E6%B3%A2%E3%80%91/ ),以顛覆『競賽』的形式,導入了『人才培育』的概念。當然,顯而易見的是:這個活動,關注的主體必然是『樂團』或『音樂創作人』;但如果以『音樂產業』的範疇來看,這其實只顧及到整體面向的一半。
『產業』,那代表著同時具備了『供給』與『需求』的兩方、共同完成了『產出』與『消費』的交互作用。
讓我們站遠一點來看:如果你回頭檢視這個專頁所討論的議題,其實絕大部分都是側重在『供給』的『音樂產出』者,那是因為:在我的觀念裡,你必須先確保你的產品真的非常優秀,才能來思考在市場存活的策略、可能。然而,容我引用一篇不太久遠的歷史文獻:https://blow.streetvoice.com/43020/ ,這是兩年前,我擔任『吿五人』演唱會音樂教練時的專訪,雖然看起來像是告訴音樂家們在舞台上的心態訓練,但其實裡面隱藏了我覺得產業面向中另一半的重要結構:
觀眾!
如果沒有觀眾的『需求、消費』,藝術家存活的機率是非常低的 – 我們不是在討論『假如一棵樹在森林裡倒下』的形上哲學面,而是非常務實的物理意義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1%87%E5%A6%82%E4%B8%80%E6%A3%B5%E6%A8%B9%E5%9C%A8%E6%A3%AE%E6%9E%97%E8%A3%A1%E5%80%92%E4%B8%8B )。
而『觀眾』,是需要『培養』的。
自從現在這個營運團隊進駐『高流』、展開『零時起義』(https://kpmc.com.tw/tag/%E9%9B%B6%E6%99%82%E8%B5%B7%E7%BE%A9/ ) 這類型的主題式節目策劃,我們可以觀察到,不分南北地域,觀眾是願意支持優秀的節目企劃,進而購票來參與整個節目的;其實,從這個觀察點,做一點點合理的推論:『觀眾將可以取捨節目的優劣』,似乎也還算合理 – 當然,這其中存在著一種風險:『那麼~ 誰能知道觀眾本身判斷力的優劣呢?』
沒有人能夠!因為,音樂、藝術的鑑賞,本來就是非常主觀的。但是,我們還是可以繼續往下推論:『如果有一種方式,能夠讓觀眾提升了判斷力,是不是能夠讓市場的產品,有更好去蕪存菁的淘汰機制,從而讓優秀的作品,得到更大的存活機會』?
我真心相信是的!
我真心希望我們能夠有判斷力很好的觀眾,來協力完成市場產品的優劣選擇與淘汰,進而督促了供給產出方,提出更優良的產品,來讓產業走向一個正向的循環。
因為這個信念,『高流』營運團隊引進了一個針對『提升觀眾判斷力』的課程 –
『透視演唱會!最強樂迷通識課』:https://www.facebook.com/Kaohsiungmusiccenter/posts/3238028156265667
[二. 高雄行動紀實_03] - {01_高流系} 之『高流系X TOP SESSION』– 透視演唱會!最強樂迷通識課_01
顧名思義,這一套課程是將『演唱會』這個消費產品,拆解、分析給消費者,讓消費者清楚理解到:當你消費了一場音樂演出,你會知道這個演出主辦方在整個節目的設計上,他所提供給你的所有『視覺』、『聽覺』,究竟是不是讓你的消費金額『值回票價』;如果你有任何的不滿意,你會因為這個課程內容而知道,應該從哪個角度來訴說你的不滿意,而不是以一種不確定的心情,懷疑『是不是只有我有這種感覺』。反過來說,你也因此而更能夠知道、體會主辦方所用心的環節,進而來增加下一次你會願意繼續鼓勵這個主辦方的消費意願。
而市場機制、產業結構,會因為這種判準能力,得到更健康的發展。
關於這一套課程的設計、規劃,『高流』絕對不敢掠美!整個六堂課程的構思與建制,是來自於全臺灣最優秀的音樂職人所組織的『TMTA 台灣流行音樂產業技術發展協會』(https://www.facebook.com/pages/category/Nonprofit-Organization/TMTA-%E5%8F%B0%E7%81%A3%E6%B5%81%E8%A1%8C%E9%9F%B3%E6%A8%82%E7%94%A2%E6%A5%AD%E6%8A%80%E8%A1%93%E7%99%BC%E5%B1%95%E5%8D%94%E6%9C%83-267761237002804/ ),依據『文化部流行音樂人才培育補助方案』,在深刻解構了產業的『供給、需求』相互關係之後,提出並獲得國家認證支持的具體行動方案 (https://grants.moc.gov.tw/Web/AwardPublish.jsp?__viewstate=oYkrL2Bgid3ySs2db6LGkQAaa4vPyufHaxZ1ypH3FT+41/6zCZHOLw== )。
這個由『TMTA』所執行的人才培育計畫,至今已經是第三年舉辦了;由於這個非營利組織的協會成員,都是來自業界最強悍、硬底子的職業樂手,所以在第一、第二年的課程設計方向,主要也是以『培育臺灣下一代職業樂手』的概念為出發。今年,『TMTA』決定開始面向觀眾,以自身執行音樂演出的深厚經驗,用深入淺出的方式,結合了臺灣實戰經驗數一數二的演唱會執行團隊,向觀眾解釋並示範所有演唱會必須顧及到的層面、與應用手法。我很榮幸曾親身在台北參觀到這個課程的執行過程,在當下,我就覺得應該把這個豐富的課程內容引進高雄,讓這樣的課程,不會因為南北的地理距離,而讓我們南方的觀眾,失去參與的『選擇』機會。
在此,我必須誠摯的感謝『TMTA 協會』的理事長 – 蔡科俊老師!出身高雄、職業樂手背景的他,完全能體會高雄對於這方面資源的匱乏,因此,以極高的誠意讓『高流』可以得到這個難得的『北水南引』機會。同時,我也要非常感謝協會的秘書長 - 周恒毅老師,協助整合了課程的所有講師,以兩週共六天的期間,將課程移師高雄來實行。
『高流』的部分,刻意將課程安排在週間的晚上,希望能讓來自任何職業別的愛樂者,在不影響工作時間的前提下,為『充實自己』多出一種輕鬆、但又極有知識價值的學習選擇。這是『高流』設立『超營養學分』的宗旨:我們想要讓身為高雄一份子的你,不論你會不會樂器、有沒有樂團或創作,未來要不要進入音樂產業,只要你喜歡音樂,你都可以把『高流』當成是你的地盤,而你一定可以在這裡找到你想要的『工具』,來讓你成為協助『音樂產業』往更好的正向循環前進的推手。
臺灣的音樂,會因為有你的參與,所有在『森林』裡的聲音,都能夠被聽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