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死、怕失去自由、怕害到別人的人文詮釋》 /曾昭旭
曾昭旭老師是我高一的國文老師,當時對老師的崇拜,幾乎讓我在高三分組的時候,認真考慮要報考師大國文系為第一志願。
雖然最終仍然跟著大潮流走,念了理工,但是影響所及,我在大學一年級的中文課,只會用文言文作文,我的大學同學們應該都還記得。
感謝社群軟體平台的幫助,在我退休之後,加入了高一同學會的Line群組,又與曾老師聯繫上,得以經常閱讀到老師所寫的文章,私下也會向老師請教,得到老師的指點。(如果想要了解曾老師的話,歡迎自行Google上網搜索。)
我今天看到老師的一篇文章,談到中西文化對此次疫情的影響,在美國和台灣出現了截然不同的做法。老師從文化的角度,來分析兩者的缺失,並提出撥亂反正的辦法。
徵得老師的同意,與我的臉書朋友們分享。大師之作,切勿錯過。
《怕死、怕失去自由、怕害到別人的人文詮釋》 /曾昭旭
1.不同文化有不同的怕
回顧疫情,會發現一些很有趣的中西差異:
首先,關於戴口罩,台灣可能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地方。加上勤洗手、少出門、與人保持安全距離,合稱防疫新生活。這種軟封城可說是繼上階段的成功加零之後,今年五月以來僅花70天就能把這波疫情壓下來的主要因素。令國外輿論在譏諷台灣過於自滿之後,不得不再度稱讚台灣的防疫能力。而反觀西方人則是對戴口罩非常反感,視為妨礙自由與人權。即使疫情高張,病亡甚眾,仍然要走上街頭遊行抗議,或者不戴口罩群聚飲酒(許多西方人視上酒館為生活必備)。頗令台灣人感到不可思議。
其次關於打疫苗,台灣人多半非常緊張怕打不到,以致連少量殘劑都爭先恐後搶打,天天質問政府為什麼不早買夠疫苗?反觀西方人(如美國)卻疫苗過剩,要用種種方便服務、實質獎勵吸引人民來打;卻還是有一半的人質疑疫苗,選擇不打。以致美國至今完成兩劑疫苗的覆蓋率才50%左右,難以達成群體免疫。也讓台灣人感到匪夷所思。
試問隔一個太平洋,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呢?雖然因素甚多,但主要的恐怕還是文化差異,才使得台灣人(代表中華文化)和美國人(代表西方文化)普遍所怕不同,所以面對疫情,也才有這麼不同的反應。
這文化差異我們很容易想到的就是中國人包括台灣人比較戀生怕死。這看法雖然似嫌粗糙,卻並非沒有道理。中國人常諱言死(連醫院大樓都沒有四樓),俗語更是直說「好死不如賴活」。真的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會賴活的人,無論環境多麼惡劣都能堅靭地活下去,人還愈活愈多。即使病痛纏身,常跑醫院,每天吃一大堆藥,還是要活。就更不用說病危之時,家屬幾乎無例外地要求醫生用盡一切手段去急救挽回了(而不管是否徒增病人的苦痛)。所以在台灣,洗腎、葉克膜、達文西手臂、鼻胃管灌食、插管、CPR急救等等都有濫用之嫌。遂產生醫藥愈發達,不健康餘命愈長且愈苦痛的荒謬現象。真是執著於賴活到完全沒道理的地步了!那麼,過度緊張於執行防疫新生活是否也是其中一環呢?
當然,這種戀生怕死的所謂文化影響,早已不是中華文化的本來精神。相對的,西方人愛自由而不在乎染疫死亡(所謂不自由 毋寧死),延伸到也不在乎傳染給別人害別人死亡,其實也已經是西方文化精神的墮落;變質為寡頭的個人主義,也並沒有比中國人的戀生怕死好到那裡去。總之,只要是從怕出發,不管是怕死還是怕失去自由,都一樣是文化的變質墮落;只是因文化性格不同,所以墮落也有不同形態罷了!
