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規「新秩序」?】林鄭要精簡城規程序 是要精簡什麼? #肢解城市規劃 #8月專研
近日林鄭一反過往「香港缺地論」,指「香港有足夠的土地,但(發展)速度要加快」,以「程序繁複」的理由,開始將土地問題的矛頭轉戰「壓縮城規發展程序」。有大量近年已開始/即將落實就建築物高度限制、園景及綠化上蓋面積、樓宇間距及樓宇後移等精簡審批的措施,亦有各種地產界、建制政黨及智庫提出更激進建議,包括修改城規條例、《收回土地條例》、《道路工程條例》,甚至揚言「簡化」公眾參與程序、「改革」補地價制度等,近日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更提議大規模放寬濕地緩衝區周邊的高度限制,向既有城規制度進行大手術,以期加快土地發展。
以上精簡流程的討論,流於實際的技術操作討論,艱澀難明,所以目前民間缺乏面向公眾的說明,使大家無法掌握相關技術改動,究竟正將香港城市規劃帶往何方。是次 #肢解城市規劃 專題特意邀請了幾位富有參與規劃程序的前線專業人士,透過深入小組探討各項精簡措施的關鍵課題,深入淺出解讀以上精簡城規措施對土地發展的成效、含義與潛在影響。
▌現行城規流程簡明透視
要掌握精簡措施的關鍵,需要先知道現時一個土地發展項目,由白紙一張到取得新地契,直至完成樓宇興建整個發展流程,究竟需要經過多少部門、法規及程序。
簡單來說,一般住宅發展申請主要涉及三個審批部門:規劃署、屋宇署及地政總署。
一、由規劃署支援的城規會根據《城市規劃條例》審議發展申請的各種內容,當中會有公眾表述及聽證會表達意見。
二、地政總署會負責就該發展項目,製訂/修訂一份用以發展管制的地契條款合約,有需要修訂地契條款就要計算出補地價的金額,樓盤發售前,須獲得地政署同意地契條款已經完成的「滿意紙」(Certificate of Compliance)。
過程中亦會因應不同情況牽涉不同部門 (例如運輸署、環保署等) 的參與,包括在城規會審議及批出許可條件或者在製訂地契條款時徵詢部門與局方的(技術)意見。
三、建築圖則的審批就會由屋宇署作部門協調,主要檢視圖則是否符合規劃申請時的訂下的要求,與及有否符合《建築物條例》標準,及後會獲批建築圖則 (或叫「開工紙」),工程便可以正式動工,最後工程完成滿足《建築物條例》要求,項目取得「入伙紙」屋宇署的角色就大致完成。
現在不少審批程序,例如高度限制、園景設計等,規劃署、屋宇署和地政總署之間被認為「疊床架屋」,且準則不一,故此政府先透過「簡化」尤其地政總署參與在內的「重覆審批」,從而加快土地供應。
可是,即將出爐的精簡修訂建議,卻不止是關乎城規流程的重覆審批,亦透過修例或放寬發展限制,聲稱能達到加快土地供應的效果,但這個聲稱的目的真的能夠達到嗎?
▌精簡程序 是否重疊 有否加快?
一個發展項目主要涉及三個審批部門,過往被批評部門審批角色重疊。現時精簡規劃程序有意刪走地政總署參與在內的審批角色,為求加快審批效率。
以建築物高度限制為例,以往一直以法定規劃圖則和地契兩方面規管,精簡安排後除了特別情況,建築物高限制不會出現在新訂立或修訂的地契內。
有建築業界覺得是項精簡某程度上合理,因為有時地契上的高度限制,有時來自舊的規劃圖則,規劃方面而言,分區規劃大綱圖不斷修改,不必又再重新找地政修改地契,只要規劃署把關就可以了。有規劃師甚至會提出地契中「建築物高度限制」本身多餘,因本身已有總樓面面積和地積比等規劃工具控制建築物的體積。可見,以上業界人士普遍認為目前的精簡程序措施是嘗試應對處理規劃申請時職能重疊的「官僚化」問題。
問題是,透過精簡審批這個少少的程序,是否能加快整個房屋發展的過程?
