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攝影146] 細說分鏡 Vol.23
🎥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t=329
🖍我做的是
🖍努力再努力,嚐試紮實的傳達每一個想法
🖍分享給你的,並不只是「攝影的基礎」
🖍更期待你也能體會,我心中攝影的世界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我覺得最難的部分,大概就是「解惑」吧,如果「下課」對於老師是指…,時間到了,把該教的東西教完了,學生學會了,那工作就結束了,那我想這樣子的「下課」是簡單的,但身為「老師」,以及身為「創作者」角色,我的心情並沒有隨著鐘聲而下課,因為我本身仍是不斷的「創作」,並且將「創作」的東西,帶回到課堂上,與學生分享
🟥備課漢
我還記得一開始在教攝影時,每周都在「備課、備課」,這個班上完了第二堂,也許二天後換下個班上同一堂課,二天的時間檢討一下講義內容,修修補補改改,以修改後的講義,拿下一個班嚐試看看有沒有更好,然後不斷的重複下去。
開始教攝影頭一年,不時都在「備課」是真的,因為不夠熟練教學內容、技巧,要把腦中會的東西「攤在學生眼前成為講義」非常苦惱,一份講義改上非常多回,每改一次,多少會影響上課表現,有時改的不錯,前文搭後文串得不錯,節奏流暢,覺得這樣子改就對了。
但到了下一堂課,也許隔沒兩天,同一份講義在不同班級,又覺得不對勁了,前一堂課給自己表現也許有 90 分,這一堂課又倒退為 70 分,又在檢討哪裡不對勁? 明明都一樣的東西,學生也都是初學者,怎麼會落差這麼大呢?
然後再修改、再嚐試,直到一份講義適應了每一堂課的學生,表現也都差不多,那麼這份講義就算是「安全了」,未來要再變動的機會不大,最多是把裡頭的例子稍微換點新拍的例子,雖然是訴說相同概念,學生也不知道眼前頭影片是「新的例子」,但對老師來說,這很重要,同一張照片講上數十次、近百次,其實也會很膩,換換新照片,讓自己上課的心情好一點也是不錯。
每天面對著「上課、檢討、修改、再上課、再檢討、再修改」,每天都在反複做這些事情,「備課漢」那段時光,我仍現在仍深深體會。
🟥舉手提問
學生觀念沒學懂,老師責任最大,但這個「不懂」是哪裡不懂,需要在課堂上搭配一些教學技巧,打好上課氣氛,才能讓台下學生別畏懼「舉手」發問,說到這,真的不得不說,我們台灣人上課風氣與文化真的需要改改,不懂也不敢問,怕問了蠢問題被他人視為傻子,但通常舉手發問的學生,往往自己學習效果最好,正是因為「不懂」加上自己「主動」,才能在課程中學到該學到的部分。
🔹但身為老師,其實我是「非常感謝舉手發問的同學」,理由有三點。🔹
其一是讓整場 2 小時的課程,不會讓老師像是在唱「獨腳戲」一樣,一個人在台上自顧自的說完整個課程,再數著還有幾頁投影片要講,那…其實有一點痛苦,說真的,舉手發問的學生能改變上課氣氛,同一門課在二個班,只要一個班有那麼 1-2 個學生真能發問的話,整個 12 堂課都會非常和樂融融,反之亦然。
第二點,若是學生提問,更能帶動整個課程的「深度討論」,如果問題適合該堂課,反而會為了解決學生的問題,讓我延伸更多深入的觀念,或是引用更活潑的例子,學生獲得的更多,我很喜歡這樣子「有問有答」的上課方式,或許未來課程設計,就設計一堂「你問、我答」,或許這是一個不錯的課程設計。
🔹第三點,對身為「老師」是最重要的 – 透過學生提問,才知道自己哪裡講的不好、不夠清楚,還是太快? 還是自以為學生懂? 最後這點才是最糟糕的,這是「授課」不是「個人表演」,重點是學生吸收,而不是台上老師個人表演 show,如果沒有學生提問,反而老師會沉浸一種「自 High」的心情,覺得自己真的好棒棒,內容超紮實,學生都沒問題,都聽得懂,如果真的身為老師真心這麼認為,我想…,這老師要小心了。🔹
其實還有第四點,至少對我來說…這點比前三點還重要要,透過學生的發問,我才知道原來「這個你不懂」,雖然講義也寫明,透過問答也解決當下問題,但我反而會特別將學生的提問,成為我攝影網站教學的文章題材,一但文章上線後,我再帶回來修改講義,有好有壞,好的是讓講義內容更加充實,壞的是頁數一直增加,從 2 小時 100 頁,一路加到 110 頁、120 頁,這樣子一直增加下去也沒完沒了,又得要回頭適當的刪減…,這對講義來說是很大的變動,不但影響課程設計主旨,同時也會影響上課節奏。
🟥為何你不懂?
