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 a Free Guy 從生命中脫稿】
前幾天終於去看了一套想看很久的電影:#FreeGuy(台譯:#脫稿玩家;港譯:#爆機自由仁)。
大家去看了嗎?還沒的有打算去看嗎?(放心,這篇文章不會討論到任何劇情,劇透程度大概就跟預告片差不多,但如果真的害怕爆雷,也歡迎看完電影後才來繼續閱讀。)
身為一個 Open-World RPG(開放世界角色扮演遊戲)的愛好者,當我一年多前首次看到這電影的預告片,就一直覺得非看不可。可惜因為疫情關係電影一再延期,感恩最終還是能夠到電影院去親身觀看。
不知道從甚麼時候開始,我就忽然有個奇妙的想法,我們的生命會否都其實只是另一個人的電動遊戲中的一部份?
有玩過GTA俠盜獵車手或Assassin's Creed 刺客教條的朋友,大概也認知到,開放世界遊戲通常有兩個主要的特點:1)世界邊緣總存在著一個玩家無法穿越的界限(需要到達一定程度才開放)和2)遊戲中存在著大量歷史資訊和科學定律,由此賦予遊戲的質感。
試回想我們身處的世界,同樣擁有著我們無法穿越的界限(以光年計算的宇宙),也擁有著很多我們認為是必然的歷史與科學定律,儘管我們從未親眼目睹過恐龍(以遊戲的比喻來說,化石可能只是一個提升遊戲質感的細節)。
看到這裡,可能你會疑惑說,如果我們都是遊戲的一部份,那為什麼我們要玩這遊戲?玩這遊戲是為了甚麼?
若要回答以上問題,就先要回答一個更重要的前設問題:究竟我們跟這遊戲有甚麼關係?更精確一點應該問,遊戲角色與幕後遊戲玩家擁有甚麼關係?
我認為有三個主要的可能性。
第一個可能性,就是我們都是有意識的幕後遊戲玩家,帶著意識進入遊戲當中。換句話說,無論意識還是性格層面,角色本身與幕後玩家並不存在任何差異性,唯一的差異就是能力設定。只要有看過電影 #Jumanji(港譯:#野蠻遊戲;港譯:#逃出魔幻紀)就該不難理解了。
在電影的兩個續集中,The Rock 強石強森飾演的,是遊戲世界中的冒險家Dr. Bravestone,擁有壯碩身材和近乎完美的技能,跟其幕後遊戲玩家「宅男Spencer」有著巨大的反差性。但正正因為「帶著意識進入遊戲當中」,「宅男Spencer」跟Dr. Bravestone是同一個存在,兩者之間沒有你我彼此之分,所以前者的性格自然會呈現在後者身上,結果變成空有肌肉,卻偏偏怯懦得要死。
但這樣的設定,也最終產生了轉移作用,憑著Dr. Bravestone的勇敢讓幕後遊戲玩家「宅男Spencer」在現實生活中,也變得勇敢起來。
這可能性直接易理解,但這感覺起來不像是我們人類的設定。雖然的確很多身心靈業者或擁有特殊體質的人聲稱能夠連接到更高意識,但這個「我」與那個「高我」還是兩個不同層次的存在。相比起Jumani中那種直接「帶著意識進入遊戲當中」,從根底裡清楚知道「我們」是同一人的設定,還是相差很遠。
然後再來就是另一種可能性:我們其實都只是某個幕後遊戲玩家操控下的無意識Avatar(虛擬化身)。在遊戲當中,他們以為自己擁有自我意識,擁有真實的生命與時代背景,感覺活著真實的人生,但真實是我們皆像電玩遊戲中的角色一樣,由另一個「更高意識」所操控。
我們自以為擁有的自由意志,或許只是某個宅在家的用家按下了「右、X、右、左、右、R1、右、左、X、△」後的一連串化學作用。我們感到真實存在的家人朋友同事,也或許只是遊戲中的NPC(非玩家角色)。今天的疫情也或許只是遊戲中新推出的一個DLC。
試想像如果你是遊戲中的角色。在遊戲中,你被仇家滅門,於是帶著火力十足的M14自動步槍去復仇。就在這萬馬千軍的瞬間,你忽然動彈不得,然後無奈地被敵人亂槍掃射。一切全因操控你的幕後玩家,被媽媽叫了去喝湯。作為遊戲角色的你,根本沒有可能意識到,原來自己是遊戲中的一部份。除了繼續做好你的角色,你根本別無選擇。
更重要的是,遊戲完成,通關過後,打爆機後,遊戲角色的旅程也就此完結。這一切為了甚麼?或許是讓幕後遊戲玩家有所學習和獲益,但也更大可能只是單純讓玩家有所喜悅和體驗(就像我們打電動的心情一樣)。然後,當遊戲完了,玩家又可以選擇轉換下一個遊戲(轉到另一個星球、世界),也可以選擇重玩一次這個遊戲,儲齊之前錯過的彩蛋,或純粹希望做一些不同的選擇,感受一下不同的體驗。
