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商、#賣場、#百貨 實聯制全面把關,鼓勵民眾改採 #外帶 或 #外送 方式用餐及採購。
今天早上出門,發現路上人車少了許多,大家都待在家,感謝各位的重視與配合。市府對面巷子裡的超商平時上下班時間和中午時段都人潮眾多,上午便前往超商視察防疫工作,只有零星的民眾在採購日常生活物資。一進到門口就要實施 #實聯制登記 ,酒精消毒、測量體溫也沒少。座位區全數取消,採外帶方式。
新北市四大超商、六大賣場和各大百貨在雙北公布進入 #三級防疫警戒 前,就做好事前防疫規劃,才有辦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將實聯制落實到新北各區。再次提醒市民朋友,進入到以上提及場所時,記得要完成實聯制登記,無法遵守防疫規範的餐飲區只能外帶。如果違反公告且拒絕改善,將依處3,000元以上1,5000元以下罰鍰,感謝大家配合。
每天我們都會視疫情狀況,滾動式調整關閉場場館,我會隨時更新在此篇貼文內,請市民朋友密切關注,最近先不要趴趴走,家裡就是最安全的避難所。
#新北市第三級警戒準則 #行動治理 #侯友宜
🔴關閉場館一覽表 延長關閉至7/12🔴
🔺石碇區公所
封閉景點步道👉淡蘭古道、親山步道、皇帝殿東西北峰步道、皇帝殿北峰與東峰連接、二格步道、永安步道、山羊洞步道、筆架山步道、石崁步道、竹坑至鱷魚島步道、下紙寮坑及雞冠山步道、二格公園。
🔺雙溪區公所
封閉景點步道👉虎豹潭、荷花池、辭職嶺古道、貂山古道、坪溪古道、燦光寮步道、逸仙山步道、希望市集、壽山宮農夫市集、雙溪公園、雙溪兒童公園、三貂運動公園、三貂親水公園、平林三號橋下籃球場。
🔺 我愛陳香菊(新北城鄉局) 城鄉局:
樂活共生實驗基地(永和國軍帳務中心)
🔺 新北民政保平安民政局
1. 新北市公立納骨塔(19處),僅開放選位、進塔、遷出、暫厝
2. 軍人忠靈祠僅開放進塔、遷出,新北市忠烈祠關閉
3. 新北市武器公園關閉
4. 新北市宗教寺廟暫不進入
5. 新北市境內市民活動中心暫停開放
🔺 新北勞動雲 勞工局
1. 五股、三重勞工活動中心
2. 視障按摩小棧(24家)
🔺 新北旅客 觀旅局:
1. 新北市境內所有旅服及遊客中心
2. 新北市境內旅館相關休閒娛樂設施,包括游泳池、健身房、遊戲區等
3. 民營及委外樂園、設施:雲仙樂園、野柳地質公園及海洋世界、深澳鐵道自行車、碧潭風景特定區水上腳踏車
🔍其他熱門景區封閉👉https://pse.is/3h7wkd
🔺秘書處:
1.市府行政大樓:307階梯簡報室、401中型會議室、403中型會議室、411貴賓室、511階梯簡報室、507大型會議室、603大禮堂、多功能集會堂
2.市民廣場
🔺 新北學Barr教育局、 新北運動聚點 體育處:
1. 板橋第一運動場、板橋第二運動場、新莊體育園區(含新莊田徑場)、板樹體育園區(含樹林網球場、漆彈場)、泰山體育園區、中角灣衝浪中心、八里水上運動中心
2. 高灘處棒壘球場(43座)
3. 民營健身中心(健身房)、保齡球館(9間)、室內螢幕式高爾夫球練習場(15間)、室內游泳池、高爾夫球場(12間)、撞球場、棒壘球練習場(4間)
🔺 新北水漾 水利局、高灘處:
1. 新北市17座遊戲場、4座直排輪運動場、1座戶外健身場
2. 重新市集
3. 15處自行車租借站、2處碼頭販賣站(忠孝、華江)、餐車5處(22臺)、樹林露營區、微風運河水上活動場
