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 政見發表會 發表全文
主持人,監察委員,在座的各位貴賓,以及林德福候選人、楊智淵候選人,親愛的觀眾及社群網站上朋友,永和以及中和秀安地區的各位選民們,大家新年快樂。我是登記第3號立法委員候選人蔡沐霖。
首先,我要向所有的觀眾朋友們自我介紹。我今年36歲,是一個孩子的爸爸,也是一個15年從事政治政策幕僚的政治工作者。去年9月18號,我獲得民主進步黨的徵召,提名為永和以及中和秀安地區的立法委員候選人,我感到非常榮幸。雖然去年初我離開了行政院陸委會的工作,但在年中,我迎接了家裡的第一個新生命,我的兒子誕生了;9月的時候,榮幸獲得徵召提名參選立法委員,我認為對我的國家、家人,以及所有社會各界的朋友,以及我自己來說,是無上的榮耀。
15年的時間,我曾任中央到地方的政治幕僚,我曾經有中央團隊擔任文稿的工作,也有幸在最基層的議員辦公室,擔任行程助理。我想這15年的時間,從過去的台北縣,到今天的新北市。每一點足跡都讓我可以累積更多的養分,這個過程中,我還有5年的時間,在學校裡擔任講師的工作,我教導過超過一千位,台灣與境外的學生。對我來說能夠奉獻給社會,是無比的榮耀。
中央跟地方政府在政策的層面,有非常大的不同,我為了今天可以參選立法委員,能夠爭取鄉親的認同,我準備了15年。我進入職場之後,讓自己有進修的機會,我在淡江大學的中國大陸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因為我知道中華民國台灣位於東亞這麼重要的地理位置,兩岸關係對於任何一位國民來說,都是無比的重要。
後來我也有幸,在行政院陸委會擔任機要秘書。在這個過程中,我學到了非常非常的多,差一個字或標點符號,都會影響整個地緣政治的狀況,以及國際社會對台灣的看法。這一點讓我認為,立法委員作為中央的民意代表,他對地方的關懷,對地方發展的關注,必須要投射到國家整體的發展。
我是自2008年改制到單一選區兩票制後,民主進步黨在這個選區所提名的第二位候選人。我非常清楚在選民結構,以及中選會的完整統計資料當中,民主進步黨在這個選區,過去的成績如何。但是我想民主進步黨作為一個負責任、穩健,已經成立超過33年的一個本土政黨,必須負責任讓每個地方都有自己中央民代的關注。
對我來說,永和以及中和秀安地區,是最適合的地方。很多人會問我說,在如此倉促的時間中,你為何會投入?你為何選在一個,選民結構非常固定,而且思維思想都已經相當成熟的地方?我認為這個問題,要由現任的林德福委員來回答。我想在2008年改制為單一選區兩票制之後,林德福委員經歷過無數的挑戰者,包括去年春天黨內初選向林德福委員挑戰的李先生,他跟我一樣今年36歲。這正是永和以及中和秀安地區的縮影。
過去我們很清楚,在永和以及中和秀安地區,在整體的都市規劃當中,被設計成花園城市。但是曾幾何時,永和以及中和秀安地區,超過22萬人,9萬戶的居民選民們,卻完全看不到花園城市的影子。甚至有人會戲稱,永和以及中和秀安地區是不是一個臥房城市?是不是所有人都在台北市或者新北市其他地區工作、生活、娛樂、就學、就業,到睡覺的時候才回到居住地。這對整個永和以及中和秀安地區是非常不公平的事情。
過去林德福委員,從市民代表、市長到立法委員,這30年的時間,相當足以讓永和以及中和秀安地區有長足的發展,不只是要迎頭趕上原先花園城市的規劃,更不應該落後於新北市其他的地區。我指的是林口,是三峽,我指的是新板特區,我指的甚至是三重。永和擁有最好的教育水準,民眾的藝文氣息非常濃厚。但是各位知道嗎?我們擁有的是新北市最高的房價,以及屋齡最高的行政區。這樣生活條件的巨大落差,正是30年在這邊,從市民代表,一路擔任到立法委員的林德福委員,必須要正面回答大家,而不是我應該回答的。
去年9月18號接受提名之後,我與幾位在15年幕僚經驗中一同成長的老友們組成了一個快速盤點永和以及中和秀安地區現有政策與現狀的小組。除了我們找不到林德福委員,對永和真正貢獻的足跡外,我們發現了幾個現在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容我跟大家梳理一下,永和曾經是全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方,現在還是第3名。但是我們擁有的綠地空間,每一位居民所分配到的,連一張報紙的大小都不足,我們有最小的綠地空間,我們有最壓抑、最逼迫人的生活空間,這就是我們的第一個現狀。
第二個現狀,永和有12萬輛機車,但是我們只有3萬個機車停車位。平均4個機車騎士才能分到1個停車位。汽車更麻煩了,汽車只有7500個停車位,但卻有6萬輛汽車。代表8輛汽車當中,有7輛必須冒違停的風險。或者在河堤邊,或其他的行政區,才找得到適合的停車位。所以永和的停車位,非常非常稀少。
