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北鬼門開與迴向親族 ประเพณี 12 เป็ง/ตานก๋วยสลาก
趁著秋分還沒過,回頭講中秋 XD
剛過的中秋節(9/21)那天正好落在泰國鬼門開的日子,在泰北是藍納曆 12 月 15 日(วันขึ้น 15 ค่ำ เดือน 12、เดือน 12 เป็ง,解夏節前一個月,今年落在西洋曆 10 月 21 日),人們會準備祭品到佛寺布施迴向給往生者,稱為十二月初五祭 ประเพณี 12 เป็ง。
這開鬼門的日子在泰國各區的名稱或儀式各異*,基本上都是地獄門開,讓眾鬼出來領受布施。
關於習俗的由來,從查到的資料中有兩種說法,一是關於目犍連(พระมหาโมคคัลลานะ)到地獄大發慈悲,請閻摩(พระยม)暫息地獄之火,開鬼門讓諸鬼回到世上領受家族後輩的祭祀款待。另一個則是關於頻毘娑羅(พระเจ้าพิมพิสาร),大致的故事是傳說祂只認真供佛陀修行,但未曾對於過往親族做任何迴向。某日,一位淪入餓鬼道的親族覺得沒收到頻毘娑羅任何布施而覺得傷心,便沒日沒夜的對著祂悲悽鬼叫,頻毘娑羅不解遂向佛陀請示。佛陀向祂開釋後,頻毘娑羅便於供佛時便同時以灑水的方式迴向給那位傷心的過往親族,亦同時讓在地獄受煉的鬼們從苦難中獲得釋放。而鬼門開日就由祂定在這一天。
鬼門開之後,泰北人還會進行祭親族往生者的習俗 ตานก๋วยสลาก,時間就不僅止於單日,會延續至藍納曆 2 月,今年落在西洋曆 11 月。
至於祭祀迴向的時間為何落在此時,有說是上一季農作糧倉即將消耗完畢,等待下一次收成的過度期,因為自己生活上略略儉腸捏肚的過日而緬懷逝去親人在另一個世界是否一樣拮据,才興起多準備一些日常用品供給他們。也有資料說是稻米收穫前的空檔,同時間有部分水果收成,手邊有餘裕,而僧侶們又還在佛寺節夏安居,大家都有空就來布施做功德。
祭往生親族的供品稱為 สลาก、ก๋วยสลาก。根據先前參加清邁大學文化推廣中心工作坊時,講者 สนั่น ธรรมธิ 教授提到最早這祭祀先靈和佈施的品項,都是食物。從 สลากภัตร์ salàak phát 來說明,ภัตร์ 是巴利文,意指食物,整個字意大致有著把食物分項擺好的意思。至於現在看到供品中出現的衣物、生活用品則是後來增加的。
此外,在準備供品時,親族後輩會明確在供品上註明要迴向過往親屬的名字,盼望送往佛寺由僧侶祝念誦經時,能確實讓對方好好收到。也有一說是若亡者為自然死亡,包括重病或因衰老死亡的往者,可以在佛寺內供祭品,倘若為意外身亡,由於靈魂無法靠近佛寺,祭品就只能供在佛寺外 😢
詢問一位清邁朋友,她說,做功德迴向的對象不一定得是真正的「親族」或往生的「人」,只要心裡有想要迴向的對象都可以。她就曾經為自己過世的愛犬準備供品到佛寺,標示自己愛犬的名字,並向僧侶說明。完成儀式後,無論對象是誰,供品都會成為留在佛寺或轉捐給有需要的窮苦人,當做功德。
遇上疫情,在泰南的朋友說,今年怕民眾群聚,官方不讓辦;至於清邁也是為了防疫,各自準備好供品,集中讓雙條車或交由鄰里代表一起送去佛寺。
其實若能撫慰在世者心靈、求得平安,能不能親自送達,也不是這麼重要了。
*補充:
1、東北稱為 ประเพณีบุญข้าวประดับดิน、泰南稱時十月祭祖或十月搶孤 ประเพณีเดือนสิบ 或 ประเพณีเดือนสิบชิงเปรต。
2、ตานก๋วยสลาก 多半是傳統用竹片編成擺放祭品的容器,頂端有祭祀花束。現在有部分以塑膠水桶替代竹器,花束有些也以單朵緞帶花取代。十二月初五儀式的供品則不一定放在竹編或桶狀容器,用傳統托盤也是常見。更多迴向先靈:https://wp.me/p6jnJ5-2eb