有業界人士質疑,現時地政審批地契條款的程序,會多大程度影響房屋工程的進度。因為地契其實只是政府與發展商之間的一紙合約,不會令工程不乎合法規要求,似乎不太會影響工程進度。發展商只要在最後階段賣樓前滿足地契的要求就足夠,簡單刪去幾個條款,會有多大程序影響整個工程時間表?結論是,到目前一刻的精簡城規流程措施,對加快建屋過程有多大幫助,仍然是個大問號。
過往亦有就地政層面的「加快」嘗試,效果亦是一個大問號。以發展商極為關注的補地價問題為例,政府早於2014年推出的「補地價仲裁先導計劃」,嘗試加快處理農地改劃為住宅用地的地契修訂申請,但直到2021年的6月,地政總署回應立法會質詢時,卻沒有備存實際處理申請個案時間的整體統計數據,並解釋指「每宗申請的時間取決於該個案的複雜程度及所牽涉的問題」。就此,似乎政府都無法評估「加速」措施前後的成效。
▌審批程序以外的建屋能力限制
現時精簡規劃程序的措施,似乎就不能簡單地加快整體房屋供應,因為建屋步伐其實更多是受制於其他大環境因素,而非地契上的幾條條款。根據業界人士的觀察所得,舉例說現時公營房屋供應的速度更多跟工程部門的負荷能力有關。
過往公屋工程進度緩慢,其實不是全然是覓地問題,更多是覓地後卻無人可跟進工程。據業內人士稱,由於很多「靚地皮」已被政府賣地予私人發展商起豪宅或商廈等,剩下可供建公屋的地皮若不是「盲搶地」得來,就是先天條件不佳,需要平整土地。而負責平整土地的土木工程拓展署,內部有今年工程量的清單,若超出今年工程量的話,就會排後一年再處理,結果房屋署不是沒有土地建屋,而是有了土地,卻等了一整年才得以開展工程。
業界人士推測工程部門長期欠缺人手,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政府大型基建過多,當然這亦包括公眾所理解的「大白象工程」。如果將政府工程部門的人手吸引到明日大嶼等大型基建,似乎亦會令到整個工程界別的人手短缺,倒過頭來拖慢房屋供應,猶如搵石頭砸自己隻腳。
以上的例子顯示,現在政府「發展速度太慢」的定調似乎忽略了規劃程序之外的其他決定性因素,單單強調精簡加快城規程序,或者無助改善現時房屋供應不足的問題。
▌犧牲質素的「精簡」趨勢?
政府除了推行現時一系列的精簡措施外,不斷加快審批整個發展流程亦成為各個部門內部的首要任務。此時需要思考,這個「谷催加速」趨勢會對政府部門對於城市發展的把關及引導角色帶來什麼的負面影響?會否削弱本身監管下應有的質素?我們的城市景觀及生活質素,會否因而下降?
以園境規劃程序為例,過往一個發展項目的「園景設計總圖」(Landscape Master Plan)分別交由規劃署及地政署審批。2019年發展局發佈聯合作業備考第3號(Joint Practice Note No. 3),提出精簡園境的規劃申請程序,將規劃申請中園境設計一般交由規劃署作為主要審批,並交由屋宇署審批綠化覆蓋率(Site Coverage of Greenery)。
有園境建築業界觀察所得,過往規劃署及地政署的審批準則不一情況時有出現,亦有批評政府部門審批發展項目的園境設計十分主觀。上至發展項目的通風、園藝移樹、園境美化以及開放空間的佈置,下至會追問項目中種植一顆樹的品種類型,當中不時涉及主觀的判斷。相應地,這亦反映出部門會仔細監管園境的具體設計。若將審批準則統一,精簡成「點心紙式」的硬性要求,會不會使發展商出現「湊數交貨」的情況?
