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陳翠玲】冬季就是黃色的季節,從油菊、萬壽菊到油菜花,亮黃嫩黃鵝黃如燎原之姿佔據山野。每每到了冬天,常叨念今天油菊開了沒?兒子說,今天星期日郵局沒開😊~
https://www.newsmarket.com.tw/mag/5039
磯 菊 種植 在 顏純左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台南市副市長顏純左昨天前往台南市低碳城市新景點「學甲濕地生態園區」會勘,呼籲大家25日星期日一起來參與「2016黑面琵鷺保育季」活動,大手牽小手,共同維護學甲濕地環境整潔,並清除區域內魚、貝類或動物屍體,移除黑琵中毒的感染源,讓黑琵族群有一乾淨的度冬環境。
顏純左是在台南市生態保育學會理事長邱仁武及副總幹事黃永豐等幹部陪同下,前往位於市道南一線與急水溪防汛道路交界的「學甲濕地生態園區」進行會勘,顏純左一行人對於學甲濕地的自然環境景觀以及豐富生態表示讚許。
邱仁武向顏純左報告說,「學甲濕地生態園區」是在100年間市府推動「低碳元年」之際掛牌成立,近20公頃的濕地生態園區成為台南市的濕地環境新版圖,5年來連續紀錄到國際級保育類的「黑面琵鷺」的度冬棲息,最高紀錄曾經高達428隻,還有數千隻的紅嘴燕鷗及裡海燕鷗等冬候鳥,最高紀錄160多隻的埃及聖環以及上萬隻黑腹燕鷗飛翔壯觀場面,此外還有小辮(行鳥)、小白鷺、中白鷺、高蹺(行鳥)、中杓鷸、赤足鷸、鷹斑鷸、紅冠水雞、小濱鷸、磯鷸、東方環頸(行鳥)、夜鷺等近百種鳥類、螃蟹及各種植物等。
副總幹事黃永豐說,他帶領的調查團隊幾年來紀錄到已經繁殖成功20多隻的灰胸秧雞,還發現瀕臨絕種的「台灣招潮蟹」有10多隻的蹤跡。在蟹類方面包括台灣厚蟹、字文及清白等各種招潮蟹及冬青菊、海茄冬、欖李、水筆仔、鹽定等各種植物類等。
副市長顏純左說,「學甲濕地生態園區」生態環境及鳥況相當豐富,而且每年都有「國際明星鳥-黑面琵鷺」來度冬棲息,已經成為台南地區第3大的黑琵度冬區域,今年的黑面琵鷺保育季活動特別在學甲濕地起跑,號召社區親子及喜愛濕地人士總動員一起大手牽小手,共同維護學甲濕地環境的整潔,並且清除區域內魚、貝類或動物屍體,移除黑琵中毒的感染源,讓12月中旬抵達的黑琵族群有一乾淨的度冬環境。
顏純左特別強調,今年的黑琵保育季活動,強調「淨灘、舒適、安全 迎接黑面琵鷺來台南度冬」為主題,呼籲大家一起來關心濕地環境,進而帶動生態觀光旅遊的繁榮發展。
(中央日報蔡清欽報導)
磯 菊 種植 在 L-inStyle 風尚旅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在經濟發展與永續保存的天秤上,我們總是容易傾向一邊而略過了另一頭。滿足了一方的驕傲與成績,卻犧牲掉了另一方的堅持與用心。美麗與哀愁,似乎成為共存相連的一個課題。城市裡享受便利資源的我們,能真的用行動支持永續發展的做法嗎?價值與價格,常常是一體兩面的另一個課題。
風尚的夥伴們,堅持著用我們友善旅行方式,走入在地。
___________________
「為東海岸的美麗與哀愁,寫一首新章。 」
訪北京,一群友人問我若有機會來台灣旅行,最推薦何處?我不加思索地回答:「我想是從花蓮延伸到台東的東海岸吧!從七星潭、蕃薯寮、新社、石梯坪、長濱、 烏石鼻、三仙台、成功鎮、一直到東河、杉原、都蘭。這些臨海的小村莊,在綿延不絕的海岸山脈與遼闊無邊的太平洋海,形成上百公里的狹長山海交界之處。除了自然美景外,幾乎是由部落串成的美麗項鏈,也有著豐富多元的人文歷史故事與在地文化特色,足夠花上一整個星期的時間慢慢旅行,細細體驗。」
