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稿的時候人在沖繩。前一天住進被命名為「海景套房」的房間,但早在到達飯店以前天就已經黑了,看不見海,看不見船,也看不見隔天舉行婚禮的教堂。
往飯店出發以前,晚餐在相隔一小時車程的一座山上。租來的車經過一間名為「地球雜貨」的工廠。坐在後座的我對那個名字一見鍾情,地球雜貨,CHIKYU ZAKKA,是個詩集的名字吶。沒想到下車後熱情接待我們的先生就是地球雜貨老闆的丈夫。
工廠裡是木刻的鱷魚,孔雀,鋼珠迷宮,神明,和風箏,還有重複播放的 Bossa Nova。Monla 的 Rail Line、Sylvia Telle 的 Vivo Sonhando、Antonio Carlos Jobim 的 Remember。開著一家名為地球雜貨的店、站在 Bossa Nova 裡顧店的女子說自己生了五個孩子:「後面幾個不是他的。他不介意。」我們被她帶到一間山坡上的餐廳。後來才知道那裡的廚師就是她某一個小孩。
專輯是這樣在飛機上、車上和飯店房間裡聽完的。擬好寄出的問題,窗口說宜農最近都在練團,希望這天能寄回給我。一邊等待早已預計是文章後半段的筆訪稿寄回,一邊看著早上五點逐漸清楚的海。我覺得她一定也會喜歡地球雜貨的。不過這種事情無法在工作信件裡傳達。我本來想在工廠裡買下那條紫色的圍巾,不過,忽然婚禮就要開始了。教堂外面是雨,雨外面是海,海外面是雲,雲的外面是明天。我再也不會回到這裡,這一點再清楚不過了。
我嘗試描述歌曲裡的渺小。她的作品裡一貫的渺小。那渺小是因為她在作品裡預先設計的空間尺度總是龐大。難得在空間上微觀的時候又忍不住要提醒時間的有限。筆訪稿在這時寄來了,讀著讀著又更加確定她本人努力在作品之外的地方當個好笑可愛的人。於是最後,這篇稿子前半段實在顯得太正襟危坐了。真想當個像她一樣能把許多事情妥善地切開的人,像老闆說起後面幾個孩子的時候。
回程機上讀馬世芳寫夏宇,「喜紫之奪朱」,化用惡紫奪朱的典故。我又加倍想念起那條紫色的圍巾來。
隔天看見她分享了稿子。像有人把還不是星座的兩顆星星連在一起一樣。
/////////////////////////////////
終於袒露的說話主體
新專輯裡的作品讓人想起西方詩體類型的古典劃分:抒情詩、史詩之間敘述主體聲音的區別。前者是詩人本人將自己的人格投射到作品本身,進行一種個體的情感抒發;後者則是詩人以「敘述者」的姿態來進行敘事,代入某種「角色」來現身,詩人在作品中的姿態比起「我」,更像個說書人。文學理論認為形式上後者比前者更複雜,抒情詩的出現應早於史詩,因個人的抒情與敘事相比是更直接、更接近人類說話直覺的傾向。
有趣的是,鄭宜農的個人創作史似乎正好與這種發展模式相反。過去的作品中,她作為創作者所站的位置是相對旁觀,甚至居高而下的,時常以一種觀察者的角度來發展歌詞,因而時常出現「我們(作為一種集體的代言想像)」、「你(目前狀態是如何如何)」這樣的起筆,在古典分類裡更接近史詩作者在作品中的位置。隨著創作時間延伸,她在作品中的說話主體反而越來越往「我」趨近了,歌詞中的「你」不再是被說明、被解讀的他人,而是「我」的抒情的對象。到了《給天王星》的十首歌曲,鄭宜農作為史詩敘事者的狀態反而佔少數了,「我」的想望、傾訴與意志,彷彿在長長十年間經過慢慢風化而終於袒露。
抵抗創作慣性
這樣的發展並不一定是基於創作者自身、主動且有意識的轉向,而是在創作歷程中自然而然、引力般的傾向。作詞人、製作人鍾永豐曾說「大部分的創作歌手在前三張專輯就把自己寫完了」,此話中的「自己」未必指的是一個人的生命經驗,有時也指一個音樂人在技術上所擅長的手法。一方面,自己擅長的事物用完了也許被解讀為一種技窮,但另一方面停留在自己所擅長的事物之中有時候也是一種限制。在《給天王星》中,可以看見鄭宜農嘗試以自己原本並不熟習的元素進行創作,最顯見的應該是專輯中收錄有三首閩南語歌。曾在訪問中自陳一直到了 2011 年才開始學台語的她,使用閩南語時語感特別抒情,那是與以中文創作時作為述說者的她不同的姿態。