第三個現狀,永和的污水下水道接管率,還不到百分之68。相較其他新北市的行政區,我們輸給中和,我們輸給板橋,我們輸給新店。在林德福委員強力杯葛,強力攻擊的前瞻基礎建設預算當中,事實上,我們就有針對以上三個現狀的最適切的前瞻性規劃。但是很可惜,林德福委員因為黨派利益,就把這些規劃擋下來。因此永和的地方發展,暫時地被忽略了。但是沒關係,明年的2月1號開始,蔡沐霖會把他們全部恢復,會讓永和迎頭趕上。
各位知道嗎,永和的人口事實上有老化的風險。很多的年輕人居住在永和跟中和秀安地區,但是他們的戶籍,並不在這邊。永和的年輕人到底去哪裡了,永和的年輕爸媽到底去哪裡了。我跟各位介紹,非常有名的新創公司,Anchor Taiwan的邱懷萱創辦人,他就是永和人的驕傲。但是他卻把公司設在台北市;我的競選總部隔壁,博愛街的路上,有非常多的新創公司與年輕的文創團隊,有很多的設計師,有很多的企劃團隊。他們事實上就成為一個非常好的新創、文創的潛在聚落。
另外在水源街41號這附近,有一個樂活共生實驗基地,在這邊除了有許多的年輕爸媽,以及年輕的社群在追尋著永和,與過去瓦窯溝的文史願景,還有AI研究、手工市集等各種不同的NGO社群。我們遺憾地發現林德福委員,竟然要將現在由舊國軍帳務中心改造成的樂活共生基地,改成公共托老或托育中心,使其成為一個封閉性,必須要委外且跟社區有所隔閡的一個空間。他大大扼殺了我所看到的永和在地,這樣一個即將可以孵化出來的青年創生、新創與深具社區活力的地方。這對我來說,是很希望可以力挽狂瀾的。
今年2月1號,我上任之後,我會引進文化部、國發會,以及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的資源。我會讓永和重新迎頭趕上。我們要讓軟實力的產業,用無煙囪的理念,讓永和擁有地方創生的機會,讓永和追上新北市其他的行政區,在大台北的生活圈當中獨樹一格。
蔡沐霖與現任的林德福委員,最大的差別就是,林德福委員在地方30年的時間,大家都稱他為一個老好人,稱他為慈祥的老伯伯。林德福委員對於永和的過去,有滿滿的參與跟經驗。但是蔡沐霖所承載是永和的未來,我希望未來永和以及中和秀安地區,在中央跟地方之間沒有任何的隔閡,成為最好的溝通示範點。
我會成為行政院以及新北市政府這兩者之間最好的橋樑。我的問政絕對不會偏激,也不會在黨派、族群甚至性別上有差異待遇。我就是一個代表永和以及中和秀安地區,未來性以及長途發展的立法委員。在我心中,永和必須用4年時間脫胎換骨。
因此,我提出五大願景、十大政見
一、青年在地創生
二、宜居城市再造
三、綠能生活未來
四、解決育兒煩惱
五、守護國家安全
1.博愛街藝術街商圈文藝再復興
博愛街有知名的楊三郎美術館,也有許多優秀在地藝術家,但缺乏地方整合及資源挹注。我將鼓勵在地或鄰近青年藝術家、青年藝術創業者進駐創作,參考台南海安路「藍晒圖文創園區」、「321巷藝術聚落進駐計畫」等成功模式,讓博愛街成為藝術文創廊道。未來也將爭取文化部中央資源及政策輔導,以藝術為永和帶來文化及商機,也讓年輕藝術家有空間、有資源揮灑創意!
2.青創生,新永和
我要將都市的「地方」價值找回來。例如水源街國防部帳務中心除了轉型為永和樂活實驗基地,提供居民都市中的綠洲的現況以外,我也希望引入該基地豐富的社群資源,創造青年創業場域。讓更多年輕人就地發展、讓青年創生落地在永和。
3.小資家庭住安心
我將爭取秀朗橋頭軍事用地活化再利用,興建青年社宅,結合未來環狀線秀朗橋站,創造青年秀安生活圈!
讓青年、小資家庭不僅能夠在雙和創業,也能夠在雙和成家,安居生活沒煩惱。青年的事、就是我的事!
4.綠化花園新永和
永和雖然過往也有花園城市的都市計劃,但隨著人口大量移入,花園都市的願景也隨之破滅,平均一位永和市民享有的綠地面積竟不到一張報紙大!
未來我將邀集相關部會,盤整中央可撥用、活化的公有地,整建為綠地、公園,並協助區內中小學申請教育部永續校園補助計畫,為雙和增加一席綠地!
5.瓦磘溝重現風華
瓦磘溝水環境再造,打造瓦窯溝水岸廊道。
我們不滿足於瓦磘溝不淹水的現況,而是要更好。整治不能做半套,未來我將讓瓦磘溝中和端、永和端大串聯,以生態工法做起,使瓦磘溝重現風華,打造一條親水、綠蔭廊道、喚起瓦磘溝美好回憶!
台中人以綠川為傲,未來的雙和,將會以瓦磘溝親水廊道為傲。
6.樂居宜居新永和
加速公辦、自辦都市更新、設置都更諮詢站,並以法規增加建商都更誘因,藉由沐霖在中央監督、協助,使都市更新真正發生、落實在永和。
而汙水下水道的接管率也要配合都市更新,我將爭取內政部營建署下一期的汙水下水道建設計畫,也應該要有永和的汙水下水道預算,在下一期就要達到接管率百分百的目標!