我特別喜歡Netflix自製劇 #BlackMirror (#黑鏡)中Hang the DJ一集(第四季第四集)所說,或許我們的人生只是一個App的數據採集過程。在此我就不劇透爆雷了,有興趣的朋友超級推薦,這51分鐘絕對值得花。
最後一種可能性就是電影 Free Guy中所說的:或許我們甚至連遊戲主角都不是,而只是別人遊戲中的一個不起眼的NPC(非玩家角色)。
每個人都很渴望自己能夠成為世界的中心,故事中的主角,大概就算是電動遊戲中的NPC也是這樣。在歷史中,人類也一直認定地球是世界的中心,中國也一直認定自己就是中央之國。
然而,接受永遠是第一步。或許當我們願意接受自己的身份與定位,我們就能夠認知到我們應該走甚麼樣的路。也或許,當我們有天願意接受,原來我們在這世上只是一個NPC,根本沒有甚麼人生使命需要由我們去達成,我們反而更能活出我們本來的生命,就像電影中Guy所說,「I can do anything」(我可以做任何的事)。
當然,這樣的世界觀或許很難消化,我們大概又會疑惑到,那這樣的世界是否太虛幻、太不真實?
在電影 #Matrix 中,Neo也有過同樣的疑惑,然後Morpheus回答他說 ”What is real? How do you define 'real'? If you're talking about what you can feel, what you can smell, what you can taste and see, then 'real' is simply electrical signals interpreted by your brain.”(甚麼是真實?你如何定義真實?如果你指的是你的感受與五感,那麼「真實」大概只是你頭腦對於這些電子信號的傳譯。)
但相比之下,我更喜歡主角Guy跟好友Buddy在電影中的一段對話。當Guy知道原來自己只是一個NPC,是一個虛擬的存在,他問Buddy說「如果我們都不是真實的,那不是代表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沒有價值嗎?」,然後Buddy回答他說「我是否真實重要嗎?就算我並非真實,但這時刻絕對是真實(Even if I’m not real, this moment is)。我正坐在這裡協助我的好友渡過他生命中的難關,若這並非真實,那我真的不知道還有甚麼比這更真實了」。
走進身心靈世界的我們,老是在想,在這生命以外,是否有更高緯度、更偉大的存有。然而,既然我們身於這世界,這世界就是我們的真實。至於我們是否另一個世界的一部份,對那個幕後遊戲玩家來說,或許很重要,但對於存活在這世界的我們來說,其實一點也不重要。
在生命中唯一重要的,就是根據這角色設定,我們渴望如何過好眼前的每一分每一秒時間,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寸風光,走好人生中的每一步。這就是人生中唯一的真實。
---
✨✨ 若在職場上遇上任何疑難,或想探索自己在職場上的可能性,歡迎按以下連結,了解【 職場引導服務 】詳情。👇👇
https://www.KevinCareerCoaching.com/service
.
🔍🔍 若對走進Human Design人類圖的世界,對學習基礎知識很感興趣,歡迎按以下連結,了解【Living Your Design 人類圖初階課程 】詳情。👇👇
https://www.kevincareercoaching.com/livingyourdesign
.
💪💪 若渴望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好好運用自己的薦骨權威,或想認識薦骨的運作,歡迎按以下連結,了解【薦骨健身房 】詳情。👇👇
https://www.KevinCareerCoaching.com/sacral-gym
.
