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新冠病毒」的潘朵拉盒子】
2019年11月17日,中國湖北省武漢市一張胸部電腦斷層掃描(CT)影像出現毛玻璃狀結節(nodule),疑似新型肺炎病例,病因成謎。隨著年關將近,人們在12月開始頻繁奔波各地,武漢市位居中國交通樞紐,陸續發現數起新型肺炎的病例。疫情似乎悄悄蔓延。
同年12月30日武漢中心醫院醫師李文亮透過網路社群通知同事,華南海鮮市場出現類似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的病患,應小心防護。不幸的是,李文亮醫師因這種新型肺炎於今年2月7日病逝於武漢金銀潭醫院。
英國醫學期刊《刺絡針》(Lancet)特別於2月18日發文悼念李文亮,引述了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彭博公衛學院主任英格勒斯比(Tom Inglesby)的一句話:「世界上最重要的預警系統是,醫護人員意識到某種新疾病正在出現,然後發出警報。」
醫學界現在清楚知道這種新疾病是由人傳人的新冠病毒(SARS-CoV-2)所引起,命名為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但人們太晚意識到「吹哨人」發出的警報,低估新冠病毒的傳染力,疫情迅速從中國傳到新加坡、韓國、日本等亞洲區域,蔓延到歐洲地區(特別是義大利以及西班牙),再擴散至美洲地區(美國紐約成為重災區),死亡和感染病例以指數型曲線與日俱增,人類正面臨21世紀的瘟疫[1]。
■什麼是病毒
病毒是一種寄生在於細胞內的微小生物體,感染的對象涵蓋細菌、古菌和所有的真核生物。病毒的構造極為簡單,主要包括四層結構,由內而外依序為:位於核心的遺傳物質、蛋白質構成的衣殼、源自於宿主細胞膜的脂質外套膜、以及具有宿主專一性的特殊蛋白質。
某些病毒的構造甚至更為精簡,不具有外套膜。由於缺乏複製遺傳物質與合成蛋白質所需的材料和環境元素,病毒的生存繁殖需要完全仰賴宿主細胞;而脫離細胞體的病毒,其活性可以維持數分到數小時不等。
目前已知的病毒種類共有489種病毒,因病毒具有高突變率,衍生出的亞種通常具有不同程度的感染力和致病性。除此之外,病毒毒性的差異亦見於不同的宿主物種間。隨著自然環境變遷的壓力與日俱增,似乎也加速了病毒演化的時程:擴大感染的物種範圍以及產生新種病毒。
以近數十年來侵襲人類的新變異株或新種病毒為例,有些已經成功地潛伏在人類的群落裡(如:愛滋病毒);而毒性強的新變異株(如:伊波拉病毒、 SARS病毒),則以低致病性的形態潛藏於原始的宿主物種當中。這些現象投映出病毒演變的縮影,也展現了病毒病絕佳的可變性和適應力。
病毒的起源現今仍未有定論,若從部份病毒基因的相似性橫跨了原藻以至於脊椎動物的角度來看,病毒可能是演化上最原始的生命形態;然而,另一種說法是:細胞的基因組意外地分割出可以獨立複製的基因片段,形成病毒顆粒的前身。無論如何,可以確定的是,精巧詭變的生存策略足以讓病毒成為演化長河中最淵遠流長的物種[2]。
■病毒與人
傳染病的流行,常常會影響人類的所有活動。歷史上的社會榮枯、文化起落、宗教興滅、政體變革、產業轉型、科技發展,都和傳染病的流行有密切的關係。戰爭的勝敗也可決定於傳染病的蔓延。在中世紀的圍城戰爭中,曾經將黑死病患者的屍體當作武器,以強力彈弓拋擲到城堡裡,讓守城敵軍得病死亡,進而不戰而勝。
■影響人類至巨的流行病毒
當新種病毒出現時,所有人類對它都沒有抵抗力,一旦傳染開來,流行就大為爆發,使得民眾陷入一無所知的高度恐慌當中。像二十世紀的多次流行性感冒、愛滋病和狂牛症等,在擴散蔓延的初期,帶給人們極度懸疑的不確定性和不安全感。