7.好停便民新永和
未來將讓永和的停車場,上天下地。除由政府活化國有地興建、現有平面停車場立體化以外,我也將修法,並獎勵民間投資創造停車空間。若搭配未來永和都市更新及綠地開闢、社宅興建。將可提供更大量停車空間。讓永和人不必為了車位再煩惱。
8.節能減碳好省電
蔡英文政府正在堅定推動務實可行的政策,提供更高比例的綠能電力、更穩定的電力系統,因此,我堅定支持蔡英文政府綠能、再生能源發展政策,更要將綠能、節能概念深入每一個家庭、每一個社區。我將積極爭取中央補助,推動雙和智慧能源社區、智慧電網普及化,由家庭、社區開始普及台灣綠能使用及發展。要讓大家省電費,荷包不再大失血。更讓大家一起實踐地球公民責任。
9.活化校舍成公托,私托政府嚴把關
我將從公立國中小學閒置空間著手,將閒置校舍轉型為公托中心。例如秀朗國小學生數最高曾達1萬2千人,現在只剩3千多名,空出許多閒置校舍。未來進入國會,除了永和現有2處的托育資源中心增設預算外,我會進一步向中央爭取活化閒置校舍預算。
再來,我將透過提升私托、準公托教保員勞動環境、待遇,嚴格把關托育中心聘用具教保員資格人員,並密集定期、不定期抽查及評鑑,並加以法制化、透明化,提高家長對於的信任度及接受度。
10.以選票下架吳斯懷們,讓年輕抗體守護台灣
永和現任立委,並未將守護台灣的民主與自由當作重要課題。未來進入國會,我將以守護台灣民主為最高宗旨,堅決反對一國兩制、反對中共滲透。我也要以最高標準針對兩岸及國安法律規範及執法密度監督行政部門,並以我的兩岸關係專業補強、修正法規範之不足。
我進入國會,將為台灣人民守護民主,全面反對國民黨黨意立委、甚至充滿中共敵意統戰的立委進入國會危害國家安全,並杜絕紅色力量進入台灣與國會,捍衛自由與民主。
我絕對不容許,有任何人假借兩岸交流,實際幫助中共滲透的狀況。我在去年年底的時候舉辦了一場2020永和元年的音樂會,我邀請了從7歲到77歲的民眾跟表演團體共襄盛舉,大家期盼2020成為永和元年,而我永和元年的願景,就是推動永和青年在地創生、宜居城市再造、綠能生活未來、解決育兒煩惱,以及守護國家安全,以上都是我最重要的政見目標。
去年的最後一個晚上,我在頂溪以及永安市場捷運站,歡送大家去跨年,也迎接大家的歸來,各個年齡層的朋友都跟我打招呼,當時我告訴大家,我不會讓大家失望。
今年一月十一日,請雙和居民用您神聖的一票,改變雙和、改變台灣,雙蔡都投三、一起顧台灣,謝謝!
淡江課務組在哪裡 在 曹長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下架蔡英文是台灣獨立建國運動的重要一環
【摘要:在蔡英文任內,啟用國民黨人李大維任要職,國民黨人任國防部長,任用非民進黨的長期她的好友葉俊榮、邱太三等為她圍事喬事情,放她的乾媽辜嚴倬雲一馬、禮遇馬英九、違反民進黨黨員大會決議而不釋放陳水扁。這讓越來越多有警覺的台灣人大為不解,開始研究蔡英文是何許人也?這才發覺,代誌大條了,我們其實是被木馬屠城了。蔡英文走的路不是台灣要獨立建國的路,現在許多在台灣的本土綠色民眾選擇閉起眼睛還是要投蔡英文,我很痛心!我在這裡要沉痛呼籲,下架蔡英文是達成台灣獨立建國運動的很重要一環。】
正文:
【專文】2020年前台灣應獨立建國?
文/周昭亮(民進黨西雅圖支黨部主委、美西台灣人夏令會理事、前大西雅圖區台灣同鄉會會長)
今年(2019)12月8日,我與兩位台派領袖劉真真、陳柏壽,應西雅圖憂慮的年輕台灣人的邀請,參加了這一個別開生面的辯論賽,辯論題目訂為「2020年前台灣應獨立建國」。
雖然這是一個很奇怪的題目,但在主辦人堅持之下我們還是這樣進行下去。以下是我準備的辯論內容,我是辯論正方(即是持贊成的一方)的三位代表之一,辯論當中,因時間限制我並沒有講完整,現在此轉載,敬請大家品評。
各位敬愛的、愛台灣的朋友們大家好!很高興看到大家對這辯論會議題有興趣。
這是一個很詭異的辯論命題,但是既然這樣命題,我們就只好以這命題進行辯論。「2020年前台灣應獨立建國」。
嘉義高中,是我許多年前就讀的學校,我不知道什麼是辯論賽。到了大學,我讀的是淡江,學校的課外活動有辯論社的社團,我,身為一個古意的台灣人,沒有想到要去參加,我們大多的父母親,在那個時候,也不會鼓勵我們去參加辯論社。好像我記得去參加的都是外省囡仔,平時就伶牙利嘴的。
觀察今天的台灣社會,許多話語權,還是操縱在伶牙利嘴的外省囡仔的口中,這可能是台灣人長久以來受白色恐怖影響所養成的「有耳無嘴」的人生觀。而這個結果,不但「中華民國的生存理論」是由高貴的外省人在主導敘論,甚至「台灣應不應獨立建國」的敘論,還是得靠周玉蔻、曹長青、陳師孟等等在許多場合中幫我們講話,這值得我們深思。
今天的這個辯論題目「2020年前台灣應獨立建國」,我很高興我在這個辯論中是站在正方的立場講話。我高興是因為我就是主張台灣應該獨立建國,而且應該越快越好,當然2020年以前最好!
