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久沒有來介紹自己感興趣的新書了,這一本其實沒什麼好猶豫的,《#深入絕境:戰地記者瑪麗.柯爾文的生與死》就是兩年前的 Rosamund Pike 主演的《#私人戰爭》裡面「獨眼記者」Marie Colvin 真人傳記故事,她也因此入圍了金球獎戲劇類最佳女主角,深刻詮釋了這位當代最偉大的戰地女記者 Marie Colvin。
⠀⠀⠀⠀⠀
▍博客來:https://bit.ly/3kMgjjp
⠀⠀⠀⠀⠀
⠀⠀⠀⠀⠀
「我們的任務是精準、不帶偏見地報導戰爭的可怕。我們永遠都要自問:我們所承受的風險,與報導的價值是否相符,我們要能分辨勇氣與魯莽的差別。相信在場許多人都曾懷疑,為了這些報導而犧牲這麼多生命,造成這麼多心碎與損失,值得嗎?當我受傷時也曾如此自問。事實上,當時的報紙標題還寫著『瑪麗柯爾文是否衝過頭了?』然而,我當時的答案直到現在都沒有改變,那就是 —— 值得。」
⠀⠀⠀⠀⠀
—— Marie Colvin(https://bit.ly/3tbzeIm)
⠀⠀⠀⠀⠀
⠀⠀⠀⠀⠀
曾有一個時代,記者願意捨命,只因深信「真相」能改變世界。她是英勇的傳奇,戰爭的見證者,也是堅毅而無畏的女性。
⠀⠀⠀⠀⠀
2012 年 2 月 12 日,瑪麗柯爾文喪生於敘利亞的戰火之中。導演 Matthew Heineman 因為受到作家 Marie Brenner 在 2012 年Vanity Fair所發表的文章「瑪麗科爾文的私人戰爭 Marie Colvin’s Private War(https://bit.ly/2WNvQXG)」啟發,決定要完整並忠實地拍出這位戰地記者的傳奇人生,鉅細靡遺地研究瑪麗柯爾文留下的史料,以及她所製作的每篇報導與訪問,與她生前的友人及同事展開許多訪談。
⠀⠀⠀⠀⠀
瑪麗柯爾文曾隻身訪問利比亞狂人「瘋狗」格達費,也在以巴衝突的硝煙中與阿拉法特會面,還獲贈珍珠。她走訪戰地,無懼砲火,關注殘破世界裡珍貴的一絲人性。即使她在轟炸中瞎了左眼、左耳失聰,但仍止不住她凝視真實、報導真相的熱情,之後更以「獨眼」的女俠形象深深烙印在世人的記憶當中。
⠀⠀⠀⠀⠀
在《深入絕境:戰地記者瑪麗.柯爾文的生與死》中,瑪麗的同事 Lindsey Hilsum 細膩地梳理了她近乎傳奇般的經歷。她獲得獨家授權,透過研究瑪麗從十三歲起就寫下的私密日記,以及對許多親友的深度訪談,經過多方深度調查,才寫成這本動人心弦的傳記。在世人眼中,她是勇者,是英雄,是戰爭的證人,是一位堅毅而反叛的女性;在這本傳記中,讀者更能看到,她也是有血有肉、時而脆弱、時而迷惘的個人。她因為性別而受到不同的眼光和待遇,也和所有人一樣,會恐懼、會掙扎,僅有平凡的肉身,但她不曾因此卻步,直到死亡都仍體現人性與人道的精神。
⠀⠀⠀⠀⠀
此書不僅是一位非凡女性的傳記,是中文世界唯一一本關於瑪麗柯爾文的傳記,也是二十世紀末一系列重要的國際爭端、人道危機的回顧,更可以讓我們看見:敢於深入絕境的戰地記者,曾經在國際大事現場扮演的重要傳真角色,與他們為接近真相而做的人生選擇。書中充滿了故事,也令我們重新思考新聞行業的理想、真相的價值,在今天這個資訊混亂的時代看來更令人動容。透過瑪麗柯爾文的一生,或能喚起「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新聞」的省思。
⠀⠀⠀⠀⠀
⠀⠀⠀⠀⠀
(文字節錄自出版社 衛城出版 的書籍簡介)
「瑪麗科爾文」的推薦目錄:
- 關於瑪麗科爾文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瑪麗科爾文 在 美到沒朋友 Très Joli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瑪麗科爾文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瑪麗科爾文 在 [好雷] 瑪麗科爾文的「私人」戰爭- 看板movie 的評價
