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在 Te Araroa Trail 的路上,「搭便車的經歷」大概佔了我難忘回憶排行榜前幾名....
嗯,多矛盾的一句話 😂
不僅是終於能休息不用走路(好坦露內心話呀!),更是因為那無法預期的短暫陌生相遇,可能點燃些故事、帶來許多微笑、或是未來的漣漪。
-----
沿著紐西蘭 Te Araroa 徒步步道抵達 Tekapo 蒂卡波湖,這天決定放自己完整一天的假,在每日充實飽滿的勞動,留白更顯得重要。
Tekapo 鄰近一座美麗的山脈、也是紐西蘭的最高山「Mt. Cook」,終年積雪的 Mt. Cook 想登上它可不是一般人能達成的事,但其周圍有相當多優美親民的短程步道,甚至能夠見到冰河。
雖說鄰近,卻也是要一百公里的路程呀!怎麼去呢?站在路邊,升起大拇指。搭便車是徒步旅行者的最佳選擇。
過了好一陣子,一台轎車在我們身後停了下來,眼光飄望進窗內、再到對焦的幾秒,是內心最複雜的時刻,好奇是什麼樣的人?也緊張著接下來可能的對話。
前座的車窗搖下,兩位亞洲面孔女孩用著英文詢問我們要去哪裡,接著互相討論我們口中的景點,對她們而言那名詞絕對陌生極了,拿起手機開始嘀咕查詢著。
會如此肯定她們滿腹疑惑,是因為她們彼此對話的語言,就是中文。聽來口音略有不同的中文。
原來是分別來自中國天津與西安的女孩,僅僅來紐西蘭進行一週的自駕旅行,一問之下都才二十五歲不到,就這麼相約跨過南北半球自行完成計畫,還熱情地載了路人一乘。
他們當日想前往的地方,正巧是在 Mt. Cook 的半路上,然而也代表後半五十公里路,勢必要再另尋緣分。
上路聊著聊著,突然,女孩天外飛來一筆:「不如我載你們到 Mt. Cook 吧!再開回來就好了。」我就這麼愣一下,還以為聽錯了呢!那可是還有五十公里路程遠呀,這麼來回也要耗掉不少光陰。
這話題一開,兩位女孩興奮地討論著這臨時的想法,在我們不好意思地要她們考慮清楚後,她們又自行提出那不妨也去走一段步道的主意,然後,就這麼定案了!
那一日,我們就一起走聊著、走著、望著 Mt. Cook,彷彿許久不見的朋友再度一起出遊,但是步道已是背景了,與這兩位女孩可愛的相遇,才是那天最重要的記憶。
------
我仍舊難以相信這兩位女孩,能對認識不滿十分鐘的陌生人,付出千里迢迢到南半球旅行的珍貴時間,又是什麼安然自在的性情,能改變一整天的行程到不在預期內的地點?
時至今日,我的 WeChat 內偶爾還會收到女孩的訊息:「你什麼時候要來西安呀?我帶你去絲路玩」「那你什麼時候要來台灣呀?我們可以一起環島」
------
總以為感動能從景色而來,而觸動心弦往往來自於兩顆心與心的關係。
-----
圖為 Tekapo 湖入秋的面貌
(回顧 2017/4/24 日記)
#紐西蘭 #TeAraroaTrail徒步3000k
#回顧日記
#紐到天涯海腳
留白計畫可麗露 在 重點就在括號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6】
拝啓 坂元先生:
二十七歲的媽媽告訴還沒滿二十七歲的音,「所謂的戀愛呀,就是即使沒有家也沒有工作的人無處可歸後,最後的歸屬」。
已經滿二十七歲的音,從傷痕累累的折疊手機換成了智慧手機,有錢買了洗衣機所以再也不用下了班還去自助洗衣店,她也開始跟朋友一起開心地喝著酒笑著,但她卻告訴自己,「來到這裡過了五年我也早已適應了東京,但五年後的馬桶圈卻和五年前一樣冰冷」。
她的歸屬,不是智慧手機,不是洗衣機,也不是一起笑著的朋友,而是停留在五年前,在她要搭上朝陽的車時,練看了她的那幾眼。
沒有他的東京,永遠都是冰冷的。
老師,《追憶潸然》的劇本,你足足從去年八月寫到今年二月,這半年的成果,現在已經展現了一半,戲的前半部你稱之為「第一部」,戲的後半部你從滿島光的部份開始寫,我想這比較像是你一種回到原點的感覺(再怎麼說第一集的劇情也是因為滿島光寫的信而開始的)。
回到原點後,有一些人變了,有一些人沒變。
音遇見木穗時,那一絲客氣底下卻帶有一種難以開口的試探,兩個女人一點一點的講出「那個男人」的事情、講出「那個男人」的姓、講出「那個男人」的名字,最後彼此說著「我以為他跟妳在一起呢」。
假如沒有地震,「他真的會跟妳在一起嗎?」。
五年前的火鍋修羅場後,終於目擊到青梅竹馬的私心後,他怎麼可能會跟妳們再有什麼連繫呢?