4. 鐵馬驛站及服務中心共5處、遙控飛機場3處、遙控賽車場4處、寵物公園6處、遊戲沙坑6處、機車練習場7處、棒壘球場44處
5. 籃球場171座、網球場26座、足球場7座、木球場3座、槌球場2座、地面高爾夫球練習場3座(草皮2座、練習場1座)、射箭場2座(鹿角溪、三鶯)
6. 體健設施17處(113座)
🔺 新北市文化局 文化局 :
1. 藝文場館戶外園區:板橋435藝文特區內戶外空間、十三行博物館、陽光廣場及新北考古公園、鶯歌陶瓷博物館及陶瓷藝術園區、空軍三重一村、板橋放送所、斬龍山遺址文化公園全區、黃金博物館館舍及戶外園區。
2. 約取書處所:圖書館總館及各分館或閱覽室暫停線上預約及館舍取書
🔺 新北市農業局-稼日蒔光:
鶯歌心希望農場、三峽茶菁廠、希望市集(9處)、猴硐貓公所籌備處、毛寶貝生命教育園區及新北市轄內公園遊戲場、公園體健設施、公園涼亭等。
🔍詳細資訊👉 https://pse.is/3gyu9u
🔺 來趣新北金發局 經發局:
民營錄影節目帶播映場所(MTV)(2間)、百貨賣場附設及專營兒童遊戲場(7間)、遊樂園業(湯姆熊7間、老虎歡樂世界6間、E7PLAY 2間)
🔺 新聞局:
新北市境內電影院(16家)
🔺 新北交通族 交通局:
計程車服務中心
🔺 新北消防發爾麵 消防局:
#新北市淡水區 滬尾防災宣導主題館關閉
泰 武 鄉 公所 秘書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齊國為何當時不能一統天下?|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歷史學者周振鶴曾在《假如齊國統一了天下》一文中,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反歷史假設:如果戰國末年不是秦國而是齊國統一中國,那可能帶來一種完全不同的中國文化。
與當時的中原各國相比,齊國無疑是個異類,但就國力而言卻是個強大的異類:在春秋五霸中,齊桓公是最先稱霸的,戰國時齊威王任用孫臏,在公元前352年的桂陵之戰中大敗驕橫的魏軍,「於是齊最強於諸侯,自稱為王,以令天下」(《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在很長時間裡,齊國一直是東方國力最盛的國家之一,周振鶴據此認為:「秦的統一固然有其必然性,但是東方六國完成統一大業的可能性並非不存在,魏、齊、楚都曾經強盛一時,尤其是齊國,始終是秦實行統一的最大障礙」,他假想如果在統一天下的進程中是齊國佔上風,那麼「似乎可以說,中國走另一條道路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
這當然不失為一個很有吸引力的假設,但仔細考察一下就會發現,齊國的這種社會制度並不能幫助它在戰國晚期諸國激烈競爭的局面中勝出,由它來統一天下的可能性基本上可說是不存在的。
打造戰爭機器
自西周初年姜太公在東方創建齊國,被授權專徵不守王命之方國,這一專徵大權遂成為日後齊國開疆拓地的合法根據,故西漢末年劉向《說苑》稱「魯有王跡者仁厚也,齊有霸跡者武功也。」在直至戰國中期的數百年裡,齊國作為東方大國很少受到能威脅到其存亡的強敵進迫,戰敗也很少被逼到首都被圍乃至遷都,既然足以應對國外挑戰,那恐怕也就不會被倒逼改革。晏子「二桃殺三士」之舉恐怕更多是著眼於消除不穩定因素,重建國內政治秩序的需要。
