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看讀者對我文章/著作的讀後感,除了有助自己的二次思考,更有趣的是,同一篇文章,不同人讀到的都會不一樣,是個人認知的問題,也可能是層次/水平的問題。
日前,一位內地讀者發給我一篇有關《現金流為王2》的讀後感。作者叫米倉,是一位內地作家,博覽群書,對書的內容充份理解之餘,言簡意賅,能清晰單明重點,是我讀過寫得最好的《現2》讀後感。《現1》很多人讀得明白,《現2》則較多人說不容易,可參考一下這篇文章。
— — —
財務自由的新思維:讀《現金流為王2》
各位週末好。
春節前寫過一篇關於Starman的《現金流為王》的文章。春節過後,雖然北國還是風雪飄飄,但是深圳已經春意盎然、陽光正暖,我繼續總結下年前剛讀完的《現金流為王2》。個人認為,這本續集比第一本甚至更好、更有啓發。
德魯克說管理是一種實踐,投資也是。所以,像Starman這樣的實戰派,花心思整理出來的東西,還是很有價值的。而且這位作者並非簡單的投資技巧和經驗匯總,而是有一定深度的思考總結和理論化。
下面說說我覺得幾點特別有價值的地方。
01 到底什麼是「現金流為王」?
作者寫這本書時,對書名「現金流為王」的含義有了進一步的思考,他認為:「現金流為王」是一種投資理念,指長時間買入和累積能持續產生現金流的資產項目,資產又能產生現金流收入,收入轉化為新資本,用於再投資能產生現金流的資產,資產再次產生現金流收入……如此生生不息——這是第一個層次的含義。
而要建立多元化現金流和自我優化成長的投資系統,則需要理解資本運作、資產配置和槓桿操作的概念,這是第二個層次。
這本《現金流為王2》,作者就是想講第二個層次的東西。
我們知道巴菲特的投資理念是「滾雪球」,按照他的比喻,是找一個長長的坡道和足夠濕的雪,一直滾下來,雪球自然會越滾越大。這裡的主要意思,是指長期持有優質資產,利用復利效應帶來的資產增值,日積月累,經年往復。
相比起來,Starman的意思則不太一樣,他更強調這個雪球在滾動過程中會內部自己產生雪(現金流),雪又轉化為大雪球的一部分推動雪球,導致雪球越滾越大。
這種微妙的區別,或許最初是源於個人投資需求的不同。巴菲特是代客理財模式,離開老師格雷厄姆後,很快就從家族親戚朋友開始,募集資金,通過管理費和資產增值的提成來獲得收入。而Starman是在打算經商創業時,需要每月有定期的現金流來養家(以及再投資),所以要做此安排。
投資理念和個人工作生活的經歷、實際需求密不可分,我想這一點本身就是對我們每個普通人來說都是重要的啓示。
02 財務自由的關鍵是「自由」
電影《一代宗師》里,師傅宮羽田問替日本人賣命的徒弟馬三,有一招「老猿掛印回首望」的功夫,關隘是在哪裡?馬三以為是在「掛印」,師傅說真正的關隘是在「回頭」。
面對諸如「財務自由」這樣的概念,我們也常常有此誤解。比如說,很多人都以為財務自由的意思就是要拼命賺錢,直到夠自己和家人花兩三輩子了,這才算財務自由。
而Starman認為,財務自由的關鍵不在於財務,而是自由。就是說,我們必須破解收入越高則時間越少的困局。如果收入必須以有限的時間換取,一方面收入提升必然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則是墮入有錢沒時間的不自由狀態。
他說:「財務自由」概念中最重要的元素,並不單單講求今天被動收入的多與少,更重要是被動收入的可持續性和增長能力。
所以,我們要做的不只是努力創造收入,而是要構建一個能夠產生現金流且能持續增長的收入系統。
而如他的第一本書所講的做法是,選擇去做一個「REITs Bond」的組合。不過,這兩者其實只是具體工具,每個人都可以在領悟核心重點的基礎上用其他投資工具來替換他們。
作者認為構建這個系統的關鍵在於:
A.投資者對產品是否有深入的認識;
B.不同產品之間是否有互補且有穩健現金流的特性;
C.然後再看其中一種產品是否有槓桿操作的空間;
D.最後就是整個組織的營運技巧和風險管理。
掌握這四點關鍵,則是為了實現現金流為王的理念,即:1.投資收入以現金流體現;2.收益持續穩定中帶增長。這個組合的核心本質上來說就是「穩定收益 固定收益」。
具體來說,固定收益產品,包括公司債券、交易所交易債券、優先股等;穩定收益產品則包括高息股、封閉型基金、REITs、商業信託、業主有限合伙(MLP)等。每個投資者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進行替換。
03 如何使用槓桿?