對於現時政府「總加速」的綱領下,除了精簡規劃程序,有部門因審批不透明屢次被官媒狙擊拖慢土地供應,而政府部門內部亦被要求加快工作效率,否則將輕易「中槍」,成為現時「鬥官僚」的目標。有業界亦表示公營房屋項目的園境設計也需要配合加快,我們必須小心,會否因而犧牲園境設計時應有的全面質量。
有園境業界人士有聽聞,政府部門為求加快公營房屋供應(或需要彌補因土木工程署工程吸納量不足而導致的延誤),現時在制定某些公營房屋的園境圖則時,往往鼓勵採用「直線型」的模組化(modular)設計,嫌其他風格(包括曲線型)的設計興建速度慢,而這些曲線型設計對於整體景觀很多時有助益作用,甚或乎是個別地盤的實際需要。
透過犧牲因地制宜的園境規劃考量,而所換來的「精簡」成效,卻只是加快數天的制定工作,省時很少。這樣只會製造出更多倒模型公屋屋邨,而屋苑社區亦欠缺特色及變化,在地住戶的生活質素相信隨之而會被「精簡」。
▌公開補地價計算的雙面刃
發展商開發項目時,必須經歷修訂地契上的限制條款/改變土地用途等申請,因而須向政府就修訂前後的土地價值進行補地價,有發展商指這太浪費時間了。
現在開始有媒體吹風,政府正考慮列明「補地價」不同細項的計算方法,作為精簡城規流程的一個辦法。然而,「補地價」牽涉公帑收入,公眾利益影響極大,所以政府需要謹慎的補地價計算程序,避免公帑損失或招致官商勾結嫌疑,花這些時間站在公眾利益立場看似是必須的。
但現時,發展商正積極撼動這個多年來的安排。有不少發展商指很難預計政府會提出的補地價水平(業界一般理解是扣除所有成本後,政府會預留發展預期收益的20%給發展商以訂出補地價的金額,大型項目補地價金額可動輒上百億),所以以當發展商察覺到某些時期有條件接近的地皮的補地價金額便宜時,就會出現一窩蜂為數個不同項目申請補地價的情況。
因此有業界認為,對發展商而言,補地價計算準則更透明,發展商理論上有機會更主動向政府申請補地價。但同時,正如前面所述,「補地價」牽涉公帑收入,公眾利益影響極大,如果被地產商得知補地價的計算準則,亦可以預期發展商會針對每個細項數字向政府「拗數」,若然發生,這將必然拖慢發展程序,有發展商甚至會有理據,就政府開出的補地價及其安排司法覆核(相對於補地價的天價金額,司法覆核的律師費用可說是九牛一毛,若然覆核成功一次半次,發展商已經「賺到有突」,增加了發展商挑起法律挑戰的誘因),引起更長時間的爭拗,所謂「精簡」程序能夠加快發展的期望落空,欲速不達。
而無論是對政府還是地產商,補地價問題也是兵家必爭之地,前者是關乎龐大的土地收益,後者是巨大的土地利潤,若然挑起補地價的紛爭,這爭拗將沒完沒了,除了公帑有機會蒙上損失,更要命的是,發展商看似很關心的發展速度,很可能會被拋諸腦後。
▌最壞的還未到臨
最後,精簡發展管制督導小組現在正考慮推出最具爭議亦係土地利益核心﹕涉及總樓面面積以及補地價方法的精簡措施。連同一系列政府官員以及建制團體,針對濕地緩衝區大幅度放寬的發展管制,以及城規程序的民主參與部分。精簡發展管制小組的動態,即將成為新界北及明日大嶼等大型發展計劃以外,直接改變本地土地發展玩法,具相當技術性,同時亦最具爭議性的城市議程之一。
--
8月專研系列 #肢解城市規劃 全集:https://liber-research.com/steamlining_planning/
💪 研究自主 月捐撐起最新專研系列:https://liber-research.com/support-us/
FPS ID:5390547
HSBC PayMe 捐款支持:https://bit.ly/32aoOMn
Podcast:https://liber-research.com/podcast/
義工招募:https://bit.ly/2SbbyT3
同時也有5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MPWeekly明周,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專訪 #時裝設計師 #楊展】亂世之中,我們還需要時裝嗎?入行將近廿載,曾代表香港「征戰」各大時裝周的設計師楊展,以時裝和藝術作為媒介發聲,身體力行投入政治圈,訴說他對這片土地的愛與責任。 #楊展 #香港時裝 #本地時裝 #香港設計師 #ILOVEHONGKONGVERYMUCH #INNERFA...