3、泰南十月祭典:https://wp.me/p6jnJ5-aY
4、泰南三角粽 ข้าวต้มสามเหลี่ยม(十月祭典必備):https://wp.me/p6jnJ5-1i3
*參考資料:
1、ความเป็นมาของ “ตานก๋วยสลาก” ประเพณีทำบุญให้คนตาย ทำทานให้คนเป็น
https://www.silpa-mag.com/culture/article_38356
2、ประเพณี 12 เป็ง
https://art-culture.cmu.ac.th/Lanna/detail/2280?fbclid=IwAR2zKwUWQnFrc3La_m8jxg83Du-LdrqzgSNwdBwBMFL96XPX0d8227scmCs
3、Chiang Mai News
https://www.chiangmainews.co.th/page/archives/1785118/
https://www.chiangmainews.co.th/page/archives/1116932/
4、清邁大學FB專頁(懷念泰北腔,請點這裡)
https://www.facebook.com/watch/?v=1318852378306859
*查到的資料多以泰北地區為主,若譯文有不周之處,請多指教。
同時也有3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4萬的網紅歡樂馬介休Bacalhau,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尾牙」- 源自傳統祭祀活動 公司通常會設宴,慰勞員工一年的辛勞; 而有間澳門公司則有(跳街舞、跳Kpop、懲罰遲到人士、逼人加碼、狂飲酒、跳MeguMeguFire、開個人演唱會、Rap Battle等等) 為尾牙增添歡樂氣氛! 辛苦晒各位台前幕後,下年繼續,Yeah~! 尾牙表演流程: 1....
祀意思 在 作者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你們看到的是一個月亮,我見到的卻是一顆用來餵蛇的蛋。風雨大作,作法完成了。」
「這也有得說?不愧是堪輿佬。」
「論這些你比我厲害吧。堪輿不過是一門象徵的學問。」
「對呀……如果所有人覺得它象徵打甂爐的生根,那麼,你所謂的作法不就破了嗎?因為蛇不吃生根。」
「理論上是,所以有個成語叫『各施各法』。每個人對事物的理解都各有不同,故即使同一樣物件,也可產生不同的法。在現實中,這叫觀點與角度,但在法術的世界,只有道行高者為勝。」
「所以兩大高手過招便叫做『鬥法』吧。」
「正是,到頭來是比拼誰的神通比較廣大,誰對象徵的理解較為厲害。比如說瀘水風浪大作,次一等的祭司需要殺七七四十九個人頭來祭祀,但諸葛孔明道高一尺,用七七四十九個饅頭就完成了作法,成功取代了人頭。」
「這也有得說?我倒覺得這是孔明欺哄南蠻祭司的一種方法,目的是制止當地殺人的傳統。」
「你說得對,是方『法』,這些有方法的人就叫做『方士』。你固然可以說他在玩假,但真真假假只不過是一種名相,重點是投下七七四十九個饅頭之後,產生了跟人頭一樣的效果——這卻是其他方士做不來的。」
「可不可以說,因為那些人道行低,所以為了奏效就必須用上人頭?」
