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支〈刀與槍〉是尋人啟事第一支大製作的MV
尋寶們都看了嗎?
今天為大家送上刀與槍MV幕後花絮,小編我最喜歡在看完很厲害的作品之後,可以看到幕後製作過程 更了解背後的故事和側拍(當然還有超可愛的尋人(๑´ڡ`๑))
想要了解導演怎麼發想故事、動物角色的象徵,還有尋人漏網鏡頭
就一定要看這支影片,相信你們也會發現各種小彩蛋!
大家看完有覺得誰最適合去演戲嗎😂
看完再來複習我們的刀與槍👉🏻 https://thewanted.pros.si/R4MT9
花絮 Behind-the-scenes|乙善云
花絮剪輯 Behind-the-scenes Editor|陳柏達
#什麼是你們的刀與槍
#看完花絮再看一次MV有不同感覺
#MV點閱率衝起來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6萬的網紅尋人啟事The Wanted,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這支〈刀與槍〉是尋人啟事第一支大製作的MV 尋寶們都看了嗎? 今天為大家送上刀與槍MV幕後花絮,小編我最喜歡在看完很厲害的作品之後,可以看到幕後製作過程 更了解背後的故事和側拍(當然還有超可愛的尋人(๑´ڡ`๑)) 想要了解導演怎麼發想故事、動物角色的象徵,還有尋人漏網鏡頭 就一定要看這支影片,...
「看完花絮再看一次mv有不同感覺」的推薦目錄:
- 關於看完花絮再看一次mv有不同感覺 在 尋人啟事The Wanted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看完花絮再看一次mv有不同感覺 在 尋人啟事The Wanted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看完花絮再看一次mv有不同感覺 在 [討論] 誰先愛上他的,如何能夠更好?(有雷) - 看板movie 的評價
- 關於看完花絮再看一次mv有不同感覺 在 【分手節】mv拍攝花絮| mv背後的故事! 快來看花絮 ...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看完花絮再看一次mv有不同感覺 在 《假如我是你》MV幕後花絮照+歌曲 . 花絮照by ...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看完花絮再看一次mv有不同感覺 在 尋人啟事The Wanted [ 刀與槍Gun & Knife ] MV幕後花絮feat ... 的評價
- 關於看完花絮再看一次mv有不同感覺 在 [情報] 哲仁王后花絮未公開畫面金正賢專訪- 看板KoreaDrama 的評價
- 關於看完花絮再看一次mv有不同感覺 在 Dcard 影片 的評價
看完花絮再看一次mv有不同感覺 在 尋人啟事The Wanted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這支〈刀與槍〉是尋人啟事第一支大製作的MV
尋寶們都看了嗎?
今天為大家送上刀與槍MV幕後花絮,小編我最喜歡在看完很厲害的作品之後,可以看到幕後製作過程 更了解背後的故事和側拍(當然還有超可愛的尋人(๑´ڡ`๑))
想要了解導演怎麼發想故事、動物角色的象徵,還有尋人漏網鏡頭
就一定要看這支影片,相信你們也會發現各種小彩蛋!
大家看完有覺得誰最適合去演戲嗎😂
看完再去複習我們的刀與槍👉🏻 https://thewanted.pros.si/R4MT9
花絮 Behind-the-scenes|乙善云
花絮剪輯 Behind-the-scenes Editor|陳柏達
#尋人啟事
#刀與槍
#什麼是你們的刀與槍
#看完花絮再看一次MV有不同感覺
#MV點閱率衝起來

看完花絮再看一次mv有不同感覺 在 【分手節】mv拍攝花絮| mv背後的故事! 快來看花絮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分手節幕後直擊#戀愛選擇題#大女人小男人#番外篇聽 完花絮再看一次mv ,會有不一樣的 感覺 喔... | By 林萱Shiuan | Facebook ... ... <看更多>
看完花絮再看一次mv有不同感覺 在 《假如我是你》MV幕後花絮照+歌曲 . 花絮照by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當天拍攝的時候導演準備了好幾份的蛋糕、卡片和玫瑰Sophie得 一次 又 一次 的 ... 真的好喜歡他們的cover 也好喜歡 MV 裡的每一個眼神聽完 看完 真的會 感覺 被 ... ... <看更多>
看完花絮再看一次mv有不同感覺 在 [討論] 誰先愛上他的,如何能夠更好?(有雷) - 看板movie 的推薦與評價
雖然寫了用影評腦袋的一篇文章 並且給了普雷,
它不是那種「今年必看…排行前幾名…」標題,
但是確實是一部討喜的,會想和家人朋友分享的那種電影。
於是呢?