「立法會設計」的推薦目錄:
- 關於立法會設計 在 本土研究社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立法會設計 在 吳文遠 Avery 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立法會設計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立法會設計 在 MPWeekly明周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立法會設計 在 巴打台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立法會設計 在 巴打台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立法會設計 在 Re: [閒聊] 討論一下目前房產可以做的立法- 看板home-sale 的評價
- 關於立法會設計 在 會議廳前廳是立法會綜合大樓最重要的設施之一,屬議員專區 ... 的評價
- 關於立法會設計 在 立法會新「立」字立體LED設計#dotdotnews #點新聞#點聞1分鐘 的評價
立法會設計 在 吳文遠 Avery 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10.20集結案】
//2019 年 10 月 20 日九龍遊行案,前民陣召集人陳皓桓、民主黨前主席何俊仁、社民連前立法會議員梁國雄等 7 人,被指煽惑他人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組織未經批准集結等。7 人早前承認控罪,法官胡雅文今(1 日)在區域法院判 7 人監禁 11 至 16 個月。除了黃浩銘,其餘被告的刑期與早前 8.18、8.31、10.1 未經批准集結案刑期同期執行。//
以下是文遠的感言:
【吳文遠 - 10.20九龍遊行案件感言】
這是一宗政治案件,所以我認為這篇陳詞適合放在政治脈絡下開展。
我們生活在急劇轉變及充滿挑戰的時代。基於政府所謂「安全」的理由,記者、報館、網台主持、學者、教師、學生、藝人、歌手、工會人、社運人、民意代表以及許多市民,都一一被迫沉默,以至逐個被拘捕、檢控、囚禁。
尤有甚者,「安全」的定義還在不斷挪移及擴大。昨日出版的一篇報紙文章、一次演講、一種主張、一個標語,今天都可能被視為對「安全」的威脅。
短短數年前那些通常被判罰款或社區服務令的行動,現在會被判監禁。這裡曾經存在和而不同及真誠辯論觀點的言論空間,但現在只剩下觸目驚心的紅線。
每天都帶來法規的重新演繹,每天都突破荒謬的下限。有他們的眼中,現在甚至連兒童繪本都成為了對「安全」的威脅。
問題無可避免地浮現:究竟這些法規是要保護誰的「安全」?是公民的自由,抑或是實際上已經非常有權力的人的權力?
我們追求怎樣的秩序?這些法規的設計,是為了所有公民能夠享有法治、自由、公平競爭及繁榮的機會嗎?還是旨在引領我們進入一個政府不受挑戰及不受限制的時代?
我們發現自身正處於一個這樣的時代,人們需要作出看似簡單卻極為困難的選擇——就如哈維爾所指——我們要活在真實中,還是要服從於謊言及荒謬?
在我追求的真實生活中,我們只是像《國王的新衣》中的小孩那樣呼喊:「喂,國王根本冇著衫喎!」
—————-
【Avery Ng: On October 20 Kowloon Rally】
This is a political case, so I think it is appropriate to frame my remarks within the political context of this matter.
We live in rapidly changing and challenging times. Journalists, newspaper publishers, broadcasters, academics, teachers, students, artists, singers, trade unionists, political activists, democratically elected representatives, and many other citizens are being silenced, arrested, prosecuted and imprisoned by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for supposed reasons relating to “security”.
What’s more, the definition of this “security” is constantly shifting and expanding. A newspaper article published yesterday, a speech, an opinion, a slogan--even a gesture may be treated as a threat to security today.
Actions that would have previously and sometimes rightly merited community service or fines just a few short years ago, now lead to the possibility of jail. Where once there was the space to disagree agreeably and debate ideas honestly. Now there is intolerance.
Every day brings a new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rules. Every day we reach a new level of absurdity. Even children’s cartoon books have now reached the status that they are seen by some as a threat to “security”.
The inevitable question arises: Whose security is being protected--the liberty of citizens? Or are these laws in fact protecting and securing the power of the already-powerful?
What kind of order are we seeking? Are these laws designed to uphold the rule of law, ensure freedom, a level playing field, and the chance of prosperity for all citizens? Or are they meant to usher in an era in which the government can rule unchallenged and unchecked?
In the times that we find ourselves in, one needs to make a choice that is at once simple yet immensely difficult. As Vaclav Havel writes: Do we live in the truth? Or conform to lies and absurdity?
In my pursuit to live in the truth, we are merely the kid who yelled “hey, the Emperor wears no clothes.”
———————————
文遠交低話大家記住一定要撐 #文遠Patreon 呀!
