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朋友們,早安吉祥~
今天與大家分享每日【八不】發願文🙏
我發願
於今天、明天、天天:
※ 不為境轉
※ 不為物迷
※ 不為事憂
※ 不為人惑
※ 不為言擾
※ 不為念煩
※ 不為情惱
※ 不為己貪
祝福您心想事成、平安健康!❤️
~雨揚
👉 免費訂閱! 📺 雨揚樂活家族影音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168yohofate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與佛有約 - 佛教造像題記中的祈願與實踐 本次將帶著聽眾朋友第五次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文物陳列館,由此特展的策展人之一曹德啟先生,他同時也是政治大學宗教所博士候選人,來為各個聽眾介紹此展。 本拓片展覽內容主要是石刻佛教造像碑的發願文。石刻造像顧名思義,是指在石頭上雕刻佛...
發願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雞排發願文
有朋友要我發願請吃「疫情穏定𪊴賀雞排」~雖說又讓雞受累,但在這麼低迷的情況下振奮心情雞排文,還是應該要的~6月底若能單曰感染確診個案回到個位數,就在雙北(擇期-疫情穩定)發1000份雞排!
為了雞排⋯不是啦,為了健康、拜託大家,從來沒有在家就能拯救世界的機會!戴口罩😷、勤洗手、沒事別出門⋯⋯我們一起當廢材!自律讓大家都看見!
想吃雞排的自律朋友來出聲!願大就有實現的機會!我們雖不是第一線的防疫人員,醫護人員,至少我們顧好自己,提醒身邊的人,一起做出示範,這場仗需要我們自己努力,不要成為醫療體系的負擔就是最好感謝他們的方式!
發願文 在 七仙羽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每日學習(22)學會吞下所有的情绪
作者:七仙羽
外國留學,碩士畢業,曾任職台灣TVBS電視台新聞部記者丶法新社記者等,現從事身心靈教學丶電視節目主持工作。
微信qixianyuqixianyu
Whatsapp 90613248
❤️溫馨提醒:一切佈施中,法佈施爲最。隨手轉發的文章可能觸動一個人,改變他的人生,感恩您隨手傳遞和法佈施到朋友圈,讓更多人受益!歡迎轉載,法佈施,功德無量,
隨喜按讚與分享,身心健康增福慧 🙏南無阿彌陀佛)。
好多客戶替我不值,明明慈悲善良,被網民駡神棍?真的大魚大肉到處騙人的神棍,卻當神拜?
我笑了笑:釋迦牟尼佛被人誹謗搞大女人的肚丶被人誹謗是邪教神棍丶被人誹謗殺了人丶被人誹謗逼男丁出家...佛陀面對這些責難,非常坦然,他知道,眾生剛強,難以度化,就算無條件地幫助眾生,對眾生再好,眾生在煩惱熾盛的情況下,不會感恩圖報,反而會以怨報德,設法誹謗...佛陀還說,獅子不因響聲而顫抖,作為森林之王,獅子從未恐懼,獅子不會因其它動物的吼叫而害怕。因此,當我們聽到卑劣的謠言、不實的指責、無遮之口的評頭論足時,要如同獅子那樣!當你的敵人看到你受到傷害,他會得到滿足,這正是他所期待看到,如果你無動於衷,他會無趣。
有人說,自己身邊總有些是非小人,喜歡在背後扯是非,惡意詆毀攻擊。你優秀了,他們嫉妒你;你遭遇低谷了,他們嘲笑你、踩你...不知怎么辦?