一般來說,我們看到的很多財務投資教育中,都會勸人遠離槓桿。Satrman則認為,對槓桿的態度不應該是懼怕,而是要學懂弄通。對於有進取心的投資者來說,除了復利外,槓桿才是投資成功的關鍵。
他專門用一章講了槓桿問題。作者認為,何時、怎樣使用槓桿是一門藝術。緊要之處在於槓桿的時機和比例,以及運用槓桿的收放技巧。
他的這套槓桿哲學的核心理念就是:在使用槓桿時做理性的風險評估,通過資產配置去降低相關財務風險,以最小的風險換取最高的回報。
槓桿能上,更要能下。作者強調,今天的上槓桿就是為了明天的去槓桿。要令被動收入可持續,投資組合最終不能大幅使用槓桿。槓桿投資只是一個開始,前提是你要能找到一個長斜坡,然後用一根棍子,讓你能用較少的力量(資本)去挑起較重的石頭(大額投資和回報)。
舉個栗子。作者構建的「REITs Bond」的組合,先是以槓桿買入債券,再利用債券產生出來的高回報現金流再投資REITs,事實上就是以槓桿提升暫時性的高回報現金流,並以此做再投資和資產配置。這個過程中,投資組合正不停地去槓桿和分散風險,使得組合可以不停地自我優化。
Starman強調,運用槓桿其實就是套取利差的過程(在你借的錢和投向的資產之間的利差),所以在運用槓桿前需要注意三點:
1.利差要有一定的空間;
2.利差要有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3.資產價格具有良好穩定性。
而作者的結論是:條件1和條件3很難同時滿足,所以注定槓桿的操作是不能長遠的。無論是個人還是大型投資者,如果長年都使用槓桿,那就容易陷入「慣性槓桿」陷阱,即注意力會過度集中在槓桿投資後的不真實的回報率上,而忽略長遠平衡槓桿風險。
04 現金流的極致是資本化
無論投資還是經商,一個常識就是:盈利並非一切,現金流則是血液。作者強調,看待回報應該從總回報率來看:
總回報=資本增值 現金流入
所謂資本增值,比如說你買的房子,從100W漲到的200W,然後你樂開花。然而你並沒有拿到這升值的100W,這只是賬面升值,是未實現的盈利,也是沒有流動性的資產。沒有流動性,沒有到手的現金流,這種資產升值充其量「只會帶來自欺欺人的財富效應」,只是你心理賬戶的一個虛擬數字。
作者認為,應該將資產升值的部分進行資本化,進而獲得資產升值部分的現金流。比如通過銀行和融資機構,將你升值房產以某種形式抵押出來,獲得流動資金。
無論香港還是內地,隨著房價高企,存在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居民手中存儲了越來越多的缺乏流動性的重資產,大多數人只會不停地追逐資產升值,他們往往花大量精力去預測資產價格的漲跌,而忽略了現金流的重要性。而在富人和專業投資者眼中,想法正好相反,他們不追求爆炸性的資本升值,而是會想盡辦法提升資產和組合的現金流收益。
為什麼專業投資者都注重資產的現金流?因為資產價格的覈算基礎是現金流,專業投資者是以現金流的折現值來為資產進行估值的。
有了這種現金流為王的思維方式後,面對資產,我們的考慮要素便是:先現金流,後價值,再價格。
這意味著,我們可以通過提升現金流的方式來提升一種資產的價值,進而提升其價格,這種手法被作者稱為現金流強化。
比如你投資了一個商鋪,同時你又是一個品牌零售商,有吸引人流的能力,你便能將一個人流不多的死鋪帶旺,提升租金,進而推升商鋪的估值。估值增高後,通過銀行融資便能夠將資產的增值部分轉化為現金流(新資本),再投資買入其他資產,然後重復上述動作。這就算是作者說的「產融結合」——一種更高階的現金流利用思維。
以上便是《現金流為王2》的幾點核心內容。作者結合自身投資債券、買商鋪和倉儲用內地、投資貿易公司等經驗,舉了很多生動現實的案例,來闡述他的關於現金流資本化和產融結合的這些理念。鑒於內地金融環境的差異,這些案例可能不太適用於目前大陸的投資者。但是這種以現金流為核心的思維方式,對完善我們的投資理念,是相當有價值的。
以後有機會,再結合其他書,來繼續分析下Satrman的現金流為王的認知理念和投資手法。
今天就到這裡,各位週末愉快。
米倉
http://www.360doc.cn/mip/842437272.html
流動性陷阱案例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譚新強:歷史新分界:B.C.(Before Corona)屬美國 A.C.(After)屬誰?