- 關於瑪麗科爾文 在 2019.01.27【文茜世界周報】《私人戰爭》當代最傳奇的戰地 ... 的評價
- 關於瑪麗科爾文 在 獨眼戰地記者瑪麗「私人戰爭」致敬傳奇 無碼的世界20181229 的評價
- 關於瑪麗科爾文 在 也許你該知道的Marie Colvin - 追星板 的評價
- 關於瑪麗科爾文 在 人物介紹翻譯:繁中至No.330 的評價
瑪麗科爾文 在 美到沒朋友 Très Joli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私人戰爭》
今天看了一部似乎在台沒什麼宣傳的電影《私人戰爭A Private War》
改編自當代最偉大的「戰地獨眼記者」瑪麗科爾文(Marie Colvin)的真實故事,由莎莉賽隆(Charlize Theron)監製,主演羅莎蒙派克(Rosamund Pike),描述戰地記者與戰地攝影師(居然是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 總裁飾演)出生入死,最後死前十年的故事。
觀眾隨著女記者一起參與了斯里蘭卡塔米爾之虎內戰(女記者也是在這邊失去一眼)、伊拉克戰爭、利比亞內戰,目睹了戰爭的殘酷,滿目瘡痍的街景、顛沛流離的家庭、無辜死去的孩子、被強暴的女孩,雖然女主角不是軍人,但是她經歷的戰爭卻比軍人還要多,飽受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摧殘。整部片看得心情很沈重,默默掉了幾滴淚。
想起以前在海軍戰艦上服役時碰上演習,得在海上發射兩枚飛彈射擊遠方靶船。由於戰艦不是麗星郵輪,300名軍官都得在船艙內認真stand by,只有我和中校輔導長留守甲板錄影。天真如我,以為戴上護目鏡和耳罩,像平常自拍一樣就能完成任務(咦?),倒數完畢飛彈發射的瞬間,蒸騰的熱氣、熾熱的火焰、巨大的聲響,為什麼跟好萊屋裡面美國拯救世界搭配壯烈交響樂完全不一樣,順間被恐懼吞滅,相機都拿不穩,甚至應該尿也滴了幾滴。比害怕更害怕的就是,輔導長拍拍我的背,安慰後說還有第二顆要發射囉!(崩潰)
片中另外一個喜歡的橋段是出任務時,攝影師問說女主角為什麼在這戰地要穿sexy內衣,我很喜歡女主角的回答,她說「這不是sexy underwear,這是義大利波隆那頂級內衣La Perla,因為隨時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死在這個地方,我不希望屍體被發現的時穿很醜的內衣」。抱持著這個精神,上衣亂穿的我也是都會搭配性感內褲,媽媽問說為什麼我的(後空)內褲後面布料那麼少,一律回答這樣比較便宜,勤儉持家!
#很不三不四的觀後感但是還是非常推薦給大家
#安海瑟薇在Prada裡面的同志禿頭好友也有演
瑪麗科爾文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私人戰爭》(A Private War ,2017)的導演馬修.海涅曼(Matthew Heineman)對第三世界場面並不陌生,他是紀錄片導演出身,過去曾拍過提名奧斯卡獎的《無主之地》(Cartel Land ,2015),聚焦墨西哥毒品戰爭。
.
前年的作品《City of Ghosts》(2017)則跟著民間記者團體「拉卡正無聲地被屠宰」(Raqqa is Being Slaughtered Silently)的角度,揭露恐怖組織ISIS在敘利亞的暴行。
.
既然如此,海涅曼的首部劇情長片選擇了英國記者瑪麗.科爾文(Marie Colvin)為主角,是合情理的。科爾文是新聞界的偶像人物,她曾在斯里蘭卡因砲彈波及而致使左眼失明,但她依然不願停下腳步,戴上眼罩,持續往利比亞、敘利亞這般煙硝之地走,其驚人意志力連強人格達費(Moamer Kadhafi)都不得不敬她三分。上述際遇也是是本片的輪廓。
.
