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再生能源如何夠「綠」夠「藍」】
#權威期刊關心風機對白海豚的影響 #生態不分藍綠
綠能技術通常被認為對環境無害,使其生態成本被經常性低估,近日一篇登在CELL期刊(生醫界權威)上的論文(review)便透過文獻,檢視海洋再生能源設備(marine renewable energy devices)—簡稱MRED對海洋生物的影響,特別是離岸風機與潮汐渦輪發電機。該論文也以台灣白海豚在內的不同個案說明,雖然MRED可以緩解氣候變遷,但不同物種與生態系統間的敏感性差異,需透過嚴格的 #個案評估(而非一視同仁),才能充分理解使用MRED的後果。
我們不能把「綠能」直接與「環保」劃上等號,這個概念很重要,因此本文象徵性使用一種顏色的符碼來評估再生能源:如果設施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愈良性,這種技術就愈「藍」,再生能源向來以「綠色」標示,可若要對環境友善,還需是一種「藍色能源」。以下是文章的重點摘要。
完整全文連結:https://reurl.cc/GkRbMD
▇離岸風場
離岸風場主要的生態問題來自風機在施工與運轉期間產生的噪音,因為海洋哺乳類幾乎所有的生命功能都依賴聲波執行,噪音會干擾牠們對音訊的判讀、屏蔽對獵物動向的掌握,使聽力受損或製造壓力反應。尤其因為風機的噪音屬於低頻,對於使用低頻訊號維生的生物如鬚鯨目(baleen whales)干擾最大。另外,離岸風場也會改變海底棲息環境,影響獵物群聚的規模與組成,對海洋哺乳動物的食物鏈結構,產生連鎖效應。
▇潮汐發電
潮汐發電最大的問題是:最適合潮汐發電的水域,往往也是生物多樣性與豐度最高的生態熱區,部分是由於提供海洋哺乳類、魚類與鳥類大量養分的浮游生物或無脊椎動物的幼蟲,多會向透光帶集中,而潮汐能也是在這帶淺層水域所捕捉。有關海洋哺乳類是否會被發電機的渦輪葉片所傷,這部分的研究目前仍然很少,但除了物理碰撞,渦輪葉片製造的低頻噪音同樣可能干擾海洋哺乳類覓食,例如在蘇格蘭一個潮汐發電機附近做的研究發現,當地的港灣海豹(Phoca vitulina)會避開發電機,且使活動範圍距離聲源達500公尺之遠。
總而言之,MRED的生態評估不僅需檢視設備對海洋物種的直接影響(干擾判讀、損害聽力或撞擊風機),還需考量間接效應,如獵物群聚模式的改變對海洋哺乳類食物網絡的影響。
▇MRED在更大尺度下的影響:積累式影響(Cumulative Impacts)
MRED不會孤立進入海洋環境,而是代表人類足跡在海洋生態系統上的擴充,若與其他人類活動在海洋空間或生態上的重疊越多,積累或「增效(不同成分間的相互作用,其產生的效果大於各成分效果的總合)」作用就愈大。例如相比亞洲,歐洲的風機規模已大幅改造海洋生態系統,且使其承受生態壓力,若再補充風機,不能只獨立評估新風機本身的影響。
因捕魚和發展風場帶來的「增效作用」很常見,例如興建風機的過程可能會迫使魚群進入風場範圍外的捕魚區,使捕獲更容易;同理,MRED設施基部的人造礁,容易吸引魚群等海洋生物的群聚,並引來海洋哺乳類,在無漁業活動限制下會使漁民獲利。在這兩種狀況裡,因空間重疊造成魚類被捕獲、或海洋哺乳類被漁網纏住的風險都會增加;相反的,如果風場半徑範圍內禁止捕魚,風機則可成為避難所,使海洋生物免受捕魚和漁具的傷害。
▇相對規模:小型群體與大型裝置
對於一些生態敏感物種,如那些數量不多且只能在受限的棲地活動者,MRED的影響有可能會放大,特別是已因其他因素而減少的物種,例如風機的低頻噪音可將之逐出對其覓食有利的棲地,而使物種數目下降,如果物種失去的棲地相對於該物種的分佈比例很大,這種影響就特別令人擔心。對本文作者來說,最經典的例子莫過於棲息於台灣西海岸窄小的長條水域、又很接近人口與工業密集區的白海豚了,台灣計劃中的大型風場主要位於中西部沿海的淺水區,與台灣唯一的原生海洋哺乳類—台灣白海豚的生存空間完全重疊,尤其白海豚的群體數太小(小於75隻且逐年下降,在IUCN紅皮書中被列為極度瀕危),使大裝置對小群體的效應特別明顯。
