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的秘密(三)
電動馬達和內燃機引擎都是古老的科技,但過去一百多年,人類選擇了內燃機搭配汽油作為主要的陸上運輸模式,一百多年的發展下來,引擎因此成為相當精密的產業,工業成熟度很高,但內燃機現在面臨Clayton Christensen說的「破壞性創新」,將被一個相對比較低等的科技,給徹底的破壞。
破壞性創新的特點是「低一點」的科技,因為生產成本的下降,而得以吃掉比較高科技的產品市場。內燃機加上油箱,就是汽油車的動力系統,而馬達加上電池,則是電動車的動力系統。內燃機引擎因為經過一個世紀以來的開發,已經沒有低成本的生產方式,而油箱基本上不佔任何生產成本,所以也沒有什麼成本下降的空間。但馬達加上電池,卻有很大的空間。馬達也許像引擎一樣古老,但大電量的電池,卻是「新科技」,一個不斷地還在更新進程的新科技。隨著電動車的需求增加,投入電池開發、生產的新創事業,不計其數,因為有利可圖,進而趨動更多人投入開發。
特斯拉的電池很貴,一開始的Roadster,因為技術不成熟,所以有提供客戶換電池的服務,要價一萬二千美金。現在的特斯拉,電池保固八年,所以幾乎都還沒有客人需要換電池。馬斯克說,再過幾年,電池模組大概可以賣5千到7千美金。這才約十年的工夫,價格就砍下這麼多,而且這個比較便宜的電池,壽命還比較長,充電比較快,安全性也比較高,而且容量還更大。而且電池的開發,不純只為電動車。除了電子產品需要鋰電池外,一旦鋰電池成本再降下來,家家戶戶都會裝上一顆大電池,離峰時充電,尖峰時放電,搭配綠色能源生產,電池會徹底改變家戶使用電力的方式。而更成熟的電池科技,又會回頭過來,降低電動車的成本。這個正向回饋的機制,不但內燃機產業沒有,連燃料電池也沒有。有人用的東西,才會有誘因開發更便宜的產品。
這個資本主義的精神,厲害到連天然資源的稀缺,都可以想辦法克服。原先鋰電池的量產,有一個大關卡是稀土金屬「鈷」的使用,電池裡,鈷的價值比鋰還高,但鈷的產量很少。馬斯克在今年有一場重頭秀,叫做「電池日Battery Day」,很多專家都預期,特斯拉將會發佈和中國廠家「寧德時代」的共同研發成果,不用鈷的電池。特斯拉真的達到不用,甚至只是少用,鈷元素,那電池成本的下降速度就更快,會更快拉平和內燃機車的成本差距。
彭博的一個報告估算,現在電動車的製造成本,大約有近四成是在電池身上,五年內,就會降到三成以內,到時電動車和內燃機的成本就會拉平。
而電池以外的差別,還有很多。舉例來說,電池馬達和引擎以外的傳動系統(drivetrain),原理也不盡相同。據估算,馬達大概只需20個部件,而內燃機要200個。而這十倍的用料差別,影響很多層面,因為差別不只在數目而已。內燃機就是進行不斷爆炸式的燃燒汽油,進油、進氣、點火、爆炸、排氣的循環不斷地進行,過程複雜且傷害零件,所以要潤滑、要過濾氣體,廢氣還要觸媒轉換,每一個零件,都有故障的可能。
2015年有一個調查,全美汽車維修的前十五項熱門,全部是濾網、火星塞、進氣、排氣系統的控制和感應器,只有一項是電動車可能有的,就是油箱蓋/充電插座蓋的替換,便宜地不得了的工序。為什麼特斯拉不用廣設維修點?因為電動車不用換機油、不用換進氣濾網,馬達也幾乎也不會壞。車子系統的基本差別,回頭過來,還會影響銷售方式。豐田需要銷售代理賣車,也需要這些代理維修車輛。而事實上,對很多代理來說,維修才是真正賺錢的部門。但特斯拉的車,很少需要進廠,所以也可以跳過這個中間人,只要開一個直營廠,就可以應付好幾個州的維修需求。
