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 Bloomberg新聞摘要
<美洲新聞>
民調持續落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 美國總統川普對參院的掌控能力逐漸消失中
候選大法官巴瑞特在聽證會上的答辯 讓民主黨找不到可以反對她的理由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調查指 72%的印度裔登記選民都將投給拜登 22%投給川普
紐約郵報報導 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透過兒子介紹認識烏克蘭能源公司資深高管
摩根史坦利建議投資人多關注美國參院選舉 參院選舉將是財政政策的關鍵
蘋果新一代iPhone12的5G系列 因為價格較低且尺寸多變贏得市場掌聲
世界銀行通過一筆120億美元疫情方案 支援開發中國家購買或開發新冠疫苗
人體實驗出現安全性問題 禮來藥廠暫停新冠抗體療程的第三階段實驗
嬌生候選疫苗被迫暫停最後階段人體實驗 引發憂慮新冠疫苗的開發是否衝的太快
美眾院議長裴洛西和參院多數黨領袖麥康奈對新刺激方案立場對峙 選前通過的機率不高
美國雞肉供應巨頭PPC集團涉及操控雞肉價格 與美國司法部和解支付1.1億美元罰款
<歐洲新聞>
英國不會立即退出脫歐協議談判 首相強森預計歐盟高峰會後再決定
英國不放棄脫歐協議談判 英鎊兌美元和歐元雙雙應聲升值
研究指出如果英國最終未達成脫歐協議 義大利出口商恐受重創明年萎縮12.1%
英相強森啟動三級防疫 反對派工黨與政府科學家要的是全國性的「熔斷」封鎖
OECD(經合組織)警告英國今年經濟成長率將萎縮逾10% 2021年也將只限部分復甦
尋找疫情解套 德國總理梅克爾諮詢地方首長 法國總統馬克洪也將電視演說宣布更嚴格措施
德國五大研究機構經濟前景雙年報告 2020預估萎縮5.4% 2021年預估成長4.7%
義大利2021年預算草案 有意將無薪假補助計劃再延長18周
俄羅斯反對派領袖納瓦尼毒殺案 歐盟打算將相關6人列入黑名單
俄羅斯不接受美國凍結核武庫的聲明 拒絕在美大選前商討《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
荷蘭總理下達"部分"封鎖令 酒吧和餐飲場所八點前關門並呼籲大家避免搭乘大眾交通工具
英國軍情五處(MI5)首長稱英國會"做更多" 來嚴防中國對英國智財權的侵害
<亞非中東新聞>
深圳經濟特區40周年慶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賦予深圳自主權成為大灣區引擎
中美科技戰升溫 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為全球影響力尋求"創新高地"
大陸青島周日通報12人群聚感染新冠病毒 全市950萬人將進行普篩
吉爾吉斯總統向壓力屈服 國會通過剛從牢裡出來的反對領袖為新任總理
糧食價格上揚加上新冠疫情惡化 約旦、巴基斯坦和埃及等國開始加大糧食購買量
標普全球評級指出新冠疫情加上油價處於低檔 海灣國家金融機構進入薄利時代
以色列OPC能源集團擬挹注2億美元 投資美國的太陽能計劃
富士康須要承認在威斯康辛州的失敗 要擘劃出往未來前進之路必須先解決過去
日本ANA航空從五個機構共取得38億美元次貸 用以攤平因新冠疫情遭受的損失
烏克蘭放棄核武條約 在 觀念座標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2018.02.06—觀點《每日電訊報》John Hemmings ※
忽視專制中國,不符合英國國家利益
英國首相訪問中國的三天行程中,影響力最大也是最單純的,就是跟習近平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喝茶。
習近平穿著西裝喝茶、文質彬彬的樣子,跟他本月稍早穿著軍服閱兵,督促現場的七千名士兵要「準備戰爭、無懼死亡」的形象有著天壤之別。
從某種程度來說,這個差別代表著我們所面對的雙面性。一方面,中國是資金與進口商品的來源;另一方面——講白一點——中國也是個新專制政權(neo-authoritarian power),正在快速地朝極權一人統治的發展中。
被中國官媒叫得好不親熱的「梅姨」(譯註:指英國首相特瑞莎・梅),最左右為難的地方,是如何處理中國的兩面性格。這不僅僅是她一人所面對的問題。在她之前拜訪的還有法國總統馬克洪,以及去年十一月來過的美國總統川普。
舉個例子,她在中國發表的演講,似乎與其他國家元首如出一轍:他們先恭維想像中存在的中國;接著再談到來訪主要的目的——貿易。但是,他們的恭維之詞愈來愈難以自圓其說。梅首相的演講中提到「繼續改革開放的中國」。我幾乎可以聽到英國外交部咬著牙寫下此語的切齒之聲。
中國去年唯一的改革,是提高共產黨在社會各層面的控制力:三十個共產黨委員會在中國最大公司行號內先後成立。中國的媒體與司法部門再一度完全被黨掌控,中國還準備在 2020 年完成所謂的「社會信用體系」,建立有史以來最無孔不入的極權社會。
中國的這種「銳力」(sharp power),正在飄入我們的大學與社會——看看澳洲大學校園去年發生中共黨國企圖拑制海外留學生言論自由的事件,導致澳洲外交部長畢曉普(Julie Bishop)不得不出面警告——這應該是很大的警訊。我們應該問:中國究竟是在哪些地方改革、開放?
