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meStop(GME)才是真正的價值投資?多空雙方戰出一個合理價!
完整內容也可以收聽我的Podcast
https://link.chtbl.com/E5xrHYSS
GME這件事情被塑造成散戶與機構的對抗,聽起來會更具震撼力與故事性,自2008年以來仇視機構的負面情緒被瞬間釋放,放空機構本來一直以來就不受到市場歡迎,在這次的聖戰中蒙受巨大損失。
紐約大學財金系教授Damodaran也寫了一篇文章來討論這件事情,從價值投資大師的角度怎麼來看這件事情,我認為把這件事更合理化,也有更深一層的思考。
Reddit上的看多GME的名人JeffAmazon認為,在一年前看空GME的人是有根據的,但是現狀已經扭轉
GME的銷售額從2011財年的95億美元下降到2019財年的64億美元。淨利從2011財年的3.39億美元下降到2019財年的4.7億美元的虧損,做空者並不是只是為了做空而做空,而是真的看壞了公司的基本面。。
但是,在過去的12個月中,GME已證明公司不會破產。 GME的資產負債表上每股現金價值超過12美元,淨現金價值超過每股5美元,還利用自由現金流來償還還清了1.25億美元的債務,表示公司致力於改善體質,又加上對新管理層未來的樂觀預期,可推升股價上漲。
JeffAmazon認為GME股票的目標價格應是$ 420,因為他把它對應到現在市場上高估值的科技股(軟體股),用軟體股估值指標PS來進行比較,目前GME的PS約為4倍,而像NVDA為22,TSLA為20,CHWY為5倍左右。
但是要直接把GME未來轉型成功的估值直接冠上去,而不去考慮中間需花費的時間與成本,我認為也是有些不合理。往下比去觀察受到疫情影響嚴重的實體零售商,百思買Bestbuy(BBY)或Nordstrom(JWN)這類的百貨商場,PS的皆低於1倍。
所以目前的狀況下,已經跳脫基本面的範疇,散戶群起買入GME的股票,背後其他支撐買盤的大資金是我們沒有辦法去深入瞭解的,可以觀察到的就是需求湧入,除了現股以外,還有大量的選擇權交易,造市商為買權進行避險必須買入近乎等量的股數,成交量極大讓GME的股價一路攀升到每股325美元的水準。
Damodaran計算出GME的合理估值約為每股47美元左右。
對GameStop的賣空者興趣首先在2019年開始上升,然後在2020年因疫情問題加重2019年公司關閉相當多店面與對抗破產傳言,到2020年疫情重創營收,更加重公司問題,放空者對於GME同樣帶有合理的推斷。
Damodaran計算出GME的合理估值約為每股47美元左右。這個估值是怎麼算出來的,Damodaran同樣認為GME的營收在2021年會有好轉,營收成長率為15%,營業利潤率也會從原本的虧損提高到2%。扭虧為盈對夕陽股的來原本就是值得激勵股價的事情,若給未來十年同樣2-3%的營收成長率,並預期因為線上營收的收入讓公司可持續改善獲利能力,是支撐股價持續上漲的關鍵。
47塊相比於目前的股價325美元,差距依舊相當大。我認為是絕對可以判定目前的股價估值是遠遠超過合理的估值,就如同我之前所說,一家公司的股價不能只看基本面,更多時候是供需、市場的情緒所帶動,但什麼時候這樣的情緒會開始趨於和緩沒有人能夠預測。
那這個市場內涵的情緒性因素是什麼?
這也是Damodaran在文章中提出最精采的討論。第一個就是對於專家的信任崩解。過去我們對於專家的信任,包括經濟學家、財金專家與政府機構,認為專家是與一般投資人戰在同一陣線,找到市場上不公平之處來予以導正。結果在在證明了當災難來臨時
群眾智慧賦予的權利愈來愈大,大數據的興起讓我們獲得資訊的門檻降低,流通速度加快,我們不需要再以賴專家給予的意見,從網路論壇、點評網站與各類社交軟體,更多時候可以從同儕之間尋求更好的方法。
愈來愈多極具爭議性的話題是沒有辦法獲得真正的結論,兩邊各有支持者,擁有堅強的論證,在投資上Tesla和比特幣是最好的例子。而這次的GME又何嘗不是如此。把對於某件事物的擁護轉變為堅定不移的信念,形成更大的群體效應。
GME的多空雙方分成兩派,同樣認為自己所擁護的立場才是正確的。對於一個價值投資者來說,如果你堅定持有自己的信念,面對這樣的狀況是相當好做出選擇的,投入資金或是不投入資金不會是問題。
以Damodaran來說,當價格與價值之間的差異過大時,就是選擇不投資。而避險基金與散戶投資人當前在做的事情,也已經超越基本面的範疇。Damodaran在過去也並不支持避險基金的作法,透過收取高額的費用來獲利,但並未為維護投資人的權益。
