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孟宏 執導最新作品《#瀑布》發布國際版海報,此款海報由視覺設計師吳建龍、畢展熒與藝術家洪禎佑聯手合作。
《瀑布》為台灣名導鍾孟宏執導的第 6 部劇情長片,此前順利入圍威尼斯影展「地平線」單元。「地平線」單元是次於主競賽的官方平行單元,以鼓勵創新、具實驗精神的作品為旨,《瀑布》的入選則代表繼 2012 年蔡明亮的《金剛經》之後,再度有台灣電影入圍此單元。
這同時也是鍾孟宏第一部劇情長片《停車》入圍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之後,再度重回歐洲三大影展競賽。而除了威尼斯之外,《瀑布》也將前往多倫多影展。
《瀑布》由本地風光、氧氣電影、鏡文學、三皇生技、百聿數碼、華映娛樂聯合出品,由創作出《惡作劇之吻》、《我可能不會愛你》等熱門偶像劇的瞿友寧擔任監製,至於編劇則是鍾孟宏與張耀升繼《陽光普照》之後再度合作執筆。
值得一提的是,在《瀑布》中,鍾孟宏不再以「中島長雄」的身份出任攝影師,更宣告「以後的作品都不再有中島長雄」,引發影迷熱議,鍾孟宏也表示《瀑布》和以前的作品很不一樣。
而根據「華映娛樂」指出,鍾孟宏導演表示《瀑布》的故事靈感來自友人發生的真實故事,且說:「2020 年對於全世界的人來說都是難忘的一年,新冠肺炎的威脅迫使我們戴上口罩,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有些甚至失去了愛人以及親友。在社交距離的措施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也更加疏離。信任感,即是這一部電影所要表達的。」
《瀑布》為鍾孟宏首部執導的女性電影,從這點來看就已經和過往鍾孟宏以「男性」為主軸的主題大相徑庭。至於《瀑布》主演為賈靜雯、王淨。這是賈靜雯繼 2017 年的《有完沒完》後,相隔 4 年再度演出電影作品。
雖然賈靜雯這幾年沒有演出電影作品,但在小螢幕上皆有交出作品,包含口碑、收視皆大獲成功的《我們與惡的距離》,以痛失愛子的「宋喬安」一角,拿下第 54 屆金鐘獎戲劇節目女主角獎。之後則演出 Netflix 投資的台劇《罪夢者》,屢屢在小螢幕中有亮眼表現。
王淨則是台灣備受矚目的新生代演員,從連奕琦導演的《痴情男子漢》展露頭角,而後演出大賣 2.6 億台幣的恐怖話題電影《返校》,以「學姐」方芮欣一角走紅,更在 2020 年台北電影獎中,擊敗強敵呂雪鳳等人,獲得最佳女主角獎。
之後王淨則演出蕭力修的《複身犯》,而今年除了《瀑布》之外,王淨也參與了九把刀的人氣改編電影《月老》,將與柯震東共同亮相。
《瀑布》其餘卡司包含金曲歌后魏如萱、金馬影帝陳以文、金馬男配角劉冠廷與李李仁等人,由索尼影業發行,上映時間訂於今年金馬獎前後。
圖片來源:《#本地風光》、電影 瀑布
瀑布真實故事改編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Cyberpunk瀑布流中的阿基拉】#葉郎電影徵信社 #舊文重貼
33年前1988年7月16日上映的《阿基拉》開啟了Cyberpunk歷史性的新一頁,但往前追溯Cyberpunk這個類型轟然而生的真正「原爆點」則是1982年:
這一年,英國導演Ridley Scott剛剛完成他命運多舛卻立刻成為經典的電影《Blade Runner 銀翼殺手》,美國科幻小說家William Gibson剛剛開始寫那部破天荒的Cyberpunk經典小說《Neuromancer 神經漫遊者》,日本漫畫家大友克洋剛剛開始在講談社「週刊Young」連載他的漫畫《阿基拉》。
