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答應大家寫的,不好意思花了一點時間。
《離職離職就好》
在我決定不續約電台的消息讓大家知道之後,不少的朋友問我關於裸辭的勇氣從何而來。這件事我花了一點時間思考,整理成文。
首先關於裸辭。裸辭的意思就是在對下一個工作的機會毫無頭緒的情況下,辭去現在的工作機會。我的情況,可以算裸辭,也可以不算。不算的原因是我是自由業者,工作機會是從四面八方來的,所以就算我沒有像電台這樣的穩定工作,我也還是會有工作;算裸辭的原因是,比較起其他工作的性質,電台是我相對穩定的收入,而且雖然工作機會有不少,但下一個工作會是幾時呢?不知道。
好,我想說的其實是,我不續約電台,也許沒辦法和大家“想離開舒適圈”這樣的狀況混為一談,所以……以下我所說的請別聯想到電台。#是的以上只是開場白
其實啊,我想只要出了社會工作超過三年的朋友,都會有那種“我好想離開我現在的工作”、“我覺得這份工作我越做越不喜歡”、“每天都重複一樣的日子真的很苦悶”這樣的心情。這是非常正常的情況,也建議大家務必先沈澱一下心情,正視自己的感受,到底是因為這份工作你真不喜歡?還是只是因為缺乏了新鮮感?還是你無法解決人事的問題?或是有其他原因。
有必要這樣做的原因只有一個:
每一份工作都是“工作”,你都是領薪水為一間公司解決問題,所以去到哪一間新公司都好,你都一定會有“老闆難搞”、“同事很煩”、“久了就悶”的問題。就像去到世界的任何一間肯德基你都會看到炸雞一樣,沒有炸雞就不叫肯德基啦。
沒有麻煩沒有不爽,那就不叫“工作”,那叫“遊戲”或“刷臉書”。
別三兩下就想離開一間公司,跳來跳去讓人覺得不忠誠,畢竟我覺得你不想你的履歷像河馬的臉一樣,一看就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好,如果你真的是在同一份工作待了很久,比如五年、十年或更久,那我們就來談另一個問題。
什麼是“舒適圈”?
舒適圈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對於工作所需的技能,你已經超級熟練,就像Tesla技術般可以無人駕駛。每天上班都沒有挑戰,工作的環境、同事等等都已經沒有驚喜,所以基本上你只是為了一份固定的薪水,把你的大部分醒著的時間賣給公司。
所以,你必須自問的是:“你真的沒有辦法讓自己不舒適了嗎?”
意思就是,到底是這份工作沒了挑戰,還是你自己拒絕挑戰自己。公司給你的KPI是A,你可以自我要求做到A++嗎?公司要你賺一萬,你可以賺十萬嗎?
別輕易把舒適圈說出口,或許所謂舒適只是無心戀戰的偽裝,好讓自己有台階可下。
確認了舒適的感覺,接下來的就更複雜了。
“我當然可以賺十萬,但我不想在這裡賺。這間公司的管理層已經不思進取,我繼續留著也不會有多大的作為。”
“我的自我要求已經被我的上司磨滅掉了,他根本都不惜才,只會一直打壓我們,根本都沒辦法發揮。”
如果你的心情是這樣的話,很可能是因為你進步了,該學的已經學完,你已經不是當初剛入職的那個你,你的能力和心態都已經提升,現在這個職位的舞台已經無法讓你繼續表演。
好,那為什麼不離職呢?
我想30%的人的原因是,我擔心我沒了這份薪水日子不懂怎麼過,另外30%的人是擔心如果下一份工作更糟糕怎麼辦,另外30%是因為家人或男女朋友告訴自己最好別離開熟悉的環境,最後10%其實也搞不清楚自己怕什麼。
這樣的情況,有幾個實際的辦法可以解決。(你知道的,我最擅長就是實際。)
1. 把錢算好來
從今天開始記帳,把每個月的開銷了解清楚,看看暫時沒工作的話,自己的儲備金可以活多久(正常的建議是半年,如我沒有安全感的個性至少要一年)。那你就知道你有多長的時間可以任性,可以旅行刺激自己的思緒,可以讓自己回到你想要的狀態,繼續衝刺。
2. 增加實力
我想如果有“不想待在舒適圈”的想法的人,應該都是求進取的。如果你現在暫時還在思考著離職這件事,那請你用一張白紙列下自己的能力,本來的工作以內和以外的技能,都寫出來。這樣做是為了要增加你的信心,看清楚自己的競爭能力。如果覺得自己的刷子還不夠厲害,那就給自己多一點的時間繼續磨刀,寫好時間表,努力執行,時間到了自然就是你離開舊巢,展翅高飛之時。
3. 處理恐懼
這是我覺得比較難的部分。你知道你怕,但到底怕什麼,你說得上來嗎?或許你說得上來,但那是真正恐懼的根源嗎?沒人會知道。
你怕沒錢,是因為你負擔太大?還是你只是沒安全感?你怕沒機會,是因為你覺得自己實力不夠?還是其實是你懶得開拓?你怕新環境,是你真的覺得自己的適應能力弱?還是你只是怕麻煩?