但投資人是否也思考當你將資金放入到像GME或AMC這樣的公司中,這些公司是否藉由這些資金真正的轉變了他們的基本面,可以讓你的資金變成真正的投資,而不是投機。
我認為避險基金確實有其詬病之處,但這些避險基金否真正有存在的必要,難道滅了一個做空的HedgeFund之後,這個市場就會變得更好?反過來說某種程度上做空機構也像是商業警察,在市場上搜尋犯罪跡象。
如果沒有做空者,很多舞弊的公司與殭屍企業沒辦法被淘汰,反而造成資源的浪費。蠻建議大家可以看兩本書,第一本是智富出版的《失敗學:那些殭屍企業教我的事情》(心得連結),作者史考特·費倫原本就是一位放空的避險基金經理人,他的專長是辨識出所謂的殭屍企業-也就是走向破產,而且股價會歸零的公司。但是在2009年之後,投資環境的改變讓這樣的模式風險提高。事實上,費倫的投資組合中,做多的標的已經比做多的還要多,獲利也更豐厚。
另外一本則是大牌出版的《這才是價值投資》(心得連結),在後半部討論放空時,提到很多投資人認為放空股票是一種罪惡的行為,但是一個自由的市場中,有人因為看好企業的展望而買進股票,當然也有人因為看壞企業的發展而賣出。
一個好的放空機會,通常是在股價高估、基本面惡化與公司資本紀律不佳的狀況下產生。
基本面惡化與公司的獲利能力來觀察,而資本紀律不佳則與管理層有很大的關係,公司的資本是否配置在具有效率,能提高生產力的地方,而不是隨意揮霍投資在績效不佳的項目上,更嚴重的是公司做假帳,虛增盈餘來掩蓋基本面惡化的問題。
也就是說想要做空,這些空頭反是「最注重基本面」的分析師,因為他們的下檔(虧損)無限。也就是說,股票價格最多就是跌到零,但是上漲沒有受到限制。而以長期來看,整體股市上漲的時間也比下跌的時間多,若沒有十足的把握,空頭所承受的風險是相對大的。
上面因素結合起來,就是強大的放空基礎,即便投資人不進行放空的行為,也應該離這類標的遠遠的,不碰為上。而以我本身的做空經驗來說,在牛市中做空價格高估的股票較難,因為很難與大趨勢對抗。但是樹不可能漲到天上去,如果牛市即將反轉,沒有基本面支撐的公司一定最先受到影響,下跌的幅度也較為劇烈,這時就是放空的最好時機。
那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這些放空投資機構也給了市場對好公司錯價的機會,如果今天真的是好公司,自然有足夠的能力的對抗不實的指控,短期的股價波動給投資人進場的機會,讓你可以跟著公司未來的成長一起獲利,如果真的是一家空有外表沒有內涵的公司,用市場機制來淘汰他們,也不失為一件好事。
商場或是投資都是一樣,市場變化的太快,創新動能推升經濟成長,但也需要有汰弱留強的機制,若是我們一味的去保護弱者,反而阻礙了社會的進步。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一件事情發生的原因,中間是那些人去主導事情的進展,以及推敲出可能發生的結果,用這樣的方式去思考,也會讓我們在未來面對類似的事情時,更有能力來應變不確定性。
盈餘管理舞弊 在 MissQ 退休理財園地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疫後投資商機】【中國信託亞太實質收息多重資產基金】
疫苗出現下何種資產會受惠呢? 答案是實質資產
今天MissQ帶讀者來認識亞太實質資產基金,鼓勵讀者分享此文
將於11.23(週一) 當天抽出3位讀者
1. 留言: 實質資產掌握疫後商機
2. 分享本文
隨機贈送下列商周出版推出三本書其之一
1. 大會計師教你從財報數字看經營本質
2. 慢飆股-台積電的啟示錄
3. 財星500大企業稽核師的舞弊現形課:行賄、挪用、掏空、假帳,直搗企業治理漏洞,掃除財務地雷
❤️️實質資產是甚麼呢? 實質資產指傳統股票及債券以外資產如房地產、公用事業、基礎建設、或商品原物料等。這檔亞太實質資產基金實質資產聚焦投資具備亞太地區穩定現金流的三大資產:REITs、基礎建設及公用事業
❤️️REITs、基礎建設及公用事業的特色如下
1.獲利波動低:公共事業很多是獨占或是寡占的行業,例如一個區域可能只有一家或兩家的電力公司,競爭環境穩定,所以其盈餘獲利穩定,至於不動產REITs多是長期租賃合約,租金是長期穩定,獲利波動低,
2.盈餘品質高/穩定可預測現金流: 公用事業的電力/瓦斯/水因為是民生必需品,客戶漲款金額通常不高且不繳費將會被斷水斷電 ,公共事業應收帳款金額低,其違約率也低,所以盈餘現金流非常穩定
3.REITs則是雖然部分會受到景氣影響,但優質的企業可透由租賃合約管理,來收取穩定租金收入,且租約多半可與通膨掛勾,具備抗通膨特性。
❤️️為何目前是認識實體收息資產好時機?