「你知道嗎?這就是孔子要敵視『始作俑者』的原因——為甚麼好好地有人頭用但你不用呢?從法的角度,一個人頭怎也比一個饅頭有效,祭祀本來就是一件血淋淋的事,但方士利用了象徵可以互相代換的特質,找到方法取代了這種血祭,例如用紙紮祭品,就是取其形相。可是這種『替代品』也有一個問題,就是它有可能只是徒有其形。」
「而人頭有的是靈。」
「人們說唔靈唔靈,就是這個意思。靈靈性性,靈從何來?你看電影見到道士咬破自己手指頭作法就是這個道理,靈從人而來,物件需要注靈,儀式方會有效,就算是西方魔術師都會要求觀眾從口中吹出一口氣,而愈大的法就需要愈多的靈,才會發揮力量。」
「這我知道,這就是『造像崇拜』的原理。崇拜者以為透過神像可以獲得靈力,卻不知道反過來是神像吸取他們的崇拜才得到力量。」
「像供股票吧,其實全都是殼股。愈香火鼎盛就愈靈,愈靈就愈香火鼎盛,你說到頭來是誰的作用?」
「往往是廟就盆滿缽滿,崇拜者卻一無所有。」
「中國自古就有這種生神仙的騙局,道士用有求必應作招徠,實際是自己修仙,從其他活人身上支取靈力。人們愈拜他,他就愈容光煥發,愈來愈靈了。」
「皇帝也是這樣透過萬民崇拜來自我造神。」
「你以為每家每戶都掛一張元首像只是政治表態那麼簡單嗎?元首要延年益壽就靠它了。肖像要放高於列祖列宗,甚至要置於十字架的上面,目的就是吸取崇拜。一個藉藉無名的人,只要挨家抵戶都有他肖像,日日都拿着他來拜,他能不成為一個大明星嗎?一樣道理——集體造神呀。」
「如此說來,砸毀神像這個儀式就相當重要。」
「而且要集體來砸。」
「信則有不信則無,背後其實是這個意思。意志薄弱的人受它擺佈,意念強大的人擺佈之。」
「這一點我有點懷疑。」
「怎麼說?」
「你一個人的意念強大,鬥得過一萬個意志薄弱的人的崇拜嗎?」
作者
祀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今天是中秋節,農曆8月15日這天在日本則稱為「十五夜」,大家可以欣賞一年中最美的「中秋の名月」。以前還會供奉芋頭祭祀月亮,所以也有「芋名月」的稱呼,現在多以用糯米加上紅豆泥或豆粉所做成的「月見糰子」代替。
其實,每天的月亮還有許多美麗的名字,除了常見的上弦月、下弦月之外,像「立待月」、「居待月」、「寢待月」這些名字也相當有意思,分別表示站著等待月亮、坐著等待月亮、躺著等待月亮。
今晚大家賞月、吃月餅了嗎?祝大家中秋節快樂。
祀意思 在 歡樂馬介休Bacalhau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尾牙」- 源自傳統祭祀活動
公司通常會設宴,慰勞員工一年的辛勞;
而有間澳門公司則有(跳街舞、跳Kpop、懲罰遲到人士、逼人加碼、狂飲酒、跳MeguMeguFire、開個人演唱會、Rap Battle等等)
為尾牙增添歡樂氣氛!
辛苦晒各位台前幕後,下年繼續,Yeah~!
尾牙表演流程:
1. 義不容遲 遲到懲罰
2. 焗9靚仔達飲酒
3. 抽奬
4. 爆妹《皆大歡喜》
5. TTK《香港料理》
6.「B列付」一日復出
7.「爆妹I Want You」巡迴演唱會
8. 馬介休MeguMeguFire
9. 超級少年-《唔好意思 唔好意思》
10. 加碼
11. 馬介休有街舞
12. TTK Rico - 賈斯汀·比伯《美味》
13. 馬介休有嘻哈
14. 生日傻HiHi
▼ ▽ ▼ ▽ ▼ ▽ ▼ ▽ ▼ ▽ ▼ ▽ ▼
新一年又到啦,雖然今年馬介休無年宵攤位
但我地繼續出賀年禮品同廣告
只需要一次付費體驗,就可以擁有全年快樂
大家快啲去呢條 Link搶購啦!
?? https://shop.mycart.ai/bacalhauent
賀年優惠套裝數量有限,售完就ByeBye了 T,T
YT粉員有專屬優惠啊~~(留意粉員社群!