2.文化精神異化變質衍生種種心理恐懼病痛
原來中國人容易戀生怕死,是因中華文化根本就是一種生命精神,引申之也包括道德精神。狹義的生命精神是指一種肯定生命的存在與求生存的靭性彈性、適應力包容力;用一句白話表示,就是「無論如何都要活下去」。但廣義的生命精神則要進一步問活下去所為何來?答案就是去創造生命存在的意義價值,或說去立人達人愛人,亦即充分地自我實現。此即名曰道德性或理想性。用一句白話表示,就是「一旦活得下去,立刻就要求要活得優美」。亦即:生命主體性一定要自覺地發展出道德性來,才是真正的主體性(真我);否則,停留在努力求生存而忘了善用生命以創造意義與愛,生命精神就會失落,退墮到以維持形軀肉身的生存為唯一目的,遂衍為荒謬的戀生怕死心態。其所以荒謬,即在長生永不可得,戀生終必無望,所執只是假我。於是怕死之情也就永不能解除;人生將永只有苦而無樂,反成生命的實質否定。以否定生命(放棄意義之創造)來貪愛生命,此所以為矛盾荒謬也!
至於西方人之愛自由,首當釐清此所謂自由到底是指什麼?原來和莊子所謂逍遙、佛家所謂自在大大不同,而實指一種生存權或基本人權。如羅斯福總統許諾美國人四大自由,總言之實即生存權也。又如西方許多國家的國歌,歌詞大都提到與敵人鬥爭以爭取自由,甚至充斥血腥殺戮(法國國歌足為代表),主題實即國家民族之生存也。但此所謂生存,意思卻和中華文化脈絡下的生存不同:中國人是指素樸的形軀生存,意義是好活用此身以進行道德創造。但在西方文化(姑以基督教文明為例)的脈絡下,人身並無主體的身分(上帝是唯一的主),而只是上帝的工具。上帝頒布律法與上帝之國的藍圖,人則納入此律法結構中享生存生活之權利以盡為上帝服務以依上帝藍圖建構地上之國的義務。換言之,人的自由只是上帝誡命與法律規定下的行動自由(可稱為廣度的自由,與中華文化脈絡下之心靈主體自由或深度的自由不同),目的是藉此善盡待奉上帝的義務。因此,若忘記善盡作上帝博愛工具的責任,自由便會退墮為自我中心、自私任性,到玩法弄權,背叛上帝律法的地步。這當然是西方文化精神的變質異化,於是神化為魔,假冒上帝之名而實行魔鬼之事。西方近代的帝國主義、殖民主義,掠奪世界資源以自利,皆其流也。
3.文化退墮之病仍當用文化療癒
以上分析中西文化異化退墮的不同脈絡,而同歸於有所怕的虛弱心理。而不管怕什麼,都可總說為怕死(請參考前著《論生與死的詭譎相即》一文),亦即怕我之不存在;只是西方人的存在觀是「我自由故我在」(自由本質即生存權),中國人的存在觀則是「我活著故我在」(活著即一切可能之基礎)罷了!
而不論中西,其生命的存在都是要指向意義價值之實現的,差別只在實現的形態不同;在中華文化是善用形軀以作道德創造,在西方文化則是享自由人權以盡為上帝愛人工具之義務。所以,當其退墮為執小我自私的時候,都同樣會有假上帝或道德之名以自我文飾的虛偽。在中華文化脈絡是假借仁義之名而實則忘義逐利(孔子云:「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在生活中,無論親子友朋乃至政府人民,口口聲聲為你好而實則以威權干涉宰制,不知尊重人權者多矣。在西方文化脈絡,則是假冒上帝之名而實則叛神歸魔(如浮士德出賣靈魂與魔鬼交易);在社會與國際,自以為秉上帝旨意而對異國異族異教徒橫施歧視侵畧迫害滅族之暴行,不知衆生平等,皆當為上帝之博愛所蔭庇者亦多矣!於是落到疫情的面對,在西方美國,遂有將自我自由無限上綱而敵視戴口罩者、排斥亞洲裔(誣之為病毒源頭)之表現。在台灣,則有將戴口罩以免害別人被傳染之道德立場無限上綱,自居於道德優位而對不戴口罩者輕予指責,橫加干涉,教訓之餘,甚至還施予霸凌懲罰。這些實都是假自由假關懷、假正義假道德的表現,雖中西形態有異,其屬假冒為善則一也。
那麼,對這些因文化精神泯失扭曲變質而形成的病痛(其病徵則可總結為怕之一字,即《大學》所謂:「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也),要如何才能得到療癒呢?而答案無他,就是回到文化發展的堵塞處重新求其通罷了!在此要點有二:一是問你的文化發展是因何堵塞的?二是那要如何才能彌補前愆重新走通?