故事改編自瑪麗.布倫納(Marie Brenner)的文章《瑪麗.科爾文的私人戰爭》(Marie Colvin's Private War),編劇則是曾寫過《為愛璀璨:永遠的葛麗絲》(Grace of Monaco ,2014)的艾拉什.愛梅爾(Arash Amel)。編導試圖呈現布倫納在職業生涯的重大片刻,同時交錯鋪陳她的感情世界(雖然意義並不顯著),並且透過主人翁的口白,引導我們去揣想,究竟她不惜犧牲性命也要往戰地走的根本原因為何,那個近乎瘋狂的、往絕路走的本能究竟從何而來。
.
透過科爾文所幻想出來的景象,可見戰地的境遇始終盤據著她的腦海,又有奄奄一息的孩童等待著她的看顧。促使她往前線衝的原因,或是基於愧疚感,抑或正義感呢?那寧願冒著喪生的風險,也偏偏往其他記者的反方向衝,是一種記者本能嗎?又,那是正常人該有的行為嗎?
.
記者是以傳遞一個新的資訊給觀眾為其天命,好比《獨家腥聞》(Nightcrawler ,2014)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新聞工作者為了「獵奇」而成魔,已近瘋魔的瑪麗.科爾文某種程度來看也像是同類,只是她的人格帶有更多良善的面向,她的筆桿子堅強有力,她的雙眼代替世人去見識邪惡與暴力,她將所見轉化成文字的過程所帶給她的心靈創傷,是本片焦點焦點所在。
.
羅莎蒙.派克(Rosamund Pike,中文名:裴淳華)的詮釋很賣力,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編劇家艾拉什.愛梅爾對瑪麗.科爾文的理解,就像他當初在《為愛璀璨:永遠的葛麗絲》當中對葛麗絲.凱莉(Grace Kelly)的刻畫一樣蒼白無力。觀者沒有足夠的線索去鑿角色的深度,瑪麗.科爾文在本片當中更像是一個神化過後的殉道者。而針對戰爭本身的討論也比較缺乏。
.
本片第一顆鏡頭便是一個對斷垣殘壁的俯覽,即俗話說的「上帝視角」。通常這類鏡頭是用在場景建立,但在片末我們將會知道導演別有用心,原來這可能是瑪麗.科爾文對世界的最後俯視。《私人戰爭》使我們感佩如此這樣勇赴戰地的記者,但這樣或許是不足夠的。
.
.
《私人戰爭》(2018):代替世人去見識邪惡的眼
http://wongwonder.pixnet.net/blog/post/226805159
.
.
(圖為《私人戰爭》。)
瑪麗科爾文 在 2019.01.27【文茜世界周報】《私人戰爭》當代最傳奇的戰地 ...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 玛丽 · 科尔文. 美国之音中文网•2K views · 55:11. Go to channel · 【中天直播 ... 瑪麗柯爾文的真實故事| 【XXY 120秒評電影】. XXY 梗你看電影•2K views. ... <看更多>
瑪麗科爾文 在 獨眼戰地記者瑪麗「私人戰爭」致敬傳奇 無碼的世界20181229 的推薦與評價
感謝「#無碼的世界」節目長達8分鐘的精彩專題報導! ➡➡ 戰地新聞記者的地位,神聖無可取代,但同時受到的威脅也更加危險,戰地記者# 瑪麗科爾文 ... ... <看更多>
瑪麗科爾文 在 [好雷] 瑪麗科爾文的「私人」戰爭- 看板movie 的推薦與評價
雷文防雷資訊頁
~*-*~*-*~*-*~*-*~*-*~*-*~*-*~*-*~*-*~*-*~*-*~*-*~
1.影片名稱 :私人戰爭
2.觀影時間 : 拒答
3.觀影地點 : 拒答
4.觀影方式 : 拒答
§其他防雷說明(非必要) : n刷等其他說明請於此區說明....可留空
~*-*~*-*~*-*~*-*~*-*~*-*~*-*~*-*~*-*~*-*~*-*~*-*~
這是一部由真人真事所改編的電影
像知名的戰地記者-瑪麗科爾文致敬
瑪麗生前在戰爭前線中的前線報導了30多年的新聞
甚至受到砲彈攻擊而失去了左眼 也因此被稱為『獨眼女俠』
