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只是單純想回應粉絲問題,怎麼變成寫起小說我也很納悶。害我業配都沒辦法專心做,下禮拜(9/16)的毛寶開團你們一定要來給我捧場喔!不然我對廠商就交代不過去了...
好事不多磨,我跟安德烈開始展開交往了!礙於臉書分級,以下省略18禁的橋段(鏡頭帶到檯燈)
在愛情裡從沒得到過安全感的自己,對愛情失去信仰也只是剛好而已。
如果從所有過去受過傷或傷過誰的經驗裡面還有學到一點什麼的話,我學會沒有期待就不會受傷害,先認真就輸了。這樣說雖然既消極又不負責任,不過被本能接手我也無可奈何。受過傷後,就會知道要抽離到哪裡才算安全距離。把期待降到最低,不讓自己對兩個人的未來有憧憬,互相吸引的時候珍惜現在的美好,好聚好散,就算各取所需也可以。當時的我就是這麼瀟灑。
朋友圈裡的P,知道我有了交往對象,某天他苦笑著對我說-
You are such a heart breaker.
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知道,原來他對我也有意思。
喜歡的時候為什麼不明講?非要等錯過了才踩著心碎向我靠近。對不起你的溫柔我沒看見,對於曖昧,我早已學會忽略。過去太多的是一廂情願,誤判之後的多情總是晦澀又令人難堪。期待又怕受傷害那套我不想也再玩不起,現在的我,只有心是自己的信仰,不準備再為誰流淚,不再為任何人駐足停留。
曾幾何時,像過去令我心碎過的人一樣,我也破碎到鋒利而尖銳得令人無法靠近。
打從心底不信任愛情。
回台灣過了一個台灣年,再次去到上海,給自己做了一個小小的心理建設,或許這段美麗的插曲在小別之後已經走樣,發餿...
事實証明只有自己的小劇場在演,安德烈根本還在那燈火闌珊處,一步也沒移動。
他住的地方離我的公司較近,每次只要在他家過夜,早上他會騎著他的二手自行車,悠悠晃晃地載我去上班。上海人民廣場前的A級寫字樓,繞上停等區的要不是大老闆的司機車,就是白領上班族的出租車,唯獨他騎著一台快要散掉生鏽的腳踏車,載著一身乾淨套裝的我慢慢駛上去,只為了可以跟我有多十分鐘出來的相處時間,這是當時我覺得最浪漫的事。
幾週又過去,終於到了我30歲生日那天。在一個我很喜歡的餐廳裡,我邀請了二、三十位親近的友人一起晚餐。安德烈做為我的男伴出席,其他大部分都是同一群西班牙人,席間也有我的前男友。
什麼?我還沒交代過前男友嗎?他在文章中出現的戲份很少,不過其實我們在上海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當年就是為了他才去到上海。一到上海,知道他已經有了新女友,我們就分手了。遠距戀愛終究深刻不過別人的近水樓台。
很多人認為男女之間沒有純友誼,其實以我的經驗我相信是有的。
我們交往的歷史可以回溯到我大學畢業後,足跡遍佈了歐洲到亞洲。我曾經幻想有一天會嫁給他。但是那一切都沒有發生。就是所謂的因為瞭解而分手的例子,做不了戀人,我們各退一步,成為彼此忠實的朋友。
安德烈願意接納我的朋友讓我感到更被他吸引了。誰沒有過去,重要的是現在我們在一起,不浪費氣力給多疑與猜忌。
晚餐後,續攤前,幾個人簇擁著我先回到我的住處。
原來在安德烈的張羅下他們一起準備了驚喜在那裡等我。從小到大沒有人這樣為我過過生日。
所有的禮物裡面,有一個完全包不住的,是一輛日本進口的菜籃腳踏車,還有發電頭燈的那種。那是安德烈送給我的第一個禮物。
不是首飾,不是香水。是一台暗示我們接下來可以一起騎車出遊,四處去探索的腳踏車。
原來是他請前男友一起幫忙才搬上我家的,我得知的時候非常意外。
他們是多久前就在計劃這件事?不是,你們是什麼時候交換電話的?前男友跟男友背著我偷偷計劃這一切,如果這不是小說情節什麼才是小說情節!?