但20個部件和200個部件的差別,還不只於此。豐田的200個部件,也許就代表了200家上游,這200家上游做的生意,都是和內燃機有關的生意,也許有少許部件,是可以用在電動車,但大部份是不行的。也就是說,這200個上游,沒有任何的誘因,幫豐田快速轉進到電動車。豐田越快切換,他們就越早丟了生意。所以九百萬輛的商機,背後就是代表百萬、千萬人的生機,在豐田內外,都充滿了抵制開發電動車的既得利益。如果不是特斯拉的威脅迫在眉睫,這些既得利益,到死都不想開發電動車。
豐田及傳統汽車大廠卡死在內燃機,造成成本居高不下,還有一個設計思維上的巨大不同。
比較高級一點的車,會讓你客製一些配備,比如說比較先進的安全系統,但傳統車廠是你選定了,再加減就不容易,真要加裝,就要進廠大動手腳。但如果你訂特斯拉,有些功能是要加錢,但你日後要加也可以,付錢後就可以啟動。功能一直在那裡,只是特斯拉隱藏起來而已。
這道理在特斯拉和蘋果比較像,和豐田比較不像。特斯拉和蘋果其實都是電腦公司,只是他們生產的電腦,一個當手機用,一個當車子用。如果車子的設計,是繞著電腦轉,所有的功能,都連在這電腦,日後的軟體更新,不用連硬體一起動,就可以技術升級。蘋果手機可以一代又一代的更新作業系統而變得更強大,特斯拉也可以。對特斯拉來說,要多一個功能,就是把硬體連到車子的大腦,就可以由軟體來中央控制。但對繞著引擎運轉的豐田來說,多一個功能,簡單如多一個照相機,那就是要再多一個電腦,多一個介面連結,工程浩大而困難,而這個多出來的電腦晶片,很可能和其它系統,尤其是動力系統,完全沒有關係。
把硬體裝上電腦,要比把軟體裝上硬體困難多了。
日經曾把一台特斯拉拆開給豐田的工程師看。工程師看了,搖搖頭,在科技上,豐田至少落後特斯拉六年。特斯拉的系統,環繞著兩個大電腦晶片組,控制著所有的系統,動力、環境偵測、空調、驅動、娛樂系統等等,通通由這兩個大腦控制。而這兩個大腦,上面只有印著特斯拉的名字,不像豐田,通通是上游供應商的名字。也就是說,特斯拉開發並完全掌握這兩個大腦,從晶片設計到程式編寫,全都是自家搞的。也許晶片是讓台積電做的,但設計是特斯拉內部做的。
以電腦為核心的生產,還有一個內燃機沒有的效果,摩爾定律,即電晶體數目每兩年倍增的了不起矽谷定律。摩爾定律也許沒有之前那麼神了,但晶片越來越強大且便宜的趨勢還是在。特斯拉花最多的錢在電池和電腦上,而這兩個品項,又最受科技發展影響,成本隨年下降。請問豐田要怎麼競爭?
美日德各三大傳統車廠,會被洗牌洗掉一半以上,因為他們都受制於舊的生產方式,都擺脫不了內燃機的過往成功。以前矽谷專家喜歡說,這是一場戰爭,看是特斯拉先學會造車,還是傳統車廠先搞懂電動車。現在這場比賽結果已經出爐,特斯拉取得了勝利。不過我認為傳統車廠裡,還是會有幾家存活,豐田其實是機會最大的大廠之一,寶馬和賓士也許是另外的倖存者,但未來太複雜,沒有人知道。
所以回到股價的問題上。取得生產科技勝利的特斯拉,年銷九百萬輛不會只是夢。但如果年銷可達九百萬輛,可以有現在這個每股一千五百元的價值嗎?距離這個系列文章的開始,才幾天而已,特斯拉股票又漲了一成。這個股票,已經不是九百萬輛與否的問題,而是史上最大的多空交戰。有二百億美金的資金正在放空特斯拉,也同時有多頭推升特斯拉市值超過二千五百億,說實話,沒有人在談基本面了。
我是認為,長期來說,特斯拉成為一兆美金的公司,只是時間早晚,也就是說,一股五千美金,也不是問題。但現在買特斯拉,你能安安穩穩地抱到那一天嗎?你能在股價跌回兩百元一股,也不怕嗎?