著名《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Thomas Friedman最近寫了一篇文章:《Our New Historical Divide: B.C. and A.C. - the World Before Corona and the World After》。可能有點誇張,但標題非常吸睛。文章內容反而不算突出,只指出因全球一體化和交通發達,所以疫症能在短短數個月內蔓延至全球,感染人數亦以幾何級數上升。然後他的觀察是美國社會文化屬於loose(鬆),東方社會如中國內地、新加坡和香港,因曾經歷無數次災難,所以文化屬於tight(緊),但「緊」文化就反而對處理疫情有幫助。所以他建議「收緊」美國文化,同時政府亦需增加對國人的同情心,以大型財政方案刺激經濟,同舟共濟,共渡時艱。
美國國會即將通過一個2萬億美元緊急經濟援助方案,規模之大,前所未有。加上之前聯儲局的緊急減息和各種unconventional(非常規)流動性提供方案,總額可能高達6萬億美元!
一如所料,貨幣政策已成為一種逐漸失效的「舊藥」,即使息口減至零,重啟無限QE,甚至直接購置投資級別企業債,雖托不起股巿,但對保持債市和銀行系統流動性,當然有頗大作用。財政政策這粒藥較有新鮮感,所以暫時對刺激股巿較有效。方案包羅萬有,包括直接向家庭派錢,但奇怪地,收入愈高,派得愈多!更多錢將放在援助多個行業,包括航空、郵輪、酒店、餐飲等等,細節尚未出來,主要目的是保就業,貸款給企業,條件是不可大幅裁員,不可回購股票,亦限制高管薪酬。當然亦有部分錢將放在擴大各種社會福利,和至為重要的醫療預算,但為數恐怕仍有不足。但無論刺激多大,短期內失業人數仍將急升數百萬。
每個政策都有副作用
這個世界沒有免費午餐,每個政策都有副作用,問題只在權衡輕重,得到的效果,是否值得付出的代價。極端的貨幣政策,長遠下來,會否動搖全球投資者對美元和美債的信心?巨型的財政方案,將把今年原來已高達1萬億美元的財赤,最少再翻倍至2萬億以上!長期下去,情况愈來愈日本化,債台過高,即使不破產,都可導致結構性低利率、低通脹和低增長。
歸根究柢,這是一場全球健康危機,並非金融危機(暫時),所以最重要還是要看每個主要地區的處理疫症方法和成績。最肯定一點,在這次嚴格考試,沒有任何地區拿滿分。中國起步可能有點慢,但COVID-19確比SARS的R0(基本傳染度)高不少,即使更早把武漢封城,能否像對付SARS一樣,完全消滅病毒,不易下結論。不少亞洲其他地區,包括日本、韓國、新加坡,以至印度,都受到一些讚許,但即使第一波疫情稍為控制得好一點,仍然不可鬆懈,因為有迹象不用等到秋季或明年,英美回來的人已帶來第二波衝擊!多個南半球地區,尤其非洲的疫情已在升溫,值得關注,因為更確保這場pandemic(大流行),將演變為一個endemic——每年捲土重來的風土病。
歐洲方面,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慘况,目不忍睹。兩國的死亡人數都已超過中國,意大利的CFR已到10%,比當年SARS的9.5%更高,怎說都不可能把COVID-19當作流感吧!當然如能進行大規模隨機測試,會準確一點計算到IFR,理論仍必低於CFR不少。英國已開始推銷大規模自家測試裝備,目的就是準確推算感染率。牛津理論傳染病學家Sunetra Gupta發表研究,估計英國的感染率或已高達50%(不太可能,測試結果仍不到10%呈陽性)。如屬實,其實是天大「喜訊」,即是早前的秘密「疫症派對」政策已成功,很多人已擁有免疫力,可以復工。但這政策極不負責任,甚至不人道,等同蓄意感染了大量抵抗力較弱的老人家和長期病患者,並把病毒出口到全球!