⭐️支持文遠⭐️請訂閱Patreon⭐️
⭐️Please show your support by subscribing to Avery’s Patreon ⭐️
www.patreon.com/AveryNg
立法會設計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立法會民政事務委員會今日(八月三十一日)到訪啟德體育園工地辦公室,了解體育園的最新發展進度。
在體育專員楊德強的陪同下,我們首先聽取民政事務局和啟德體育園有限公司的代表介紹體育園的設計特色及最新發展進度,藉此了解體育園於二○二三年竣工後的用途和營運模式。隨後我們到訪體育園工地辦公室,從該處眺望體育園工地,親身了解主場館、室內體育館、公眾運動場和公眾休憩空間等主要設施的建造進度。
立法會設計 在 MPWeekly明周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專訪 #時裝設計師 #楊展】亂世之中,我們還需要時裝嗎?入行將近廿載,曾代表香港「征戰」各大時裝周的設計師楊展,以時裝和藝術作為媒介發聲,身體力行投入政治圈,訴說他對這片土地的愛與責任。
#楊展 #香港時裝 #本地時裝 #香港設計師 #ILOVEHONGKONGVERYMUCH #INNERFASHION
《I LOVE HONG KONG VERY MUCH》
逢周五 • 晚上九時
緊貼INNER頻道
-----------------------------------------------------------------------------------------
立即訂閱《明周》電子版:
https://bit.ly/3t1Jmmx
明周娛樂 Web/ https://www.mpweekly.com/entertainment/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entertainment.mpw
Mewe / https://bit.ly/39s8vgS
明周文化 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
想食明周 https://www.facebook.com/foodiempw/
INNER https://www.facebook.com/innermpw/
https://www.instagram.com/in__ner

立法會設計 在 巴打台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香港今日社論2021年03月16日(100蚊花旦頭)
https://youtu.be/akntiCO7kGc
請各網友支持巴打台
巴打台購物網址
https://badatoy.com/shop/
巴打台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adatoyhk/
巴打台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c27Xd9EBFnc2QsayzA12g
---------------------------------
明報社評
中央官員一連三日在香港舉行座談會,就「完善特區選舉制度」聽取意見,未來立法會3類議席分佈、選委會職權行使,以及資格審查委員會構成運作等,成為各方關注焦點。中央要將「反中亂港」分子排除在政權機關之外,香港選舉制度「大重設」,具體方案設計,既要堅持「一國」,亦要維護香港社會獨特性,穩妥的制度設計,可以保障社會多元,顧全整體利益,避免向既得利益傾斜,同時鼓勵不同持份者溝通縮窄分歧。新的選舉制度安排,需要反映社會多元,讓議會內有不同聲音,未來立法會議席比例,地區直選、功能組別及選委會代表各佔30席,論開放性和包容性,均較「2:3:4」或「2:2:5」可取。
蘋果頭條
武漢肺炎疫情反覆,西營盤Ursus Fitness健身室群組持續蔓延,政府今日(15日)晚上9時正式刊憲,宣佈於中西區兩區封區強檢,西營盤方面包括薄扶林道36-46號萬林閣、第三街100-106號真光大廈、高街99號蔚峰及西邊街19-29號永祥大廈;至於西半山封區範圍則是聖士提反里1-2號金鳳閣及巴丙頓道1號興華大廈A座及M座。政府解釋,封區是由於萬林閣、真光大廈、蔚峰、金鳳閣及興華大廈近期出現確診個案,經評估後相關區域感染風險有機會較高。