她不斷地尋求戰爭背後的真相 不惜在槍林彈雨中奔走
目的就是為了將前線的第一手消息傳達給世人知道
我原以為「私人戰爭」,這部電影的片名想要表達的是
這些戰爭都是為了私人的利益而被發起的
直到觀賞完電影後,我才體認到
「私人戰爭」除了是那些軍閥、統治者或恐怖份子的戰爭
更是瑪麗科爾文自己的「私人」戰爭
劇情的發展走向大多都以戰爭為背景
在每一個不同的戰場,都有著不同的故事
而這些也同時影響著瑪麗的心境轉折
戰場的砲聲、難民的哀悼、瑪麗的掙扎,使我深陷觀影中的情緒
在回家的路上仍不斷思考著距離我們彷彿很遙遠的戰亂
總而言之,這是一部具有深度且發人省思的好片
首先整理以下看點推薦給大家:
1.將戰爭的殘酷與難民帶給我們的震撼真實呈現
2.角色的掙扎與衝突層次非常多又精彩,非常立體
3.看完後勁很強,好像戰爭就在你眼前,發人省思
4.處於媒體爆炸的時代,能報導真相的新聞真的不多了
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想
─────────以下有雷──────────
為了報導真相,瑪麗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
拒絕配合軍方安排給戰地記者們的採訪區域
相信自己得到的一手消息,前往具有報導意義的區域取材
而這些地方理應存在更多的危險,曾在路途上被持槍的軍人攔下
最後靠著健身房會員卡上的Health字樣,蒙騙對方是醫師證才驚險地逃過一劫
在戰場穿梭,必須承擔肉體上的威脅,時時刻刻都在面對死亡
因此而造成的精神壓力可想而知。
此外,戰地記者還必須用雙眼見證戰火無情
在伊拉克時,瑪麗發現了一座亂葬崗,埋葬了大屠殺造成的上百名受難者
許多男男女女紛紛聚集過來,希望能夠找到自己的親人
雖然挖掘的過程一度受到阻饒,衝突彷彿一觸即發
但當屍骨出土的那一刻,爭吵立刻中止,開始有人哭泣、哀悼、吶喊
活著的人才是最痛苦的,片中也可看到瑪莉內心的難過與掙扎
對於記者而言發現真相何嘗不是一件好事
但我內心深處更不希望這樣的真相被找到,因為這表示大屠殺是真的發生過
砲聲隆隆的戰場、駭人的畫面、一段又一段可怕的故事,這些充斥著瑪麗的生活
這些負擔終使瑪麗患上了精神疾病 -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即使人已經離開了戰場也揮之不去,耳邊總是充斥著爆炸聲響
床上總是躺著一名傷亡的女孩,被砲彈攻擊受傷的記憶歷歷在目
只有在手裡拿著福特加馬丁尼時才能感到開心,一口喝下便使周遭安靜下來
縱使被精神疾病折磨著身心,瑪麗仍然一次又一次地回到戰場當中
因為只有身處戰場才能感到安心,這種矛盾的心情不斷折磨著瑪麗
最後她終於對著編輯表達自己的情緒,因為自己冒著死亡的風險
你才能得以倖免,並在辦公室放滿獎牌
編輯也不甘示弱地回應,正常的人根本無法勝任你做的工作
或許就是因為這樣不正常的性格,才能激起瑪麗持續挖掘真相的慾望
當所有的戰地記者都被撤離,她仍堅持要留下來,為了在地的居民發聲
而最終不幸受到攻擊當場身亡,或許戰場也是她人生中最理想的終點吧
電影相當精采,探討的不僅是戰爭及其對居民帶來的影響
還有許多戰爭背後受政治或掌權者操弄一面;更描述身處這樣環境中的瑪麗科爾文
即使存在她內心有許多矛盾與煎熬
卻依然一次又一次回到戰場找尋真相這樣的精神令我由衷感到佩服
而看完電影也能非常感同身受地體會戰爭之下的苦難,
那種感覺讓我數次濕了眼眶,落下眼淚
這世界上我們永遠不需要殘酷的事實,而需要關懷溫暖的真相!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1.13.213.127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546773859.A.6C0.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