也許正是因為「使用原本並不擅長的手法」的嘗試,反過來影響她在所有創作中的主體轉變。新專輯裡的中文作品跨出了鄭宜農過去慣常以較巨大的意象系統(宇宙、自然、時間、命運)的包裹方式,有如〈591〉從租屋網生發想像、有如〈就算我放棄了世界〉的坦率告白(鋼琴基底的編曲,開頭旋律甚至有〈聽媽媽的話〉那樣簡潔的迴旋),曲風上除了以往那樣盛大空靈的編曲之外,也挑戰了更加輕巧可愛的編曲如〈深深地〉、〈去你的旅程〉。這是以往鮮少看見的鄭宜農,也是嘗試跨出創作舒適圈所收獲的結果。
千千萬萬個我,即是你
專輯發行前的訪問裡,鄭宜農這樣說明這張作品:「我覺得到現在,我對自己的關注差不多停止了。接下來我想關注我身邊的人、這個國家的人、這個世界的人。」與作品內容相對照,她所謂的「關注他人」反而是以「探索自我」作為方法,從內在中找尋與外在他人的聯繫之處,自身的狀態即成為他人的應證。第一首歌〈2017,你〉與最後一首歌〈千千萬萬〉在這個概念下遙相呼應:
不必再去想怎麼進去這世界
因為你就是 你就是
我生命的慶典
——〈2017,你〉
千千萬萬滴沒人看見的淚
奔流成一片銀河系
千千萬萬顆孤獨的小星星
在等待一個奇蹟
那是千千萬萬個我
那是千千萬萬個你
——〈千千萬萬〉
與過去的《海王星》、《Pluto》相比,新專輯名稱《給天王星》暗示這張作品的對象性。她將其說明為「你」,實則隨著「你」的展現,她與「我」的距離也前所未有地靠近。這是史詩性的創作者鄭宜農與抒情詩的趨近。而當她更靠近她自己的時候,她與我們也更靠近了。
生涯首次三千人專場在即,隨著新專輯的發佈,我們也獨家筆訪鄭宜農,與她談《給天王星》的創作種種⋯⋯
十二月選樂 ——
千千萬萬個我,就是你:鄭宜農《給天王星》
https://www.biosmonthly.com/article/10172
撰稿_ 蕭詒徽
攝影_ 王晨熙 hellohenryboy
責任編輯_ 李姿穎 Abby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3萬的網紅暗網仔出街,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dw_kid12/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deepwebkid/?modal=admin_todo_tour SUB: https://www.youtube.com/cha...
相對性理論歌詞 在 歐陽立中 「演說課x桌遊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看透自己,要付出多大代價?】
最近迷上韓劇「天空之城」。
其中,主題曲《We all lie》,
幾句歌詞讓我很有感:
「We all lie,Tell you the truths,
Sometimes we laugh and easily lie」
(我們都在謊言之中,而事實就是,
我們時而笑得開心,卻又被謊言包圍)
劇中的母親瑞珍,
在目睹明珠家升學的悲劇後,
決定辭退女兒的升學指導員。
她以為,
這樣女兒就能快樂成長。
但最後,她反悔了。
來自女兒的堅持、婆婆的施壓、
同儕的競爭⋯⋯
以及,她內心的謊言。
她告訴自己:
「我們不會像明珠家那樣的,
我女兒也不會像英才那麼不肖,
不會的⋯⋯不會的⋯⋯」
最後,
她把惡魔指導員請了回來,
讓每女兒走上了升學修羅道。
你知道嗎?
這世界最大的謊言,
往往不是別人騙了你,
而是你擅於對自己說謊,
還心甘情願的相信。
要看透自己的成本太高,
遠比不上編造謊言划算。
這就是所謂的「雙重歸因理論」。
什麼意思呢?
人在面對一件事情,
會發展出兩套歸因方式,
一種是外在歸因,把責任歸於外界;
一種是內在歸因,把責任歸於自身。
偏偏,
而人在不同的情境,
會聰明的選用不同歸因,
來讓自己好過一點。
你不妨拿筆和紙,
畫一個十字,
橫軸分別是他們和自己;
縱軸分別是壞事和好事,
這樣就會形成四個象限。
有趣的來囉!
當我們看發生在別人的好事,
傾向用「外部歸因」。
比方小李在公司升遷了,
你可能心想:
「那個馬屁精,天天討好老闆,
難怪升得快。」
但難道,小李本身沒有努力嗎?