但如果要統一天下,那麼戰國時代的政治演進已表明一個殘酷的現實:無論士人如何設想理想的「天下」,最終要「定於一」,事實上還是得打造一部高效的戰爭機器。此時的戰爭形態與春秋時貴族武士之間那種謹遵禮制的車戰已大為不同,而需要國家力量、資源的總動員化,但齊國的軍隊組織卻甚難適應這一挑戰而及時轉變。
在齊國,有一點乍看起來相當矛盾:中國軍事史上公認的兩部偉大軍事理論著作《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的作者都是齊人,但齊軍的整體戰鬥力在同時代人中的評價卻不高。孫臏圍魏救趙時便曾明白承認:「彼三晉之兵索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到戰國末年,荀子作為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祭酒的大學者,對齊軍理應知之甚多,但他對齊軍的評價卻極低,認為是「亡國之兵」,因為齊軍過分推崇個人技能、在意物質獎勵,遇到弱小的敵人還能有用,遇到大事強敵就渙散了。在他眼裡,秦軍戰鬥力最強,魏軍次之,齊軍最差;但講兵法的水平,正好相反,齊國最發達,三晉次之,秦又次之,兵學自東往西傳。
荀子所描述的齊軍,在某種程度上仍遺留著兩三百年前田開疆等三士那種對個人英雄主義的推崇,整體協同作戰則較差,這一好勇鬥狠的單兵作戰模式是典型的武士文化。這一民風頑強地保留下來,直至西漢初年,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仍然評價說,齊國風俗「怯於眾鬥,勇於持刺」,也即對群體性搏鬥消極,而對單兵較量卻非常勇猛,這與齊人好武、尚功利的特質是密不可分的,管子等政治家的傳統治國思路也注重對人的私慾因勢利導,主張順應人的私慾才能達到社會的長治久安,結果這在促進「民富」的同時,也使齊軍將士的個人英雄主義更為功利。直至西漢時,龔遂為渤海太守,仍發現「齊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以至於這位循吏花了很大力氣「躬率以儉約,勸民務農桑」,見到「民有帶持刀劍者,使賣劍買牛,賣刀買犢」。
也正因此,齊國被迫在軍事理論、尤其是軍事謀略上入手來彌補其整體戰鬥力不強的弱點,這便促成了孫子這樣的兵法家興起。張華松在《齊長城》一書中指出:「齊國對外戰爭敗多勝少,但發達的工商文化以及其他種種的背景和因素又使得齊國的兵家文化獨領風騷,先秦時代的著名軍事理論家和兵書戰策也就大多出自齊國。以孫武和孫臏為代表的齊國兵家,其兵法思想的核心內容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戰略,他們所強調的首先是防禦,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然後通過‘伐謀’、‘伐交’的手段而制敵取勝。」
此種注重單兵格鬥技能的軍隊,在面對與較弱敵人決戰時往往表現尚可,其最大的弱點恰恰是難以適應戰國中後期那種曠日持久的慘烈集團作戰。孫子兵法雖然注重謀略,但同樣強調軍紀(故有「三令五申」、殺人立威之舉),那恐怕是因為他所生活的時代(約前545-約前470)正處於「二桃殺三士」之後那種弱化個人作戰技能而強調高度紀律約束的新作戰模式。個人的英勇在春秋時代的車戰中尚有發揮餘地,但公元前541年,晉國大夫魏獻子打造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獨立的步兵方陣。魏國在戰國初年稱霸一時,恐怕依靠的就是這種步兵作戰中高強度的軍紀(荀子稱讚魏國武卒能負重帶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這沒有極強的軍紀約束是不可能的)。這種軍事模式由晉國開創,推動社會結構性調整為中央集權制,因而三晉在戰國時代法家和縱橫家最為發達,主要法家人物和法家著作基本上都出自三晉。