「基本上所有的電影都是其他電影的副本。」《Ghost in Shell 攻殼機動隊》導演押井守說過。漫畫《阿基拉》、電影《銀翼殺手》、小說《神經漫遊者》之間互為副本的複雜關係更不是三言兩語說得清楚的。
▇ Cyberpunk革命的第一槍:《銀翼殺手》
1982年6月在美國首映、7月在日本上映的《銀翼殺手》是1982年這場科幻革命的第一聲槍響。
科幻文學史上非常有名的公案是:1982年科幻小說家Williams Gibson買了張票去電影院看《銀翼殺手》,開演20分鐘後他就嚇得逃出電影院。因為他發現自己已經寫了三分之一的小說《神經漫遊者》基本上就建構在幾乎一模一樣的世界觀中,自己的小說出版之後一定會被認定是《銀翼殺手》的副本。
Gibson立刻手刀衝回家裡,先後改寫了十二次,才在兩年後推出這本讓自己得到「Cyberpunk教父」封號的小說處女作。
多年後Gibson和Scott終於有機會碰面聊聊各自的靈感來源,才發現他們的世界觀「撞衫」的真正原因:他們都深愛法國漫畫大師Moebius筆下的未來世界。
《銀翼殺手》導演Ridley Scott不僅仰慕Moebius,事實上還和Moebius合作過。Scott先前已經延攬Moebius為《異形》擔任美術設計(劇本還是出自於Moebius名作《The Long Tomorrow》同一名劇作家)。本來《銀翼殺手》的美術也會由Moebius操刀,雖然最後因為檔期因素未能付諸實現,但《銀翼殺手》裏頭那些影響電影美學三十年的城市景觀和視覺風格仍然無處不是Moebius的影子。
另外一名大受《銀翼殺手》震撼的是大洋另外一岸的漫畫家大友克洋。電影在日本上映時大友克洋已經開始構思幾個月後要開始連載的《阿基拉》,許多視覺元素的重疊使得幾年後《阿基拉》電影在美國推出時被宣傳為「足以和《銀翼殺手》相提並論的霓虹城市夢魘」。
大友克洋不僅僅因為《銀翼殺手》而間接受到Moebius影響,事實上他早就是Moebius鐵粉,而且還和Moebius成為莫逆之交,一直都想改編Moebius的作品。《阿基拉》漫畫中那些有別日本漫畫傳統的誇張的線條構圖、陰暗的未來城市景觀、寫實的角色設計都深受Moebius的影響。2012年Moebius過世時,大友克洋還文情並茂地發文紀念他,說拜託Moebius先在天上等一會兒,以後天上重聚時哥兒倆再來把酒言歡話家常。
所以《銀翼殺手》或許是1982年Cyberpunk第一聲槍響,但顯然法國漫畫大師Moebius才是扣板機擊發子彈的那個藏鏡人。
▇ 失控生長的科技力量:《阿基拉》
「漫畫連載的時候我必須用每一期的內容去拓展城市的尺度和深度。但拍電影的時候就可以一次把這些元素結合起來,看起來更真實可信。」大有克洋回憶。《阿基拉》被拍成動畫時裡頭的東京已經比漫畫中更像《銀翼殺手》中的洛杉磯Cyberpunk景象,更多霧霾,更多霓虹燈,更多全像投影廣告的科技元素。
有別於《Star Trek 星際爭霸戰》那種明亮樂觀的科幻電影傳統,《銀翼殺手》和《阿基拉》的共同背景都是陰暗殘破的反烏托邦城市。
《阿基拉》的核彈末日景像尤其令人怵目驚心。
身為世界上唯一一個遭受過核武攻擊的國家,失控的科技力量一直都是日本動漫的熱門主題。大友克洋正是從他的兩個前輩身上取經:橫山光輝的《鐵人28號》和手塚治虫的《原子小金剛》都是在講科技在戰爭中的濫用以及在和平時代的其他用途。「28」這個關鍵字出現在《阿基拉》中不是意外,就像「ATOM」這個關鍵字出現在他另外一個漫畫《Fireball ファイヤーボール》中一樣。
日本一方面在戰爭期間成為核彈的受害者,戰後經濟奇蹟也受到核能發電的助益(然後多年後又因為核電再次成為核能的受害者)。戰後經濟奇蹟替日本帶來用不完的現金,連帶使得無論應用科技和城市建築都以不可思議的速度瘋狂生長。