一直等到醫學界闡明了感染途徑及擴散風險、重症與致死比例、易感受宿主特徵、病原體真面目、有效防治措施之後,人們才逐漸消滅心中的不安[3]。
■會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
會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包括:引起輕微症狀的人類冠狀病毒OC43、HKU1、NL63、229E,以及引起嚴重症狀的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MERS-CoV)、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SARS-CoV)、新冠病毒。
從基因組分析可發現,新冠病毒與SARS病毒基因相同度約有80%,複製酶的胺基酸序列相同度達到94%,表明這兩種病毒屬於同一類;而新冠病毒與中國雲南當地的中華菊頭蝠(Rhinolophus affinis)冠狀病毒RaTG13整體基因相同度更達到96%,代表演化關係更接近。
但如果比較與感染細胞直接相關的棘蛋白(spike protein)基因組,新冠病毒與中華菊頭蝠(Rhinolophus affinis)冠狀病毒RaTG13的相同度高達93%,與SARS病毒的相同度卻只有75%左右,因此科學家已排除新冠病毒與SARS病毒的同源關係[1]。
■病毒是比人類更高級的存在!
科學家們尊稱為「冠狀病毒之父」的中研院院士、病毒學家賴明詔在 30 年前開始投入冠狀病毒研究,那時冠狀病毒被認為只是「感冒病毒」,研究的人少,非常冷門,連申請研究經費時,他都要再三強調「冠狀病毒未來會很重要」,才能順利過關。
直到 2003 年,亞洲地區爆發 SARS 疫情,才讓冠狀病毒成為病毒學研究的大熱門,更發現這或許是對人類最有威脅性的一種病毒。賴明詔院士直言「人類不可能比得過病毒,冠狀病毒比冠狀病毒學家還要聰明,病毒一定有很多奇妙的方法,可以把不可能的事情變成可能。」
■賴明詔院士:「永遠會有新興病毒出現」
病毒可以分成 DNA 病毒、RNA 病毒 2 種,DNA 病毒在複製的時候,需要複製雙股的基因,還要經過轉譯的作用;所以速度比較慢、也比較不容易突變、進化,相對來說是比較好控制的病毒。
但 RNA 病毒只有單股,複製速度快、又容易突變,相對來說比較難控制,像是愛滋病病毒就是 RNA 病毒,它也是世界上最難治療的疾病之一。
賴明詔院士說,而冠狀病毒又是 RNA 病毒中,最特別的病毒。「它有世界最長的 RNA 基因,有 3 萬個鹼基(承載基因的單位),理論上這樣的基因不應該存在,因為 RNA 複製時常常會出錯,所以超過 1 萬個鹼基之後,很多基因就會失去功能。但冠狀病毒可以遠遠超過這個數目,必然有個改變,可以去彌補出錯的問題。」賴明詔院士說。
而這次的新冠病毒又比以往的 SARS 傳播力更強,賴明詔院士說,「新型冠狀病毒跟 SARS 的病毒是很相近,但病毒受體的附著力將近高了 20 倍,可能是因為這樣所以傳播力很高,這是非常、非常奇怪的,我們以為新的病毒突變以後不會附著在受體,但附著力反而增加這麼多。」
在這樣的狀況下,賴明詔院士說,不管是動物跟動物接觸、還是動物跟人接觸,都可能產生出新的病毒,「只要接觸越來越多,我相信這個新的病毒會不斷的、繼續產生,而且會持續演化。」
■蝙蝠是冠狀病毒最重要的動物關鍵
跟冠狀病毒最緊密連結的動物,其實是「蝙蝠」。雖然很多動物身上都會帶有冠狀病毒,但目前觀察到的動物,只有蝙蝠可以跟冠狀病毒完全和平相處。
台灣病毒學權威、研究病毒數十年的徐明達教授說:「因為蝙蝠本身有很多可以抑制病毒發展的因素,一個是牠會製造很多干擾素,抑制病毒的發展,但是製造太多干擾素會影響細胞的活性,讓感染更厲害;但冠狀病毒在人身上,不會引起干擾素的製造,而蝙蝠有另外一些因素,很多干擾素也不會影響細胞。」徐明達教授說。