軍事史學者李碩認為,自春秋末年步兵成為戰場主力兵種之後,「嚴格的紀律一直是步兵作戰的基本原則,戰術則是列成密集的隊形,與敵軍進行面對面的砍殺肉搏」,到戰國時代,中原各國均已確立中央集權政治下的軍事模式:「軍隊是由國家財政供養的軍事機器,戰爭行為是為了貫徹統治者的意志,軍事統帥對士兵擁有絕對權威,可以命令士兵們投入哪怕是必死的肉搏作戰。」相比起來,漢代的匈奴人則從不與中原軍隊主力進行硬碰硬的正面大規模決戰,也從未進行對城池、堡壘的大規模攻堅戰,這與匈奴遊牧社會的權力結構有直接關係,因為匈奴單於並不是能驅使戰士投入這種決死戰鬥的絕對君主。反過來,當時名將李廣雖然個人騎射技能極高,但他之所以在對匈奴多次作戰中未立大功,反而幾度覆軍敗績,正是由於他作戰依靠個人英勇而非嚴整的軍令紀律。直到東漢末年騎兵成為作戰主力後,才再度出現一個主將親自披甲上陣、與敵軍肉搏血戰的英雄時代。
在戰國時代那種步兵密集陣型長期作戰的模式下,齊軍的弱點就暴露無遺了。這道理不妨以足球運動為例,曾任中國男足國家隊外籍主教練的霍頓說過:「中國球員並不缺乏技術和體能,缺的是整體意識。足球是集體項目,整體不行就消耗了技術和體能。」2002年世界杯中國隊首次進入32強,結果三戰皆負,淨輸9球而未進一球,在觀看中國隊0:3敗給土耳其隊後,亞足聯秘書長維拉潘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足球是一項集體運動,但中國隊的隊員們顯然不喜歡依靠集體的力量,場上大部分時間都是單打獨鬥,並最終丟了球。」
這在作戰中也一樣,古羅馬時代的日耳曼戰士雖然悍勇,但他們缺乏紀律、各自為戰,最終還是抵擋不過羅馬軍團。由於中國春秋戰國時代對軍陣的相關記載較少,羅馬軍團可以啟發我們這種步兵作戰模式的特點:其關鍵在於紀律約束之下的強大作戰耐力,因為「羅馬的軍事體制能夠讓其部隊的基礎構成天生具有一種可替換性,因而更易於混合與匹配」,其結果,就算前方士兵倒下,後方的多行陣列也能像輸送帶一樣進行更替,因而「這種佈陣在遭受正面進攻時幾乎不會被擊敗,從而令軍隊得以穩步推進」。戰國後期的秦軍也是,其戰鬥力不是來自出眾的單兵技能,而是「秦兵耐苦戰」,堅忍頑強,穩紮穩打的作戰意味著依靠消耗和逐步推進,當軍隊不存在重大武器差距時,戰陣的人數與耐力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各自為戰的武士很難與這樣的戰爭機器對抗。
這一戰爭機器需要社會結構的整體改造,因為這意味著與社會制度之間構成一個功能性的相互聯結的複合體才有可能。如我們所知,在古希臘城邦和古羅馬共和制下,也能產生這樣紀律嚴密的步兵方陣,但在中國當時,唯一能鍛造這一戰爭機器卻只有郡縣制之下貫徹國君意志的軍國主義國家。因為戰國時代以步兵為核心的新軍隊,是以社會的全面徵兵為基礎的,這就不能像春秋時那樣還把軍事作為一小部分貴族武士的專屬事務;其次,如何訓練這些應徵的農民士兵,使其遵守紀律,也是當時政治思想家無法迴避的問題。這都促使戰國時代的政治家們持續關注「民」——與此前的「士」和「國人」憑藉血緣性結合的共同體不同,在封建解體之後,人力的動員機制主要是依靠郡縣鄉里的行政系統來發揮作用的。