舊經濟與實體資產息息相關,2020年的肺炎疫情打擊到舊經濟,目前部分實體經濟仍處於衰退狀態,觀察下圖今年以來亞洲公用事業股票表現低於亞股平均報酬16%,亞洲REITs股票表現低於亞股平均報酬11%,目前股價相對處於低檔
❤️️實質資產投資時機: 在疫情後期、準備中期復甦前
預期未來6-12月疫苗即將問世,若疫苗上是將加速經濟重啟回溫,當經濟重回正軌,對提升實體資產需求包含對REITs(辦公室/購物中心/旅館)需求增加,並隨著不動產開始回溫,公共事業如煤氣、天然氣、電力需求會上升,所以最佳的投資時機:就是在經濟重啟前,提前布局未來經濟重啟後的實體收息資產市場復甦行情
但觀察市場於11月份的表現則出現了極大的改變,市場在輝瑞宣布疫苗有效性高達9成後,市場類股輪動迅速,過去是疫情受災股反而成了疫苗受惠股,亞太地區的實質資產股票也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反彈。加上目前股價評價面仍偏低,若疫苗真的出現樂觀訊息,實質資產股票的落後補漲空間也會較大。
❤️️基金基本資料
成立日期: 2020/4/30
經理費: 1.8%
管理費:0.25%
基金幣別: 新台幣/美金/澳幣
配息: 區分 不配息A級別/月配息B級別/後收型手續費NB 月配息
近期2020年8月&9月配息年化5%
基金規模10.8億元
中國信託亞太實質收息多重資產基金-投資組合
以澳洲40%、 新加坡16%、 香港為16%三大國家合計72%
資產類型: 45%不動產、 39%公用事業
❤️️基金前10大持股
可以觀察基金前10大持股 ,主要以具備穩定現金流的公共事業與REITs為主
❤️️結論: 利率不斷走低下,穩定現金流實質資產適合做為未來退休組合
MissQ本身專注投資收息資產,相信提前布局高殖利率的實質資產,將在未來利率長期走低市場下,不但可以賺收息也可賺到資產增值的空間
對於投資穩定現金流有興趣的投資人,或是打算提前布局退休現金流投資組合的投資人,可以關注這檔中信投信亞太實質收息多重資產基金
盈餘管理舞弊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銀行…不是你們家開的
陳錦稷/中信金融管理學院教授
針對彰銀改選結果,台新金控發布四點聲明,質疑政府誠信已蕩然無存。記者孫中英/攝影
彰銀、合庫改選董事;某金控董事長涉及舞弊遭收押;二代聲稱銀行是自家開的,董事會上對抗公股出身經理人。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金融業經營權與行業特性有關,不但是學校的教材,也值得社會大眾關心。
銀行是誰出錢開的?有經營權的大股東?全體股東?還是存款大眾?彰銀為例,一六年底財報顯示,彰銀總資產兩兆五二億,主要是放款一兆三六七三億,其餘存央行、拆借同業或持有現金;彰銀總負債一兆八六七六億,超過八成是大眾存款,達一兆六二四四億元,央行與銀行同業存款也有一三九一億元。銀行經營良莠,攸關存戶權益。
彰銀整體股東權益一三七五億,主要是普通股股本八九六億,其餘是用以彌補虧損或撥充股本的盈餘公積。最大單一股東是當年出資三六五億元取得二二‧五%股權的台新金控,第二大股東財政部持有十二‧一九%股權。
與其說銀行是大股東的,或是有經營權股東的,不如說是存款大眾的社會資本。彰銀管理兩兆多億資產,絕大多數以負債方式,吸收社會大眾存款,取得龐大資金。但銀行業先天資本結構脆弱,為支付存款利息,從事風險性投資,但只要投資的金融資產在市場上有跌價或評價減損,都會有未實現損失,透過其他綜合損益成為股東權益減項。股本有限,無法承受資產太大損失,股權結構脆弱也是金融業特性。
何況金融業存在系統性風險,任何一家金融機構發生經營危機,都很容易引發成為整體的金融危機。二○○八年美國房地產泡沫,造成銀行資產大幅減損,引發全球金融海嘯,包括台新金在內國內金融機構當時財務都面臨很大危機。就出資額負責的股東而言,一三七五億的股東權益,管理彰銀二兆餘億的金融資產,能承受多大的價值減損?就算持有百分之百的股權,也很難說銀行是你家或你爸爸開的。
銀行經營攸關大眾資金,也攸關金融體系安定與經濟體系安危,銀行經營者資格必須從嚴把關。僅就股東權益思考,有論者要求維護台新金權益,要讓與彰銀經營權。倘若大股東逕自授與經營權,不但犧牲小股東選擇經營團隊權利,更是忽略保障存戶權益的社會責任。
彰銀經營權歸屬?不是財政部或任何大股東說的算。財政部跟台新金間承諾是否成立?是否有效?民事訴訟不應犧牲其他股東或廣大存戶權益。銀行是大眾資金,不是你家開的,經營權也不應該是大股東說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