再加上蝙蝠的壽命很長,有的甚至可以存活四十年,種類又多、因此會帶有變種的病毒,同時數量也很多,病毒產生也多,所以影響的範圍也特別的大。
徐明達教授說「所以蝙蝠可以帶著病毒到處飛,到處去接觸(感染別人)」,但人類直接接觸到蝙蝠的機會很少,即使接觸也不容易直接引起突變,雖然(新冠病毒)跟蝙蝠定序有 96% 相似度,其中最重要的細胞受體的蛋白質不一樣,所以一定是有經過別的動物,經過變化,才變成新冠病毒。」
「這就是中間宿主。」林口長庚副院長、也是感染科醫師的邱政洵說,「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是果子狸跟蝙蝠,病毒接觸到中間宿主可能會停留一下,再傳染給人,但因為人不是自然宿主,病毒不會跟我們共存傳很久,所以之前像是 SARS、MERS 才會被控制住。」
所以邱政洵醫師很樂觀的認為,只要人類控制好跟動物的界線、不要輕易接觸野生動物、不要侵犯動物的領域,保持防疫觀念,新冠病毒還是有機會可以完全消失[4]。
2003年,SARS來襲。相隔17年後,新冠病毒帶著超強的感染力襲捲而來,現代文明社會遭受前所未見的打擊,幾乎全面停擺。面對不斷演變的新冠病毒,科學家在基因組定序、結構生物學、公衛及流行病防治等領域有了長足的進步,在短短數個月內,我們已能一窺新冠病毒的面貌及作用機制,同時擬定治療策略。
即使潘朵拉的盒子已經打開,這些無價的科學研究讓我們面對疫情時不會一籌莫展。在黎明來臨之際,世界必須團結一致,共同對付這個危險的敵人,相信不久之後,我們能戰勝這場嚴峻的瘟疫[1]。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科學人》粉絲團「打開新冠病毒的潘朵拉盒子」:https://bit.ly/3BM5a9e、(Yahoo新聞)https://bit.ly/2YkoITx
[2](臺灣醫學會)「什麼是病毒」:http://www.fma.org.tw/2009/bio-1.html
[3](國研院國網中心 )「病毒與人-從SARS的流行談起 (▸演講人/陳建仁) (科學發展 2003年6月,366期)」:http://science.nchc.org.tw/science/science2005/Papers/c4academician/9206-08.pdf
[4](Heho健康)「病毒是比人類更高級的存在!台灣 4 大病毒學家:新病毒會不斷產生,只求和平共存」:https://heho.com.tw/archives/93282
➤➤照片
[1]科學家揭露新冠病毒基因組和棘蛋白胺基酸序列,探索其感染機制。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 #新冠病毒 #SARS-CoV-2 #賴明詔 #徐明達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環境承載量的種類 在 林凱鈞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平常有敷臉的習慣嗎?知道為什麼要敷面膜嗎?當面膜敷在肌膚上時,就像在面部蓋上毯子,形成局部密封狀態,會短暫阻絕肌膚與外界的接觸。這時皮膚溫度會些微上升,且為了透氣,便會張開毛孔以促進汗腺分泌與新陳代謝,使肌膚含氧量提高,進而使精華液被吸收滲透,從而達到深層保養的目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每次敷臉後,膚況都能變得水潤Q彈且明亮又細緻。為了養出迷人的水煮蛋肌,常保健康年輕的膚況,以下「五個敷臉的理由」,趕緊一起來認識吧!