按杜正勝在《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一書中的論述,郡縣制正是在離都邑較遠的新辟領土上開始萌生的,「秦漢統一政府的地方行政系統可能是從封建時代天子或諸侯直轄地的行政組織蛻變而來」,到後來則將逐漸沒落的封建世族採邑逐漸納入中央權力管轄之下,隸屬於中央設置的縣,「國都以外的鄉大概從春秋中晚期到戰國逐漸完成,城邦意義的‘國’被縣取代」,「縣」的本義就是「懸系」,指其地與中央政府直接統治之地區不相接壤,如以線繫於國都。戰爭越劇烈,內外新並的土地越多,則國君直領的縣也越普遍;而郡或是特殊的大縣城,多從邊疆軍事區設起。春秋以前零散、碎片化的政治地理景觀,至此被逐漸改造為中央權力垂直所屬的嚴密行政體系統。
這套制度,眾所周知是在秦國貫徹得最為徹底。這不僅確保了秦軍源源不斷的人力調配,而且鄉里告發、連坐等制度也使得臨陣脫逃變得更難——因為逃回老家肯定會被發現,而父老也不敢冒險隱瞞。與此同時,秦國又實行最嚴格的金字塔式階級制度——軍爵制,根據戰陣上的表現決定士兵一生的榮辱,這就在用外部紀律堵死其退路的同時,又給耕戰之士提供內在的激勵。杜正勝一針見血地指出:「唯有像秦國徹底勵行等爵制,授爵必以軍功,耕戰合一的齊民階層才有遠景、有生氣。但在山東列國我們卻絲毫嗅察不出等爵制的氣息,根本原因是軍功祿賞不能塑造身份制。」在魏國,當兵這條路的極致也不過就是豁免租稅繇役,個人前程是指望不上的;而在齊國,士兵作戰最多只能因立功而獲賞金,這順應齊國發達的功利文化,但卻無法因軍功而授爵。
這恐怕就是齊國這架戰爭機器的問題所在:它既無法像秦國那樣有絕對權威迫使士卒投入長期艱苦的殊死作戰,又不能給他們提供足夠的進取動力。其結果,齊國保守有餘而開拓不足,齊人的戰鬥力只有在遭受外敵入侵時才能被充分激發出來。
齊國的悲劇
公元前284年,齊國滅宋,此舉貿然打破了長久以來的各國力量均勢,引起諸侯震恐,結果五國聯軍伐齊,齊國一度只剩下即墨、莒二城未下——值得注意的是,它們均是齊「五都」之一,原本就有著相對獨立的政治根基。雖然齊國國力此後在田單復國主政之下迅速恢復,但它作為當時東方的強國,竟然這麼容易就被擊破——在戰國七雄中,除了最弱的燕國之外,沒有一個大國像齊國這樣在一兩次決戰失敗之後就陷入近乎亡國的危難境地,這意味著它的軍政體系存在嚴重的結構性漏洞。
齊國採用五都制而非郡縣制,因而編戶齊民並不徹底,被燕軍輕易攻下七十二城,正表明其社會組織結構不夠堅固嚴密,因而當決戰失利後,不能作頑強耐久的抵抗。本來,管仲為齊桓公所規劃的治國方略,雖然也是「分畫都鄙而集權中央,獎勵農商以充實國富,修整武備以擴張國威」,但仍是在舊制基礎上的順勢而為:整理賦稅、發展農商,在國家有充足財力的基礎上,再將軍令寄在內政上,由保甲制度來獲得穩定的軍事力量。不僅如此,管仲還將齊國分為21個鄉,其中6個鄉不用服兵役,專職作為工匠、商人來替國家生產。這樣做的結果,便是使齊國首都臨淄成為戰國時經濟實力最強大的城市,但也正因此,齊國在戰國時代採納新制度上比其餘六大國更為遲緩,何必呢?它現在這樣也過得好好的,何況多元分權的社會構造本身阻止它作出這樣徹底的變革。