一個台灣人,一個自認為自己是台灣人的台灣人,是因為這個人一生成長的背景與接觸環境的影響,讓他產生這樣的結論與認同。同理,一個認為台灣應該獨立建國的人,也是因為他一生成長的背景與接觸環境的影響,讓他產生這樣的結論與認同。
我認為我們在座的百分之99的貴賓與聽眾在這一點是與我同樣認為我們是台灣人,也會認為台灣應該獨立建國。
為打造美好的國度奮鬥
那我們與在場的反方的不同點在哪裡?不同點在於我們認為台灣應該在這3年半來,在民進黨總統執政,民進黨立法院佔過半數之下,就應該完成許許多多為達到台灣獨立建國的許多步驟,而很有可能在2020就已成熟具備宣布台灣獨立建國的時機。為什麼這樣認為呢?
33年前,民主進步黨在眾多受壓迫台灣人的期待中,冒死成立,黨綱寫著這民主進步黨以追求台灣成為一個獨立國家為目標。這個歷史的發生,令我們這些在海外長期追求台灣在國際上成為一個新而獨立的國家的台灣人有著莫大的鼓舞。於是在其後的許多年間,島內與海外連成一片,一起為那美好國度而奮鬥。
在這場奮鬥中,島內以民進黨為最大台灣獨立運動的泛集合體為主要戰場,海外則有台灣獨立聯盟、台灣人公共事務會FAPA、台灣同鄉會等組織一起合作,將台灣人要獨立的心聲在許多場合以發聲、以行動發揮出來。在這個長期奮鬥之中,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我們站在對立面,而諷刺的是中華民國政權及其派駐海外的外交部、僑委會與我們也是站在對立面。而在這個長期奮鬥不懈之中,現場許多在場的前輩也參與其中,令人敬佩。
後來的演進,由於民進黨在台灣的勢力及利益的漸漸擴大,開始與中國國民黨分享中華民國執政的利益,漸漸的有所謂的溫和派、現實派與投機派的出現與加入,這些沒有參與反抗運動甚至不甚了解台灣過去受壓迫歷史,而且受國民黨黨國教育根深蒂固的台灣人的積極介入,讓台灣獨立運動中的民進黨、FAPA、台灣獨立聯盟、台灣同鄉會有鬆動、搖擺與質變的現象。
而蔡英文代表民進黨在2016年的當選,則是台灣獨立運動的大倒退與大分裂。我們現在在抽絲剝繭之後,已經知道,蔡英文其實是國民黨「吹台青」時代的典型產物,在蔣經國晚年國民黨人才斷層,極力吸收所謂台籍精英下,所產生的一個,靠父親與國民黨重要人物的深厚關係、以粗糙學術、巴結黨國大老而竄生出線的富家女兒。她在李登輝的引介下獲得陳水扁2000年的任用,在2004年加入民進黨,在2008年接任大敗後的民進黨主席,2012年尋求中華民國總統失敗,2016年以56%大贏國民黨朱立倫而取得總統位置。在當時舉國上下泛綠大團結,大家興奮的無以名比!
蔡英文是國民黨「吹台青」
在蔡英文任內,開始啟用國民黨人李大維任要職,國民黨人任國防部長,任用非民進黨的長期她的好友葉俊榮、邱太三等為她圍事喬事情,放她的乾媽辜嚴倬雲一馬、禮遇馬英九、違反民進黨黨員大會決議而不釋放陳水扁,司法改革會議以被改革的人當會議成員進行鬧劇,一場無疾而終的會議。而她這3年半來非常認真的執行「維持現狀」的政策,最近更大力鼓吹「中華民國台灣是最大公約數」的認同。這讓越來越多有警覺的台灣人大為不解,開始研究蔡英文是何許人也?這才發覺,代誌大條了,我們其實是被木馬屠城了。
蔡英文走的路不是台灣要獨立建國的路,現在許多在台灣的本土綠色民眾選擇閉起眼睛還是要投蔡英文,我很痛心!我在這裡要沉痛呼籲,下架蔡英文是達成台灣獨立建國運動的很重要一環。
想一想,這3年半,假如,民進黨總統將蔣介石紀念堂改成台灣民主進步紀念堂,把中華郵政改成台灣郵政,把中華航空改成台灣航空,把駐美國經濟文化代表處改成台灣駐美國代表處,華僑文教中心改成台僑文教中心,將外交部、僑委會派駐人員的主要任務由推廣中華民國台灣生存空間改成推廣國際認同台灣為一個主權國家,以台灣名義宣布要加入聯合國,以台灣名義宣布要加入WHO,以台灣名義宣布參加世界奧運賽……等。那今年,2020年何嘗不可能我們做最後的一個Push,宣佈台灣成為主權獨立的國家,它的國名將進入公民討論的階段。
那麼我們這個違背現實的辯論會題目,就變成是真正萬民鼓舞慶祝的一個現實的大喜日!
各位聽眾,這是可能的事!為什麼?如何做?
大聲說出咱的國家夢
第一,我們遭逢到美國的川普總統對中共的世界掠奪以強硬手段對付,且節節成功的時代。
第二,在阿扁時代2000年到2008年,在朝小野大艱難的時代,阿扁都有辦法將中正廣場改成民主廣場,將中華郵政改成台灣郵政等等措施。陳水扁對台灣人要走台灣中國一邊一國的路我們不會懷疑。
現在這3年半蔡英文若有台灣獨立主權意識,去做當然不會有問題,贊成的人自然會幫她忙。
第三,要勇敢表達我們的看法。不是將我們的看法藏在心中,然後小聲的去檢驗川普、蔡英文、民調或中共最近的作法有沒有符合我們想要台灣獨立的願望,然後暗暗高興或暗暗的悲傷,或者含淚投票。在這個民主的時代,我們將我們的想法在各種場所隨時大聲的講出來,用力的做出來,台灣獨立建國才有往前進步的動力,我們才有對得起創造台灣千年樹立東亞,成為一個尊重民主自由有道德有公益的偉大社會與國家的好公民!