有些人盯着意大利數據,當近日見到新增個案見頂稍有回落,就鬆口氣變得樂觀。但我提醒大家兩點,第一,西班牙已成為下一個重災區,法國、英國,甚至瑞士和很多其他國家,即使全都執行了各種嚴格隔離政策,不幸歐洲疫情仍在升溫。第二,差如意大利,確診個案的人口比例,仍只有0.12%,而多次提到過的HIT(Herd Immunity Threshold)群體免疫臨界點,估計高達40%至70%!即使真實感染率比確診高10倍,也無非1.2%,距離HIT仍甚遠。所以即使出現第一個峰頂,怎保證不會出現第二個更高的峰頂?
特朗普缺危機意識
美國的疫情,已成為全球最嚴重的熱點。即使特朗普不停自我稱讚,自誇在一月底停止中國航班是超明智之舉,後來把歐洲都停了,對疫情有很大幫助。但這做法真的減少了受感染和死亡人數嗎?事實已證明他講的一切都是信口開河的謊言和空話。即使一月已停止中國航班,但仍沒有為疫情作出任何準備。最差是特朗普根本沒有任何危機意識,到今天仍不停自我解脫說誰也想不到疫情這麼嚴重,能傳到超過150個國家,證明他連最基本的exponential power(指數增長)的數學概念都沒有。本以為他也在玩「疫症派對」的險著,但後來才發現他真的甚麼都不懂!
所以美國既沒有有效隔離和尋找源頭政策,最初更缺乏測試儀器,所以初時極少測試、更沒有增購保護衣物和呼吸器等緊急醫療設備。到了今日,測試增加了,加州、紐約、伊利諾和愈來愈多的州份都已進行封城,全國經濟接近前何未見的停擺,但可惜今次亡羊補牢,似乎晚矣!
美國的確診個案已近7萬,死亡人數已過千,但幸而CFR仍只約1.5%。紐約市的情况最令人擔心,人口和面積跟香港相差無幾,但確診個案已超過3萬,死亡人數近300,比香港當年SARS的死亡人數還要高!看到此情此景,實在非常痛心,我曾在紐約地區居住多年,亦經常去公幹,當地極多朋友,現在非常替他們擔心。
除紐約外,另有12個州的個案已過千,Louisiana更已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疫區!每100萬人,美國的感染率已達207人,比中國的56高出近4倍!很多專家的基本預測是美國總案例將達20萬,感染率將接近歐洲。最近且有迹象美國疫情轉差,病人數目或將遠超此數,只希望醫療系統能夠應付。
在這情况下,特朗普心又慌了,擔心經濟,所以反說打算在復活節前宣布美國重新開放和復工,亦即漠視Fauci和其他專家的意見!我上周已說明,到最後,人類必須接受與此病毒並存的現實,但最好如中國般,在大致上控制疫情後才陸續復工。如美國到4月中疫情仍在擴散和升溫,公共安全和政治上,特朗普又怎可執意宣布復工?