事實上史上最貴的動畫電影《阿基拉》也是這個幾乎病態的經濟奇蹟副產品,等到大友克洋下一次再為同樣造價高昂的《Steamboy 蒸氣男孩》找投資人時日本經濟已經泡沫化,募資已經是難上加難。
這種失控的生長之下,東京成為全世界最Cyberpunk的城市。
少為人知的小故事是:大友克洋在製作《阿基拉》電影期間邀請了「Cyberpunk教父」William Gibson從美國飛到到東京參觀他的工作室。
比《The Matrix駭客任務》早了15年就寫出虛擬神經網絡戰爭情節的William Gibson其實過著非常低科技的生活,連電腦長什麼樣子都還沒見過。他的高科技小說都是用最低科技的打字機完成的。他後來津津有味地回憶當年在大友克洋的東京辦公室親眼見到人生第一台傳真機透過電話線傳送圖形的不可思議,以及在任天堂公司參觀了最新的個人電腦的驚奇。在Gibson眼中,東京就是Cyberpunk大觀園。
▇ 城市神經網絡的資訊瀑布流:《神經漫遊者》
「現代日本就是一個Cyberpunk之都。日本人不僅深知這個特質,而頗樂在其中。我永遠記得我對澀谷的第一眼,某個年輕的日本記者帶我去那裡,他的臉沐浴在來自數以千計的廣告看板的陽光之中——那些高聳入雲、不斷爬行的廣告資訊流中,他興奮地說:『你看看!你看看!這就是《銀翼殺手》的城市啊~』真的就是,實在太顯而易見了。」Gibson回憶起他受大友克洋邀請前往東京的那個夏天。
他後來稱之為「Cyberpunk之夏」。
Gibson自己的小說《神經漫遊者》的故事開始於一個位於地底下的未來日本城市「千葉市」。「對我來說城市本身就是最具典型的科技。你要有足夠的物資和科技才能興建並維持一個城市,只有這時候我們才夠格稱為一個值得注意的物種,因為這時候我們的文化才真正變得多元化。」
《銀翼殺手》中2019年的洛杉磯是以東京、香港這些1970~1980年代正在爆炸性瘋狂生長的人造巨獸當成樣板。
《阿基拉》中2019年的新東京則來自大友克洋在1960~1970年代在東京街頭所見所聞。高中畢業就來到東京的大友克洋親眼見證了1964東京奧運過後東京經歷的激烈轉變,於是將學生示威、飆車族、政治運動、幫派份子、無家可歸的青少年以及另外一次誤打誤撞猜中的東京奧運放進2019新東京裡頭。詭異的是類似的事情其實也發生在2008年奧運前後的北京,如今輪到北京也成為一個病態生長的Cyberpunk之都。
這些新舊並陳、雜亂生長、社會緊張無所不在的城市孕育了1982年的《阿基拉》、《銀翼殺手》和《神經漫遊者》(雖然後者還要改寫12次才在兩年後出生),構成Cyberpunk 1.0的世界觀基礎。
好萊塢主流還要花十幾年時間消化、繼承這三個超前時代的作品中的世界觀,以及環境崩潰、身體改造、意識潛流、人類進化、人工智慧、托拉斯極權等等Cyberpunk議題,才終於產出好了萊塢自己的「副本」:Cyberpunk 2.0電影風潮的另一聲槍響——《駭客任務》。
---------------------------------------------------
《阿基拉4K》線上看:https://pse.is/3bd6gm
myVideo 影音隨看另外還收錄了今敏、宮崎駿、新海誠等經典作品。
立即加入會員:https://pse.is/3afttw
瀑布真實故事改編 在 半瓶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Cyberpunk瀑布流中的阿基拉】#電影冷知識by葉郎
電影《Akira 阿基拉》今天滿30歲了!1988年7月16日上映的《阿基拉》開啟了Cyberpunk歷史性的新一頁,但往前追溯Cyberpunk這個類型轟然而生的真正「原爆點」則是1982年:
這一年,英國導演Ridley Scott剛剛完成他命運多舛卻立刻成為經典的電影《Blade Runner 銀翼殺手》,美國科幻小說家William Gibson剛剛開始寫那部破天荒的Cyberpunk經典小說《Neuromancer 神經漫遊者》,日本漫畫家大友克洋剛剛開始在講談社「週刊Young」連載他的漫畫《阿基拉》。
「基本上所有的電影都是其他電影的副本。」《Ghost in Shell 攻殼機動隊》導演押井守說過。漫畫《阿基拉》、電影《銀翼殺手》、小說《神經漫遊者》之間互為副本的複雜關係更不是三言兩語說得清楚的。
▇ Cyberpunk革命的第一槍:《銀翼殺手》
1982年6月在美國首映、7月在日本上映的《銀翼殺手》是1982年這場科幻革命的第一聲槍響。
科幻文學史上非常有名的公案是:1982年科幻小說家Williams Gibson買了張票去電影院看《銀翼殺手》,開演20分鐘後他就嚇得逃出電影院。因為他發現自己已經寫了三分之一的小說《神經漫遊者》基本上就建構在幾乎一模一樣的世界觀中,自己的小說出版之後一定會被認定是《銀翼殺手》的副本。
Gibson立刻手刀衝回家裡,先後改寫了十二次,才在兩年後推出這本讓自己得到「Cyberpunk教父」封號的小說處女作。
多年後Gibson和Scott終於有機會碰面聊聊各自的靈感來源,才發現他們的世界觀「撞衫」的真正原因:他們都深愛法國漫畫大師Moebius筆下的未來世界。
《銀翼殺手》導演Ridley Scott不僅仰慕Moebius,事實上還和Moebius合作過。Scott先前已經延攬Moebius為《異形》擔任美術設計(劇本還是出自於Moebius名作《The Long Tomorrow》同一名劇作家)。本來《銀翼殺手》的美術也會由Moebius操刀,雖然最後因為檔期因素未能付諸實現,但《銀翼殺手》裏頭那些影響電影美學三十年的城市景觀和視覺風格仍然無處不是Moebius的影子。
另外一名大受《銀翼殺手》震撼的是大洋另外一岸的漫畫家大友克洋。電影在日本上映時大友克洋已經開始構思幾個月後要開始連載的《阿基拉》,許多視覺元素的重疊使得幾年後《阿基拉》電影在美國推出時被宣傳為「足以和《銀翼殺手》相提並論的霓虹城市夢魘」。
大友克洋不僅僅因為《銀翼殺手》而間接受到Moebius影響,事實上他早就是Moebius鐵粉,而且還和Moebius成為莫逆之交,一直都想改編Moebius的作品。《阿基拉》漫畫中那些有別日本漫畫傳統的誇張的線條構圖、陰暗的未來城市景觀、寫實的角色設計都深受Moebius的影響。2012年Moebius過世時,大友克洋還文情並茂地發文紀念他,說拜託Moebius先在天上等一會兒,以後天上重聚時哥兒倆再來把酒言歡話家常。
所以《銀翼殺手》或許是1982年Cyberpunk第一聲槍響,但顯然法國漫畫大師Moebius才是扣板機擊發子彈的那個藏鏡人。
▇ 失控生長的科技力量:《阿基拉》
「漫畫連載的時候我必須用每一期的內容去拓展城市的尺度和深度。但拍電影的時候就可以一次把這些元素結合起來,看起來更真實可信。」大有克洋回憶。《阿基拉》被拍成動畫時裡頭的東京已經比漫畫中更像《銀翼殺手》中的洛杉磯Cyberpunk景象,更多霧霾,更多霓虹燈,更多全像投影廣告的科技元素。
有別於《Star Trek 星際爭霸戰》那種明亮樂觀的科幻電影傳統,《銀翼殺手》和《阿基拉》的共同背景都是陰暗殘破的反烏托邦城市。
《阿基拉》的核彈末日景像尤其令人怵目驚心。
身為世界上唯一一個遭受過核武攻擊的國家,失控的科技力量一直都是日本動漫的熱門主題。大友克洋正是從他的兩個前輩身上取經:橫山光輝的《鐵人28號》和手塚治虫的《原子小金剛》都是在講科技在戰爭中的濫用以及在和平時代的其他用途。「28」這個關鍵字出現在《阿基拉》中不是意外,就像「ATOM」這個關鍵字出現在他另外一個漫畫《Fireball ファイヤーボール》中一樣。