木穗拿起手機說要打給練,音的表情很微妙,是擔心五年前在同一張桌子上發生的事情又再度重演嗎?還是擔心著「要是木穗真的把手機拿給我接,我該說什麼?」。
即便她知道朝陽早就在平常的相處中,慢慢地一點一滴變成「彼氏」的身份,但朝陽那遲遲不敢拿出的婚戒,就正象徵音永遠都沒辦法像當年跟練的相處那般,對待朝陽。
但是朝陽變了。
他不再是當年那洗著車的溫柔男人,幫助別人的理由從「想要改變這個社會」變成「因為她是我女友的朋友」,慢慢地一點一滴變成「勢利」,因為他害怕,他沒有父親,所以他想要父親,他以為他早就已經抱著了音,但他也卻沒有真正擁有過音。
因為父親,所以朝陽要變成人力仲介公司底下的「邪惡」。
因為小夏,所以練要變成不良人力仲介公司的「邪惡打手」。
他們是如此的相像,但是音卻從來沒有走進他們的心中。
練再也不露出笑容,只是冷冷的問音,「找我有什麼事?」,但他在橋上那想要走開卻捨不得、充滿猶豫的腳步早就把他封閉起來的心情表露出來,就像當年在他公車上早已看見掉在車外的章魚燒,跟知道她想買那台打了折的小暖爐。
他不說,但是其實不說也是知道的。
即便練以為音早已變成當年的「木穗」,外表富足美麗,跟窩在這個小黑心公司的自己相比是多麼的悲慘,他再也不會為錢而做伏地挺身,他再也不會為了善良而去幫助被欺負的人。
因為五年前他對小夏做了那個「冷冷地關上門」的動作,所以五年後他對所有人都「冷冷地關上門」。
老師,五年前的地震,讓有一些人變了,有一些人沒變,你不寫「練到底在地震時發生什麼事情?」、「為什麼爺爺會因此喪命?」、「為什麼小夏會變成這個樣子?」、「為什麼練會依照晴太的計畫,緊緊地伴隨在小夏身邊?」。
這些問題、這些留白、這些轉變,都在練煮了兩份咖哩的敲門聲,及只對小夏露出的微笑裡,越讓人越發疑惑。
也許,真正能永遠不變的,只有永遠停留在二十七歲的媽媽,跟當時練送給音的,雖然早就過期卻永遠都不打開的,白桃罐頭吧。
留白計畫可麗露 在 放棄22k,蹦跳新加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太重要了!必看!
原來有這麼多補助我們追夢的方案,大家快行動吧!
【Let’s Start 帶著你的夢想去醒在別的地方】Part 2
承續上一篇
很多人都有很多很好的創作概念,但是卻礙於時間或者是經費沒辦法完成作品。其實有非常多機構都有補助藝術家的計畫,除了海外藝遊也有海外駐村的申請方案:
<雲門舞集的流浪者計畫>
每年補助六到十五萬不等經費的60天獨立亞洲旅行
http://www.cloudgate.org.tw/wanderer/index.htm
<天下雜誌追夢計畫>
除了有許多藝術家補助計畫的訊息,也有獎助學金還有國外志工的資訊
http://idream.cw.com.tw/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提供非常多30歲以下青年藝術家的藝遊或者藝術專案補助
http://www.ncafroc.org.tw/plan-list.asp
<自由人藝術公寓>
前一篇介紹過的自由人藝術公寓也有許多類似的藝術補助資訊
http://art.freedommen.com/
另外上一篇有分享給大家一些平常可以關注的國外藝文媒體,這裏還有一些補充:
這裏是紐約時代雜誌的攝影 blog,每天都會介紹不同的攝影師還有攝影故事,是美國攝影師每天都會閱讀的媒體。
http://lens.blogs.nytimes.com/
Art 21 是一個非常棒的非營利團體,以影像訪問的方式介紹世界各地所有知名的或新起的藝術家,以及他們的作品與創作理念。
http://www.art21.org/
https://www.facebook.com/art21?fref=nf
相信很多人都已經知道這個在 Instagram 上擁有百萬追蹤人數的藝文媒體,除了可以吸收藝術、攝影、建築等相關領域的資訊以外,在他們網站上也可以投稿,增加曝光的機會。
http://www.ignant.de/
https://www.facebook.com/ignant?fref=nf
My Modern Met 也一樣是很棒的知名藝文媒體
http://www.mymodernmet.com/
<關於畫廊投件>