🙏一、因果業緣要接納
別人如何對待自己,那是自己的因果;我們如何對待別人,那是自己的修行。可能往昔所造的惡業,也曾傷害過別人,只要發心懺悔,消惡業、結善緣,惡緣分盡了,也就不會再見了,惡緣盡,小人必走。
二、忍辱是明智之舉。
忍辱不是軟弱、怯懦,而是智慧,更體現出自己內心的氣量和胸懷。遇到小人傷害,就反擊,以牙還牙、那不是厲害,那你和小人也沒什麼區別,你蠃了,你比小人還小人,並且加重自身的惡業,結更深的惡緣。選擇諒解、寬容,相信因果,惡口之人作惡自有天收。
三.不用辯論
誹謗中傷之人,可以看出其修爲,如果他/她能從中獲得極大的快樂,由他去。不必要辯論反駁,以免令其產生更大的嗔恨心,造更多的惡口之業,
這些人其實非常可憐,不必恨反而要格外慈悲,所以我唸經功德迴向给他們。
🙏四、感恩傷害成全
不論哪方面遭到傷害,無不是成長。有些人來溫暖我們,有些人弄得我們遍體鱗傷。你需要做的,不是糾纏,而是放手,彼此放過,更是放過自己。所謂“無魔不成佛”,人生傷害雖痛,卻讓我們不斷變得更加優秀,更加堅韌。所以不要生恨,而應心存感恩,感謝他們不惜造惡業來成就我們。
五🙏自淨其意
自己眼裡沒小人,世上也沒有小人,一切都是自己的分別心。先修其心、正其身,福報好運自來。
🙏六.胸懷寬更幸福
擁有彌勒佛一樣的胸懷,不執著、不糾纏,不嗔恨、不抱怨、不負面,就是吉祥人生,哈哈哈。
🙏發願文:
雖然我沒造惡,但他人卻生恨意及誹謗,視我為殺父仇人般,願有天我能以法讓他滿足,願這些令人心生畏懼的一切行為都成為成佛的因。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南無阿彌陀佛🙏祝您學佛精進丶福慧雙修丶身體健康丶長命百歲丶吉祥圓滿,南無阿彌陀佛丶南無觀世音菩薩丶南無妙法蓮花經🙏
#佛學知識
#面對小人是非化解方法
發願文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與佛有約 - 佛教造像題記中的祈願與實踐
本次將帶著聽眾朋友第五次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文物陳列館,由此特展的策展人之一曹德啟先生,他同時也是政治大學宗教所博士候選人,來為各個聽眾介紹此展。
本拓片展覽內容主要是石刻佛教造像碑的發願文。石刻造像顧名思義,是指在石頭上雕刻佛像。這是非常慎重,珍貴難得的經驗。造像完成時,刻下發願文記錄緣起過程、時間、共同出資的佛弟子、指導法師、造像內容,最重要的還有個人或眾人發願造像目的。發願是學佛、修行成佛的起點,可稱為初發心。發願造像供養佛陀,同時請佛見證、護持眾人的修行。發願產生的動力既是向上供養佛,也是祈請佛向下護持。藉由造像,發願者與佛陀之間深層地溝通互動,這是我們將發願文的展覽命名為「與佛有約」的原因。
「與佛有約」,約定的內容分為供養與護持。何以造像供養?佛教強調佛形像(色身)莊嚴美好,非世間語言所能比喻。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令觀者無上歡喜,目不能捨,心更嚮往,由此走上學佛之道。可以說在佛教傳播上,文字與圖像並重,尤其是對初階者,佛像莊嚴是直觀入門的捷徑。
佛教又說畢竟空,三界唯心,色身如幻;故《金剛經》說,「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又如《心經》所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是古來名僧大德都深知圖像的重要,《續高僧傳》記載唐代淨土宗大師善導(613-681),造淨土變相三百多幅。日本的雲遊僧圓空(1632-1695),盡其一生日夜雕刻木佛像,行腳四方以佛像與信徒結緣,他刻了十萬尊以上的佛像,至今在各地寺院遺存約五千尊。他們都成功地透過佛像傳播佛法。如展覽拓片內容所見,或個人發願,或信眾相約共同集資造像,表明他們供養佛陀,虔誠修行的心意,與古代高僧的願力沒有兩樣。僧俗積極複製圖像,造像無數的過程,是佛教藝術的特徵之一。
「與佛有約」約定的第二部分是請佛護持,或稱保佑、加持。為何需要請佛加持?發願是修行者實踐的第一步,也可以說是自力,而佛陀加持可以說是他力;自力與他力互為表裏,相互輝映。修行菩薩道者,在實踐生活中唯恐自力有限,智慧不足,故祈請佛力加被,速成佛道。現實世間紛擾不斷,飛來橫禍難以預料,故而需要觀世音菩薩無時不刻的保護,「千處祈求千處應」,滿足世俗人的需求。
佛陀出家,修行證道的初發心是為了解脫無常世間,超越生死輪迴。他證得圓滿正覺,說法度化無數弟子,最後在雙樹之間側臥,宣稱進入常樂我淨的無餘涅槃。弟子們依法火葬荼毗後,將無數的佛舍利子分送天下,造塔供養,流傳佛法。從此佛陀不在世間,進入像法時期。僧眾為了克服佛法即將消失的深刻憂慮,除傳抄經典,講經說法之外,更加強對佛舍利的崇拜。世間護法的皇帝如印度阿育王為弘揚佛法,供養佛陀,在各地造八萬四千佛塔;隋文帝也仿效阿育王,積極在全國各州造立舍利塔。