我們一起來做吧!拋掉國際情勢是好是壞!拋掉擔心中國是否哪一天會變成民主國家!拋掉美國是否支持我們!拋掉關心台灣獨立聯盟,或是FAPA、台灣同鄉會還有沒有在做台灣獨立建國的事項。我們還是要發聲行動不間斷的去做,去研究台灣獨立建國的方案。
「2020年前台灣應獨立建國」這個辯論會這個議題有沒有合理?有,我認為2020會成功獨立建國,關鍵就在在場的各位有沒有想清楚?有沒有認為我講的有道理?願不願意在2020年12月31日以前許下願望將台灣獨立建國當成是我做為台灣人今後必須去做的志業?有,有的話,那不管中國、美國,還有那心中的小警總怎麼去阻撓,台灣獨立建國就已經踏上勝利之路!
我也很有興趣與各位相信台灣應獨立建國的朋友相交陪,一起探討如何達成這個任務!會後來找我!謝謝!
——原載《民報》2019-12-10
淡江課務組在哪裡 在 龍應台 - Lung Yingtai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文明的力量 1949-2019
9月2日「花園裡有一顆雞蛋」的短文發表後,除了人民日報、央視等等眾多國家級媒體強烈反應之外,數萬的大陸讀者翻牆過來閱讀、怒罵,我才發現,雖然海峽隔絕,臉書禁止,這個「個人小客廳」裡所寫的字,大陸讀者其實是可以看見的。兩萬多條留言,90%來自翻牆的讀者,語言粗暴者不少。
沒有關係,粗暴往往是因為不了解,而不了解往往是製造出來的——牆的目的,就是使人看不見,使人無知,使人粗暴。
十月一日是一個特別的日子。七十年前,飽受戰爭和天災蹂躪的中國宣告重新出發。這一天,幾億人將臉龐轉向清晨的陽光,夢想一個休養生息、民安樂利的未來。
在習先生升任總書記提出「中國夢」這個願景口號之前兩年,2010年8月1日,我在北京大學演講,主題就是「中國夢」。
那是在中國大陸的土地上,和中國大陸讀者面對面的溝通。當天,到我踏上講台前十分鐘,主辦方南方週末和我自己都還不知道會不會被現場通知:演講取消。甚至在極其緊張、恐懼的氛圍裡,踏上了講台,演講開始了,我也都準備隨時突然斷了電。
那是十年前了。此後不曾再有那樣溝通的機會。
演講後來整理出逐字稿,在廣州南方週末和台北聯合報同步發表。南週版本有一點點刪減,已經極其不易。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七十週年這個特殊的日子,我把這篇講稿找出來,讓願意思考的讀者在這樣一個意義深沈的日子裡,做一點深沉安靜的、獨立的思考。
讀了講稿你也許還是憤怒的,或者更憤怒,沒關係,憤怒之餘,沈靜片刻,想一想很多事情的「為什麼」,那麼你的初心,就越過牆了。
——————————————————
文明的力量
—從鄉愁到美麗島
編按
二○一○年八月一日,龍應台應邀於北京大學百年紀念講堂發表演說,現場擠進滿座一千八百名聽眾。
主辦方一直擔心演講會被臨時取消,但結果順利舉行;演講內容談及「美麗島事件」等敏感議題卻未遭官方封殺,深具意義。
在「中國夢」裡長大
第一次接到電話,希望我談談「中國夢」的時候,我的第一個反應是:「一千枚飛彈對準我家,我哪裡還有中國夢啊?」
可是沉靜下來思索,一九五二年生在台灣的我,還有我前後幾代人,還真的是在「中國夢」裡長大的,我的第一個中國夢是什麼呢?
我們上幼稚園時,就已經穿著軍人的制服、帶著木製的步槍去殺「共匪」了,口裡唱著歌。當年所有的孩子都會唱的那首歌,叫做〈反攻大陸去〉:(播放歌曲)
反攻 反攻 反攻大陸去
大陸是我們的國土
大陸是我們的疆域
我們的國土 我們的疆域
不能讓共匪盡著盤據
不能讓俄寇盡著欺侮
我們要反攻回去 我們要反攻回去⋯⋯
這不是一種「中國夢」嗎?這個夢其實持續了滿久,它是一個至高無上的圖騰,也被人們真誠地相信。
倉皇的五○年代進入六○年代,「中國夢」持續地深化。余光中那首〈鄉愁四韻〉傳頌一時:(播放歌曲)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酒一樣的長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鄉愁的滋味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給我一掌海棠紅啊海棠紅
血一樣的海棠紅
沸血的燒痛
是鄉愁的燒痛
給我一掌海棠紅啊海棠紅
一九四九年,近兩百萬人突然之間被殘酷的內戰連根拔起,丟到了一個從來沒有去過、甚至很多人沒有聽說過的海島上。在戰火中離鄉背井,顛沛流離到了島上的人,思鄉之情刻骨銘心,也是無比真誠的。那份對中華故土的魂牽夢縈,不是「中國夢」嗎?
