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抽獎
錯覺偵探團第三集今天上市啦!!
繼在派對會場遇見了寶石偷竊案件、又在演奏會發生新同學的失蹤事件,這次小翔與他的錯覺偵探團夥伴們會遇到什麼樣的挑戰呢!他們是否能釐清錯覺造成的陷阱,一解謎團找出事件的真正兇手呢?
.
📖《錯覺偵探團3:謎樣的影子》
📖《錯覺偵探團2:鬧鬼坡失蹤案》
貼文介紹|https://reurl.cc/L7M7ee
📖《錯覺偵探團1:神祕月夜的寶石小偷》
部落格介紹|https://reurl.cc/4a7AMY
三本都很讚!第一集平易近人、第二集懸疑刺激、第三集豐富度更高了都很推薦!
.
這次小翔一群人參加了“皮影戲體驗課”,大學生哥哥還示範了各種有趣的影子錯覺,明明看到的盒子一深一淺,沒想到其實是是一樣的顏色!利用光影變化的表演好迷人啊!
但就在活動結束不久,突然衝出了兩個奇怪的男人要搶走大學生姊姊手上的東西,在小翔聽從姊姊交付的指示拿走藏在紙盒裡的物品時,兩個奇怪的男人就這樣追了上來!好不容易成功逃脫後,卻又發現藏盒子裡的重要物品不見了.....
錯覺偵探團是否能利用僅有的線索,解開錯覺的謎團,找回遺失的物品呢?另外又會發現什麼其他隱藏許久的秘密呢?
.
第三集謎樣的影子利用了更多錯覺科學來撥開迷霧,大內錯視、赫曼方格錯視,看起來是黑但是其實是白、看起來搖晃但是其實沒有,在錯覺中慢慢釐清真相就是這系列最迷人的地方啊!另外前幾集裡的埋藏的小祕密也在第三集解開真相。到底什麼是真、什麼是假,讓我們跟著錯覺偵探團一起找出答案吧!
.
【#抽獎辦法】
①粉絲團及本篇貼文按讚
②本篇貼文下tag一位朋友並留言「@小翔 謎樣的影子藏著什麼秘密呢?讓我們跟著錯覺偵探團一起解開謎團吧! 」
③公開分享本篇貼文
【#抽獎品項】
《錯覺偵探團3:謎樣的影子》共2本
感謝采實文化提供贈書!
【#活動時間】
9/30(四)-10/3(日)
獎項將由出版社寄出喔(寄送地限台灣本島)
.
是說出到第三集出版社推出了有盒裝的套書,套書不僅有個硬盒還送了一個錯覺胸章呢好吸引人啊!有喜歡的朋友不要錯過了嘿,購書連結放在留言處,大家可以參考!
采實童書-找本書與孩子一起讀
#嘎咕的繪本探險
同時也有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1萬的網紅PanSci 泛科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地震 #傳說 #神話 #怪獸 #可能性調查署第二季 #布袋戲 🧡大受好評的科學布袋戲回來了! 👉這一集劉關張三兄弟來到洞穴探險,卻碰上九死一生的危險狀況,究竟是什麼東西在作祟?😮😣 身為台灣人的你,對地震一定不陌生!😨 但你知道地震為什麼叫「地牛翻身」嗎?🐂地牛地牛唸得很順口,但是台灣原本沒...