先說中國文化這一面,問題乃出在由內聖(個人心性修養以成為仁者愛人的君子)跨到外王(事實上能普遍且有效地愛到眾生)時被卡住了,使得愛傳不過去,或在傳過去時愛變質為非愛。為什麼會如此?則因太容易用愛籠罩一切(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而忘了現實上人我有別,當尊重對方的人權或自由意志。遂導致以道德、以義理、以愛傷人,而受傷者還得因感情故委屈忍受。子女忍受父母,父母也得忍受子女,愛之互動竟成互相折磨,遂成中華文化體中的普遍陰暗。那麼當如何彌補此文化體的漏洞呢?簡言之就是當從西方文化得到尊重人權(西方文化脈絡下之廣度自由)的啟發與覺悟、肯認與實踐。由家庭以至於社會、國家,次第皆然;然後從修身開始推擴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外王事業才能走通;這當然進一步包涵現代社會、政治體制的合理運作,即所謂民主也。
再說西方文化一面,問題乃出在人僅自居為上帝的工具與僕人,生活在依法行政的體制運作中,只與認知理性相關,卻把價值問題丟給宗教,感情問題丟給文學藝術,自己只屬宗教文學藝術的受蔭庇者或受益人(西方人普遍有對教士與文學藝術家的崇拜情結),而不知自己也可以是生命感情與道德價值的主體(這當然須經一番自覺的工夫修行)。於是生命主體沈隱成為佛洛伊德心理學中的黑暗本我,當宗教法律與文學藝術的帶領薫陶力衰退,便會冒上來成為自利相爭的亂源。何止遺忘上帝的仁慈(仁慈更高於正義),更且將自私自利合理化為生存競爭的正義(達爾文的進化論、美國理直氣壯的所謂國家利益、美國優先)。遂致擾亂世界,各奉自己的上帝伸展自己的權利,而難以分辨誰屬上帝誰屬魔鬼了。那麼當如何彌補此文化體中的漏洞呢?簡言之就是當從中華文化得到主體自覺(中華文化脈絡下之自由,即道家禪宗之深度自由也)的啟發與覺悟、肯認與修行。啟動仁心的自覺,以培養根本自信,拓展宇宙心胸,超越一己一族一國一教的局限而直通上帝博愛的本懷,以天下為己任,為萬世開太平。這樣才能真走通依上帝心中的藍圖(大同世界?)以建設地上之國的康莊大路。
當然,以上提示的彌補療癒之道,實質上就是中西文化兼取其長的會通之路。這激盪會通事實從馬哥孛羅、利瑪竇東來就開始了,其間迂迴曲折、辯證跌宕,至今未已,也許才是又一波的方興未艾,而必蔚為未來世界文化發展的主旋律,吾人且拭目以觀,靜心以待。
2021-8-22 4300字
為善最樂作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讚美是最好的禮物
每個人都渴望獲得他人的讚美,當然客戶也包括在內,即使是一句簡單的讚美,像是今天氣色很好、穿搭令人驚豔,都可以讓對方更有自信,心情大好。
每個人都渴望他人的肯定與社會的認可,尤其是當我們付出一定的勞動之後,自然期望能夠獲得他人的讚美。「欲先取之,必先予之。」如果我們想獲得他人的讚美,就要先學會讚美別人。
如何讚美別人?我們要發自內心對別人表示尊重和認可,這也是我們能夠給予別人的最好的禮物。
讚美他人本身就是我們對他人表達一片善心與好意,從中傳遞我們的信任和欣賞,也在無形中化解彼此有意或無意造成的隔閡與摩擦。
細數了讚美帶來的諸多好處,我們為什麼不從現在開始就運用這種說話的藝術呢?
