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油的人體旅行(2/3)】🌿
➡《嗅覺吸收&過敏測試》
這是一篇不了解也沒關係,但是了解以後會更安心的文章。
大家都說精油有多神奇叭啦叭啦的,
那精油到底怎麼對人體產生影響的呢?
我們就來說說,精油怎麼對身體產生反應,
這個世界上,精油進入人體的方式有幾種:吸嗅、塗抹、口服、塞劑。
後面兩者(口服、塞劑),目前在台灣並未合法,即使在可以實行的國家,也必須是芳療師與醫師討論後,由醫師開立處方簽,依特定方式及劑量安全服用。
因此在這個系列,我們只會討論到,芳香療法概念中最核心,也是最普遍的兩個途徑,「吸嗅(嗅覺吸收)」與「塗抹(經皮吸收)」。
今天我們接著說,「吸嗅」這個方式,也有人稱為「嗅吸」,講的是同一件事。
也會討論到,使用精油前如何做「過敏測試」。
想了解「塗抹(經皮吸收)」的粉粉請前往上一篇文章喔~
傳送門: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331796221530698&id=105341627509493
💟🌱🌼🌿💟🌱🌼🌿💟🌱🌼🌿💟🌱🌼🌿💟
【名詞解釋】
「精油」:本篇指的是,將植物蒸餾後,經冷凝沉澱過程,取得的植物精油。通常進口時歸類於化妝保養品。
「調油」:本篇指的是,精油根據一定比例與植物油均勻混合後,可直接塗抹使用在身體上,含有精油成分的油體,又稱調合油。
「吸嗅」:將精油滴在手上置於鼻腔前端慢慢深呼吸,一吸一吐算1個循環,至少3~6個循環算完成一次完整吸嗅動作。讓芳香分子透過呼吸進入體內。
「擴香」:使用工具讓空間中充滿芳香分子,常見的工具如水氧機(需加水/加精油)、玻璃霧化器(只需加精油)。
💟🌱🌼🌿💟🌱🌼🌿💟🌱🌼🌿💟
【吸嗅(嗅覺吸收)】
精油具有揮發性,芳香分子散佈在空氣中,每當我們呼吸時,會分成兩大旅遊路線吸入體內。
簡單的這一條,是路過鼻腔進入肺部,透過肺泡組織及微血管交換氣體的同時,進入全身血液循環,進一步對細胞產生作用。
另一條路線,也是吸嗅最被關注的路線,芳香分子透過鼻腔的嗅覺神經受器,經由嗅球傳達至大腦邊緣系統與大腦皮質。
這邊又分成兩條岔路,當走邊緣系統時,就會到達下視丘(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海馬迴(情緒記憶)、杏仁核(情緒中心);其中當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作用時,會進一步影響到腦下垂體,對我們的內分泌系統產生改變。
若是走大腦皮質時,則會影響我們的記憶力,一個舒適喜歡的香氣有助增強記憶力,同理可證不喜歡的香氣也可能影響記憶力的正常發揮;當芳香分子更近一步到達額葉時,會產生正面感覺或負面感覺,這就是我們對一個香氣喜歡或不喜歡的反應。
聞到某個香氣,情緒很容易立即產生改變,也能立即辨別喜不喜歡,或聯想起什麼。
但若想更進一步的改變什麼,就需要持續一段時間的使用。
每日至少完成兩次完整的「吸嗅」;或每日在空間內「擴香」30~90分鐘(每次至少連續20分鐘)。
💟🌱🌼🌿💟🌱🌼🌿💟🌱🌼🌿💟
使用精油前的【過敏測試】
每個人會過敏的物質不同,對過敏物質的反應也不同,不同身體狀況下對同物質的反應也有差異。
就像我們吃東西也會有過敏反應一樣,有人對甲殼類過敏,有人對花生過敏,有人對牛奶過敏等。
身體健康時,吃到不新鮮的食物只要在廁所待一個小時;腸胃較虛弱時,吃到不新鮮的食物要抱著馬桶睡兩天。
精油來自大自然中的植物,只要該物質分子夠小,在萃取過程中也會同時被萃取出來。
為了安全且開心的使用精油,建議第一次使用精油前先做過敏測試。
●測試方法:
將計畫使用的精油劑量調成兩倍濃度,塗抹在手臂內側,用OK繃覆蓋貼牢,等候48小時。
過程中如有紅、腫、癢、痛就立即拆除,塗抹植物油於測試處稀釋,緩解症狀。表示你對該精油有過敏反應。
如果第一次沒有症狀,再重複一次相同動作,第二次一樣沒有反應就可安心使用。
●舉例:
想使用5%薰衣草調油,先用10%薰衣草調油做過敏測試。
48小時後無反應,再用同一支10%精油做過敏測試。
還是無反應,就可安心使用5%薰衣草調油塗抹全身。
注意需用同一支精油作測試,即使是相同種類精油,也可能因植物品種、批次、萃取過程不同,成份略有差異。
還有,因為精油是稀釋在植物油中後做過敏測試,植物油也可能是過敏的來源。若想更確定,可多做幾種不同搭配調油做測試。
一般來說,5%以下調油並不容易產生過敏,但安全起見仍建議大家每次拿到新的精油先做過敏測試,尤其若有過敏史這個步驟更顯重要。
調油的%數怎麼算,上一篇有提過,想了解「安全用油濃度」的粉粉請前往上一篇文章~
傳送門: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331796221530698&id=105341627509493
💟🌱🌼🌿💟🌱🌼🌿💟🌱🌼🌿💟🌱🌼🌿💟
以上是今天介紹的介紹「吸嗅(嗅覺吸收)」與「過敏測試」,
講完精油如何進入人體,下一篇將介紹精油如何離開人體。
看到這邊是不是對精油有更多瞭解了呢?