▼ ▽ ▼ ▽ ▼ ▽ ▼ ▽ ▼ ▽ ▼ ▽ ▼
不要按這裡:instagram.com/bacalhau.ent/
馬介休最喜歡的FB Page:facebook.com/bacalhau.ent
入黎傾計:facebook.com/groups/bacalhauent/
#尾牙 #馬介休 #RAPBATTLE

祀意思 在 Jerry Ts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大年初九,天公生】
初九為「玉皇大帝」誕辰,相傳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都要隆重慶賀,民眾會準備豐盛供品、舉行祭典以表慶賀。
台灣首廟天壇「天公廟」在明鄭時期是奉明正朔、築台祭告上天的地方,因此稱為『天公埕』、『天公壇』、『天壇』,是台灣唯一官民合建之神廟。
台灣首廟天壇的建築風格非常具有特色,三進三開間帶兩廊的格局顯得宏偉,殿外龍形照壁、正殿的重檐歇山頂、後殿的雙斜坡硬山單檐式屋頂,及各殿均有的起翹燕尾、屋架、斗拱、「憨番」雕刻都極具特色,而廟內高懸屋垣的「一字匾」早在建廟之初,也就是咸豐4年即已存在,意為「千算萬算,算不到天一劃」(意思是「人算不如天算,冥冥之中自有定數」)更為府城四大名匾之一。
台灣首廟天壇有三多:配祀神祇多、廟會多、香火多,因此成為台南人的信仰中心,各方信徒多會來此燒香拜拜,光是金紙就因為來不及燒,而在廟埕上推積成小山,是研究道教神明的最佳場所,也是觀察台灣民俗活動最佳的地點。
在天公生這一天不仿前來台灣首廟天壇「天公廟」拜拜,祈求天公保佑新的一年萬事亨通、事事如意。
資料來源
台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官方粉絲團
https://reurl.cc/E2o1XK
成為這個頻道的會員並獲得獎勵: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WQhuleHvqtuN_LDwq99EnA/join
感謝各位衣食父母的支持與努力

祀意思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圖解台灣傳統生命禮儀」介紹
訪問作者:李秀娥
內容簡介:
從人之初、轉大人、結婚、拜壽,以至喪殯禮俗文化的最佳指南
以全新視角探索生命旅程中林林總總的過關儀式,讓現代新手父母們了解自己的寶貝兒出生前後的出生禮,什麼是「探花欉」、「栽花換斗」、「換肚」、「安胎」、「送流蝦」;什麼又是「三朝、報酒」、「滿月」、「作四月日」、「作周歲」、「拜床母」……還囊括成年禮、婚禮、壽禮、喪殯禮等生命禮俗。
‧隨著時代趨勢,現代台灣逐漸進入少子化的社會,孩子更是父母的明珠珍寶,小孩的出生前後的養育觀念和生命禮儀更加受重視,本書深入介紹台灣傳統民俗中的生命禮儀,其中的「出生禮」可讓現代新手父母了解傳統儀式的來龍去脈,讓每個小生命的成長過程中,都有傳統文化的祝福。
‧從成年到婚嫁,人生青年時期的重要關卡,本書詳加介紹傳統的「成年禮」與「婚禮」,讓所有新青年與新人都能從中獲得成長與結合儀式的意義。
‧面對人的年老與盡頭,「喪禮」與「殯禮」的提供讀者認識與了解儀式背後的傳統生命觀。
作者簡介:李秀娥
臺灣省雲林縣人,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
◆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中國文哲研究所等研究助理、真理大學宗教系兼任講師、大葉大學兼任講師。
◆現職民俗文化研究者,從事臺灣漢人曲藝文化、民間信仰文化、歲時節慶、生命禮俗等研究多年。
◆著有《蘇府大二三王爺開基祖廟鹿港奉天宮志》、《祀天祭地—現代祭拜禮俗》、《台灣傳統生命禮儀》、《台灣民俗節慶》、《鹿港的信仰與曲館研究》、《台灣的生命禮俗—漢人篇》、《圖解台灣喪禮小百科》(2015)、《迎神台灣:圖解信仰儀式與曲藝陣頭》(2019)等專書。
作者粉絲頁: 耕研居宗教民俗研究室
出版社粉絲頁: 晨星出版 晨星圖解台灣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