這裡也再次體現出齊國政治文化的保守性:普通士卒無法通過軍功獲得社會地位的向上流動,這恐怕正是由於貴族世家的強大。在當時的楚國,縣之首長稱「公」,多由強大氏族出任,但不能世襲,也有非貴族出身者,縣雖有相當高自主性,但似仍須向中央政府繳納賦稅;這種直屬於國君的「縣」性質上還不同於秦之郡縣,但相比起來,實行五都制的齊國甚至像楚國這樣程度的郡縣都沒有,由此可見其集權程度之有限。
對活躍經濟、學術自由來說,齊國的這種政體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好處,因而它在這些方面均表現突出,然而在戰國時代的激烈戰爭中,相對分權、保守的政治結構卻使得齊國無法有效動員出自己的所有潛力。既然對齊國士卒來說,平日生活也相對寬裕,而打仗所積累的戰功也不過只是財物上的一些好處,那自然更沒人願意冒生命危險去幹這樣的事。二戰時日軍戰鬥力最差的第四師團就多來自大阪的商人,他們圓滑惜命,不願打硬仗,卻善於經商。抗倭名將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便曾明確提出,徵兵「第一切忌不可用城市游滑之人,但看面目光白、形動伶便者是也」,他甚至說,這樣的兵就算由韓信、白起來管教也是帶不好的。在這種情況下,齊國不僅軍隊戰鬥力不夠頑強,恐怕自身就缺乏對外擴張的內在動力。
由此也能解釋另一個歷史謎團:在戰國七雄中,相對於其餘六國,齊國為何在領土擴張上表現得相對消極?蘇秦在遊說齊宣王時就說,齊國富強,但卻是「即有軍役,未嘗倍泰山,絕清河,涉勃海也」。這恐怕不僅是由於齊國政治上不振作,也因為它比其餘大國都更依靠工商業,也就相對不那麼看重領土擴張所帶來的農業產出收益;不僅如此,由於新並領土在各國的慣例都是直屬於國君,那對於分權的齊國權力政治來說,內在的動力也不強,因為各大貴族恐怕也並不那麼希望看到國君力量繼續膨脹。
當然,齊國在領土擴張上也有短暫的輝煌:前314年齊軍三十天內攻滅燕國,佔領長達兩年;前284年齊軍又滅宋,但這兩次擴張都沒能維持有效佔領,第二次甚至差點帶來亡國之禍(前284-前279年燕攻齊之戰)。可以說,這兩次對外擴張都是齊宣王、齊湣王父子兩代國君好大喜功的結果,他們的黷武恐怕正是君權膨脹的結果,但卻缺乏秦國那樣穩紮穩打的軍事推進加上行政系統管理所促成的有效佔領,結果反而徒然招致各國的敵意,埋下自身衰亡的種子。此前齊國也曾多次組織合縱反秦,但正如《齊國史》所言:「齊國在策略運用上有致命的弱點,每次合縱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卻沒有給秦國以實質性打擊,在兼併土地方面也幾乎一無所獲。」這些都表明齊國的軍政體制在對外戰爭中無法應對新局面,這些戰爭非但沒能增強自己的實力,反而消耗了國力,將自身的弱點暴露無遺。
只有在外敵將齊人逼入絕境時,他們才真正爆發出來。燕軍圍困即墨時,殘虐俘虜、挖掘墳墓,即墨人見狀「皆涕泣,俱欲出戰,怒自十倍」,這正表明重視宗族的齊人最深沈的鄉族意識被激發之後能轉化為極強的戰鬥力。總體來看,齊國這樣一種政治體制很難產生對外擴張的持久內在動力,滅燕、滅宋這兩次對外戰爭都只不過是黷武君主的一時心血來潮,這最終不是增強而是削弱了齊國的力量。尤其到戰國末期,面對秦國越來越高效運轉的強大軍事機器,實難想像齊國有任何希望統一天下,它最多只是期望自保,因為兩度亡國復國的歷史事件已清楚地表明:齊國的力量源泉是在本地鄉土,這才是真正能激發齊人為之奮戰的事物。
