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文化央企」:香港「再教育營」的打造?!(文長慎入)
👉🏿 香港的「二次回歸」?
中國要撤底控制收回香港,一直認為必須要有一個所謂「二次回歸」。這個二次回歸的提法,是2019年8月,中共利用時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的鄭永年教授所放出。鄭永年是北京出身,長期作為中共喉舌,後來好像因為在新加坡大學的性騷擾案落跑轉進到香港教書。鄭永年也是習近平的智囊之一。
鄭永年喉舌放出一個「二次回歸」的說法之後,人民日報便根據鄭永年的「二次回歸論」開始把香港問題的根源定性為:香港一次回歸沒有成功,必須要「第二次回歸」。因為,據說香港實行「一國兩制」,中國只享主權,沒有治權,「港人治港」,治權在行政長官和香港政府手裡;如此,中國只在大多數領域享有「名譽主權」。鄭永年雖然提出很多學術分析式的包裝,但必須要說這種「香港二次回歸論」,其實就是過去中國一直覺得香港雖然回歸了,但是人心沒有回歸的老調重彈。
👉🏾 香港「人心回歸」?
自從香港主權歸交北京之後,首任特首董建華無能治港,在董建華第二任期才啟動沒多久,便發生了2003年的各種騷亂抗議,尤其是香港基本法23條的國安立法爭議,超過五十萬人在2003年七一當天走上街頭抗議。之後,北京一直覺得問題出在香港回歸,但香港的人心卻沒有跟著回歸。
中國有一點是非常令人討厭的,當中有很多人很喜歡拿「歪果護照」,繼續在「歪果」尤其在美歐澳紐當「護照上是歪果仁,但思維還是中國人」;可是,他們自己其實都不要當護照上的中國人,可偏偏死都要別人當中國人。因此,為了推動香港人心回歸,於是香港特區政府於在2011年5月推出諮詢文件,建議在香港中學及小學開設「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用愛國教育來洗腦港人。
這一次愛(中)國洗腦教育引發了反國教運動,也催生了黃之鋒這些反國教的青年學生領袖。緊接著,香港開始進入一系列的大小抗爭循環中,2014年的雨傘運動、2016年旺角魚蛋抗爭事件,踵接其後則是一連串香港青年為主體的香港本土政黨紛紛成立,並投入立法會的選舉之中。之後,港特區與本土港青的政治攻防表現在一系列的”DQ”事件之中,然後2019年便由可歌可泣的「反送中」運動接棒,直至2020年的「港版國安法」。
「人心回歸」工程的基礎鋪墊?!
在過去這幾年一連串的本土港青的「抗議」事件之後,更強化北京得實行「人心回歸」的工程,但為了讓此一有著「二次回歸」意義的「人心回歸」得以有效落實,必須在物質基礎上先進行鋪墊:打造一個北京完全可防可控的「香港」。
從2019的「送中條例」,到2020的「港版國安法」,雖然中共摧毀香港的作為受到國際輿論抨擊,甚至在美國以及西方國家推出一系列制裁的手段,依舊無法減緩中共一點一滴吞噬香港的進程。香港情勢發展至此,已經可以確定,中共對於香港的政治總目標:讓香港變成中國香港;亦即,讓香港如同中國內部的城市一樣,完全被控制在中共的手中。
也因為中共早已確立這樣的總目標,所以香港人的未來狀態就只剩下四種:
1️⃣ 不願意接受中共魔手而選擇政治流亡;
2️⃣ 不願意接受中共統治,選擇移民海外;
3️⃣ 不服從中共統治旨意,所以寧願在香港被逮捕關押;
4️⃣ 乖乖成為中共統治下的香港順民,甚至成為中共藍絲幫兇。
不願意被中共逮捕而選擇政治流亡的香港人,可說是越來越多。例如,流亡台灣的銅鑼灣書店老闆林榮基、流亡英國的香港眾志羅冠聰、流亡德國的本土民主前線領導人黃台仰。此外,香港國安法實施後,許多國家給予寬鬆的「港人移民計劃」,加快港人舉家移民步伐。這股移民潮,其實從最近香港出名的傳統名校,過往是大家擠破頭要念,現在是學生退學潮。例如,香港名校「拔萃女書院」,日前罕見公開招收下學期插班生,另一間名校「英華書院」,上學年期末流失約50名學生,這學年逾10名退學。
英華書院校長鄭鈞傑指出,早有心理準備面對大批學生退學,「幾乎全香港學校都面對同樣問題,更有學校一個年級走了40多位學生」;他認為,近年社會不穩定因素,無疑是影響家長決定讓子女是否留在香港升學。
事實上,從2019年反送中運動到2020年中,已逾2萬港人移居海外,這數字與1980年代,中、英就香港問題談判時的「恐共移民潮」人數相當,甚至有許多觀察家認為要非疫情之故,此波逃離中共統治的香港移民潮,勢必比起當年中英談判香港前途時候更劇烈。
香港中文大學一項民調顯示,有43.9%受訪港人想移民,其中1/3近期已在為移民做準備,原因包括不滿政府,以及人權狀況變壞等。最多受訪者提及的移居目的地是英國(23.8%)、澳大利亞(11.6%)和台灣(10.7%)。