在愛情中,比激情更讓我覺得重要的,是能夠建立起相知相惜的友誼。在互信與互愛中成為朋友,才會有不偏不倚,穩固平等的基礎。沒有誰更依戀誰,沒有誰可以佔有誰。
即使有天愛情苦澀了,會驚訝真的還有友誼留存。
走進安德烈敞開接納著我的懷抱,過去的不完美終究化為此刻的完美。
雙魚座的我看見射手座的他,這天我允許自己偷偷去想,除了做愛人以外,或許我的心這次會願意敞開讓他進來?
#再見愛情
(鏡頭帶到右邊檯燈)
(鏡頭帶到左邊檯燈)
(鏡頭再帶到吸頂燈)
「男女平等例子台灣」的推薦目錄:
- 關於男女平等例子台灣 在 一大粒小台客-Noemi Giulio Eva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男女平等例子台灣 在 蕪菁雜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男女平等例子台灣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男女平等例子台灣 在 [討論] 聊聊大家心目中的性別平等- 看板WomenTalk 的評價
- 關於男女平等例子台灣 在 【打破刻板!工頭必是男生?配對3職業性別結果是...】l ... 的評價
- 關於男女平等例子台灣 在 2021台灣女性學學會「亞洲、性別、非人權」年度研討會徵稿 ... 的評價
- 關於男女平等例子台灣 在 台灣男女不平等例子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 ... - 政府政策資訊站 的評價
男女平等例子台灣 在 蕪菁雜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話說在前面。
事實上美國就是台灣的宗主國。不管是從盟友道義的層面,還是從台灣的國家利益,還是從台灣的建國理念,還是從客觀的地緣政治情勢來看,台灣都沒有疑美的空間。
這幾天美國撤出阿富汗,搞得有點灰頭土臉。而台灣以國民黨為首的投降主義者,便開始大吹法螺高唱「疑美論」。比較假掰的,不直接講疑美,卻也少不了要賣弄一下「雞蛋不能放同一個籃子裡」的等邊三角形論調。
在這個時間點,台灣要怎麼看待自己與美國之間的關係?
我想到的是,拜登勝選隔天,非主流歷史學家劉仲敬先生的第114期訪談。這一期訪談,對台灣人來說不是很愉快的經驗,陳醫師似乎因此與劉仲敬分道揚鑣。
但我認為,劉仲敬作為一個立場超然,與台灣非敵非友的旁觀者,話雖然不中聽,他的意見反而更值得我們參考。
🔹 台灣玩不起「等邊三角形」
首先要給大家一個直截了當的命題:所謂「#等邊三角形」,是有強悍實力的人才玩得起的。大前提是,你加入了其中一邊,就能助其取得決定性勝利的程度。
台灣論政經軍事實力,不能算弱咖,但也不到能在第一島鏈現場大玩「等邊三角形」的程度。稍有地緣政經與軍事常識的人,都能清楚地知道,即使台灣加入中國那一方,也不可能決定性地扳倒美國霸權。既然清楚知道這一點,台灣還有什麼理由去押寶中國?
至於國民黨式的疑美論宣傳,那真的純屬深宮怨婦式的低級文宣,話一說出來馬上迴力鏢打臉。拿這種低路的疑美論當核心思想,如果真讓國民黨當家,對台灣的弊害真有不可勝言者。
🔹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回到上面的問題,台灣要怎麼看待自己與美國之間的關係?