對如今的中國人來說,這段歷史實在令人感慨:齊國的政治體制看似保守落伍,但以現代眼光看來,它卻又是比秦制更「先進」的,尤其能保障社會經濟、文化學術的活潑多元,然而在面臨激烈戰爭逼迫時,這卻使齊國無法有效動員出自身的所有力量,最終落敗。這不僅是齊國的悲劇,也是後來中國歷史上再三出現的局面:兩宋、明朝這樣經濟文化更為繁盛的複雜社會,卻敵不過組織更簡單的外敵。其結果,直到進入近代,中國社會在發展到更為繁榮的階段時,始終無法找到一套有效的機制將之轉化為自身的力量,這反倒成了自身的弱點,最終趨於向內坍塌。我們不必去遺憾為何齊國不能統一天下,因為那本就不可能,真正值得我們思考的是:齊國的悲劇就是傳統中國國家的悲劇。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泰 武 鄉 公所 秘書 在 王惠美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睽違24年彰邑城隍爺出巡】PART1暗訪
為期5天的彰邑城隍爺出巡,今晚由彰邑城隍廟陰陽司公(相當於城隍的秘書長),與七爺、八爺等神尊「暗訪」揭開序幕,由參與信徒舉火把繞境,昭告城隍老爺明天起出巡,要無形眾生不得擾亂,行經路線由位於彰化市中間的彰邑城隍廟,結合茗山岩、白龍庵、彰山宮、彩鳳庵一起參與,明天8/1上午7:30城隍爺出巡,8/2車巡及藝閣踩街、8/3-8/4祝壽,城隍爺出巡並無特定路線,廟方沿途發送平安符或平安餅,保佑大家平安順利。
今晚是暗訪,顧名思義就是將一些無形的東西透過這次暗訪活動來消除,明天是繞境,也有很多傳統的科儀與陣頭,熱鬧滾滾,惠美歡迎鄉親把握機會,見證 24年才一次的城隍爺出巡,也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四時無災、瘟疫遠離。
【彰化縣警察局交通疏導管制措施】
一、 繞境路線周邊道路交通疏導管制:
(一)7月31日晚上18時至22時宮廟聯合暗訪:由彰邑城隍廟、茗山岩、白龍庵、彰山宮、彩鳳庵共5間宮廟,分為5個路線同步繞境,各個繞境隊伍人數約60人,為了避免對交通造成影響,警察局也部署警力隨每個繞境隊伍周邊機動交通疏導,對於繞境通過主要幹道、路口時,警方會視交通狀況實施交通管制,啟動替代路線改道措施。
(二)8月1日出巡繞境:由彰邑城隍廟會同縣內外宮廟計20餘間共同踩街繞境,繞境時間從早上7時起,可能延續到翌日凌晨,繞境路線涵蓋彰化市區道路,規劃替代道路如下:
1. 南下至國道1號:可由彰化市台1線中山路北端(中山路、金馬路口)接金馬路往中華西路,至國道1號彰化交流道南下(另彰南路車輛由彰南路右轉中山路左轉金馬路南下)。
2. 南下走台19線(彰水路):由彰化市台1線中山路北端(中山路、金馬路口)接金馬路往中華西路,可續行台19線(彰水路)南下。
3. 北上車輛避開由台1線中山路進入彰化市區:可由中山路、左轉中央路、右轉中華西路、左轉金馬路,再接中山路北上,或由中央路左轉中華西路,上彰化交流道由高速公路北上。
4. 南下車輛避開由台1線中山路進入彰化市區:可由中山路、右轉金馬路、右轉中華西路、左轉中央路、右轉中山路南下,或由中華西路上彰化交流道高速公路南下。
5. 遶境至晚間時在彰化市公所前及開化寺前均設有表演觀禮台,由各宮廟文武藝陣表演,屆時彰化市公所前光復路段(永福街口至成功路口)、開化寺前民族路段(中華路口至太平街口)將實施道路封閉管制,請駕駛人注意改道。
(三)8月2日下午13時至18時車巡繞境及藝閣踩街:車巡繞境主要為彰邑城隍廟以車隊方式出巡,另有藝閣踩街表演,為使繞境過程圓滿及交通順暢,彰化警方也派員隨繞境車隊,加強交通疏導,維護道路交通安全與順暢。