台灣內政部移民署統計,去年全年港人獲居留許可的人數較2018年增加近四成,達到5858人,是移民署將港澳居留定居人數分列後,最多人數的一年。
中共正在打造一個可以完全掌控的香港。1997年至今,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前往港澳通行證(單程證)」去到香港居住的新移民,已經超過100萬人,加上透由投資與就學留下來工作的「港漂」,人數共有150萬,佔了總人數750萬的五分之一。
另外,2019年2月18日,中共國務院正式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剛要」,把香港融入珠江三角洲體系,對香港人來說,這是一種降級,一種把香港政經體制國內化的過程。香港跟澳門慢慢融合進「大灣區」裡面,未來只有大灣區人,就不再有香港人。換句話說,中共正在把「全球的香港」打造成「一個完全在中共統治控制下的中國香港」。所以,不論是政治流亡或者不願意成為中國香港人的移民,這些人數只要從中國內部把一些人轉移過來換血即可。然後,再把香港人各別打散到整個珠江灣這個大灣區,用空間來稀釋掉香港人這個身分的臍帶。
👉 文化央企:讓「香港」就地變身為大型的「再教育營」
終於,中國北京當局正式透過中聯辦在香港組建「文化央企」(中共中央管理的文化類企業)來強化文化產業,吹起港人「人心回歸」工程的號角。未來香港影劇、藝文、圖書出版事業,將聽黨話說好中國故事。此一「文化央企」將由香港中聯辦進行籌建,資產逾千億港元(約合3600億台幣),據聞將於2021年上半年正式開張。
劇情發展至此,不服從北京統治旨意的港人,只能選擇流亡或移民的海外離散,若想繼續在香港土地上生活,就只能選擇當「經濟動物」般的「無聲順民」,抑或被關押黑牢。然而,中共不喜歡「表面順民」,畢竟「高級黑」、「低級紅」此種「陽奉陰違」或「心口不一」的人,並非真正的「順民」。於是,正當香港在空間上成為北京徹底可防可控之時,啟動「文化央企」作為社會文化再教育的洗腦工程,也就是讓香港就地成為新疆「再教育營」相同意思的空間囉。
📣 文化央企工程的啟動,也就是香港開始成為新疆那種「再教育營」的大型復刻版「香港再教育集中營」啊?!😭
珠江三角洲經濟特區 在 蔡武宏-鎮港青年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高雄市議員蔡武宏22日隨同市長韓國瑜訪問香港澳門深圳廈門,蔡武宏希望透過此次的參訪,瞭解這幾個城市建設發展情形,如何運用資源,營造更好的生活環境,進而在議會質詢,督促市府加速建設高雄市。
蔡武宏去年六月曾到過廈門,參加第十屆海峽兩岸論壇,走訪遠近聞名的廈門大學、南普陀寺、環島路等,對廈門的城市進步留下深刻印象。這次隨同韓市長參訪,蔡武宏認為,再一次回到廈門,可以進一步了解廈門金磚會後的城市建設發展,相信對他在議會問政很有幫助。
蔡武宏表示,深圳地處珠江三角洲,毗鄰香港,高新技術產業、金融服務、外貿出口、海洋運輸發達,在中國大陸經濟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深圳的地理優勢和高雄相似,深圳的進步,值得高雄借鏡。
蔡武宏指出,深圳自成立經濟特區後,成為典型的新興移民城市,人口增加非常快,從原有小漁村的幾萬人口迅速增加到一千萬多萬人口,成為全球的特大城市,人口密度為中國最大的城市之一。韓市長要讓高雄市人口增加至五百萬人,在這方面,可以藉這次參訪,或許可能獲得啟發。
蔡武宏又說,韓國瑜市長主張推動高雄成為自貿區,藉由這次參訪香港深圳,應該有很多地方值得高雄參考與學習。高雄自貿區若能成功推動,吸引國際廠商進駐,並與深圳、香港等深度整合,高雄發大財,讓台灣重返亞太轉運中心,應可指日可待。
#與韓市長一同行銷高雄
#兩個光頭拚經濟
#高雄發大財
珠江三角洲經濟特區 在 華人民主書院 New School for Democrac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邱智淵觀點》中國大灣區出台 港、澳主體性消失
2019年2月18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2月21日並在香港向世界各國舉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規劃綱要的宣講會,處於動盪難安的時代氛圍,在延宕難息的中美貿易糾紛中,這個劃時代的區域發展總規劃,不僅堪稱中國劃時代的創舉,也針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定位、發展目標、空間布局等方面作了全面的規劃。