傳道、授業並不難,只要針對學生問題「加以解答」就好,如果能真的讓學生滿意,那這一問答過程,是對學生、老師完成一項任務,學生既能學到東西,老師也能知道學生哪裡不懂,教學相長。
難的是「解惑」,如果用在攝影教學上,我是這麼樣的解釋:
🔹身為老師,難的不是備課的辛苦,也不是回覆學生的問題,難的是去了解「為何大家都了解,偏偏你不懂」,如果大家都是初學者,同處一個班級,聽到的東西看到的講義也都相同,有什麼原因讓你「不懂」,這個不但困惑著學生,更困惑著老師。🔹
但這也不意外,坐在台下的學生,雖然每個都是「攝影初學者」,但終究素質不一,有些人稍微接觸過一些,有些人則完全沒概念,在講述一個抽象觀念,透過實體例子來講解,不見得台下每個同學都能接受,這跟每個人生活經驗多少都有關係,但解決的辦法,就是用更多不同的例子,來解釋相同的一句話,多少能解決這個困境。
🔹當一個學生提問,對我的挑戰不是如何回答表面的問題,而是「你為何不懂」,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你感到「困惑」,如果課堂上有機會我會多問二句,而若是一對一的教學,更讓我有機會透過學生「表面所提問的問題」,去挖堀問題背後的問題,這一挖堀反而讓我感覺到「問題表面終究是冰山一角,問題底下永遠藏著另外的問題」問到再深,往往會離了題,有時反而變成去「了解這個學生 “生活、生命” 的經驗」,才比較能了解為何相同的課程,有些學生有問題,有些則完全不被困擾過。🔹
🟥老師,沒熱忱了怎辦
在一次外拍,一位同學靠近我問說「老師,我拍照也拍了二、三年,很多主題也都拍過了,雖然稱不上多好,但好像也都體驗過了,好像有點失去熱忱了」,這問題真是個大問題,一時間也無法好好的回答,不過我也稍微跟他聊聊「熱忱」這件事。
🔹相信你也接觸很多不同的攝影主題,找到哪些喜歡、不喜歡,喜歡的主題追求下去,不喜歡的主題就避開,沒有人什麼主題都喜歡拍,更沒有人什麼主題都拍得精彩,我是你的話,我會在自己喜歡的主題,找到拍得比我更利害的攝影師,破解他的技巧,並且嚐試拍出讓人一眼就認得出「這就是你的風格」,不彷試看看朝著這樣子努力看看。🔹
不知道他能聽懂多少,也許…,我這番話他也曾在別的老師口中聽到,我也不確定他有沒有嚐試過,但是若要談談「熱忱」這件事,我可是能夠花上數萬字來說說我拍照至今近 20 年下來,心裡那「熱忱如何起伏、心裡峰迴路轉折的心路歷程,甚至一度還真想放棄攝影,把相機、鏡頭通通賣掉的衝動…」,我很想分享,但不是今天。
🔹我已經有一個…,我這輩子對於「攝影熱忱」有了定義,以及設定了目標,這目標永遠達不成,只能在有生之年,看是能做到哪裡,就到哪裡,直到我相機拿不動、雙腿走不遠、眼睛看不清、腰也打不直那天為止吧,今天我並不害怕是否會失去「攝影的熱忱」,但我該如何也讓他人跟我一樣,找到自己的「攝影熱忱」並且設定目標持往下走呢?🔹
🔹我想做為「攝影老師」,應該做的不只是教導課堂上的知識外,更應該開拓學生的「視野」,讓學生除了學到該學的知識、技巧外,更能讓「攝影」,成為他們生命中,如何讓自己的生命、生活過的更開心、更美好的一項美好的事情,這點是我認為,身為他人攝影老師,所應該肩負的責任。🔹
當我開始嚐試走出國外,且還是用「自助旅行」的方式開始第一步,由於自助旅行自由度非常高,你能自由地安排任何你想去的地方、待多久隨便你選擇,讓我對陌生的國家的「好奇心」,在此自由下得到大大的滿足,開拓了我不少視野,讓我知道原來世界如此的大,更期待還有什麼不曾踏過的國度,能有什麼驚豔的景觀,讓心靈空虛的我能得到一點點的救贖。
當我不斷的走,特別是這幾年跑的更勤,就像著了魔一樣停不下來,除了心裡的「好奇心」之外,同時我也在追尋一個「認識自己」的過程,到底為何那麼熱愛攝影,不只是興趣,也不只是工作,更是一份對他人、對世界的「責任」,我有這個責任,將世界上所有美好的角落帶回給所有人欣賞,這也是我對「攝影熱忱」的目標之一。
🔹但我的體會告訴我「照片離現場十萬八千里遠」,不是拍照技巧問題,是更多的「感觸」是要你親臨現場才能感受到我所感受的,於是我考上外語領隊,開始帶團,帶著我的學生、讀者造訪我看到的「世界、視野」,我相信這是另一種更積極的做法。🔹
我自認我還算幸運,能有機會與能力去這麼追尋,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子的機會,於是我盡可能的,從課堂的設計,到講義的安排,至觀念的例子,盡可能將我所感受到的種種感觸,傳達給課堂的學生,以及我的讀者朋友,希望上過我課程的學生,不但能學到攝影基礎,更能感受我對攝影的熱忱,當課程結束後,進而開始尋找屬於自己的攝影熱忱與目標。
我想,讓你看到、感受到我所看到的一切,現在在設計課程,都抱著這想法在設計每一堂課、每一個觀念、例子、每一張投影片,這也是讓我的「課程」更加充實,也不至於內容一成不變。
這,就是我現在努力的方向,不只是為了學生,更是為了自己而努力。
📷📷📷📷
7 堂攝影入門課 🙆♂️終生看 ⏱隨時看 🎞線上看
#報名連結:https://go.hojenjen.com/3p2g6n
同時也有3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
「生活中的小確幸例子」的推薦目錄:
- 關於生活中的小確幸例子 在 我是賀禎禎 - 攝影教學 & 自助旅行 & 數位生活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生活中的小確幸例子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生活中的小確幸例子 在 PTT Gossiping 批踢踢八卦板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生活中的小確幸例子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生活中的小確幸例子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生活中的小確幸例子 在 巴打台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生活中的小確幸例子 在 12件生活中的小確幸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生活中的小確幸例子 在 小確幸定義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 關於生活中的小確幸例子 在 小確幸定義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 關於生活中的小確幸例子 在 超級爺爺Super G - 小確幸「『小確幸』是日本話喔 ... - Facebook 的評價