益 州 機油 在 彭博商業周刊 / 中文版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彭博觀察】電動車時代到來 或將擊垮幾家行業巨頭
汽車行業的未來將與手機行業的歷史遙相呼應。這兩個行業甚至出現了技術重疊:鋰離子電池。隨著全球汽車廠商逐漸由內燃機轉向電機,今天的一些主要汽車企業將重蹈曾經的手機巨頭們的覆轍。還記得黑莓(BlackBerry)、諾基亞(Nokia)和Palm嗎?
「誰將成為電動車之戰的贏家?誰知道呢?」高德納諮詢公司(Gartner)高階研究主管拉姆齊(Mike Ramsey)說道。「或許是老牌廠商吧,又或許,它們會被徹底淘汰出局。」
挑花了眼
由於市場持續供過於求,電動車的早期使用者面臨眼花繚亂的選擇。
在這場行業變局中,汽車展廳裡將湧現出過多的電動車之選。據彭博新能源財經的最新統計,2019年及2020年,市場上將新增85款電池動力車型,使全球此類車型的總數達到357款。其中,福士汽車(Volkswagen)位居前列,該公司宣稱要在2020年底前新增20款電動車型,到2025年再新增80款。而就在12月,這家德國車廠表示目前正在設計的燃油車將是其最後一批此類車型。
但出發得早未必就能贏得比賽。1999年,本田汽車(Honda)在美國市場率先推出了混合動力車型Insight,據說該車型能在高速公路上實現1加侖(約3.8升)汽油跑70英哩(約113公里)的太空時代奇蹟。然而,時隔幾個月後進入美國市場的豐田(Toyota)普銳斯反而成了環保汽車的標杆。各種跟風的混合動力車型蜂擁而至,無一能撼動普銳斯的地位。
「一兩款車型就能收割一整個細分市場,」布勞爾表示。20年來,普銳斯幾乎拿下了迄今為止電動車銷量的半壁江山。
在電動車領域斬獲此類標杆地位的汽車廠商將能在多年內保持領先勢頭。目前,特斯拉汽車(Tesla)似乎取得了這樣的優勢,但市場上應該還能容納另外一兩種典範車型——比如一款更平價的SUV,或一款電動皮卡。
電力滿滿
彭博分析師預計電動汽車的銷量將在20年內趕超內燃機汽車。
無助於有效界定所屬類別的車型將步履維艱。「電動車領域的長尾會非常顯著,很多車型的銷售都不會太好,」彭博新能源財經的分析師麥克拉徹(Colin McKerracher)表示。
目前,在中國以外的地區,日產(Nissan)Leaf、雪佛蘭(Chevy)Bold、BMW i3等非特斯拉電動車的銷售都不太好。分析師預計,隨著電池成本的下降以及廠商推出更多時下流行的SUV款電動車,未來幾年的市場情況將有所改變。這意味著在接下來的10年左右,老牌汽車公司的高管們需要努力完成一場驚險的財務雜耍:繼續通過燃油車推動收益增長,等待電動車羽翼豐滿,迎頭趕上。基本上,他們要用舊技術積累資金,然後用這筆資金推動下個時代的到來,而時機也很難把握。太早跳上電動列車,整個公司或會喪失前進的能源;而太晚起跳則會輸掉電動車的競賽。
特斯拉這樣的初創公司有一點好處——它們不需要操心這種尷尬的起跳時機。它們的規模很小,經驗也不足,但它們不必費心養護一項正緩緩退出舞台的傳統業務。
更讓傳統廠商頭疼的是,電動車的需求走勢未必是一條直線,特別是在油價飆漲或政府補貼下滑的情況下。而當戴姆勒(Daimler AG)和大眾等公司為電動車投入的越多,此類車型的銷售任務就會越緊迫,行業邁向盈利的步伐就會越快。
「目前,這個領域有種自滿的感覺,」麥克拉徹表示,「未來我們會看到產量提升和成本下降的良性迴圈。這一點一直是電動車領域所缺失的。」
不過,僅僅製造出優秀的電動車、並完美把握住市場時機仍然是不夠的。在特斯拉,一款秀色可餐的轎車只是起步。這家公司發展壯大的部分原因在於,它跳過了中間商,直接與消費者交易,並允許每個人定製自己心中的汽車。另外,特斯拉汽車能遠端持續更新軟體,這基本打破了汽車行業以年份劃分車款的概念。
汽車行業的元老們則無法直接向客戶銷售產品,因為會違反與經銷商的合同。反過來,經銷商也沒有多少動力推動電動車的銷售。電動裝置不能帶來源源不斷的零部件和保養的收入,而這部分收入佔美國常規4S店收入的12%。電動車永遠不需要防凍液,不需要更換新的火花塞,甚至不用更換機油。