離岸風場對白海豚的可能直接影響包括:(I)施工階段造成的活動干擾。(II)被臨時或永久逐出部分區域。(III)額外的棲地損失。(IV)被船隻撞擊的機率增加(因施工和維修船隻的進出)。(V)聽力受損。(VI)感受的壓力升高。
▇實現更藍色的綠能
如果透過審慎評估,MRED與海洋生物可以共存。實際上,風場或其他MRED可能會對某些海洋物種有益。例如MRED的建置,使攜帶大量噪音與其他形式汙染源的船運必須避開風機,也就避開海岸線附近的海洋生物棲息地。MRED還可作為拖網的障礙,減少海洋生物纏網的風險。
但若海洋生物要從MRED中獲得生態上的淨利益,須引進以生態系統為基礎的管理工具,考慮人類活動、地理特徵和區域物種在不同開發地點下的不同組合,幾乎可以確定評估需要採個案處理,因此,個別的環境評估與整體的緩解計劃之間的整合,非常關鍵,如此一來,再生能源才不只是綠色,還是藍色。
⊙延伸閱讀:之前提過的荷蘭的離岸風機生態計畫(Offshore Wind Energy Ecological Program) ,看看荷蘭人怎麼做 https://reurl.cc/nVj5Qn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4萬的網紅賢賢的奇異世界,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月球背面 #月球 #月球的黑暗面 各位大家好,歡迎來到HenHenTV的奇異世界,我是Tommy。 有很多科幻電影好像Transformer都有講到月球的背後,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人類至1969年登陸了月球過後,還有幾次的登陸記錄,但是卻沒有去探索月球的背後,那...
潮汐能 例子 在 說說能源 Talk That Energ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海上再生能源如何夠「綠」夠「藍」】
#權威期刊關心風機對白海豚的影響 #生態不分藍綠
綠能技術通常被認為對環境無害,使其生態成本被經常性低估,近日一篇登在CELL期刊(生醫界權威)上的論文(review)便透過文獻,檢視海洋再生能源設備(marine renewable energy devices)—簡稱MRED對海洋生物的影響,特別是離岸風機與潮汐渦輪發電機。該論文也以台灣白海豚在內的不同個案說明,雖然MRED可以緩解氣候變遷,但不同物種與生態系統間的敏感性差異,需透過嚴格的 #個案評估(而非一視同仁),才能充分理解使用MRED的後果。
我們不能把「綠能」直接與「環保」劃上等號,這個概念很重要,因此本文象徵性使用一種顏色的符碼來評估再生能源:如果設施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愈良性,這種技術就愈「藍」,再生能源向來以「綠色」標示,可若要對環境友善,還需是一種「藍色能源」。以下是文章的重點摘要。
完整全文連結:https://reurl.cc/GkRbMD
▇離岸風場
離岸風場主要的生態問題來自風機在施工與運轉期間產生的噪音,因為海洋哺乳類幾乎所有的生命功能都依賴聲波執行,噪音會干擾牠們對音訊的判讀、屏蔽對獵物動向的掌握,使聽力受損或製造壓力反應。尤其因為風機的噪音屬於低頻,對於使用低頻訊號維生的生物如鬚鯨目(baleen whales)干擾最大。另外,離岸風場也會改變海底棲息環境,影響獵物群聚的規模與組成,對海洋哺乳動物的食物鏈結構,產生連鎖效應。
▇潮汐發電
潮汐發電最大的問題是:最適合潮汐發電的水域,往往也是生物多樣性與豐度最高的生態熱區,部分是由於提供海洋哺乳類、魚類與鳥類大量養分的浮游生物或無脊椎動物的幼蟲,多會向透光帶集中,而潮汐能也是在這帶淺層水域所捕捉。有關海洋哺乳類是否會被發電機的渦輪葉片所傷,這部分的研究目前仍然很少,但除了物理碰撞,渦輪葉片製造的低頻噪音同樣可能干擾海洋哺乳類覓食,例如在蘇格蘭一個潮汐發電機附近做的研究發現,當地的港灣海豹(Phoca vitulina)會避開發電機,且使活動範圍距離聲源達500公尺之遠。