生活中的小確幸例子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做錯事的背後,是說不出的難】
夜裡傳來一個中年男性的懺悔:
「我怎麼變成自己最不齒的人?」
他是我在寫失業一書的受訪者,時不時會傳來最新動態,我對他的狀況滿了解的。年輕時,他是典型的天之驕子,台成清交這類頂尖大學理工研究所畢業,進的都是像台積電這樣的大企業,薪水優渥,前途光明。後來有一波到中國大陸工作,他覺得應該去闖一闖,跟著去了,並且娶妻生子,妻子也很優秀。
哪裡知道台商變港商,再變成百分之百陸資,他就被辭退。回台時,已經事隔10年,人事變遷,謀不到職,到處碰壁。這兩年鐵了心想考公務員,都快50的人,也不得不佩服他。可是妻子找不到好工作,孩子還小,他只得一邊上班一邊讀書。這個年紀,腦力不如年輕人,還要熬夜讀書,是極大的挑戰。
他評估之後,認為私人企業太操,沒法留時間與體力讀書,就盯著公家機關想當聘雇人員。為此還考了一張執照,我考過,不到10%的錄取率,他居然一次就考上,看起來的確是K書的料!即使如此,卻競爭不過沒有執照的年輕人,教過他的教授跟單位熟,嘲笑他是沒有背景、沒有後門,本來就沒他錄取的份。
磕磕碰碰多次之後,終於讓他找到一個國宅類似總幹事的位子,事後才發現必須24小時待命,隨時都有住戶帶著各種疑難雜症找上門,搞得他更沒法讀書。問題是全家沒人同意他辭職,說還不是有人一邊工作一邊讀書考上的。後來也不知道是幸或不幸,他被新冠確診,必須就醫與隔離,妻子才同意他離職。
這次終於讓他找到坐辦公桌的工作,需要專業知識,不是一直有工作來,他跟主管商量好,沒事時讓他能讀書。不到一個月被檢舉了……主管當然不能再保他,而且反過來盯他死緊。對於檢舉的人,他一點都沒有責怪,反而覺得丟死人,罵自己是「時間小偷」、「占公司便宜」,還說做過高階主管的他—
「什麼時候開始幹起這種偷雞摸狗的事!」
唉,一塊錢逼死英雄好漢,人窮就是會跳牆,都顧不了下一餐了,哪裡還顧得了職場的倫理道德?接著他跟我再講了一個法師的例子,他們熟識,法師有一次跟他抱怨,請一位工讀生管理書籍,後來發現一得空,工讀生就在讀學校的書,他很生氣,說這位工讀生會損福報的。他聽了之後說:
「法師在說的時候,我一直覺得他是不是在說我?」
可以想見他的罪惡感有多深。後來再聽到有兩位公務員跟他抱怨一個國防役的年輕人,說年輕人上班時都在準備公職考試,工作品質很差。不久年輕人考上公職,他們更加不諒解他。這讓我這位中年朋友得到兩個結論:
1. 網路說一邊上班一邊讀書,是騙人的,因為工作一定做不好。
2. 一邊上班一邊讀書的結果,是背後留下罵名,多年都洗不掉。
我不免想起同學30多年前的例子,她男友的父親是部長的機要秘書,權力之大可想而知,安排她畢業後到部裡做工讀生,在一樓大廳櫃檯,我每次去找她,都看到她把書大喇喇地攤在櫃檯上,一點都不掩藏。即使到今天,我有時到一些公司,仍然會看到相同景象,第一個直覺都是他背後有靠山,不可待慢。
剛畢業的年輕人可能認為這沒啥大不了,沒工作時看自己的書,又沒礙著別人,有什麼不對?可是這位朋友做過大企業的高階主管,明白這是錯的,一旦被檢舉,便感到道德與信用這整座山完全崩塌。可是由於他自失業之後,一路走來的過程我都明白,真的無法用任何道德的評價來加於他身上……
更何況當他跟我說非考上公職不可,我就更默然。他說自己現在的心態是,當不當老闆無所謂,幹不幹大事也沒關係,但是—
「有薪水栽培小孩、有退休金安老才是真的。」
回首過去的近50年,這位朋友哪一天不是兢兢業業、全力以赴?從小認真讀書、考上名校、讀理工熱門科系,畢業後進大企業拼命工作,接著沒待在舒適區安逸過日子,跳出來冒險,到中國大陸闖盪十載,還娶了能幹的妻子,哪有在混呀?失業後,忍著屈辱,彎下腰到處找機會,能做就做,哪有面子可言?
到了今天,居然為了偷偷讀書被檢舉,我相信他心中有很深的感慨,想問自己這一生到底哪裡做錯了?也許,這就是命!我是活越大年紀,越沒有「是非」與「對錯」,反而會去看到背後的「難處」,該留給人空間時,就別把事情說絕了、把人逼死了。因為你永遠不會知道對方說不出的秘密,以及背負的辛酸。
所以在生活中,我們儘量做到—
1. 不了解真相前,先不做評價
2. 給人一步退,留人一碗飯吃
3. 人生沒有對錯,只有不得已
感同身受別人的難,我們才會真正學會寬容,也才會獲得道德上的自由。
讀了本文有受益,請留言+1。
***
歡迎大家加入我的fb社團:「洪雪珍寫作變現」,有三個好處:
1、你投稿,我點評
2、你會看到「從不會寫作到會寫作」的成功案例
3、我會教你寫作招術
至於想要詢問我的課程,包括求職、轉職、加薪、高薪,以及斜槓、寫作,⋯⋯都歡迎加入我的Line@ ID:@ca141719,助教協助你。
攝影:旅居加拿大的畫家吉仔冰GiABing
生活中的小確幸例子 在 PTT Gossiping 批踢踢八卦板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本週人氣八卦第二名|
『身為國三生的父母,當然很不願意看到這種新聞,我對這例子不是真的了解,所以也就不多做臆測,就剛好跟也是有小孩準備升國中或是有國中年齡小孩的鄉民一起討論分享一些話題,#霸凌 跟 #讀書壓力.
#先說霸凌,現在有的霸凌行為除了什麼聯合全班不理你啦,肢體暴力啦,還有一種就是情緒管理出問題的小孩,我兒子在五年級就遇過,一個從別的學校轉來的男生,個性聽我兒子講就很古怪,一點小事就會咆哮大怒,甚至動手動腳,班上當然不會有同學想接近,一陣子在換座位後,這個男生就坐到我兒子後面,上課無法專心,一直用筆弄我兒子.