而當我們看發生在自己的好事,
卻傾向用「內部歸因」。
比如你自己升遷,
得意得很,心裡讚嘆自己:
「我升遷,是因為我夠努力啊!」
可是,難道你的升遷,
沒有絲毫的運氣成分嗎?
再換個角度看,
當我們面對別人的壞事,
這時我們卻傾向用「內部歸因」。
比方說小李遲到,你心裡想:
「小李又遲到了,這人就是懶散。」
可是換作你自己遲到,
你會怎麼解釋呢?
「那個,路上大塞車,害我遲到。」
所以,顯而易見,
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壞事,
我們更常用「外部歸因」。
我們就是這麼聰明,
聰明的規避過錯、歸咎他人,
於是我們的人生,
慢慢變成一場謊言。
我想起了幾個熟悉的場景。
學生上課說話,
你告訴他上課不要講話,
他回你說:
「那個誰誰誰還不也在講話。」
嗯,外在歸因。
學生上課玩手機被抓到,
被老師抓到要沒收,
他又覺得委屈了,嚷著:
「才玩一次就被抓,
那個誰誰誰每天玩都沒事。」
嗯,又是外部歸因。
不知道你發現了沒有,
要看透自己,
本身就得付出高成本,
因為你得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相對的,怪別人不好的CP值高太多了。
你說,那我們該怎麼辦呢?
簡單,同一張表格,
你反著來想。
看見別人的好事,
我們該用「內在歸因」。
看見小李升遷背後的努力,
這讓我們學會了「虛心」。
發生在自己的好事,
我們改用「外在歸因」。
知道自己的升遷,
努力之外,也有貴人相助。
於是我們學會了「感激」。
當壞事發生在別人身上,
我們試著「外在歸因」一下,
小李遲到,
背後是不是有什麼難言之隱?
這瞬間,我們有了「憐憫」。
而壞事落在自己頭上,
我們改用「內在歸因」一回。
我遲到,是因為自己偷懶,
下次,別再犯就好了。
這回,我們學會了「反省」。
那些我認識的強者,
都是這麼反人性的在要求自己。
也因為如此,
成功者才如此碩果僅存。
他們逆轉歸因,
扛著看透自己的高成本,
那你呢?
Ps.這張圖歡迎你拿去跟孩子們分享喔!!
相對性理論歌詞 在 長笛家-盛心亭 Hsin-Ting, SHENG/Flûtist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Janáček歌劇:死者之家 Z mrtvého domu ]
前幾天在里昂歌劇院看了Leoš Janáček 萊奧什·楊納傑克 的歌劇:Z mrtvého domu 死者之家 (法文: DE LA MAISON DES MORTS) 是以19世紀俄國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 Dostoïevski 所寫的文學作品死者之家為故事背景。
這個歌劇算是比較少為人知,連我要去看之前要做功課都找不太到中文的資料,先從作曲家開始,作曲家Janáček的鋼琴曲目我算了解,但我覺得算艱深不好懂,歌劇中的音樂也是同樣的風格。
萊奧什·楊納傑克(Leoš Janáček 1854-1928),捷克作曲家、音樂理論家與民俗音樂學者。創作融入了大量摩拉維亞與斯拉夫的名俗音樂元素,並運用較為現代曲風詮釋。被認為是最重要的捷克作曲家。楊納傑克常年來採集故鄉摩拉維亞的民歌,觀察民間的語言和自然聲響,這些研究被包含到他的作品裡,「語調」(speech melody)影響了他的風格,而不只於其聲樂作品之中。他發展出一套語調理論(Theorie der Sprechmelodie)。因此楊納傑克從他同時代歐洲音樂主流分化出,而成為二十世紀的音樂風格創新者與重要的音樂家之一。
比較特別的是他是一位年輕都在鄉村當老師我行我素,到了晚年才大爆發創作的作曲家,很多很棒的作品都是在他晚年才創作出來。而他的特色語調學,從他50歲時1904 年首演的歌劇《耶奴法》(Jenůfa),中歌詞開始發展,他利用長短句結合音樂,音樂就是句子的一部分,句子也是音樂的一部分,因此發展出一套理論。音生樂,樂生音的道理。
接下來是這歌劇的文本:死者之家。這是一本很厲害的文學作品,我覺得非常值得閱讀。19世紀俄國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俄國農奴制改革時期發表的一部最重要、最有影響的作品,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基礎,以冷靜、客觀的筆調記述了他在苦役期間的見聞。
1849年4月陀思妥耶夫斯基因牽涉反對沙皇的革命活動而被捕,並於11月執行死刑。在行刑之前的一刻改判成了流放西伯利亞。由此,陀思妥耶夫斯基開始了它的服刑生涯。他在西伯利亞監獄中過了四年,之後是六年的流亡義務兵役。在他恢復自由之後他藉由回憶、隨筆、特寫、故事等獨立成篇的章節組成,淋漓盡致地展示了各類苦役犯的可怕處境和精神狀態,勾畫出各種人物的獨特個性。