很簡單,要倚靠美國,就別懷疑美國;要懷疑美國,就別倚靠美國。現實上吃穿都倚靠美國,又篤信疑美論這種低級文宣,這種蠢事,只有極度缺乏政治常識的軟弱者才做得出來。
「要嘛你就不要有資源,不要有資源反而安全;要嘛有了資源而且需要保衛的話,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保衛自己,退而求其次才是指望別人。指望了別人以後,就要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不能在指望了別人、把希望寄託在別人之上以後,又對別人充滿懷疑。#最糟糕的方式就是用口頭攻擊,而實質上又不能造成傷害。」
「很多女人之所以鬧出離婚,就是因為她們在家裡面,對男女之間經常有的小小糾紛,一副理直氣壯地去指控男人,說是你這樣做一定是對我不忠。最初男人還會辯解兩下子,因為這根本是沒有的事情。最後被誣陷得習慣了,就會產生這樣的心理:『反正我無論怎麼樣說,你都要說我不忠,我就索性到外面去真的不忠,這時候你就沒法收場了。』」
這個離婚的比喻不那麼政治正確,但很貼切。放到台灣的現實狀況中,就變成以下的這個蠢模樣:
「你一面在絕對依賴別人、自己的脖子掌握在別人手裡、想捏斷就可以捏斷的情況下,一面理直氣壯地罵他對你不忠,而且還是在 #沒有任何證據、#所謂的證據全都是極其不靠譜的低級文宣 的情況下,對他進行這種攻擊,這除了傷害自己是不會有什麼結果的。」
🔹 自立自強才是當下最該做的事
這幾天在臉書河道上,看到台派對於阿富汗事件的論述,沒有上百也有幾十篇。雖然著眼點各異,但最後其實都指向同一個結論:自立自強才是台灣該走的道路。劉仲敬的看法也是一致的:
「你想要防止戰爭,那就要加快社會演化的速度……這些事情就要提前開始做。你要想避免別人傷害你,你自己就要有足夠強大的力量。而要製造足夠強大的力量,時間就是最重要的,越早做越好。不可能是等著美國人來替你做。美國人對你也是有相應的評估的。你越是害怕戰爭,或者說越是想推遲戰爭,給人留下的印象就是,你沒有保衛自己的能力,將來你可能是我的拖累而不是我的有效幫助。……潛在的保護者就會覺得,做好人來保護你是一件很累而且不討好的事情,直截了當把你扔掉的誘惑反而會增加。」
這裡所謂的「社會演化」,指的是建立自己的軍事傳統,與強化民族認同的建構而言的。這裡的論述甚深,我們就暫時跳過吧!
誠然,一個有遠見的台灣建國主義者,會預見到一個願景:台灣脫離美國的羽翼、自立門戶。這時,它就要用一種 #更成熟的馬基雅維利主義 來處世:「在雙方實力不對等的情況下,你如果覺得美國人靠不住或拜登靠不住,那麼什麼叫一個『#合格的馬基雅維利主義者』?你發現拜登靠不住以後,一句話都不要說。非但不能罵他,而且要在場面上把他捧得更好,不要讓他懷疑你有另立門戶的打算。在過渡時期趕緊準備自己的力量。因為他畢竟還是一個比你強大得多的力量,所以準備好了你能夠自立以後,你再想辦法跟他客客氣氣地分手,指望將來。」
🔹 千萬不要「扔掉教鞭換皮鞭」
然而,如果真有那麼一天,台灣的實力夠了,能自立自強了,那時台灣就可以毫不客氣地甩掉美國嗎?