一開始我跟老師反應,導師也確實約談過小孩跟家長,但是沒用,而且開始變本加厲,下課時還會故意趁我兒子下樓梯時推我兒子,我是發現兒子手肘有些挫傷,叫兒子老實跟我講,才知道這個男生就無法控制自己行為,家長打過罵過也沒用,也因為如此才轉學,導師也有接到其他同學家長抱怨,但是約談過也帶去輔導室了解過,還是沒有改善.
所以我決定好好了解這名男生到底出了什麼事,再跟兒子好好開導平常就儘量多容忍....個屁!!
我當下先痛譙我兒子:
你他媽的(他媽就開始瞪我了..)老子讓你學跆拳道,讓你吃這麼大支是假的喔,林北是沒有在信道什麼被攻擊不能還手只能跟老師講這套啦,不是你主動招惹別人,對方只要再動手動腳,你就給我踹下去就對了,有事你爸幫你扛著,
下次遇到就給我狠狠的打,越兇狠越好,不夠兇狠我就揍你.
果然沒幾天,兒子回來就說他這次又被對方挑釁,對方推他一把,它直接把對方踹到牆邊,還烙狠話,以後敢動手,來一次就揍一次,我知道終於有成效了,晚上導師打來,我是直接講:老師我也不給妳難做啦,妳能做的其實也都做了,這小孩家庭發生什麼事我也不想理解,但是既然這麼不受控,父母揍不怕,以為同學都怕他,那麼被同學修理一次也是剛好而已.
導師後面是沒多說什麼,我也沒被找去學校,這個男生之後看到我兒子就是當作不認識,平常閃遠遠的,也不敢再動手動腳.
只能講,現在小孩千奇百怪什麼個性都有,以前那種鄉愿聖母心態我是沒有啦,也跟兒子灌輸觀念,你有事不敢跟你虎霸老母講,跟老師反應也沒用時,要跟我講啊,什麼都能跟我講,你阿巴基本個性就是不正經,你有煩惱有問題都跟我講,我保證不會罵你.
.
我很慶幸當時就是這種心態上的堅持,我兒子真的是什麼事都會跟我講,連玩狼人殺還是第五人格不順也是跟我講,我也是儘量用小孩的視角去看待他的問題,然後給他建議或是幫忙解決.
.
父母家長其實有個盲點,就是都認為自己很了解自己小孩,但是其實你不是真的懂,小孩也不是一開始就願意什麼事都跟你說,等到青春期時更是如此,要自己真的代入到十幾歲小孩的思維,考慮他所處的環境跟同儕,幫小孩思考他所遇到的問題或是煩惱.
.
父母跟小孩一定有代溝的啦,讓他敞開內心跟你分享生活上的事情是第一步,讓他覺得你真的是有為他在著想考量是第二步,什麼我都是為你好的觀念,然後強加在小孩身上,對準備進入青春期的小孩來說,有時反而是種囚籠,一種名叫關心的枷鎖.
.
不過也藉由這件事,我就考慮讓兒子念私中,不純然是課業,更多的是私中基本上會幫你篩選小孩的同齡夥伴,以我所在的南桃園來講,公校當然有資優班,但是也是什麼學生都收,什麼牛鬼蛇神都有,這個我實在是沒信心,你再怎麼顧小孩,也是有被帶壞的機率,私校當然也會有不好的學生,但是至少經過考試篩選後,以及普遍會送小孩進私校的家長,大多是有些想法的,所以加九同學至少會少很多.
.
現在教改改成這樣,我也不想多做批評,我只能儘量做到提供資源比較多的環境,讓小孩不要多受到其它奇怪事情的干擾.
.
再來講講 #讀書升學壓力,我以前所在的是聯考時代,升學壓力多大當然清楚,加上我也是國中就讀私中,很多事情感觸很深,真的是靠自己扛過去的,沒生小孩前,我秉持快樂學習快樂成長的心態,真的生了小孩,等到小孩大了,才知道有時整個環境都在競爭,你還是得跟上腳步,我們能做的就是先跟小孩溝通,而不是要他非得照著父母安排的路去走.
.
我兒子從小學就一直是班上前三,校排前十,即使不公佈,安親班也會幫你問出來,然後跑馬燈宣傳,就是那種隨便讀前三,有發狠讀就班上第一的水準,因為小孩確實能讀,我老婆就問我要不要讓兒子念私中,我想想就先跟兒子討論,畢竟書是他在讀的,也是他的人生,尊重小孩的意見很重要,不要覺得小孩什麼都不懂.
.
我是先問兒子要不要先去私中班參加程度檢定考,先看自己程度能不能上私中,兒子是說想去考考看,真的考出來,程度評估是能上私中,我就繼續跟兒子溝通,你想不想去念私中,我自己就是念私中的,那種早出晚歸,每一科都在斤斤計較分數,比序比到小數點後好幾位,怕讀不好的壓力,我全都跟兒子分析一次,我不希望兒子的選擇是被父母所誤導,他真的覺得好,覺得可以接受,我才會繼續.
.
這裡給準備讓小孩念私中或公立資優班的鄉民一些觀念分享,你要先確認小孩能不能讀,是不是唸書的料,是的話,願不願意去那種高競爭性的地方讀書,小孩沒有意願,就真的不要逼迫他去讀,痛苦加上壓力只會一直疊加.
.
我兒子當初是跟他溝通過,認為自己程度有到,也想去唸,加上我很早就跟他講過,考進去只是開始,後面的競爭才是最殘酷的,你認為自己在國小成績都前三很屌,一進去才發現更屌的比比皆是,自己突然變得很普通了,你要能夠理解跟接受這種失落感跟打擊.
.