“怕”和“擔心”,是無法解決問題的,只有“面對”才可以。
這部分外人就無法幫忙了,自己得下點功夫。
最後,我想說回自己的心情。我身邊的朋友在我離職的時候,都覺得“事情沒那麼簡單”,“背後一定有一件什麼大事在等著”。其實真的沒有,我的想法其實很簡單:
我的兩個手都握滿了,想要拿起新的事物,那就必須放下原有的。把手放空了之後,沿途有這麼多的可能性,我看到我喜歡的東西再拿上,也不遲啊。
但如果雙手都滿滿的,那好東西來的時候,說不定半秒就消失,我要抓也抓不住了。
(這個說法我在《我們正在往死的方向去》寫過啦,看一下我的書說不定你會有更多的想法喔,這裡買:http://bit.ly/2UR7ASP #此時不打書我還是人嗎 )
別害怕,就像我的YouTube頻道說的( 請訂閱我的YouTube 頻道:https://bit.ly/2JfzPC7 #此時不打YouTube我還是人嗎),肯努力的人絕對絕對不會餓死,我管你要環遊世界gap year也好,試試創業也罷,怎樣都好。
相信我,死不了人的。
關於離職的勇氣,其實就是徹底地相信:
無論如何,只要肯動手只要肯用腦,死不了人的。
最多只會後悔。
但後悔又怎樣?你繼續留在原本的地方,三年後回頭看,你還是會後悔你沒有離職的。
多年後,你還是那個留在原地怨天怨人怨自己的那個人。
#死不了就還好
#對於我來說在老的時候有故事可以講比較重要
#當然每個人的個性和對生命的詮釋都不一樣
#安分守己沒錯
#不斷挑戰也沒錯
#沒有誰比誰厲害
#最重要是明白自己的需要
#手痒又写
#好長的一篇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02/24(日)或 03/16(六)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
當然每個人的個性和對生命的詮釋都不一樣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02/24(日)或 03/16(六)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 2019.04.13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第二期(僅剩五位名額)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人際維基】桌遊工作坊~帶給你更多新鮮的玩法與樂趣~2019.04.14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545
【2019/05/03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19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發展一項專業,或者是投入一個領域越久,你可能對於這個專業,或領域裡面的「專有名詞」,你就會越熟悉。
而且當你在生活當中,或者是在其他的部分,看到、瞭解到、接觸到類似的狀況的時候;你也會用這些專有名詞,去做「標籤」跟「詮釋」。
「專有名詞」的好處是在於,當你跟同樣有專業背景的人互動的時候,你們可以節省很多的溝通成本。可是啊,今天我要跟你談的恰巧是這些「標籤」、這些「專有名詞」的壞處。
特別是喔,當你太熟悉、太習慣這些「標籤」、「專有名詞」的時候,你可能不僅沒有更精準的,去詮釋某個現象跟概念,反而會因為使用這些「標籤」,讓你距離「真實」越來越遠。
怎麼說呢?在我這麼多年的教學經驗下來,我常常發現有些同學,可能在踏進我的教室之前,就已經接觸過一些心理學的書籍、心理學的概念。
所以呢,當他在跟我談到一些情緒的障礙的時候,他可能會跟我說:「我的內在小孩,沒有得到安撫」;或者是跟我說:「我的自我概念不健全」。
好啦!「內在小孩」、「自我概念」這個呢,可能是很多一般人,接觸一般的心理學讀物當中,可能會使用的詞彙。
可現在問題來了,當你把你自己的情緒障礙,歸因成「內在小孩」。是不是等於也直接說明了一件事,叫做你的情緒障礙,就一定是你過去經驗的影響;而忽略了你身為成人的今天,你是不是某個程度上,還是要為自己負責任?
或者是你把很多事情,標定成為「自我概念」,那麼當你一提到「自我概念」這個標籤的時候,你可曾會想過,其實「自我概念」是可以調整?或者是你必須要為自己的自我概念調整,負起一定的責任啊!