👁️👁️ 若對靈魂、意念和催眠感到興趣,歡迎追蹤 靈魂事務所 專頁,獲得最新的課程和服務資訊。
活著 時代背景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天是楊德昌導演逝世十四週年,對於他,已無須談論太多,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去看那些電影,去看他鏡頭下的臺灣,以及臺灣的種種具象的、抽象的、冰冷的、紛亂的人事物,推一本書《再見楊德昌》,然後,推他所有的作品 ——「我們何其幸運地生長在這個不幸的時代。(We are luckily unlucky.)」
⠀⠀⠀⠀⠀
⠀⠀⠀⠀⠀
以下非建議順序,單純列出幾部,先來看《#青梅竹馬》。
⠀⠀⠀⠀⠀
吳念真說:「其實楊德昌有一核心主題:時代變革中,人在其中的生存到底適不適合?孝賢扮演的角色是在迪化街賣布的,正尋求一種轉變,思索要不要到國外做生意,但受限於個人認知或本身的性格,註定會受到挫折。有一場在 Pub 的戲,那些知識份子在講些無聊的笑話,對方聽到他是賣布的,不屑的態度溢於言表。阿欽也是被時代所犧牲,他年輕時候是打少棒的,後來少棒沒了,他也就完了。
⠀⠀⠀⠀⠀
有一天,我去天水路找朋友,看到一個傢伙在賣甘蔗汁,他竟把攤子整個推到路上來賣,警察前來驅逐,他不肯挪動,警察無計可施便走了。那個攤子上掛了三張照片,都是他跟蔣經國握手的畫面。出於編劇本能,我就去跟他聊天。他說,他從中學時代就被抓去練拳擊,成為國手,有一年,準備赴加拿大參加奧運,但那年加拿大已經和中國建交了,竟拒絕台灣代表團入境。台灣大隊人馬在日本等簽證,等到最後仍然沒能參加。回來後,他就去當兵了,退伍之後,什麼都不會。他說:『我要生活啊!我為了國家這樣練拳擊,練到最後也沒有機會!』那張照片就是他參賽前受蔣經國召見所拍下的。他覺得國家沒有照顧他,他這一輩子都毀了。
⠀⠀⠀⠀⠀
我把這個故事講給楊德昌聽,他覺得很有意思,後來還很高興打電話給我,說:『我們應該把這個弄出來,我已經想到題目了!』他常這樣,劇本還沒想之前,想題目、想海報、想工作人員要穿的 T 恤想得很高興,像小孩子一樣。他講了一個題目我覺得很棒 ───《業餘生命》。亦即三十歲之後的生命全是業餘的,因為生命在此之前已經過完了。以演藝界的人為例,可能三十歲之前所有掌聲就已經得光了。《青梅竹馬》裡,阿欽那個開計程車的角色基本上就是業餘生命,是一個挫敗的人。
⠀⠀⠀⠀⠀
你吞不吞的下那口氣?會否覺得自己被虧待?」
⠀⠀⠀⠀⠀
⠀⠀⠀⠀⠀
接著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
楊德昌導演刻劃著純真的失落、道德的崩毀與理想主義者的殞逝,那時候的人們極其壓抑絕望、迷惘挫敗,無力改變現狀的父母將一切希望放在孩子們身上,用功讀書成為唯一一條出路,不安瀰漫的社會氛圍似乎一觸即發,族群對立,械鬥滋事,然而始終沒有人死的像個英雄,只能活著見證自己變成一個惡人,變成一個被大時代殺死的恐怖份子。
⠀⠀⠀⠀⠀