我不這麼看。美國是秩序高地,台灣能從一個資源匱乏的降虜社會小島,演化到現在具有相當的政經軍事實力、且有襁褓期的的福摩薩民族建構,其實都是拜從美國輸入秩序所賜。
任何帝國治術,都有現實面與理想面。有一點是千真萬確的:美國是「#人類有史以來最仁慈的秩序輸出者」,它的理想性超過人類史上任何一個帝國。你在大英帝國、大唐帝國與羅馬帝國的身上,是找不到 #威爾遜主義 的影子的。
之前敝粉專有談過,美國是一面鏡子,它對待你的方式,會忠實地反映出你如何對待自己。如果台灣自己有信心,認為自己可以成為一個更好的國家、擁有更強的防衛能力、建構出堅實的福摩薩民族共同體,那麼美國是很樂意幫忙的。對喀布爾政府這麼扶不起的阿斗,美國都撐了二十年,不是嗎?而你翅膀硬了以後,美國也能給予你更多單飛的自由、用更平等的態度對待你,就像他對待強大起來的日本、德國、法國那樣。
而中國呢?奉中國為宗主,想從秩序窪地中國輸入秩序,那是完完全全搞錯方向了。我們看到的是,原本就混亂的第三世界國家,在接受中國的「保護」與「資助」後,反而變得更混亂、更剝削、更深陷債務陷阱。原本治理尚可的民主國家,在中國軟實力滲透後,貪污腐敗、經濟過度依賴、研發創新怠惰等症頭都跑出來了。而要在中國的保護下自立自強?中國的「天下秩序」是無法容許有人翅膀硬了單飛的。就算中國有那個雅量,也根本無法給你自立自強的養分。
奉美國為宗主,也許不時要看美國道德說教,更少不了要為美國與其全球秩序做牛做馬。但,只要願意,有決心有努力,美國會幫助你向上提升。日本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台灣也在往上的正向螺旋當中。
奉中國為宗主,能換到的,只是虛假的承諾與真實的剝削;原本就混亂的國家會更混亂,原本還可以的國家會墮落腐化。
美國秩序是助人向上的教鞭,而中國秩序是奴役墮落的皮鞭。任何能洞悉此一宏觀原則的台灣人,根本不會講出「疑美親中」這樣的蠢話來。任何有自立自強觀念的人,都不會想要「#扔掉教鞭換皮鞭」的。
男女平等例子台灣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政治時事 「很危險」
真是沒想到古希臘時代的思想今天還看得到呢。
Kris Chu:台灣選手拿女子舉重金牌,有人疼惜說為什麼有女子舉重,畢竟女人舉重很危險,若是影響生育就不好了。
可以吐槽的方向很多,我也提供一個:社會預設了女人該為什麼犧牲不該為什麼犧牲。例子:我聽過許多女人說,一輩子最不划算的事情就是走入婚姻,但你不會疼惜說為什麼有婚姻,畢竟婚姻對女人來說如此危險。
《奧運之路》(The Olympic Experience)。
https://reurl.cc/Nr8gWQ
女性奧運角色的演變
亞歷山德拉·阿布德(Alexandra Abboud),《美國參考》撰稿人
英國選手霍姆斯在雅典奧運會上贏得女子1500米金牌
英國選手霍姆斯(Kelly Holmes)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贏得女子1500米金牌。(c AP Images)
在古希臘,女性被禁止參加奧林匹克運動;今天,女子比賽已經成為奧運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1900年巴黎奧林匹克運動會上,法國的波羅西(Filleaul Brohy)和歐尼爾(Marie Ohnier)參加了槌球比賽,成為最早參加奧運項目的女子選手。英國網球選手庫珀(Charlotte Cooper)則於同一年成為第一位女子奧運會冠軍。一個多世紀後,在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誕生地雅典舉辦的2004年夏季奧運會上,參賽女選手共有4,329人,佔全部參賽選手的 40.7%,創下女子參賽人數的歷史最高紀錄。
女性對奧運會的參與不僅限於比賽,在漫長的歷程中,她們已經走出觀眾席,登上領獎台,並擔任重要的管理職位。