如疫情控制不了,無論財政和貨幣援助規模多大,仍救不了經濟。特朗普整天怨天尤人,很不成熟地說一個月前美國經濟前所未有的好,全民就業,經濟第一,遠比中國大,怎可能聽醫生一句話,就無限長期停頓經濟!我明白他的焦急,但可惜情况強於人,不用說想當年,連想當月都是沒用的。
大摩最新的預測,非常恐怖,預測美國第二季度的GDP將下跌30.1%,比1930年代大蕭條更厲害!經濟師當然對下半年較樂觀,希望疫情將隨着夏季來臨而消失,經濟將急速反彈,但全年仍將收縮2.3%。我也希望是這樣,但擔心疫情將拖一段頗長時間。
疫情中沒有贏家,所有人都受影響。大摩亦預測中國第一季度GDP下跌5%,然後第二季度反彈1.5%,全年增長仍有3%,我亦覺得有點太樂觀。
中美GDP或拉近
但重點在那裏?請大家小心,討論多年的修昔底德陷阱可能出現變數。如大摩等專家的預測準確,亦即是說在今年第二季度,美國和中國的nominal(名義) GDP,將前所未有地接近!以PPP GDP計算,中國早在2013年已超越。以年化計算,再簡單假設中國較高的通脹將抵消美元升值,美國去年名義GDP約21.7萬億,中國約14.3萬億,今年第二季,美國年化名義GDP將跌至約15.2萬億,中國則將升至約14.5萬億,相差不到5%!當然若以全年計,大概率差距仍將有超過四成,除非疫情揮之不去,美國無法全面復工。當然要指出美國人均GDP仍是中國5倍多,核武數量則是中國的20倍,更添風險。
但無論如何,說回到B.C./A.C.的歷史分水嶺,感覺上,這次疫情,中國受傷也很重,但或許亦是另一次彎道超車的機會。本來B.C.前,中國經濟規模超越美國,需時可能十年,但在A.C.後,這個時間會否大幅縮短,或者不到5年,甚至更短?美國經濟近70%為消費,即是服務業,亦即是最受疫症影響的部分。中國經濟也受嚴重打擊,尤其進出口貿易和製造業,初期面對supply shock(供應震盪),到現時逐漸復工,又面對全球的demand shock(需求震盪)。但幸而中國經濟佔比最大的仍是投資,約50%,消費則只佔40%。中國的主要刺激方案仍未出台,保守一點,先看清楚,保留實力是好事,希望續以減稅降費,刺激消費為主導,再加以適量的減息降準,和5G跟醫療為主的基建投資。
這次疫情亦將影響A.C.未來的中美貿易關係。本來今年將進行第二階段貿易談判,重點將針對中國的工業政策和補貼國企問題。但如A.C.後,美國大量企業受政府拯救甚至國有化,有人估計或將高達GDP的25%,那麼美國憑甚麼批評華為?到時波音可能已成為國企(暫時仍抗拒)!
即使特朗普連任,不用選上Sanders,美國經濟制度經已嚴重往左轉,資本主義名存實亡,差不多連MMT都用上了,還不是已變成社會主義!
19世紀末,美國經濟規模開始超越英國,但以英鎊為全球儲備貨幣本位的情形仍未立刻改變。再要等50年,Bretton Woods制度成立後,英國才勉強把英鎊本位的寶座拱手相讓給掛鈎黃金的美元,其間英國著名經濟學家John Maynard Keynes,還跟美國財政官員Harry Dexter White有一番龍爭虎鬥。但請大家更需留意一點,美國超越英國後,美元正式取代英鎊之間的50年,亦正是人類史上最動盪的時期,包括兩次世界大戰!貨幣政策的不平衡和不協調,被認為是誘因之一。
不少人已把今次全球抗疫形容為一場另類世界大戰,亦不為過。只希望所有人看清楚,共同敵人為病毒(和氣候變化),而並不是某一個國家或某一個族群。但願A.C.的世界,比B.C.更和平!
(中環資產持有波音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流動性陷阱案例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投資金律》真希望20歲就懂,投資理財最常見10個問題
📈透過《投資金律》這本經典書籍替年輕的自己指點迷津
🖼️圖文版:https://readingoutpost.com/the-four-pillars-of-investing/
-
【經典重讀】
近期美中貿易戰等國際新聞,以及上沖下洗的股市表現,促使我找了個週末重讀一遍《投資金律》,這本我認為堪稱定心神針的經典投資書籍。回顧投資的基礎觀念之餘,也記錄自己踏入投資領域的困惑與轉變,也設想如果20歲的我就能懂該有多好的10個問與答。
-
【對投資理財的困惑與轉變】
遙想自己在學生時期,只要聽到「投資理財」四個字,總是敬謝不敏,壓根連碰都不願意碰。怎麼會這樣?我出身台灣後山純樸的公務員家庭,周遭親友長輩總是耳提面命投資很危險,信手捻來滿山滿谷在投資股市跌跤的真實案例,現金為王的概念在我心中不斷成形。因此,以前的我是一個完全的風險趨避者,認為這種發大財的事情跟我毫無關係。
踏入科技業職場一段時間後,開始看到各式各樣的投資管道,有人在選個股、有人在玩選擇權、有人在玩期貨、還有更多人在買房。看到人們透過這些投資方式侃侃而談賺了多少、投報比多高,自己工作領薪水傻傻存定存的心開始動搖。內心的小惡魔開始呼喊:「該不會,我也能發大財?」自此便開始遍尋投資方法,希望能掌握箇中訣竅。
雖然在職場打滾了好幾年,卻滿手現金和儲蓄險。因此開始打聽很多名師和名牌,探詢很多線上、線下課程,都動輒數千數萬元。但身為一個完全的風險趨避者,自然是半張股票都沒買、半堂課都沒上,現在回想起來仍感到慶幸。最後,我挑了最便宜的方法:先看書。其中這本《投資金律》屬於難易適中、論述有據,如果在20歲就能接觸到它,對於投資甚至人生的態度必然大幅改觀。
-
【關於投資理財的10個問與答】
-
1.投資可以致富嗎?