這部歌劇一開始由哲學家引言,中間穿插的是真實受刑人的自白,有一位受刑人說:我只是想要在死之前大家都記得我... (這是常看到的犯罪理由,如此的簡單)。裡面的劇情都是各個受刑者敘述自己為何殺人,又或者是監獄人生的小摩擦,在監獄中也等同於一個小型社會。
故事主角Alexander Petrovich Gorjantchikov是一名政治犯(也就代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這算是他的回憶錄。裡面碰到各式各樣的人,以及指揮官和妓女等等,非常寫實而且充滿無奈。
監獄風雲的故事情節配上楊納傑克特有的音樂織度,展現出一種很詭譎的風格但又深深吸引人,楊納傑克的音樂時常使用複合式的節奏,在同一個時間出現不同的元素彼此交錯互相交織,在器樂配置上旋律和節奏都不停展現重複性,常常聽到一個主題或元素不規則的一直重複。(白話文:強迫症)他的音樂在第一次聽可能第一個感想都是:奇怪,但厲害。
這種緊密的織度特色在此歌劇中展現出一個高度緊張的氣氛,但那種緊張不是大聲也不是嘶吼,是一種抑鬱的緊張,好像氣球要爆炸的前一刻那種緊繃的感覺,默默地但是無可退路的感覺,非常吸引人。
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里昂歌劇院提供的片段:
https://youtu.be/1hskCgitoBE
看完之後有幸與里昂歌劇院策劃人一起吃飯,她說現在里昂歌劇院走冷僻風,他們主管現在常常發出一些提案是將種族議題相關的歌劇搬上檯面,或是人性衝突等等的,希望讓世人看到並且深思,歌劇也是歷史的一部分,除了美好耳熟能詳的貴族歌劇之外,世界上也有這種角落的存在。我覺得這個構想真的非常好,但非常明顯的可以看到觀眾就沒有這麼多,我在前一天都可以買到便宜的票,這就是藝術與現實的差距啊!但我覺得能夠接觸到稍冷僻的作品實在是太好了,這相對也是藝術對社會的貢獻!BRAVO!
相對性理論歌詞 在 暗網仔出街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dw_kid12/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deepwebkid/?modal=admin_todo_tour
SUB: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KC6E5s6CMT5sVBInKBbPDQ?sub_confirmation=1
暗網? 陰謀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5RVLpFkAKQ&list=PLGzW5EwcApFuqKoowMHS9v8W34vIPyrtk
鬼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4rmkFI1ik0&list=PLglqLngY6gv5BCwaoP-q6DOwUmw1lIusF
我的100K成長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dhtp6A6YJE
破解Kate yup事件是假的! 不是綁架! 不要被騙! (Facebook上的證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NJVt56ORWo&t=2s
曼德拉效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MutzRIE_uE&list=PLglqLngY6gv5BCwaoP-q6DOwUmw1lIusF&index=17&t=5s
深刻個人經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Roa6Vs1qWc&list=PLglqLngY6gv4mm_doLUUJx4zq5KvLJ2VE
破解華語樂壇3大離奇抄歌事件 | 周杰倫 陳奕迅 張學友
我自細就會彈鋼琴. 而最近要常常待在家中, 就特別會研究音樂或樂壇這方面的資訊. 發現美國樂壇跟多個恐怖陰謀倫都好像連上了關係.
唱片公司是被光明會控制的嗎? 要成名需要出賣掉自己的靈魂?
為什麼要簡簡單單在人面前唱一首歌都百般困難呢?
我們華語樂壇相對地好像沒有出賣靈魂這些恐怖東西. 但經過一番搜尋後, 發現可能出賣人格的例子比較多.
其實總共能而3音符組合出來的曲只有343個. 當然有些音階是可以去到12個音符那麼多.
但你不覺得好多時候有一些新歌感覺上你好像小時候就已經聽過了嗎?
暗網仔出街的觀眾, 所以就講包括周杰倫, 陳奕迅和我覺得最奇案的張學友華人和香港樂壇3大抄歌的秘密案件.