我們都是名為「弘毅」的孩子
我的父母那代人在一種「悲憤」的情結中掙扎著,我這代人在他們鄉愁的國家想像中成長。但是支撐著這個巨大的國家想像下面,有一個基座,墊著你、支撐著你,那個基座就是價值的基座。
它的核心是什麼?台灣所有的小學,你一進校門當頭就是四個大字:「禮義廉恥」。進入教室,簡樸的教室裡面,牆壁上也是四個大字:「禮義廉恥」。如果一定要我在成千上萬的「格言」裡找出那個最基本的價值的基座,大概就是這四個字。
小的時候台灣跟大陸一樣,四周都是標語,只是內容跟大陸的標語不一樣。最常見到的就是小學裡對孩子的解釋:
禮,規規矩矩的態度。
義,正正當當的行為。
廉,清清白白的辨別。
恥,切切實實的覺悟。
上了初中,會讀文言文了,另一番解釋就來了: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管子.牧民篇》
然而四者之中,恥尤為要。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其原皆生於無恥也。故士大夫之恥,是為國恥。 —顧炎武
「士大夫之恥,是為國恥」,這些價值在我們小小的心靈有極深的烙印。
二○○六年,上百萬的「紅衫軍」包圍總統府要求陳水扁下台,台北的夜空飄著大氣球,一個一個氣球上面分別寫著大字:「禮」「義」「廉」「恥」。我到廣場上去,抬頭乍見這四個字,感覺好像是全台灣的人到這廣場上來開小學同學會了。看著那四個字,每個人心領神會,心中清晰知道,這個社會在乎的是什麼。
除了價值基座,還有一個基本的「態度」。我們年紀非常小,可是被教導得志氣非常大,小小年紀就已經被灌輸要把自己看成「士」,十歲的孩子都覺得自己將來就是那個「士」。「士」,是幹什麼的?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論語.泰伯篇》
我初中一年級的國文老師叫林弘毅,數學老師叫陳弘毅。同時期大陸很多孩子可能叫「愛國」、「衛東」,我們有很多孩子叫「弘毅」。我們都是要「弘毅」的。
對自己要期許為「士」,對國家,態度就是「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置個人死生於度外」。這是蔣介石的名言,我們要背誦。十一、二歲的孩子背誦這樣的句子,用今天的眼光看,挺可怕的,就是要你為國家去死。
然而在「國家」之上,還有一句: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張載
對那麼小的孩子也有這樣的期待,氣魄大得有點嚇人。饒有深意的是,雖然說以國家至上,但是事實上張載所說的是,在「國家」之上還有「天地」,還有「生民」,它其實又修正了國家至上的秩序,因為「天地」跟「生民」比國家還大。
十四歲的時候,我第一次讀到《國語》,《國語》是兩千多年前的經典了,其中一篇讓我心裡很震動:
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
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
王不聽,於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 -—《國語.周語上》
最後一句,簡單幾個字,卻雷霆萬鈞,給十四歲的我,深深的震撼。
就是這個價值系統,形成一個強固的基座,撐起一個「中華大夢」。
低頭看見腳下的泥土
這個中國夢在七○年代出現了質變。
一九七一年中華民國被迫退出聯合國,台灣人突然之間覺得自己變成了孤兒。可是,最壞的還沒到,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中美正式斷交,這個「中」指的是當時的中華民國,也就是台美斷交,中美建交。長期被視為「保護傘」的美國撤了,給台灣人非常大的震撼,覺得風雨飄搖,這個島是不是快沉了。在一種被整個世界拋棄了而強敵當前的恐懼之下,救亡圖存的情感反而更強烈,也就在這個背景下,原來那個中國夢對於一部分人而言是被強化了,因為危機感帶來更深更強的、要求團結凝聚的民族情感;大陸人很熟悉的〈龍的傳人〉,是在那樣悲憤傷感的背景下寫成的。這首歌人人傳唱,但是一九八三年,創作者「投匪」了,歌,在台灣就被禁掉了,反而在大陸傳唱起來,情境一變,歌的意涵又有了轉換。
你們是否知道余光中〈鄉愁〉詩裡所說的「海棠紅」是什麼意思?
我們從小長大,那個「中國夢」的形狀,也就是中華民國的地圖,包含外蒙古,正是海棠葉的形狀。習慣這樣的圖騰,開始看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的前面好幾年,我都還有種奇怪的錯覺,以為,哎呀,這中國地圖是不是畫錯了?
七○年代整個國際情勢改變,台灣的「中國夢」開始有分歧。對於一部分人而言,那個「海棠」中國夢還虔誠地持續著,可是對於另外一部分人就不一樣了。
夢,跟著身邊眼前的現實,是會變化的。一九四九年被連根拔起丟到海島上的一些人,我的父母輩,這時已經在台灣生活了三十年,孩子也生在台灣了—這海島曾是自己的「異鄉」卻是孩子的「故鄉」了,隨著時間推移,無形之中對腳下所踩的土地產生了具體而實在的情感。所以,你們熟悉余光中寫的那首〈鄉愁〉,卻可能不會知道他在一九七二年的時候創作了另外一首詩,詩歌禮讚的,是台灣南部屏東海邊一個小鎮,叫枋寮:
車過枋寮
雨落在屏東的甘蔗田裡
甜甜的甘蔗甜甜的雨
肥肥的甘蔗肥肥的田
雨落在屏東肥肥的田裡
從此地到山麓
一大幅平原舉起
多少甘蔗,多少甘美的希冀
長途車駛過青青的平原
檢閱牧神青青的儀隊
想牧神,多毛又多鬚
在哪一株甘蔗下午睡
余先生這首詩,有「中國夢」轉換的象徵意義。但是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還有一首我稱之為「里程碑」的歌,叫〈美麗島〉。
一位淡江大學的年輕人,李雙澤,跟很多台灣年輕人一樣,七○年代發現台灣不能代表中國,而且逐漸被國際推到邊緣,在危機感和孤獨感中,年輕人開始質問自己:為什麼我們從小被教要愛長江、愛黃河、歌頌長城的偉大—那都是我眼睛沒見過,腳板沒踩過的土地,而我住在淡水河邊,怎麼就從來不唱淡水河,怎麼我們就不知道自己村子裡頭小山小河的名字?台灣也不是沒有大江大海呀?