-
可以,但不是唯一目的。作者威廉·伯恩斯坦(William Bernstein)在這本書以及《投資人宣言》都這麼說:「投資的目的並不是要變得大富大貴,而是避免年老得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對投資的觀念就該如此單純,「不要想著贏,要想不能輸」。
正確期望應該是,投入資金並長期持有企業股份,承受市場短期波動的煎熬,享受資產受時間累積帶來的複利成長,獲取與市場成長同步的報酬。對於市面上任何標榜著「打敗市場」、「一夕致富」、「穩賺不賠」的投資話術,抱持著絕對的懷疑(或轉身逃跑)。
如果認真經營的企業每年頂多獲得6%到8%的平均報酬,我們怎麼會貪心地認為,自己可以做點功課就獲得超額報酬或每年18%?作者也感嘆道,對於多數投資人來說,要放棄一舉致富的想法簡直難如登天。
-
2.投資理財該從何開始?
-
從建立紮實的觀念開始。一般來說,個人理財有四個領域:儲蓄,投資,保險,稅務。其中最令人精神為之一振的,非「投資」莫屬。除了基本功的儲蓄觀念之外,從《投資金律》做為學習投資的第一步,是我做過最正確的選擇之一。
英文書名「投資的四根支柱」(The Four Pillars of Investing)顧名思義是作者會從四個面向切入,帶讀者建立起紮實牢靠的投資觀念。四根支柱分別是:投資理論、投資歷史、投資心理學、投資產業(金融業)。
學習理論,讓自己瞭解投資本質的意義,認識不同的投資標的,認清風險與報酬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
學習歷史,可以避免重蹈覆轍,學到歷年來市場各種劇烈的漲跌背後,當下的社會氛圍以及群眾心態。
學習心理學,認識到人類這種不理性的生物,如何受趨吉避凶的本能影響,步上追高賣低的悲慘境地。
學習產業,知道金融投資業跟你之間存在明顯的利益衝突,避免自己的投資報酬受到不必要的費用給侵蝕。
-
3.哪種投資標的是最好的?
-
視自己的投資心態而定,我認為是股票配債券。書中介紹到,一般所謂的投資標的,可大致區分為四個類別:債券、股票、房地產、原物料。
債券就是「債」,一般而言,債券有其極限:投資者至多只能收到利息,等時間一到就收回本金。相對來說,股票則意味著可分享特定公司在未來的經營利潤,如此一來,報酬收益可能沒有上限。
投資房地產分兩類,買下實際的不動產收租或轉賣(一棟房子或店面),以及買進不動產投資信託(REIT)做為類似股票的方式持有。前者需要承擔較高的風險,後者則擁有較高的流動性。
原物料則是例如黃金、白銀、原油之類的期貨商品。這種投資策略,我認為長期來說不如股債配置來的簡單暴力,而且恐怕更費心神操作,不適合普通上班族的投資人。
股票搭配債券的組合,既單純又有效。
以長期投資策略來說,搭配比重較高的股票當作報酬成長的火車頭,搭配低比重的債券,降低資產的波動。書中也介紹了人生各個階段(職場新鮮人、壯年人、即將退休、已退休),適合配置的投資組合比例。
-
4.投資股票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
持有股票等於持有企業營運的獲利。書中說明,投資股票這件事的本質,就是企業實際營運的股息加上未來的盈餘成長,是真金白銀的企業經營報酬,而不是用來投機的金錢遊戲。
巴菲特的恩師、華爾街證券分析之父班傑明.葛拉漢在經典投資名著《智慧型股票投資人》曾說過:「要透過投資賺取真金白銀,就像絕大部分在過去賺來的,並非靠買買賣賣,而是靠擁有並持有證券,收取利息及股息,還有價值的長期增長。」
所以,長期持有,可以享受企業帶來的經營報酬。短線進出、擇時進出的方式不是在投資,而是在玩數字遊戲,更像在賭博。陷入短線遊戲的人,容易落入金融投資產業的成本陷阱裡,成本對於獲利的侵蝕,才是最可怕的隱藏殺手。
-
5.選股技巧可以帶來更好的投資報酬嗎?