因此在一則撼動社會的情殺案件背後,不只關注著 1960 年代的日常生活,同時掀開存在於社會新聞裡的人之價值,透過鏡頭探問著究竟是什麼樣的環境、是什麼樣的因素,導致一個毫無前科的高中生成為滿身血污的殺人兇手?帶有史詩氣勢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英文喚作「A Brighter Summer Day」,重點就在「Brighter」,有比明亮更明亮之處,周遭就有比黑暗更黑暗之處,手電筒光線所及成為光明與希望,也因太過刺眼只能看見一半的真相,其他陰影滿布的地方則彷彿更加混沌不清,潛伏一旁的暴力蠢蠢欲動,價值觀不停偏斜擺盪,無論大人或是孩子都難以在顛沛流離中想像未來的自己的樣貌。
⠀⠀⠀⠀⠀
小四澄澈而直接的雙眼於卡奇色制服堆裡顯得格外與眾不同,比起同齡的朋友他略顯沉默壓抑,臉上讀不出任何情緒,沒辦法真正融入不良少年的幫派核心,也沒辦法過著完全遠離紛擾的學生生活,不上不下的成績只能考上建中夜校,就如生於公務員外省家庭的狀況。張家的父母無可挑剔,媽媽勤儉持家,爸爸有自己不容動搖的原則,不但適時傾聽孩子的想法,為孩子據理力爭,也身體力行教導下一代做人必須光明磊落問心無愧,自己的未來要憑著自己的雙手決定。
⠀⠀⠀⠀⠀
直到警備總部的人登門將父親帶走的那一天,直到白色恐怖真正在張家掀起驚濤駭浪的那一天,一顆又一顆的大型冰塊靜置走廊,一疊又一疊的空白稿紙擺在眼前,以失去時間感的精神壓力呈現人們漸漸產生斷裂的過程,原來國家比任何人都更清楚我們的人生,原來個體的命運從來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原來過去深信不疑的公理正義都是滿紙荒唐言,比起貧窮,絕望才會真正讓人變得滄桑、憔悴、黯淡與不堪,只見他茫然盯著桌上的食物,卑微請求老師網開一面,再也抬不起頭面對如此踐踏人性的國家與社會。
⠀⠀⠀⠀⠀
舉凡善良、公平、正義等擲地有聲的名詞,並非有錢人的餘裕或底層者的嘲諷,也不是崇高空泛的道德標準,那些拚命守護的,就是為了下一代的目光與希望,往往等到事情發生了,才會知道父母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有多麼深遠。Honey 不惜代價對抗、維繫小四最後一線理智的,都是小明,是純真與救贖的象徵,然而一句當頭棒喝「我和這個世界都是一樣不可改變的」,意志的斷裂巨大到再也無法挽回,不可以被人瞧不起,不可以被世界的醜陋吞噬,那一把短刀殺死了愛,殺死了過去的小四,也殺死了一切理想中的美好期許,時代將青春、信念摔得粉身碎骨,只留下了選擇在風中搖擺的草,殘破地隨波逐流。
⠀⠀⠀⠀⠀
⠀⠀⠀⠀⠀
而後看《#恐怖份子》。
⠀⠀⠀⠀⠀⠀⠀⠀⠀⠀
不安、疏離、壓抑、暴力、無解,交疊在楊德昌質樸且暖色調的台北日常恐怖之中,鏡頭下這群人困在無限循環、一成不變的日子裡,他們以為人生應該要有另外一種模樣,不缺物質的執意追求虛幻的精神生活,手頭不寬裕的以為擁有金錢便能迎來新的起點,是每位理想主義者不偏不倚走向憤世嫉俗,也就是恐怖份子的過渡期。
⠀⠀⠀⠀⠀
「在他鏡頭下的台北是一個很雜亂的、拼湊的城市,沒有統一的建築與美學。楊德昌有句名言:『我們何其幸運地生長在這個不幸的時代。』身為戰後這一代,我們經歷過台灣非常破落而貧窮的階段,早期又面臨戒嚴,必須反抗威權、反抗貧窮、反抗這個破敗的城市,由此給我們帶來力量。」