活著皮影戲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嬉處玩,自己玩
Hello大家,疫情期間在幹嘛呀?瀚中一開始每天在家學作菜、學著生活,後來開始玩樂高想減緩焦慮的心情,一開始組了老婆珍藏的海綿寶寶系列,覺得…好無聊喔,半個小時就組好了,然後不知道要幹嘛。後來上網找到了樂高technics 系列,可以自己設計機械結構,然後自己研究樂高馬達動力組程式,控制每個馬達的運動,覺得很好玩。在今天為大家呈現最新作品「三種偶的動作」有皮影戲的懸吊關節(暴龍)、自動機關從下方設計連動裝置(瀚中人馬ㄧ號),還有左右搖擺運動(芭蕾舞者)。燈光由OpZ合成器控制,輸出DMX訊號,透過機器變成類比訊號,由三原色控制三個光源(紅、綠、藍),營造舞台感。
作了一堆事後,花五分鐘作音樂,讓燈隨著音樂變化。
自己玩,從生活中得到能量,分享給大家
#嬉處玩 #十九兩樂團 #lego #legotechnic #dmxlighting #opz #teenageengineering #感謝黃玠側拍#堅持拍窗戶的日式特寫
活著皮影戲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剛打開的書|
最近剛打開的書是由荷蘭作者馮客撰寫的《毛澤東的大饑荒:中國浩劫史1958-1962》,為什麼會想讀這本書?理由很簡單,台灣出生長大的我,對1958到1962年的中國完全不認識,只有在歷史課本中讀到簡單的「大躍進」、「超英趕美」、「人民公社」這些名詞。
我記得以前唸書的時候,老師在課堂上放張藝謀的電影《活著》,這部電影當時讓我們這些台灣年輕學生感到非常震驚:輸光家產逃過一劫、人海戰術的共產黨軍隊、男主角的皮影戲、鍋碗瓢盆連吃飯傢伙都要上繳的大煉鋼⋯⋯等等,戲中人說著我們能聽懂的中文,卻是另一個世界。
ㄟ?有那麼嚴重嗎?現在很多人都說「視頻」、「高清」、「閨蜜」這些,不是也能懂?不不不,上個世紀九〇年代的台灣還沒有被中國用語攻陷,加上國立編譯館教科書的影響,對中國的認識是很模糊的。
打開這本書,作者序還沒看完,年輕時看《活著》的記憶就慢慢浮現。大耀進時期的人民公社最後導致大饑荒,中國人要吃土吃樹根這些以前在黨國教育課本裡讀到的,好像還真是那麼一回事!
我上一篇貼在方格子的文章,說到製作陶瓷的秘密是高嶺土,其實高嶺土又稱觀音土,就是當時大躍進飢荒時,被拿來裹腹的土。因為高嶺土又白又細,吃到肚子裡會有碰轟(台語)的飽足感,所以我們小時候課本裡學到的吃樹根吃土,吃的就是高嶺土。
我想對許多強國人或小粉紅來說,這可能是中國歷史上一個不堪入目的時代,就像晚清連續戰敗一樣。但只有面對歷史和更了解過去,才會知道為何今天中國會變成這樣。這幾年來從禁奢、禁浪費,到現在連打個電玩都不行。🤷♀️
有興趣和我一起閱讀這本書的朋友,請在留言處舉手🙋,有一本電子書贈送。
下圖:這本書的封面有電影海報感😂
活著皮影戲 在 PanSci 泛科學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地震 #傳說 #神話 #怪獸 #可能性調查署第二季 #布袋戲
🧡大受好評的科學布袋戲回來了!
👉這一集劉關張三兄弟來到洞穴探險,卻碰上九死一生的危險狀況,究竟是什麼東西在作祟?😮😣
身為台灣人的你,對地震一定不陌生!😨 但你知道地震為什麼叫「地牛翻身」嗎?🐂地牛地牛唸得很順口,但是台灣原本沒有牛?!除了牛以外,地底下還住著什麼怪獸呢?🤔🤔🤔
#感謝台北地方異聞工作室協力製作!
---------------------------------------------------------------------
🧠【章節重點】
00:32 恐怖哦~這個洞穴好陰森
02:10【動畫】地底下的怪獸
05:48 三弟你安息吧
07:02【後記】在故事之後
🧠【相關文章】
地震為何偏偏要是「地牛翻身」?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29032
🧠【追蹤我們】
如果你喜歡我們💙
除了按讚影片、訂閱頻道,開啟小鈴鐺🔔
還可以到這些地方和我們一起聊生活中📱、時事裡📰、課本上📚沒有的科學 ↓↓↓
PanSci 科學新聞網|https://pansci.asia/
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anSci/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pansci/
Telegram|https://t.me/pansciasia
🧠【參考資料】
(1) 民俗亂彈-地震的由來
http://think.folklore.tw/posts/709
(2) 試論台灣地牛神話的形成與發展
http://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10217851-200809-x-30_2-111-130-a#Citedliterature
(3) 鳴人堂-臺灣地震簡史:從神話傳說到救災體系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1664/2975668

活著皮影戲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台北偶戲館介紹
本次將帶著聽眾朋友第一次到台北偶戲館,由館方解說員張尹寧小姐為各位聽眾朋友介紹台北偶戲館。
憑藉著對偶戲藝術的熱情,臺原藝術文化基金會董事長林經甫先生,將數十年來個人收藏的戲偶捐出,希望臺北市政府能為它們成立一處永久保存、展覽的處所。經過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的縝密規劃,這批珍貴文物終於在「威京集團京華城社區回饋計畫案」中找到歸宿。兼具戲偶展出、演出、教學、典藏功能的「台北偶戲館」,於2004年八月正式開館。
台北偶戲館以「愛耍創意、愛耍偶」為訴求,劃分為「袋袋相傳-布袋戲區」、「絲絲入扣-傀儡戲區」、「影影約約-皮影戲區」、「偶戲萬花筒-互動體驗區」四個單元、以及「戲偶DIY課程」。介紹臺灣傳統與現代偶戲的歷史與發展,鼓勵大家多發揮創意,運用生活素材創造出自己的布袋戲偶、皮影戲偶、懸絲偶等各種現代偶。接續傳統及現代,結合東方與西方偶戲藝術,台北偶戲館成為國內外朋友認識偶、欣賞偶、把玩偶的最佳公共場域。

活著皮影戲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青春,壯遊!:翻轉人生的夏日小旅行」新書介紹
專訪: 史琬晴(中正大學財經法律系)
劉錦宜(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內容簡介:
啟發人生的夏日探索旅程
.在雲霧繚繞的秀逸山間,都會男孩陳克威展開許多命中的第一次:一個都市聳第一次到部落、第一次在四處果園農地的環境生活、拍第一支紀錄片、第一次得紀錄片獎、第一次發現自己可以拍紀錄片。
.抱著預設立場,盧業冠從屏東市區到了霧台,再往上抵達峻嶺傾斜、海拔1000公尺以上的佳暮。然而,進了部落不久,深受震撼,跟他們預想完全兩碼子事!