東方正論
自從上月尾本港展開疫苗接種計劃,事故頻生,迄今已奪去7條人命,危殆深切治療嚴重個案亦無日無之,昨日又爆出中港司機信錯政府,打針後面癱。雖然官員與專家委員會死口不認連串事件與疫苗有直接關係,但至今只得約有20萬人接種,反映民眾有莫大恐慌,政府為了清去疫苗存貨,竟然一再擴大優先接種群組,覆蓋550萬人口,變相全民接種,而且威逼利誘,無所不用其極,無論如何都要市民受一針。
星島社論
新冠疫苗接種計畫開始超過兩星期,每日平均僅有逾萬人接種,接種速度明顯較其他地方緩慢。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昨認為市民受最近疫苗嚴重事故影響,打擊接種信心,因此昨宣布擴大優先接種組別,由六十歲下調至三十歲或以上人士都可接種,同時十六歲或以上到海外升學的學生以及外傭都納入優先組別,擴大後的優先組別涵蓋超過五百五十萬人口,佔十六歲或以上適合打針人口的八成,相關人士今日起可以預約打針,而昨日預約接種人數即反彈至逾一萬八千人。食衞局局長陳肇始昨表示,若接種率未如理想,而疫情繼續反覆,可能要再次考慮關閉部分處所。有專家指出,現時疫苗供應充足,可放寬更多人接種。
經濟社評
全球及本地疫情反覆,本港宣布大幅擴大新冠疫苗優先接種群組,將涵蓋逾550萬人,包括大部分打工仔。餐廳和酒吧等營運限制屆滿在即,港府警告不排除再次收緊防疫措施,料可以促使多些人打針,惟不論對內或外,當局仍需要為市民提供更多接種誘因,創造條件爭取內地敲定復常準則,力求盡早通關。變種病毒肆虐,即使各國紛紛開打疫苗,環球新確診仍連續3星期反彈。本港昨日再錄16宗社區確診,健身室群組短短數天內已擴至122人,推高病毒有效繁殖率至1.7,即每個確診者平均能感染1.7人。

立法會設計 在 巴打台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香港今日社論2020年09月17日(100蚊花旦頭)
https://youtu.be/liYR6lv01-4
請各網友支持, 課金巴打台
(過數後請標明所支持的節目或主持, 把入數收據WhatApps 至 : 94515353 )
- 恒生 348 351289 882
- 中銀 012 885 1 086914 9
( 戶口名: Leung Wai in Tammy)
- 轉數快FPS 3204757
- PayMe 94515353
- Paypal : tammyleung96@yahoo.com.hk
巴打台購物網址
https://badatoy.com/shop/
巴打台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adatoyhk/
巴打台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c27Xd9EBFnc2QsayzA12g
-----------------------------------
明報社評
華府規定香港出口到美國的貨品,產地來源不可標記為「香港製造」,港府向美方交涉,要求即時撤回規定,不排除透過世貿機制採取行動。美國總統特朗普奉行單邊主義,無視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破壞昔日美國主導建立的國際遊戲規則,白宮前年發動貿易戰向中國貨加徵關稅,世貿裁定美方做法不符全球貿易規則,向全世界說明了是非曲直,港府向世貿申訴,既是為了捍衛香港利益,同時亦是維護國際貿易規則,反對霸凌行為。特朗普一再批評世貿對美國「不公」,退出之說近年甚囂塵上,然而國際多邊貿易體制存廢,可不是一個國家說了算,倘若華府退出,只會令美國陷入孤立。實施後,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取消美國對港「特殊待遇」,不再區別看待香港與內地。
蘋果頭條