這無疑是中國區域經濟整合進程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大灣區這樣一個巨大城市的出現,坦然言之,確實會有助於珠江三角洲的經濟整合,再創廣東蛋白區的繁榮與富庶,但是這樣一個隱喻「一國一制」發展的未來,香港與澳門的相關政治與思想自由與普選權利是否也將「被整合」到大中國的熔爐中而消失殆盡。
影響深遠大計畫
「粵港澳大灣區」的範圍包括2區9市,即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廣州市、深圳市、東莞市、惠州市、佛山市、江門市、中山市、珠海市、肇慶市;輻射範圍包括整個周將三角洲地區,不僅是廣東省最富庶的地區,更是整個華南地區的經濟中心。
大灣區建設是中國國家發展藍圖的重大戰略部署,定位有五個:一是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二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三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四是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五是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其核心部分在於發揮各城市優勢,進一步深化粵港澳三地合作,促成區域內的深度,推動區域經濟發展,並將大灣區建設成宜居宜業宜遊的國際一流灣區。
這個巨城市(Mega City)的規劃的目標就在,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加強大灣區內城市互聯互通。「粵港澳大灣區」的出台是經過長遠規劃的,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7年3月,第12屆全國人大第5次會議上正式提出「粵港澳大灣區」計畫,擬推動中國內地與香港、澳門特區的深化合作;並以香港和澳門的獨特優勢,提升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
大灣區是繼美國紐約灣區、美國舊金山灣區和日本東京灣區後,世界第四大灣區。2017年,其GDP總量約1.51兆美元與韓國相當,在全球經濟體中可排第13位;港口集裝箱吞吐量約其他三大灣區總和的4.5倍,經濟增速是2倍以上;中國希望未來珠三角能成為世界經濟總量最大的大灣區。此外,中國大陸訂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能成為世界級的巨城市目標,2030年位居全球灣區龍頭,成為全球先進製造業中心、重要創新中心、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等戰略目標。
一國兩制
「一國兩制」其實真正保障了香港與澳門的主體性。香港自1997年回歸中國以來,在中國龐大的人流與巨額的金流沖洗下,20年前對中國內地的優勢早已消失殆盡。在中國人大量的進出香港,影響香港經濟後,莫說港澳人生活壓力加大,20年前充滿港英風情的市容與文化氛圍,也早已推變為作派味十足的中國傳統風俗,只有在離島還能領略港英時代的氣氛與悠閒。這還是在「一國兩制」下的現狀,如果當時沒有鄧小平提出的五十年不變,香港可能在回歸的五年後就被融化為中國的一部分,東方之珠也早已黯然退色。
如今「粵港澳大灣區」的概念就是把港澳從「一國兩制」下,更進一步地推入「一個中國」,再來就不會有香港特別行政區,而是大灣區下的香港市了,香港的主體性將會喪失。
大灣出台 香港消失
那麼香港受到的影響是甚麼呢?首先,香港與國際社會聯繫的主體性將會消失。香港自港英時代起,就和國際社會有非常密切的聯繫,不管是世界各國或國際性組織,如果未來香港位處於大灣區之下,那麼香港與外界的聯繫是否將被消失,依制度必須由廣東省來節制?
其次,香港一直以其自由港與自由都市的原則建立為東方的國際金融中心,如果將來必須依存在大灣區或者中國的法令制度之下,這樣的金融便擠性與自由度將消失,東方之珠將黯淡塵濛。
再者,大灣區成立之後,港人的特首普選希望與議員普選是否會落空?
另外,將來香港的網路連結是否受到控制?
這些可是大哉問阿!
但可以確定的,「粵港澳大灣區」就在統合港澳,港澳在中國行政級別上,將連降三級,香港的主體性將逐步消失。
本新聞由新頭殼提供
珠江三角洲經濟特區 在 中国的经济特区被外国人视为洪水猛兽,比深圳还要早几十年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