《奧林匹克憲章》(Olympic Charter)的宗旨是"鼓勵並支持推動婦女在一切級別、一切機構中參與體育運動,以實行男女平等的原則"。奧林匹克運動促使一系列有影響的組織聯合起來共同完成這項使命,其中包括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國際奧委會成員國內的國家奧林匹克委員會以及由在世界範圍內管理體育運動的非政府組織組成的許多國際聯合會。
因此,國際奧委會、國家奧委會和國際聯合會都確立了選拔女性在奧林匹克決策機構任職的目標。目前,國際奧委會全體155名委員中有15名女性,與2005年的12名相比有所增加。
2008年3月,從事奧林匹克運動的600名男女人士出席了在約旦舉行的國際奧委會第四屆婦女與體育大會(IOC Conference on Women and Sport),討論了諸多議題,其中包括為讓更多的女性參與體育運動提供新機會,讓女運動員成為年輕女性的楷模,以及文化對女性從事體育運動的影響。
這屆大會通過了《死海行動計劃》(Dead Sea Plan of Action),闡明了"利用奧林匹克運動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推動女子體育事業並通過體育推動婦女事業"的途徑,包括重點推動國家運動隊、其領導層和技術隊伍中的男女平等,並鼓勵女體育記者積極報道賽事。
在世界各地,女運動員正在鼓勵本國女性積極參加體育運動。馬來西亞青年體育部第一位女部長、也是最年輕的部長賽義德(Datuk Seri Azalina Othman Said)就是其中一員。在她領導下,馬來西亞建立了近600個社區中心,幫助近100,000名女性參與體育活動。此一貢獻獲得國際奧委會的表彰。
在最基本的層面上,每一位力爭奪冠的女運動員都能為確保奧林匹克運動的平等性發揮作用。在國際奧委會製作的一個播客節目中,國際奧委會委員、奧運會風帆衝浪冠軍肯德爾(Barbara Kendall)對全世界的年輕女孩說:"有志者事競成……追求你們的夢想吧,因為夢想是一切的起點。"
男女平等例子台灣 在 【打破刻板!工頭必是男生?配對3職業性別結果是...】l ...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社會上有太多對職業 性別 的刻板印象(泰泰編)#創作授權【新北勞動雲】 https://youtu.be/dfTlzx2miYk#職業 性別 #刻板印象#工頭#社會 性別 #兩性#社會 ... ... <看更多>
男女平等例子台灣 在 2021台灣女性學學會「亞洲、性別、非人權」年度研討會徵稿 ... 的推薦與評價
平權意思是說,因為男女在收入待遇,社會福利的不平等,所以才要爭取男女平權 比如台灣女性的收入比男性低14%,這個現象在全世界也是普遍現象 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 ... ... <看更多>
男女平等例子台灣 在 [討論] 聊聊大家心目中的性別平等- 看板WomenTalk 的推薦與評價
最近看塔利班等等議題,對性別平等議題有感而發。先說結論,我認為以台灣目前的發展來
說,現在的性別教育完全過時了,事實上台灣已經進步到可以進入討論「多元」而非「女權
」的程度了。
我的求學過程中,最自由的時光是高中讀女校的那三年,當一個地方只聚集了女性,我們談
的不是「女權」,而是「適能」──搬重物的時候不是一定要男性幫忙,找一個力氣足夠的
同伴就可以輕鬆達成;選任領導者時,考量的當然沒有性別問題,而是以能力和人緣取勝。
在女校中,「自由」代表著我們不需要埋怨自己身為女性有多可憐,也不需要抱怨男生如何
如何,唯一要做的就是發現並發展自己擅長的部分。
再來到了大學,到了一個男性遠遠多於女性的地方,受到了非常多的「差別待遇」,伴隨著
差別待遇而來的是永遠看不到盡頭的兩性之爭,當一個人開口爭取自己的權益時,第一眼看
到的是他的性別而不是他的訴求,這也是至今仍存在於台灣社會的現況,與我高中三年的生
活宛若兩個世界。