「傳統廠商似乎以為電動車不過是換了一種動力系統,」拉姆齊說,「如果市場大舉轉向電動車,這些公司可能需要……改變對市場的整個思維模式。」
雖然老牌汽車廠商們已經各就各位,但它們或將迎來一個好幾代人未曾見過的激烈競爭局面。電動馬達的技術更簡單,這大大降低了市場門檻。拼湊出一輛普普通通的電動車越來越像一種採購行為,而非某種製造業的神技:採購一種優質電池,物色電機和其他標準化零件的可靠供應商。買不到的小部件則越來越容易用3D列印機列印出來。
電動馬達系統和智慧製造系統有望推開汽車製造業的大門。「100年來,由於資金成本高昂,汽車廠商一直卡著這項業務的脖子,」拉姆齊說,「這種情況正發生切實的改變。現在,你基本可以不依賴任何人,自己造出一輛電動車來。」
以Rivian Automotive為例,這家車廠在11月的洛杉磯車展上展出了全電動的SUV和皮卡車。在短短9年時間裡,這家總部位於密歇根州普利茅斯市的公司與附近的眾多供應商建立了良好關係,並打造出了兩款概念車。其皮卡車預計在2020年上市,屆時有望從那個長期由福特(Ford)F系列主導的最賺錢的細分市場上分一杯羹。而不同於福特的F-150,Rivian將兼具車斗與後備箱,只是它的後備箱設在前面——內燃機引擎空出的位置。
拉姆齊認為,面對這樣的壓力,業內的一些大型廠商有可能會銷聲匿跡。但他仍然看好越來越多像Rivian這樣的公司,稱它們有望在風起雲湧的電氣化亂局中殺出一條血路。(撰文:Kyle Stock)
#電動車時代 #BlackBerry #諾基亞 #Gartner #Volkswagen #本田 #日產 #特斯拉 #福特
益 州 機油 在 小薛 (kaworu)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前幾天去九州出差的重點目的之一 :D
看到日本摩托車產業整體,
不管從製造廠商(HONDA,YAMAHA,KAWASAKI,SUZUKI),
還是像我們家的出租業,
大家都在為了「產業振興」而努力,
真的是很感動啊!
仔細研究就會發現,日本能夠變成亞洲的重機天堂,
並不是憑空而來的!
其實早期日本也是非常非常打壓重機喔!
舉例來說:
1, 永遠考不到的駕照
真的千真萬確,曾經日本的大型重機駕照是「幾乎考不到」的!1975年當時的日本大型重機駕照考取率「不到1%」!曾經被揶揄說「比考律師還難!」這個情況甚至引起了美國哈雷公司的國際貿易控訴!意旨為「日本故意將駕照考取難度提升到沒道理的境界,造成我們的產品賣不出去,這個行為違反了國際貿易協定」真的是相當有趣的歷史。
後來由於導入了「駕訓班制度」,在完整的教育與實習制度下,大幅度的放寬大型重機駕照考取率(其實依舊靠北難,而且駕訓班超貴),算是比較親近了一點,甚至近年又因為「大型速克達」崛起,而讓日本導入了「自動排檔大型重機駕照」!也讓大型重機駕照取得率更加提高,但大體來說「駕照超難取得」的印象依舊普遍留在日本人心中。
2, 禁止高速公路雙載
這也是直到2005年才解禁的,事實上從交通流量來看,高速公路的意外發生率遠低於一般道路,因此禁止摩托車雙載是非常沒道理的事情,因此後來得以解禁。但目前東京都首都高環狀線C1(內環)+其支線,還是禁止摩托車雙載!(詳情: http://www.keishicho.metro.tokyo.jp/k…/syutoko2/syutoko2.htm )
3, 過高的高速公路通行費
大概有常聽小薛靠北的朋友都很清楚,日本的高速公路通行費貴到離譜!有多貴呢?簡單來說,假設從東京到大阪搭乘新幹線,大約是¥1.4万円上下,但摩托車的高速公路通行費竟然比照「K-CAR/軽車両」,大約要¥1.1万円!再加上汽油、輪胎、機油等等損耗來說,也就是「騎車去竟然比搭新幹線貴」!對於這點,熱愛摩托車的團體們經常的再發起抗議與要求,表示說依造摩托車重量對道路的損耗,以及交通量負擔等考量來說,不應該歸類在汽車一起計算,但至今為止這個革命尚未達成…
總之呢,這20~30年來,甚至更久以前開始,
日本摩托車產業上上下下的人士,
就開始不斷積極的爭取「摩托車族群的權益」,
也因此讓日本成為現在的「亞洲重機天堂」!