本文由 緩慢芳療師 小貝(Beth) 整理撰寫,
如果覺得有收穫,請按讚、分享👍
支持小貝繼續寫更多小常識喔~😊
#精油的人體旅行
#吸收途徑 #嗅覺吸收 #吸嗅 #嗅吸 #擴香
#精油 #過敏 #精油過敏 #過敏測試
#緩慢芳療 #肯園 #芳香樂府 #肯園樂府
#台南芳療 #信用卡 #國民旅遊卡 #LinePay
#客製化服務
同時也有1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嗨KIKI生活手記,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歡迎多交流討論!如果生活中還有什麼好奇的疑點,可以留言告訴我~ ✔ 嗨Kiki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kikilai77.adventurer ✔ 嗨Kiki IG : https://www.instagram.com/hi_kiki77/...
海馬迴情緒 在 嗨KIKI生活手記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歡迎多交流討論!如果生活中還有什麼好奇的疑點,可以留言告訴我~
✔ 嗨Kiki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kikilai77.adventurer
✔ 嗨Kiki IG : https://www.instagram.com/hi_kiki77/

海馬迴情緒 在 鄭淳予醫師 x 神經很有事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疫情焦慮 #緩解心慌 近來最熱門的話題就是「嘉玲」來了嗎? 從口罩之亂、衛生紙之亂,到解封之亂,為了防疫及保護最愛的家人,大家每天盯著新聞報導,不免感到擔心、焦慮,甚至心慌!但疫情當前,緩解焦慮,讓情緒穩定是重要的一環,當我們在焦慮中掙扎時該怎麼辦?今天就讓宜婷和雅惠一起帶大家解鎖焦慮!🔜🔜 #分享給更多需要的人知道
🎬🎬這個影片想讓你了解:
🔸緩解焦慮的四大招?
🔸什麼樣的焦慮需要關注及處理!
🔸焦慮出現時,該怎麼做?
🔸焦慮在我們的大腦及身體產生什麼影響!
#影片大綱
🔸什麼是焦慮
▫個人對於外界壓力反應的主觀感受,會伴隨擔憂及害怕
▫適當的焦慮:激發行動力
▫過度的焦慮:可能會出現身體症狀,進而影響日常生活
🔸焦慮的腦科學
▫和先天(基因、體質、個性)及後天(環境、生長背景)有關係
▫腦科學中,目前研究和前額葉皮質、海馬迴及杏仁核有密切關係。
▫杏仁核:負責情緒部分,如害怕、緊張、焦慮、恐懼
▫海馬迴:提供記憶情境
▫前額葉皮質:控制中心,抑制情緒及衝動
▫當海馬迴及前額葉皮質調節能力變差,杏仁核接受刺激的閾值降低,會對外部環境威脅的敏感性增加,導致情緒調節異常。
▫時間一久,身體壓力荷爾蒙Cortisol會不正常分泌,進而影響免疫功能、血糖血壓調節能力下降、睡眠障礙等
🔸當出現焦慮時,需要處理嗎:適當的焦慮是健康的,但焦慮若出現身體症狀,如胸口緊悶、腹瀉、緊繃疼痛等,或影響到人際關係、工作及生活。
🔸緩解焦慮的四大招
▫維持規律作息:尤其睡眠及飲食
▫學習新的因應方式:選擇適當正確的新聞來源,及用具體及理性的方法面對處境,重新獲得控制感。
▫規律有氧運動:讓大腦有更多資源,使情緒穩定。
▫練習放鬆技巧:如冥想或呼吸練習,以減少焦慮時間。
🔸焦慮是身體重要的保護機轉,我們都要覺察焦慮,不讓過度的焦慮干擾我們的生活及健康,一起從容不迫地面對焦慮吧!