車子行駛在台十一線上奔馳,我喜歡來自海面帶有鹹味的風吹襲臉龐,想像著這陣風與礁石上浪花,到底來自於海平面那端多遠的地方?也許是這世界上最遙遠的直線距離吧!停在北加路蘭山最佳視野,也是海岸公路最高點的芭崎瞭望台,春子與國菊這對姊妹在這風光明媚的休息處開了間小店,協助販售部落婦女的手工藝編織創作與原住民音樂等相關商品,來杯咖啡坐在木平台上靜靜地望著磯崎灣優美的弧線海灣,是調整步伐與心情的旅行序曲。
步入新社,綠油油的梯田從公路旁一階階地連至海岸旁,一片綠襯著一大片藍是世界少見的奇異景觀。殊不知這源自於平原的部落移居,噶瑪蘭族耆老們編織著香蕉絲,撒奇萊雅族火神祭的傳統記憶,隱藏原有文化和語言融入阿美族部落中,守著這一方土地辛苦地生活,背後代表的是強勢武力入侵的加禮宛事件歷史。數百年來先人開墾的農地,也在城鄉落差拉大、為求謀生穩定收入的經濟考量下,棄置休耕了數十年。直到近年來,才由返鄉部落青年歷經千辛萬苦的重修水圳復耕。這不適合機械的地形,只能人工耕種照顧的稻穀產出,一粒粒都值得思考土地的真實價值與堅強的生命力。
在成功鎮旁的小漁村比西里岸也有著類似的遭遇,世居此地的部落朋友們,在緊鄰著海岸的獨立三座小島上放牧著羊群,在洞穴中乘涼休息,坐在石塊上大聲哼唱著傳統歌謠,草地上跟著小狗翻滾嬉鬧遊戲。 城市裡的權力擁有者告訴他們這裡將成為熱門觀光景點,會建起跨越大海的美麗拱橋,將會有源源不絕的商機。橋蓋好後旅客確實也大量湧入,當權者又鑿了山洞搭了個橋取代掉原先的路,從此小漁村被略過遺忘,放牧的羊群可以跑過橋離開小島,牧羊的部落年輕人也只能離開故鄉,到城市尋找生存的可能與價值,在都市邊緣形成像是三鶯、八尺門等聚落,那又是一段故事了。
美麗,終究得成為哀愁嗎?
城市裡的旅人總是熱愛著鄉村部落保持著地景地貌的原始景觀、古老歷史的文化藝術保存完整、在地朋友的樂天友善真實、有機種植的蔬果端上餐桌、心靈在這裡得到洗滌變得更好,當然最重要的是價格平易近人,最不該因為旅人遊客增加而有所漲價改變,渴望這些印象永遠不要改變,這是期待永續的美好自然。那麼缺乏收入與預算的偏鄉如何改善生活?如何重視教育?如何堅持文化?如何守護自然?如何維持原先的一切美好,在這物價飛奔,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裡找尋繼續生存的可能?
遊覽車一日有二百輛經過東海岸,卻都只是上車賣藥睡覺下車拍照尿尿的觀光式走法,為何只有少數的消費者願意停下腳步,在這些部落裡過夜停留,真實地進入他們的生活:思考他們對待生活的態度與觀念,跟著他們走入山林海洋找尋食材、認識漁獲野菜。在村莊裡信步晃蕩,聽著海女採集海鮮與船長捕飛魚的故事。看著滿臉皺紋的年老依嬤用麻絲如何揉捻成線,學習一條一條地編織成網。孩子們在月光下抱著寶抱鼓拍拍打打,小老師教著大朋友練習著節奏調整呼吸。部落裡的耆老們吟唱著歌謠,那是古老風中巫師的聲音,伴隨著踩踏繞圈的腳步撞擊心底。圍著熊熊營火,坐在漂流木樹幹上舉杯將小米酒飲盡,倒臥草地滿天星空作為被子伴著海浪的聲音隨你入眠。這是不亞於夏威夷、馬爾地夫的難忘島嶼旅行體驗。
請空出時間調整心態,放下對於偏鄉的成見,捨棄習慣的旅行模式,用親自參與取代遠處的支持,這些地方需要的不只是在粉絲頁上按讚,在塗鴉牆上轉貼訊息的方式鼓勵。每一趟你走過的在地旅行,都不只是一趟旅行,而是一場由旅人發起的小革命運動。深度的體驗,可以帶動地方微型產業的發展,鼓勵更多年輕人從城市裡返鄉移民,帶動更多文化、環保、農業等新的力量,而這些串連起來的強大鏈結,會因為所有人都珍惜著這些難得旅行感動,因此更關注於這片土地。
凝視著遠方地平線升起的曙光,我們在自然給予的力量中醒來,大吸一口清新的空氣,盼望著我們依舊能保有當下的東海岸美麗,不再感到哀愁。
出處 / 今周刊 886期 撰文:游智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