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前十字韌帶重建後你必須做的事。
❓:術後可以做些什麼?哪時候可以開始做?
⭕️:只要術後傷口疼痛可忍受的情況下,即可以開始做!
❗️提醒:以下運動需給專業人員評估過後再施作唷😊
#中港澄清醫院運動醫學中心
#骨科王稚暉醫師
#吳佳儒物理治療師
#陳泰廷物理治療師
#楊仕毅物理治療師
#前十字韌帶術後復健
#術後運動
澄清醫院骨科醫師 在 麻的法課 - 邱豑慶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前幾天的直播我刪除了,原因是那張被假醫師當成人其實是貓的x光片,我怕害獸醫師被誤會,另外寫了本文說明清楚,並拜託大家轉發提醒。
故事是這樣的。
眾所周知,我的私人臉書帳號除了現實朋友、車友、同行醫護之外,基本上不加陌生人。
這位陳先生,因為自稱中港澄清醫院的骨科醫師,所以他加我好友時我有加入。
大家應該會有印象,他常常在留言區出沒,讓大家誤會他是骨科醫師而且和我很熟。
近日有多位粉絲私訊我,他從留言區去專挑我的女性粉絲加好友。
粉絲指稱,這位陳先生專挑單親媽媽下手,自稱醫師去加好友,假裝跟我熟識來佐證他自己是醫師,博取信任感,不但騙錢而且意圖騙砲,但因為長相不過關,所以砲沒騙到。
1.哪個醫師會連1000元都騙?
(疑?但低頭看一下,我皮夾好像從來沒超過1000過)(哭著跑開)
2.粉絲說他本人「不高,微禿,鬥雞眼,吃檳榔。」
下次缺錢,可以去路上揀紅包。但希望晚上不會有女鬼託夢要你把紅包放回去。
吃檳榔的醫師不能說沒有,但超少見吃的XD
粉絲說『鬥雞眼也還能開刀嗎?』害我笑噴。
3.他私訊粉絲的照片都是網路找來的。
📌繡著歐陽楓的白袍,和一隻錶。
騙我沒看過實習醫師鬥格嗎?你爸爸是胡瓜?而且你戴女錶幹嘛?
📌骨折的x光。
那是一隻很帥的貓叫秒咪,被盜用x光片這件事,秒咪本人表示完全不知情XD
而且仔細看x光,兩腳中間有尾巴欸欸欸欸!難道你誤會你的老二有長骨頭而且有120公分?
📌夾鏈袋裝著的骨釘骨板。
看起來好像是喜維克的產品。但喜維克都出包上新聞了欸。
4.我的朋友紮男不少啦(被太太抓去結紮),想一直生一直生的漏水男也不少(xc90車友們生三個根本低標而已)
但沒有渣男,謝謝。
自稱我的好友,然後要約砲,這人設很獵奇啊幹。
我本來擔心會不會是感情糾紛,女方想利用輿論來報復男方,所以我查證了很久,還發了一篇文來找澄清骨科的朋友協助查證。
後來有更多人指證歷歷,我確定他不是醫師,而且他除了一些單媽的社團,最近專挑我留言區的粉絲下手。
所以我必須發這篇文提醒一下大家,並且替秒咪表達一下抗議。
澄清醫院骨科醫師 在 孟買春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完全外行且從來沒有任何涉獵,到目前為止看到的評論都是非常負面,我覺得有理。不過不同意見,我也覺得不是完全沒道理。
#勿戰
好像很多人都誤會了
健保醫材差額給付制度的提出
當初就是為了讓民眾有機會使用高價醫材
因為健保沒辦法全部給付
所以健保出一部分錢
民眾自己也出一點
現在訂出差額給付上限
是讓不同醫療院所都有的「同一種醫材」
民眾自費的部分價差不會太大
如果要拿車子比喻
應該是說讓民眾在不同通路買同一款車
價差不會太大
因為現在的現象是
ABC醫院都有進某款醫材
但扣掉健保給付後
民眾需要自費的價錢可以差距到數十倍
這次的規定只是想要減少這樣的差距
健保法規就有以下內容:
(一) 自付差額品項收載後2年內暫不訂定差額上限,但自付差額品項有以下情形之一者,保險人得訂定差額上限:
1.自付差額與其給付上限相差太大。
2.同功能類別品項於各院所間自付差額額度相差太大。
3.自付差額品項之價格(給付上限與自付差額之總合)明顯高出國際價格。
4.其他民眾反映事項。
----
以下轉自
楊惠君
【今夕是何夕...】
醫材差額給付項目訂上限這件事,不是今天健保署天外飛來一筆,這事談了10幾年了,當年在野黨(如今完全執政黨)立委、民間團體、甚至一些醫學會的醫師代表都支持。健保署「研究」和「共識」了10幾年...,終於推出,結果,一片噓聲..