所以,你聽到這裡喔,你可能發現了,當我們過分的使用這些「標籤」的時候,感覺上我們好像用更少的詞彙,在說明一個概念。
但事實上也因為這些「標籤」,讓我們對於自己主觀或客觀的一切,把它變成是一種不去思考。因為我只要這麼說,我現在有任何困擾,都是因為「我的內在小孩沒有得到安撫」,這樣就好了。
比起我要好好的抽絲剝繭,面對真實、面對自己的責任,跟我無法控制的事情。相對比較起來,「內在小孩」四個字,是不是比較容易啊?
而且使用這些「標籤」還會有一個附帶的好處,叫做呢貼上了之後,就不用再深入思考。也就是說自己不用再負那麼多的責任,反正是因為過去的經驗,讓我的內在小孩受傷。
因為別人沒有好好對待我,讓我現在的內在小孩沒有得到安撫。這樣子是不是聽起來,好像是一個可以幫助自己感受上比較好;但事實上,可能沒有負責任的一個「好用」的方式呢?
那麼除了我在心理學的經驗之外,我在生活當中也遇過很多人。比如說,當他的生命走到現在的階段,他去做一件事;或者是他一直抗拒,去做一件可能他需要做的事情。
他可能就會說:「菩薩告訴我該做,或菩薩告訴我不該做。」你看!多容易。把一切的問題,丟給菩薩不就好了?
再不然呢,我也遇過有一些人,接觸了身心靈的領域,我相信這些領域包含宗教,都會帶給我們很大的幫助。
可是啊,這些領域裡面的「標籤」跟「名詞」,它是幫助我們深入的理解真實是什麼;而不是給我們一個「標籤」,當成是藉口啊!
因為呢,我就常常遇到有些人,他可能一直在追求內在的平靜跟滿足,但是他一直沒有負起,他真實生命當中的責任。
比如說,他可能需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再不然他可能要為自己的財務,跟生活負起責任。這個時候呢,如果逼著他去找工作、逼著他去面對現實,他就會告訴你,我的「薦骨」沒感覺。
哇噻,當他這麼一說之後,你再逼迫他,好像是阻礙了他心靈超越,的道路的那個壞人一樣,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啊?
但是,回到這個人身上,他是不是也因為只需要去講「薦骨沒感覺」。他某種程度上可以用這個標籤,去逃避他現在真實生命裡面,必須要面對的一切。
所以,談到這裡喔,到底「標籤」要不要使用?該不該使用?或如何使用?這是一個不容易回答的問題。
我只能說當我自己在面對這些「標籤」的時候,我會非常的謹慎。
我會不斷的問自己,這些「標籤」是幫助我,更真實的去詮釋一件事情?還是我反而透過了這個「標籤」,開始進入了一種叫做理所當然,而不去思考的狀態?
就好像是我們從小到大看的故事,你很直覺的把故事裡面的角色,分成好人或壞人,是不是很容易啊?但是真實的生命,哪有好人全好、壞人全壞的呢?
所以,我希望今天透過這一段分享,或許能夠帶給你一些不同的思考,當你非常習慣運用某些「標籤」來詮釋自己,或者是說明別人的時候。
就好像是你可能會說:「我是摩羯座的人、我是雙魚座的人,所以這就是我的個性」,或者是這麼說:「雙子座的人、處女座的人就是某個德性」。
那你說究竟是自己跟別人,因為他的星座就活成什麼樣子?還是你先認定,他就是那個星座的那個樣子;所以,你根本看不見他的其它層面呢?
所以,我今天唯一能夠回答你的,就是當我們在面對自己,跟別人的時候;在使用這些標籤之前,你是否願意給自己足夠多的時間,去分析、去判斷、去思考,到底真實是什麼?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每一段影片的說明裡,都有一些我們近期課程的連結。
我很期待不論在實體的教室,還是在線上課程裡,都能夠跟你一起前進,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nmJ8RKTfaG4/hqdefault.jpg)
當然每個人的個性和對生命的詮釋都不一樣 在 學術倫理解答,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台灣 ... - GitHub Gist 的推薦與評價
王姓教授:他協助萍萍解決統計分析上的困難,並多次和萍萍討論統計結果的推論,對研究結果的詮釋也提供了不少個人想法,且多數想法都被萍萍採用。黃姓教授:他讓萍萍在自己 ... ... <看更多>
當然每個人的個性和對生命的詮釋都不一樣 在 陳庭妮~就是挺妮(庭中舞妮裳) - 2017.05.06【eyemag ... 的推薦與評價
我的個性原本沒那麼感性,當了演員之後真的改變我很多,或許每個人本來就有很多不同面向,只是有沒有打開開關而已。 eyemag:17 歲在模特兒大賽中得到冠軍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