■ 人從讚美中感受到尊重
人們都喜歡聽好話,沒有人會發自內心希望有人時時指責自己,就像是再熟識的朋友或親密如夫妻,你的幾句批評,都會讓對方覺得面子上掛不住。
一位美國哈佛大學的專家曾做過一項實驗,研究結果證明,動物的大腦在受到鼓勵的刺激以後,其大腦皮層上面的興奮中心也會開始興奮起來,從而調動其子系統進讓其行為發生改變。同理可證,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其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就是渴望獲得別人的認同與享受他人的讚賞。
日本的一位社會心理學家就說過:「當人們對你表示讚美或是表現尊重的時候,除了那些顯而易見、逢迎拍馬的話被你屏棄,就算是普普通通的應酬話,也會讓你覺得極為舒坦。可是,一旦聽到他人對你的批評,即使知道對方並非惡意中傷,或者對方所言屬實,你也會覺得有些不舒服,甚至產生一種強烈的反感。」
儘管這位心理學家研究對象主要是日本人,可是他的研究報告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人們的共同性。我們常說的要多與人為善,也是同樣的道理。每個人身上都有令人難以察覺的優點,而這些恰恰正是其個人價值的體現。一個可以令客戶折服的人,往往也是慧眼獨具、喜歡由衷讚美他人的專家。讚美客戶無疑是我們拓展客戶資源的潤滑劑,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當中,我們應該適當讚美,從中體會神奇的效果。
其實,讚美他人的過程,就是一個與人進行良好溝通的過程。透過讚美他人,你除了表達對他人的欣賞和尊重,自己也能從中感受到快樂。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一個人較高層次的需求是尊重與自我實現;這也可以解釋為榮譽感和成就感。
一個人想要獲得榮譽感和成就感,自然需要社會的認可,而藉由讚美,就可以輕輕鬆鬆的將此訊息傳遞給對方。當他人因為某些行為而獲得你真心誠意的讚美時,他就會覺得自身的努力獲得肯定和認可,他也會在獲得榮譽感和成就感的同時,感受到激勵和鼓舞。如此一來,他就會更努力,更加主動發揮自身的力量,朝目標大步前進。
■ 讚美的驚人力量
有位學生抄襲了某雜誌的一篇散文當自己的作文作業交差。巧的是,他的國文老師讀過這篇文章,而這位執教多年的老師,深知保護一個學生的自尊比挖苦和指責要好得多。
所以這位知情的老師不但沒有嚴厲批評這個學生,而是將他叫進辦公室,真心誠意的稱讚這篇散文寫得多麼好,甚至主動為學生分析了這篇文章的結構,以及段落之間的起承轉合,最終不忘叮囑這個學生要向更高的寫作目標努力。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位老師為了保護學生自尊的讚美,竟在這個學生的心中留下不可抹滅的印象,他真的喜歡上寫作,憑著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終成為一位著名的業餘作家。這就是讚美的力量!這種力量相當驚人,有時候甚至可以點石成金。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一個擅長發現別人的長處、不吝於讚美的人,在讚美別人的同時也會有所收穫,甚至從中獲得激勵。我們應當毫不吝惜的去讚美別人,尤其是我們的客戶,但必須恰如其分,讓對方留下一個好印象,從而有助於開拓和累積客戶資源。
.
本文摘自
《#關係力》
用10%關鍵人物,成就90%大事!
.
作者: 李維文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就阿德勒心理學來說,鼓勵跟讚美不同。鼓勵看到人的努力,並且給人勇氣,讚美則有評價他人的過程。
一般來說,大部分人通常把鼓勵跟讚美混在一起使用。很多時候表達自我的正向感受,也會被認為是一種讚美他人的舉動。
我贊成作者所說,這是一種溝通的過程,可以增進相互的了解。讚美不只是社交工具,它其實能點出對方的資源,對對方、對關係都能有正面的效益。
祝願您,能多練習讚美,體會如何給人力量,也讓自己的內在能量飽滿!