李嘉誠基金會公佈,向香港大學、中文大學、科技大學及教育大學資助共1.7億元,並已悉數將資助撥給四間院校,同時讚揚本港醫護、科研、教育人才甚具潛質。基金會指,李嘉誠致函港大醫學院梁卓偉、中大醫學院陳家亮、科大校長史維及教大校長張仁良,並引蘇東坡 《赤壁賦》,鼓勵在萬物多變中,以創新力量求存立足未來,又指「知識改變命運」箇中真意,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的永恆,在一直多變的庚子年中,深信推動教育可衝出混沌迷惘,捐資共1.7億港元,支持多個科技項目。李嘉誠期望,四間院校管理層共同借科技革命之力,「自強守志,化虛幻夢境為實質競爭力。」基金會資助1.7億元支持科技項目,其中包括1億元支持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成立「低溫電子顯微設施研究中心」;3,500 萬元助建中大學醫學院世界高水平的轉化組學平台;3,000萬元支持科大發展合成生物學科研;500 萬元資助教大與本地設計師合作,引入全港首個終端AI教材。
東方正論
西諺說,一次錯誤的判決甚於十次犯罪,犯罪只是污染河水,錯誤判決則是污染源頭。黎智英涉刑恐東方報業集團記者案以表證成立、黎智英罪名不成立告終,不僅全城嘩然,政法界人士更質疑判決有問題、不合理,促請律政司提出上訴。上訴期今日屆滿,奈何律政司不聞不問不作為,再次放生彰彰明甚。人們不禁要問,大家都是納稅人,律政司為何只為反中亂港集團服務?為何一味庇奸護惡、充當漢奸走狗的保護傘?香港亂成一鍋粥,止暴制亂遙遙無期,全拜律政司放任司法從源頭污染河水所賜!路見不平一聲吼。黎智英被判無罪的判決一出,社會各界紛紛感到難以置信,紛紛為受害者仗義發聲,由立法會議員到執業大律師再到法學教授,無不指出案件有相有片、有人證有物證,證據十分充分,尤其被告在沒有出庭自辯的情況下,法庭竟接納其供詞,反指堂堂正正出庭的證人「不誠實」,簡直匪夷所思。
星島社論
第三波疫情放緩,政府早前提及將著手重啟經濟。行政會議成員、經民聯副主席林健鋒認為,重啟經濟關鍵是香港與外地在疫情防控上有互信。他指現時英國和以色列等地方皆有快速測試技術,據他了解,以色列的快速測試只需要數分鐘即完成一個測試,成本數十元,準確度達百分之九十五。他認為可在機場及其他出入境關口引入相關技術,為香港把關同時讓到訪的旅客有信心。他又促請政府盡快推出「港版健康碼」,確保「港健碼」與「粵康碼」和「澳康碼」無縫互通,把握大灣區機遇,重啟經濟。林健鋒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重啟經濟的關鍵在於香港與外地在疫情防控上的互信。他提到,政府正與多個國家及地區商討「旅遊氣泡」(Travel Bubble),當中模式包括離境前作互相認可的健康測試。對於檢測模式,林健鋒認為「一個好嘅、快嘅測試」可以加強香港的疫情把關外,亦能讓有意到訪的旅客有信心。
經濟社評
《金融時報》中文網上月初曾這樣評論:對人民幣前景持悲觀看法,可能有些目光短淺。人民幣兌美元滙價持續走強,昨升穿6.77關口,短短3個半月累升逾4,000點子,分析指短期仍有上升空間。人幣走強,主因是美元過弱,疊加內地疫情管理得宜,復甦勢頭勁,吸引更多資金流入。人幣上升固然有利谷內需,但升勢過急卻可能帶來重大風險,挫損經濟復甦勢頭。人幣中間價昨高開397點子,報6.7825,帶動在岸價和離岸價迅即升穿6.77關,甚至一度升破6.76,再創逾16個月新高。券商預期人幣兌美元滙率形成一個新區間,上限為6.6,下限為6.9,而新中樞在6.75水平。事實上,人幣自5月底走強,累計升了逾4,000點子(5.7%)。與其說人幣升勢凌厲,倒不如說美元過弱。美國聯儲局為了救經濟,3月起大幅減息,並實施無限量寬,令美滙由高位102.8拾級而下,至今累跌9.55%,人幣被動升值,但同期人幣兌一攬子貨幣的CFETS指數,卻下跌2.2%。

立法會設計 在 會議廳前廳是立法會綜合大樓最重要的設施之一,屬議員專區 ... 的推薦與評價
我期望前廳交流會可推動行政 立法 的良性互動踏上煥然一新的台階,合力為香港的良政善治譜寫新篇章! #會議廳前廳全新面貌 · #香港知專 設計 學院 · #行政 立法 ... ... <看更多>
立法會設計 在 立法會新「立」字立體LED設計#dotdotnews #點新聞#點聞1分鐘 的推薦與評價
Share your videos with friends, family, and the world. ... <看更多>
立法會設計 在 Re: [閒聊] 討論一下目前房產可以做的立法- 看板home-sale 的推薦與評價
每次都在那邊二分法
然後不管哪種方法
都是出餿主意
沒辦法解決問題
更浪費鄉民時間
看看專業的說法啦zzzzzz
自由廣場》北市建物鄰損規則該修正了 應兼顧社會觀感與專業
