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終追遠】
昨陰雨綿綿,谷哥除了開心天降甘霖外,也感受濃濃的清明將至的節氣。
近日,很多鄉親都開始一年一度的掃墓,追懷祖先。
跟大家分享前些日子,我應邀參與江氏宗親的祭祖典禮,圖片中,江氏宗親的古墳已經具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是目前彰化縣內標高最高,面積最大非常具歷史意義的古墳。墳墓及墓碑都是由石頭堆砌而成,很具特色。
這座位於員林市振興里江家先祖江東興公派下,來自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大溪榕林,該派來台祖為13世祖江東興妻劉氏烈勤於清乾隆9年(1744年)攜五子入墾三塊厝庄(東山牛埔頭),開拓荒山創基建業,目前已開枝散葉,因開基媽劉氏葬於麒麟坑南薑母山,地方稱為「薑母山江」,每年於春分舉行祭祖。
每年江氏宗親都會從台灣南北各地回來祭祖。那天,近四百位江氏子弟回來祭祖,展現出江氏宗親們的緬懷祖先、團結一心及 #慎終追遠 的風範。
這個古墳所在的位置,我很常騎車運動時經過,視野很棒,可以俯瞰整個彰化平原,是一個地靈人傑的地方,江氏在員林是大家族,其子弟在各行各業都有很傑出的表現。
#魏明谷
#清明節
#祭祖
福建漳州平和縣 在 杰希嘉巴黎通訊Paris is Paris is Pari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福祿壽古玩店」的新收藏:
【漳州窯的吳須染付】
剛好今天入手兩件明代末期(1615-1640)福建漳州窯的青花小供盤和小杯,那麼就來談談影響日本瓷器甚深的明代民窯漳州窯瓷器。
官窯始自唐代,至宋、元、明中葉大興,然而從明末萬曆朝一直到清初康熙早期,官窯卻呈現衰竭之象,甚至不得不採取與民窯合作的「官搭民燒」的策略以應付朝廷的需求;在此同時,民窯不但趁機吸收官窯的優點並融合本有的特色長處,快速蓬勃發展,擔負起延續明末清初瓷器命脈的重責大任,在此段中國瓷器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
北宋時期,景德鎮已是重要瓷器燒造地點,但要到了元代於滅宋(1279年)前一年,即1278年於景德鎮設立「浮梁瓷局」做為全國唯一替皇室提供瓷器燒造服務的單位,景德鎮這才正式一躍而成「瓷都」並吸引無數北方優秀瓷工投入旗下,從此奠定往後美名。然而,明朝萬曆年間國力趨弱,政治動盪不安,再加上景德鎮的窯工反對受監督並火燒御窯廠,還出現了幾乎長達八十年的製瓷原料匱乏,景德鎮窯廠停工,窯工不得不出走,而閩南多山地形剛好藴含大量瓷土與燒窯資源,自然吸引許多窯工來此發展民窯。此時中國瓷器早已深受歐洲上流社會歡迎,需求量極大,當時壟斷遠東貿易的荷蘭東印度公司更視中國外銷瓷器為既可壓艙又能謀得暴利的黃金商品,在景德鎭窯業停頓的危機下,位於臨海又自帶港口的福建漳州窯自然應運而生,成為外銷青花瓷與五彩瓷的生產中心。然而,漳州窯的盛況卻只持續到清初,當時福建廣東浙江沿海仍有南明政權存在,反清復明的鄭成功勢力仍控制海路,接著又攻下原本為荷蘭人佔領做為貿易樞紐的臺灣,因此在清初的四十年間朝廷實行海禁,嚴禁官民海上交易,違者處斬,使得完全仰賴外銷的漳州窯只如彗星般短暫出現在中國瓷器史上之後就此停燒了。至於需瓷孔急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則將目光轉向剛發展出瓷業並以仿效漳州器為風尚的日本。
漳州窯其實是分佈在閩南地區諸多窯廠的統稱,目前在歐洲與日本所見大多出自隸屬漳州府的平和縣之平和窯所燒造,並由漳州的月港出口。歐洲人將漳州窯稱為「汕頭器(Swatow)」,因為最初確實曾經由廣東汕頭出海;日本人則稱漳州窯的青花瓷為「吳須染付」,蓋「吳須」是以氧化鈷為主的青釉藥名稱,而以青料進行色繪叫做「染」,「付」則指的是紋飾。
漳州窯瓷器在中國無論是博物館或民間收藏都極鮮少,但在歐洲、日本以及沈船打撈品當中卻有相當多的數量;原因有二:首先,漳州窯本來就是為了外銷需求才出現存在的,中國民間並不時興使用這些瓷器;其次,由於燒製量極大,因此求多不求精,反而被視為上不了枱面的粗貨,在中國,無論研究或收藏或記載,對此總採取忽視的態度,直到20世紀中期許多沈船打撈與國外古董界紛紛出現漳州窯,才獲得中國學界與收藏界的重視並著手研究。
漳州窯瓷器品項多且廣,可分為青花、五彩、藍釉、青瓷四大類,從小巧精緻到粗大碩重皆俱;胎質以雜質多、結構鬆散、顏色發灰的粗者為多,但也不乏潔白緊密的細者;大多數器物的胎壁較粗,掛釉不會很均勻,摸起來有凹凸感,有棕眼,青花發色較灰暗,且釉層白中閃青,器物底足常會沾砂;紋飾不若景德鎮的規矩嚴謹,但反而充滿了自由與活潑的生命力,構圖隨興不羈,描繪內容十分豐富,常反映出庶民日常趣味與幽默,若有底款,則經常寫著如「福、祿、壽、天、尚、魁」等單一吉祥字,別有一番接地氣的強烈裝飾風格。
日本自江戶初期的1616年開始自行燒造瓷器,當時即以中國的青花與五彩為學習範本,也大量輸入中國外銷瓷器,漳州窯的青花瓷即被日本人稱為吳須染付,而漳州窯的五彩瓷則被稱為吳須赤絵,給予後來古伊萬里燒當中「柿右衛門」風格的靈感;而漳州窯瓷器的外方框內書「福」字底款也被日本瓷工模仿而形成古九谷燒「角福」底款的特色,中國外銷瓷與日本仿製的瓷器成為當時貴族饋贈禮物的首選,鄭成功之父鄭芝龍就曾經仰仗其亦商亦盜的海上勢力進口為數龐大的漳州窯至日本販售,同時也再轉賣給荷蘭東印度公司。
福建漳州平和縣 在 鏡週刊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位在福建的土樓共有3千餘座,而這座位在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蘆溪鎮的繩武樓,是一座完整的圓形土樓,被譽為最精緻的土樓,也是2016年大陸動畫電影《大魚海棠》的取景地,讓古色古香的土樓呈現了生動唯美的一面~ #福建 #土樓 鏡食旅
【最精緻的木雕博物館 繩武土樓展現百年大氣】
http://bit.ly/2HdSvC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