也為了讓他知道外面的學生程度有多可怕,我問他要不要繼續念私中班,因為當初補習班檢定考,兒子程度是被分到第一個班,也就是保證班,學生素質就是很靠前的,我問他要不要繼續補習,順便跟其他同學交流,兒子也是認為可以,那一班的學生真的強得很離譜的,第一名就是私中榜首等級,兒子跟這群同學也處得不錯,考上私校後即使不同班也會互相連絡交流,也是讓他提早知道跟適應之後的競爭強度.
.
當然也是有放鬆時刻啦,兒子當時三月考完確定錄取某兩間私校後(北桃南桃),我就幫兒子請假帶他出國,回來沒多久我父母出國也帶著又出去一次,我是認為辛苦大半年,他的目標達成了,該給兒子爽給兒子玩的時候不要省,什麼還在唸書不要亂請假我也是沒在管的,就給兒子一路爽到畢業考,當初還說服我老婆很久....
.
走過私校國一上第一次段考的混亂後,兒子就很穩定維持在班上前七的水準,課業上生活上的問題就透過家長群組跟聯絡簿,以及每天跟兒子喇賽中尋找平衡,父母也是要跟著小孩一起成長,考不好,先了解一下到底是哪裡卡住,光罵是有屁用嗎,要不要補習,小孩自己會評估,私校一堆都在補,你想繼續提升,想補,錢不是問題,就看你能不能接受,不想補我也不強迫.
.
我一直灌輸小孩一個觀念,想不想做,扛不扛得住還是要看你,你覺得自己可以我一定幫你,撐不住就跟我講,不想這麼辛苦也要跟我講,大不了混個直升也可以,累要累得值得,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書是你為自己讀的,我不會因為考爛就在那罵,有盡力就行.
.
當然,什麼唸書時不能交男女朋友這種陳舊觀念我也是嗤之以鼻,我從兒子小六就告訴他,喜歡就去追,國中也是這樣跟他講,不要聽你吉娃娃媽說什麼大學才能交女友,馬的男女合班,喜歡就開口啦,難道要等到以後不知道怎麼開口約女生才在煩惱嗎,我也跟老婆溝通過,小孩自己人生的成長軌跡,要他自己參與體驗過,才會知道好或不好,而不是一味地說這樣對你不好,他都沒嚐試過怎麼知道好不好,也不想想當初我們幾歲就在一起了,哈哈..
.
兒子後面交了個同班的女同學,當初我超興奮啊,約會還幫兒子規劃地點,還塞給他三千,還告誡他,馬的要是出去約會還給我打傳說對決丟女朋友在一旁,回來我一定打死你,後面兩人交往幾個月,分手講電話時還躲在棉被裡偷哭,我跟我老婆在門外邊聽邊偷笑,啊哈哈哈,聽起來好口連啊....
.
青春嘛,學個經驗,體會酸甜苦辣不就如此.
.
打了這麼多,只是想講,每個小孩性格不同,現在想法也都很早熟,不是一味的放縱也不是不停的逼迫,讓小孩真的覺得你是站在他這邊的,你可以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幫他們一把,
小孩在學習成長,我們父母也是....』
Re: [新聞] 曾說不想上學!媽曝:今早泛淚跟我說再見 土城國一資優生墜樓亡 https://www.facebook.com/PttGossiping/posts/2426285894175727 |新聞原文 https://disp.cc/b/163-e4Fm
生活中的小確幸例子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0年代瓊瑤式愛情的健康寫實延續,90年代台灣新電影借用愛情重建台灣性。但進入2000年後,一切開始慢慢不一樣了。
.
2000年開始,《藍色大門》(2002)、《盛夏光年》(2006)、《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1)、《女朋友男朋友》(2012)、《等一個人咖啡》(2014)、《我的少女時代》(2015)、《六弄咖啡館》(2016)、《刻在你心底的名字》(2020),大量的青春愛情電影成為了台灣純愛想像的視野,他們以「青春」、「少男」、「少女」為名,表現出台灣人的情感文化模式。
.
我們今天的「偽學術 | 認真聽」,就來談談這20年來的粉紅泡泡。這廣大的戀愛流行文化是甚麼模樣?它們反映了怎樣的愛情轉向?從不同作品中又可以解讀出哪些文本隱藏的敘事?還有那些膾炙人口的電影主題曲。
.
📌 #今天的內容有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我的《藍色大門》與青春
▶ 「青春」的形構
▶ 「少男」、「少女」的理念型
▶ 純愛不純—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情感先於政治
▶ 愛情電影主題曲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k39z6z0zvfx0807v0lu7165?ref=android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4pHpNRfyLL7Tosl61J
.
📣 #spot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sbEXh0CwFSEICRNTdR09S?si=dyHHN9_qR-OzUF8q3P95JA
.
📲 #FB論述版: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674782469376038/
.
//// 完整論述 ////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想要談「愛情電影」,那勢必是要做個「#類型電影」操作型定義,儘管近年台灣電影的類型化飽受批評,但其的確是招喚大眾的一個方便途徑。或許我們可以幫愛情電影分類為:羅曼史(romance film)、通俗劇(melodrama)與文藝片。目前2000年後的青春愛情電影來看,則較多傾向文藝片。
.
也是因為電影類型化的緣故,其可以更清楚地連帶成一套系統、原則與期待。當「#愛情電影」正式成為一種培養台灣人觀賞電影的習慣,除了公式化的內部敘事外,向外延伸後,便足以展開各種文化工業的制度性生成,例如偶像明星的打造、週邊商品販售、主題曲的流傳等(Illouz, 1997)。
.
最終,透過類型電影的集體觀看,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或是文化模式。好比《#為甚麼愛讓人受傷》中,Eva Illouz(2012)藉由《傲慢與偏見》來理解西方個體主義的浪漫生態,或許我們也可以在這20年來的青春愛情電影裡看見自己。
.
▓ #我的藍色大門
.