在大學接觸了非常多性別、婦幼議題的我,開始瞭解,「性別平等」教育的失敗引起了台灣
當前兩性的衝突來源。
回顧國中小健康課、公民課上的「性平課程」,無非痛訴著女性在社會中的受迫經驗,重述
著性別刻板印象如何限制女性的發展云云,但在那個當下,班上男同學的表情,寫著困惑甚
至不屑,這樣的困惑或不屑,不是他們「歧視女性」,而是課堂上的內容已與現實脫離,在
新生代男孩和女孩的生活中,女性已經不是性別平等課程中描述的那樣脆弱,而男性也不是
每每都如家暴者或性侵害者般「父權」,對許多現代男性來說,「女性已逐漸擁有力量,卻
同時要強調自己的脆弱去獲取更多利益時」,他們稱為「自助餐」,而成為當前兩性衝突的
根源之一。
台灣的兩性教育訴說的是「女性的弱勢」,要所有人同情「父權的受害者」,早已不合時宜
。
我相信「多元」是更適合教育的題材,「多元」,強調的是覺察、知識與技巧(行動),無
論我們身為哪一個族群、哪一個性別、哪一個階級,覺察自己角色與過去如何影響當前的價
值觀是非常重要的事,舉例而言,當我們看到塔利班的殘暴時,實際上是以我們生活在自由
民主社會的價值去理解;第二個層次是擁有足夠的多元知識,當我們對不同群體的文化或經
驗有越多理解時,我們的偏見會被消融;最後的層次是行動與倡議,不要被動地被主流的聲
音掩埋,自怨自艾,而是找到自己的資源與能力所在。
「多元」的理想國是尊重與賦權(empowerment),台灣在性別教育中,比起強調女性的如
何受到剝削,不如討論不同性別間如何尊重彼此的界線,如同要求男孩在性行為前詢問女孩
的意見般,女孩任意嘲笑男孩「娘娘腔」或「臭宅」的言語也不能被允許的。
而「賦權」則是像我在女校生活般,每個人專注於提升自己的能力、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無論是存在主義或後現代主義都期待著所有人走出「受害者」的框架,而相信自己的主導性
,相信自己的選擇權,相信自己有改變現狀和克服困難的能力,在輔導性侵害受害者或家庭
暴力受害者的時候,比起同情他們有多可憐,更需要的是肯定他們在災難中生存的力量,並
協助他們藉由經濟或情緒的自主,回歸生活的正軌。
最後一個案例是我大學時代,校方內選出了第一位的女性學生代表,但沒有人認為這是一種
「政治正確」,因為那位學姊的確是該屆最優秀的一位學生,她用實力取得了師長對她的認
可而非性別。
綜上而言,現在台灣年輕世代仍深陷兩性衝突的一大原因,來自於性別教育缺乏尊重多元和
自主性的概念,許多女性居於受害者的角度指責全體男性的迫害,許多男性用過去經驗中受
到的傷害當作自己攻擊女性的藉口,如果衝突的雙方在兒時有一位老師教導他們,學習檢視
自己的價值觀如何影響自己的言行,並稍稍瞭解對方激進言論背後可能的創傷經驗,這彷彿
永遠不會停歇的兩性之戰就能消弭一些。
期待每位女性都能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不埋怨也不依賴任何事物而堅強地活著,也期待每
一位男性都能從古老的社會責任中解放,成為一個溫柔的人。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39.155.14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omenTalk/M.1629617271.A.7A3.html
但是生活在和平社會的我們的責任就是讓當前的環境更加多元友善!
※ 編輯: jhaojhao0926 (42.75.107.38 臺灣), 08/22/2021 16:04:24
※ 編輯: jhaojhao0926 (42.75.107.38 臺灣), 08/22/2021 16:18:03
新生代總有一日會成為長官、丈夫或妻子、父親或母親,期待那時能達到真正的適能與機會平等
當然我從未說台灣已達成平等,我期盼的是個人要走出性別的對立而發展自主的能力
但以現行法令來說,因為性別而墮胎基本上是違法的吧!不知道非法墮胎是否對性別比的影響有多大?
