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4快刀手搶先訂~~禪宗 瑪瑙達摩祖師雕件~~
超級優惠價2000元,約90*72*50mm
最後就這件啦,超級漂亮超值的別猶豫了先下單,還在考慮?慢來就沒了囉!!
喜歡趕緊先下方留言[+1]
介紹
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菩提達摩又作菩提達磨,簡稱達摩,南北朝時人,佛教中國禪宗初代祖師,被尊稱為「東土第一代祖師」、「達摩祖師」
普提達摩是南北朝禪僧,意譯為覺法,據《續高僧傳》記述,南天竺人,屬剎帝利種姓,通徹大乘佛法,為修習禪定者所推崇。北魏時,曾在洛陽、嵩山等地傳授禪教。據《景德傳燈錄》在民間常稱其為達摩祖師,即禪宗的創始人。
喜歡的朋友直接在下方留言 [+1]
=====================================
請先在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BlancoCrystal/ 私訊
禪宗 傳燈錄 在 奶媽 Naima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劉嘉玲的花朵與禪意/葉子跟花,我寧願活得像花】
#曾之喬 說,她喜歡葉子;#劉嘉玲 說,她喜歡花。
筆者也是喜歡葉子跟樹木的,畢竟他們低調不張揚、可以活很久,賀詞不都寫了「松柏長青」嘛?
再說了,現代人都愛講求「曖曖內含光」的美德,女人若是有才華,她必須表現得「優雅」跟「謙卑」才值得被外界欣賞。
若是高調張揚、野心蓬勃,哪怕你再有實力,依舊很容易被視為求表現、沒智慧又吃相難看的炫耀者。
但是,如果一個有能力的男人力求表現,他多半被稱作是鬼才和狂人,如薩爾瓦多達利、畢卡索等等⋯⋯族繁不及備載。
筆者不免憶起陳文茜在節目《茜問》的那句,「男人做什麼都是理所當然,女人一做什麼,必然引來側目。」
恰巧呼應了李敖曾讚揚陳文茜很適合做副總統,卻因此會讓和她同一陣線的總統候選人失掉婦女票。
那時候,李敖的理由很簡單,但筆者聽來很悲哀,「因為大多數女人都不喜歡陳文茜。」
---
是呀,相較起性格鮮明、獨樹一格的花朵,咱們女人做一片葉子多好?既不會被針對,永遠可可愛愛,還可以活很久。
更何況,花朵超級難搞的!
筆者母親很愛在家種些花花草草,有時不在家,遂提醒我要去照顧,通常在此時,我就更加感受到「照顧花朵」這件事有多麼麻煩。
先說好,以下將是筆者個人種植的經驗談,如果要看專業養花草知識,請不要參考我這篇文章。
花朵跟葉子,我發現前者更需要天時地利人和。有些花朵,只能夠在某些季節栽種;有些花朵,它澆水只能澆一咪咪(真的是一咪咪那種);有些花朵,日照不能太多;有些花朵,隔多久之後就要幫它翻土⋯⋯。
我數度被養花搞瘋,對著母親說道:「您能不能陽台就別種花了?」
某天心血來潮跟姐妹們去上花藝課,心下只想:「哎,種花跟插花,簡直是一個地獄、一個人間,我以後還是插花就好,種花簡直心累。」
可是,在母親悉心照顧之下,每當花朵一併綻放、滿室馨香,一切都太過燦爛美好,這般成就感的確只有養花人才會明白。
當然,之後看見花朵紛紛凋謝,母女總有悵然,但這不就是人生嗎?
事實上,在養花種草的過程中,筆者發現花朵跟葉子,前者講述的更像是「人的一生」。
---
花,其實藏有「禪意」在其中,靜待有智慧之人去感受。
筆者講的話是有根據的,你們知道「禪宗的源起」背後的故事是什麼嗎?其實跟「花朵」大有關係。
《景德傳燈錄》有個段落,講述釋迦牟尼佛於樹下論道,底下弟子各就各位,心想老師要跟我們說些什麼。結果,釋迦牟尼不發一語,取起前面的一朵鮮花,用手指輕輕地撫摸著花瓣、拈花示眾。
大家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心想你到底在幹嘛,僅有迦葉尊者會意微笑,這在禪宗叫做「拈花微笑」,一切盡在不言中。
《傳燈錄》在這個故事的本意是敘述禪宗的概念,他們是「以心傳心」,希望信眾能各自感受「行住坐臥皆是禪」的奧妙。
不過筆者的延伸問號倒是:為什麼要拿花?