TalkShow :賴宜婷 Bear Lai。汪雅惠 Zona Ya-Huei Wang
內容腳本 :汪雅惠。賴宜婷
後製剪輯: 黃詠荃。 Festiva Hsieh 謝劭玟
#腦科學 #神經很有事 #疫情焦慮症 #睡眠 #杏仁核 #緊繃 #疼痛 #負面情緒 #正能量 #集體焦慮 #團結抗疫 #台灣加油 #情緒管理 #訊息轟炸 #呼吸運動 #鄭淳予醫師
💚 💚加入我的Line好友:https://goo.gl/nvvoZQ
『神經很有事』YouTube ▶ https://goo.gl/xwNuU7
FB ▶ https://www.facebook.com/chunyuchengmd/
官網 ▶ http://www.chunyuchengmd.com/
Instagram ▶ https://goo.gl/ZMvbdu
有四個平台可以聽到我的音頻節目 👇 👇
🎧 Apple Podcast (iPhone)▶ goo.gl/sGiwZN
🎧 Google Podcast(Android) ▶ reurl.cc/b6N9R6
🎧 SoundCloud ▶ goo.gl/8Tigkr
🎧 Spotify ▶ reurl.cc/Gk4WLy
--------------------------------
#關於鄭淳予醫師
主治專長的項目有 : 頭痛 | 疼痛、暈眩、失眠、腦中風、肩腰背痠痛、神經痛、手足麻木無力、失眠、巴金森氏症、失智症、記憶力退化。
#國際頭痛年會講者-偏頭痛與腦心血管功能異常
#國際腦心血管疾病年會講者-腦靜脈逆流與循環功能分析
#現任
- 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 博士
- Cheng's Neurological Clinic 主治醫師
-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兼任主治醫師
- 獲 2014 年國際神經血管疾病學會 年輕研究者獎
- 台灣神經科專科醫師
- 台灣神經重症加護專科醫師
- VidaOrange生活報橘 專欄作家
- ETNEWS健康雲 專欄作家
- 風傳媒 專欄作家
#經歷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主治醫師
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 神經內科 中風中心 執行長
#腦科學 #腦霧 #你腦霧了嗎 #健忘失神 #健忘 #失神 #brainfog #神經很有事 #失眠 #淺眠 #睡不好 #頭痛 #偏頭痛 #頭昏 #頭暈 #頭痛治療 #疼痛 #慢性疼痛 #疼痛治療 #失智 #記憶力退化 #中風 #高血壓 #鄭淳予醫師 #神經科 #神經科醫師 #神經內科 #chunyuchengmd #neurologist #neurology #headache #migraine #pain #poorsleep #insomnia #dementia #dizziness #vertigo #stroke

海馬迴情緒 在 Ash Cho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How to meditate
冥想姿勢:
其實比我們想像中更簡單,真的就只是坐下來閉上眼就好了,不用執著於蓮花坐不蓮花坐的問題上。你只需要考慮兩點:1.你個人的舒適感;2. 不要舒適到你會睡著(如果你是為了舒緩失眠則除外)
冥想時間長度:
沒有所謂,5分鐘、10分鐘也可以。也可以慢慢增加到30分鐘。冥想時間並非愈長愈好,最重要是你在過程中有進入到狀態。冥想並非放空,需要我們一定的專注力,我們才不會入睡。所以過長的冥想時間會令我們精神疲勞,追求放鬆的我們不希望出現這個情況。
冥想時要想什麼?還是什麼都不要想:
冥想中有幾個主張,一種是建議你什麼都不要想,只專注於呼吸就好。另一種則建議你只需要將自己當成一個中間管道就好,不需要刻意去壓制想法(會出現想法本來就很自然),只需要在過程中觀察出現過的想法,我自己是偏好不壓制想法。
benefits of meditation
身:
降血壓、舒緩身體的慢性痛
舒緩失眠問題
提升專注力
心:
如運動鍛練身體一樣,冥想可以鍛練精神健康。
meditation現今甚至成為心理醫生都建議的治療方法。
Mindfulness meditation和breath awareness meditation可以應用於於治療焦慮症、PTSD、抑鬱症、上癮、躁鬱症、失眠等等心理疾病。原理是此兩種meditation可以在大腦中架起新的神經網絡,讓腦內處理情緒反應的海馬迴重新獲得平衡。
靈:
與內我進行更深入的交流。
提升創意思考,從不同角度思考世界(創造性冥想)
並非只有藝術行業才需要創意:科學、商業、行政...各行各業都需要用到創意
更細心留意身邊人事物
Type of meditation:
-body scan meditation
舒緩失眠、慢性痛楚
-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禪定
宗教色彩比較濃厚、靈修人士層面
-loving kindness meditation
培養對身邊人事物的同情心和友善
改善待人處事態度
-mindfulness meditation
提升觀察力,感受活在當下

海馬迴情緒 在 這些包括「前腦島、前額葉皮層、海馬廻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患有自戀的人,永遠無法感受到自我反省、同情心、同理心和情緒調節的正常反應。 ... 前額葉皮層( Pre-frontal Cortex ) 的腹部內側,和前扣帶回部分,正常是 ... ... <看更多>
海馬迴情緒 在 53. 恐懼心理 的推薦與評價
... 在人的大腦中,有一個形狀像是杏仁一樣的圓球,叫做杏仁體。杏仁核、 海馬迴 、乳突狀體跟扣帶迴,統稱為「邊緣系統」,主要是扮演人體裡面的 情緒 中樞。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