在《#藍色大門》張士豪的那個年紀,夏天的午后是連續補習戰鬥的人生,週一、三、五是何明數學,週二與週四是徐薇英文,當然以我不學無術的青春,大部份都是呈現偷懶蹺課的狀態。那時候究竟能夠有甚麼煩惱?
.
2002年的《藍色大門》第一次開啟了我對愛情與性別的思考。導演易智言當年拒絕了參加金馬獎,不然,這部相當具有時代意義的作品,肯定有不錯的成績。片中孟克柔(桂綸鎂)、張士豪(陳柏霖)、林月珍(梁又琳)三人的關係,呈現了00年代台灣青少年的社會行動與市民生活精神。
.
▓ #青春的形構
.
我們以後會成為甚麼樣的大人,變成00年代後市民社會中年輕男女的煩惱。在後傳統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活中,這些都市裡的小事件,個人選擇的養成遊戲,成為我們最需要煩惱的自由,一種集體規則與個人自由的協調抉擇。
.
「青春」,是一個重視自我探索的過程(過渡),無論是《藍色大門》或是《盛夏光年》,都試圖描繪這種秩序建構中的過渡,五月天同名歌曲的日文名稱就叫「#青春の彼方」-- 放棄規則,放縱去愛,放肆自己,放空未來。也是因為這樣的「#失序」,青春才讓人懷念。最終,沈佳宜說「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原本就是徒勞無功的」,的確,我們正在腐敗,但我寧可選擇相信《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結局的協調與釋懷是有可能發生的。
.
「青春」,也帶著台灣觀眾走出90年代的悲情。早期的青春愛情電影帶著濃厚的陰鬱,一直到《藍色大門》開始,我們開始談論同志情感、性別認同、家庭關係、三角戀愛等情感議題,青春變得多元而明亮。
.
青春愛情電影裡,反映著情感的真實體制(regime of emotional authenticity)(Illouz, 2012),非常強烈地要求內在性感作為行動與選擇的基礎。青春中的人們,因為初次面臨社會化規範,人們會認真審視自己與對方的情感(愛情、親情、友情),以判斷這段關係的重要性與強烈程度。這大量的自我情感檢視,一見鍾情的強烈情感暗示,時常就是「青春」的情感面貌。這也是青春迷人之處。
.
▓ #少男與少女的理念型
.
媒體中的少男與少女,帶給觀眾對性別角色的論述形構,一方面文本建立起一種戲劇性、典範式的形象,隨著故事的開展,加深觀影者的情感投射,另方面一起作用的是,少男少女的面貌外表的特質,也形成觀眾的欲望對象,產生明星化的作用,成為性別操演的模仿理念型。
.
青春愛情電影中的少男比少女更加倍重視,除了《藍色大門》與《我的少女時代》外,其它全部的愛情電影幾乎都圍繞著少男,少女通常則作為是推動劇情的力量。少男的姣好面貌,成為電影世界裡的耽美重心,隨便舉例就一堆,陳柏霖、張孝全、柯鎮東、陳昊森、曾敬驊,「#大男孩」的對純樸、憨直、大笨蛋的要求,他們表現忠誠、可受控制,並且,他們不會對(男性)觀眾產生威脅感。
.
至於女主角則以「#熱情開朗大方」為形象,如《女朋友男朋友》中的林美寶(桂綸鎂),就如同前述,她起了連結兩位男主角陳忠良(張孝全)與王心仁(鳳小岳)的作用,確實地帶動敘事的進展。
.
▓ #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2000年後的台灣青春愛情,某個程度上融合了日本和美國的純愛視野,前者展現了「#物哀」的精神,後者則更多在表現西方個體主義的追求。當然,不同的作品也有各自主題脈絡的側重,像是性別認同、性別麻煩(Butler, 1990)、青春成長、描繪時代精神、國家與社會變遷的隱喻、情感抉擇等等。
.
總體而言,台灣的作品更擅長挪用青春的反叛結構,去對應、甚至逆返「#國家體制的規訓」,這個台灣電影本土化的大主題。2000年後的新導演,以90年代前後為基礎,自然而然流露出了導演本身的「懷舊」情感,想是一個包含了情慾、戀愛、政治、社會、經濟裝況的「情感的共同體」。
.
▓ #情感先於政治
.
以《女朋友.男朋友》為例,其為一部愛情電影,也是一部歷史電影。該片採用序列式的線性時空,將台灣的多重現代性再現。許多文化學者會討論國族與愛情的辯證關係,大時代下兒女情長,微小的愛情被鑲嵌在巨觀的社會脈絡中。但實際進入電影文本,才會發現,楊雅喆並不是要說明這種台灣性的社會—歷史時空,反而,他進行一種「#逆反」,讓情感能量來主導政治的場景。根本沒人真正在鳥民主自由,這才是真正的自由,非常後現代的後現代的後現代。
.
楊雅喆幾乎總結了後殖民與後現代電影裏頭所有的多元主體:女性、情慾、學生、社會運動、娘娘腔、同志、小三、本土、鄉下人、都市人等等,運用了諸多遊戲般的情節將這些概念構成一個皺摺,裏頭緊密扎實情慾流動,展開又可以觀看台灣自由的進程。
.
▓ #那些年我們一起唱的主題曲
.
青春愛情電影還是成為一種類型了,也不是壞事,也許是必然,這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大眾流行文化市場,引導著戀情與自由的話題,反映著純粹親密關係的渴望。在電影裡,人們才可以淡化成人愛情經驗的功利性、功能性。如果能夠再有一首好聽的情歌那就更好了!
.
要能在腦中烙印電影裡的青春記憶,就一定要有一首讓人感動的歌曲,當旋律響起時,瞬間喚起洶湧的刻骨銘心,像是《藍色大門》的「#小步舞曲」、《我的少女時代》的「#小幸運」等。盧廣仲的《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就是一個不錯的例子。這首獲獎歌曲,編曲十分令我動心,第一聲,每次聽到小號與歌手聲線對唱,與法國號的穿梭交疊,都會全身起雞皮疙瘩。
.