後來,筆者研究《聖經》,發現耶穌基督也喜歡拿「花」來勉勵信徒,他曾用百合花做譬喻,希望人們要對「信仰」有信心:「何必為衣裳憂慮呢?你想野地的百合花怎麼長起來?它也不勞苦、不紡線。」
---
花,很有個性,哪怕生長過程很艱辛,得要耗費十足努力,但一旦踏實付出,他必然會迸發無限潛能,綻放一生,最後順應自然地迎接死亡,沒有遺憾。
回到劉嘉玲,當被媒體問到為什麼對花朵情有獨鍾?她表示:「人一出生,不論生日、生病或到最後離開世界,都有花,人生道理都藏在『花』裡頭了。」
葉子跟花都好,但問我嚮往什麼,筆者會跟劉嘉玲一樣,選擇「花」。
在於筆者相信,每個人(特別是女人)都應該要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一朵花,在有限的人生裡去開發靈魂裡頭的無限潛能,並且「忠於自己」。
如果你天生就喜歡低調,屬於奧黛莉赫本之流,那麼你就開開心心低調去;如果你是野心大爆發的郝思嘉之流,切莫不要被世俗定義的「優雅」綁架,大大方方去張牙舞爪,唱一曲鏗鏘玫瑰吧。
若生來是趙敏,就別硬把自己活成小龍女,努力開出屬於你的芳香。
禪宗 傳燈錄 在 蔣勳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清覺寺地藏殿供奉一尊道明尊者像,金色法身,右手執禪杖,左手持ㄧ小缽,衣裾飄動,彷彿緩步踏雲而來。
我不確定這「道明」是否即是《景德傳燈錄》裏受慧能開示的「慧明上座」?
慧明本姓陳,是南朝最後一代陳朝的皇孫,出家為僧,拜在五祖弘忍門下。
五祖傳了衣砵給廚房燒飯的慧能,慧能就是法定繼承人。但是有許多人不服氣,看來當時爭「衣砵」者眾,都要搶當「領導人,弘忍就囑咐慧能帶衣砵南逃。
從《景德傳燈錄》來看,似乎這慧明也是爭衣缽的一派。而且,他還帶著手下眾人一起追搶衣砵。慧明原是皇孫,有「將軍」名號,不知他是否還帶著昔日兵士部將出家?
「傳燈錄」的故事有時像神奇的武俠故事,慧明追到大庾嶺,把部屬留在山下,獨自上山見慧能和尚。
慧能見慧明追至,就把衣缽放在一磐石上,開口說:「衣砵在這裡,你可力爭。」
慧明即上前取衣缽,然而衣缽不動如山。
這衣缽是初祖達摩來中土的信物,經歷五代,上百年,已近腐朽,卻在此時變成傳奇。
其實我喜歡《六祖壇經》裏弘忍囑咐六祖南逃時說的「必要時,衣缽也可放下,帶法南逃」。「帶法南逃」,鏗鏘有力,畢竟「衣缽」也是執著。
慧明動不了衣缽,大為驚駭,即刻表明心跡:「為佛法而來,不爭衣缽」。
「傳燈錄」好看,有文學小說的懸疑,「爭」與「不爭」,讀者自有各自的了悟。
慧明或許不爭衣缽了,轉而求六祖開示。
六祖說了一段重要的話:「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六祖是寺廟火頭師父,每天劈祡燒飯,不識字,他的口語直白,「正與麼時」,沒有一點文鄒鄒的書生氣。常讓我想到小時候眷村山東河南媽媽罵小孩的土俗鄉音粗話。
慧能稱慧明是「明上座」,可見原來在寺廟中身分頗高。
「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問得好,人性有善有惡,有爭有不爭,有真有假,放下善惡,求法只問自己本來面目吧⋯⋯
「明上座,這當下,不知道自己本來面目嗎?」禪宗交鋒常常一語道破,讓人汗流浹背!
慧明當下大悟,此後,為避六祖名諱改名「道明」。
道明後來在江西袁州蒙山創立聖濟寺,成爲一代大師,卻要弟子都必須去黃梅禮拜六祖慧能。這是一段皇孫與廚房火頭師父的美好故事。
道明尊者像和藹慈悲,「正與麼時」,他是不爭什麼了吧⋯⋯。
我誤以道明尊者為道明禪師,說了道明禪師的故事。道明尊者是唐代來中土的朝鮮高僧金喬覺的弟子,金喬覺被認為是地藏化身,因此地藏庵多以道明尊者陪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