❶灌注水分
角質層位在肌膚結構最外層,主要作用為防止水分散失及抵禦外在環境侵害,同時具有吸收與代謝的作用。其由角質細胞組成,而在細胞與細胞之間,則是由「細胞間脂質」及「天然保濕因子」所填充。它們相互堆砌排列出如磚牆的屏障,用來保護肌膚,聯手維持肌膚保濕度、防禦度與文定度。當角質屏障因老化、環境、疾病等壓力因素導致缺水、而失去防禦力時,各式肌膚問題便會接踵而來。而敷面膜屬於急救型之特殊保養工具,可為角質層傾注水分。於敷臉後,則應接續用乳液、凝膠或乳霜來進行鎖水步驟,以避免水分散失。常見的水性保濕成分,如尿素、雪耳、玻尿酸、山梨醇、丙二醇、胺基酸、透明質酸、海藻多醣、聚乙二醇、水解膠原蛋白等;而具鎖水的油性成分,則像是合成脂、角鯊烯、神經醯胺、各類動植物油脂等
❷紓敏養護
當肌膚出現泛紅、起疹、發癢、腫脹、脫屑、乾燥等不適反應,皆為敏弱肌的常見跡象。其主要受到紫外線照射、毛孔堵塞、肌膚缺水、過度清潔、壓力過大、免疫力低、天生遺傳等因素所導致發炎情況。輕症者可藉由具舒緩成分的面膜來鎮定緩解,像是神經胜肽、菸鹼胺、尿囊素、沒藥醇、傳明酸、洋甘菊、牡丹根、金盞花、金縷梅、木蘭醇、小黃瓜、薰衣草、薄荷、蘆薈、甘草等。而重度敏弱者,則應透過皮膚專科醫師診斷與治療,並配合日常建議之護理方式為主。並以選擇「敏弱肌」專屬的商品為主,像是凝凍質地就頗受歡迎,其具清爽降溫作用,且可避免膜紙中的纖維,帶來刺激不適之風險
❸積極修復
揮之不去的惱人痘疤、毛孔粗大、印記痕跡等瑕疵,若置之不理且無積極調理,便可能成為難以處置甚至不可逆的肌膚違章建築!肌膚的代謝週期約為28天,遇輕微受損時,日常可增加敷臉次數進行修護,可有助提升角質層之生長與代謝,便可使膚況恢復穩定。當肌膚的受損程度越高時,修復期就會越長,務必細心照顧,才可使調理進度加快些。而常見的修護類型成分,像是核糖、B3、B5、紅沒藥、水楊酸、蜀葵花、紫蘇葉、有機米、珍珠藻、蔓越莓、德國洋甘菊等,皆被廣泛應用在修護系列的功能性保養品中
❹平衡調理
良好的膚況,意即維持平衡與穩定的狀態,平時可透過清潔、保濕、美白、抗老、滋養等護膚品進行肌膚調養。日常則可藉助面膜進行週間調理,深層淨化讓肌膚保持絕佳通透性與平衡性及穩定性。而常見的養護成分像是辛甘醇、乳酸菌、辣木籽、戊二醇、苯丙醇、乙醯丙酸、明串球菌、茴香酸鈉、甲基丙二醇、大馬士革玫瑰等
❺防禦升級
肌膚是人體的重要保護屏障,用以抵擋污染、光害、溫度、病毒、細菌、微生物等之第一道防線。若肌膚的保護力漸弱,各式各樣的老化跡象便會逐漸浮上檯面!如同為了長保健康與元氣,可透過運動與補充營養來優化體能狀態;肌膚則可藉由保養來強化抵禦力,敷臉則具有密集調養的意義。像是A醇、紫蘇、靈芝、雪絨花、鳶尾花、蓖麻油、銀杏葉、維他命C、野百里香、人蔘皂苷、藍銅胜肽等,皆為主流的防禦係成分,協助肌膚在險峻環境中,仍可維持強韌的生命力
#面膜種類
1.片狀式面膜