⠀⠀⠀⠀⠀
吳念真認為,臺灣最好的電影有兩部,一是楊德昌《恐怖份子》,二是侯孝賢《童年往事》。
⠀⠀⠀⠀⠀
在看似平靜的舊時台北,參差不齊的老舊公寓比鄰錯落,以槍聲劃破天際,也以槍聲劃下句點,三條故事線有條不紊地穿插、糾纏,慢慢收攏成一個故事,巧妙透過後設手法導向亦真亦假的結局。李立中和周郁芬一對中產階級夫妻,有潔癖的先生雖然收入足以餬口,但自私自利的他職場始終不順遂;婚後求子不得,足不出戶的妻子專注於撰寫小說,卻因生活百無聊賴而坐困愁城,無法突破寫作瓶頸,一日,一通匿名來電,讓她下定決心為自己的生活做出改變。來電的就是位混血少女,也是楊德昌開始構思《恐怖份子》的契機,如實反應台灣當年美軍駐紮的時代背景,母親活在逝去的西洋老歌之中,年紀輕輕的淑安則與不良少年為伍,為了金錢成為行竊慣犯,長期遊走在法律邊緣。因一條故事線再衍生另一條故事線,又因另一條故事線而發展出另一個完整的世界,家庭寬裕的少年攝影師小強愛上內心虛構的神秘少女形象,拼拼湊湊出看似合理的故事,每個人看見了部分的真相,每個人也同時被蒙在鼓裡。
⠀⠀⠀⠀⠀
「什麼是虛構?什麼是真實?風一吹,照片中的人就變得零碎,彷彿她是拼湊而來的。整個城市也是一樣,這是一個拼湊的世界,每個人看到的都只是一部分,並非真實的全貌。」
⠀⠀⠀⠀⠀
女孩凝視著自己的照片,照片裡的眼神斜斜盯著男孩的位置,男孩從那處望向了女孩,三個畫面在短短幾秒的剎那建構出抽象而立體的空間,似乎時而行走於夢境,恍惚置身於現實,台北就宛若一個庸俗沉悶、乏善可陳的夢,彼時是,現在仍是,人人嚮往自由,人人求而不得,無論你腳踏實地過日子,或是企圖與眼前困境對峙,都無可避免一步一步靠近背後的深淵。
⠀⠀⠀⠀⠀
「片中,大台北瓦斯球代表的是一個快要爆炸的東西,暗示著危險,楊德昌鏡頭下的城市好像都走在邊緣上,隨時會發生狀況,跟他的個性很像,因為他事一個很敏感、細膩的人,看什麼事情都覺得不太對勁。就像《一一》裡頭,洋洋喜愛拍人家背部,這其實貫穿了他所有創作,楊德昌在看人的時候,總看到別人沒看到的面向。」
⠀⠀⠀⠀⠀
⠀⠀⠀⠀⠀
最後,我們看的是《#一一》,最喜歡的一部。
⠀⠀⠀⠀⠀
以婚禮開始,以葬禮作結,這些都是平凡無奇隨處可見的生活,也會發生在我們成長過程中的事,卻以溫柔的電影語言交織成文化背景之下的共同回憶與課題,在多年後依舊發人深省。簡家的主要收入來源是撐起台灣經濟奇蹟的代表性族群之一,也就是中產階級與中小企業,無須終日為錢勞心傷神,但人生不會因此而少些煩惱。爸爸 NJ 和幾名同儕合夥開創一間電腦公司,妻子敏敏是標準的家庭事業兩頭燒的職業婦女,兩夫妻膝下育有正在就讀北一女的女兒婷婷,和八歲的兒子洋洋,這一家人面對小舅阿弟的婚禮的同時也面臨長輩的腦溢血昏迷,NJ 甚至在圓山飯店巧遇了初戀情人阿瑞。
⠀⠀⠀⠀⠀
這個壓抑的中年男子,幾乎可以說是吳念真的化身,NJ 的父親形象,也可於李安「父親三部曲」中清楚察覺,傳統定義中一家之主的特質,如此衝突而缺乏溝通的家庭樣貌,從不同時代、不同年齡層都能窺見父親威權角色與早期家庭結構的瓦解。努力撐起一個家的背後,也有我們未曾發覺的浪漫餘暉,是不是人總有一天都需要在現實生活與理想愛情之間擇一呢?