裡面有幾個誤會
#這不是自費醫材上限是差額給付項目上限
不知為何連醫界和醫界出身的民代也誤會,這不是要把自費醫材定天花板,是健保「差額給付」項目訂出上限。健保開放差額給付的醫材,只有 八大類:人工水晶體、特殊材質生物組織心臟瓣膜、淺股動脈狹窄塗藥裝置、冠狀動脈塗藥支架、特殊功能人工心律調節器、複雜性心臟部整脈消融導管、特殊材質人工髖關節、調控式腦室腹腔引流系統。
主要就集中在眼科、骨科和心臟科。全自費該不該規範、醫療巿場該不該放任自由巿場決定,就是一個可以申論的議題。但就健保經管全民的保費,在其給付項目的範圍內,訂定相關給付規範,並沒有逾權。
#這是分類訂出各類上限價格不是統一上限價
納入健保差額給付的醫材,都有可以解決該基本功能之用的醫材,但醫技產業不斷推出相關的「進階款」或「改版款」,如果以汽車相比,4顆氣囊變6顆、倒車雷達警示變螢幕顯示...,安全和效果有沒有提升,有些有,有些,還是問號。
但一直以來,同一類型的醫材,訂價差異極混亂,不是1倍、2倍,甚至是數10倍,這裡不是指A款和A PLUS款的差別,就是同樣類型的A款就相差數10倍。
價格開放透明當然好,病人也要學著聰明比價固然沒錯。但你或你的親人,心肌梗塞送急診,立刻要做支架,問妳要不要選好一點的?當下你怎麼選?
更詭譎的是,這些同類醫材的巨大差異,往往與醫療院所品質沒有正相關,以連結附上的當年蘋果的調查,同一款的塗藥支架台中澄清醫院是三總的近3倍。即便不去比較哪家醫院的治療成果較佳,但這樣紊亂的結果,還可能造成,偏遠地區醫材費用更(超)高,這些地區醫療資源少、選擇少,卻又可能是經濟狀況較差,結果卻要負擔更高的購買價,這樣合理嗎?
#自費和差額負擔減少會不會損及醫師的收入
醫材商和藥廠沒有聲音,倒是醫師有質疑,蠻讓人吃驚。而醫界唯一公然支持的竟是(被認為規模小、議價空間小、成本可能較高)、出身基層醫療協會的謝武吉。
很多醫師對於健保給付規範的質疑,指向健保署的政策制定,但這些都是各專科醫學會代表參與訂出的標準。
而且被忽略的是, 這是我認為這次蠻進步的一個做法,把臨床效果跟差額給付的比例連動, 效果越好的自付額的比例越少, 更確立 有效的購買、也給民眾對效果有具體依據判斷。
過度強化自費項目,最大的犧牲者是沒有自費項目的科別,像兒科,病人一年一年少,雖然健保加成,但不要說差額給付醫材,連許多救命醫材都沒有廠商進口,連進藥都要自己跑流程,這些科別只會更被凸顯「沒錢途」、更被弱化。該督促健保的是,如何透過合理的給付分配,平衡科別的生態,讓醫療人員基本的收入更合理、更有保障,更有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