日本一方面在戰爭期間成為核彈的受害者,戰後經濟奇蹟也受到核能發電的助益(然後多年後又因為核電再次成為核能的受害者)。戰後經濟奇蹟替日本帶來用不完的現金,連帶使得無論應用科技和城市建築都以不可思議的速度瘋狂生長。
事實上史上最貴的動畫電影《阿基拉》也是這個幾乎病態的經濟奇蹟副產品,等到大友克洋下一次再為同樣造價高昂的《Steamboy 蒸氣男孩》找投資人時日本經濟已經泡沫化,募資已經是難上加難。
這種失控的生長之下,東京成為全世界最Cyberpunk的城市。
少為人知的小故事是:大友克洋在製作《阿基拉》電影期間邀請了「Cyberpunk教父」William Gibson從美國飛到到東京參觀他的工作室。
比《The Matrix駭客任務》早了15年就寫出虛擬神經網絡戰爭情節的William Gibson其實過著非常低科技的生活,連電腦長什麼樣子都還沒見過。他的高科技小說都是用最低科技的打字機完成的。他後來津津有味地回憶當年在大友克洋的東京辦公室親眼見到人生第一台傳真機透過電話線傳送圖形的不可思議,以及在任天堂公司參觀了最新的個人電腦的驚奇。在Gibson眼中,東京就是Cyberpunk大觀園。
▇ 城市神經網絡的資訊瀑布流:《神經漫遊者》
「現代日本就是一個Cyberpunk之都。日本人不僅深知這個特質,而頗樂在其中。我永遠記得我對澀谷的第一眼,某個年輕的日本記者帶我去那裡,他的臉沐浴在來自數以千計的廣告看板的陽光之中——那些高聳入雲、不斷爬行的廣告資訊流中,他興奮地說:『你看看!你看看!這就是《銀翼殺手》的城市啊~』真的就是,實在太顯而易見了。」Gibson回憶起他受大友克洋邀請前往東京的那個夏天。
他後來稱之為「Cyberpunk之夏」。
Gibson自己的小說《神經漫遊者》的故事開始於一個位於地底下的未來日本城市「千葉市」。「對我來說城市本身就是最具典型的科技。你要有足夠的物資和科技才能興建並維持一個城市,只有這時候我們才夠格稱為一個值得注意的物種,因為這時候我們的文化才真正變得多元化。」
《銀翼殺手》中2019年的洛杉磯是以東京、香港這些1970~1980年代正在爆炸性瘋狂生長的人造巨獸當成樣板。
《阿基拉》中2019年的新東京則來自大友克洋在1960~1970年代在東京街頭所見所聞。高中畢業就來到東京的大友克洋親眼見證了1964東京奧運過後東京經歷的激烈轉變,於是將學生示威、飆車族、政治運動、幫派份子、無家可歸的青少年以及另外一次誤打誤撞猜中的東京奧運放進2019新東京裡頭。詭異的是類似的事情其實也發生在2008年奧運前後的北京,如今輪到北京也成為一個病態生長的Cyberpunk之都。
這些新舊並陳、雜亂生長、社會緊張無所不在的城市孕育了1982年的《阿基拉》、《銀翼殺手》和《神經漫遊者》(雖然後者還要改寫12次才在兩年後出生),構成Cyberpunk 1.0的世界觀基礎。
好萊塢主流還要花十幾年時間消化、繼承這三個超前時代的作品中的世界觀,以及環境崩潰、身體改造、意識潛流、人類進化、人工智慧、托拉斯極權等等Cyberpunk議題,才終於產出好了萊塢自己的「副本」:Cyberpunk 2.0電影風潮的另一聲槍響——《駭客任務》。
瀑布真實故事改編 在 【#mc看電影】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瀑布... - 美麗佳人Marie ... 的推薦與評價
金馬名導鍾孟宏首部執導女性電影《瀑布》,在國際影展廣獲好評,集合兩大演技派女神賈靜雯和王淨共同演出在疫情下的母女情感故事,將於10/29於全台正式上映。 ... <看更多>