這首歌起了關鍵的宣傳作用,五月天、魏如萱、周興哲、蔡依林、田馥甄、梁靜茹、李千娜、韋禮安、曾沛慈、徐佳瑩等歌手的cover版傳唱參與,更加豐富了電影文本與影迷/歌迷的連結。
.
結論是,該約唱歌了(?
|
#參考文獻
.
1. Illouz, E. (1997). Consuming the romantic utopia: Love and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2. Illouz, E. (2012). Why love hurts: A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 Polity.
3. Butler, J.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routledge.
生活中的小確幸例子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COVID-19疫情爆發之後,人類開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模式,過去我們一直強調要跟世界接軌,要有全球化的思考,但是這幾個世紀以來,這種從工業化開始強調生產力和經濟產值的方式真的有帶給我們幸福嗎?後疫情時代人類是不是該思考一下其他出路呢?
我想先跟大家聊一下我最近看的影集,Emily in Paris。總之這個叫做Emily的美國女生帶了很多美國資本主義和政治正確的想法到了法國,有了很多反思跟挑戰。其中一個跟我們今天討論的很有關係。裡面講到說,這個Emily她在美國的行銷公司專門替藥廠打廣告。一個法國老闆就說,你們美國人很奇怪,一堆人吃到過胖,然後導致糖尿病,再發明糖尿病的藥,賣給這些人賺錢,就跟人類造成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然後現在又要想怎麼找疫苗,還有一堆醫療用品跟疫苗公司想用這個方式賺錢,很諷刺。
這其實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今天要好好介紹一位澳洲學者霍奇(Helena Norberg-Hodge),從1970年代開始就一直主張地方主義的她最近剛剛接受《紐約時報》訪問,在報導裡她講了一個很好懂的例子。她認為只用G.D.P.也就是國內生產總值來看生活水準有問題。她舉例說:「如果水污染嚴重,我們都喝瓶裝水,是有利於GDP。但如果你和我自己種菜吃,GDP卻會下降。簡單來說,如果你和我保持健康,GDP就會下降。如果你每年都需要化療,GDP就會上升。」
其實有越來越多的學者探討這個問題,所以現在也有其他進步指標,去看除了金錢之外,會和環境的發展,像是世界幸福報告和人類發展指數等等。裡面也發現說,美國是世界上生產力最高的經濟體,但是生產力和收入的提高並沒有完全轉化為美國社會整體的福祉。這也是霍奇在談的「幸福經濟學」,像是長途運輸的產品其實是破壞環境的,或是許多社區經營的網絡帶來的利益也是無形的。
地方主義的對比其實就是全球化,尤其是全球貿易體系,當然這個問題是很複雜的,有些人因為全球化得到工作機會,有些人則相反,好像各有贏家輸家,但是用英國跟美國的例子來看,像英國脫歐或是美國從川普當選以來的狀況,都是更加強調保護主義,但是歐盟被削弱還有美國多元開放自由文化受到挑戰,我的意思是,難道鎖國會比較好嗎?這兩個國家的考量還是限於要如何保住經濟成長數字,從國家的角度去思考。但是霍奇關心的是人,她覺得對於人來說,就商業和人際交往來講,距離越短越健康。再來是多樣化,一個農民種植十幾種作物比單一種植更健康。但是全球化鼓勵的就是某些市場善於種這個做那樣的單一分工。所以她協助創立了許多小農市場,鼓勵更多元的種植,跟我們台灣人熟悉的菜市場差不多啦。
我當年在美國採訪的時候就有遇過那種農場,他們有養牛和豬,也自己種菜,想要吃什麼菜大家就會自己去找,我當時看了也很有感觸,就是那個社區裡面的大家,彼此之間的連結是那麼的緊密,也讓我想到新竹的原鄉部落司馬庫斯,當地泰雅族人強調的就是合作共生、土地共有理念。所以部落有自己的福利分配。有一些很特別的工作、土地共有、共食與全人照顧制度,也有部落議會凝聚大家的向心力。現在好像也有越來越多的原住民部落在思考,如何擺脫主流觀點所謂的成功模式。
而霍奇還有一個人生經歷很值得我們思考,她在1975年到了拉達克,也就是最近中印邊境衝突很嚴重的地方。當時這個印度西北部,主要是佛教徒的山地鄉,剛剛開始出現旅遊業和國際經濟,但是她發現經濟增長的背後,拉達克人的凝聚力逐漸被腐蝕,慢慢無法自力更生。她想盡辦法要幫助當地年輕人,告訴他們好萊塢電影不是真的,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充滿了抑鬱、離婚和社會紛爭。
雖然如此,全球化還是帶來了一些好處,沒有什麼地方能鎖國或是排外,置身於全球共同利益之外。全球化另一個好處就是效率,講求地方主義或是在地化的國家會不會在反而無法跟其他人競爭?我們當然可以用更簡樸的方式生活,慢活或是更貼近自然,但是地方主義可以做到多徹底?跟全球化到底哪一個適合人類的未來生活?歡迎上網跟我們討論。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生活中的小確幸例子 在 巴打台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香港今日社論2020年08月28日(100蚊花旦頭)
https://youtu.be/8CCAsRKDvKE
請各網友支持, 課金巴打台
(過數後請標明所支持的節目或主持, 把入數收據WhatApps 至 : 94515353 )
- 恒生 348 351289 882
- 中銀 012 885 1 086914 9
( 戶口名: Leung Wai in Tammy)
- 轉數快FPS 3204757
- PayMe 94515353
- Paypal : tammyleung96@yahoo.com.hk