現在台灣香港澳門的朋友都能去日本騎車,
真的是太幸福啦!!
要知道有些國家遊客想來騎都沒辦法啊…
日本因為駕照超難考,罰則超重,超容易被吊銷駕照,
所以大家駕駛車輛的時候,中心思想是「讓」!
相反的台灣因為駕照超好考,罰則超輕,沒聽過什麼吊照,
所以大家駕駛車輛的時候中心思想是「搶」!
以「讓」為主軸的環境,交通事故自然少,
以「搶」為主軸的環境,交通事故自然多。
大家共勉之!
話說原本只是想分享一下新訊息…
結果莫名其妙打這麼多哈哈哈,
結論來說,希望各位想來日本騎車的朋友,
一定要注意禮貌禮節!我真的一直都很怕有那麼一天,
日本突然決定不承認台灣駕照之類的…
最重要的不適影響到我現在的工作,
而是我自己就很喜歡在日本騎車啊啊啊啊啊啊!
===================
不會日文也可以租!
想去日本騎車的朋友請使用此預約表單
http://goo.gl/forms/XWTH5tDQfg
會即刻替您處理日本租車預約。
如有需要「RAM MOUNTS」重機手機導航車架,
請洽我們的台北服務窗口「摩崎屋」:
https://www.facebook.com/motorhouse168
歡迎順手來「Rental819台灣」點讚
https://www.facebook.com/rental819taiwan
專門服務「台灣、香港、澳門」朋友在日本租借重機自助旅遊
咱們家老大上電視啦! :D
九州宮崎県「一號店」:【宮崎都城店】
https://www.rental819.com/area/shopinfo.php…
在昨天正式開幕了!!!
雖然目前那邊還在檢討是否能接海外客戶(台灣香港澳門)
不過在這之前摩托車出租產業一直沒有打進九州郊區部分
但郊區其實正是騎車旅遊最棒的地方啊!!
上面店家連接頁面中的介紹影片則是我前幾天去拍的哈哈哈,
可以發現這間店其實原本是「駕訓班」!
但考量到除了實用的汽車之外,
其實年輕人更喜歡摩托車!
除了當作交通工具之外,
更是一種休閒娛樂,以及生活模式!
但是動輒百萬日圓的重機,甚至比日本的K-Car還貴,
不過出租重機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在休閒娛樂跟支出花費中取得平衡點。
因此該駕訓班決定擴大營業來經營重機出租,
這對「產業振興」來說,這真的是很大的一步!
所以連當地電視台都來採訪了!
還請各位朋友多多支持啦!
===================
不會日文也可以租!
想去日本騎車的朋友請使用此預約表單
http://goo.gl/forms/XWTH5tDQfg
會即刻替您處理日本租車預約。
如有需要「RAM MOUNTS」重機手機導航車架,
請洽我們的台北服務窗口「摩崎屋」:
https://www.facebook.com/motorhouse168
歡迎順手來「Rental819台灣」點讚
https://www.facebook.com/rental819taiwan
專門服務「台灣、香港、澳門」朋友在日本租借重機自助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