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寫《臺灣史上最有梗的臺灣史》時,寫到的眾多人物中,最令我佩服的有兩個人:馬偕與林獻堂。
不過我們要注意到一個問題,一百年前的人,思想再怎麼進步,終究有那個時代的環境限制;想要看到一百年前的人,人生觀、愛情觀、經濟觀乃至對於人權、女權、婚姻、平等、自由、族群等的價值觀都要跟今日的進步想法一致,那是不可能的,要不就是那個人是個瘋子。
林獻堂身為臺灣日治時代社運大金主,貢獻之巨是沒有疑問的,雖然據考察,他年輕時也罹患花柳、晚年曾經有私生子等糗事,但在那個時代的有錢人來講,這也是正常發揮而已,並不影響我對他的崇敬。
但是馬偕,我當年書寫他的時候真的是快掉淚了。他差不多是完人,除非在我孤陋寡聞的見識之外有我未能寓目之資料,否則我還真沒看到什麼負評。
其實不只是馬偕,當年差不多時間來台的外國傳教士們,個個都有獨立書寫一部篇章的價值。比如說,相較於馬偕、馬雅各、巴克禮等牧師,有一位對臺灣歷史進程影響較小,但在臺文界名氣卻遠勝於前三位的牧師:甘為霖。
如果是一般歷史系學生,知道甘為霖這名字,大概也已經算讀書讀得很細的了。但是在台文系,不要說是這三個字,光講「甘典」兩字,若不知道是指甘為霖編著的《廈門音新字典》,那根本該退學!《廈門音新字典》是1913年以來,臺灣最早期也是最有參考價值的臺語字典之一,至今仍然不少臺文人翻閱使用,其影響力可知一斑。
但是可能有很多人還不知道,甘為霖是關心盲啞人士的先行者。1887年,甘為霖在英國籌募臺灣盲人教育經費,1891年租用台南洪公祠設立「訓瞽堂」,是台灣第一個視障者教育機構,並努力替盲人做訓練,尋找工作,破除了過去失明者只能靠算命、乞討賺錢的命運。「訓瞽堂」後來從盲人的輔導擴展到啟聰,成為現今國立臺南大學附屬啟聰學校的前身。
完全沒有臺灣血統的外國人,在一百多年前遠渡半個地球,來到這個熱帶島嶼幫助無數弱勢蒼黎,如果世間真有天使,毫無疑問這些傳教士就是。
經歷百年後的今日,天生視障、聽障的孩子,在醫學上依然無法完全避免與治癒。好在有先行者為我們先走出一條路,接下來換我們走下去。
近日得知一個「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的連署附議活動,致力推動「臺灣手語納入語言早療」。
轉錄「推動臺灣手語納入語言早療」連署附議的發起人郭子鳴先生的理念如下:
---
一般而言,出生嬰兒經過聽力檢查發現有聽力受損情形,政府為了避免這類俗稱「聽損兒」的孩童錯過黃金學習時期,會鼓勵家長偕同聽損兒參與語言早期療育,俗稱語言早療。
目前語言早療教學以「聽覺口語」為主。這種方式不利於某些聽損兒學習,導致其理解力越來越差,甚至變成像一隻只會仿說的鸚鵡。
那麼,何不利用聽損兒的視覺優勢來促進理解呢?所以我們想到了「臺灣手語」。
經過我們這群認同臺灣手語的聽損家庭,邀請手語老師自組親子手語教學班後,實作中發現孩童的理解力提高,且越來越聽得懂也說得更好。
另外手語不單單能促進口語發展、自信心培養,還能讓聽損兒擁有手語、口語全天候雙語溝通能力,助聽器、電子耳不再是溝通侷限。
目前連署天數還剩下一個半月,需要3000多票才能附議成功,進而請政府正視這項議題。請熱血的各位多多幫忙連署附議與拉票。
最後,請大家連署支持手語納入早療,讓聽損兒也能學習雙語。
您的一票很有可能決定臺灣手語的命運與改變聽損兒的學習模式,這群孩子值得擁有更好的未來!不是嗎?!
#如何連署附議:
請上網google「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並且註冊(採手機、email雙認證制),接下來在該平台內搜尋「推動臺灣手語納入語言早療」〔連結1〕【提議者:郭子鳴】。
往下拉會看到「我要附議」的橘色圓形章,按下它再按「確認附議」,會出現「已附議」的橘色圓形章,即表示附議成功。
爸爸、媽媽們若不熟悉上述操作模式,請找熟悉網頁操作的子女、親戚們幫忙操作連署附議。
#連結1.
推動臺灣手語納入語言早療(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
https://join.gov.tw/idea/detail/993cf559-0bf7-4e8d-a8bb-bbda146bbcfb
連署需要雙驗證(電子信箱和手機號碼),雙驗證通過後,記得回去登入網頁,按橘色的附議印章,按確認後會看到已經附議的橘色圓形圖案,這樣就完成連署。
如果您的父母也同意這個連署,但他們沒有E-mail,您若有2個以上的信箱,就可以幫沒有email的父母附議,同1組手機可用3個信箱,記得改用您父母的暱稱,請幫忙轉傳。
---
具體而言,這個連署就是希望天生聽力受損(包括全聾以及不是全聾)的兒童,在早期治療階段就能獲得手語資源,讓聽損兒多一個溝通的選擇,並且在學習手語的過程中,也有助於孩子的口語和認知發展;萬一在助聽輔具突然遺失、故障、發生問題時,孩子依然有溝通的管道。
甘為霖牧師在一百多年前,篳路藍縷,忍受民眾的歧視和誤解,花了數年四處募款遊說,終於替臺灣的盲人開啟了一道光芒。現在,我們只要坐在電腦前花上五分鐘認證連署,就能幫助今後聽損的小朋友。我們或許終其一生,都無法像甘為霖一樣偉大,但是集合大家的力量,我們可以做與他一樣有影響力的事!目前這個提案尚差1619人附議,這數字不小,但如果看見此文的您願意動動鍵盤附議,並分享擴散出去,網路的群眾力量或許能很快締造奇蹟,邀請您共同參與!