以片狀的面膜布料吸收精華液,貼於臉部肌膚用以提升養分吸收率,其中可概分為一般不織布材質、生物纖維以及天然植物纖維3類。不織布材質為吸附足夠的精華液,多需有厚度,但在服貼度上就稍受影響。生物纖維的面膜的材質如滑潤的蒟蒻或花枝,當中細微的纖維直徑,能夠與肌膚緊密的貼合,創造高效率的封閉性經皮吸收效應,且多孔結構的生物纖維,可承載更多精華液,視厚薄度而異。而天然植物纖維則比一般布膜更輕薄透氣,甚至有隱形般的感覺,其服貼度及吸水力良好,且可被生物分解,材質溫和適用所有膚質
2.礦泥狀面膜
尤受油性及混和性肌膚歡迎的泥狀面膜,以清潔、去脂、保濕為主。泥類成分具備優異的吸附肌膚油脂及藏污納垢之作用,使用後肌膚潔淨清爽,於夏天特別受到歡迎
3.凝膠狀面膜
如果凍得清爽劑型,通常油脂含量較少或甚至無油,可達優異的降溫與補水效能,常見的晚安面膜,便是其經典商品。可採厚敷方式進行,使肌膚舒緩且吸收養分,於夏日特別受到歡迎
4.乳霜狀面膜
滑順潤澤的霜狀質地,添加可保濕的油脂,具有良好的滋潤性能,特別適合用在秋冬或是乾性肌膚使用,厚敷後再局部貼上保鮮膜或用溫熱毛巾貼附加強,便能進一步幫助深層潤澤調理
5.撕拉式面膜
以凍膠材質的面膜塗抹在臉部肌膚上,靜待一段時間後,凍膠就會在肌膚上形成薄膜,時間到之後再將薄膜輕柔撕除,膠體便會順勢帶走肌膚的老廢角質與髒污,主要以清潔保養功能為主
6.泡泡式面膜
其起泡方式大致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碳酸氫鈉(即小蘇打)+水→二氧化碳(氣泡來源),泡泡面膜在接觸到空氣後,原理就跟汽水一樣,小蘇打與水混合產生的二氧化碳空氣被關在中間,溶於水中的氣體急著溢散到空氣中,就產生了二氧化碳泡泡。第二,界面活性劑+起泡劑,凝膠型的泡泡面膜中較常見,界面活性劑加上少許的起泡劑,擠出混合搓開後即產生泡泡。而泡泡面膜原理是利用氣泡清潔毛孔內的髒污和軟化老化角質。可令肌膚變得明亮、細緻且潤澤
#敷臉停看聽
⚠️片狀面膜主要為一次性使用,切勿重複利用,以免孳生細菌,或造成肌膚傷害
⚠️敷臉時,勿把臉朝著電扇或吹風機吹風,這樣肯定讓保養成分加速乾燥,調理效果將大打折扣
⚠️敷臉後,若泛紅、發癢、刺痛等不良感受持續未減,甚至出現水泡、傷口等嚴重發炎、傷口等症狀,切勿置之不理,應立即就診與治療
⚠️敷臉前務必做好妥善卸妝與清潔,若肌膚留有髒污,便會因毛孔堵塞,而阻礙保養成分滲透與作用,且可能引起發炎、敏感或老化等副作用
⚠️當肌膚正在發炎,或長很多粉刺痘痘、酒糟泛紅等情況時,皆不適合敷臉。若操作不當,恐讓不良肌況加劇,建議尋求專業醫師建議並配合指引進行調理
⚠️泡澡時不敷面膜,因為在溫熱的水蒸氣下,毛孔會張開,這時候會帶出毛孔內的髒汙,若敷臉反而阻礙髒汙排出,反讓髒污重新回到毛孔裡;應於泡澡後敷臉為宜,可使吸收力大幅提收
⚠️敷臉後,即可接續以日常保養品進行調理,可顯著提升吸收與養護效率,膚況便可再次升級。保養步驟,可從質地清爽循序漸進至潤澤滋養的質地,並可適時輕柔按摩肌群,緊實、紓壓一步到位