巴打台購物網址
https://badatoy.com/shop/
巴打台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adatoyhk/
巴打台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c27Xd9EBFnc2QsayzA12g
____________________
明報社評
莘莘學子開學在即,受疫情影響,新學年初期,全港中小學都要網上教學,學生們只能「在家開學」。當局希望第三波疫情徐徐緩和,中學可以在9月內分階段復課,然而疫情反覆不定,教育復常之路,難保不會橫生枝節。疫情曠日持久,香港需學習與疫共存,盡量讓社會經濟活動「可持續重開」,基礎教育是重中之重,如何面對疫下教育新常態,不能再像疫情初期般只求權宜之計,必須有中長期部署。網上教學是疫下不得已的安排,無法替代面授課堂和正常校園生活,當局要以創新思維,在疫下網上授課與全面復課返學之間,探索更多可能性,同時亦要支援基層學生,避免數碼鴻溝影響他們疫下學習。暑假步入尾聲,新學年即將來臨。當局因應第三波疫情,早於本月初已宣布,中小學9月雖可「開學」,但面授課堂及校內活動均要暫停,直至另行通告,意味莘莘學子只能在家「開學」,新學年初期仍要網上授課。過去兩周,本港疫情有好轉迹象,重開社會經濟活動,又再提上討論日程。
蘋果頭條
台灣成吉思汗健身俱樂部「館長」陳之漢今日凌晨約2時半遭人槍擊,身中兩槍,倒在林口健身房門口,一名男子之後到警局自首。陳之漢是網紅,他中槍後,意識仍清晰,還吩咐助理直播搶救情況,中槍部位在右手及右腿,搶救過程中相當疼痛,他多次哀號出聲,許多粉絲留言為他加油打氣。據陳之漢的助理表示,開槍者疑是之前與「館長」發生過糾紛的人。「館長」說:「我中了兩槍,希望大家這一次如果我不幸死的話,請大家一定要傳承我的精神、一定要傳承我的精神,啊~啊~,請大家照顧我的老婆跟小孩,拜託大家、拜託大家,還有我的媽媽,拜託大家,啊~大腿一槍。」警方表示,槍手開了3槍,「館長」手腳各中一槍,造成右臂與右大腿大量出血,他之後被送到林口長庚醫院急救。事發後,一名男子到警局自首,但拒絕提供個人詳細資料,並強調要等律師到場再接受偵訊。
東方正論
《港區國安法》生效後,一班反中亂港的牛鬼蛇神嚇得雞飛狗跳,逃的逃,散的散,最新出逃的一批,涉及違反國安法被捕候查的港獨成員。諷刺的是,有人乘坐「大飛」欲着草遁往台灣途中,在內地海域被中國海警截獲落網,名副其實的「送中」,落得蒼蠅碰壁,嗡嗡叫,幾聲淒厲、幾聲抽泣的下場。中國海警局官方微博透露,本周日早上,廣東海警局在粵港中國管轄海域內進行反偷渡行動,在果洲群島查獲一艘涉嫌非法越境快艇,拘獲在港涉嫌干犯勾結外國或者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及洗黑錢、於本月十日與壹傳媒黎智英同日被香港警方國安處拘捕的「香港故事」成員李宇軒。據了解,該艘快艇當時共載有十二人,灣仔汽油彈案及華仁書院炸彈案等疑犯亦在其中。本港黑幫先安排他們從香港西貢布袋澳出發,潛逃台灣後再申請政治庇護,最終東窗事發。
星島社論
本報上月獨家報道違法「激進分子」循水路逃往台灣尋求庇護,中港執法部門其後加強打擊,日前截獲潛逃離港圖往台灣的極端「勇武派」和「攬炒派」人士!中國海警發出公告,指廣東海警本周日在南海水域截獲一艘快艇,拘捕十二名偷渡客,被捕者包括涉嫌協助「我要攬炒」組織呼籲國際制裁中港而違反《港區國安法》的李宇軒,部分人是涉爆炸品等暴力案的「屠龍小隊」成員,他們打算逃往台灣尋求庇護但事敗。警務處處長鄧炳強稱,警方正了解被捕者身分。中國海警前晚在官方微博交代案情,指出本周日(二十三日)上午九時許,廣東海警局在粵港東南方向、內地海域(21°54'00''N、114°53'00''E),截查一艘涉嫌非法越境的快艇,當場拘捕十多人,當中包括李XX及鄧XX,案件正在調查中。
經濟社評
新學年下周展開,但疫情增添開學難度,港府力爭在下月底前復課,但復課存在極大考驗,當局須與校方合力做好防疫措施,並制定好一旦再爆疫的應變方案,尤其網上授課的軟硬件配套,確保數碼鴻溝不會拉闊。教育局與中小學校長代表昨開會,商討開學後在家學習和復課安排。消息指,當局傾向不早於9月14日復課,分階段落實。疫下復課難度高,尤其社區仍有隱形病人,自願性全民檢測未必可悉數全部找到,若學校防疫措施做得不到位,隨時再爆疫,美國是最佳例子。美國阿拉巴馬大學復課後,便有逾550名學生確診,大批師生要隔離,令歐洲多國民眾均認為疫下復課不安全,堅決反對下周復課的安排。英國甚至強制學生回校復課,違者家長要罰款120英鎊(約1,230港元),嚴重最高可罰款2,500英鎊(約25,625港元)和判囚半年,另又反對在校內戴口罩,結果在教育界反對後轉軚。
生活中的小確幸例子 在 小確幸定義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推薦與評價
小確幸 定義:生活中存在著各種微小但確切的幸福乾淨的窗戶舒服的椅子一本剛好 . ... 「幸福」的演變:從集體到小確幸信報網站| 小確幸例子· 【張鐵志 ... ... <看更多>
生活中的小確幸例子 在 小確幸定義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推薦與評價
小確幸 定義:生活中存在著各種微小但確切的幸福乾淨的窗戶舒服的椅子一本剛好 . ... 「幸福」的演變:從集體到小確幸信報網站| 小確幸例子· 【張鐵志 ... ... <看更多>
生活中的小確幸例子 在 12件生活中的小確幸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小確幸 出處的意思是心中隱約期待的小事剛剛好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那種微小而確實的幸福與滿足。在現實情況下,很難發現我們 生活 中小事物的真正美。 小確幸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