然而我所說的自怨自艾指的是把心力花費在責怪別人,卻無法向前邁進。強調自主不代表不存在同理心,然而相反的是,正因為理解彼此的痛苦,需要告訴對方:「你足夠堅強,擁有克服挑戰的能力」
許多的女性比起被剝奪話語權,更多的是相信自己沒有說話的權力而從未開口
大大您提到的墮胎問題,該強調的可能不再只是「父權社會的遺毒」,而是要檢視「懷孕婦女決定是否墮胎的能力」有沒有受到侵害、透過制度或親職教育能不能讓他們獲取自主權,如果墮胎出於父母完全自由的選擇,看不見任何妨害他們自主性的力量,那的確沒有什麼好批判或限制的。
我的文中也提過,對家庭暴力被害人來說重要的除了移除加害人的威脅外,另一方面是要協助他們取得經濟和情緒自主的能力,也因此擁有為自己的人生作主的自我信任感,這是無論任何型態的社會都無法奪走的東西
相信給予失去能力或失去連結的人一個重獲主導權的機會,會比同情他們或告訴他們「你們很可憐」,來得更有幫助
「提出問題的同時也要解決問題」,我認為是所謂賦權的價值之一
※ 編輯: jhaojhao0926 (42.77.33.148 臺灣), 08/23/2021 11:13:56
我也因為周遭的部分男同學過得非常辛苦過,但是我要指出的問題在於,不是女性痛苦就要去責怪男性的群體或是攻擊男性
當我們今天把女性視為受害者,把男性視為加害者,那對溫柔對待身邊女性的男性是不是很不公平?對受到女性壓迫或傷害的男性呢?
我無法更同意台灣有很長一條路要走,但是克服性別的藩籬的方法不是分化,讓兩性都更相信「適能」比性別更重要
所以我強調女校的自由,強調在這個地方比起用性別分化彼此,更多的是給予信任感與資源
今天我從我的高中生活中獲得了自我的權能感,因此在大學生活中不論被男同學怎麼謾罵,我都不認為自己是低人一等,因為我明白不理性的人不能剝奪我的選擇權
無論婆婆老公長官老師怎麼說,環境可能讓我們痛苦或流淚,但是永遠有人願意提供協助,我們也永遠堅強而自由,我認為這是教育制度要告訴每一位男孩女孩的
結論上來說,L大認為我否定了某些受害者的發言權,正好相反,我希望藉由教育可以讓他們知道自己永遠能開口說話,也永遠有人願意聽他說話
※ 編輯: jhaojhao0926 (42.77.33.148 臺灣), 08/23/2021 11:39:46
我看過的文章中,對新移民的受暴婦女,諮商師所做的不是告訴這些新移民「你們好可憐」、「來討論你的丈夫有多可惡」(如同我們目前的性平教育)
而是肯定他們求助的勇氣,接下來是協助他們思考是否要脫離這段關係和融入台灣的社會,如果要離婚,那可以從哪裡獲得司法救濟與經濟援助,另一方面,如果要維持婚姻,要怎麼修復夫妻間的關係,和額外取得經濟自主與應對歧視的能力
由這樣的過程可以發現,女性面對家暴不是只有離婚或把丈夫送進監獄,實際上有很多人願意再給一次機會,之中更重要的是諮商師肯定受暴婦女可以自己做主,接納當事人的所有選擇
受暴婦女亦有治療團體,分享的是彼此的經驗,與成功脫離困境的方法,我相信在團體中不會充斥著對父權體制的憤怒,而是更專注於情感的共享與資訊的獲得
在檯面上很多的衝突會是,激進的保護者把當事人團團包住,代替他做決定,代替他批判父權社會與種族歧視;而反對派者則檢討被害人自己也有問題,最終引發無數論戰。但又有多少人去詢問當事人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樣的幫助?
在台灣發展性別平權的過程中,訴說了非常多的痛苦、代替我們認為不敢發聲的「受害者」做了努力
時至今日,我相信是時候把權力還給當事人本身了,不要任意的貼標籤,不任意定義他的痛苦,只要告訴他可以選擇,也尊重他的選擇
女性或男性都可能在家庭中遭受暴力,我們看到了許多女性被殺害,卻也常常忽視另外的家庭中有個男性被妻子逼瘋,當我們把劍指向任何一個性別,常常也代表著我們不想傾聽那個性別的痛苦與掙扎
我想現在的當務之急是別再攻擊單一性別(無論仇男或仇女),而把心力花費在我們的資源如何實際到達需要的人身上。
※ 編輯: jhaojhao0926 (42.77.33.148 臺灣), 08/23/2021 12:31:51
※ 編輯: jhaojhao0926 (223.139.155.149 臺灣), 08/23/2021 16:10:3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