在從前網路媒體還不是那麼發達的年代,大部份的藝術家常常就是扛著一大本作品集,在街上尋找賞識自己作品的人。大家應該都聽過很多藝術家自己跑到知名畫廊毛遂自薦,後來成名身價翻倍的故事,但是在現代,這樣不請自來的登門拜訪,反而會被畫廊視為不禮貌以及不專業的行為。看過一篇紐約知名藝廊總監的專訪,在拜訪藝廊之前你必須做非常多功課,研究這間藝廊與你的作品風格相不相符,然後查清楚他的所在位置以及空間配置,接著查清楚藝廊負責人的名稱(非常重要,要是他們看見你拼錯他們的名字,他們連內容都不會看),擬好 email,附上完整的個人資料、履歷、網站、以及三張左右的作品寄出(附件的照片不能多,可以請他們連結到網站看其他的作品)。
通常你不會收到藝廊的任何回覆,有些藝廊總監也曾經透露,除非一個藝術家寄了超過三封以上不是連續罐頭的 email,讓他們看見藝術家的作品進度還有變化度,他們才會開始回覆。
紐約的藝廊大都從作品售出的金額中抽取百分之40~50,然後作品的印刷與畫框費用都是由藝術家自己負擔,但是藝廊有非常多長期合作的收藏家還有媒體,所以一旦能打進某些知名的藝廊,那麼就等於打開了自己的藝術之路。
要怎麼找到藝廊?
可以針對城市來搜尋,像這篇就報導了所有在紐約最棒的攝影藝廊
http://www.timeout.com/…/best-photography-galleries-galleri…
或者也可以向前一篇提到過的,找一位知名,風格也相符的藝術家,參考他們的履歷。
另外也可以從攝影博覽會中搜尋。
紐約每年四月都有一場非常大型的攝影博覽會 AIPAD,之前在 Fliper 雜誌的專欄中我有介紹過:
http://flipermag.com/2015/05/11/the-balcony/
Aipad 的網站上有列出所有 Aipad 藝廊成員,也可以做為參考。
http://www.aipad.com/?AIPADMembers
國外很流行的攝影活動稱為 portfolio review,大大小小的攝影協會都常會舉辦這樣的活動,邀請許多知名的攝影師擔任導師,然後由大家報名,帶著自己的作品集,和這些導師進行 10 到 30 分鐘不等的對話,他們會針對你的作品以及概念給你一些建議。有些協會也會請來這些攝影師來舉辦工作坊,都是能和大師們學習對談的好機會。
美國很多知名的協會都有這樣的活動,有些甚至也有提供線上的 portfolio review:
MOMA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 portfolio review 頁
https://www.moma.org/explo…/collection/photosubmissions.html
紐約 Aperture 協會
https://aperture.org/
https://www.facebook.com/aperturefoundation?fref=ts
Magnum Photos 馬格蘭攝影通訊社
http://www.magnumphotos.com/
https://www.facebook.com/MagnumPhotos?fref=ts
ICP 紐約國際攝影中心
http://www.icp.org/
https://www.facebook.com/inter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fref=ts
<逛藝廊做功課>
很多人常常會問我究竟要如何培養自己的攝影風格?
對我來說,除了多看、多照,再來就是要好好的生活,因為你的性格會在某些程度上影響你的攝影風格。我在馬格蘭通訊社的辦公桌旁有一位老是很累的西班牙裔同事,他一個人負責的是紐約這邊的暗房工作,幾乎所有的相片都是他所手工印製的。他常常氣呼呼地走進工作室裡,然後咒罵著某個名氣很大的攝影師混蛋,卻又一邊誇讚他這次的作品有多麼驚人的好。
要照好的照片除了培養自己眼睛的銳利度,還有把心丟出去和這個世界連結,只有當你認真的關切某個故事,那麼看出去的眼神才會美麗,照片才能感動人,這些是那個別人口中的「混蛋攝影師」親口告訴我的。
常常去各種藝廊學習,看這些人如何不圓潤卻精巧的在記錄這個世界,同時看他們怎麼選擇邊框,如何留白照片,怎麼樣的照片要用哪樣的尺寸來印製,都是準備自己進入藝廊的好方法。
留白計畫可麗露 在 GoShare - 台中街頭, 原來有這麼多意外之財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Vivian Li 恭喜你獲得由留白計畫blank plan 提供的GoShare 專屬餐飲體驗!(包含$160 元飲品任選 x1 + 海鹽榛果可麗露x1 ) 請私訊粉絲團大聲說出! 「我是留白計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