⚠️面膜稍作冰鎮或儲放於美容冰箱無礙,可有助成分穩定保存,且天熱時可獲冰涼降溫及緊緻毛孔的沁涼感受。而面膜加熱則不建議,因加熱可能導致活性成分變質流失,反而使面膜功效大幅下滑
⚠️敷面膜時間建議於20分鐘以內結束,因肌膚吸收水分存在極限,過量也不會再吸收,尤其片狀面膜敷過久,面膜布乾了之後會開始吸收肌膚水分,就會造成反效果,更別敷著睡覺過夜。至於敷面膜的頻率,各類保養調理型面膜,一週使用3-4次即足夠;清潔型面膜則依照膚況與季節,平均維持一週1-2次即可,通常於夏季時節的清潔護理需求與頻率會相對較高
#凱鈞話重點
#五個敷臉的理由
環境承載量的種類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三分之一的前輩已經倒下,1600家物聯網平臺將何去何從?【物女心經】
作者:彭昭(物聯網智庫創始人&雲和資本合夥人)
物聯網智庫 原創
導 讀
在我的身邊,幾乎每家物聯網企業都創建了與自家產品和方案相匹配的平臺。物聯網平臺數量的增長,是物聯網市場欣欣向榮的一個有力實證。接下來,這些物聯網平臺將會如何發展?作為物聯網企業,怎樣規劃平臺的未來?作為用戶,如何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平臺?本文將嘗試予以分析。
你好,這是我在【物女心經】專欄寫的第217篇文章。
今天是大年初三,又恰逢2月14日情人節,好日子都在這期【物女心經】聚齊了。
開年大計,以愛為本。先祝單身的你牛年牛氣沖天,再祝成雙的你盡情“年”在一起。
在過去一年,我提到最多的關鍵字是“拐點”。
2020年,全球物聯網的連接數首次超過非物聯網的連接數;5G的覆蓋面持續擴大,行業認知程度和投資動力快速提升;工業界正處於“軟體定義工控”變革的前夜,工業互聯網正在跨越拐點……這都標誌著物聯網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當物聯網駛入快車道後,勢必催生大量的物聯網平臺需求,他們是承載與分析資料的基礎。
於是,我查詢了最新的物聯網平臺數量。
2017年,全球物聯網平臺數量是450家。2019年,根據IoT Analytics統計,物聯網平臺數量是620家。到了2021年初,原本我預計這一數量將增長到800家。
但查詢的結果出乎我預料。根據德國電信的最新資料,全球物聯網平臺數量約為1600家!
在我的身邊,幾乎每家物聯網企業都創建了與自家產品和方案相匹配的平臺。物聯網平臺數量的增長,是物聯網市場欣欣向榮的一個有力實證。
接下來,這些物聯網平臺將會如何發展?作為物聯網企業,怎樣規劃平臺的未來?作為用戶,如何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平臺?