周杰倫
2002至2006年期間周杰倫不單止是那幾年香港最高總銷售量的歌手, 2005年稱霸華人樂壇時推出過一張名‘十一月的蕭邦’ 專輯. 當中講死去女朋友的 ‘夜曲’ 被譽為整張專輯精粹. 雜音的開頭然後吉他和節奏加上Rap然後副歌部分. 是挺難模仿的.
但作曲詞加主唱這首 ‘一厘米的距離’ 的宋孟君做到啊!
不單止, 2016年尾各大平台上架後 ‘一厘米的距離’ 被歌迷圍jiw抄歌. 因副歌部分被指是明顯的抄襲夜曲. 網民留言最狠一句有
“你唱的夜曲跑調了” 之後宋孟君理直氣壯出來為自己辯護 “不論雷同也好, 被駡抄襲也罷”
根據多位音樂學院專人所講, 抄襲 ‘夜曲’ 的方法用了學生抄功課的方法去做. 就是歌曲的配樂, 音色, 編曲都是極度相似. 和音和旋律也相似, 但就在每段大概第三句的位置會改那一句的和音和旋律. 造成的感覺會是
“夜曲, 夜曲, 突然好難聽, 夜曲, 夜曲, 又是好難聽...” 這樣的歌曲.
其實就算MV裡面也大量出現向周杰倫致敬的東西.
之後有指他繼續抄周杰倫. 他的 ‘王者榮耀’ 是抄周杰倫的 ‘龍戰騎士’ 他首 ‘王者峽谷’ 抄周杰倫的
歌曲推出兩年後宋孟君一直被唱是偷歌歌手. 在2018年11月终於出post向周杰倫粉絲道歉並將歌曲下架.
張學友
最複雜的抄歌事件發生在歌神張學友身上. 90年代貴為四大天王的學友當年的歌非常賣得亦唱到街知行聞.
但你會否想像得到抄襲事件是發生在26年後的2019呢? 也是抄上抄再抄的世紀大奇案.
早在1993年張學友便在 “我與你” 專輯入面推出 ‘留住這時光’ 這首歌. 當年更是1993年香港旅遊發展局主題曲 ‘將心照亮’ 的粵語版, 挺有代表性的.
到2019年在內地網絡冒出一首由網上孤獨詩人名 ‘渡我不渡她’ 的歌曲, 被指似曾相識, 就是抄襲 ‘留住這時光’?
其實 ‘渡我不渡她’ 紅了之後有指是抄襲2016年內地女藝人程啲的歌曲: ‘江南夜色.’ 直到又爆跟2013年由內地獨立音樂人馬旭東作曲作詞主唱的 ‘入戲太深’ 非常相似. 直到又指用了2010年出自菲律賓組合Propesiya的歌曲Bakat Parin的背景音樂. 然後再回到張友學那邊.
所以總結: ‘渡我不渡你’ 是來自 ‘江南夜色’ 然後原於 ‘入戲太深’ 再inspire by ‘bakat parin’ 的原曲是張學友的‘將心照亮’ 的廣東話版本 ‘留住這時光.’
之後再加有網友指歌曲跟李聖杰的 ‘關於你的歌’ 和林俊傑的 ‘她說’ 也有點像. 不知道啦! 只可以講一句: 天下一大抄!
陳奕迅
陳奕迅在廣東歌和國語歌方面都唱過大量金曲. 但有指他1999年 ‘婚禮的祝福’ 專輯裡面第6首sidetrack歌‘掏空’ 最近被2018年duoyin抖音神曲 ‘去年夏天’ 抄襲了. 有網友指這個抄襲是最勇敢的, 因為副歌部分的曲子是完全一點也沒有改的. 我不敢説一定是最勇敢, 但如果真的是抄, 這樣的抄真的是比較聰明. 至少不會像第一首抄周杰倫的主打歌吧!
總結: 有辨法!!!
其實外國早有一種名 sampling的音樂風格. 就是用另一首歌的一個部, (通常副歌) 放在自己的新歌曲?面.
在8,90年代多位hip hop制作人用sampling在自己制作的rap歌裡面大掙錢後, 讓將其他人的音樂作品熔入自己歌這個做法, 好快變成一個法律的問題.
自1991年Grand upright music limited VS Warner bros recording inc的法院案件後, sampling一般都要經過一個名clearance的程序, 即是獲得原創者的許可才可以用. 當然好多時做這件事也可以非常ong貴.
所以....雖說我不知道亞州各地區法律是怎麼樣...但可以想想用這個辨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