https://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604113
2023/09/11 05:30
◎ 拱祥生
台北大直鄰損案引發外界質疑「台北市建築施工損鄰事件爭議處理規則」
以建商角度出發,球員兼裁判制度設計,讓公共安全猶如風中殘燭,
既不可靠也不安穩,除了從制度面立即修改鄰損辦法,
長期以來過度向建商傾斜立法方向,真該修正了。
現行北市鄰損規則,當都發局受理受損疑義戶事件後,
為釐清施工有無危害鄰房公共安全,要求製作「初步安全認定書」;
同時勘查鄰房是否屬施工損害,並製作「損害責任歸屬初步認定書」。
但兩者認定卻交由承包商與監造單位,要讓執行工程的人,告訴疑似鄰損戶︰
我做的工程有公安疑慮及責任在我,這樣的法規設計行之多年竟無疑義,
不僅未顧及「社會觀感」,專業上也站不住腳。
不論是建商或營造廠,每當發生鄰損事件後,總會覺得我已經做很多了,
或鄰損戶為何要那麼多,也找了專業技師公會鑑定等等,但卻忽略了鄰損戶社會觀感︰
「就是因為您們之前未做好,才會發生這些事,我們已經無法信任您了」。
當建商體認到這點後,就知道不是出事後,
找自己公司專業技師、建築師或是自己指定第三方單位進行鄰損鑑定或是認定,
且專業上基於同儕覆核概念,多一點第三方單位意見,才能避免錯誤再度發生。
實務面鄰損規則應該一步修改到位,當都發局受理受損疑義戶事件後,
直接由都發局委請或是住戶指定第三方單位逕行公共安全及鄰損責任歸屬初步認定,
一切以兼顧「社會觀感」及「專業考量」來建立鄰損案社會信任基礎,
當信任基礎建立了,才能真正衡平的進行專業鑑定及社會溝通,
讓鄰損案儘速達到三贏(政府、民眾及建商)及減少社會紛擾。
以現代工程科技發展,開挖必然會產生地表沉陷及鄰房傾斜改變,
猶如「開刀會流血」或是「吃燒餅掉芝麻」,
這是必然的代價,只是變位是否在大地工程師原來設計及鄰房安全範圍內。
有了正確認知,開發商本就應編列鄰損預備費用,不論是敦親睦鄰,
或彌補對周遭鄰房損壞。
更進一步說,政府更應考慮比照水土保持計畫保證金制度,
根據核定水土保持計畫總工程造價之一定比例額度收取施工保證金,
當有開挖案時,一律收取一定額度保證金,用來緊急開挖防災及施工損鄰使用。
甚至開挖保證金比例使用越少的建商,他的建案熱銷,
讓建築界走向尊重專業的良性循環,避免了重視關係及交際建商成為主流,
才是本案帶來的省思及社會永續發展之道。
(作者為台北市土木技師公會理事、大地與水保技師)
※ 引述《bearalex (立德學長 聯發科轉職房仲)》之銘言:
: 基泰建設挖倒鄰屋
: 這部分目前看法有兩種
: 1. 建商只要賠償殘值就好 (如汽車損毀 賠償殘值)
: 2. 建商必須要蓋回來讓居民可居住狀態.
: 可居住狀態又有最便宜的寶佳等級到豪宅等級?
: 如果法律上有規範 這種情況下應該怎麼樣處理是不是至少要求建商幫鄰居買保險
: 這樣子居民比較有機會用保險賠付, 不用期待良心建商出現
: 另一個新房子的稅收是否可以增稅
: 現在新屋很貴, 而賣的高的價格建商可以有種種避稅的辦法省下稅金對國民幫助不大
: 是否可以討論新立一條法案
: 所有新房子出售, 都必須抽10%總價的稅金, 一半健保 一半進教育/新生兒
: 我知道羊毛出在羊身上, 建商還是會加價賣,
: 不過那至少房地產交易可以實質的貢獻到未來人口出生和健康身上
: 而首購自住也不用太擔心, 政府最終都還是想辦法會走到補貼首購自住的居民
: 只是做不做了 怕被罵幫助炒房而已
--
Q 人類基本需求2.0 ◢◣ █ 自我實現 創意.問題解決.真偽.自發性
S ◢██◣ █ 尊重需求 自尊.自信.成就感
W ◢████◣ █ 社交需求
E ◢██████◣ █ 安全需求
E ◢████████◣ █ 生存需求 空氣.水.食物.住所
T ▄▄▄▄▄▄▄▄▄▄▄▄ █ WiFi█ 電池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7.2.4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ome-sale/M.1694534005.A.A54.html
※ 編輯: deepdish (118.167.2.47 臺灣), 09/12/2023 23:57:0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