.課業名列前茅的王晴瑩在台南女中三年級選志願之際,立定讀醫方向後,她著手閱讀各種關於從醫的種種相關書籍,讀到徐超斌醫師撰寫的《守護4141個心跳》,如一道閃電擊中了她的心。
.改作無農藥種果樹,等待土壤變健康,要熬過前幾年幾無收成。他卻肯花整整六年的時間等待。縱使過了數年,李佳芸仍未忘記農夫昌輝說的,那片土地,是他的家,更是家族的根源,安身立命的所在,必須要好好的守護這塊地。
一個夏天的時間可以做什麼?想和更多的人一起互動學習,可以報名夏令營;想要實踐自己所學的專長,可能就要參加實習計畫;想要認識不同的世界,或許就安排一趟旅行吧!但如果貪心一點,想在14天內擁有前面說的全部收穫呢?
只有走進踏實又溫暖的土地,可以給你所有想要的!
本書訪談12位過去九年間參與蹲點的青年,訪談蹲點的經驗對他們後來參與社會、關懷土地的行動與思維帶來哪些改變與影響。從過去(蹲點紀錄)、現在(目前所從事的事物、參與的行動)、未來(對土地的願景、嚮往),勾勒出蹲點行動在年輕世代創造的新價值。
關於【蹲點‧台灣】
中華電信基金會於2009年起推動「蹲點‧台灣」計畫,讓青年有機會走出舒適圈與土地連結,實踐所學為土地付出,從中也體驗到「教室外的課程」。同時,透過青年資源的導入,為社區帶來多元的服務,包括活動記錄、藝術彩繪、英文教學、電腦課程、皮影戲、數位行銷、靜態及動態影像創作、樂器教學、樂團指導、身體律動、社區環境美化、社區事務協助等,從多面向協助社區成長,為偏鄉社區帶來了新的刺激和啟發,為社區居民帶來新的視野和想像,也與外界世界接軌,以實際行動縮短城鄉落差。
「蹲點‧台灣」從開辦以來,至今已有全台40多校80多科系超過500位學生參與,每一年,青年們用擅長的文字與影像記錄能力,和熟悉的數位3C設備,從在地觀點為社區發聲,平衡城鄉認知。同時向社會大眾、青年學子提倡運用一己之力回饋社會、用影像留下台灣珍貴文化與真摯人情之蹲點精神,也為自己的人生視野開拓更溫暖的角度。
作者簡介:
古碧玲
現任《上下游》副刊總編輯、臺灣全民食物銀行理事長,並展開食物農業、土地議題、弱勢關懷題材的書寫。
曾任職於多家媒體與NGO。
高世威
中華電信基金會 副執行長
張嘉芳
中華電信基金會 經理
林佳儀
「蹲點‧臺灣」專案負責人
策畫簡介:中華電信基金會
中華電信基金會成立於2006年2月,從實踐企業社會責任出發,透過長期耕耘將我們的核心理念落實到社區及部落、城市邊陲、資源相對缺乏的地區,以基金會做為資源連結的平台,將所有「善」的事物加以重整編排,分享至有需求的據點,成為支持在地勇往直前的力量。身世》、《異質的存在》、《天藏機鋒─雨花石》、《文學帶路遊舊城》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