青年人開始推動「唱我們的歌」,開始自己寫歌。那個「中國夢」顯得那麼虛無飄渺,是不是該看看腳下踩的泥土是什麼樣?他寫了〈美麗島〉,改編自一首詩,一下子就流行起來,大家都喜歡唱。
〈美麗島〉真的是代表了從中國夢慢慢地轉型到「站在這片泥土上看見什麼、想什麼」的「台灣夢」里程碑:(播放歌曲)
我們搖籃的美麗島
是母親溫暖的懷抱
驕傲的祖先正視著
正視著我們的腳步
他們一再重複地叮嚀
不要忘記 不要忘記
他們一再重複地叮嚀
蓽路藍縷 以啟山林
婆娑無邊的太平洋
懷抱著自由的土地
溫暖的陽光照耀著
照耀著高山和田園
我們這裡有勇敢的人民
蓽路藍縷 以啟山林
我們這裡有無窮的生命
水牛 稻米 香蕉 玉蘭花
一九七五年,我二十三歲,到美國去讀書,每天泡在圖書館裡,從早上八點到半夜踩著雪光回到家,除了功課之外就有機會去讀一些中國近代史的書,第一次讀到國共內戰的部分,第一次知道一九二七年國民黨對共產黨員的殺戮,才知道之前所接受的教育那麼多都是被黨和國家機器所操縱的謊言,這是一個很大的震撼。十年之後寫了《野火集》,去「腐蝕」那個謊言。
一九七九年,我個人的「中國夢」也起了質變。在中國夢籠罩的台灣,我們是講「祖籍」的。也就是說,任何人問,龍應台你是哪裡人,我理所當然的回答就是:「我是湖南人。」
這麼一路做「湖南人」做了幾十年,到一九七九年,中國大陸開放了,我終於在紐約生平第一次見到了一個真正的「共匪」站在我面前,這個樸實人剛剛從湖南出來,
一口濃重的湖南腔。有人衝著他問「你是哪裡人」,他就說「我是湖南人」,問話者接著就回頭問我「你是哪裡人」—我就愣住了。
我不會說湖南話,沒有去過湖南,對湖南一無所知,老鄉站在面前,我登時就說不出話來了。這一輩子的那個「中國夢」突然就把我懵在那兒了,這是一九七九年一個非常大的震撼—原來啊,我是台灣人。
一起作夢,一起上課
從海棠葉的大中國夢慢慢過渡到台灣人腳踩著泥土的小小台灣夢,人民在七○年代末八○年代初開始問「我是誰」。八○年代後,台灣兩千多萬人走向了轉型,自我感覺就是越來越小,什麼事情都一步一個腳印,一點一點做。所以,台灣人就一塊兒從大夢慢慢轉到小夢的路上來了,開始一起上八○年代的民主大課。這個民主課程上得有夠辛苦。
〈美麗島〉這首歌,在一九七九變成黨外異議人士的雜誌名字,集結反對勢力。
當年十二月十日,政府對反對者的大逮捕行動開始,接著是大審判。面臨巨大的挑戰,國民黨決定審判公開,這是審判庭上的一張照片。(播映照片)
你們認得其中任何一個人嗎?第二排露出一排白牙笑得瀟灑的,是施明德,他被判處無期徒刑。施明德右手邊的女子是陳菊,今天的高雄市長,左手邊是呂秀蓮,卸任的副總統。
我想用這張圖片來表達八○年代台灣人慢慢地腳踩泥土重建夢想和希望的過程。
如果把過去的發展切出一個三十年的時間切片來看,剛好看到一個完整的過程:這圖裡有三種人,第一種是叛亂犯,包括施明德、呂秀蓮、陳菊等等;第二種是英雄,在那個恐怖的時代,敢為這些政治犯辯護的律師,包括陳水扁、謝長廷、蘇貞昌等等;第三類是掌權者,當時的總統是蔣經國,新聞局長是宋楚瑜。
從這些名字你就看出,在三十年的切片裡,政治犯上台變成了掌權者,掌權者下台變成了反對者,而當時得盡掌聲以及人們殷殷期待的,以道德作為註冊商標的那些英雄們變成了什麼?其中一部分人變成了道德徹底破產的貪汙嫌疑犯。
這個轉變夠不夠大?親眼目睹這樣一個切膚痛苦的過程,你或許對台灣民主的所謂「亂」會有新的理解。
它所有的「亂」,在我個人眼中看來,都是民主的必修課;它所有的「跌倒」都是必須的實踐,因為只有真正跌倒了,你才真正地知道,要怎麼再站起來,跌倒本身就是一種考試。所以,容許我這樣說:台灣民主的「亂」,不是亂,它是必上的課。
表面上台灣被撕裂得很嚴重,但不要被這個表面騙了。回到基座上的價值觀來看,從前的中國夢慢慢被拋棄了,逐漸發展為台灣的小夢,然後一起上非常艱辛、痛苦的民主課,然而台灣不管是藍是綠,其實有一個非常結實的共識,比如說:
國家是會說謊的,
掌權者是會腐敗的,
反對者會墮落,
政治權力不是唯一的壓迫來源,
資本也可能產生一樣的壓迫。
而正因為權力的侵蝕無所不在,所以個人的權利比如言論的自由,是每個人都要隨時隨地、寸土必爭、絕不退讓的。
這是大多數台灣人的共識。你所看到的爭議、吵架,立法院撕頭髮丟茶杯打架,其實都是站在這個基礎上的。這個基礎,是以共同的價值觀建立起來的。
誰在乎「血濃於水」?