為善最樂作文 在 游祥禾-人生使用手冊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天是12月31日,2020年的最後一天,過了今天,就是明年了。
寒來暑往,兜兜轉轉,忙碌,期待,企盼……不知不覺,2020就這麼悄無聲息的匿跡於歲月的渡口且行且遠。
好像年初才剛過去不久,轉眼就已經到了年末,一天一天,一月一月,一年一年,組成了我們的一輩子。
#過去的已然過去最好的總在未來等著你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年初,心懷的憧憬與期盼,期盼著能在2020有所作為,彷彿如在昨日一般,但忙碌著,奔波著,竟已至寒氣料峭的歲末。
2020的日子漸被一頁頁翻過,2021既在不遠處守候。
過往的日子被甩在身後,眨眼之間,時光將人與物變了模樣。
我們期望了一年,我們糾結了一年,我們煩悶了一年,我們辛苦了一年,我們一直騰不出時間愛自己,我們一直騰不出雙手擁抱自己。
2020年的最後一天,請騰出時間,好好愛自己,好好擁抱自己。
#人生像過客歲月催人老
三毛曾說:歲月極美,在於它必然的流逝,春花、秋月、夏日、冬雪。
這一年,我們遇到許多人,又與許多人走散。
2020年的最後一天,請給遇到的每個人一個微笑,因為來年不一定再見了。
所有的過往,都是歲月的一種恩賜。
過去不管有多少遺憾,多少酸痛,幸也好,不幸也好,都已經過去,全是曾經。所有的經歷,都是一種懂得;所有的過往,都是歲月的一種恩賜。
落紅深處有冷暖,世事滄桑也尋常。
總有起風的清晨,總有絢爛的黃昏,也總有流星的夜晚。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
2020年的最後一天,給自己一段獨處,聽花開的聲音,觀葉綻的曼妙。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李宗盛曾經說:「人一生中每一個經歷過的城市都是相通的,每一個努力過的腳印都是相連的,它一步一步帶我到今天,成就今天的我。」
這一年,也許你經歷過許多痛不欲生、撕心裂肺的日子,也忍受過很多舟車勞頓、不為人知的苦楚;
這一年,也許你見過許多險惡,聽過很多黑暗,歷經無盡滄桑;
這一年,也許你歷經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嘗過了事業的百般刁難……
但親愛的,2020年的最後一天,對著鏡子洗把臉,跟自己說一聲:辛苦了!
#謝謝自己在最累最苦的時候沒有放棄
感謝你從未停止,想發現更好的自己。數盡荒蕪之後,你必定會有新生;大風大浪過後,你終會熠熠生光。
朗朗的笑聲、委屈的淚水、懵懂的堅持、茫然的取捨、成功的自信、失敗的警醒,每一段經歷注定珍貴,每一段路,都是一種領悟,每一步,都算數。
2020年的最後一天,不要忘記給自己一些掌聲,雖然平凡,但不平庸。
#走在歲月裡活在珍惜中
朝看東流水,暮看日西墜,恍恍惚惚一天過去了;春來花枝俏,冬天皚皚雪,悠哉悠哉一年過去了。
村上春樹說 :「你要記得那些黑暗中默默抱緊你的人,逗你笑的人,陪你徹夜聊天的人,坐車來看望你的人, 帶著你四處遊蕩的人,說想念你的人,是這些人組成你生命中一點一滴的溫暖 ,是這些溫暖使你遠離陰霾, 是這些溫暖使你成為善良的人」。
2020年的最後一天,已經離開的朋友,願你平安喜樂;那些留下的,一路走來不容易,感謝你還在。
2020年的最後一天,請穿件平時捨不得穿的衣服,再化個淡妝,優雅得敬往事一杯酒,告別這一年的自己。
明天,生命就進入了一個新的時辰,時序步入了一個新的月份,振作精神,迎接新的一年,用善良、真誠、寬容,書寫新的人生。
曾經擁有的,不要忘記;已經得到的,更加珍惜;屬於自己的,不要放棄;已經失去的,留作回憶;想要得到的,一定要努力。
去做你想做的事,去見你想見的人;做好每一件正在做的事,一餐一飯,一呼一吸,一橋一路,鋪好自己生活的軌道,從容且真實地過每分每秒。
24:00前,2020,24:00後,2021。
00:00前,過往都清零,00:00後,將來可期許。
謝謝你們陪伴我一整年,好不容易,2021再一年,我會繼續創作,文字、音頻、影片,什麼都來,感恩你們,新年快樂,平安健康,事事順心都如意!
為善最樂作文 在 助人為快樂之本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Comments1 · 動人故事當你有能力幫助人時 · 善惡報應一個真實的因果故事(無價) · 一個月開銷RM40,000!! · 倒霉先生| 第二季| EP 030 | 中华成语故事| 助人为乐 ... ... <看更多>
為善最樂作文 在 作文檢測正為了國一先修的國文素養班做暖場中! 【過去60年 ... 的推薦與評價
【過去60年大考作文題目整理】 聯考: 43年論四校聯招之利弊44年一個影響我最深的 ... 科目分組與不分組之利弊48年學問為濟世之本49年邀請海外學者回國服務書.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