來寫寫一些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跟大家討論看看
=======以下有雷========
1.關於男主角:
我之前沒看過邱澤的表演,但這第一次見面,完全不知道他是個偶像
(但看演員訪談花絮就看出來很明顯XD)我對他談吉他含情脈脈看著
宋正遠(以下簡稱先生)的眼神真的太神啦。我也好奇一個問題,
異性戀男生如果有人對女友使出
如此萌、那麼無辜的大眼睛會發生什麼事。
他把阿傑這個角色的三個層次表現的很好,
一個是在遇到宋正遠後曖昧後交往的年輕屁孩、
再來是宋正遠生病後先賞完一個巴掌然後成為他的照顧者安慰者、
而最後在失去宋正遠後把感情暫時封閉,
卻又因為宋呈希(以下簡稱兒子)相遇後,
逐漸重新找回愛、照顧的感受,而當找回的感受,
於是最後才能真正在百日那天真正的跟過去道別。
等等!這不正是我的愛片「海邊的曼徹斯特」的套路嗎!!!!!
但我也必須老實說,電影並沒有把這個很鮮明的角色曲線處理得很清楚,
觀眾如我並沒有辦法在觀影當下就感受到這個角色曲線。
2. 關於女主角:
我之前也沒有看過謝盈萱的表演,但第一次看到她的表演,
就知道她完完全全就是一個硬底子演員。
在奧斯卡倒數三二一的餐桌戲,還真的是令人拍案叫絕,
腦中硬是浮現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裡「媽媽的遙控器」中
那夭壽情緒勒索的橋段。
其他包含幾次經過廟宇前無助問蒼天的獨白、
回憶中為了討好宋正遠而努力做出改變,
卻換來來先生出櫃和離家的告白打擊與失落,
還有最後諮商室裡「難道都是假的,沒有一點點真的愛嗎?」的崩潰。
每一幕時都打動我的心,為這個既是張牙舞爪,
嘮叨卻又始終默默做著該做的,
在脆弱渴望被愛的妻子還有媽媽這兩個角色中打轉。
3. 關於兒子:
片頭出現的塗鴉與旁白,到了中後段完全消失了。
推敲一下,好像在兒子在和諮商師晤談後,
體會到自己「生氣」的情緒其實是「無能為力」之後就停止了。
他對阿傑和三蓮兩邊的關係有了或是理解或是諒解。
前者跳出了「好人」、「壞人」的框架,
後者則漸漸在媽媽一次又一次的讓步與持續不斷的付出愛之後軟化。
我自己是沒有很喜歡這樣的表現方式,
覺得有點干擾視線甚至有時候會搶走我那一場戲的情緒注意力。
4.關於先生:
最後,我們多少可以拼湊出,宋正遠是先在劇場遇見阿傑,
然後因為要擁有一個正常的家庭而離開他,但在生病之後,
又決定要在生命的最後做自己,而與三蓮出櫃並且離家。
他離家的動機,其實不好說,有可能是忠於自我,
有可能是不想成為家人的負擔,不知如何面對的愧疚逃避等等等。
但至少能確定,他是在乎兒子的。不然就不會偷偷看他放學,
然後心裡寄望著有一天兒子能原諒自己的不告而別。
我有想過其實要不要,從頭到尾都讓這個先生不要露臉,
甚至不要有任何台詞會是怎樣的可能。
為什麼會這樣想是因為,他這個角色的存在有點尷尬,
其實沒有太多發揮的空間,但其實又是其他三個角色關係中一個重要的核心。
他確實與這三個角色有著強而有力的連結性。
當在電影一開始就已成逝者,
在這個回憶與角色劇情推進交錯進行結構複雜的敘事裡,
增添這條線,恐怕整體結構會更加破粹。
然而,涉及到男主角的角色曲線,以及觀眾對那段感情的瞭解認同,
那些對手戲又有其必要。總之,這角色在這部電影很尷尬。
要讓他多表現一點也不是,對觀眾完全保持零資訊也不是。
沒什麼存在感,可是你卻不能當他沒這個人。
5. 關於電影配樂:
這部電影的配樂我很喜歡。應該不會有人不喜歡吧?