瀑布真實故事改編 在 台劇瀑布 :: 讀書心得分享網站 的推薦與評價
《瀑布》導演鍾孟宏用獨特的敘事鏡頭,拍出疫情下最真實的焦躁不安。 ... Netflix台劇《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影集版 ...,2022年2月5日—延伸閱... 電影瀑布線上看 瀑布 ... ... <看更多>
瀑布真實故事改編 在 [新聞] 奧斯卡短名單出爐「瀑布」未入圍台灣女婿則闖入 的推薦與評價
新聞網址:https://stars.udn.com/star/story/10090/5981098
2021-12-22 19:51 聯合報 記者陳建嘉/即時報導
2022年奧斯卡今晨(12/22)公布最佳國際影片15強名單,德國、奧地利、義大利、西班
牙、比利時、丹麥、芬蘭、冰島、挪威、科索沃、墨西哥、巴拿馬,以及亞洲的不丹、日
本及伊朗共15國電影獲選。其中正好人在台灣的「台灣女婿」不丹導演巴沃邱寧多傑,就
以「不丹是教室」入選。
該片不僅去年在台創下735萬票房,更「連續」代表不丹角逐2021、2022年奧斯卡(去年
因為不丹尚未成立電影委員會推介不符資格,今年迅速成立於是過關)。有趣的是,巴沃
邱寧多傑其實就是台灣知名劇作家賴聲川的女婿,他的妻子賴梵耘也是該片製片,陪他登
上位於海拔5000公尺、喜馬拉雅山脈的冰川村落拍攝,將當地純樸的風光與居民悉數入鏡
。這部洗滌人心、發人省思的電影,去年曾勇奪美國「棕櫚泉國際影展」最佳影片、觀眾
票選獎等大獎,如今挺進奧斯卡15強,讓導演巴沃和製片妻子分外驚喜。
「不丹是教室」因為去年「資格不符」今年再度代表不丹征戰奧斯卡,導演巴沃邱寧多傑
對入選與否完全平常心。今晨人還在苗栗的他,被友人電話吵醒才知道電影進了奧斯卡15
強,這才發現他的國際發行公司已連續狂發7則賀電通知他卻都找不到人。
「不丹是教室」去年在台灣疫情期間上映卻大受歡迎,不僅獲得周美青、張小燕、嚴長壽
及眾多關注教育人士力挺,口碑更是口耳相傳。該片劇情根據真實故事改編,敘述一心追
逐音樂夢、寧捨教職鐵飯碗的年輕老師,意外被「處罰」派到「世界最高學府」魯納納國
小任教,此行雖讓他欲哭無淚,卻從中領悟了生命與幸福的真諦。片中除冰川高山景緻壯
闊吸睛,電影更獲國際媒體〈AMP〉盛讚為「讓人驚歎的美麗與善良」。
德國、奧地利在這波奧斯卡15強名單中雙雙入選。代表德國的「我是你的完美男友」,劇
情描述機器人與人的悲喜愛情,該片由德國女星瑪倫艾格特(Maren Eggert)與英國男星
丹史蒂文斯主演,全片德、英雙語演出,可說相當「國際」。今年初除勇奪柏林影展史上
第一座「最佳主演獎」(不分性別、影帝影后獎合併),日前更榮登德國電影獎最大贏家
,一舉奪下最佳影片「金蘿拉獎」以及最佳導演、編劇、最佳女主角等四座大獎。預定明
年2月25日在台上映。
--
為了真愛而性交所生下的人才是真正的人~~
為了滿足慾望而性交所生下的人其實是人形生物(修羅,8+9)~~
PS:同樣是人的肉身,靈魂是高靈才是人,靈魂是低靈其實是人形生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33.34.16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640253951.A.28C.html
※ 編輯: orz44444 (36.233.34.160 臺灣), 12/23/2021 18:06:4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