梅首相的演講,還提到英國正與中國合作,面對「全球與區域安全的挑戰」,例如北韓、氣候變遷、飛航安全。咳,咳,北韓?難道國際社區不是正在對中國施壓,希望中國放棄一再在聯合國、以及與北韓邊境上破壞經濟制裁北韓的行為嗎?說我們在北韓問題上跟中國合作,就好像說我們要跟流感病毒合作,以消滅鼻涕一樣。
當然,北韓發展核武系統,北京究竟能不能阻止,也許不是那麼清楚,但北京絕對有能力讓北韓一路走得艱辛。相反地,中國貨品依舊在 2016 年湧過中朝邊界,平壤得以大興土木。
談到區域的挑戰,海洋安全又在哪呢?這十年內,兩大最令人擔憂的國際發展,一是俄國入侵克里米亞與烏克蘭,二是中國要接管南海。第一項雖然重要,卻並非攸關英國的直接利益,而是違反了國際法所建立的秩序,影響歐盟整體的安全。然而,南海卻直接影響到英國的利益:英國的貿易有 11.8% 必須經過南海。更不要說,中國強佔此區,對其他專制的政權來說,開了一個非常危險的先例。
當然,美國有能力可以做點什麼,但我們不要忘記,通過南海的美國貿易只佔總量的 5.72%。也許英國首相缺乏行動情有可原:畢竟英國無法隻手回天,但是首相對此事三緘其口,顯示英國不打算扞衛重要的國家利益。一個入侵國際重要策略航海路線的政權,不但沒有遭到譴責,還受到(英國)溫暖的語言獎勵,自然不可能改變它的行為。
在首相抵達中國的前兩天,她表示會跟習近平談香港的人權問題。然而,一篇中國官報的社論顯示,這不過是幌子,社論讚美她「務實」「合作」,不聽「激進輿論」的意見。也許,我們不知道,在她見習近平之前,向他的手下悄聲地講了幾個字。
亨利・傑克森學會(Henry Jackson Society)最近的報告揭露,過去二十年來,中國一再有系統地攻擊香港的基本法、並對民主運動人士胡亂定罪審判。2017 年 6 月,中國外交人員說中國與英國的某一重大條約「不過是一張紙⋯⋯不再具有效力」。根據英國外交部消息來源的說法,他們在後來的會議之中不得不收回此一誑言。
我只能假設首相不提此次訪問為外交勝利,是因為她擔心北京又出爾反爾,再度表示兩國協定不過是一紙具文,或者北京會因此少給她十億英鎊的投資款。
梅首相訪中的問題——也是其他西方國家訪中的問題——在於我們不知道中國正在變成什麼樣的國家。中國是否會繼續走科技—極權主義(techno-totalitarianism)的道路?果真如此,我們還應該繼續跟它的國營企業談生意嗎?尤其這些大型國營企業正積極要進入英國的能源與數位基礎建設。
去年七月,習近平在內蒙閱兵,他所在的地點剛好就是康熙鎮壓過叛亂的地方,康熙皇帝不但是中國統治時間最長的皇帝,還征服了台灣。這一點,應該足以讓我們在與中國貿易、接受中國投資的過程中暫停下來,我們應該先靜觀中國的發展。忽視中國正在朝極權的方向發展,於我們有害無利。
http://www.telegraph.co.uk/…/china-tightening-high-tech-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