總而言之,MRED的生態評估不僅需檢視設備對海洋物種的直接影響(干擾判讀、損害聽力或撞擊風機),還需考量間接效應,如獵物群聚模式的改變對海洋哺乳類食物網絡的影響。
▇MRED在更大尺度下的影響:積累式影響(Cumulative Impacts)
MRED不會孤立進入海洋環境,而是代表人類足跡在海洋生態系統上的擴充,若與其他人類活動在海洋空間或生態上的重疊越多,積累或「增效(不同成分間的相互作用,其產生的效果大於各成分效果的總合)」作用就愈大。例如相比亞洲,歐洲的風機規模已大幅改造海洋生態系統,且使其承受生態壓力,若再補充風機,不能只獨立評估新風機本身的影響。
因捕魚和發展風場帶來的「增效作用」很常見,例如興建風機的過程可能會迫使魚群進入風場範圍外的捕魚區,使捕獲更容易;同理,MRED設施基部的人造礁,容易吸引魚群等海洋生物的群聚,並引來海洋哺乳類,在無漁業活動限制下會使漁民獲利。在這兩種狀況裡,因空間重疊造成魚類被捕獲、或海洋哺乳類被漁網纏住的風險都會增加;相反的,如果風場半徑範圍內禁止捕魚,風機則可成為避難所,使海洋生物免受捕魚和漁具的傷害。
▇相對規模:小型群體與大型裝置
對於一些生態敏感物種,如那些數量不多且只能在受限的棲地活動者,MRED的影響有可能會放大,特別是已因其他因素而減少的物種,例如風機的低頻噪音可將之逐出對其覓食有利的棲地,而使物種數目下降,如果物種失去的棲地相對於該物種的分佈比例很大,這種影響就特別令人擔心。對本文作者來說,最經典的例子莫過於棲息於台灣西海岸窄小的長條水域、又很接近人口與工業密集區的白海豚了,台灣計劃中的大型風場主要位於中西部沿海的淺水區,與台灣唯一的原生海洋哺乳類—台灣白海豚的生存空間完全重疊,尤其白海豚的群體數太小(小於75隻且逐年下降,在IUCN紅皮書中被列為極度瀕危),使大裝置對小群體的效應特別明顯。
離岸風場對白海豚的可能直接影響包括:(I)施工階段造成的活動干擾。(II)被臨時或永久逐出部分區域。(III)額外的棲地損失。(IV)被船隻撞擊的機率增加(因施工和維修船隻的進出)。(V)聽力受損。(VI)感受的壓力升高。
▇實現更藍色的綠能
如果透過審慎評估,MRED與海洋生物可以共存。實際上,風場或其他MRED可能會對某些海洋物種有益。例如MRED的建置,使攜帶大量噪音與其他形式汙染源的船運必須避開風機,也就避開海岸線附近的海洋生物棲息地。MRED還可作為拖網的障礙,減少海洋生物纏網的風險。
但若海洋生物要從MRED中獲得生態上的淨利益,須引進以生態系統為基礎的管理工具,考慮人類活動、地理特徵和區域物種在不同開發地點下的不同組合,幾乎可以確定評估需要採個案處理,因此,個別的環境評估與整體的緩解計劃之間的整合,非常關鍵,如此一來,再生能源才不只是綠色,還是藍色。
⊙延伸閱讀:之前提過的荷蘭的離岸風機生態計畫(Offshore Wind Energy Ecological Program) ,看看荷蘭人怎麼做 https://reurl.cc/nVj5Qn
潮汐能 例子 在 賢賢的奇異世界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月球背面 #月球 #月球的黑暗面
各位大家好,歡迎來到HenHenTV的奇異世界,我是Tommy。
有很多科幻電影好像Transformer都有講到月球的背後,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人類至1969年登陸了月球過後,還有幾次的登陸記錄,但是卻沒有去探索月球的背後,那是因為什麼原因呢?是因為月球的背後有外星人基地?還是後面有高文明的人類住在那裡呢?
今天我們就來說月球的背後,如果你是第一次看我影片的話,我頻道主要的題材就是一些稀奇古怪,靈異,外星人和UFO或是一些科學無法解釋的東西,如果你也喜歡這些題材,歡迎你訂閱HenHenTV。
好!我們開始吧!