⠀⠀⠀⠀⠀
在 NJ 與阿瑞的日本、婷婷與胖子的台北交織成了愛情詩篇,此端是自己久別重逢的年輕歲月,彼端則是女兒摸索愛情的未知期待,彷彿換了一個時空,婷婷也經歷了爸爸曾經走過的路,只是可能在愛與不愛之間就這麼毫不留情地一分為二。生活在台北,任誰都曾去西門町看電影,任誰都曾踏過無數次的武昌街,任誰都曾獨自佇立在車燈閃爍的路邊拼湊破碎的心,任誰都曾在吵雜壅擠的世界裡備感孤獨。
⠀⠀⠀⠀⠀
《一一》是時代的縮影,從街道、天橋、紅綠燈平凡的日常畫面裡我們看到光陰流逝的證據,也感受著台北獨特的城市韻味。《一一》更是社會的縮影,每個角色在我們生活中都不陌生,有先上車後補票,也有發乎情止乎禮,有看似美滿的家庭,也有複雜紊亂的鄰居,有為求利益不擇手段的嘴臉,也有盼以真誠待人的無奈。
⠀⠀⠀⠀⠀
「誠意可以裝,老實可以裝,交朋友可以裝,做生意可以裝,那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是真的?」短視近利、投機取巧,許多企業奉行利益擺第一的宗旨,公司需要賺錢是天經地義,卻非以長久經營的角度思考,於現在的食安危機、黑心食品、詐騙猖獗、缺乏國際競爭力等層出不窮的問題上浮現,畢竟有所得的同時都必須付出代價,這些代價都將落在下一輩的肩頭上。NJ 憤而掛上電話,拒絕接觸公司決策,也許惱怒的不只其他人的反反覆覆,而是此類罔顧未來和台灣商譽行為,如此成就經濟起飛錢淹腳目的共業,之後則必須由洋洋這個世代的年輕人慢慢償還。
⠀⠀⠀⠀⠀
耐人尋味的名稱「一一 A One And A Two」,無論指的是兩個人、人與人,還是存在於每個角落的二元對立,也就是洋洋始終想捕捉的「後腦勺/看不見的後面」,都給人異常豐富的留白與思考空間,好與壞、對與錯、愛與不愛、真誠與偽裝、年輕與遺憾、喜宴與喪禮、送往與迎來,從楊德昌的鏡頭之下感受到的,是每個人看似互動密切又形影疏離的灰色地帶,更隱約透露出了一種反璞歸真的成熟心境。
⠀⠀⠀⠀⠀
⠀⠀⠀⠀⠀
(本文引述的文字除電影台詞外皆出自王昀燕《#再見楊德昌》一書。)
活著 時代背景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稍早無意間看到詹喬愉 - 三條魚Tri Fish貼了《車諾比的聲音》一書心得,這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報導文學鉅著,讓我想起一年前的新聞所採訪寫作期末考。
當時,老師指定以這本書的內容為依據,要我們化身為俄羅斯記者,用四小時的時間撰寫一篇「車諾比事件三年後的回顧報導」。當然,如果事前完全沒看過書,一定穩穩被當,所以學期中我就開始細細研讀了。
因此,我很了解這本書為何能獲得如此不朽的評價:作者大量且有效的訪談車諾比居民外,也訪談了官員、軍人等政府內部人士,並且以當事人為第一人稱的角度撰文,讓「記者本人」的角色從文字裡消失。最終彙整成一部屬於車諾比的「口述歷史文獻」,得以不帶任何個人批判的,以全面而多元的角度,呈現車諾比最接近真相的真相。
以下節錄當年模擬報導之結論部分,也可以作為我的閱讀心得:
---
「從他們眼中,可以看見這場災難中的另一場災難,與蘇聯政府面對這場世紀大難的顢頇與艱難。也許追根究底是人類本能,但在一場國家災難面前,我們是否要將政府視為冤頭債主,復仇了事?又或者,試圖去理解時代背景,以及身在其中不同立場的人們,各自懷抱著怎樣的心情在看待這事件呢?
在無知與國家信念交織之下,善後人員赴湯蹈火前往車諾比,卻帶回了一身殘疾,無疑是車諾比悲劇中的另一場悲劇。這場災難後,我們還能好好活著,不用擔心到處流竄的輻射污染,全都要感謝這群以國家為己任的人們的付出。蘇聯政府無法在第一時間妥善安排這些人的後續、掩蓋了過多資訊,一度動搖了人民對國家的信任;當事過境遷,也該是好好清點、撫卹、公開真相的時候了。」
---
「在一場國家災難面前,我們是否要將政府視為冤頭債主,復仇了事?又或者,試圖去理解時代背景,以及身在其中不同立場的人們,各自懷抱著怎樣的心情在看待這事件呢?」這一段,其實同樣適用疫情當下,陰謀論、網軍說、人們逐漸開始互相猜忌的台灣,實在很有感。
非常推薦此書給對報導文學、核能議題有興趣的人閱讀。防疫在家有時間,直接看書最精彩!網路下訂,1~2天就會寄到家裡了喔~不知道為什麼最近的momo博客來都是,超方便的呢!
(每次我提到品牌都有人說我業配,其實這篇是業配《車諾比的聲音》、momo和博客來啦,太尊絕不凡惹!)(才怪,如果是真的就厲害了XD)
疫情至今,我已花10000買書,剁手手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