甘為霖盲人 在 畢明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在有新的、可信證據出現之前,全裸少女游泳浮屍案,你說「冇可疑」?
反正我信不了。
//一個女仔,如果自殺,會先脫光自己全身所有衣服嗎?
女生,除了喜歡的人,很介意別人看見自己的裸體。如非自殺,赤身露體非自願,是誰脫掉了她所有衫褲鞋襪,再令證物消失?
游泳健將,溺斃。意外?衣服會全部自動消失的嗎?不可能輕易從身體沖走.........(如果是,近來忽然如潮的浮屍,怎麼都穿有衣服?!)
死因未明,有待確認,卻讓遺體匆匆火化。
解釋不了,自殺不似,意外不像,死因不可疑。
可疑到盲人開眼,仍能相信沒有可疑的,暫時我得兩個解釋:甘心腦殘和情願幫兇。
想起梁賊振英那句「以國家名義殺人不犯法」,你的心有否一寒,涼氣倒抽了一口。再想起,那些開完槍、向人噴射完胡椒噴霧會猙獰地笑的警察……
對不起,反正我信不了。信,我會嘔。
.
.
潘曉穎,你見到陳彥霖,記得和她說,香港人不會忘記,香港人一定會為她、為中大的吳同學,為近月不尋常地多的死者,盡力討回公道和真相。你的冤,你的陳同佳案,有慈母林鄭為你出頭,她,靠香港人了。
關於謀殺,詩人作家W.H. Auden說中了核心:"Murder is unique in that it abolishes the party it injures, so that society has to take the place of the victim and on his behalf demand atonement or grant forgiveness; it is the one crime in which society has a direct interest"。//
死者已經無能為力,靠社會為她們求真相公義了。
死因未明,不排除是死於年輕、維穩、善良、和守護香港。
.
.
(我嚴肅而認真再說一次,本人熱愛生命,湯底快樂,相信希望,還有很多好酒未飲,絕不會自殺,也不玩任何危險活動,一定會鬥長命等暴政滅亡)
#她只有15歲
#還有很多單冇可疑
#陳同佳案這蝴蝶
#拍到美國NBA
#拍到衰仔樂園
#同你重溫SouthPark金句
#香港人不會忘記
#反正我信不了
甘為霖盲人 在 微微笑廣播網 (台灣最美的聲音)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台灣民俗傳奇(一百二十二)
說到台灣的歷史,有一個英國人他對台灣人的關心疼惜絲毫不輸我們在這土生土長的台灣人,他是一個會讓人懷念尊敬的牧師,身為台灣人,你不能不識這個人,你不能不知道他過去為台灣人付出的愛心,他是一個可敬的人,他是甘為霖牧師。
甘牧師是英國人,1841年出生於英國,Glass大學畢業,31歲那年來台灣傳教,在白水溪設一間教堂,他傳教一開始非常辛苦,因為種族不同、了解不夠,黃種人看白種人就是感覺他是外來番邦,所以台灣人對甘牧師有不好印象並且充滿挑釁,甚至有些人時常對他糟蹋侮辱、欺侮、威脅,他可以說受盡台灣人的迫害。
有一回甘牧師被台灣人無理取鬧殺成重傷,但是甘牧師忍辱負重,不肯屈服,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台灣人漸漸由起初的誤解,慢慢了解,也由了解變成感動,很多人受他的感化,信耶穌基督。
甘牧師他是一個慈悲心腸的傳教士,他天生悲天憫人的關懷,尤其他最同情盲人,他首先立志要為盲人服務,他向英國的長老教會報告他的計劃,要求協助,他設計點字,讓盲人可以由摸的來了解聖經,1891年他在台南-洪公祠(現在東門市場附近)開設一間訓盲堂,所以他是台灣盲人能夠唸書的第一的功臣。
日本統治台灣第二年,1896年,甘牧師去日本度假,他順道去求見樺山男爵,以及新任的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他向日本當局建議在台灣由政府辦一間盲人學校,他的建議受到日本當局的重視;回來台灣之後,他馬不停蹄為著這個偉大的理想四處奔波,而盲人的教育在甘牧師奔走努力下,終於完成他的心願,後來甘牧師將他私人的盲人學堂移交給公家接辦,那時的盲人學校叫台南慈惠院。
甘牧師是盲人的功臣,因為甘牧師的愛心,發明了點字,改良的印刷機,使千千萬萬的盲人有他們的語言,可以交流,做為情感的連繫,這都是甘牧師的功勞;不但如此,甘牧師對台灣本土文化、歷史、風俗、地理的研究非常深入,他也寫過許多書,在荷蘭統治下的台灣、廈門音新字典、台灣見聞錄…
一個外國人,他是如何關心疼惜我們這塊土地, 身為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如果對自己的文化歷史一知半解,應該感到悲哀與羞恥。
甘牧師1917年2月22日離開台灣,回到英國,那時已經76歲。他要離開之時,台灣人感念他的仁慈疼心,為他舉辦盛大的歡送會,很多人為他依依不捨流眼淚,很多人捨不得他離開,更多人希望甘牧師再回來台灣。
台灣人用感恩的心,期待的熱情,來歡送這位為台灣人默默奉獻46年的外國人,甘牧師雖然離開台灣,但他的慈祥、恩德永遠留在台灣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