在無佛的時代,修行者造像祈願,將來往生彌勒菩薩所在的兜率天宮。彌勒菩薩在久遠的未來將下生世間成佛,並且廣大說法,令所有眾生開悟。修行者往生兜率天,將來也隨著彌勒下生,聞法開悟。這是最初往生者的心願。到了南北朝末期,阿彌陀佛西方淨土逐漸取代兜率天,成為世俗信眾臨終往生的標的。阿彌陀成佛前曾發四十八大願,其淨土極樂世界莊嚴光輝,滿足物質需求,修行精進,更方便的是信者臨終前只要發願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十次,必得往生。
從展覽拓片可看出,發願者涵蓋社會各階層,皇帝、貴族、官吏、將軍、士兵、僧人與民眾,不分貴賤,在不同的時空,各自發願,共同參與供養與實踐學佛修行的經驗,此展共分分為六大展區。
• 壹、莊嚴
• 貳、崇因樹果
• 叁、現世利益
• 肆、修行實踐
• 伍、佛法復興
• 陸、淨土往生

發願文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敦煌石窟是佛教藝術的寶庫,更被譽為「中世紀的百科全書」。2014年香港文化博物館首次與敦煌研究院合辦「敦煌 — 說不完的故事」展覽,廣受歡迎。這次我們很榮幸可以與敦煌研究院再度合作,透過數碼化保護技術的成果,結合敦煌出土文物、石窟藝術和嶄新的多媒體節目體驗,帶領觀眾深入認識敦煌文化的內容,細味佛國世界和平凡眾生的故事。科技在文物保育方面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敦煌研究院在數碼影像紀錄、三維信息提取、虛擬現實重現,以至透過互聯網和多媒體節目作推廣方面,都是內地博物館界的先驅,而且取得了顯著成績。是次展覽有超過100組展品,透過西魏時期極具代表性的285窟、以數碼技術展現的虛擬洞窟和莫高窟第61窟「五臺山圖」壁畫、文物文獻、多媒體互動裝置及影音節目等,全方位介紹敦煌的歷史和藝術內容。展覽期間,本館將於一樓聚賢廳展出敦煌音樂文化相關的展品。
莫高窟第285窟位於九層樓以北,西魏開鑿,中唐、宋、西夏、元重修,窟內北壁有西魏的大統四年、五年(即公元538、539年)發願文題記,說明此窟建於此時。它是莫高窟最早有紀年的洞窟,也是早期內容最豐富的洞窟。窟形呈平面方形,覆斗形頂,西壁開3個圓券龕,南北壁各開4禪窟。前室西壁門上為第286窟、門北為第287窟,甬道和前室壁畫為五代重繪。西壁主龕內塑坐佛一身,脅侍菩薩兩身,兩側龕塑結跏坐禪僧像。北壁四禪窟內畫有禪僧像;窟頂四披繪飛天、雷神、飛廉、朱雀、烏獲、開明、伏羲、女媧等,邊沿畫山居禪僧像35身;西壁龕外畫供養菩薩、諸天、神將、力士;南北壁壁畫上下分段,各段分組,各自內容獨立,但又有總體佈局:上部畫伎樂飛天12身,奏樂或散花,飄逸多姿,氣韻生動;下方一橫幅故事畫《五百強盜成佛》,畫有戰爭、受審施刑、剃度等場面,為我們提供了古代兵器、刑法、建築、服飾等形象資料;中部畫佛本生故事和因緣故事;下部畫藥叉。北壁上部畫說法圖八鋪,每鋪下方有願文和供養人,中部畫佛和菩薩。東壁門兩側畫觀無量壽佛,下畫供養人,並有願文榜題。所繪人物身體修長,俊秀,眉目疏朗傳神。繪畫技法上是西域藝術風格與中原藝術風格相結合,題材上包含了中國與印度的傳統神靈。因此窟開鑿於東陽王元榮任瓜州刺史之時,史載元榮曾在莫高窟造一大窟,故有專家認為此窟為東陽王窟。整個洞窟畫面紛繁複雜,但卻統一在“禪修”這一主題當中。
第61窟又名“文殊堂”。建於五代947~951年間,元重修,窟主曹元忠。覆斗形頂下方四角龕內,畫四大天王像,為五代洞窟的特征。東壁以及南北壁東側下方分別繪回鶻公 主、於闐公主、曹氏女供養人像。主室中心佛壇為背屏式馬蹄形佛壇,背屏上僅殘存主尊文殊所騎獅子像尾。此窟最有代表性的壁畫是西壁的巨幅五台山圖,這是敦 煌壁畫中規模最大的山水人物圖,也是最大的全景式歷史地圖。此圖長13米,高3.6米,畫中詳細描繪了東起河北正定,西至山西太原,方圓五百裡的山川地形 及社會風情。圖中所繪城郭、寺廟、樓台、亭閣、佛塔、草廬、橋梁等各類建築一百七十多處,是十分珍貴的古代建築史料。
博物館為參觀人士提供免費的導賞服務。除特別註明外,導賞服務毋須預約,歡迎到指定的集合地點即場參加。每團人數約20人,先到先得。有關惡劣天氣的緊急安排,請按此參閱詳情。如有任何查詢,歡迎致電2180 8180。
下午12時45分至1時45分及下午3時15分至4時15分(每日,博物館休館日除外)
下午12時45分至1時45分、下午3時15分至4時15分及下午4時30分至5時30分(逢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

發願文 在 戒律- 【蓮池大師--西方發願文】 ~印光大師稱讚此文詞理周到 的推薦與評價
【蓮池大師--西方發願文】 ~印光大師稱讚此文詞理周到,為古今冠~ 稽首西方安樂國接引眾生大導師我今發願願往生惟願慈悲哀攝受一、願心持名願:弟子某甲普為四恩三有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