最早把探測器送到太空的是前蘇聯的科學家,他們於1959年把月球-3號成功的送入月球的軌道,成為第一個拍攝到月球背後的國家,由於當時剛剛是越戰和韓戰的時期,蘇聯和美國雖沒有直接開戰,但是越南和韓國這些國家就成為了他們的戰場,那時叫做冷戰。不只是兩方互相在武器上面互相比拼,就連其他領域包括探索外太空,科學等等也不想輸給對方,所以美國經過幾次送探測器上月球後,於1969年第一次‘成功’送太空人阿姆斯特朗和巴茲。奧爾德林登陸月球,在月球上停留大概兩個小時多,那時在全世界直播這些太空人登陸月球表面,那時阿姆斯特朗乘坐的阿波羅11號著陸在月球的這一個點上面,並將美國國旗插在月球的表面。當中直播有曾經中斷過,莫非好像變形金剛那套電影一樣,他們在上面探索到巨大的飛船。。。。
那也用很多證據說登月是造假的,有非常多的疑點,第一,當重達十噸的太空船著陸的時候,應該會有一個著陸的坑出現,如果你看最新中國月兔三號著陸的下面就會看到,第二,沒有星星,在月球上面沒有雲,如果要看星星,的確應該比地球看更加清楚,
第三,太空服頭盔鏡子上面的眩光,在無重力和大氣層之下,月球應該只有一個光源,那就是太陽,但是在他的頭盔鏡子反射的眩光,比較像是攝影棚裡面的燈光。第四,不是所有影子向著同一個地方,像之前說得一樣,光源只有一個,那就是太陽,理應所以或大部分影子都應該向著同一個地方,但是他們登月的影片裡面都向著不同地方,那是否意味著還有其他的光源,例如攝影棚裡面的燈光。。。
可能真的他們在那個時候要贏過蘇聯,才出此下冊?或者是他們看到其他的外星人的基地,才另行拍攝登陸月球影片,來掩飾一下不可讓大眾知道的秘密?我們就暫時相信阿波羅是真的有登陸過月球,
在之前阿波羅10為接下來11號的載人登月前鋪路,由於它進入月球後面的軌道,和地面失聯絡一個小時,沒有畫面的影片,但是在近年來NASA曾經公開過這段失聯時的影片,雖沒有畫面,但是卻捕獲到一些神秘聲音。先讓我們來聽聽這一段聲音。
那官方的解釋就是說這個是當時他們正在測試的備用VHF測距系統的工作。這個系統剛好使用了宇航員正在談論的相同無線電。
那為什麼月球總是只有一面向著地球呢?有些人就說是外星人的科技,讓你們永遠看不到月球的背後,是因為他們有基地在後面,,,
其實是因為是地球的潮汐力的牽引之下,月球本身是地球的衛星,加上月球的自轉是反時針方向,地球也是,但是潮汐力卻是順時針方向的,所以月球是被地球鎖定了,當它自轉到接近90度時,由於潮汐力是順時針影響月球,所以你永遠看到只有它的前面,我拿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解釋,如果你現在綁著一粒球來轉,你是不是只能看到一面,對嗎?同樣的道理。
那為什麼探索月球的黑暗面那麼的重要呢?我們可以看到月亮的前面都是一些坑和平地,但是在月球的背後則是另外一個不同的世界,背後都是一些高山懸崖,而且在月球背後有個非常大的坑,嫦娥四號就在今年的一月3號在這個坑著陸,這個叫艾肯盆地,那這個坑究竟有多大?它的直徑有2500公里長,深13公里,是月球最大,最深也是最古老的坑,那這裡究竟有什麼東西呢?大家就期待他們拿回來的石頭來研究吧!!
關於月球的傳說,有非常的多,大家有看過這張照片吧?這個報導是來自Weekly world news, 在1988年四月的新聞,我看了這份報紙,很多很勁爆的新聞,包括俄羅斯科學家成功複製600個希特勒,這裡寫著這架來自英國的轟炸機,經過百慕達大三角的時候,消失了踪影,竟然在月球上找到。這是假的,這個坑是月球上最出名的坑,叫308坑,或者叫代達羅斯環形山(Daedalus)它的直徑為93.61公里,如果真的有這架轟炸機,那這架轟炸機最少長50公里。。。。50公里呢!!這個很明顯是合成照吧。。。
那我們來看其他的照片,包括在月球上發現金字塔的照片,還有有建築物的痕跡等等的照片,也有人說月球本身是外星人的基地,方便他們觀察地球的,月球裡面是空心的,外星人的基地建築在月壳裡面。那這些是真的還是假的?
我們來看最新在月球上取回來的數據,由於以前阿波羅放了很多地震儀在月球的表面,因此可以測量到月球裡面的核心是怎樣的。月球的核心是比地球大(以比例來計算)大概直徑700公里,它的月幔大概1000公里,而地球的核心比例是相對的比較小。月球不是空心的。
在明年2020年中國即將要送人上去月球,在那時應該有更多關於月球的資料會像世界公佈吧!我們拭目以待吧!
好啦!今天的影片就到這裡,如果你喜歡這個影片,就記得按贊和分享出去,也記得訂閱HenHenTV的同時,關注我的FB,B站還有Instagram,我們下個奇異世界見!Bye By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