很有風格、重複性和主題性明顯但又不到洗腦,相當舒服、加分。
6. 關於父親給兒子的信與結局:
最後他們三個人都能夠原諒而且跟宋正遠好好道別。
兒子的理解竟然只從一封信(當然還有那些聽阿傑叔叔說的故事),
而更讓我意外的,那封信的內容竟然是空白的。
兒子跟阿傑叔叔說「謝謝你照顧我爸」。
這聽起更像來是兒子對叔叔的和解。
但兒子跟爸爸呢? 他們兩個就只有小時候一個一起玩具車幾秒鐘的鏡頭而已。
但我相信關心同志議題的我們,都很想知道導演那裡要怎麼處理他們的關係。
如同結局阿傑母親的出現,
上一代的老母親、新一代的孩子,
他們的思想要怎麼因應這樣的衝擊或者被教育,
不正是我們拿著公投票,投出贊成或反對意見的原因和關心嘛。
7. 一些鏡頭與台詞
我看這部電影一開始就有感覺到它有些舞台劇與電視劇的味道,
看完後查兩位導演的資歷經歷也說明的我的感受。
我本身很少舞台劇的經驗,但一些對白的設計很有趣留下痕跡,
「一萬年是多久」、
「我還有一個小小的疑問難道就沒一點點愛嗎?」
還有最後「愛和恨哪個比較快原諒?」
(最後這句原文我一直記不得有沒有版友可以救我的金魚腦)
這些句子共同的特色是「自問自答」,
在被安排在那些脈落裡,都有點突兀,
這在我非常有限的舞台劇觀影經驗中,
這都是演員丟給觀眾的一個cue,意思是接下來我要說重點了,打瞌睡的可以起來了。
這並不會不好,只是我很少在電影裡看到這樣太留痕跡的對白設計。
然後電視劇或MV味道,有一個鏡頭我真的忍不住想吐嘈,
三蓮過馬路遇見一台計程車,看見自己和先生在一起很開心。
那個鏡頭的剪得真的好蠢啊XD
但教吉他那邊的剪接我就很喜歡。
8. 結語
以上也就是為什麼我覺得這部電影不能算是冷硬的同志議題電影,
觀影起來起來輕鬆沒有負擔,而是喜劇小品的定位。
也許不能夠滿足我們心中的每一個的疑問,
或是對當下社會現況有什麼反省與回應,
但至少它依然做到了,
提起了一些關於同志愛戀、價值翻轉的問題,
描述了一下那些問題,展示出了可能的衝突與矛盾,
最後給下了一個可能可以用愛化解對立衝突的可能。
最後,
不管反對同意,記得去投票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230.201.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541916764.A.6D8.html
※ 編輯: kobe1802 (61.230.201.8), 11/11/2018 14:16:22
※ 編輯: kobe1802 (61.230.201.8), 11/11/2018 14:17:08
蠢點就是如果要表達一種角色與過去的回憶「互動」的意象,
我幾乎沒有在任何一部電影看過這樣的鏡頭,倒是在偶像劇和MV看過不少,
那邊真的讓我很出戲去想,天啊我看的是電影嗎?怎麼會有這個鏡頭XD
應該這樣講,會需要答案或鋪陳是因為你(導演)給了我們一個結果,
所以導致結果的因或是其中的轉折就必須要足夠的說服力。
當然留白給觀眾自行投射也是一種可能,但就承擔觀眾可能會情緒斷裂。
沒有這個片段,只有兒子坐在門口等阿傑叔叔出門,告訴他他看過信了,
然後謝謝他。但接下來阿傑腿就斷了XD
天大的誤會啊 桐島不露臉是那部之所以為經典的一大原因啊啊啊啊
有人覺得那樣很可愛、調性也與喜劇一致,算是一種定錨。我只能說不合我口味。
尤其用的語言又是中文,所以我們很能夠分辨是不是日常對話還是設計出來的
這部設計對白的痕跡很明顯。不像是一般人在聊天時會說的話。簡言之,文青腔。
平衡的說,或許有一些我們沒有感覺的英語片外語片,對他們本國人看的感覺也是如此。
我同意不同領域的創作方式可以有所交流引用,激盪出不同的化學效應。
這也是小說改編成電影劇本,舞台劇改編成電影的一大學問。
但既然表演的媒介已經不同,當然要想辦法調整成適合的表現方式。
妳能夠想像一個對白很少的廣播節目、一個都是講旁白沒有影像的電視節目嗎?
廣播的靈魂是聲音、電視的魅力在於影像。
舞台劇的靈魂是戲劇張力與印象深刻的對白,
電影的魅力在於影像、音效、配樂、剪接等總和,
所以既然它是一部電影作品,它就不能只是做好原本舞台劇就有的優點。
我大膽猜測這場戲要嘛前面被剪掉什麼鋪陳,要嘛就是又犯了舞台劇鋪陳不足的毛病,
在那段的脈落沒頭沒腦天外飛來一筆,我根本很難腦補為何宋正遠會有那種情緒,
是自責嗎?還是覺得時間可以療癒一切?還是跟男人的刻板印象受傷會躲起來有關?
沒交待啊! 我就算看了你們真正的原文 我還是不懂那個對白 跟整部電影的關係。
我是不認識那名演員,但有時候角色能不能發揮也跟劇本和導演有關啊。
有可能他其實撐的起來,像剪頭髮和三蓮按電鈴抓姦那兩場戲我覺得很精彩啊,
但很多場戲被剪掉,或是劇本當初在構思就沒能讓他發揮。
感謝妳!妳完全突破我的盲點了。我一直有感覺那個塗鴉的意義是孩子內心的世界。
但沒辦法連結上這種手法的特殊性與不可取代性,換言之它這個表現方式有它特殊的
意義。而孩子事實上在劇中也確實有做諮商的治療,所以可以看成是不同階段,
隨著故事的演進,孩子與情緒之間接觸、理解、釋放、解構、重構的心理過程描述。
※ 編輯: kobe1802 (36.230.202.247), 11/13/2018 00:34:3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