回到今天中國夢的主題,可能有很多台灣人會跳起來說:中國不是我的夢,我的夢裡沒有中國。
但是,你如果問龍應台有沒有中國夢,我會先問你,那個中國夢的「中國」指的是什麼?
如果指的是「國家」或「政府」,「國家」「政府」在我心目中不過就是個管理組織,對不起,我對「國家」沒有夢,「政府」是會說謊的。但如果你說的「中國」指的是這塊土地上的人,這個社會,我怎麼會沒有夢呢?別說這片美麗的土地是我摯愛的父親、母親永遠的故鄉,這個地方的好跟壞,對於台灣有那麼大的影響,這個地方的福與禍,會牽動整個人類社區的未來,我怎會沒有中國夢呢?
我們就從「大國崛起」這個詞說起吧。我很願意看到中國的崛起,可是我希望它是以文明的力量來崛起的。
如何衡量文明?我願意跟大家分享我自己衡量文明的一把尺。它不太難。看一個城市的文明的程度,就看這個城市怎樣對待它的精神病人,它對於殘障者的服務做到什麼地步,它對鰥寡孤獨的照顧到什麼程度,它怎樣對待所謂的盲流民工底層人民。對我而言,這是非常具體的文明的尺度。
一個國家文明到哪裡,我看這個國家怎麼對待外來移民,怎麼對待它的少數族群。我觀察這個國家的多數如何對待它的少數——這當然也包含十三億人如何對待兩千三百萬人!
誰在乎「大國崛起」?至少我不在乎。
我在乎的是剛才我所說的文明刻度——你這大國怎麼對待你的弱勢與少數,你怎麼包容意見不同的異議分子,這,才是我在乎的。
如果說,所謂的大國崛起,它的人民所引以自豪的,是軍事的耀武揚威,經濟的財大氣粗,政治勢力的唯我獨尊,那我寧可它不崛起,因為這種性質的崛起,很可能最終為它自己的人民以及人類社區帶來災難和危險。
誰又在乎「血濃於水」?至少我不那麼在乎。如果我們對於文明的尺度完全沒有共識,如果我們在基座的價值上,根本無法對話,「血濃於水」有意義嗎?
我的父親十五歲那年,用一根扁擔、兩個竹簍走到湖南衡山的火車站前買蔬菜,準備挑回山上。剛巧國民黨在招憲兵學生隊,這個少年當下就做了決定:他放下扁擔就跟著軍隊走了。
我的父親在一九一九年出生,二○○四年,我捧著父親的骨灰回到了湖南衡山龍家院的山溝溝,鄉親點起一路的鞭炮迎接這個離家七十年、顛沛流離一生的遊子回鄉。
在家祭時,我聽到一個長輩用最古老的楚國鄉音唱出淒切的輓歌。一直忍者眼淚的我,那時再也忍不住了。
楚國鄉音使我更深刻地認識到父親一輩子是怎麼被迫脫離了他自己的文化,過著不由自主的放逐的一生。一直到捧著他的骨灰回到那片土地,我才深切地感覺到這個七十年之後以骨灰回來的少年經歷了怎樣的中國近代史。而我在浙江新安江畔長大的母親,是如何地一生懷念那條清澈見魚的江水。
因為開闊包容,所以柔韌長遠
所以,請相信我,我對中國的希望是真誠的。但是請不要跟我談「大國崛起」,請不要跟我談「血濃於水」,我深深盼望見到的,是一個敢用文明尺度來檢驗自己的中國。
這樣的中國,因為自信,所以開闊,因為開闊,所以包容,因為包容,所以它的力量更柔韌、更長遠。當它文明的力量柔韌長遠的時候,它對整個人類的和平都會有關鍵的貢獻。
一九八五年我寫《野火集》,一九八六年一月,《野火集》在風聲鶴唳中出版。
一九八六年八月,離開台灣前夕,做了一場臨別演講,是「野火」時期唯一的一次。演講在害怕隨時「斷電」的氣氛中進行。今天,二○一○年八月一日,在北京大學,我想朗讀一九八六年那篇演講的最後一段,與大陸的讀者分享:
「在臨別的今天晚上,你或許要問我對台灣有什麼樣的夢想?
有。
今天晚上站在這裡說話,我心裡懷著深深的恐懼,恐懼今晚的言詞帶來什麼後果,我的夢想是,希望中國人的下一代可以在任何一個晚上站在任何一個地方說出心裡想說的話,而心中沒有任何恐懼。我們這一代人所做的種種努力也不過是希望我們的下一代將來會有免於恐懼的自由。」
那是一九八六年八月十一日的台灣。
—————————————————
簡體:http://www.infzm.com/content/48505
繁體:http://blog.sina.com.tw/alexchuit/article.php?pbgid=99354&entryid=594875&
全文收在《傾聽》,印刻出版。
圖:湖南——父親的故鄉,LYT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