-
恐怕不行。書中舉了退休基金的例子,很淺顯易懂地解說這個盲點。一般國家政府籌辦的退休基金,其資金規模動輒數億元以上,能掌管這些基金的經理人都是萬中選一的業界高手。然而他們是怎麼操作的呢?
以美國1987到1999年間的243檔退休基金為例,它們的資產配置大約是六成股票、四成債券。作者用同樣是六、四股債比的指數來比較,發現這十年間,90%以上的退休基金,其績效都輸給指數。近年來,大多數的退休基金都改採「指數化操作」的方式經營,不再靠經理人選股,而是單純追蹤指數為主。
作者因此調侃道,散戶似乎沒弄懂這件事:如果全國最大的共同基金與退休基金,在充分資訊、徹底分析與高速電腦的協助之下,都沒辦法正確選股,你認為自己有多大的機會?
-
6.哪種投資股票的方式最好?
-
低成本指數型被動基金。延續上面的問題,作者用許多章節繼續比較這兩者,有專業經理人選股的共同基金、以及指數型被動基金。共同基金指的是你常聽金融機構在宣傳的「買基金等於一欄子股票,幫你用某某策略投資於某某市場,過去績效多麼亮眼且未來潛力十足」。
結論是,由專業經理人操刀的共同基金,幾乎沒有證據顯示,專業投資經理人擁有所謂「正確選股的技術」。巴菲特著名的跟對沖基金的世紀賭局,五支專業經理人操刀的基金,十年累積下來的績效遠輸給標普S&P500指數型被動基金。
作者再次提醒到,想要獲得令人滿意的報酬,最可靠的方法就是「指數化」(投資整個市場),在台灣股市比較類似的標的就是「台灣50ETF」。巴菲特在2016致波克夏股東信也這麼說:「投資人 — 無論大戶或散戶 — 都應該堅持於低成本的指數型基金」。
兩種策略最大的差異,除了經理人的心理因素之外,就是「費用成本」。共同基金的管理費用一般比指數型被動基金高(大約是2%比0.25%)。投資界的傳奇約翰.柏格在《約翰柏格投資常識》這本書用著名的「蒙地卡羅法」,模擬使用兩種策略長期投資的差異,明顯看投資期間一拉長,在50年的終點線主動管理式共同基金僅剩下2%的勝率。
-
7.只有一點錢該如何投資?
-
努力儲蓄,降低費用比例。首先,清楚瞭解自己的投資目的是「為了未來的消費而延遲目前的消費」,因此趁年輕就開始儲蓄、且減少不必要的開銷花費。注意聽的話,可以發現市場上散播著一種想法:「本金小的人就是要靠壓重注才能翻身。」
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但這番話不正是傾家蕩產的賭徒會說出來的?這種話通常也是生存者偏差之下的倖存者說的(或是跟你收學費的股海名師),陣亡者則會要你別再碰股票(例如隔壁老王或遠房伯父)。
無論是大額或小額資金,累積儲蓄半年甚至一年一次,投資台灣的指數型基金、複委託購買海外指數型基金,或者開立美國卷商自己購買。降低買入的頻率是降低交易的佣金與手續費,選擇指數型基金則可以把費用更進一步壓低。
我自己額外的心得是,閱讀就是最便宜的投資。閱讀除了可用於投資自我成長之外,也可以讓你學習到廣泛的理論、歷史、跟人性,我如果能給20歲的自己一個衷心建議,莫過於靜下心來好好地讀過經典投資書籍。少少的幾百元書籍,通常抵過數千數萬的課程費用(選書則是另外一門學問)。
-
8.我該多久檢視我的投資績效?