本文將嘗試予以分析。
01物聯網平臺是戰略制高點
物聯網平臺實現了一定程度的能力沉澱、軟硬體解耦和資源調度作用。
自2012年近距離觀察物聯網的發展至今,每年我都看到大量的物聯網平臺誕生,而且這個勢頭一直存在,愈發強勁。
各行各業都在邁向數位化,這是一個普遍共識。這些行業的數位化轉型升級,造就了物聯網專案非常濃重的行業特徵。
成功的物聯網項目,他們的共性都是尊重和堅持了原有的產業規律和行業特徵。這些成功的物聯網項目將可複用的能力沉澱於平臺,又促進了物聯網的新一輪建設和反覆運算。
平臺作為物聯網企業的一個戰略制高點,值得審慎佈局,而且是一個長期的發展機遇。因此全球有1600家物聯網平臺,不足為奇,其數量在未來甚至還將持續增加。
不過物聯網平臺的發展也在歷經變遷。
首先,原有的分層架構不再適用于未來發展。
目前大家對於物聯網平臺,普遍認可的是由Machina Research提供的分類方法,即按照其主要功能分為連接管理平臺CMP、設備管理平臺DMP、應用使能平臺AEP和業務分析平臺BAP。
這是一種在物聯網發展初期,我們給物聯網平臺所貼的標籤和簡化。
然而隨著產業的發展,我們有時會發現,同屬於設備管理平臺的兩家企業,所提供的方案可能毫無相似性和可比性。
因為相比於互聯網,物聯網的產業鏈層次大大增加。
以動態的眼光來看,隨著邊緣計算的發展,物聯網市場仍在不斷“增厚”,物聯網平臺也朝向各種邊緣和終端持續推進。各種行業的物聯網終端所具備的處理能力差異很大,針對不同場景,有些需要作為控制中樞,有些只需要提供簡單的功能…
面向未來,我們很難再用簡單的標籤來界定物聯網平臺的類別。
其次,生於垂直行業的物聯網平臺正在不斷跨界。
正因為不同的企業在嘗試物聯網的過程中,場景和應用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物聯網平臺並不是一個單一的市場。
物聯網平臺只是一個統稱,其實每個環節、每個場景、每種應用,都有可能對應一個龐大的市場。
各個垂直行業、各個行業中不同環節中的企業,都具有截然不同的內外部環境,都需要能夠消化和包容差異化的解決方案。因此我們看到了誕生于智慧家居、智慧城市、智慧工業等垂直領域的物聯網平臺。
然而英雄不問出身,各個物聯網平臺不必局限於自己的背景,只看能否為產業創造價值。從家庭到園區、從工業到農業、從物流到零售,優秀的物聯網平臺不斷向相鄰領域擴張,持續跨界。
因此很多物聯網平臺淡化了行業屬性,其中標誌性的信號是美國工業互聯網聯盟IIC主動弱化了“工業”特徵,而只在新願景中強調“可信”和“價值”。
IIC談到了他們對於產業的觀察:“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已經發生了變化,物聯網的重心從技術本身轉向了實際部署。這一點很關鍵。只有被實際部署,被實際使用,技術才有價值。”
第三,對於平臺的定位決定了價值乘數。
雖然都建立了物聯網平臺,但是每家企業對於平臺的預期和目標不同,終局也就不同。
有個流傳很廣的說法是:應用型公司值十億,平臺型公司值百億,生態型公司值千億。
從數量上看,三種類型的公司數量恰恰呈金字塔結構,應用型公司數量最多,平臺型公司數量比較少,生態型公司全球僅幾家。
物聯網平臺恰恰是一個能上能下的“中層”。
平臺的定位決定了它所撬動的價值乘數,是10倍、100倍還是1000倍。
當然不同的價值乘數,也對應不同的難度係數。
從應用到平臺已屬不易,而從平臺到生態更是難上加難。因為想要建立一個與物聯網平臺相呼應的生態環境,其難度遠比建立平臺本身要大。
物聯網平臺並不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孤帆,而是需要大量硬體的配套支援,並能夠承載軟體發展成果的航母。
從物聯網平臺到生態系統的規劃,大致可以歸納為3個階段:
階段1:以平臺所有者為核心建立生態,平臺所有者向合作夥伴輸出價值為主;
階段2:與少數平臺所有者進行合作,目標是吸引更多使用者為生態輸入價值;
階段3:更多業務加入擴張生態,優勝劣汰,形成生態系統的良性發展。
而且開局的最初幾年尤為關鍵,物聯網平臺需要抓緊時機建立生態並迅速擴大規模。
借鑒BCG對於互聯網平臺的市場分析,大約80%的成功者在前5年就獲得了超過50%的市場份額,他們平均使用7年時間達到市場份額的峰值,市場佔有率約為80%。
02 物聯網平臺宜事前驗屍
面對1600家物聯網平臺,如果企業想做數位化轉型,該找誰合作呢?