-
越少越好。作者對於投資心態的建議是,盡量不要太過在意短期損失,而是盡可能分散投資來避免較差的長期報酬(例如投資整體市場的指數型基金)。專注在整體的投資組合上,而不是個別的投資標的。每年都應該計算一次投資組合的整體報酬。
舉個比較生活化的例子,我沿用《隨機騙局》這篇書評提到的範例:以蒙地卡羅法計算出一個報酬15%,波動性10%的市場,在不同時間尺度下成功(上漲)的機率。
假想我們就是身在其中的投資人,如果每分鐘都盯盤看,上漲機率只有50.17%,則每天會經歷241分鐘上漲的好心情,239分鐘下跌的壞心情。
如果每個月才看一次,我們會有67%得月份看到上漲,則每年會經歷8個月上漲得好心情,4個月下跌的壞心情。
更甚者,每年才檢視一次績效,則在接下來的20年中,我們將體驗到19次的驚喜,只有1次的不愉快!
因此,如果頻繁地關注市場,帶來的痛苦將遠比快樂多。所以,從理性的角度出發,每半年到一年才關注市場,其他的時間拿去做豐富自己生命的事。以我自己歷年來的投資經驗來說,這個結論真是屢試不爽。
-
9.為什麼即早投資很重要?
-
年輕就是本錢,時間就是魔力。時間對於投資的複利效應有非常顯著的影響,舉25歲開始投資以及35歲才開始投資兩個例子來看。
假設市場的報酬率以5%計算,從25歲開始每年投入10萬,連續投入10年然後停止投資(總共投入100萬),到了65歲這筆資產會成長到614萬。
如果在35歲才開始每年投入10萬,也是連續投入10年然後停止投資(總共投入100萬),到了65歲這筆資產只會成長到377萬。同樣投入的總額,40年後兩者卻存在237萬的差異,就是時間的複利效應所導致。
即早開始學習投資的觀念也非常重要,對於職場與生活的人生觀也會有所改變。以職場為例培養看長不看短的心態,開始關注自己的長期成長、忽略短期雜訊;心中一旦有自己數年後想具備的能力與樣貌,就不會因為短期的困難跟挫折而感到難以跨越。
-
10.可以靠投資理財提早退休嗎?
-
可以。作者提到,儲蓄與投資永遠不嫌早,大部分的工作者到四十歲後才開始為退休儲蓄,結果發現,沒辦法按照自己的規劃退休。我們該專注長期的思考模式,以終為始,先看見終點線的樣貌,逆向回推自己的投資策略與配置。
書中舉年輕的依芳、壯年的阿泰、快要退休的艾達為例,說明不同的人生階段可以採取的資產配置策略,以及應該選擇怎樣的退休帳戶來避免不必要的稅務。當你把退休規劃的藍圖展開來檢視,才會知道提早退休不是遙不可及的偉大夢想,而是從現在開始每天需要執行的微小行動。
若談到提早退休的投資方法,最近讀過另一本書《不被工作綁住的防彈理財計畫》說明更加詳細。書中遵行「FIRE」財務獨立、提早退休的投資方式,我自己也去研究了許多成功案例,10個人裡面有11個人採取指數型被動基金,這個投資方式的效果跟威力不證自明。
-
【後記】
我採取股債配置的指數型被動基金策略,從2017年投資至今見過-15%的總資產跌幅,也看過了+15%資產升值的市場榮景。在這些高低點的當下,我靜靜地觀察新聞媒體、親朋好友、股市專家的心情和言論,發現書中的許多論述實在是精確的不得了。
也幸虧從《投資金律》學習到的基礎投資知識,建構起無懼市場風浪的投資計畫,目前不但獲得令人滿意的報酬,也持續穩定地邁向設定的財務目標。採取指數化投資最大的好處,莫過於每天能夠安心睡覺、專心工作、做自己喜歡的事,偶爾回頭看一下投資帳戶然後莞爾置之。
文章的尾聲,列出協助建構我投資信心跟基礎的經典好書:作者的續作《投資人宣言》以及他的推薦書單《漫步華爾街》、《約翰柏格投資常識》、《投資終極戰》。我額外推薦淺顯易懂的《綠角的基金8堂課》以及養成宏觀投資觀念的《夠了》。除了這篇文章的10個常見問題外,相信你也能從這些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流動性陷阱案例 在 [王道經濟]總體經濟學-凱因斯理論(7) 流動性陷阱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王道經濟]總體經濟學-凱因斯理論(7) 流動性陷阱 打好基礎必上 王道老師基礎教學 ➡️#總體經濟學#經濟#economy #macroeconomics ➡️#凱因斯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