很多企業都或多或少的遇到過這個問題。
如果說從供方出發,由物聯網平臺到生態,邁上這個臺階是難上加難。
那麼從需方角度,讓用戶在眾多的物聯網平臺中做出正確選擇,這道題目簡直慘絕人寰。
要知道,那些曾經財大氣粗的物聯網平臺也有“斷供”的可能。
之前曾有文章提到,2018年物聯網平臺倒閉了三分之一。在這條路上跌倒的,不僅有初出茅廬的毛小子,也有久經沙場的老師傅。
IBM的Watson平臺、GE的Predix平臺,穀歌的Android Things平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淡出了視野。
家裡的智慧音箱,如果廠商停止服務,“智商歸零”的產品還可以當作普通音箱將就著用。如果企業選擇的物聯網平臺“失靈”了,對於管理和運維的影響就要複雜得多。
《孫子兵法》有雲:凡善戰者,未謀勝先謀敗。與其奢求物聯網平臺的基業長青,不如事前驗屍,避免誤入歧途,提前想好“善後”的對策。
至於平臺如何選擇,可以參考物聯網智庫的文章:《麥肯錫|十問十答,物聯網平臺該如何選擇》。
另外,很多企業都說自己有物聯網平臺,但我往往會多問一句,你有的到底是一個物聯網項目,還是一個物聯網平臺?
這裡需要強調的是,專案和平臺的差異在土壤之下。平臺的功夫是下在看不見的地方。
物聯網平臺面向的是一組具有相似業務邏輯的物件,並需將其抽象出來形成一套可擴展、可衡量、靈活的系統架構,應該能為應用軟體提供複用的能力。
有不少物聯網企業,還深陷從項目到平臺的鴻溝。
如果只是做物聯網專案,一個又一個的去服務不同行業客戶的個性化需求,不能尋找其中的共性,並在平臺上得以沉澱,就會導致應用無法複用,每做一個專案都得從0開始,賦能開發者更是無從談起。
可喜的是,隨著物聯網的成熟,標杆應用逐漸形成示範效應,並在更多領域實現複製,很多企業已經實現了從項目到平臺的跨越。
----寫在最後----
在新的一年,不僅春節和情人節聚齊了,而且最拔尖的人、最冷靜的腦、最理性的財、最智慧的物,都正在朝向物聯網領域彙聚。
1600家只是個階段性成果,物聯網的雪球只會越滾越大。萬物互聯,永遠都會有新的物聯網平臺誕生。
最後劃個重點:
第一,物聯網中的資料是複利的源泉,由資料構成的雪球已經初具規模,數位基礎設施的發展突破“拐點”。
第二,當物聯網跨越拐點之後,顯而易見將帶動各種物聯網平臺需求的增長。作為供方,物聯網平臺作為物聯網企業的一個戰略制高點,值得審慎佈局。
第三,作為需方,物聯網平臺的選擇困難症長期存在,與其奢求物聯網平臺的基業長青,不如事前驗屍,避免誤入歧途,提前想好“善後”的對策。
資料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MTM5ODQyMA%3D%3D&mid=2651245470&idx=1&sn=85ec44a1c82c33eaaf1ea63d6b8465a4&chksm=bd4444e58a33cdf381c30634844c0ebaaaa2596426bf07f1b00587bc4d9d2855d0c06689b534&xtrack=1&scene=90&subscene=93&sessionid=1613309167&clicktime=1613310566&enterid=1613310566&ascene=56&devicetype=android-26&version=27001543&nettype=WIFI&abtest_cookie=AAACAA%3D%3D&lang=zh_TW&exportkey=ApB%2BAYO1nDgXQM6RnIc2vu0%3D&pass_ticket=MLg83SgWi3hp4U8bwhYZDQB%2FjtImuGUfcmG6GarXGlcmKM4x0QmrGjlDlCiwqCJT&wx_header=1&fbclid=IwAR1srIHDLl5p4O0xSwHUj7yMjncmn187cksImjUxEEtwAIXn3QV4G89KyI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